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陝西導遊詞(精品多篇)

陝西導遊詞(精品多篇)

陝西導遊詞(精品多篇)

關於陝西導遊詞 篇一

秦嶺主峯太白山,自古就是一座中華名山,太白積雪六月天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一九九一年經林業部批准建立的陝西太白國家森林公園座落在太白山北麓。公園面積2949公頃,森林覆蓋率94.3%。這裏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蒼山奇峯為骨架,清溪碧潭為脈絡,文物古蹟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動態美與靜態美相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的生動畫卷,是我國西部不可多得的自然風光旅遊區,被譽為我國西部的一顆綠色明珠。

二是生物種類豐富珍奇。秦嶺是我國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線,是華北、華中、華西植物區系的交匯點,古北界、東洋界動物區系的過渡帶,公園內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區系複雜,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計有種子植物、苔蘚植物1850多種,森林動物、昆蟲1690多種,並有國家保護樹種和瀕危保護植物26種,珍奇保護動物9種。

三是山地地貌奇特險峻。低山區谷狹深幽,山色雲影開合得體;中山區山勢陡峭,樑脊齒狀,奇峯對峙,重巒疊嶂;高山區第四紀冰川遺蹟的地貌形態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四是温泉資源得天獨厚。公園低山區有豐富的地熱田,温泉水温達72攝氏度,內含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醫療礦泉水;

四是温泉資源得天獨厚。公園低山區有豐富的地熱田,温泉水温達72攝氏度,內含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醫療礦泉水;五是人文景觀歷史悠久。據史載,太白山曾倍受歷代帝王讚譽加封,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蹟、詩詞歌賦及民間傳説,為森林公園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李瑞環同志視察太白森林公園後指出:在我國長江以北,氣勢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科學價值如此之高,離大城市如此之近的自然景觀實屬罕見。對公園的景觀給予了高度評價。

太白國家森林公園交通便利,東距西安110公里,西距寶雞90公里,西寶高速公路有二級旅遊專線直達公園。 以森林公園為基礎的旅遊開發區現已建成賓館招待所20家(其中三星級涉外飯店一家),接待牀位4000張,餐座4500多個,文化娛樂設施不斷完善,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旅遊接待體系。98年投資建設的太白山旅遊索道,全長1100 米,海拔2800--3200米之間,運量為300人次/小時,乘坐索道飄然而上,不但可代步, 還可凌空欣賞浩瀚壯觀的萬畝杜鵑,太白雲海及冰川遺蹟等奇觀。

大雁塔導遊詞 篇二

各位遊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

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説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説,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遊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歎,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藴。玄奘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沿着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後返回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並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後,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並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考試大應該説《西遊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為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裏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裏的人物。

西安大雁塔的導遊詞 篇三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著名的大雁塔景區,以下就是我為大家講解關於西安大雁塔的信息,大雁塔位於南郊的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的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説: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後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着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非常的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裏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鍾、鼓樓東西對峙。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説。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羣。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説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築。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豔,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遊人的遊覽勝地。

陝西導遊詞 篇四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了的皇家園林——華清池。這裏山清水秀,風景迷人,歷史悠久。華清池作為歷代帝王的離宮別苑和遊覽勝地,已經有近3000年的歷史了。相傳周幽王曾在這裏建造驪宮;秦始皇時砌石起宇,改名為“驪山湯”;盛唐時期的唐玄宗李隆基又加宮殿大加擴建,起名為“冬宮”。每年冬天十月李隆基帶楊玉環來華清宮避寒,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到都城長安。目前,華清宮佔地面積130畝,僅相當於唐代的核心部分。按它的區域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個區:東邊是沐浴區,西邊的風景名勝區,南邊是文物保護區。

大家現在所處的就是華清宮的風景名勝區。眼前的湖叫做“九龍湖”,為什麼叫它九龍湖呢?大家看遠處的長堤下有八條小龍,再往上看,還有一條老龍,關於這九條龍有一個傳説,據説在大禹治水時期,關中發生了大旱,玉帝便派八條小龍為人間普降甘露。當旱情剛剛緩解後,眾小龍貪玩,導致旱情再度加劇。玉帝一怒之下將八條小龍壓在長堤之下,長堤兩邊各壓晨旭亭和晚霞亭;將老龍壓在龍吟榭下,讓他監視着八條小龍終日口吐清泉,為民灌田。我們都知道“驪山晚照”是關中八景之一,每當夕陽西下,晚霞亭上的琉璃瓦在落日的餘暉下閃閃發光,異常美麗。由於九龍湖的面積比較小,所以皇帝不可能在上面划船,因此他修建了一個石船停靠在岸邊,叫做“石龍舫”,在上面舉行歌舞表演和宴飲活動。

李隆基和楊玉環在華清宮裏整整呆了13個冬天,他們居住的地方就是我們身後這座非常雄偉的仿唐建築飛霜殿。為什麼叫飛霜殿呢?因為每年冬天的時候,雪花漫天飛舞,銀裝素裹,唯有飛霜殿前落的是白霜,這是因為殿前的九龍湖整日熱氣騰騰,氣温較高;又因為天子的寢室裏有禦寒設施,使室內的温度較高,不積雪,只化為白霜。現在飛霜殿裏唐代的遺物已蕩然無存,已經改為接待外國元首和重要領導的接待室了。

看完飛霜殿後,請大家轉過身來看我們對面這座蒼翠的山。這座山的名字叫“驪山”。驪山的得名有兩個原因:第一,從遠處看這座山像一匹青黑色的駿馬。古代的黑馬稱為“驪”,因此它取名叫“驪山”;第二個原因是,當時在這座山腳下是驪戎國的所在地,所以它得名“驪山”。驪山主要由三個峯組成:第一峯,也就是峯,它是烽火台的所在地。在那裏,曾發生過“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第二座峯,也就是驪山索道通往的地方,那是驪山老母殿所在地。驪山老母就是捏黃土造人,煉五彩石補蒼天的神話人物——女媧。人們為了紀念她,專門修了老母殿,把她工蜂在裏面;第三峯,是朝元閣遺址,也就是老君殿。當年就是在老君殿中出土了珍貴的道教雕塑老子像。唐代的時候道教非常興盛,原因是道教的始祖是老子,俗姓李,唐代的皇帝都姓李,他們認為老子是他們的遠祖,自己是老子的後裔,因此在第三峯修建了老子廟,便於供奉和祭祀。

“悠悠彎湯六千年,周秦漢唐多驪宮,李堂天寶稱鼎盛,五代宋元緊替更。”御湯遺址是於1982年在温泉水源北側施工的時候而發覺的一處大型遺址。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1990年正式對外開放。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仿唐建築是為了保護御湯池遺址專門修建的。它的主要設計者是樑思成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主施單位是西安市第三建築公司。它的建築工期只用了116天,因此也是建築速度的一個典型。

現在我們就去看一下當年楊貴妃沐浴的海棠湯。大家看它的樣子就像是一多盛開的海棠花,所以得名“海棠湯”。它是李隆基送給楊玉環的愛情信物,也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所描繪的“春寒賜予華清宮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好地方。貴妃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深1.2米,小巧別緻。池身用24塊青石砌築,精雕細刻。池底正中有一個直徑為10釐米的原形進水孔,大家仔細觀察進水孔的周圍殘留與直徑0.3毫米的圓砌鑿線,它是安裝蓮花噴頭的位置。池的邊緣是彎曲弧形,池面恰似一朵盛開的海棠花,池正中的蓮花噴頭恰海棠花蕊。可以想象得出,當時池中的水花四濺,飛珠走魚,蒸汽裊裊,人彷彿置身於半雲半霧之中,確有飄飄欲仙之快。大家從海棠湯的斷牆遺址可以看出,唐代的海棠池是磚和土壘起來的,並不是用柱子支撐起來的大殿,而且規模也不是很大。

我們現在要去看的另一個湯池要比這個大的多,這就是供應唐玄宗基李隆基沐浴的湯池——蓮花湯。這個湯池是楊貴妃的乾兒子安祿山為了討好玄宗皇帝而專門為他修建的。這個池子是由38塊青石砌成,兩層台式,東西長10.2米,容水量達100立方米,是海棠湯的六倍。這個湯池當時雕刻好後非常的漂亮和豪華,它是用北京運來的漢白玉雕刻而成,主要是一些花鳥蟲魚的形象。池子修好後,皇帝急於下池沐浴,當腳剛剛伸入池中,由於水波的盪漾,池中的動物就像活了一般,張開大嘴要把皇帝吞掉。唐玄宗李隆基一怒之下,下令工匠把它們全部打磨掉了,只留了兩個圓形的並蒂蓮花。為什麼要留這兩朵並蒂蓮花呢?因為據説雜器七敲節時,有就是牛郎與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李隆基與楊玉環在驪山半山腰的長生殿內山盟海誓:“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所以只留了兩朵並蒂蓮花,以表示李隆基對楊玉環愛情的忠貞。蓮花湯中的水為驪山温泉水,歲為驪山温泉卻不冒熱氣。我們現在就去看一下温泉水源。

驪山是一個死火山,地下水自然形成了温泉。這裏是2號水源口,我們可以看一下温泉水的清澈度,再感受一下它的温度,剛好適合我們大家洗澡用。華清池共有這樣的温泉泉眼4處,平均每小時流量達112噸,現在主要供於臨潼的賓館與療養院沐浴洗澡用。温泉水含有多種礦物質,如:碳酸鈣,石灰,硫酸鈉等元素,適用於沐浴療養,能治風濕病,關節炎,肌肉痛,消化不良等症及其它皮膚病,而且養顏美容。這裏是驪山温泉最古老的一處水源口,也就是母系氏族時期姜寨先民所開發和使用的。2200多年前這裏流下了“始皇温泉戲神女”的傳説;到了盛唐,李世民將這口泉利用起來以後,在這裏建造了一所御湯供他們洗澡,沐浴。我們現在去看一下當年李世民沐浴的湯池——星辰湯。

星辰湯建於唐貞觀十八年,是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地方。當年這個湯池是一個天然的湯池,皇帝晚上在這裏沐浴時可看到日月星辰,因此叫做“星辰湯”。星辰湯是一個不規則的長方形,是所有湯池中面積的一個,進水孔也特別大,直徑為1米左右,所以當時水就像小溪一樣流進來。星辰湯的旁邊還有一個便殿遺址,是供皇帝休息和更衣的小房間,在那裏發現了我們國家最古老的暖氣遺址。在這個遺址處,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正方形的柱石基礎,而且周圍有幾個環行的凹道把便殿砸橫整包圍了一圈。通過這個凹道把星辰湯那邊的温泉水引過來,繞着這個凹道循環不停的流動,水蒸汽就隔着輕輕的薄紗把房間烘熱了。因此可以説它就是我們國家最早的取暖設施。

最後一個有建築保護的湯池叫做“尚食湯”。“尚食”是古代官員的一種稱謂。這個湯池也是等級最明顯的一個湯池,因為它分為大間和小間,中間有石牆相隔。小間的地勢比較高,是供等級高的官員沐浴的地方;大間就是等級低一些的官員沐浴的地方。在右邊台階下面有6個十分規整的小石坑,這些小石坑是做什麼用的呢?書上沒有記載。根據考古學家推測,這6個小石坑是古代官員的一種按摩工具。尚食湯的官員就是我們現在俗話所説的給皇帝做飯的御廚們,他們成天跑來跑去侍侯皇上用膳,腳上已經磨了一層厚厚的繭子。但是皇帝明文規定:“他們的手是用來給我做飯的,因此不能用手去動其它的地方,更不能用手去搓腳後跟的厚繭了”。腳上長了厚繭,非常難受,怎麼辦呢?他們就在洗澡的時候坐在台階下面,自己挖了6個小石坑,把腳後跟與腳前掌放入石坑裏面進行按摩,洗澡的時候就舒服多了。

在挖掘這些湯池的同時,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都陳列在這裏的文物陳列廳中,並分期、分室展出。史前時期主要出土了一些勞動工具和生活器皿。主要有石斧,骨針,石銼和骨簇。他們都是6000多年以前姜寨先民所使用過的勞動工具和生活器皿。特色的要數這個尖底瓶,它屬於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一種文物。這兩個石質管道是秦時的兩個管道,距今已有20xx多年,它們都是用完整的石頭鑿刻而成的。當時的温泉水就是用這種管道輸送的。我們經常説到“秦磚漢瓦”,這裏就陳列着寒帶的兩個大瓦當。瓦當有兩個作用:一個保護椽頭,防止雨水侵蝕和腐朽;第二個是起裝飾作用。從這片瓦當,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皇家建築的宏偉高大。隋唐時期是我國的鼎盛時期,因此這個展室的文物就有所不同了。

我們首先看到的這件文物是從蓮花湯池出土的唐三彩龍頭。唐三彩是唐代文物的一大代表,“三彩”一詞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帶有多種色釉的陶器。這個龍頭是從御湯九龍殿中挖掘出土的,也代表皇帝就是真龍天資。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奇形怪狀的東西,就是龍生九子的三兒子——蠻吻。因為喜歡站在高處眺望,所以人們把它建在屋脊上,這裏有一組特色的浴具,大的叫陶翁,小的叫陶澗。陶翁是用來盛水的,陶澗是用來洗澡的,是專供太子洗澡的浴盆。這裏還有一塊石頭,上面寫了許多文字,但是有一個字最明顯,寫的是“楊”字,這塊石頭是從海棠湯中挖掘出土的,進一步證明了海棠湯就是楊貴妃當年沐浴的長堤。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組壁畫是唐代的《打馬球圖》,它形象地再現了唐代馬球比賽時緊張拼搏的場面。馬球運動起源於波斯,唐時傳入,風行於宮廷。上至皇帝,小至文物百官,甚至連婦女都喜愛此項運動。唐代的宮廷禁苑都建有馬球場,有些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運動遍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衰敗失傳。

石刻碑室部分陳列的都是文人墨客和大師描寫一些讚美華清池和温泉水源的頌詞。最的一塊碑石就是温州刺史元萇書寫的温泉頌碑。元萇當時來華清池向皇帝啟奏一些政事,有一個大臣賜他在温泉中沐浴,當時那時的等級不是很高。但是當他洗過以後,感覺非常好,馬上寫下一篇刻在碑石上便於保存。此碑距今已有1370年的歷史,被列為我國132塊禁拓碑之一。御湯博物館的參觀我們到這裏就結束了,轉瞬之間我們就走過了史前時期,秦,漢,隋,唐的鼎盛時期。我們用感官感覺到了歷史的沉重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下面我們就去看一下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時蔣介石曾住過的五間廳。

在參觀五間廳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發生於1936年的12月12日,因此也稱為“雙十二事變”。“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並不斷向我華東進攻。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蔣介石去不顧民族危亡,頑固推行他“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主張,把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調往西北與楊虎城為首的西北軍合併,並進攻我陝甘寧邊區。在我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政策感召下,張楊兩將軍向蔣介石提出了聯共抗日的要求,哪知蔣介石非但無理拒絕,而且親自來陝西佈置剿共。當時蔣介石就下榻在五間廳中。因為它有五間房子,所以稱為“五間廳”第一間是蔣介石的祕書長肖乃華的辦公室,也就是他的祕書室;第二間是蔣介石的卧室。發生西安事變的時候,由於情況緊急,他一聽到槍聲,就趕忙從後窗跳出。由於他逃跑的時候比較匆忙,連假牙都沒有戴。當時東北軍有一個戰士叫孫銘玖,他衝進五間廳時,摸了一下蔣介石的被子,發現被褥尚有餘温,猜想他肯定沒有跑遠,便立即搜山。終於在上午八點的時候把蔣介石從虎斑石處帶下來,送往西安;第三間是蔣介石的辦公室。在辦公室的左窗上還留有當時“西安事變”時留下的彈痕;第四間是蔣介石的會議室。它也是一個祕密軍事會議室;最後一間是他的待從室。在五間廳的旁邊還有一個小型的建築叫“三間廳”。它是當時將孝宣的辦公室。1980年將其改名為文史資料室。當時,由於東北軍是從左面衝上來的,因此這邊的戰鬥先打響。我們從“三間廳”的玻璃和牆上可以找出當時的彈痕。大家可以進去看一下里邊的照片與文史資料。

“西安事變”能夠和平解決,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有着不可磨滅的功績。“西安事變”發生以後,我黨應張學良和楊虎城兩將軍的邀請,派周恩來同志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親臨西安。代表團到達西安以後,堅決執行黨中央和毛主席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要指示,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做了大量的工作,終於迫使蔣介石在12月25日那天,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協議書上簽字。12月26日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得到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結束了國共十年內戰的局面,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也是現代歷的偉大轉折點。今天,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祈求祖國統一,骨肉團聚的呼聲也是歷史的趨勢和必然。“西安事變”發生以後,國民黨的高級將領胡宗南為紀念蔣介石在此蒙難,修建了一個灰白色的水泥亭子。開始時亭子取名為“總統蒙難亭”,後又改為“民族復興亭”,也叫做“正氣亭”。當地的老百姓稱其為“捉將亭”。但是為了緩和海峽兩岸的關係,1986年正式更名為“兵諫亭”。

好了,今天我們華清池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西安鐘樓導遊詞作文 篇五

到西安遊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誌,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遊覽一番。

各位遊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築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説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後才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户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後才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為“佛為人中獅子”,所以佛台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裏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於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為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悦耳,十分動聽。各位遊客,您能猜出這是什麼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裏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裏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為關中八景之一,廣為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為“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為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眾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心高台上,初建於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衞國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説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為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悦耳。

各位遊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築,你們一定會又感歎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説,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羣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着雁羣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為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各位遊客,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麼《西遊記》裏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為增,勤奮好學,在國內各地訪師問學後,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藴。玄奘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沿着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後返回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並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後,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並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説《西遊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為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裏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裏的人物。

各位遊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説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説,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遊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歎,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陝西導遊詞 篇六

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叫姜xx,今天我們要到秦兵馬俑去參觀。

1978發過法國前總統希拉剋參觀後説:“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説是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來到埃及,不看秦兵馬俑,不算真正來到中國。”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之北。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秦始皇陵兵馬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一個俑坑最多有六千多個。

再看騎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緊口褲,足蹬長靴,手執韁繩。好像隨時準備上馬衝殺。

為武士俑相貌各異,有的沉穩剛毅,有的英勇果敢,還有的慈祥含笑,可謂栩栩如生,神情各異。

現在可以自由活動了,要在九點之前集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zd19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