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數學課堂教學隨筆通用多篇

數學課堂教學隨筆通用多篇

數學課堂教學隨筆通用多篇

數學教學隨筆 篇一

蘇教版《數學》第十冊“分數的基本性質”單元有這樣一道思考題:“寫出一個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並在小組裏説説是怎樣找到這個分數的。你還能找出這樣的分數嗎?”當時,筆者的做法是:給足時間,讓學生在週末思考,並寫成數學日記,下週一再回到課堂上講解。部分學生寫在數學日記裏的思考方法如下──

冉某: 先找出4和5的公倍數有20,40,60,80……然後將1/5和1/4分別轉化成4/20,5/20;8/40,10/40;12/60,15/60;16/80,20/80……最後找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有:9/40;13/60,14/60;17/80,18/80,19/80……

李某: 先分別把1/5和1/4轉化成小數:0.2和0.25,只要找出比0.2大又比0.25小的分數就行了。還真不少:兩位的、三位的、四位的……有無數個啊!叭如,在0.2和0.25之間的兩位小數:0.21,0.22,0.23……又分別把它們化成分數是:21/100,22/100(11/50), 23/100……所以就可以推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有:21/100,22/100(11/50),23/100……

週一課堂講解後,學生鄒某又交了另一篇數學日記:

其實,這道思考題不算難,可老師今天要我們想出不同的方法,還真有點為難我這個”數學高手“(同學們給的美稱)。”除了課堂上同學們的方法──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用化小數的方法解決,還有其他方法嗎?“我一番思索,突然想到了”假設“:先假設這個未知分數的分子和1/5、1/4的分子相等(都是1),那麼它的分母就一定要比5小而比4大。這樣,分母就不是整數,而是小數。比如,分母是4.1時,這個分數就是1/4.1,但理論上沒有這種分數,我便把它們的分子和分母同時擴大10倍,成為10/41。4和5之間的小數有無數個,所以,可以用這種方法推出在1/5和1/4之間的分數也有無數個。於是,我列出了其中一個算式:

1/5<1/4.1<1/4,1/4.1=10/41,1/5<10/41<1/4。

課後,筆者整理學生們的數學日記,想試着給他們發表。寫着寫着,學生們的方法,尤其是鄒某的”根據假設的結果倒推“的方法給我很大啟發:這道題還可以這樣做──

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1/5和1/4的分子轉化成一樣──分子是2,3,4……可以找出在1/5和1/4之間的分數有無數個:1/5=2/10=3/15=4/20=……1/4=2/8=3/12=4/16=……

在2/10和2/8之間的分數有:2/9;在3/15和3/12之間的分數有:3/14,3/13;在4/20和4/16之間的分數有:4/19,4/18,4/17;……從而可以推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有:2/9,3/14,3/13,4/19,4/18,4/17……

當我把學生給我啟發後的這種做法又啟發學生學習時,學生們十分欣喜。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 篇二

今天看《國小數學教師》這本雜誌,裏面有一篇文章引發了我的思考。文章中提到了一個教學案例,現分享如下:

一個教師參加比賽,課例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24時計時法”。剛上課教師問孩子們喜歡聽故事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喜歡”。接着教師説道:一個老奶奶坐9時的火車去北京,可是她到火車站的時候,火車已經開走了,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問題一出,便有很多學生回答。有的説:“奶奶去晚了,火車開走了”“奶奶年紀大了,記錯時間了”“火車臨時改時間了”等等,回答問題的很多,但沒有一個是老師想要的答案,於是老師便急了,直接説“因為奶奶的票是上午九點,可她是晚上九點去的,所以沒趕上”。孩子聽了,還是一頭霧水。

專家給出的建議是:為什麼非要使用情境,完全直接導入就可以。給出一個鐘錶,指針指向12,問問孩子們這個時間大家在幹什麼,為什麼説的事情會完全不同呢?從而引出“24時計時法”。後來,專家又針對現在數學教學的情境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説現在數學教學有一個誤區:無情境不教學。這其實是錯的,沒有必要的情境看似花哨,其實對課堂教學沒有任何幫助,只會讓孩子覺得一節熱鬧的課,而不是一節有營養的課。我們在一節課結束後,不是讓孩子只記住幾個片段,而是真正收穫知識。

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有時候為了讓課堂精彩設計了一些自己都覺得難以繼續的情境,可是不加人情境又怕別人覺得淡而無味,所以我也是比較苦惱。

數學教學隨筆 篇三

一、堅持不懈地抓好口算。

1、根據任教班級學生口算情況,制定本學期訓練的具體目標。

(1)口算訓練的目的不僅是提高學生口算的能力,有針對性的訓練又為本冊第四、第六單元的學習做好鋪墊。

(2)由於第四單元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因此在口算訓練時可適當增加一些20以內進位加、特殊的口算題,如:25×2、25×4、15×2、15×3、15×4、15×6、14×5、12×5、16×5、125×8、125×4、17×3、45×2、24×5

2、根據教學進度及學生掌握情況,定期進行口算的檢測或期末達標檢測,既讓學生找到學習的動力、發現差距,又能讓家長了解孩子計算的能力,同時任教老師也能從中分析,找準突破口,使訓練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筆算除法的教學應在學習時多讓學生通過用實物分一分,從中瞭解筆算除法的算理及計算方法。如:24÷2=,讓學生把準備好的吸管分一分,説一説你是怎樣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數?通過一道題的實踐是不夠的,還要再次多擺1--2道並説出計算方法。由於書上沒有任何的計算法則,但在教學時教師還是應把方法板書。

不管是筆算乘法或筆算除法,教學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驗證計算結果的較好手段之一,但經常在教學時會被遺忘或略略帶過,沒有成為學生計算的“好幫手”。

如:21×4 28×6 ( )×658

125÷5 96÷8 63÷3 360÷3

三、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

對於與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千克、克、噸》、《周長》、《年、月、日》,教學時可讓學生尋找身邊與知識有關的事物,通過觀察、比較、分析,不斷加深理解,從而達到概念的強化。

如:《千克、克、噸》通過實物讓學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噸有多重,經過觀察---掂---估後,從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繫。課外可佈置學生尋找身邊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斷用哪種重量單位較合適,填寫後進行交流判斷。

《周長》這單元既讓學生感到新奇,但又是本冊書的難點之一。教師在備課時感到很簡單,不就是求封閉的平面圖形所有邊長的總和嘛。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只要記住計算方法就會算了。真正教時就發現並沒有像老師想象的那樣學生能較快理解並正確解決實際問題。主要原因有:1、對“周長”這概念接觸較少,學生沒有充分理解。2、當概念沒有得到理解時,又學習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後,不明白方法由來只記住公式,因此當遇到較靈活的題目時,無從下筆。

四、注重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的整合

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教師、學生、多媒體已構成課堂教學系統的三大要素。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為輕鬆、愉快、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從而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過去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想辦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果沒弄好不僅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連最起碼的教學任務都完成不了。運用多媒體演示,激發學生認知、求知的內驅力少年兒童天性好奇,當他們接觸新事物時,往往產生探索的慾望,可以利用這個特點,激發他們的求知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好知識的起點,也是發展智力的起點。因此,在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直觀的電教形式,把書本上靜止的圖形變成動態的圖形,有利於溝通知識之間,圖形之間的聯繫,促進學生的求知慾,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辯析能力,從而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樂學、愛學。藉助多媒體創設一個多姿多彩的視聽學習情境,不但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學習興趣,激起了求知慾,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表象,降低了學習難度,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概念、法則、規律等,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這些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給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帶來困難。如果採用課件動態圖象演示,在動中引路,動態地顯示事物演變的過程,把整個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不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地演示出來,而且其動態的演示有助於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上次在龍三小觀摩了老師們上公開課,例如:在《圖形的運動設計》課件中,利用計算機生動直觀,變靜為動,圖文並茂放大細節,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教學內容,在創設情境中用計算機演示轉動的風車,對稱的蝴蝶不停地在揮舞着翅膀,小船平移的運動,實現教學的優化,由多媒體演示,旋轉後的圖形及平移和旋轉的區別,通過風車轉動動態,清晰地旋轉過程,學生輕輕鬆鬆地掌握了平移、旋轉圖形,這樣的教學,使學生興起盎然。

國小生穩定性差,易疲勞,在鞏固環節思想最易溜號,只有不斷地給學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們保持旺盛的戰鬥力。多媒體技術為實現練習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了方便。在內容上可以設計具有情景的趣味題,便於操作的遊戲題,朗朗上口的兒歌題等;練習形式可以創設遊戲性、娛樂性較強的數學遊藝宮、腦筋轉轉彎、數學擂台賽、數學燈謎會、幸運大抽獎、看誰中大獎等。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寓學於樂,從而由“被動型”學習轉為“主動型”學習,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省去了板書和擦拭的時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習題,練習的容量大大增加。而且還可以建立題庫,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題目進行練習,實施因材施教,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適時、適量、適當的訓練,實現“尖子生”吃得鉋,“中下生”吃得了,達到減負增效的作用。

數學教學隨筆 篇四

一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結束,靜下心來反思這一學期的數學教學情況,有苦、也有甜。日常工作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在與學生們一起相處、教學相長過程中,也有不少的體驗與反思。為使以後的數學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為總結經驗,以備以後更好的進行數學教學工作,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發展自我,張揚個性的舞台,特在此對一學期的工作進行總結和反思。

一、認真編寫教學案和導學案。

本學期,根據課程方案的要求,數學課每週調整為四節。如何利用好這四節數學課,既讓學生掌握好必須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又能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張揚自己的個性,培養數學的實際應用能力。為此,我在備課方面,認真做到兩點:

1、認真編寫教學案。備課時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認真編寫教學案,力爭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教學中始終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大家熟悉的情境,這樣消除了學生對知識的陌生感,讓他們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激起他們學數學的慾望。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

2、認真編寫導學案。為了更好的做到數學教學的前瞻和後延,切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根據學校的統一要求,認真編寫導學案,做到導學條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做到讓學生根據導學案,就能做到自己能學會的自己學會,自己學不會的帶到課堂解決,切實做到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改進數學教學管理,利用小組自主管理提高學生主動學習。下面對這一方法做一具體的總結:

一、小組的形成

1、小組長的產生。首先在全班範圍內選出小組長,小組長是小組管理的核心,小組長的選拔是小組管理的核心。小組長的人選必須具有:①數學學習優秀。②在班級內有一定的威信。③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

2、小組組員的分配。把除小組長以外的學生按學習成績、基本素質等情況分成A、B、C三等。按照自由組合、教師調控的方法由小組長和每一等級中的一名學生組成四人小組。

3、小組一旦形成,小組一旦形成,具有穩定性,不能隨便調換。假如某一個同學想到其他組去,必須取得本小組組長的同意和想去的小組組長的同意,再取得老師的同意才能調換。如果某一同學由於某種原因,本小組一致同意不要他了,這個同學必須自行聯繫其他小組到其他小組中去。這樣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必須珍惜本小組的榮譽,為本小組的榮譽做出自己的貢獻,爭取其他同學對自己的認可和尊重。

4、小組學習指導:

① 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在小組學習中的作用。小組學習必須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小組學習要讓每個成員都參與學習的過程,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見解。因此,教師在組織小組討論之前,要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並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把自己的探索,發現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交流

② 小組長要做好調控:小組討論、交流時每個成員必須發言,讓差生先發言,防止小組討論時優生髮言,差生無言的局面。

③ 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發言。在小組學習時,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聽別人的意見,在訓練中讓學生意識到傾聽別人發言,既是一種尊重他人的禮貌行為,也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能夠從中得到啟發,並且收穫更多的知識和方法,在此基礎上,把別人的意見歸納起來,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觀點,這樣做較好地融洽了個體與羣體的關係,強調了合作精神。

④ 讓小組組員間相互檢查知識的掌握情況,成為一種習慣。組員利用課餘時間,相互檢查近期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相互當老師的意識和習慣。讓小組始終處於學習相互督促,共同提高的氛圍中。

二、小組管理的方式方法

㈠秩序管理。

1、課前相互提醒本小組成員做好上課準備。

2、上課過程中相互提醒並制止本小組成員上課説話、走神等違規行為,保證本小組成員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課堂上。

㈡課內學習、研究。

1、我們學校採用學案導學的方法。在課前,老師把導學案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導學案的內容自主預習新課。課堂上,小組長帶領本小組成員對課前導學案的研究探索情況進行討論交流,把本小組研究的成果統一認識形成本小組的研究成果,把本小組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提交到全班研究討論。

2、上課過程中遇到的新生成的問題,由小組長帶領全組研究、討論,形成本小組的研究成果。小組任何組員的發言都代表本小組,是小組共同研究的成果。

3、由小組長檢查某一部分知識本小組成員的掌握情況。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豎式的簡便寫法這部分知識,通過小組研究、交流、彙報,教師精講點撥後,是不是全班同學都掌握了呢,特別是差生也掌握好了呢?這時我安排各小組看書質疑,相互檢查。小組長就會根據平時的學習情況,重點檢查本小組可能沒有掌握的同學是否學會了,如果不會,全小組的同學就合力把他教會。這樣就達到了小組共同提高的目的。

4、在自習課上,老師把練習題、練習卷等放給小組,讓小組獨立完成後小組合作檢查,有弄不明白的問老師。這樣老師幫學生解決的都是小組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

㈢課外學習、研究。

1、作業的佈置。我們的課外作業分兩部分:老師佈置的作業和小組佈置的作業。老師根據上課的安排,佈置少量的必須的鞏固作業和預習作業(例如導學案)。小組作業是小組長根據本小組組員的學習情況,和本小組成員共同協商,自主安排作業,可以是課本上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小組安排的作業往往是最有效的。

2、作業的檢查。小組對於課外作業特別是本小組佈置的作業,進行全面詳細的檢查,對意見不統一的問題全組協商解決。對於檢查出的錯誤,由小組長負責督促改正。

3、實際問題研究。每個小組都有一個小組共同研究的有一定難度的實際問題,在課餘空閒時間,就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自己的探索思路。研究結束,根據本小組的研究情況,填寫研究情況彙報表。

㈣負責本小組的組員與家長的聯繫。

小組長掌握本小組每一個成員的家長聯繫電話,當本組組員取得成績或出現錯誤時,小組長及時將情況通報給家長,以便家長及時瞭解自己孩子的在校情況,並對孩子的表現做出及時的反應。當家長想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現時,也可以直接撥打電話詢問小組長,會得到自己孩子的最真實細緻的情況。

三:小組評價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評價時應採用多元的評價方式: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對學生的評價,關係着學生是否能夠享受成功的喜悦而產生更高的學習動力,是否瞭解自己的不足而勇敢的改正自己的不足,是否明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為此,我對小組的評價採用了小組點評和定量評價的辦法。小組點評,定期舉行小組點評會。

1、組內點評:小組內的每個成員向本組其他成員介紹自己做了那些工作,在哪一方面取得了那些成績,在哪一方面取得了那些進步。小組的其他成員對他做出肯定或否定評價。

2、小組長點評:由小組長對本小組成員進行點評,點評的主要內容:①本小組在本段時間裏做了那些工作,取得了那些成績。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 篇五

除法是國小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看課件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與除法的關係,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中把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擺一擺、分一分。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讓學生用學具代替10個竹筍任意分,從不一樣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樣多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義。學生的認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也就突破了除法這個抽象概念的難點。突出了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本節課中學生的學具操作、表達都非常到位,再次告訴我在課堂上一定要相信學生能行。

過去,我們總怕孩子聽不懂、記不住。課上教師説得多、重複的地方多,給學生説的機會並不多。我們都知道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達、訴説。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跟老師交流。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孩子們只有在經歷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悦。同時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他們也學會了與同伴的交流與合作。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 篇六

我是一名國小數學教師,從事教育行業也有幾年有餘,在教學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現把我的教學心得體會寫出來,與大家共享。

1、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中,主要以鼓勵為主,如一年級的小朋友,很常見的問題是計算的速度慢和正確率低。而這兩個問題對孩子的數學學習影響最大,也最容易打擊孩子的信心。利用數字卡片、算式條、速算本來對孩子進行訓練,提高孩子的口算潛力。如果孩子上課時能第一個算出結果,那肯定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會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但是,計算訓練比較枯燥,我還用星級方式進行鼓勵,比如三十題正確二十五算3星,積累星星能夠換獎品、兑紅旗等。數學教學務必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學習。

2、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孩子與孩子之間存在着差異,也可能有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不如別的孩子那麼優秀,同時也可能學習起來缺乏自信,調皮搗蛋,與老師對抗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對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能學會自信;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能學會自愛。有時我們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熱情的表揚,都能夠在孩子身上轉化為無窮的動力。因此,我們必須要精心呵護每一顆完美而脆弱的心靈。當我們的愛注入孩子心田時,我們的愛就會轉化為孩子對知識和世界的熱愛,從而促進孩子良性發展。

3、信任,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品

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也同樣需要信任。

心理學家認為,追求信任,這是一種用心的心態,是每個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個人奮發進取、用心向上、實現自我價值的內驅力。信任的心理機制對兒童良好心理品質的構成具有用心的鼓勵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到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我覺得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我們不能單純地以成績好壞來劃分好生和差生。因此,對待學生我都一視同仁。在日常工作中,我還注意發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他們樹立自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期望,教育好他們,把他們培養成材,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我清楚地意識到,教育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要做好是很困難的。但只要我付出真心和努力,就必須會有所收穫的。

數學教學隨筆 篇七

時間又過去了一學年,在同學們開心的準備迎接假期的時候,我卻不禁開始憂心起來。我已經在__中學任教數學這門課程有x年的時間了。在我的教學經驗看倆,儘管從這個期末的成績看來,我們班上同學們的成績都有了不少的提升,但是仔細的分析了試卷之後我們都明白,成績的提升只是相對的,試卷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許多的問題存在。

而且,隨着這學年的結束,我們臨近最後的畢業考試再次逼近了一步,如果不能及時的改進這些問題,那麼在我數學教學計劃上就會出現大麻煩!為此,我總結了這一學年來的經驗和情況,希望能為下一年的計劃做好準備。以下是我的個人總結

一、思想上

在工作中,我始終如一的堅持着自己教書育人的信念,並不斷的通過學習和反省,讓自己的思想能隨着時代的進步而前進。在日常裏,我就一直在堅持思想上的學習,尤其是每天都在堅持關注國家的時事。

並且,我非常注重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師德師風的培養,總是會在工作後反思近期自己的工作情況,對自己不好的地方進行改正和反省。此外,我還積極的去尋求學生們和同仁們的意見,不斷的自省,穩固自己的師德。

此外,我還堅持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學生,在發生問題時不會第一時間批評學生,而是積極的利用引導去了解學生的內心,幫助學生繼續前行。

二、教學工作方面

數學是個複雜且多變的課程,但即使再多的變化,也終究離不開基礎的幾個公式。於是在這一學年的教學中,為了帶動班上成績中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經常會在教學中分析基礎,詳細的解析題目,讓成績較差或者是之前沒能聽懂的學生也有機會重新瞭解這些只是,並且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嚴格的控制了自己的時間,防止因為解析題目而造成學習進度下降太多的情況。

回顧這一年的情況,在這樣詳細的解析下,不少對數學沒有信心的同學都在此燃起了對數學的興趣,我在此刻趁熱打鐵,也帶動了不少同學的熱情。但仔細的聽取了學生們的意見之後,我發現因為解析的太過詳細,反而導致一些已經明白同學的疲倦。為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多多改進自己的教學節奏,讓同學們能在聽明白的情況下,順利的學習新的知識。

三、結束語

一年的教學下來,不僅僅是學生,連我自己都收穫了不少,並且通過對工作方式新的改變,我也更有興趣去深入鑽研教學方式!相信在下個學期,我們__班一定會變的更加出色!

數學教學隨筆 篇八

人教版新教材與老教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特別是留下了大量空白,由學生自由發揮。比如在計算法則的呈現這一塊,就不像老教材一樣,呈現完整的計算法則,過去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識記,還曾花過不少時間讓學生去記憶,不過作用似乎不是很大。新教材上不再有完整的規律、法則什麼的,而是留下空間,讓學生自主總結。

在第一學段的教學中,每每碰到這樣的內容,因為教材上沒有呈現完整的內容,所以只要求學生能大致表述出意思就行,至於完整的數學敍述方法我很少告訴學生,學生也少有機會能進行完整的敍述。

可本學期教學到四年級,第一個單元就出現了不少這方面的內容:如億以內數的讀寫方法,大數的大小比較,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等。這些內容教材上雖然沒有完整的敍述,但在讀教材的過程中,我感覺這方面已經有所改變,儘管各種敍述還不完整,但已經開始出現通過小精靈的對話有所表示,這種表示比過去豐富了很多。教學中感覺到了教材上的些許變化,教學方式相應也要做些轉變:由過去不注重規律、法則的描 述到開始逐步關注。可一旦把這一內容作為一個要點以後,問題出現了: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畢竟荒廢了三年了,現在只能從頭開始訓練。為了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歸納數學知識的能力,近一週的教學每每碰到這樣的內容,我都不放過一次機會,可效果非常不理想。就拿比較簡單的大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來説吧,按理説這個方法是比較容易總結出來的,可孩子們弄了半天,也只能説出大概的意思,要是放在以前,肯定就會到此為此,可如今我只能代學生總結。這兩天我感覺到課上為了能讓總結順利些,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不少的暗示,代替學生思考。總結的效果雖然有所改觀,但我又感覺到課堂上少了些什麼。

每次在碰到類似問題是我的心情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想讓學生能有一個比較好的語言表述,即總結:另一方面,只要學生能自主掌握方法,至於如何表達,並不重要。其實這種矛盾的心情已經持續了三年,新教材淡化這方面的要求,按理説不需要照以前的方法,要學生進行專業描述,但如果這樣,我又感覺到學生的數學語言訓練會不到位,特別是組織數學語言的能力得不到訓練,這樣會不會對學生的數學思維產生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418r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