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公共政策分析報告精品多篇

公共政策分析報告精品多篇

公共政策分析報告精品多篇

公共政策學案例教學 篇一

3.1 案例講析教學法

案例教學應該“講”、“析”結合,而且以“析”為主。本方法是教師對政策理論和案例的闡釋,對案例內在邏輯關係的分析,説明課程內容,使案例與課程的基本理論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內容體系。

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不必給學生過多提示,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思維能力,適時適當地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深入的思考,注重課堂內容的開放性。

當學生無從下手時注意適當的提示;當學生思維陷入誤區時加以引導。

針對學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結論進行評價和較正。

教師在講解和評述案例時,不應當只停留在分析結果的給付,而更應當注重分析方法的講解,注意運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對結果進行證明和證偽。

學生通過對典型案例的直觀認識,加深對公共政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這種方法應用時注意兩個關鍵環節。

一是案例導入期。

在課程教學的伊始,緊扣教學內容,通過精心設置案例,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期待心理,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二是案例例證分析環節。

公共政策分析個人心得體會 篇二

公共政策分析個人心得體會

這次作業我個人認為與上學期的作業相比,完成的質量相對比較高,分工也比較明確,小組成員各自負責自己所屬的工作,避免了搭便車的現象。在這次分工中,小林主要負責查找資料,小軍主要負責“單獨二胎”的原因和影響的分析,我和小陳主要負責“單獨二胎”的評估,其*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由小陳負責,而可行性分析由我負責,小王負責整理資料、後期整理和總結。

在開展作業之前,我們一起開會討論並定下了我們小組決定研究的政策--“單獨二胎”。定下研究的內容後,由組長為我們進行分工。我們小組成員每完成一項工作就會主動發到我們的羣共享以便我們的小組成員可以及時提出意見或者方便小組成員及時開展接下來的工作。

我記得老師在課上説過這一次是否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機會取決於作業的質量,老師的這一句話極大的刺激我。我是一個比較喜歡挑戰自己的人,並且我個人特別喜歡政策分析、政策研究、社會調研這一類的東西,因為我覺得這些東西可以幫助人們去獲得未知的東西甚至是獲知真相,我喜歡可以讓我思考的東西,因為我覺得每一次思考都有助於我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還記得剛走進大學的時候,我為自己定下的`目標是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獨立經濟能力的人,所以我享受每一次獨立思考的機會。老師的這句話極大的鼓勵了我,可能是因為自己期待被認可的內心在作祟,所以我很努力的在構思政策可行性分析這一部分應該如何寫,我希望我們小組努力的成果沒有白費,但更加希望我們是因為足夠努力具備實力脱穎而出而獲得展現成果的機會

政策的可行性分析我認為應該從政策實行的必要性、實行政策的條件,以及預測政策產生後果三方面進行,雖然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但是我還是很大膽的寫了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我感覺自己越寫越有靈感,於是一下就寫了兩千多字,雖然不知道自己分析的內容是正確還是錯誤,但是內心還是挺開心的,因為那些都是自己思考後寫出來的。

以小組作業這種方式進行學習不僅能夠檢驗我們的學習成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合作能力。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一份作業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小組成員有協調的能力。有時候大家對於某個問題的看法意見不同在情急之下會展開討論甚至有時候會小吵一下,遇到這樣的時候小組需要有一個善於協調的同學來做“和事佬”。小組之間進行合作,很多時候分工是很難做到絕對的公平合理,更多的時候需要大家互相包容,發揮自己的所長共同完成任務。

我挺喜歡像公共政策學這樣比較有實用性的課程,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我剩下的大學時光能多幾門這樣的課。

公共政策分析報告 篇三

,10家印刷公司產出利潤增長較快,主營業務高度集中,各公司經營情況差異明顯。部分印刷公司積極推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成為驅動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動力。

整體情況:全年實現營收269.17億元

20,10家印刷公司產出利潤增長較快,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9.17億元,較增加16.53億元,增長6.54%;淨利潤26.33億元,較度增加3.96億元,增長17.70%。各公司經營差異化明顯,康得新營業收入、淨利潤均取得了40%以上的增長,其淨利潤佔10家印刷公司淨利潤總和的53.51%;珠海中富、陝西金葉、鴻博股份營業收入、淨利潤大幅下滑,淨利潤下滑比例在50%以上。珠海中富所在飲料包裝市場需求不振,競爭激烈,公司營業收入下滑20.92%,淨利潤大幅下滑257.14%,全年虧損6636萬元,成為報告期唯一虧損的`印刷公司。

分業務經營情況:技術創新成贏利關鍵

主業高度集中,各公司差異明顯。

印刷公司主業高度集中於各自印刷包裝細分業務及相關衍生業務,主業營業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在60%以上。受整體經濟環境影響,各公司大多采取收縮戰略,營業收入呈現向各自主業集中的趨勢,7家公司主業營業收入佔比提升。

印刷公司各自細分業務之間存在明顯差異,跨越出版物印刷、飲料、橡膠和塑料製品、高分子材料、煙標、彩票、電子發票等多個業務領域,經營環境差異性大。各公司主業營業收入變化差異明顯,毛利率基本穩定,波動在5個百分點以內。

以技術創新驅動公司發展。

報告期內,部分印刷公司積極推動技術創新,促進成果轉化,技術創新成為驅動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動力。

康得新前期技術研發投入獲得回報,光學膜項目全面投產,光學膜業務營業收入大幅增長65.85%,佔主營業務收入77.85%,成為拉動公司業績大幅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公司報告期內研發投入超過4億元,大幅增長58.9%,在高分子材料、碳材料、柔性材料以及裸眼3D、大屏觸控、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全息顯示等新興顯示技術領域均已領先全球。

勁嘉股份報告期內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多項突破,新申請專利150項,新獲得專利授權135項。通過發揮在新產品開發及設計方面的優勢,公司克服國家捲煙行業結構升級、同行業競爭加劇等不利因素,報告期包裝印刷業務營業收入增長超20%,毛利率水平超過40%,拉動公司營業收入整體增長17.09%,淨利潤增長24.10%。

東港股份持續推進產品升級和產業轉型。當期對智能卡、射頻識別(RIFD)電子標籤、電子發票、彩票銷售系統等多個項目進行了技術研發,研發投入合計7437萬元,增長20.77%,佔營業收入的比例達到5.92%,推動公司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印刷業務毛利率水平維持在40%的高位。公司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實現了13.05%和27.81%的增長。

公共政策學論文 篇四

公共政策學論文

公共政策學論文

摘要:近年來,隨着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下降,給社會帶來的就業壓力日趨嚴重,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應如何解決這一嚴峻的社會問題成為今後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和責任。因此就當前大學生就業的形勢、原因進行了分析並在此基礎上, 從公共政策角度出發, 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公共政策 問題 解決措施

正文: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育層面的不斷拓展與深化,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導致教育規模迅速膨脹,待就業的大學生數量與日俱增,給社會帶來的就業壓力日趨嚴重。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在近幾年來已逐漸成為整個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如何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必將成為各個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當前大學生畢業的就業形勢:

據調察,就新疆而言,底,7.5萬名實名登記的前未就業大學生依靠政府,通過多種渠道順利就業;年初,自治區明確力爭今年7萬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85%的目標。儘管各項促進就業的優惠政策和扶持力度都超過往年,但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總會有一些學生面臨就業難的難題。是繼續觀望,還是及時放低身段?

是按圖索驥非本專業不就業,還是勇於跨學科就業?是堅守城市辛苦營業,還是到基層去大展身手?政府應對大學畢業生如何成功實現就業、社會實習和見習崗位能給大學生就業什麼幫助、大學生實習基地的發展狀況、及未畢業大學生該如何面對未來的就業等話題進行探討,因此能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幫助。

二、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

第一,大學生就業專業與實際學習的專業不對口。由於大學生剛剛步入社會,對就業方面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擇業的盲目性也或多或少的影響着專業與社會實際的不對口。因此導致許多大學生不能馬上適應社會需要,存在就業難的。問題。

第二,對工資的期望值過高。就學生及家長的主觀願望而言,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但家長與大學生個人仍然始終對畢業後的就業抱着高期望值。當這種高期望值與現實中的就業崗位或機會存在落差時,大學生就可能陷入難以就業的處境。因此,願望與現實之間的反差構成了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第三,對於一份硬工作的需要。很多大學生都向往“鐵飯碗”的工作,希望自己能及一個好的工作單位或企業,工作穩定,收入較高。但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社會現狀並不能滿足所有畢業生的願望,因此導致很多大學生就業出現困難。

三、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公共政策解決措施:

在分析嚴峻的就業形勢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知道大學生就業是一項複雜而系統的工程,涉及到社會、學校和學生等各個方面,必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部署,高度重視,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社會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局面。下面就將從公共政策角度方面來闡述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公共政策措施:

(一)、政府應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政府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消除政策壁壘,破除政策性障礙。現在影響和制約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各地、特別是中心城市的進入壁壘或地方保護主義政策。消除壁壘,破除障礙勢在必行;

(2)、拓寬渠道,創造寬鬆的就業環境,千方百計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政府要鼓勵用人單位多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黨政機關錄用公務員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新增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應主要面向高校畢業生,為各類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事業單位聘用高校畢業生提供便利條件和相應服務;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到基層、到鄉鎮、到非公有制單位就業,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最大限度地給畢業生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就業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畢業生的聰明才智,給畢業生提供一個建功立業的舞台。真正形成人盡其才、人盡其用、自由流動、自主創業的良性宏觀運行機制;

(3)、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發揮市場在畢業生就業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培育和完善市場,讓市場在就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政府只創造條件,加大宣傳力度,建立公平、競爭、擇優、統一有序的就業制度、就業機制、就業信息體系和服務體系,積極推動和促進畢業生就業;

(4)、建立培訓機制,增強畢業生的擇業競爭力。近年來,畢業後暫時未找到工

作的大學生呈增多的趨勢, 國家對此應給予足夠重視,弄清楚暫時待業的原因,分門別作採取不同的措施。建議建立培訓機制,進一步培訓那些真正想工作但因專業和能力問題暫時無法就業的畢業生,進一步激活畢業生就業市場,創造就業崗位,增強畢業生的擇業競爭力;

(5)、制定政策,解除特殊羣體的後顧之憂。對那些思維活躍、富有開拓創新意識的畢業生羣體,要給予大力支持,對自主創業者,國家要制定一套相應的辦法,為創業者營造寬鬆的社會輿論環境,利用完善的機制來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潛力,讓拔尖創新人才脱穎而出。對那些暫時未找到工作而家境比較困難的畢業生要給予多方面關照, 在延長畢業生找工作就業時間兩年之內,允許待業大學生自由選擇將本人户口和人事檔案保留在高校或生源所在地,免收服務費用,符合社保條件的特殊困難畢業生,要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做到應保盡保,在一定限度內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二)、不斷優化我國的教育結構;

大力優化教育結構,大力發展應用性教育和技能型教育。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而導致就業率達不到50%的學校和專業要減少招生計劃,甚至停止招生。在教學計劃上,重點進行基礎和綜合教育,重視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應逐步將教育方式從供給導向向需求導向轉變。高校較大的專業設置和招生自主權,使高校能夠根據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情況,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大力發展應用型教育和技能型教育,並且要在政策上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這類教育上。

(三)、合理發展經濟,正確調整產業結構;

解決就業最終要靠經濟的增長, 這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俗話説的好,經濟繁榮就業易,經濟繁榮靠人才。只有快速、合理的發展經濟,才能更好,更穩的從今就業。目前,我國經濟正處於高速成長階段, 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將為就業提供巨大的空間。

據調查,目前,第三產業必然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就業比重將從現在30%上升到50%左右, 發達國家已達到70%以上。現代化的第三產業是以知識和高科技為支持的, 其中的金融保險業、法律、審計、財會、投資、心理、出國留學等方面的諮詢服務業,各類經紀人和中介機構,文化教育業等服務產業的發展,要求其從業人員半數以上是取得大學學歷或大學學歷以上的人員,第三產業成了吸收就業的主要領域。

此外,非公有制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興起對高層人才需求旺盛成為就業的重要增長點,中小企業是就業的主要載體,隨着國企改革的逐漸完成,也將使國企大規模儲備人才。當前,全球經濟大調整,需要大批的高級技術工人, 即具有高級技能、較高知識水平和較高收入的藍領,這是人才全球化的一種趨勢。努力爭取將全球有限的就業崗位更多地配置到中國來,中國有望成為世界製造業重要基地,到時無論是服務業還是製造業,都向莘莘學子們展示了廣闊的就業前景。

總結:

在這個21世紀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個人認為,在國家制度和市場機制上做到儘量完善的同時,我們大學生也應該端正自己的就

業觀念、不斷的完善自我把自己鍛鍊成一個全方面發展的人才,這樣才能根本性的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才能真正的適應這個社會,解除這一嚴峻的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人民網;新疆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網

2、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分析及對策研究[D] 張舉 福建師範大學

3、《關於我國就業問題的理性思考》 孫續功

4、《就業問題的公共政策思考》 董克用

5、《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就業與管理體制創新研究》 郎建華

公共政策調研報告 篇五

公共政策作為“公共權力機關經由政治過程所選擇和制定的為解決公共問題、達成公共目標、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方案”,其本質屬性是公共性。公共政策應該遵循如下公共性原則:第一,公有性原則,即公共決策權力應該歸社會公眾所有;第二,公治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第三,公享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適用於其所要調整的所有對象;第四,公平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維護社會公平;第五,公益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根本目標;第六,公開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具有開放性和透明性。但是,當我們對公共政策進行深入考察時卻發現,公共政策時常表現出與公共性相違背的特性,這便使得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研究陷入困境。對這些困境進行科學梳理,將有助於理順公共政策研究的思路,探明公共政策失效的癥結,進而加快我國公共政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進程。具體而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困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共政策主體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主體是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環境中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執行、評估、監控、調整的個體和團體。其中,廣義的政府(即國家的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作為公共政策的法定產生者,在公共政策過程中發揮着主導作用,是最主要的政策主體。傳統觀點認為,作為公共政策最主要的制定和執行主體,政府是廣大社會公眾權利和意志的代表者,政府的公正與準確是一種固有的天賦,政府不具有自身利益。

然而,現實中政府的自利性卻是客觀存在的。政府的自身利益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政府工作人員的個人利益。作為一種正式的社會組織類型,政府是由若干名政府工作人員組成的,而政府工作人員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他們也具有各種各樣的物質和精神需要,而這些需要也都期望得到滿足。從某種程度上説,也正是其個體需要和組織需要的相互作用,才保證了整個組織的正常運轉。當他們的個人需要以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社會特性時,這種需要就轉化為了個人利益。由於他們常常被置於“公僕”的地位而不能明確追求自身利益,他們的自利動機受到了限制,從而迫使他們採用其他方式實現自己的利益,比如通過貪污受賄、挪用或佔用公款等行為來實現自己的私利。第二,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團體利益。任何政府都有職能部門和層級的劃分,這種劃分是組織規模擴大化和管理工作專業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確保各項職能正常運轉、組織目標順利實現的組織結構保障,但這種劃分在客觀上卻容易形成縱向上的層級斷裂、橫向上的部門交叉、整體上的條塊分割的行政格局,從而使得政府的不同層級、不同部門萌生不同的團體利益。例如,在經濟發展和投資格局中出現的地區產業趨同現象,地方政府對本地區資源、市場的行政保護現象,以及各部門為了維護本行業、本部門利益而人為設置市場障礙、防止外地區行業競爭進入等現象,都充分證實了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團體利益的存在。第三,政府整體的機構利益。政府組織常常被人們設定為社會的公共組織,履行公共管理職能,是社會最高利益的代表者,並不具有自利性。事實上,政府組織同樣擁有自身的特殊利益,比如特殊的政治地位、經濟待遇和精神文化特權等。隨着社會分工的發展,政府管理工作從社會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特殊的專業化、專門化的工作,政府組織的自利性就越來越突出。因此,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也是多元利益主體之一,也要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目前,各國政府的規模擴大化、部門支出的增長等都是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擴張行為。

從理論上講,公共政策是為處理社會公共事務、解決社會公共問題而產生的,公共性是其邏輯起點;公共政策又以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最高目標,公共性是其價值終點;公共政策運行過程的各個環節都以公共性作為其基本的指導原則和標準。因此,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作為公共政策主體構成要素的政府,其公共性既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得以實現的根本保障,也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重要體現。然而,為什麼現實中的公共政策卻存在着與公共性相牴觸的自利性呢?現有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理論是無法對此問題作出科學解答的。於是,政策主體理論上的公共性和現實中的自利性之間的衝突便使得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陷入困境。

二、公共政策目標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目標是指公共政策主體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基於自身需要和社會提供的可能而設想出的一種希望狀態。依據公共政策公共性原則的要求,公共政策目標應該具有公益性,即公共政策應該以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為根本目標。

關於公共利益,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目前,學術界對公共利益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把公共利益和抽象的或實體的或理想的自然法規、正義、正當理由這一類的價值標準和規範聯繫在一起,即將公共利益理解為一種合法利益、正當利益;二是把公共利益和個別人物的特殊利益或集團、階級的特殊利益聯繫在一起,或與多數派的特殊利益聯繫在一起,即將公共利益視為與個別人物、個別集團、階級的特殊利益相對立的多數人的利益;三是把公共利益與個人之間的競爭過程或集團之間的競爭過程聯繫在一起,認為個人之間以及集團之間利益競爭的結果便是公共利益。公共選擇理論學者認為,社會上實際並不存在作為政府公共政策所追求目標的所謂社會公共利益。公共選擇學派的代表人物肯尼思·阿羅在《社會選擇和個人價值》(1951)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阿羅不可能性定理”。該定理闡釋了將個人偏好或利益加和為集體偏好或利益的內在困難。該定理指出:試圖找出一套規則或程序,從一定的社會情況下的個人選擇順序中推導出符合某些理性條件的社會選擇順序,一般是辦不到的。阿羅證明,簡單加法不足以在個人偏好中排出一個一致的共同次序,這些個人偏好本身也是根據不同的標準分類的。公共選擇理論的創始人詹姆斯·M.布坎南也指出:在公共決策或集體決策中,實際上並不存在根據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的過程,而只存在各種特殊利益之間的“締約過程”。因此,依據公共選擇理論的觀點,作為公共政策根本目標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那][麼公共政策所追求的公共性自然也只能是一種虛幻的公共性,這顯然是和現有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理論研究成果相矛盾的。即使我們不認同公共選擇理論對公共利益的論述,僅從學術界對公共利益這一概念的定義的爭論中也可以看出,公共利益是一個很難把握的概念,它對於公共政策的研究人員來説難於把握,它對於作為公共政策決策主體的政府來説更難於把握。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原則要求將公共利益視為公共政策的根本目標,而公共利益本身卻是模糊不清、飄忽不定的。可以想見,在沒有回答到底是不是存在公共利益以及什麼是公共利益這兩個基本問題的條件下,政府又怎能制定出追求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呢?現實中,政府官員制定和實施的公共政策所追求的也僅僅是他們自己觀念領域中的模糊的公共利益,這種公共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官員個人價值觀的影響,不同程度地帶有主觀性和狹隘性。同樣,在既沒有證明公共利益的真實性又不能科學界定其內涵的前提下,政策研究人員又如何能夠對公共政策的公共性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呢?於是,公共政策的虛無性和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之間的關係問題便構成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一個理論難題,使得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陷入困境。

三、公共政策問題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問題是指那些引起政府的關注並納入政府議程的社會問題。社會問題是指社會的實際狀態與社會公眾所期望的狀態之間的差距,也就是需要解決的各種社會矛盾。就其本質而言,政策問題是“思想作用於環境的產物,它們是通過分析從問題情勢裏抽取出的要素。因此,我們所遇到的,是問題情勢而非問題,問題就像原子核細胞一樣是觀念的產物”。可以説,“問題不能脱離對它們進行定義的個體和羣體而存在,也就是説,並不存在其內部和自身就構成政策問題的‘自然的’社會狀態”。只有當人們對改變某些問題情勢的希望作出判斷時,才能產生政策問題。可見,政策問題是被人們感知、覺察到的狀況,是與價值、規範和利益衝突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當前,從政策制定的角度來看,公共政策問題的主觀性正在成為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現實挑戰。任何時代和任何時期,都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視和解決的社會問題,而作為社會公共管理者的政府,有必要關注並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但社會上存在的問題為數眾多,紛繁複雜,而由於時間、能力和資源的限制,政府不可能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而只能解決其中的一部分問題,政府應該解決哪些社會問題呢?這需要對各種社會問題進行選擇,也就是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首要環節確立公共政策問題。依據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原則,公共決策權力應該歸社會公眾所有,公共政策應該由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因此作為公共政策制定過程首要環節的公共政策問題確立過程,也應該在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下來完成,於是公共政策問題的確立過程應該是社會公眾的選擇過程。然而在現實中,政策問題的確立過程,只是政府將必要的社會問題納入政府議程並將其轉化為政策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政府在諸多社會問題中進行選擇的過程,而不是社會公眾對社會問題進行選擇的過程。

政府對公共政策問題的選擇,歸根到底就是政府工作人員的選擇,這種選擇在本質上是一種主觀認定。由於政府工作人員的利益、信仰或價值觀不同,選擇的結果也就必然不同。對於同一問題,有些人看來非常重大,需要政府採取行動加以解決,而將其確認為公共政策問題,而另一些人則可能不以為然,認為沒有興師動眾的必要,而拒絕將其納入公共政策問題之列。於是,公共政策問題的主觀性可能會給政策制定帶來兩種直接後果,其一是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卻沒有被確立為公共政策問題,這無疑是對社會公眾民主權利的剝奪,是與公共政策的公有性、公治性原則格格不入的。其二是被確認為公共政策問題的社會問題並不是社會公眾最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這顯然是對政策資源的肆意浪費,既沒有真正代表社會公眾的意志,也不符合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基本要求。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該屬性要求公共政策必須準確界定公共政策問題,而公共政策問題的主觀性卻使公共政策問題的界定具有了一定的隨意性。因此,公共政策問題的主觀性在一定程度上衝擊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二者之間的矛盾便構成了公共政策公共性研究的又一困境。

四、公共政策價值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價值是指公共政策主體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所遵循的價值準則。公共政策具有各種不同層次的價值追求,效率和公平一直是政策研究人員最為關注的兩種價值。效率,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所獲取的收益與所投入的各種資源的比值,即收益與成本的比值。作為公共政策價值的效率,主要是指對政策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公平,是人們對社會運行狀態的一種帶有主觀性的價值判斷,包括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機會公平是注重規則的無差別性的公平,即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結果公平是注重人的差異性的公平,即對不同的人實行不同的規則。作為公共政策價值的公平,可以理解為對政策資源配置合理性的判斷。

公共政策效率價值取向的存在,正在衝擊着公共政策的公平價值取向,進而使得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研究陷入困境。關於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否認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統一,但就公共政策而言,我們所看到的更多的卻是二者之間的相互對立。效率與結果公平在終極意義上是“兩全”的關係,而在日常操作中,特別在微觀層次中,是“難以兩全”的關係。效率價值取向強調以儘可能小的投入獲得儘可能大的產出,提高政策資源配置的有效性,這就需要通過激勵性差別分配機制激活各種生產要素,以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社會成員的潛能。但是,社會成員之間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不同社會成員的先天稟賦和社會背景是不同的,因此這種激勵性差別分配機制必然會導致結果的差別,即強者會獲得更多的資源,弱者會獲得較少的資源,甚至喪失掉已有的資源。可見,從某種程度上講,選擇公平必然會妨礙效率,追求效率必然會損害公平。效率和公平之間的對立,直接導致了學術界對二者在公共政策價值體系中的先後次序問題的爭論。以哈耶克和弗裏德曼為代表的效率優先論認為,公共政策應該強調效率的首要性,只有效率得到了提高,才能更多地體現公平,不能因為公平的原因而傷害效率;以羅爾斯和德沃金為代表的公平優先論認為,公共政策應該以平等作為衡量分配是否公平的標準,在二者發生矛盾的時候,強調平等的最終目的價值;以阿瑟·奧肯為代表的公平與效率並重論認為,公平與效率同等重要,兩種價值在不同領域中佔據着不同的位置。在社會和政治權利領域中,“社會至少在原則上把平等的優先權置於經濟效率之上。當我們轉入市場和其他經濟制度時,效率獲得了優先權。

效率和公平兩種價值取向的對立常常使現實中的公共政策面臨着兩種選擇,或者以暫時犧牲一定的公平為代價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或者以暫時犧牲一定的效率為代價實行“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換言之,效率和公平的對立使公共政策方案選擇出現了機會成本問題,即一項公共政策只能以其中一種價值選擇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選擇了一個就意味着放棄了另一個。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要求公共政策必須以公平原則為基本價值準則,而現代公共管理的效率性則要求公共政策必須以效率原則為首要價值依歸。效率與公平兩種價值取向之間的兩難選擇便成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又一公共性困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ll6m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