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説普通話內容【精品多篇】

説普通話內容【精品多篇】

説普通話內容【精品多篇】

普通話的介紹 篇一

普通話的歷史 篇二

據記載當時均持中原雅音,直至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之所需,這也表示在很早以前人們都已經有了“雅音入市”共同的心願。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自此,洛邑的語言就成為了整個東周時期雅言的基礎。孔子在魯國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來講學的。《論語·述而第七》中説:“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秦朝具體用什麼語言無法考證。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漢朝的漢語標準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為南朝沿襲。

最早能夠找到的官方推廣共同語政策在隋代。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由於當時中國北方地區長期在北方遊牧民族統治之下,漢族習俗文化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心想恢復漢族禮樂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復漢族文化的舉措,其中包括命陸法言等編著《切韻》,審定比較經典、純正的漢語。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國語為“漢音”,或“秦音”。隋唐都長安,並以洛陽為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

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

事實上,根據中古音韻所擬的唐詩讀音,便與今日的粵語極為相近,指粵語為唐代正音並不為過。

——參見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之附錄《唐詩擬音舉例》,中華書局,1956。

宋代在《唐韻》的基礎上,制定《廣韻》。而在北宋亡國後,南宋時代的劉淵又基於《廣韻》著《平水韻》。

元代定都在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元代朝廷規定學校教學要使用以大都語音為標準的天下通語。元代盛行雜劇和散曲,這是兩種接近口頭語言的新的文學形式。

著名的雜劇作家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都是大都人,他們的作品《竇娥冤》、《漢宮秋》、《西廂記》等反映出當時大都話的面貌。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根據元雜劇的用韻編寫的,書中歸納的語音(聲母、韻母、聲調)系統已經相當接近今天的北京話,因此,大都話成為近代普通話開始形成的最原始基礎。

明朝以南京官話為官方語言,金陵雅言以古中原雅言正統嫡傳的身份被確立為中國漢語的標準音,並深遠地影響到直至今天的中國語言形態。加之六朝以來漢人文化上的優越意識,清代中葉之前歷朝的中國官方標準語均以南京官話為標準。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南京話又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有明一朝,始終以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北京官話通行範圍小,地位較低。

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話仍然是清代官場和知識分子階層的主流官話。雍正年間(1728年)清設正音館,確立以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北京官話的地位迅速抬升。到清末和民國初年的時候,北京官話的影響逐漸超過南京官話,最終在北洋政府時期以北京話為基礎確立國語。作為漢語官方標準語的南京官話在民國時期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中國深受刺激。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1909年清政府把官話稱為國語。1911年清朝學部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以京音為準的官話為國語,取代原來明代官話《洪武正韻》的地位,並加大力度推廣。

要説普通話的原因 篇三

中國自有史以來直至清末,一直都是各地方言共存的狀態:北京人講北京話(即現在的普通話);廣東人講廣東話;湖南人講湖南話;福建人講福建話……第一次鴉片戰爭促成了上海的開埠,大批寧波人和蘇州人如過江之鯽奔赴上海謀生,寧波話和蘇州話混在一起,產生了上海話……。

看看歷史,明白人都知道:北京話、廣東話、湖南話、上海話、福建話等這些漢語方言,原本是各自為營、不分優劣的。不能説北京話比廣東話高級,也不能説上海話比福建話高級,它們的地位,是平等的。那麼為什麼普通話會在清末民初之後得到初步普及呢?讓我來跟大家簡單講一講。

從元朝開國到清朝末代皇帝浦儀讓位,一共700年曆史,除了明初在南京有短短几十年的建都史之外,基本上,都是以北京為國都的。換句話説,清朝以前700年來,中國的皇帝和大臣,都是講北京話(普通話)的。由此可見,北京話(普通話)作為一種貴族階層語言,在中國有着700年的悠長曆史。在700年當中,全國的知識分子,為了入朝當官能與皇帝大臣溝通無礙,也為了提升自己的身價,他們是向普通話靠攏的。我親耳聽過孫文演講的錄音,在交通和傳媒極度不發達的20世紀初,他作為一個廣東人,都能講普通話,何以做到?毫無疑問,是在和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打交道時,一點點地學、一點點地積累的。

北京官話(普通話),最初是在全國知識分子、讀書人圈子裏流行的,而民國初年鐵路普及、廣播電台出現,北京官話(普通話)才如虎添翼,迅速在全中國實現了初步普及。民國初年,高層曾經有過將廣東話定為國語的動議和爭論,結果仍是京話(普通話)勝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北京話有着700年一統全國知識分子話語的歷史,這樣厚重的歷史沉澱,是不容忽視、也不容否認的。

以上就是北京官話(普通話)能在中國得到普及的歷史淵源。

為什麼我們要普及普通話呢?為什麼不保留原樣:廣東人繼續講廣東話、上海人繼續講上海話、福建人繼續講福建話呢?

其實,我們普及普通話,並不在於普通話比其他的漢語方言要悦耳,更不在於普通話比其他漢語方言要顯得“高貴”多少。我們普及普通話,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一個國家,操同一種語言,將大大降低國民交往和交易的成本、大大提高國民交往和交易的效率,這才是我們普及普通話的真正意義所在。

一個湖南人和一個上海人同坐飛機,如果湖南人先和上海人搭訕,上海人聽不懂湖南話,就根本無法交流。搭訕事小,遇上婚戀、做生意、參政等大事,如果國民沒有一個統一的語言,其事務開展成本之高,可以想象。“普及普通話”,其本質就是“普及同一種語言”,其根本目的在於降低社會成本、提高社會效率。而至於普及的是北京話、上海話、抑或是廣東話,就已經不重要了。只是考慮到北京官話的歷史厚度和已經初步普及的既成事實,出於成本考慮,北京官話(普通話)才順理成章地成為我們中國人的統一語言。

標籤: 普通話 多篇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zj7o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