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怙惡不悛的歷史故事 出處解析 含義(新版多篇)

怙惡不悛的歷史故事 出處解析 含義(新版多篇)

怙惡不悛的歷史故事 出處解析 含義(新版多篇)

怙惡不悛的出處解析 篇一

原句

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左傳·隱公六年》

原文

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人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衞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尚書·盤庚上》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周任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譯文

五月十一日,鄭伯進攻陳國,大獲全勝。上一年,鄭伯請求與陳侯和好,陳侯不答應。五父(人名)進諫説:“親近民眾善待鄰國(的行為),是國家的珍寶,您應該答應鄭國和好的請求。”陳侯説:“宋國和衞國才是真正的禍患,鄭國能有什麼作為呢?”於是不同意。 君子説:“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這説的就是陳恆公吧!滋長了惡而不悔改,馬上就得自取禍害,如果挽救,未必辦得到!” 《尚書·盤庚上》上説:‘行惡容易,就像火在原野上燒,靠近不了,又怎麼可能撲滅?’周任曾説過:‘治理國家的人,看到惡行要像農夫必須除草一樣,割掉高的密的,要斷了它的主根,讓它不能繁殖,那麼善行就會發揚光大。’”

怙惡不悛的含義 篇二

怙惡不悛,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怙惡不悛的歷史故事 篇三

西晉末年,中原再次出現混亂,一些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獨立的政權,史稱16國時期。前趙的國君劉曜,本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奪取了漢劉淵建立的政權,建都長安,威震一時。和劉曜同時的另一位武將石勒原是羯族人,從小做商販。 後來,石勒投奔劉淵從軍,立下戰功,被封為大將。石勒對劉曜的篡權很不滿,伺機滅掉劉曜取而代之。石勒經過多次與劉曜交戰,使劉曜的軍事實力日漸削弱。於是,劉曜對石勒改換收買拉擾的策略,派心腹郭汜為使者,前去封石勒為太宰,領大將軍銜,進爵趙王,領二十部,出入乘金銀車,駕雲馬,冕帶十二旒,夫人封王后。石勒答應下來,為了表示謝意,他特派王修等人為大使前往劉曜處拜謝。劉曜手下有個叫曹平的謀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誡劉曜説:“石勒派王修等人前來,外表上是來答謝,實際上是要觀察各郡的虛實,以便伺機發起攻戰。”劉曜聽後大怒,待郭汜等回來,立即將來使王修斬首,並下令撤銷了對石勒的封授。石勒聽後怒不遏,下令滅了曹平的三族,以後召集大臣説:“我們派出使者本是為了修好如初,並無他意,但劉曜卻‘長惡不悛’,反而殺害了表示誠意的使者。這實在是做惡多端,不可饒恕!所以,我決定自取趙地自立為王。”於是,石勒設了太醫、尚方、御府諸令,並專門修了正陽門,正式稱起王來。公元318年,石勒殺了劉曜,建立起後趙政權。[2] “長惡不悛”,後引申為“怙惡不悛”,用以比喻作惡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4gzw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