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程門立雪的典故(通用多篇)

程門立雪的典故(通用多篇)

程門立雪的典故(通用多篇)

程門立雪的典故 篇1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着書立説,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佈。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粧,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程門立雪的典故 篇2

故事的主人公叫楊時,從小就十分伶俐,有一年楊時赴縣令途中,與他的學友遊酢,對某問題有不一樣的看法,誰也説服不了誰,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齊去程頤家請教,程頤當時很有學問,他倆去請教時正值隆冬。

去了之後大雪紛飛,冷風嗖嗖的,來到嵩陽書院程頤屋外,程頤正在閉門養神,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故意不予理睬。楊時二人不敢驚動程頤,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當時外面的雪下得很大,兩人還是畢恭畢敬的沒有動。

等了半天程頤起身了,見了楊、遊二人,裝作一驚道:“啊!賢輩早在此呼!”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程頤大受感動,將兩人收為入室弟子,之後楊時和遊酢各自成為一代理學大師,這就是程門立雪的典故。

楊時早年拜程頤的哥哥程顥為師,之後程顥死了,自己也有四十多歲了,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二程學説,之後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理學”。而楊時和遊酢的典故被後人稱為程門立雪,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但我們看到更多的就應是求學的意志。

程門立雪的`典故 篇3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尊師更是我國傳統的美德。老師擔負着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被稱為“全人類的靈魂工程師”。中國自古以來就流傳着許多尊師的動人故事,“程門立雪”就是其中一個有代表性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説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原文是這樣寫的:

“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意思是: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遊,裝作一驚説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説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程門立雪的典故 篇4

我國北宋時有個著名的學者名叫楊時。他年輕時非常好學,經常訪師拜友,向別人請教問題。寒冬的一天,楊時在學習中遇到了不明白的問題,就和同學遊酢一起去向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求教。當他們來到程家時,恰巧程老師正在睡午覺。為了不打擾老師,他們就在大門口靜靜地站立等候。這天,天氣很糟,陰沉沉的天空飄起了雪花,雪花落在他們的頭上、身上,一絲絲涼意襲來,他們怕吵醒老師,仍不肯進屋,就一直這樣站在門外的雪地裏。雪越下越大,天也越來越冷,他們的手腳都凍得生疼,可是他們誰也不活動活動,跺跺腳,搓搓手。

就這樣,他們不知在雪地裏站了多長時間。程頤終於醒了。他打開門出來賞雪,卻看見兩位學生正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外,都要成雪人了。程頤大吃一驚,問道:“看你們身上和腳下的雪,就知道你們已經來很久了,為什麼不進屋呢?”楊時連忙上前施禮,對程頤説明來意,“我們是來向老師請教問題的,中午到時您在睡午覺,我們怕吵醒您,沒敢進門。”程頤聽了大受感動,連忙請二人進屋。二人這才進屋,向老師請教問題。後來,“程門立雪”的故事廣為傳頌。

感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尊重師長是一種美德,是受到人們讚揚的。我們從小就要尊重老師、尊重長輩。

程門立雪的典故 篇5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程顥人稱明道先生,程頤人稱伊川先生,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世稱“二程”。他們為人正直做事嚴謹,到他們門下求學的人特別多,楊時和遊酢便是其中的兩位。

楊時自幼聰明好學,反應靈敏,口齒伶俐。成年後,他雖然考取了進士,卻淡泊名利,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程顥死後,他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遊酢是楊時的好朋友,他們二人志同道合,經常就一些問題秉燭夜談。他聽説楊時要去拜程頤為師,便也不辭辛苦,與楊時結伴而行。他們到了程家,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

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程頤見了感動不已,於是將自己的學問傾囊相授。楊時和遊酢也不負眾望,都成了飽學之士,楊時更獨創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程門立雪的典故 篇6

(一)程門立雪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二)空前絕後

“空前絕後”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以前不曾有過,今後不會再有。形容超絕古今,獨一無二。也作“光前絕後”。

這個成語來源於《宣和畫譜》,顧(顧愷之,晉代畫家)冠於前,張(張僧繇,南朝梁代畫家)絕於後,而道子(吳道子,唐代畫家)乃兼有之。

晉朝顧愷之,才華出眾,學識淵博,他的繪畫才能更是出色,聞名於世。顧愷之畫人物,神態逼真,形象生動。與眾不同的是,他畫人物,從來不先點眼珠。有人問其原因,他説:人物傳神之處,正在這個地方。一語道出了其中的訣竅,使人歎服。當時被人稱為三絕:才絕、畫絕、痴絕。南北朝時的樑朝,又出了一個叫張僧繇的大畫家。他善畫山水、人物、佛像,在當時名氣很響。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廟佛塔,都命他作畫。據説,有一次他在一個寺廟的牆上畫了四條龍,卻沒有給龍點眼珠。旁人問他為什麼不點上眼珠,他説:“恐怕點了眼珠,這些龍會破壁飛去。”眾人不信,堅持要他試一試,他便點了兩條,果然破壁飛去。這一傳説雖誇張得近於荒誕,但説明了他作畫技藝得很高超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個更有成就的畫家吳道子,集繪畫、書法大成於一身。他的山水、佛像畫聞名當時,且寫得一手好字,有書聖之稱。據傳説,他曾為唐玄宗畫巨幅嘉陵江圖,幾百裏山水竟在一天內畫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畫了地獄變相圖,不畫鬼怪而陰森逼人,相傳看過這幅畫後改過自新、棄惡從善的大有人在。所以,後來有人評價這三個畫家時,認為顧愷之的畫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畫成就後人莫及,而吳道子則兼兩人的長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zng5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