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教學隨筆國小數學案例【多篇】

教學隨筆國小數學案例【多篇】

教學隨筆國小數學案例【多篇】

教學隨筆國小數學案例 篇一

怎樣讓學生喜歡數學

因為喜歡數學,所以樂意學數學,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任何艱難險阻也願意去克服;克服困難所得來的成功體驗又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所以更喜歡學數學了!

一個很簡單的正循環擺在我們面前,學好數學,提高學生興趣和自信是關鍵。怎樣提高呢?我們來看看校信通數學名師們的經驗吧!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不喜歡學習的理由都是――不喜歡老師。校信通名師有很多吸引學生的妙招。

1、展示潛力,讓學生佩服。有位老師學識十分淵博,他不僅僅僅研究數學,還喜歡人文歷史、新聞時事等,講課的時候旁徵博引,信手拈來,學生們個個都很崇拜他。另一位名師則是計算潛力超級強,再難計算的數據對他來説都是小菜一碟,學生個性敬佩。校信通教研中心在做優秀大學生數學學習規律調查中也發現,很多學生喜歡某一個老師,理由很簡單,可能只是因為老師隨手就能夠畫出標準的圓和橢圓。

2、展示人格魅力,讓學生敬服。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很容易感染到學生,比如幽默、嚴謹。有位名師説自己儲備了至少200―300條笑話,以便在課堂上讓學生簡單快樂學習。也有很多學生喜歡老師的理由是:她認真負責到家了,天天都有新花樣,辯論會什麼的,幹啥啥行!

3、用心關愛學生。如果想讓所有學生都喜歡您,那就平等對待他們吧!課堂上,如果有成績不好的學生舉手發言,明知他會回答地一塌糊塗,也要鼓勵和支持他。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進步和學習的樂趣很重要。

如果您想改變某個學生的話,那就去偏愛他吧!我們以前向學生了解過喜歡老師的原因,不少學生這樣説:我喜歡這位老師,是因為她待我像待自己的妹妹一樣。有一次我數學考砸了,老師在我的作業本里夾了一張紙條,問我是不是有什麼心事?我感動極了!

與新潮事物、生活相結合

此刻的學生大都對電腦感興趣,如果從這一點入手引導學生學數學,是個很好的辦法。舉個例子:校信通裏的一位名師喜歡用幾何畫板,幾何畫板能夠讓學生形象直觀地體會數學知識,學生在學幾何畫板的同時,學數學的用心性也調動起來了。

很多學生不喜歡數學,因為他們覺得數學沒有用處,那麼我們就要時刻向學生傳遞數學有用的信息,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的數學包括身邊的事、新聞時事等,比如:讓學生適度參與很多父母都熱衷的股票問題;自己家裏每月消費多少米,多少油,多少鹽等,人均消費多少,房屋面積等等。

讓學生體驗到思維的魅力

愛因斯坦説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完美、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祕的感覺,誰缺乏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聖顫慄中如痴如醉的潛力。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體驗思維的魅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校信通名師們個性善於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思維。

他們的課堂別具一格。有時候一節課只講一道題,帶領學生一齊思考,一題多解,越思考越深,方法也越來越好,有時候是這天講了一道題,明天還會再講這道題,常講常新。透過一道題,學生往往能夠學到或自己發現一些方法和規律,甚至包括人生的哲理。

跟學生一齊創造成就感

興趣與成就感往往有很大關係。每個學生都有想成為研究者、發現者的內在願望,都有被認同和賞識的需要,都期望取得成就和進步。校信通裏的名師們十分善於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上課的時候也會透過輪流提問等方式給每個學生髮言的機會,傳遞老師的重視。

名師推薦,能夠鼓勵學生專門準備一個筆記本,寫自己的成功記錄。錯題本很重要,但只有錯題本,學生就只能多關注自己的失敗經驗,用成功記錄本記錄自己做出某一道對自己來説比較難的題目的過程,記錄下這天比較昨日的點滴進步,能夠增強成就感,增加學習興趣。

幫忙學生迅速找到學習瓶頸

學生學習存在木桶原理,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不是所有知識點都不會,而可能是被一兩個知識點卡住了。校信通名師們個性擅於透過課堂、作業或試卷分析,幫忙學生髮現長期困擾他們的學習癥結,從而迅速提高其學習自信和學習成績。

期會考試後,學生呂夢把試卷拿給老師看,老師透過試卷分析和學生溝通,便可迅速幫忙呂夢分析出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運算潛力和行程問題比較薄弱,喜歡用閲讀的方式,讀數學題目導致呂夢成績一向上不去。老師推薦呂夢,多找一些運算題和行程問題做一下,同時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讀題讀三遍,學習成績便可從70分,提高到90分。透過老師的試卷分析,呂夢忽然感覺到自己其實也能夠學好數學!

三種提問方法,引導孩子愛思考

數學是很好的思維體操,它能夠逐漸使學生的思維方式靈活多變起來。在數學實驗班中,老師們透過提問的方式來調動課堂,培養學生探索、發散以及遷移等思維方式。從課後的反饋上來看,效果十分好,學生普遍感覺上課的時候思路很開闊,課後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那麼老師採用了哪些提問方法呢?

1、遷移性提問,帶給思維活動的導向。

不少數學知識在資料和形式上有類似之處,它們之間有密切的聯繫。對於這種狀況,校信通名師在提問舊知識的基礎上,有意設置提問,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思維方法遷移到新知識中去。

例如:已知一個角為300的直角三角形邊長為1,求其他兩邊長度,假設這個邊長是2呢?由於是新的問題情景,學生沒有很快口算出來。於是老師把問題變成了學生比較熟悉的、比較好算的角為450的直角三角形,透過計算邊長的變化,老師讓學生總結三邊變化的規律,驗證300角的直角三角形,再擴展到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2、系統性提問,幫忙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

比如平行四邊形時,老師會讓學生連帶着一齊思考:當具備什麼條件時,平行四邊形是菱形、長方形或正方形。這樣能夠引導孩子把知識串聯起來。

為避免孩子們只是説出他記憶中的答案,老師會再進一步追問,你能夠證明嗎?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我每走一步都需要嚴密的思考和充分的證據,而不是我記得就應是這樣。

3、此外,老師還會透過探索性提問,讓孩子思考一個問題是否還有其他解決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教學隨筆國小數學案例 篇二

一個學期的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將要結束,在教學中我感到新課程下的教材,大多是圖文並茂,形象直觀,富有童趣,給學生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生機和許多創造的空間。在教材中,編者煞費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尋覓捕捉國小數學的精彩鏡頭,並從中選取具有特定數學信息的現實背景,再根據班級、教學目的為兒童學習數學創設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數學情境。那麼,如何根據學生生活經驗利用好這些情境,值得我們教師探討。我們教師應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尊重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礎上,合理的改編、拓展、深造教材,使教材更能充分、有效的為教師服務

1、用好教材

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閲歷淺,無意注意佔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藴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

例如,在教學“1~5的認識”時,一幅生動的圖畫把學生帶到美麗的動物園。學生馬上被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熱鬧場面吸引住了,非常高興,津津有味地看起來。這時教師不急於把準備好的數學問題提出來,牽制學生的注意力,而是給他們一定的時間隨意看自己想要看的,還可以説説圖上有什麼。當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後,教師再提出要求:“這裏還有許多數學知識呢!圖上畫的是什麼?各有多少?你們找一找。”把學生的興趣引到數學上,讓他們帶着問題去觀察,此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問題上,自覺地按老師的要求觀察,老師適時地指導觀察的方法,有意引導他們按順序觀察。他們非常認真,很快就找到了從數量“1”到數量“5”所表示的物體,如“一頭大象”“一位老師”“一個太陽”。經引導又説出“一幅畫”“一個動物園”等多種答案,使觀察更深入。這樣分兩個階段進行觀察,先讓學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觀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隨着年齡的增長,對觀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們的觀察漸漸地由表及裏,由粗到細,由局部到整體,學會了觀察的方法。

再如,“10以內的連減”教材例題圖是4只小雞站在一位小朋友面前,另外4只兩批離開,一年級的同學不容易看出總數。教()學時就可以把靜態的小雞做成動態的,這樣學生就能自然的説出連減的算式和步驟了。

2、改編教材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材,雖然是經過專家精心打造,編者們力求選用那些不同地區學生都熟悉的例子與情境。然而,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學生背景的不同,教材不可能適應每一個學生。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打破常規,改編出合適自己班級學生的的例子與情境,使其更加的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中小明的一天。這裏的作息時間未必符合教師所在班級的作息時間,所以我根據自己學校的作息來重新安排這裏的時間點,並把學生在校各個關鍵時間點的照片放於多媒體中給學生展示出來。這樣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能無形的滲透時間觀念。能讓學生明白什麼12時等,到底是一天的什麼時候。

再如,“1—6的認識”,教材中認識3、4、5、6數後,分別出示用小棒擺的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六邊形。教學時我改為讓學生用指定數量的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也可以模範課本擺。由於答案多樣化並且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生操作中就表現的趣味黯然,有能鍛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獨創性。

又如:在教學加法的初步認識時,為了使學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義,我大膽突破教材束縛,捨棄了教材中提供的紙鶴的情景圖,而是藉助於學生熟悉的學習用品鉛筆和橡皮,創設了將兩部分鉛筆和兩部分橡皮合起來的情景:然後老師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剛才所看到的情景。創設這樣的情景,不僅因為這兩種學習用品是學生熟悉的事物,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的幾次“合”,能讓學生直觀地感覺到:把兩部分物品合起來要用加法,這樣結合具體情境,能使學生充分感知從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數和符號及加法算式的過程,既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又有利於學生對加法含義的理解和掌握。

3、拓展教材

拓展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挖掘教材隱含的培養學生能力的因素,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引伸。如教學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109頁“用數學”,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圖進行引導:圖上的小朋友在幹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同學們很快就會説出“水裏有 8 人,岸上有 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個怎樣的算式?“8 + 6 = 14”。這時,問題已解決,完成了教學任務。本已該結束教學。而我卻又問:“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裏和岸上來算,還可以把這些人分成怎樣的兩部分來算?”學生紛紛發表見解,有的説可以按男女生性別兩部分算,有的説可以按老師和學生兩部分算,還有的説可以按有游泳圈與沒有游泳圈來算等。這樣,充分挖掘了教材資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時,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新理論認為,教師不應該只是被動的課程執行者,而應該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創造者。但是,不是説是每一位教師可以隨心所欲的改編教材。教材凝結了大多權威專家的智慧,我們應該是要用嚴謹的態度去審視教材,開發教材。

教學隨筆國小數學案例 篇三

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繫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教學隨筆國小數學案例 篇四

一、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的`關係的整合教學:

1、口算這一節,過去已經多次接觸,本班大部分學生都已經熟練掌握,兩課時的教學時間過於充裕;另外,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題圖的資源,我將速度、時間、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學,並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第一次初步滲透三個量之間的關係。

2、筆算教學置於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利用學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為媒介,引出筆算內容,學生自主探索筆算方法後,重新審視問題,對比問題,從而發現共同點:速度×時間=路程。至此,教材上還沒有出現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二、積的變化規律,早在三年級時,教材上曾見過類似規律的探索,但當時學生的發現只限於表面現象的觀察,由於沒有明確的引導,學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這可能就是初次接觸。本單元在教學這一內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兩道有關練習。練習之初,放手讓學生自我發現,但效果不盡人意,為了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利用照樣子寫一寫的形式,讓學生先寫後説,兩次練習後,學生雖然還沒有形成完成的知識塊,但有不少學生已經會用自己的發現去解決新的問題。

面對教材提供的資源,重新整合教材進行教學,我感到這樣處理有一些好處:

一、節省了教學時間,增大的課堂教學容量,本單元教材上安排了9課時的教學時間,可進行整合後,如今我只用了7課時就基本完成了這一單元的教學任務,省下的時間就可以對一些內容進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個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教學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節課進行速算規律的探索。

二、利於學生系統的掌握知識,教材編排本身就已經考慮到這一因素:系統呈現知識,但在具體的單元內,為了體現知識的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特點,有些知識點在編排上系統性不太強,教學起來總感到知識間是一塊一塊的呈現的,但進行整合後,不少知識點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識鏈。

三、利於瞭解學生“原生態”的思維情況,孩子雖小,但班上總有一些孩子學習習慣特別好,每天都能提前預習新的內容,這樣一來,課堂上每教學一個新的內容,這些學生就成了老師的代言人,課堂也容易從教師講滑向優生講,不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對教學內容整合後,每一個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每當出現問題,只有自己想辦法解決,雖然這一過程相當困難,但這確實是學生自己的智慧,值得肯定。當學生們自己發現積的變化規律並用非常準確的數學語言概括: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几倍,積也跟着擴大或縮小几倍,此時學生的興奮是發自內心的。

不過,這樣處理後,也讓我感到一絲遺憾:沒有完整的課堂教學,感悟不深。比如,教學積的變化規律,由於提前孕伏,這節內容是分段進行,當到達教材安排的內容時,大部分學生已基本掌握了這些內容,新授課也就沒了“新”的感覺,只是讓學生利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問題而已。本來我想在這課上有所創新,看來今年是沒有希望了。

教學隨筆國小數學案例 篇五

孔企平教授在今天的講座中提出了一個關於課堂問題的新觀點:“大步提問”。何謂“大步提問”呢?按孔教授的説法,“大步提問”是需要學生展開思考的,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它在一節課中往往處於中心位置,且一節課中一般只有一到兩個“大步提問”的問題。他説課堂上如果沒有“大步提問”,課堂就會比較瑣碎,只有藉助“大步提問”,才能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大的活動,學生才能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充分討論、交流,思維才能得到比較好的發展。

由於孔教授是穿插在其它內容中談的,不是很清晰,因而,聽後總感覺話説得不是很透,回來後圍繞着孔教授的觀點也做了一些思考。我認為可否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大步提問”的觀點。

第一個層面,“大步提問”是改革當前課堂的需要。

傳統的課堂中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小步子”,即心理學上的“搭腳手架”,通過一個一個台階,幫助學生一點一點地理解需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迅速、準確地掌握需要學習的新知識,但同時也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由於學生的學習缺乏挑戰性,思維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自然也就難以真正提升他們的思維水平。

第二個層面,“大步提問”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需要。

學生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理解、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藉助有一定思維含量的“大步提問”,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逐步錘鍊了他們的數學思考,滲透數學教育價值。

“大步提問”思維跨度大,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能迅速地解決,這必然會有效地調動他們自身的。思維潛力,同時,個體之間的思維差異也為他們交流提供了可能,最終必然會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第三個層面,“大步提問”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需要。

要想在一節課中設計一至兩個“大步提問”,教師必須要有精心的設計,而精心設計的前提就是對教材與學生的深度挖掘,只能深入挖掘教材的藴涵的數學價值,深入瞭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提出的問題才有針對性、深刻性。同時,駕馭“大步提問”也需要教師有超出常規的課堂教學能力。以上兩個方面清晰地告訴我們,課堂中的“大步提問”必然會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pwo6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