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成語故事(新版多篇)

中國成語故事(新版多篇)

中國成語故事(新版多篇)

中國成語故事 篇一

大義滅親

州籲是衞國國君衞莊公寵愛的妃子所生的兒子,一貫依仗母親的權勢,胡作非為,無惡不做。可是衞國大夫石阞的兒子石厚卻同州籲打得火熱。兩人臭味相投,遊手好閒。石阞曾為此狠狠教訓過兒子。

後來衞莊公死了,衞植公繼位。州籲見父王已死,哥哥繼位心懷不滿,就和石厚密謀殺死了衞桓公,奪取了王位。一夜之間,這個喜好酒色,不學無術的庸寸居然成為君生。

事情傳出以後,石阞知道自已的兒子也參與了這次政變,心裏非常生氣,但表畫上卻不動聲色。由於全國的老百姓都不擁護州籲,幹是州籲便找石厚商量對策。石厚想到父親石阞深受本國百姓的擁戴,就替州籲向父親討教鞏固君位的辦法。石阞想了想,對兒子説:“陳國的陳桓公治國有方,你可以陪同州籲去陳國訪問一下。”石厚和州籲便訣定前往陳國。

這時石阞馬上給自已的好友,陳國的一位大臣寫了一封信,説:“衞國國君州籲和他的親信石厚就要到貴國來了,這二個人就是殺死我們國君的兇手,請您看在陳、衞兩國的交情上為衞國的黎民百姓辦件好事,等他們二人到你們那裏的時候,把他們兩個殺掉。”

結果州籲和石厚一到陳國,便被抓了起來,但陳國方畫覺得由陳國殺死衞國的國君不太合適,還是應該請衞國派人來治他們的罪。於是石阞又馬上派衞國的兩個人趕到陳國,就地殺死了州籲。當時很多人念石厚是石阞的兒子,想從輕發落。可石阞説:“這種不忠不孝之輩,不除掉,不足以平民憤,為了大義我不能念私情。”石厚在臨刑前想見父親一畫,石阞唯恐動搖自已的決心,毅然地拒絕了。

大義滅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大公無私、不徇私情。

中國成語故事 篇二

道聽途説

春秋時代,齊國有個人叫毛空,他愛聽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説,然後再把自己聽到的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

有一次,毛空聽到一隻鴨和一塊肉的事,他覺得非常稀奇,便告訴給艾子。

他説:“有一個人,養了一隻非凡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

他見艾子笑了,又説:“那天,從天上掉下一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

艾子笑着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

毛空急忙説:“噢,那就是長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長了。”

艾子説:“你説的那隻鴨是誰家養的?你説的那塊肉掉在了什麼地方?”

毛空支支吾吾説不出來,最後只好説:“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説的。”

中國成語故事 篇三

拔苗助長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將苗拔起,幫助它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記載了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軻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説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這部書中有個故事十分有名: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説: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一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他回到家裏,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説: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裏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軻借用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説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中國成語故事 篇四

差強人意

吳漢是劉秀的`一個部下,平常不太喜歡説話,個性也是直來直往。

剛開始,劉秀沒有很注意他,後來聽到一些將軍常常稱讚吳漢,才開始注意吳漢,還拜他做大將軍。從此以後,吳漢幫劉秀打了許多次勝仗,立下不少功勞。

吳漢不但勇敢,對劉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戰,總是緊緊跟着劉秀,而且只要劉秀沒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

偶爾輸了,每個人都提不起勁來,吳漢總是鼓勵大家不要悲觀,應該振作起來,準備繼續作戰。

有一次,劉秀輸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將軍也失去鬥志。可是吳漢卻和士兵們一起整理武器,審閲兵馬。

劉秀知道這些事後,再看看眼前這些垂頭喪氣的將軍們,很感歎地説:“總算還有吳將軍叫人滿意。”

中國成語故事 篇五

【釋義】比喻到最後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來的目的。窮:盡;匕:匕首;短劍。

【語出】 《戰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人物】荊軻(衞國人,今河南省鶴壁、新鄉一帶)按秦王的要求,接過秦舞陽手裏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打開,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秦王慢慢展開卷着的地圖,細細觀看。快展到盡頭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

中國成語故事 篇六

急功近利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為博士官,以通曉《公羊春秋》聞名於世。他專心治學,三年不到花園遊玩,很負盛名,當時的士人都以師禮尊奉他。

在漢武帝時期,因朝廷長期對外用兵和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賦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孕育着嚴重危機。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諸侯王那裏擔任了國相之職。但是沒過多久,董仲舒卻因才遭妒,備受其他官員的排擠,後因提出“災亂説”而被人誣陷有顛覆國家的意圖,差點被處死。漢武帝念及舊情,親自出面赦免了他。後來,漢武帝聽從丞相公孫弘的一間,將其派往膠西。讓他做了膠西王國相。

公孫弘與董仲舒同為儒學經師。公孫弘擅長逢迎附和,深得漢武帝的器重,被任命為丞相。董仲舒卻時常不識時務,正言直諫,漢武帝對他恨頭疼,所以敬而遠之。公孫弘一直以來都嫉妒董仲舒的才華,這次,他找到了機會,希望可以一舉剷除董仲舒。舉薦,也是有計劃的謀殺。

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兄長,依仗自己是漢室宗親,有恃無恐,驕橫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國相統統被他以各種罪名斬殺,無一倖免。幸運的是,因為董仲舒的聲名與才學,膠西王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膠西王對董仲舒説:“勾踐的賢明,加上范蠡(lí)、文種的才能,我認為這是越國的‘三仁’,你怎麼看待這三仁呢?當初齊桓公有問題請教管仲,我的疑慮就由先生解決了。”

董仲舒回答説:“我才疏學淺,沒能力決斷大王的疑慮。雖然如此,大王向我提問,我不能不盡我所知回答。我聽説,過去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柳下惠回答説:‘不行。’他退下來滿臉憂愁地説:‘我聽説,陰謀侵略鄰國的,不會向仁愛者討教,這次國君為什麼問我呢?’可見,柳下惠連被問都覺得羞恥,更別説參與討伐齊國了!由此看來,越國本來就沒有一個‘仁’,哪來的‘三仁’?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於取得成果)的仁。致力於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堯、舜、禹就是榜樣!”

中國成語故事 篇七

【釋義】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語出】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遣以來;卧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歎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踐(大禹子孫,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紹興人)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着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k8pk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