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優選8則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優選8則

【導語】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優選8則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優選8則 由本站會員“ksldf8sdn”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篇2: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篇3: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篇4: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篇5: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篇6: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篇7: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篇8: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正文】

篇1: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1、技能目標

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

2、知識目標

認識李白,瞭解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好處。

3、情感目標

熟悉詩人當進的寫作心境,體悟詩歌所表現出的複雜的思想情緒

重點難點

1、鑑賞雄奇瑰麗、變幻莫測的夢境以及深層含義。

2、感悟李白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學習他獨立傲岸的人格。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副對聯: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氣,青蓮居士謫仙人。

請問:這幅這聯寫的是誰?(李白)

這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專題》。李白是我們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與人稱“詩聖”的杜甫是唐代詩壇的雙子星座。

二、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是我國古代繼屈原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開元盛世”,是唐代社會最繁榮的時期。他懷着“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期望能有一番作為。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李白奉召進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給了他一個侍御閒職,並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政治上的失敗使他情緒十分苦悶,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統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準備由東魯(今山東)南遊吳越(今江蘇南部,行前寫了這首向朋友證明自己情緒的詩。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向是以詩仙的形象活在人們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來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龍巾拭吐,御史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脱靴”;他五嶽尋仙,浪跡山水,就連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傳説他的母親“夢長庚星而誕”,又説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們心裏李白並沒有死去,只是去追趕他所喜歡的月亮了。李白詩自然雋永,雄奇飄逸,充滿着超塵脱俗的浪漫主義情調。

杜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三、解題

“吟”本指吟詠,即作詩。以後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成為樂府歌行體的一種。“留別”,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所以整個題目的意思就是用夢遊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夢遊是借“別”證明自己的態度與意向是真。另名《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舊詩分“古體”和“近體”,始於唐朝。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稱為古體詩。之後人們襲用唐人的説法。《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古體詩。[由本站網友投稿]

四、字,詞,音

天姥、瀛洲、剡溪、淥水、澹澹、霹靂、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覺時、天台、語天姥、謝公屐、殷巖泉、慄深林、鸞回車

五、賞析第一節

1、齊讀並思考:

①前四句詩寫了什麼?既然題為“夢遊天姥”,為什麼要從瀛洲寫起?

明確:寫天姥山的神祕飄渺、迷離恍惚。

以瀛洲來陪襯天姥(側面描述)。天姥山像傳説中的瀛洲一樣,神祕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祕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②後四句詩寫了什麼?用的是什麼方法?

明確:寫天姥山的高峻、雄偉。

比較、襯托。用五嶽、天台來襯托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強烈願望。

用“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兩句説明其高大無比。再以天台作陪襯,説天台之高“一萬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卻顯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腳下。這樣高大雄偉的天姥山,這樣美麗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詩人夢遊之念呢?

2、小結:

概括大意

本節總寫天姥山的高峻、雄偉、神奇,這是入夢之由。

六、賞析第二節(結合多媒體)

第二小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可劃分為夢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間景象、神仙洞府、夢境消失五個層次,請概括景物的特點以及李白情緒的變化。

(1)夢到剡溪:清幽寂靜

我想依據越人的介紹,夢遊吳越,一夜之間就飛過灑滿月光的鏡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麗的剡溪。謝靈運住過的地方現今還在,清清的溪水盪漾,猿猴的啼聲悽清。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天,直掛雲帆濟滄海——飄然快意春風得意的李白躊躇滿志興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壯美奇絕

我腳上穿着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身子登上直入雲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從海上升起的太陽,還聽到空中天雞的鳴啼。山巖重疊,不明白拐了多少彎,我迷戀着花,依倚着石,不覺天色已經晚了。

陶醉的樂而忘返的李白

(3)夜間景象:離奇險怪

熊在怒吼,龍在長吟,像雷鳴般的聲音,震響在巖石和泉水中間。使深林戰慄,使層巔震驚。黑雲沉沉啊將要下雨,水波搖動啊升起煙霧。

迷惘震驚苦悶抑鬱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壯麗輝煌美妙無比

電閃雷鳴,山巒崩塌。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青色的天空廣大無邊望不見底,日月照耀着金銀築成的宮闕。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風,雲中的神仙啊紛紛降下。老虎彈奏瑟啊鸞鳥駕着車,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樣難以數清。

飄飄欲仙的李白

(5)夢境消失(過渡句,寫應對現實的無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驚動,恍然站起身來,又長歎不已。醒來時身邊只有睡過的枕蓆,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悵鬱悶的李白

總説:那裏的象徵意味是多重的。

夢遊天姥的歷程與作者尋夢長安的經歷何其相似。

這不也是人生歷程的寫照嗎?滿懷理想,苦苦追尋,始達目的,但曲終人散,終歸沉寂。

但那裏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發作者深沉的思考:什麼才是人生的至境?什麼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個夢境即如是完美,那麼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賞析第三節

1、“世間行樂亦如此”中的“此”指什麼?

明確:指上節所寫的夢境如煙,瞬息即散。這證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後無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傷感情緒。“世間”兩句,是作者在當時的社會矛盾裏無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來萬事東流水”一句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流露出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與深沉感慨,這同時也證明,浪跡山水,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尋仙問道,正是為了心靈的撫慰。

3、“且放”兩句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一方面,放鹿青崖、騎訪名山反映了詩人與現實的對立,對惡勢力決不妥協;另一方面,也表現出詩人放達的情懷和逃避現實的態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兩句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性格?在全詩起什麼作用?

明確:①傲岸性格,表現了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②是“詩眼”,起了揭示主題的作用。

八、鑑賞要點

從表面看,這是一首遊仙詩,它的主體部分(“雲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關於神仙世界的描述;但詩人的遊仙之念決不同於那種完全置身於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嚮往這個世界,是因為他厭惡眼前的黑暗的現實世界。這一點,詩人在詩尾有明確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才是全詩的主旨。從那裏能夠看出詩人追求個性解放和蔑視權貴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在這首詩裏也表現得很明顯。一是豐富的想象。詩人的想象有來源於民間傳説,例如關於仙境的種種細節描述;也有出於詩人的人性愛好的,例如明月“送我於剡溪”,這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一樣,是詩人把月看成最親密的朋友。二是大膽的誇張。這種誇張不是簡單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詩人完美的感情,如詩的開頭寫天姥山橫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藴含着詩人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嚮往之情。杜甫説李白“飄然思不羣”,於此可見一斑。

概括主題:透過描述夢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寫出了詩人憎恨現實,追求自由

無限哀痛、留戀

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作為資料,以“尊嚴”為話題,談談人生。

佈置作業

把仙境改寫成一個想象成一個場面

篇2: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潛力:瞭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資料和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透過誦讀、討論,鑑賞詩歌景物,

3.情感目標: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把握詩的第三段夢境的內涵,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理解詩歌中寄託的詩人的思想情感。

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李白生平、作品、風格、成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毛澤東生前最喜“三李”的詩,這“三李”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毛澤東稱李白的詩“文采奇異,氣勢磅礡,有脱俗氣。”下面我們一齊讀一讀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看李詩是否合於毛主席的評價。……

二.檢查預習

學生介紹李白生平、李白的相關作品及寫作風格、李白的成就等。

三.明確學習目標

四、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初步感受學生自評朗讀感受

2.聽配樂朗讀,注意字音、語調、節奏。學生比較評價,教師點評

3.學生自由朗讀,並思考問題

(1)題目中是“夢遊天姥”,那詩中“夢遊”是從哪裏開始的,又是到哪裏結束的呢?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由“我欲因之夢吳越”這句,我們可知“夢遊”開始;由“忽魂悸以魄動,……失向來之煙霞”,可知“夢遊”結束。

(2).據此,我們能夠把全詩分為三個部分,如何劃分?

①由“我欲因之夢吳越”,可知前面部分是“夢遊”的原因,我們能夠概括為:如夢緣由。

②詩歌的主體部分:夢遊天姥。

③詩歌的結尾部分:夢中醒來。

這樣,我們就對全詩有了一個系統、整體的把握了。

五.問題探究,具體賞析

(一)賞析第一部分:入夢緣由

1.(讀)“海客談瀛洲……雲霞明滅或可睹”,“瀛洲”是什麼地方?

明確:海外仙山之一,傳説海外有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

2.詩歌寫“夢遊天姥”,但一開頭卻寫“瀛洲”而不是寫“天姥”,為什麼這麼寫?

明確:詩中寫“瀛洲”用了“信”字,寫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麼意思?是“確實”之意。“或”是“或許”之意。這就是説在人們的口中,一個是海外仙山,虛無縹緲,一個是真實存在,能夠看見。把天姥山和仙山並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祕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難覓的,而天姥山是可尋的,接下來自然而然過渡到遊天姥山,為下文做了鋪墊。

3.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個什麼樣貌呢?我們一齊讀一下對天姥山的描述。從描述中,我們能夠看出天姥山的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明確:突出了山勢的高峻。“天姥連天向天橫”,直接描述,其餘幾句透過五嶽、赤城、天台的的對照,運用了誇張、襯托的手法。

4小結:事實上,天姥山只是浙東一處靈秀之地,與天台山並峙,較五嶽卻是小巫見大巫了。那裏運用誇張和襯托手法,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神奇的氛圍,將我們一步一步的引向了夢的境界。

5.學生齊聲誦讀第一部分。

(二)賞析第二部分:夢遊天姥

1.開始“夢遊”了,詩人先到了哪裏?

明確:剡溪。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們用“入山”(板書)兩個字來概括。

2.此時作者是什麼樣的情緒?入山時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明確:“飛”字表現作者急切的情緒。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淥水生輝,清猿啼鳴,寫出了環境的清幽、寧靜(板書)。

3.那裏的謝公指的是誰?為什麼會提到他呢?

明確:謝靈運,性喜遊山玩水,所到之處,必是風景秀麗之所。此處謝公到過,正説明天姥山是上佳之地。另外,還有另一個原因,我們後面再説。

4.“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詩人開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齊來讀一下)詩人在那裏都寫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關鍵詞討論)

明確:青雲、海日、天雞,山勢高聳,早晨光線明麗;暝、熊咆、龍吟、雲欲雨,水生煙,光線由明轉暗,顯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蕩、日月照耀,羣仙聚集,寫仙境的光明燦爛。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們把這部分分成兩層,板書——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燦爛。

5.齊讀這部分資料

(三)賞析第三部分:夢中醒來

1.可惜夢不長久,接下來詩人從夢中驚醒,完美的仙境頓時消散。夢中醒來,詩人的心境如何呢?夢境與現實有什麼聯繫呢?(抓關鍵字詞)讓我們一齊來讀一下最後的句子。

明確:①“長嗟”“惟”“失”,能夠看出,詩人此時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將夢境和現實聯繫了起來,夢中的經歷能夠説是李白人生經歷的折射,詩人從聽聞天姥,到尋訪、登臨、遇仙、夢醒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理想的嚮往、追尋、艱難、圓夢、夢碎的過程。世間一切都如南柯一夢,醒來無蹤。東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萬事皆是如此。由期望到失望,李白借詩歌抒發內心的鬱悶。

2.有如此的人生經歷,李白的人生態度有沒有發生變化呢?(自由討論)

問題引導:①“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一種消極思想嗎?與前邊寫景部分那句能夠照應?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作者什麼精神?

明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在現實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訪道,從此與官場決裂,就像謝靈運一樣,遠離黑暗,腳著謝公木屐,徜徉山水。這種舉動貌似消極,但李白並沒有真正的沉淪,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我們看到李白的傲氣和傲骨,表現了蔑視權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追求個性自由的性格特徵。

3.有人認為,夢中仙境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這種理解能夠嗎?(開放性探究題)

提示:能夠,詩人在險惡的環境中掙扎(山路險惡——塵世艱難),最後發現,自己就應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夢中醒來,若有所失,更是堅定了信念“放白鹿”“訪名山”,與官場決裂,超脱世俗。

4.學生齊讀整首詩。

六、總結全詩:

詩人透過自己夢遊的經歷,把自己對權貴的蔑視,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之情充分的表現了出來。詩人此時已過“不惑”之年,人世光陰花上露,而宏圖未展,其焦慮之情和只爭朝夕的緊迫之感都寓其中。儘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滿太行,儘管心裏矛盾重重,難割難捨。但這個願意當劍俠,當酒仙,卻不願當奴才的李白最終還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掛雲帆濟滄海”去了。讓我們再次朗讀,來結束這一次夢遊吧!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詩

2、寫作訓練:李白的這個夢到底是個美夢還是一個惡夢?以自己的理解寫成一篇小論文。

八、板書設計

入夢緣由

夢遊歷程

夢遊天姥吟留別留別語

仙境出現

夢醒

教學反思:

這篇詩歌比較長,我覺得要想讓學生學好這首詩,首先就應要讓學生對詩歌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和認識,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透過“整體感知”這個環節理出了詩歌的層次,然後再具體分析。分析過程中,透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環環相扣,配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引導學生領會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關係,抓住意象,配合關鍵詞,解讀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訓練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就應説,整堂課是比較連貫流暢的,但在教學設計的上,還是沒有脱離傳統教學方法的模式,雖然有課堂互動,卻沒有很好的體現當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就應個性注意這一點。

篇3: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後面還有多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夢遊天姥吟留別

教學目標:

1、把握詩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義風格;

2、背誦全詩;

3、感悟作者在詩歌中抒發的情懷。

教學重點:把握詩的第三段夢境的內涵,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法學法:誦讀法、點撥法

教學難點: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理解詩歌主旨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有許多優秀的詩人,但台灣詩人余光中先生卻對李白情有獨鍾,在他的《懷李白》這首詩中這樣寫到“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餘先生的這幾句詩充分彰顯了李白詩歌的浪漫氣質,這天我們來學習李白的一首浪漫主義風格的話別詩《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背景資料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來。

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天寶三年,李白離開長安後,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後又同遊樑、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遊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第二年,他在東魯將南遊吳越,寫了這首詩歌留給東魯的朋友。

三、朗誦詩歌

四、結合課文註釋疏通文意。

五、賞析全詩

一誦讀並賞析①段

1、思考:既然題為“夢遊天姥”,為何開篇要先“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雲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祕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祕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2、思考;作者是用什麼手法來表現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誇張和幻想來寫天姥山的。現實的天姥山當然不如五嶽,而李白卻説“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更高大,連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腳下。李白寫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這樣寫使天姥山顯得雄奇、高大、壯麗、奇特。

二)誦讀並分析②段

1、如此神祕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於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在詩人陛下,天門打開前後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確: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聲響,後者是一片光輝燦爛,壯麗非凡。

2、請同學們用抒情散文的語言描述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會的情境。

參考:電閃雷鳴,山峯崩塌。仙洞的石門,訇地一聲從中間打開了。仙府的天空浩瀚無邊,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着金銀砌成的宮闕,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輕風為駿馬,雲裏的神仙啊接二連三地下來。老虎彈着琴瑟啊鸞鳥駕着車,仙人多得像麻一樣數也數不清,多麼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三)誦讀並分析③段

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板書:夢醒)應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歎,請同學們朗誦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歎了些什麼?

作者感歎,世界萬事但是是一場遊仙的幻夢,還是騎着白鹿去尋仙訪道的好,他的求仙訪道是想用遠離現實的辦法表示對權貴的鄙棄和不妥協,是他追求自己的個性自由,不肯趨炎附勢的高貴品格的體現。正如他自己所説的那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首詩歌的詩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李白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述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證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説,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六、寫法鑑賞

1、想象奇特,誇張大膽

《夢遊天姥吟留別》盡顯浪漫主義色彩,詩人描述了氣象萬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龍吟,雷電霹靂,空中樓閣,霓衣風馬。。。。用完美的神仙世界反襯現實世界的醜陋。詩人還大膽的用誇張手法來寫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對天姥山橫空出世的形象描繪,使天姥山顯得十分雄奇,高大。

2、構思新巧,敍議結合

以描述夢遊為主,而夢醒後的慨歎議論為輔,寫夢境便於馳騁想象,抒感慨,對錶現主題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3、句式靈活,語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詩以七言為主,雜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辭句法。靈活多樣的句式便於表達詩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詩歌語言樸實自然,例如“天姥連天向天橫”“對此欲倒東南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些地方跟散文一樣流暢,也只用了一些極其平常的字眼,卻有很強的表現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

七、佈置作業

1、用楷書抄寫一遍詩歌

2、背誦詩歌

篇4: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中國古典詩歌意與境的有關知識。

2、品讀詩中描述的夢境;理解詩人在詩作中表現的思想感情。

3、體味本詩奇特的構思和誇張多變的語言特點,學習浪漫主義詩歌的優良傳統。

説明:

詩人在寫作時是十分注重意境的。詩人在寫作時是十分注重意境的。因此.作為鑑賞者在欣賞詩詞時也必須要注重對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麼呢簡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諧統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藝術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與藝術境界的結合,這一結合,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兩者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這正如古代詩詞評論者聽説的,情與景諧,思與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詩詞,情與景的和諧統一,不僅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還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與藝術境界互增光彩。

“以意為主”,這是清人王夫之《姜齋詩話》裏多次強調的中心論點。《姜齋詩話·夕堂永日緒論內編》雲:“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口巾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將意(作品的思想資料、意旨)放在首位,就象軍隊的統帥一樣。並認為“煙雲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等各種題材,“寓意則靈”。

“心不孤起,仗境方生”,這是清人吳喬在討論“唐人命意”時所闡述的一個觀點。《圍爐詩話》卷一:“心不孤起,仗境方生。熟讀《新舊唐節》、通鑑》、稗史、雜記,乃能於作者知其時事,知其境遇,而後知其詩命意之所在。”那裏注意到了作詩時詩人環境和遭遇對詩歌立意的影響。吳氏認為作詩不是憑空立意的,而是由詩人的具體環境和遭遇決定的。熟讀各種史書,才能瞭解唐代詩人作詩的命意所在。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作於出翰林之後。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遊樑、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儘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但是李白沒有這麼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鬱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倘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到達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述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託,但無論是否虛託,夢遊就更適於超脱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和誇張的才能了。

李白這首古體詩,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詩,但這首詩又不完全記夢、遊仙,而是透過記夢、遊仙的形式抒發自己不滿黑暗現實、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詩中的完美境界,寄託着詩人的生活理想,曲折地反映出他對上層社會中污濁、醜惡現象的鄙棄和厭惡,展示出詩人高尚的人格和錚錚傲骨。

全詩共分三段,首段從開頭至“對此欲倒東南傾”,借“越人語天姥”,極力誇寫天姥山的雄奇俊偉和自己熱烈嚮往的情緒。中段,起句承前啟後,度人夢境,不露痕跡,寫夢遊天姥山的種種驚心動魄的奇觀幻景。末段,以“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勾連,寫由夢遊回到現實,慨歎述志,揭示“不事權貴”的主旨。

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以高度誇張的象徵的藝術手法,徜徉於夢幻與現實之間,虛虛實實,將一腔鬱憤之情,凝聚成為生動的藝術形象,結構出一幅非幻非真的夢遊圖。

因此,從本詩奇特的構思入手,品讀詩中描述的夢境,是引領學生鑑賞本詩的關鍵。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深入文本,在對具體夢遊過程和語句的體味品讀中,理解作者藴涵其中的感情。

2、教學難點:《夢遊天姥吟留別》意與境的關係。

説明:

語文學習需要沉浸,教學過程是帶領學生解讀文本、理解認識作者思想情感的過程,更是學生自主探究、提高各種語文學力的過程。所以,要給學生思考活動的時空、讓他們在對具體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達各自見解,不斷提升潛力。

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我國文學史上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是盛唐昂揚奮發、自信進取的時代精神的產物。他的詩抒寫了“濟蒼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表達了對封建制度下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和反抗,抒發了嚮往光明和自由的願望,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真摯感情,歌頌了祖國河山的神奇壯麗。他的詩感情激越奔放,想象豐富、奇麗,誇張大膽驚人而又真實生動,形式自由多變而又運用自如,語言清新自然而又瑰麗多彩,構成了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成為後人追慕而又難以企及的典範,極大地開拓了詩歌藝術的新境界,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作品的意境,又與作者的閲歷、情趣、心境以至創作風格等密切相關。有的作者擅長表現磅礴的氣象,抒寫激越奮發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宏偉壯麗的意境;有的作者擅長描述雅靜的景物,抒寫纏綿細膩的情思,因而構成一種柔婉幽深的意境。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説古代傳説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藴着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説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峯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遊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説“此行不為鱸魚鮐,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遊,他對那裏的山水不但十分熱愛,也是十分熱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但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説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就應説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之後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彷彿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以前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以前攀登過的石徑——青雲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傈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薯色中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慄,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慄、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鬱,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構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述天姥山,既高且奇;那裏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來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

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麼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1羣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台、銀台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那裏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説、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透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齊,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最後在驚悸中回到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蓆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着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説:“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但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l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脱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但是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能夠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那裏聽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

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説的人並不多。李白説了,也做了,這是他異平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資料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但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一、

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

1、詩仙李白的生平、思想和文學創作能夠一言以蔽之,那便是一個“奇”字。錢起説“才大語終奇”,元稹説“以奇文取稱”,白居易説“才矣奇矣”。至於李白的詩歌,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個性稱讚:“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杜甫雖然沒有言“奇”,但“奇”已自在其中。

2、【提問】針對李白的“奇”,能明白幾首詩?能朗誦多少佳句?

1、能答出一些篇名,但不能準確説出原因。

2、能朗誦一些詩句,但不知“奇”在哪裏。

【提示】篇名:⑴《蜀道難》⑵《將進酒》⑶《行路難(其一)》⑷《行路難(其二)》⑸《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6)《夢遊天姥吟留別》。名句:(1)“噫籲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⑵“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⑶“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⑷“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⑹“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⑺“俱懷逸興壯思飛,可上九天攬明月”、⑻“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1、交流積累,檢查素養,激發温故知新的興趣與熱情。

2、問題較開放,也難回答。只要能夠説出或背頌一二句即可,目的是以點帶面,吸引全體同學注意力,創設全員參與的氛圍。

3、為下面講析文本張本。

二、

從“奇”字入手,

理清思路

1、引導學生結合註釋閲讀(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夢遊”,把握對夢境的描述,理清思路。

2、透過朗讀,瞭解詩作流暢自然而又誇張多變的語言特點。朗讀過程中,教師要加強範讀指導。

1、查看註釋和練習題等信息點,組合整理。

2、朗讀全詩,體驗品味。

3、小組討論,分清層次。

【結構層次提示】

全詩分為三部分。前兩部分寫“夢遊天姥”,後一部分點明“留別”之意。

第一部分自“海客談瀛洲”至“對此欲倒東南傾”,寫天姥山的高大,這是詩人人夢的緣由。

作者開頭一二句不談天姥,卻從“海客談瀛洲”人手,用“瀛洲”作為天姥的襯托。瀛洲難求,天姥可睹,兩者並提,使天姥山也帶上一層神祕色彩,為後面夢境的描述作了鋪墊。是為人夢之緣由。

第二部分自“我欲因之夢吳越”至“失向來之煙霞”,寫夢遊天姥山的全過程。

這部分有四層意思:

第一層自“我欲因之夢吳越”至“綠水盪漾清猿啼”止。此為人夢。寫夢中經行的路線及登山的起點。

第二層自“腳著謝公屐”至“丘巒崩摧”止。這一層寫遊山見聞

第三層從“洞天石扉”至“仙之人分列如麻”止。由遊山轉入遊仙,依然是夢中之境。

第四層從“忽魂悸以魄動”至“失向來之煙霞”。此寫出夢。正當詩人興奮、陶醉於神仙世界的瑰麗輝煌時,忽然魂悸魄動,豁然夢醒,於是倏忽之間,一切復歸於平凡。

第三部分自“世間行樂亦如此”至“使我不得開心顏”,寫夢醒後的感慨。

這部分,作者向朋友們證明了為什麼要南下吳越遊天姥的原因。那裏的感慨,集中揭示了全詩的中心思想,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表現了三方面的資料:1.對世事的看法:如夢幻,如流水;2.自己今後的打算:騎白鹿訪名山,遠離濁世;3.傲岸堅強,不向統治階級屈服。

1、從詩歌形式入手,探求奇特的構思;品味語言。

【語言提示】

語言流暢自然,毫無拘束,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這首詩以七言為基礎,隨着感情的起落,句式有長有短、參差多變。使詩歌的節奏起伏跌宕。如描述雷電交加、山巒崩摧時,一連用了四個四言短句,急切的聲勢,把這種令人驚怖的氣氛推向了頂峯。

三、

深入文本

體悟詩中描述的夢境;理解詩人在詩作中表現的思想感情。

1、介紹適當的背景,重點指導學生理解詩人在詩作中表現的思想感情。

2、講解有關意境知識。

3、組織學生討論分析。

1、李白為何要讓“高力士脱靴”、“楊國忠研墨”、“楊貴妃斟酒”?

2、本詩中的夢境與“脱靴”、“研墨”、“斟酒”有何關係?

【問題答案要析】

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遊樑、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儘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但是李白沒有這麼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鬱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倘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到達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述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託,但無論是否虛託,夢遊就更適於超脱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和誇張的才能了。

李白這首古體詩,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詩,但這首詩又不完全記夢、遊仙,而是透過記夢、遊仙的形式抒發自己不滿黑暗現實、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詩中的完美境界,寄託着詩人的生活理想,曲折地反映出他對上層社會中污濁、醜惡現象的鄙棄和厭惡,展示出詩人高尚的人格和錚錚傲骨。

教師的提問要有必須的思維量,不能讓學生僅僅停留在文字層面,而是要讓他們在閲讀、圈劃、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去感受詩人在詩作中表現的思想感情。並且能讓他們進入李白的情感世界中,分享詩仙的浪漫飄逸,薰陶心靈,提升素養。

四、

深入文本,

分析體味關鍵句,鑑賞總結。

組織學生討論關鍵句,將關鍵句以電子稿形式演示。

1、“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説古代傳説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藴着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2、“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傈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慄,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慄、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鬱,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構成統一的氛圍。

3、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那裏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説、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透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齊,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4、“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着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但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

學習抓住關鍵的語句來進行探究,可能會構成兩種不同的觀點,但務必從文中找到支撐觀點的依據。最後,歸結到:

1、這首詩雖然將夢境寫得撲朔迷離,卻很清楚地表現了當時李白複雜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狀態。詩人借“留別”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叛逆精神,突破了一般留別詩“有別必怨”的老調,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都體現了浪漫主義的特點。

2、詩作將豐富的想象與大膽的誇張結合起來,誇張為想象服務,透過夢境描繪,刻畫出想象中天姥山奇麗明媚的景象,隱喻了作者追求光明、擺脱困境的願望。這願望充分反映在對自由率真、無拘無束的神仙世界的描摹之中。也正因為誇張了天姥山的高度,使之後雲霞明滅、眾仙往來的境界的出現,顯得真實合理、統一和諧。

3、語言流暢自然,毫無拘束,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這首詩以七言為基礎,隨着感情的起落,句式有長有短、參差多變。使詩歌的節奏起伏跌宕。如描述雷電交加、山巒崩摧時,一連用了四個四言短句,急切的聲勢,把這種令人驚怖的氣氛推向了頂峯。這確實是繼承屈原風格的一首浪漫主義的傑作。

這首詩的形式十分自由,全詩十二次換韻,平仄錯落有致。作者意到筆隨,不受任何體律的拘束,表現了藝術上的獨創性,生動完美地體現了詩人的創作意圖。

對“詩的結尾,認為世事無常,對現實採取迴避退讓態度,是消極的”的看法會存在分歧,然而在黑暗的現實面前,持續獨立的人格,拒絕與之合作,客觀上對統治者也是一種反抗,有用心好處。只要學生能從文字中感受到各種情感,並滲透到學生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中去,就能鍛鍊和提高語文潛力,更能獲得感知和決定生活的潛力。

五、

佈置作業

1、命題作文:

《我心中的李白》

(800字以上)

完成作業。

把閲讀與寫作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語文潛力。

充分鍛鍊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

思路點撥

還能夠比較閲讀的方式展開教學,要點如下:

一、試從以下兩個角度,比較《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二首詩的意境。

1.作品的意境,跟作者的閲歷、情趣、心境以至創作風格等密切相關。有的作者擅長表現磅礴的氣象,抒寫激越奮發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宏偉壯麗的意境:有的作者擅長描述雅靜的景物,抒寫纏綿細膩的情思,因而構成一種柔婉幽深的意境。請學生從這個角度説説二首詩的意境有什麼不同。

2。從“意”與“境”的關係這個角度,説説三首詩的意境有什麼不同。

二、聯繫《飲酒》詩的意境,體會下列詩句的含義,並討論問題。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其中的“見”能否改為“看”或“望”為什麼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畫面與前兩句詩所表現的志趣是怎樣和諧地統一齊來的

三,研讀《夢遊天姥吟留別》第二段,回答下列問題。

1.這一段可分為幾千層次每層的大意是什麼

2.這一段所寫的夢幻之境,跟詩的結尾所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有什麼關係

四、辨析下列詩句,比較兩首詩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的異同。

1.結廬在入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2.且放白鹿青崖問,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①兩組詩句所表現的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是否一致“心遠地自偏中是否包含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意思為什麼

②從“結廬在入境”與“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來看,兩位詩人應對現實所採取的生活態度有什麼異同

練習舉隅

1、本文語言流暢自然,毫無拘束,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請從文中摘抄自己最欣賞的句子,作簡單評析。

2、理解全詩,思考:(1)作者從哪些方面體現了盛唐氣質?(2)你認為哪些方面最動人,為什麼?

3、李白一貫主張“用心用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本詩中卻有這樣的句子:“古來萬事東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你怎樣看待這一問題?試談談你的看法。(300個字左右)

篇5: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教學目標:把握詩的資料和形式,整體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強烈的情感,瞭解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教學重點:把握詩的資料和形式,整體感悟詩的意境。

方法:指導學生反覆吟誦,以豐富翔實的課外資料填充詩歌的空白。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強烈的情感,瞭解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方法:人手一份關於李白生平的資料和一組最能體現其創作個性的詩篇,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利用多媒體屏幕投影講述。

一、導入

“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時隔10個世紀,在封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繼披香草散步汨羅江的浪漫主義待人屈原之後,又一位才高氣逸的浪漫主義詩人向我們款款而至。他是誰呢?先別急着翻課本,讓我吟出他的詩句,我們來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天我們一齊要走近的就是寫這首詩的作者——李白,詩文“一結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賞摘”。我們一齊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長詩《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新課

(一)析題

夢遊天姥吟留別

問:從詩題中我們對這首詩能夠了解多少?

聽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表意見。

總結:

1:資料:夢遊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這一形式,學生會有難度,老師作適當的提示)

3:資料:留別

提示:在那裏,我們又接觸了一種古詩體,“吟”,那麼“吟”是怎樣的一種詩體呢,我們已學了不少古詩體,如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我們稱這樣的詩歌形式為“歌行體”,“大小長短,錯綜闔闢,素無定體”。那麼“吟”是怎樣的一種詩體呢?學完之後,我們能夠一齊用自己的詞彙去理解這種古詩體。此刻就讓我們把問題擱一邊。

(二)熟悉詩篇

此刻我們一齊讀詩,仔細品味詩人是否用了酣暢的筆墨來寫“夢遊天姥”呢?是否在與人“留別”呢?

1、朗讀詩歌:

學生齊讀

糾正字音,並給疑難字詞作適當解釋。(注:疑難字詞已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利用身邊的工具書,結合課文的註釋。)

叫一位學生在小黑板上注音:

天姥:m瀛洲:yíng

雲霓:ní副虹,雨後天空中與虹同時出現的彩色圓弧。

剡溪:shàn在嵊縣境內,溪水名。

淥水:lù清澈。

腳著謝公屐:zhuó穿。jī鞋子。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巖泉:yn雷聲。如:殷殷其雷

慄深林:lì通“傈”

水澹澹:dàn波浪起伏或流水迂迴狀。

訇然:hōng大聲。

青冥:míng深遠。

鸞回車:luán古代傳説中的一神鳥。

魂悸:jì因害怕而心跳。

恍驚起而長嗟:jiē歎息。

教師糾正。

2、此刻讓我們一齊找出相應的資料。

①從哪到哪兒詩篇是在記“夢遊天姥”?

學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來之煙霞”(讓學生看着書先自讀一會兒,找出這部分資料)

②那麼從哪裏我們又讀出了詩人是在與人“留別”?

(給學生時間仔細去找,因為答案在結尾處)

答案:“別君去兮何時還”(請一位學生站起來回答)

3、着重閲讀“夢遊天姥”這一部分。

學生齊讀,教師引導:文章是記遊,但與一般的記遊不同,細心的同學可能已經發現了,不同在什麼地方?

這是“夢遊”(引導學生全體作答)請一位學生找出點題的詩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請一位學生作答)解釋:“我欲因之夢吳越”

請一位學生作答:因(表因果關係)之(代詞)那麼前文是作者遊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們一齊來賞析這部分詩文,思考是什麼激起了詩人的遊興?

朗讀:“海客淡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解釋:“信難求”——實在

“或可睹”——有時

從詩文中體會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雲霓明滅連天橫1五嶽:

與別山作比2赤城:浙江省天台縣北,山名

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與“天姥”相對

六行詩既點明瞭天姥山的位置,同時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嶽,壓倒赤誠,連絕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傾倒在它的東南方。

李白自青年時代就嚮往吳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荊門》中就抒發了自己這份嚮往之情,“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發了李白的遊興。

那麼詩篇起筆卻沒立刻寫天姥山,詩人先寫“海客淡瀛洲”,這樣落筆是什麼原因,“瀛洲”指什麼?

給學生時間思考。

從“瀛洲”打開學生的思路。驕陽酷暑,我們嚮往去海邊,那麼對“東海蓬萊”會有所耳聞,這“蓬萊”相傳是一座仙島,上有長生不老藥,當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島採藥,詩中所言的“瀛洲”為這東海上三座神山之一,還有一座是“方丈”。

來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煙霧繚繞,波濤迷茫,實在難以尋求。

以此山的難求來映襯天姥山的實在。雖然高聳入雲,但確實有其山,雲開霧撥之後還能真真實實地睹上一面,所以詩人期望自己踏上此行。

齊讀這一部分,這是詩人入夢之緣。

②那麼讓我們隨着詩人的想象,一齊進入他的夢遊世界。

詩人是如何來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鏡湖,即紹興鑑湖

詩人渡過鏡湖,在月的映照下,來到剡溪。有詩云:“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

到了剡溪,詩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相傳晉朝以前,那裏人跡罕至,只有漢時的劉晨、阮肇入此山採過藥。到南朝時,淝水之戰中曾立下赫赫戰功的謝玄的孫子到浙江永嘉來任太守,此人喜遨遊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靈,所以任職期間遊遍了那裏的山山水水。當時從會稽到永嘉地區,須穿越新昌,天台地區,此地叢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開始伐木取徑,直到臨海。風光綺麗的天姥山正處這險要地段,因而名聲大振。

李白追慕前賢高情雅緻,神思飄飄,深入了天姥山。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謝公屐:據載,謝靈運遊山時所穿的木屐,上山時去其前齒,下山時去其後齒)

③詩人立在了前人開拓的古道上,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讀出相應詩句。(讓學生尋找)

答案:“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看到)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聽到)

詩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嶇、奇花異草迷人眼,泉聲殷殷如雷鳴,清猿長啼,天雞空中啼明,幽深寂靜,使人站粟。

正在此時,忽然“列缺霹靂,丘嶽崩摧”,眼前出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那裏,詩人看到了什麼?(學生在詩文中尋找

答案:“青冥浩蕩不見底,甘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上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處,詩人的想象紛至沓來。青空寥落,深不見底,金銀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輝煌。神仙排雲而出,身着雲霞般華美的衣裳,乘清風,紛紛而來。老虎鼓瑟,鸞鳥拉車,仙樂陣陣,車聲轔轔。眾仙像麻束一樣列隊立在金銀台上。詩人神遊八極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動”,詩人夢中覺得心中悸動,恍恍惚惚醒轉過來,口中仍發出驚歎之聲。——夢已醒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只有睡着時候墊的枕蓆還在,夢中的煙霞勝景已全部消失了。夢已盡而思無窮。

小結:

詩人因越人傳説天姥險峻綺麗,而起遊興,還未啟程,已先夢遊,情到酣處,仙境忽現,虛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讀者隨着詩人的筆觸搖曳生情,起伏跌宕。

此刻就讓我們一齊來朗誦這一部分詩文。

4、“夢遊天姥”,詩人極儘想象,直到眼前煙消雲散,詩人才又回到了現實之中。

現實之中的詩人是如何狀態呢?讓我們一齊來讀詩文的最後一部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學生討論,能夠結合已學詩詞、已知的關於李白的知識,並教師帶給的關於李白的詩賦及生平資料(見附稿二),鼓勵學生回答。

把學生分為四組,分組討論:

帶給資料:

①李白詩賦

《大鵬遇希有鳥賦》仗劍遠遊至江陵遇道士司馬禎時作

《行路難》(三首)天寶三年(744年)離開長安時作

《將進酒》天寶十一載(752年),時詩人已五十二歲,自長安放還歷九載時作

②李白生平資料

出生——辭親遠遊,仗劍出蜀——第一次南北漫遊——長安——第二次南北漫遊

討論結束,教師提問:

(1)根據帶給的資料我們來推測此詩大約創作於李白的哪一段時期?

參考答案:賜金還鄉,東遊樑宋、齊魯,即將南下剡中,開始吳越之遊之際。

為什麼?參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眼”,從這一詩文中讀出。

“摧眉折腰”,當指在長安生活這一時期得出的的體會(引導學生回答)

(2)你們是如何理解這飽藴詩情的兩行詩句的?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疊合出了詩人怎樣的藝術形象?(四組學生暢淡)

參考:長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嚮往,在那裏,詩人寄意壺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龍巾拭吐,御史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脱靴,在那裏李白因一曲《烏棲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賀知章的賞識,為其解金龜換酒,極盡榮華,肆意放誕,然而熙熙攘攘,鬧鬧哄哄的帝都亦但是如此,外戚專權,同僚爭權,詩人無意留戀,

詩人寧願選取自己的生存空間,選取放鹿青崖,踏尋名山,釋放自由與率氣。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讓我們想到了東晉時候“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澤小令陶淵明,他終辭小令一職,最後躬耕南畝。

這一切在我們的心目中疊合出了一位傲視權貴卻又才華橫溢的詩人形象,詩人氣質不俗,瀟灑浪漫,富於幻想充,對自由充滿嚮往。

(三)收攏對整首詩的理解,回答課開始時對詩題解析時留下的一個問題,“吟”是怎樣的一種古詩體?

提示學生:主要從形式上去思考這個問題,羅列出學生能從這首詩中獲得的信息:

①字數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隨詩人情感起伏而變化。

四言處:“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無石扇,訇然中開”,

字字鏗鏘,詞激意急。

七言處:“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簡單暢快

雜言處:“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餘韻裊裊。

②壓韻自由,能夠換韻

這首詩時而兩句一韻,如“城”和“傾”,時而四句一韻,如“溪”“啼”“梯”“雞”等。

請學生再找出幾處壓韻的地方:

如“巔”、“煙”、“山”和“顏”;“摧”、“開”和“台”;“下”和“麻”;“嗟”和“霞”

轉韻達十二處之多。

③對仗無嚴格要求,此詩中出現的對仗處為“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這樣的句法韻法適應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絕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教師從歷史演變的角度對“吟”這一文體再作適當補充:

原是樂府詩的一種形式,資料多有悲愁慨歎之意。李白採用這一形式,自出新意。與“歌行體”相似,適宜歌唱而着意追求聲音和諧,形式自由。

三:佈置作業

(一)抄寫小黑板上的生字、生詞,背誦這一首詩。

(二)閲讀余光中的詩歌《尋李白》,完成思考題。

篇6: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學習目標:1、瞭解七言古詩的一般特點,體會李白作品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

2、反覆誦讀,領會想象奇特和比喻、比較、誇張等修辭手法

3、理解本詩的意境及其所展示的詩人獨特人生態度和傲岸性格。

教學重難點:體味李白用心浪漫主義風格。

授課用時:兩課時

【導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預習環節:

二、常識簡介:

1、解題

夢遊,夢中游覽。説明資料的虛實。天姥,指天姥山。是所夢的資料。“吟”本指吟詠,即作詩。以後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即樂府詩這的一種體裁,資料多有悲愁感歎之意,形式上比較自由活潑。“留別”,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説明本詩寫作目的。所以整個題目的意思就是用夢遊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另名《別東魯諸公》或《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但是本詩主要資料並無惜別之感,而是借題發揮,證明自己的視權貴,傲岸不屈,與宮廷生活徹底絕裂的態度態度和意向是真。

瞭解“詩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現存詩歌__900__餘首,代表作《蜀道難》、《行路難》、《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李白長於樂府與絕句,其詩風格豪放而飄逸,語言熱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對後世影響較大,杜甫稱讚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與杜甫並稱“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3、作品背景:

李白是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安世濟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願望。天寶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經友人吳筠的推薦,被唐玄宗徵召進京。他興高采烈地來到了長安,認為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時機已經到來。但到了長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個侍御閒職,不能施展政治才幹。當時的最高封建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李白“糞土王侯”不甘趨炎附勢,招致了權貴的讒毀,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賜金還鄉”為名,把他趕出了長安。冷酷的現實粉碎了他不切實際的幻想。李白在極度悲憤惆悵的情緒下,離開了京城,重新繼續他的漫遊生活。天寶四年秋(公元745年),他離家南下準備再遊吳越時寫下這首詩留贈給友人,藉以排遺內心的悲憤,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世俗權貴的蔑視,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4、資料補充:

李白的一生是複雜的,他兼有遊俠、隱士、道人、策士、酒徒等類人的氣質和行徑。他一方面理解儒學“兼濟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理解道家尤其是莊子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萬物;他還理解遊俠思想影響,所以敢於蔑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但在黑暗現實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終未能實現,但他又在追求。矛盾、衝突及遭打擊後的憤懣、狂放就產生了。李白的一生基本與盛唐時代相始終,盛唐那種繁華、大氣、兼容幷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風氣,對李白的思想、氣質都產生了深深的影響,當然也直接影響了李白的創作。以致後人評李白有“盛唐之象”。

3、基礎要點掃描

(一)字音識記

天姥(mǔ)瀛(yíng)洲剡(shàn)溪淥(lù)水謝公屐(jī)暝(míng)澹(dàn)殷(yǐn)巖泉訇(hōng)然石扉(fēi)鸞(lúan)霓(ní)魂悸(jì)嗟(jiē)怳(huǎng)

二、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國古代詩歌藝術的發展在唐朝到達了頂峯。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一個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在唐詩的百花園中有一朵色澤不同的奇葩,他鬱郁不得志時,會悲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

獨不得出。”當能實現偉大抱負時,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一生酷愛飲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他豪邁而自信:“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熱愛祖國,縱情山水:“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他,李白。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在他的《懷李白》中這樣寫到:“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三、學習過程:整體感知,梳理全詩結構

(一)、初讀全詩,並用詩中原句填空:

1、詩人入夢追尋天姥山的原因是:“海客談瀛洲,對此欲倒東南傾”

2、詩人由現實轉入夢境的過渡句是:“我欲因之夢吳越”

3、由夢境轉入現實的過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動,失向來之煙霞”

4、揭示全詩主題的兩句詩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初讀全詩,以“夢遊”為分界點,試概括全詩脈絡,並用四字短語歸納層意:

夢遊之由(起)——夢遊之景(見)——夢遊之吟(歎)

【教師分析參考】一、夢遊之由(起):“海客談瀛洲”到“對此欲倒東南傾。”二、夢遊之景(見):“我欲因之夢吳越”到“失向來之煙霞。”三、夢遊之歎:“世間行樂亦如此”到結尾。

鑑賞第一層:

吟誦指引

輕讀,語

氣稍帶誇鑑賞第一層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實在)(尋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談論有時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遮斷橫斷)超過遮掩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1、既然題為“夢遊天姥”,為何開篇要“談瀛洲”“瀛洲”是什麼地方有何好處

答:瀛洲是傳説的東海三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之一;

好處: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祕美妙的面紗,

且產生強烈的誘惑,勾起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2、本層寫天姥山的山勢的時候運用了四重對照,找找看:

比較的對象對照的結果天姥山與天比→→橫

天姥山與五嶽比→→拔

天姥山與赤城比→→掩

天姥山與天台比→→倒、傾寫作手法:以虛引實、比較、襯托修辭手法:誇張相關練習拔:A.拔出來B.提拔C.超越、高出D.攻取、佔領①勢拔五嶽掩赤城C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B③今者項莊拔劍舞A④其後秦伐趙,拔石城D【教師分析參考】本層先説“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使詩一開頭就帶有神奇的色彩;再説“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扣住題目,轉入正題。在那裏詩人並沒有直接説出天姥山如何如何高,而是採用比較和誇張的手法極寫天姥之高:先把它與天相比橫在半天雲上,與天相連;再與其他山比,其高峻超出五嶽,蓋過赤誠;最後與天台山相比,連一萬八千丈的天台山在它的面前,也矮小得象要傾倒下去一樣。這樣,就把天姥山的高聳寫得淋漓盡致,彷彿那高峻挺拔、在雲霞裏時隱時現的天姥山就在我們眼前,喚起了我們的幻想,將跟着詩人一步步飛向那夢幻的境界。

吟誦

指引

輕讀

鑑賞第二層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依據代詞,代越人談論天姥山的話清猿聲悽清迷戀黃昏(使……戰慄)使……震驚第二層能夠分為四小層1:飛度鏡湖特點:幽——幽靜雅緻↓2:登山覽勝特點:奇——雄奇迷離↓

3:洞天仙境

4:夢醒若失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神仙住地大聲高空神仙住處,金台銀閣)特點:盛——盛大壯麗雲彩(演奏)(形容神仙之多)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猛然)指覺醒以前

一、思考並回答:

1、“一夜飛渡鏡湖月”的“飛”字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作者迫切的情緒。“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送”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月亮親切,表達詩人喜悦的情緒。

2、為什麼詩人在登高聳入雲神奇雄峻的天姥山時,用了“身登”一詞為何不用“攀登”

答:“攀登”給人一種艱難、費勁的感覺,“身登”更能表現詩人登山的輕快、情緒的喜悦和遊興的濃厚。

3、哪一句詩句最能表現詩人眷戀山水、樂而忘返的情景

答:【教師分析參考】:前面描述詩人白天遊山的情景,“忽”字一轉,既帶過時間推移,又表現詩人深被山中奇花異石吸引,觀賞不夠,留連忘返的情景,體現了詩人迷巒山色,玩之不足的情緒。那裏描述的不是一幅靜止的畫,而是隨人移動而變化的長軸畫卷,真是景象萬千。

4、李白用他的驚人的想象力,馳騁無羈的筆鋒,描繪了一幅絕妙的神仙出場圖,把讀我們帶入令人目眩的神仙世界,夢境到達高潮。請放飛你想象力,用散文化的語言對“列缺霹靂仙之人兮列如麻”進行描繪。

【參考】:電閃雷鳴,山峯崩塌。仙洞的石門,訇地一聲從中間打開了。仙府的天空浩瀚無邊,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着金銀砌成的宮闕,以雲彩作衣裳啊以輕風為駿馬,雲裏的神仙啊接二連三地下來。老虎彈着琴瑟啊鸞鳥駕着車,仙人多得像麻一樣數也數不清,多麼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5、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富麗堂皇的“仙境”突然地消失了,詩人醒來了,詩人的情緒是苦悶無奈的,他沒有進入仙府。但詩人醒得好,詩人沒有入仙,沒有逃避現實。詩人以現實的冷清與夢中的熱鬧構成鮮明比較,體現他對現實的強烈不滿之情。

吟誦指引

鑑賞第三層

★導學案★姓名:班級:

堅定、豪邁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低頭(彎腰)翻譯整句: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

1、本來全詩由入夢到夢醒,已經是很完整的結構,為什麼後面還有幾句詩呢其實,這是詩人的議論,他的感歎。夢是虛,夢醒後才是實,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全詩的中心意思。這是由夢醒後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當中有對人生的傷感,逃避現實、消極處世的一面,譬如這句:“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也有鄙棄權臣貴戚的傲骨,對當時的惡勢力決不妥協的決心,例如這句:“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句是全詩的“詩眼”,它“卒章顯志”,顯示了詩人的反抗精神,表現李白追求個性自由、蔑視權貴的傲岸性格和豪邁氣概。

第二課時

一、導入:作者花了超多的筆墨來描述夢境,是有他獨特的用意的: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證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寫幻想是為“不事權貴”的立場服務。也就是説,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二、延伸討論

1、關於李白夢醒後的感歎,有下列的看法:

觀點一:有人認為,這是李白消極的世界觀——虛無主義人生態度集中反映。李白的一生主要的思想就是縱情山水、恣意遊樂、放浪形骸、消極避世。他寫夢遊天姥夢境的虛幻,是為了告訴東魯的朋友,人世間的一切是虛幻的,如過眼煙雲,美則美矣,但轉瞬即逝,最快意、最能撫慰人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怎能摧眉折腰事奉權貴,讓我們不能開心開顏兩感歎之間的關係是前因後果。

觀點二:有人認為,這是李白用心的世界觀——蔑視權貴人生態度的集中反映。李白的一生主要的思想就是蔑視權貴、心繫蒼生、嚮往自由。三年的宮廷生涯,使他看到了朝廷的腐敗,感到了官場的可怕,所以作者寫夢遊天姥,不是寫夢境虛幻,而是寫夢境可怕。以遊天姥山的可怕,喻官場的可怕。為了持續自己的人格,為了維護自己的心靈,寧可騎鹿遊山,也決不低眉折腰去討好權貴。兩感歎之間的關係是前果後因。

你的看法是:詩人的感歎是複雜的,有消極避世思想,也有用心的反抗精神,但它的主要方面是用心的。(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均可,不必要求統一的答案)

【教師分析參考】這一段詩歌有進步性和侷限性。侷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夢幻,行樂須及時的消極避世思想。如“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進步性:詩人的思想是曲折複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用心的,富有反抗精神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詩中的思想精華,這鏗鏘有力的十六個字,是詩人思想和個性的體現,表達了詩人寧願寄情山水,也決不向權貴屈服,也決不取悦於世而苟且偷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反抗精神和豪邁氣概。這正是本詩的主題所在。它反映詩人傲視權貴、渴望自由的精神。寫神仙世界的美麗,反襯出現實世界的醜惡,證明對現實、對權貴的的憎惡。寫幻想是為“不事權貴”的立場服務。而我們更多的,就應看到詩人用心的一面。

三、全詩主題:

本詩透過記夢遊仙,描繪了天姥山奇景,讚美了仙界的光明完美,表現了詩人鄙棄黑暗現實、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消極避世思想,而用心思想為主。

四、藝術特色:

構思奇特。全詩以遊仙為構思的出發點,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關傳説,虛構出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構成鮮明對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達詩人對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同時也寫出他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想象豐富。作者不是直接描述現實生活中景物,而是以豐富的想象藉助夢遊的形式來展示一個個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超多的運用了襯托(如用瀛洲、天台來襯天姥山)、

比喻(如“身登青雲梯”)、誇張(如“天台一萬八千丈”)、比較(如將仙境與人事比、理想與現實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靈活現,也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在感情。神話傳説和對自然山川的真實體驗融合在一齊,運用瑰麗的想象和大膽誇張,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語言靈活。形式錯落,富有節奏感,兼用長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縛。

五、課後小練:

1、下列對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描繪的形象的分析中,不恰當的一項是D

A.主體部分描繪的是夢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詩人運用想象誇張的手法,描繪夢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C.詩人描繪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託,是與醜惡現實完全對立的

D.詩人描繪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經歷的曲折反映,是現實世界的縮影

2、下列對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思想感情的理解中,恰當的一項是D

A.表現了“人生無常”的感傷情緒

B.表現了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表現了與東魯諸公分別時的離愁別恨

D.既有“人生無常”的感傷,又有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思想

3、詞類活用歸納

①名詞作動詞

虎鼓瑟兮鸞回車(名詞“鼓”用作動詞,彈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名詞“事”作動詞,侍奉)

雲青青兮欲雨(名詞“雨”用作動詞,下雨)

②名詞用作狀語

對此欲倒東南傾(方位名詞“東南”用作“傾”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南)

訇然中開(“中”用作“開”的狀語,在中間)

古來萬事東流水(方位名詞“東”用作“流”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

③使動用法

慄森林兮驚層巔(慄,使顫慄;驚,使震驚)

5、李白詩中的名言名句填空①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②_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③長風破浪會有時,_直掛雲帆濟滄海。④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⑤_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⑦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_。⑧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_。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⑩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六、作業:收集李白更多的詩歌,感受詩人偉大的靈魂;背誦全詩;預習李白的其他三首詩歌。

七、教學小結:

篇7: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案

教學目標:

1、把握詩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義風格;

2、背誦全詩;

3、感悟作者在詩歌中抒發的情懷。

教學重點:把握詩的第三段夢境的內涵,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理解詩歌主旨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尤其説起“話別詩”,我們很容易會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這首送別詩中有深情的勸慰,卻不因遠別而悲傷,表現了詩人真摯的友情和曠達的胸懷。這天我們來學習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一首話別詩《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整體感知

(一)析題

夢遊天姥吟留別

1:資料:夢遊天姥

2:形式:吟(詩體名,歌行體當中的一種。資料多有悲愁感歎之意,形式比較靈活,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不拘一格。如《遊子吟》)

3:資料:別東魯諸公

點撥:歌抒情、文載道、詩言志。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體詩——他抒情;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載道;這是一首表達理想的詩——他言志。

(二)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感知內涵

1、朗讀詩歌:

學生齊讀全詩

糾正字音,並結合註釋強調讀音及好處

2、學生朗讀第一段(節奏輕快雄渾有力)

思考:①詩人描述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個句子是哪四個?②找出幾個生動傳神的動詞。③體會誇張、對照的寫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①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②連---橫拔---掩倒----傾③神往充滿神祕色彩、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要知難而進。)

3、羣眾朗讀第2段(感情充沛語調適合)

思考:①“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在第二段開頭用了一個“之”字代哪些資料而引出了他神往的夢境。②大膽想象,試述“夢”的過程。③找出表現詩人夢遊時興奮不已的詞及夢醒後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資料。②夢前----夢中-----夢後③飛豐富的想象大膽誇張。理想之夢:A浪漫:邀明月為伴、著謝公之木屐、登青雲之梯----追求。B:神奇:天馬行空、日月同輝、霓為衣、風為馬、虎鼓瑟、鸞回車、仙如麻——理想。夢後---失落。)

4、羣眾朗讀第三段

點撥:“夢遊天姥”,詩人極儘想象,直到眼前煙消雲散,詩人才又回到了現實之中。夢後的詩人有何感歎?讓我們一齊來讀詩文的最後一部分。

思考:①你們是如何理解反映詩歌主旨的這飽藴詩情的兩行詩句的?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詩人怎樣的藝術形象?

長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嚮往,在那裏感覺官場生活亦但是如此,外戚專權,同僚爭權,詩人無意留戀,詩人寧願選取自己的生存空間,選取放鹿青崖,踏尋名山,釋放浪漫與率直,還要尋找“安社稷、濟蒼生”理想。(有儒家風範道家風骨)

這一切在我們的心目體現出了一位傲視權貴卻又才華橫溢的詩人形象,詩人氣質不俗,瀟灑浪漫,富於幻想,對自由充滿嚮往。

②那麼從哪裏我們又讀出了詩人是在與人“留別”?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四、藝術探究(詳見板書)

1、詩風浪漫想像豐富誇張大膽

2、借景抒情夢由、夢境為結尾抒情張本

3、虛實相生夢境的虛現實的實

五、作業1背誦課文2思考練習四

板書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夢前:談語睹神往

夢中:夢由之

夢遊:登山

遊山(景)(虛)興奮

遇仙

夢後:(實)失落

感慨感歎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情)

藝術手法:

詩風浪漫

借景抒情

虛實相生第二課時

誦讀並分析課文

(一誦讀並分析①段

1.齊讀①段並思考:既然題為“夢遊天姥”(在“夢遊天姥”四字下標示雙橫線),為何開篇要“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雲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祕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祕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確:還提到了五嶽、赤城和天台,從而襯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強烈願望。

小結:第一段寫入夢之由。

板書:第一段入夢之由——瀛洲難求,天姥可睹。

(二)誦讀並分析②段

1.如此神祕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於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聽老師誦讀②段,並思考:或以時間為序,或以地點為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並用1—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邊分析邊板書)

月下清麗之景——1至3句(飛:誇張,形容情緒急切。送:擬人)夢遊天姥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勝之景)

第二段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動詞用。慄、驚:使動用法)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煙霞如仙人

夢醒——14、15句

2.品味重點字詞:飛、送、殷、慄、驚等(點名回答)。

明確:“飛”“送”兩字先後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夢遊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情緒。“殷”“慄”“驚”分別活用為動詞、使動、使動。

3.點名或分組讀每一幅圖景,再次品味詩的妙境。

4.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板書:夢醒)應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歎,作者感歎了些什麼呢

(三)誦讀並分析③段

1.段意講解:第三段驚夢長歎——蔑視權貴,傲岸不屈

1.請一位同學誦讀③段,其餘的同學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樣的思想性格(講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確:“別君”二字照應題目“留別”(在“留別”二字下標示雙橫線)。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書:蔑視權貴,傲岸不屈)同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的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然而我們並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污濁的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了自我,沒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夠如李白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十分難能可貴了。

2.作者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述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證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説,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3.聯繫全詩小結:英國詩人柯爾律治説:“詩的各個部分都是相互支撐相互解釋的。”讀至此,再體會1、2兩段,我們心裏豁然開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體現了詩人所羨慕的人格形象嗎?富麗堂皇,超脱塵世,和睦完美的仙境不正是詩人對世俗生活的超越,對完美人生的追求嗎?抒情主人公最後發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為夢中圖景心旌激盪的結果嗎?我們明白了,詩人對壯麗奇偉的崇高美的嚮往,正是因為人生徵和的激情的驅動,雖然有苦悶,但洋溢着熱情!詩歌也由此氣勢流注,奔放飄逸,構成了內在強大的精神力量。

本課重點字詞

◆解釋下列加點詞

我欲因之夢吳越:代神遊天姥山的願望

失向來之煙霞:代上文神異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低頭

勢拔五嶽掩赤城:超過

◆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字

煙濤微茫信難求(信,的確、實在)

雲霞明滅或可睹(滅,暗)

勢拔五嶽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義字

訇然中開(打開,動詞)

使我不得開心顏(舒展,動詞)

古來萬事東流水(事情,名詞)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侍奉,動詞)

◆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虎鼓瑟兮鸞回車(名詞“鼓”用作動詞,彈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名詞“事”作動詞,侍奉)

雲青青兮欲雨(名詞“雨”用作動詞,下雨)

2、名詞用作狀語

對此欲倒東南傾(方位名詞“東南”用作“傾”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南)

訇然中開(“中”用作“開”的狀語,在中間)

古來萬事東流水(方位名詞“東”用作“流”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

3、使動用法

慄森林兮驚層巔(慄,使顫慄;驚,使驚)

第三課時

賞析全詩

1、學生齊讀全詩

2、播放朗讀錄音

3、提問:文中寫夢遊是從哪裏開始,又至何處結束?此前寫了什麼?後面又寫了什麼?

明確:寫夢遊是從“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向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前寫入夢緣由,後寫夢醒後的感慨。

4、分析“海客談瀛洲對此欲倒東南傾。”

(1)思考:既然題目是“夢遊天姥”,為何開篇從“瀛洲”談起?

明確:“瀛洲”是東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與神山並提,起陪襯作用,表現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因為“雲霞明滅”的天姥山與“煙濤微茫”的瀛洲同樣神祕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

(2)提問:天姥山除帶有神祕色彩外,還有什麼特點,是怎樣體現的?

明確: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以高峻聞名的五嶽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

(3)提問:這一部分使用什麼寫作手法和修辭手法?

明確:比較、襯托的寫作手法和誇張的修辭手法。

5、分析“我欲因之夢吳越送我至剡溪”

(1)提問:“一夜飛度”表現了什麼?

明確:急切興奮之情。

(2)提問:“照”、“送”寫出什麼?

明確:明月與人如影隨形,人與自然和諧一體,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眷戀。

6、分析“謝公宿處今尚在身登青雲梯。”

(1)思考:詩人為何提到“謝公”?

明確:謝靈運是南朝時期著名的山水派詩人,他熱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劉宋時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脅,不很順利;之後他乾脆辭官,領着僮僕門生幾百人遊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滿。謝靈運與李白一樣,也是空有滿腔抱負,卻在政治上飽受打擊,都有政治上的不滿。所以,李白借謝靈運來寫自己,也表達了自己要效仿謝靈運寄情山水、鄙棄俗世。

(2)提問:這幾句在全文起什麼作用?

明確:空間轉移,時間推移,景象發生變化,有聲有色地進入夢境。

7、分析“半壁見海日水澹澹兮生煙”

(1)提問:“見海日”、“聞天雞”寫出天姥山什麼特點?

明確:高峻。

(2)提問:“千巖萬轉”、“迷花倚石”又表現了什麼?

明確:詩人忘情山水之態可掬。

8、分析“列缺霹靂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問:四個短句的形式與資料有何聯繫?

明確:節奏鮮明,鏗鏘有力,充分表現了打開天門的雄偉氣勢。

(2)提問:天門打開後的景象如何?

明確:光輝燦爛、壯麗非凡。

(3)思考討論:詩人為何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繪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之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證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

9、分析“忽魂悸以魄動使我不得開心顏!”

(1)提問:正當夢入高潮時,詩人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消失了。這幾句寫了什麼?

明確:夢幻破滅後的失意。

(2)提問:洞天之遊的神奇對這一部分起什麼作用?

明確:反襯夢幻破滅後的失望,作者與讀者的情緒隨之沉靜,在全文構成了起伏的波瀾。

(3)提問:應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歎。“世間”兩句,作者是在感歎什麼?

明確:世事虛幻無常,流露了人生如夢的感傷情緒。

提問:“且放”兩句,詩人證明了自己什麼志向?

明確:絕不與惡勢力妥協,持續自己的獨立人格,同時也顯露出詩人逃避現實的消極遁世的思想。

(5)提問:“安能”兩句表現出詩人什麼性格和精神?

明確:蔑視權貴的性格和強烈的反抗精神。

師:雖然詩人也流露了必須的消極感傷的情緒,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污濁的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了自我,沒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夠如李白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十分難能可貴了。

10、討論:李白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那麼,浪漫主義在本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明確:(1)大膽的誇張。

(2)奇特的想象

篇8: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教學目的:

理解運用比較、誇張等修辭方法,透過豐富聯想來描繪夢境,以表達蔑視權貴的精神和豪邁的氣概。

重點:

理解虛設夢幻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

聯想豐富、構思奇特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引言

二、(出示幻燈一:課題)這天我們要一齊來學習李白的名篇《夢遊天姥吟留別》。

三、導入:

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幾乎人人從小時候起就一向在背詩,對李白必須耳熟能詳了,他的詩也必須能背出很多來,下面我們就來給聽課的的老師展示一下我們的積累。這樣吧,咱們以一豎排為一組,看哪一組同學的積累最豐厚。背一首能夠,背不下來一整首背名句也行。此刻開始。

大家背得太好了,有一些我都忘了,我回去也得好好複習一下了,要不然都要落伍了。同學們也是一樣,別人會背而你不會的,回去也積累一下好嗎

背了這麼多李白的詩,那麼,喜歡李白嗎請説出理由。(兩三個人即可)

四、作者簡介:

1、(出示幻燈二:作者簡介)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與人稱“詩聖”的杜甫是唐代詩壇的雙子星座。(這是文學史中對他的概括)

2、較通俗的説法是:李白長得比較帥,且武藝高強,有傲骨,從不屈從,很有男人味!(這是李白的超級粉絲我給他的評價)。

3、關於他的詩風的評價:請大家打開書32頁找到相關鏈接,找名同學讀杜甫的評價。

4、(出示幻燈三:其他有關李白的評價)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對聯: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氣,青蓮居士謫仙人。

台灣詩人余光中的詩: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餘下三分,呼為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句詩被一個考生引用在大學聯考作文中,成就了一篇滿分作文。

總結:李白是個奇男子,他的生花妙筆,留下無數奇文。這天,我們就要透過李白的這篇奇文,進入李白的奇夢。

五、解題:(出示幻燈四)

板書:夢遊天姥吟留別

引言:大家必須會發現我的這個題目和書上給的不一樣,其實我是想透過它告訴大家這個題目就應這樣斷句。為什麼呢因為本詩也題做“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意思是透過記敍“夢遊天姥”的經歷來留(詩)贈別(東魯諸公)。這麼説來,這個“吟”這就沒有實際好處了。那麼,這個“吟”字有什麼作用呢它是個標誌,與“琵琶行”中的“行”,“長恨歌”中的“歌”一樣,

標明本詩為古詩的一種體裁。因此,為了正確理解和誦讀,標題應寫為這樣。

吟:古詩中的一種體裁,資料上多有悲愁感歎之意,形式上較自由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不拘一格。

簡介文體知識。(出示幻燈五)本詩是一首七言古詩。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古詩”又稱“古體詩”,是相對於格律嚴格的“近體詩”而言。“七言”分兩種,一種是以七字句為基礎,雜用

四、五、六、九言而構成了形式自由的長短句,這樣長短交錯,換韻自由,富於變化,也稱為“歌行體”;另一種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齊。這天所學的這首詩屬於哪一種呢

出示教學目的,重點,難點。(出示幻燈六)

六、寫作背景:

引言:題為“夢遊”,就説明這篇文章記的是一個夢。夢到底是什麼呢(這但是諾貝爾獎研究的課題。)夢往往是稀奇古怪的,但它卻是現實世界的曲折反映。很多時候,我們對現實不滿,但在夢中卻往往得到了滿足。那麼,現實中有哪些事讓李白不滿,值得他如此強烈的反抗呢

(出示幻燈七——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懷着“濟蒼生”“安社稷”(這是他一向都沒有放棄的一個信念)的政治思想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期望能有一番作為。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當他得知自己被玄宗召幸時,曾寫詩道:“仰天大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同時,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期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徵》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李白離開長安後,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後又同遊樑、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遊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

七、誦讀:

引言:我明白你們已經背完了這首詩了,我先來背一遍這首詩的第一段,請大家品評。(平淡地快速背一遍)

總結:作為賞析的第一步,誦讀決不是背這麼簡單。誦讀要注意什麼呢語速,語調,斷句。好了,明確了誦讀要注意的方面,下面誰來為大家誦讀一下。

八、劃分結構,概括資料,體味作者感情變化。

九、合作探究:分組設題,鑑賞品讀

引言:這本選修的書名為“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大學聯考題中有一道6--8分的古代詩歌鑑賞,聯繫起來看,我想咱們高中選這個文本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大家的古典詩文修養,另一方面也就應是想借助它來提高大家的詩歌鑑賞水平吧。那麼我在設計這堂課時就想借助這篇課文的學習,使大家初步掌握鑑賞古典詩歌語言、表達技巧和形象的方法。

以前做詩歌鑑賞題都是別人出題我們答,而此刻我想請大家以這篇課文為藍本,自己出題自己答。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完成全篇,那樣任務太重。我們要分工合作,分組設題,每個組完成課文的一部分。我們就按座位分,四個人為一組,每組研究兩句詩。

(一)那麼,怎樣做呢請大家回憶我們平時做的詩歌鑑賞題的一般都從什麼角度設題。那麼,我們能夠從下面這些角度設題:

1、形象: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語言:某個詞的語音、語義、活用,表現力,在句中的作用,用詞特點,句式,語言風格等

3、表達技巧、表現手法:情與景,動與靜,實與虛,遠與近,揚與抑,抒情方式,色彩變化,各種感官的綜合運用,象徵、襯托、比興、聯想與想象,各種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及典故等。

【小編簡評】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優選8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範文。

【網友評價】

果真是神來之筆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jmv4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