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新版多篇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新版多篇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新版多篇

最新中國科學家故事5 篇一

黃昆

919年9月2日,黃昆出生於北京,黃昆父親黃徵是中國銀行高級職員,母親賀延祉也是銀行職員。母親畢業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為人嚴肅認真,對黃昆少年時期的成長,有過很大影響。黃昆國小就讀於北師大附小、上海光華國小,中學在燕大附中、北京通縣潞河中學。他從小聰明好學,學習成績優異。1937年,黃昆考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在大學期間,他就對量子力學非常喜愛,畢業的時候完成了論文《海森堡和薛定諤量子力學理論的等價性》,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任助教。1942年,黃昆考取西南聯大理論物理研究生,獲得了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的指導。1944年,完成了《日冕光譜線的激起》論文,獲北京大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在昆明天文台任助理研究員。1944年8月,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讀研究生,1947年獲博士學位,期間還完成了3篇論文。1947年5月,黃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系,與當代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獎獲得者M.玻恩(Born)合作,共同撰寫《晶格動力學理論》專著。這部書的誕生影響了幾代的科學家。

1948年初,黃昆接受英國利物浦大學理論物理系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1950年,黃昆與合作者首次提出多聲子的輻射和無輻射躍遷的量子理論,即“黃—佩卡爾理論”。1951年,黃昆首次提出晶體中聲子與電磁波的耦合振盪模式及有關的基本方程。1963年被拉曼散射實驗所證實,被命名為電磁聲子,後來發現其他物質振動也有類似的與電磁波的耦合振盪模式,統稱為極化激元。現在極化激元已經成為分析固體某些光學性質的基礎,黃昆當時提出的方程,被稱為“黃方程”。1951年,黃昆回國,到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黃昆在利物浦大學期間,認識A.里斯,併產生情感。1952年4月,里斯來到中國,與黃昆結婚,後也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工作。

在20世紀60年代,在動盪的十年時間裏,黃昆依然奮戰在科學的第一線,在北大任教期間,編著出版了《固體物理學》。對我國固體物理的研究和教學起了重要的作用。與其他科學家一樣,黃昆受到許多不公正對待,但是,他依舊堅守了下來,花了多年心血編寫了《半導體物理基礎》和《晶體管—晶體管數字集成電路》。

1977年,黃崑調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1988年,發表了後來被國際物理學界稱為“黃-朱模型”的理論,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2001年,黃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5年7月6日16時18分,黃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物理學家王昆一生為國家的科學而奮鬥,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這動盪10年裏,依舊為科學而獻身,完成許多成就,學術貢獻上有兩方面傑出的貢獻,一項是提出著名的“黃方程”和“聲子極化激元”概念,另一項是與後來成為他妻子的里斯共同提出的“黃-里斯理論”。都影響了好幾代科學家。可以説是中國現代史的一位偉大的的科學家。

最新中國科學家故事5 篇二

竺可楨

竺可楨自幼就很聰明而且特別好學。在他兩三歲的時候,每天 晚上都要叫爸爸識字,有的時候他太忙,或辛苦了一天覺得太累,不教他,他就不 高興甚至哭鬧,爸爸只好依他。結果,在竺可楨三、四歲時,就已認識兩千個左右的字。

他的老師章先生很喜歡竺可楨的聰明,但更喜愛他的勤奮好學,對他的要求也格外嚴格。他經常找一些優秀的古代散文、詩詞,講解給竺可楨聽。

竺可楨不僅愛讀書,而且更愛思考。竺可楨讀了《愛蓮説》後,就想:我要愛蓮花,更要愛蓮的莖和藕。他把自己讀《愛蓮説》後的感想告訴了章先生。章先生很為竺可楨小小年紀就這樣思考問題,而且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感動。他教導竺可楨説,藕雖埋沒於污泥只中,但它將自己的全部營養貢獻出來,使蓮花亭亭玉立而不被爛泥污染,這是非常可貴的,而且藕本身也是潔白的,你要學習藕這種純潔堅貞的品格。

竺可楨聽了這番話,印象很深。他後來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藕舫”,就包含了記取章先生的教誨的意思。

竺可楨愛讀書愛思考習慣的養成,影響了他以後的學習和研究,為他在我國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等學科取得卓越成就奠定良好的基礎。

最新中國科學家故事5 篇三

錢學森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我國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導彈之父。

錢學森3歲時就有非凡的記憶力,能背誦上百首唐詩、宋詞,還能用心算加減乘除。大家稱他為“神童”。

5歲時,他已可讀懂《水滸》了。他對爸爸説:“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説:“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須好好讀書,努力學習知識,貢獻社會”。

在國小低年級時期,男孩子最喜歡玩用廢紙折的飛鏢。每次比試,總是錢學森扔得最遠,投得最準。同學們不服氣,撿起他折的飛鏢仔細研究,原來他摺疊的飛鏢有稜有角,特別規正,所以投起來空氣阻力很小;投扔時又會利用風向風力,難怪每回都數他投得最遠最準呢!小小年紀的錢學森居然領悟了某些空氣動力學的常識,這不僅使同學們,而且使老師也驚歎不已。

20多年後,錢學森果然成了國際知名的力學和空氣動力學家。

晚年的錢三強身體日衰,仍擔任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他一直關心中國核事業的發展,強調不僅要服務于軍用還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國慶50週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了這位科學泰斗的巨大貢獻。

最新中國科學家故事5 篇四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鄧稼先是安徽人,後來在北京大學當物理老師,1948年10月,鄧稼先去美國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後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後,鄧稼先在中國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工作。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6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級科學進步特等獎,並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鄧稼先和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都是安徽人,在同一個中學上學,從小兩人在一起彈玻璃球、打牆球、比賽爬樹,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週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鄧稼先就是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衞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衞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衞星發射成功。

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峯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蹟。“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峯的空前壯舉。

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鄧稼先等科學家研究的原子彈和氫彈就是非常厲害的核武器。

核武器爆炸的五大危害:

光輻射,又稱熱輻射。核武器在爆炸時,可產生幾億攝氏度甚至幾十億攝氏度的高温,能快速融化一切。光輻射只要涉及到人的皮膚,皮膚就會立即變成焦黃或黑色,並致使人體死亡。

衝擊波,是一種機械波,通過介質震動傳播能量。核爆炸衝擊波與普通炸藥的震動波性質相同。一枚當量為100萬噸TNT的核彈在爆炸時會即刻摧毀5.6公里範圍內的全部建築。衝擊波直接作用於人體可造成各種直接衝擊傷。

早期核輻射,又稱貫穿輻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幾秒內放出來的Y輻射和中子流。它是核武器特有的一種殺傷破壞因素。人體在早期受到核輻射影響時,易出現休克和中樞神經系統失調,造成器官損傷、內臟組織損傷和免疫系統功能退化等症狀。

瞬間電磁波,核武器在爆炸時,可使空氣發生電離,產生巨大的電磁場,電壓為幾百千伏。瞬間電磁波可破壞各種武器裝備的電子設備,殺傷人員。

放射性沾染,這是核爆炸所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對地面、空氣、人員和武器裝備等各種物體的污染,主要釋放粒子的Y輻射。這些放射性裂變的小微粒懸浮在空氣中,造成地面、人員和物體表面沾染,可引發人體引起造血障礙、眼睛白內障、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生育能力下降或胎兒畸變等症狀。

既然核武器有這麼多的危害,為什麼我們國家還要研製它呢?以下是我國政府在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時發表的聲明:中國發展核武器,並不是由於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是為了防禦,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為了防止核戰爭,消滅核武器。此後,中國政府又多次鄭重宣佈: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並就如何防止核戰爭問題一再提出了建議。中國的這些主張已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贊同和支持。

最新中國科學家故事5 篇五

陳景潤

陳景潤(1933-1996)福建福州人,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50年代對高斯圓內格點、球內格點、塔裏問題與華林問題作了重要改進。60年代以來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證明了命題“1+2”,將200多年來人們未能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這一結果被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其後又對此作了改進,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深受稱讚。

陳景潤是世界著名解析數論學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裏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牀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徵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 ·威爾(AWeil)曾這樣稱讚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陳景潤於1978年和1982年兩次收到國際數學家大會請他作45分鐘報告的邀請。這是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他所取得的成績,他所贏得的殊榮,為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樹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幟,輝映三山五嶽,召喚着億萬的青少年奮發向前。

陳景潤共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wwkz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