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家鄉的味道精品多篇

家鄉的味道精品多篇

家鄉的味道精品多篇

家鄉的味道九年級作文 篇一

清晨的興福寺,有種令人難以捉摸的神聖感。一層薄薄的霧氣環繞寺中,到處朦朦朧朧的。一碗蕈油麪安放在紅木桌上,白茫茫的熱氣升到半空中,與晨霧交織在一起,香氣漸漸彌散開來……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這句詩便是對我家鄉常熟最好的特寫。常熟這個魚米之鄉擁有“虞山福地”的美稱,這裏山清水秀,江南的毛毛細雨潤育了常熟人民細膩温和的性情。常熟的美食數不勝數,而令我百吃不厭的還是興福寺老麪館裏的那一碗松樹蕈油麪。

松樹蕈是常熟虞山的一種特產,虞山上遍佈松林,每到春秋季節,尤其在雨後,松樹根部便會長出許多蕈來。蕈的顏色呈淡棕色,形似打開了傘的蘑菇,但顯得更瘦長苗條,質地也略帶一點松樹的“堅韌”。採摘回來的蕈加工較為複雜,先要用鹽水浸漬,然後剝去表面一層薄薄的膜,清洗掉雜質,然後把處理好的蕈放在籠屜裏蒸熟,晾乾後放入油鍋中大火顛勺爆炒,炒出蕈油後起鍋備用。用蕈油作為“澆頭”的蕈油麪,鮮美異常,非一般菌菇可比。有客人來了,抓一把面煮熟後澆上紅湯,放入蕈油和蕈片,再加上炒酥的葱白和葱花,一碗正宗的常熟松樹蕈油麪就華麗麗地上桌了!

蕈油麪沒有太多的`配料,只是一碗普普通通的素面,但它卻永遠是常熟老食客們的精神寄託。有一次,我和爸媽去興福寺附近爬山,歸來時肚中早已飢腸轆轆,天空中又下起了濛濛細雨。我們找了家老麪館坐下來,不一會兒功夫,三碗熱氣騰騰的蕈油麪端上了桌。棕紅色的松樹蕈浸在麪湯表面那一層金燦燦的蕈油中,下面是鮮美的麪湯,一根根煮得恰到好處的麪條在湯中晃動,夾上一筷面,嘗幾片蕈,再來一口湯,全身的寒意都被驅散了,暖意漾開,不經意間流到我們靈魂深處。如果覺得太油膩,餐後問店主要一杯虞山白茶,賞着細雨下的江南美景,細品着白茶的清香,看着杯中茶葉的漫卷起伏,再聽上一曲《高山流水》,心中好不愜意。

每一個地方的美食都各有特色,這碗蕈油麪撩撥着我們常熟人的舌尖,更成為了常熟三千年歷史文化的點綴。除了其本身登峯造極的鮮美,還藴藏着一種特殊的味道——家鄉味!

家鄉的味道作文 篇二

記憶裏的徽州像一幅山水畫,在灰與白的交替中氤氲着徽墨的芳香,不需濃色裝點,那典雅的韻味便自然而然地從江南的人物、風景中流淌而出。

但對我來説,即使那聞名天下的徽墨香,仍比不上那雙佈滿皺紋與厚繭的手捧上的一碗熱騰騰的疙瘩湯。

清淡的湯水上飄着幾根白菜,看着葱圈在滾水裏歡快地打着轉兒,從一旁熬了許久的又細心撇去油花的老母雞湯中舀出黃澄澄的一大勺,放進麪疙瘩湯裏。煮得冒泡後,再把揉好的麪糰一手團一個扔進鍋裏。眼見着浮浮沉沉地面團漸漸變硬,甚至粘到一塊兒,那香味也漸漸溢出,讓當時生着病極沒味口的我竟也口水直流。

外婆迷着眼,極小心地將那碗麪疙瘩湯端到桌上,用勺子攪攪讓它涼得更快些。那香味濃郁得讓我胃中的饞蟲早已甦醒,眼巴巴地盯着外婆的手。她這才將碗推到我面前來,一邊輕聲囑咐道着:“乖娃,小心燙。”喝口湯,脣齒間瀰漫的温暖讓我陶醉。繼而狼吞虎嚥地模樣讓外婆滿臉的皺紋溢滿濃濃的笑意。無意間抬頭的我,此生再難忘懷如此的笑顏。

……

“想吃什麼?”週末母親圍着圍裙拿着鍋鏟,“噌噌噌”地跑來問我。此時我正在作業的天地裏埋頭苦幹,“麪疙瘩湯”,我隨口説道。但我沒想到與疙瘩湯再次見面,它竟然變化如此之大。大塊大塊的疙瘩覆蓋了湯麪,味道中也失去了雞湯的那抹亮色,青菜也切得碎碎的,沒法在沸水中翩翩起舞。只有那葱圈獨自寂寞地打着轉兒。失望在心頭漾起,但面對母親那期待的雙眼,我擠出一個微笑:“很好吃。”

過新年,因要上各種補習班,又沒回成老家,電話裏當我對外婆説想吃麪疙瘩湯時,老人的聲音帶些喜意,又有些哽咽,“好,外婆給你做……”

歷經滄桑的徽州對我來説不是厚重的歷史與文化,而是家鄉的代名詞。在那,有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彎着腰駝着背,戴着老花眼鏡為她的外孫女做着一碗熱騰騰的充滿愛意的麪疙瘩湯。

我那瀰漫着温暖氣息的家鄉啊,何時才能回到你懷中再嘗一嘗外婆做的麪疙瘩湯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作文 篇三

家鄉,往往有一種神奇的味道。

我的家鄉充滿着特別之處,它四季分明,整個城市都沉浸在靜美的渤海與豪放的黃海之中,百花芬芳的春,海之氣息的夏,瓜果飄香的秋,酸菜鮮美的冬,無論我在何地,家鄉春夏秋冬的味道始終無法忘懷,我的家鄉在大連。

春天的大連,綠意盎然,她散發出迷人的芬芳。若一打開門,未見花影,撲面而來的卻盡是淡淡的芳香,香又不刺鼻,若有若無,甚是迷人。走至路邊,見到滿眼粉紅色的櫻花,那幽幽的淡香夾雜着早晨露珠的清新氣味一直縈繞着我,自己彷彿看到了花神降臨,灑在大地的一個個生機勃勃的萬物。再走前一步,櫻花的香又變得甜鮮,氣入鼻中,呼喚着我,吶喊着,像極了一個天真的孩童,笑聲活潑,嬉戲玩耍,陪伴着我。

深春走後,降臨在世的便是夏季。夏乃酷暑之季,可大連的夏卻截然不同。來到星海公園,我便已沉浸於大海的波瀾壯闊中,深吸一口氣,每個毛孔都是與大海擁抱的氣息,是石灘與貝類戲耍的氣息,是山林與海浪混雜的氣息。夜晚各户人家的蜆子面,路邊的擼串吧,海鮮的濃香,鮮汁鮮美的氣味散出了整個大連!

盛時金秋,乃大連佳季。走在小路上,我驚訝的發現,楓葉似火,梧桐如金,它們鋪好了一條華麗的路。它們也散出堅持奮鬥的氣味,不停的鑽入我的鼻孔中,讓我振奮起來。金秋的水果自然也多了,蘋果,蜜桃,葡萄的果香隨着光輝散出,那果香是那樣香,比鴨梨的清香更濃,比南國梨的濃香更清一點,讓人聞了有騰雲駕霧之感,又似有世外桃源,叫人心曠神怡。

雪色之冬,甚是寒冷。飛天作雪,廣場處處雪堆,寒風刺骨,萬物早眠。姥姥做的酸菜,是一種心中永遠的記憶。姥姥家樓道里瀰漫着酸菜罈子的鮮酸滋味。這個酸,不是山西陳醋的醇厚之酸,不是青梅果子的垂涎之酸,這個鮮酸夾雜着户外的大雪,聞之,讓人覺得家就在眼前,彷彿一推門,一跨步,就進入到温暖的家了。冬北的酸菜永遠是雪海中最亮的那顆星。

家鄉是生命的搖籃,是遠行的牽掛,更是心靈的歸屬,那家鄉春夏秋冬的氣味就像烙在心頭,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

家鄉的味道九年級作文 篇四

我的家鄉羅田,地處吳頭楚尾的大別山腹地,秋冬季節,氣候清寒,自古以來就有圍坐火塘吃吊鍋的習俗。説起家鄉的味道,除了脆脆的板栗、甜甜的柿子、鮮嫩的野菜,最讓我念念難忘的就是羅田吊鍋了。

山鄉土菜招遠客,吊鍋美名天下傳。隆冬臘月,正值農閒,是鄉親們一年中最享受的時候,因為可以開始吃吊鍋了。近幾年“羅田吊鍋”作為特色美食亮相於黃州的街頭。城裏的吊鍋從土吊鍋推陳出新,吊鍋下面是由一個鐵架子,鐵架子中間的火盆裏燃燒的是無煙,無污染的人造碳。架子上面的鐵鍋掛在升降自如的鐵鈎上,鍋裏煮的食物五花八門,蒸騰的美味香氣撲鼻。

每每在黃州吃着家鄉的吊鍋,就想起老家三叔公家的土吊鍋了。三叔公家的吊鍋我覺得是最最正宗的“羅田吊鍋”。三叔公家在樓房旁另砌了一間廚房,廚房靠牆的一角,用土磚做了一個火塘,火塘上方的桁條上安一根能升能降得滑鈎,火鍋就吊在滑鈎上。土屋的另一角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樹蔸子,這些硬柴可是燒火鍋專備的。每逢回老家,親朋好友圍坐在火塘的四周,一碗自制的老米酒下肚,一股暖流湧遍全身。接着,話匣子一打開,家長裏短,鄉間趣聞,無所不及。三叔公一邊拉着家常一邊往火塘裏添樹蔸子,火塘裏的火越燒越旺,吊鍋裏肥嫩的野幹筍、美味的薰臘肉、臘魚,地道的肉糕,金黃的炸豆腐,滑嫩的魚丸子,再添上一碗香濃的土雞湯,一起被鍋下的柴火燒的咕嘟咕嘟熱氣騰騰,香氣四溢。

屋外大雪紛飛,寒氣逼人。屋內爐火正旺,美酒飄香。我一邊心滿意足地享用着美味的火鍋,一邊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這句家鄉人盡皆知的歌謠,用在此時是多麼貼切!

家鄉的春夏秋冬都有各種各樣的野味美食,春天的地菜、香椿芽、春筍、荊芥茶葉;夏天的蕨苗、苦菜、馬齒莧、樅樹菇;秋天的板栗、甜柿等;冬天的吊鍋、餈粑、各種乾菜和野味等,它們具有家鄉特別的味道,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裏,走到哪裏都不會忘記。

除了美食,我常常會想念家鄉的青山綠水:神奇險秀筆架山、醉人秋色九資河、避暑勝地天堂寨,無不令人魂牽夢縈。千里大別山,美景在羅田。歡迎朋友們來羅田賞美景,品美食,點讚我們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九年級作文 篇五

家鄉的味道是什麼?是那一杯自家釀製的深厚的濁酒,是那一抹飽含愁思的月色,是那一片如血殷紅的紅楓。這些味道或渾厚,或清冷,或熾烈,但都有相似之處——都有着我們自身的情感,那就是對故鄉的思念。這種情感是國人一生都無法忘記的,無論居於何片,每逢月圓之夜總會引起的喟然長歎。

家鄉的味道在我心中留存最深的,便是奶奶做的面了。大約是農村出身的緣故,奶奶的身上永遠帶着農民的樸實、勤勞與智慧。白白的一勺麪粉在她的手下經過與水的拌,總能顯現出各色情態。小時候看着奶奶將一個小小的麪糰靈活地在手中扭動幾下,再放到案板上時,就已然成為了一個花捲。那時的我不免驚奇,趴在案板上呆呆地看着奶奶為一個個的小麪糰整形,我《本站·》便問奶奶:“奶奶,你怎麼弄的?怎麼這麼快呢?”奶奶笑眯眯地蹲下來,揪了揪我的臉,然後笑着用陝西方言對我説:“時間長了就會了,咋,你想學?”

我點了點頭。奶奶便交給我一小塊面,告訴我説:“你把這塊面先盤一下,再扭一下,兩半個一粘就對了。”可是不知是我理解有誤還是奶奶手太快,我至今都沒學會如何盤花捲,不過奶奶的心靈手巧倒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以後,每次奶奶進廚房我總要跟着。看着好擺弄那些絲長的麪條時,我總是神色中帶着崇拜。因為每當我看到奶奶在廚房裏做飯時,那擀麪時擀麪杖發出的聲響,那下面條時麪條入水的一瞬時的響聲,都有一種韻律美和節奏感,讓我越來越對廚房中奶奶忙碌的聲音着迷。所以只要奶奶一進廚房,一個小小的身影也就會跟在她的後面,像個跟屁蟲似的寸步不離。

後來,我因為上學的原因跟着爸爸媽媽來到了西安,車輛穿行,盡顯繁華。可是剛入這座城市的我卻睡不着覺,我早已習慣小縣城的安然與閒適,對於夜晚車輛穿行而過,還有些惶恐與不安,夜晚便整宿地睡不着覺,便更加想起身在故鄉的奶奶。那種感覺是一種孤獨、恐慌與無奈,加之在這種機械化、現代化的時代,城市裏的食品雖讓我感到眼花繚亂,卻總少了一種感覺,現在想來應是田野中的那份沉穩與成熟吧,總沒有奶奶的麪食好吃。

或許這便是家鄉的味道,是奶奶飯菜的味道,也是我回憶的味道,它就是這樣的淳樸簡單,熱忱而美好……

家鄉的味道九年級作文 篇六

家鄉是一壺酒;家鄉是一杯茶;家鄉是一股清泉。我的家鄉在吉林通化,那裏有肅慎,東胡,穢貊族等先民的足跡;有風景宜人的松花江;有人民英雄——楊靖宇的烈士陵園。在我的家鄉有早在四五萬年到七萬年前的遠古人類。據文獻記載,吉林省在歷史上,除漢族外,主要有三大族系:肅慎,東胡,穢貊族。這些遠古人類在吉林大地上繁衍,生息,書寫了吉林的輝煌歷史。

美麗的松花江位於吉林,它風景秀麗,是個值得觀賞的好去處。松花江是黑龍江水系在我國境內最大的一級支流,全長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流域面積五十四點五六萬平方公里,有南北兩源,北源嫩江發源於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裏山中段南側,長達一千零八十九公里,南源第二松花江發源於長白山主峯白頭山天池,長八百餘公里,南北兩源於三叉河匯合後稱松花江,幹流長約八百六十七公里,由右岸注入黑龍江。東晉至南北朝時,上游稱速末水,下游稱難水。隋、唐時期,上游稱粟末水,下游稱那河。遼代,全河上下游均稱混同江、鴨子河。金代,上游稱宋瓦江,下游稱混同江。

元代,上、下游統稱為宋瓦江,自明朝宣德年間始名松花江。它的存在為早期生活在吉林的先民提供了有利條件。1939年2月18日我們的民族楊靖宇在蒙江縣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犧牲,年僅35歲,楊靖宇死後,日軍剖開了他的遺體,想知道,在冰天雪地的林子中,是什麼支撐着他一直戰鬥。後來,發現裏面沒有一粒糧食,只有野草和樹皮。我們可以這樣説;人民英雄楊靖宇永垂不朽。因為楊靖宇愛國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有愛國的崇高精神,我們應向他致敬。家鄉是你永遠也品不完的。我愛我的家鄉——通化。因為它給予了我無限的愛,是它滋養我,讓我不斷進步,不斷成長,讓我成為一個有才華,有知識的人。家鄉是一壺酒,它會讓你去細細品味。

家鄉是一壺茶,它是你閒暇時休閒品。家鄉是一股清泉,它會在你心頭上源上一絲清甜。家鄉使你受益無窮!家鄉使你有了一顆樸實而善良的心!它給予了我關懷的力量!我愛家鄉吉林通化!

家鄉的味道作文900字 篇七

袁文豐

在我童年的記憶裏,家鄉便有一種味道,名叫中江白芍,一路陪伴着我長大。我本不喜歡那苦味的,可隨着時間的盪滌,苦味早已消失殆盡,只剩那一抹淡淡的香了。

由於奶奶身體一直不好,所以從我記事起,每到冬天,爺爺都會燉上一盅暖暖的白芍雞湯,每當揭開蓋子,總能聞到一股濃濃的藥味。幼時的我一聞到這味道便會躲得遠遠的,因為這時候奶奶總會逼着我吃那苦苦的白芍。可到最後,還是得不情不願地吃下那些白芍。為此,我不止一次埋怨過奶奶:你自己喜歡吃,幹嗎要搭上別人啊。可能是看我的表情太過勉強,奶奶每次都會一邊讓我吃着白芍,一邊給我講故事,關於白芍的故事。

她説,這中江白芍啊,原本是甜的,而且白白嫩嫩,皮兒也很軟,因此很多人都喜歡吃,中江那裏也有很多。可是在民國時期,軍閥混戰,那時候社會治安很混亂,到處都有吃不飽、穿不暖的人。白芍,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被説成是一件神物,吃了就可以長生不老。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都知道了白芍這味神藥。一個軍閥聽説後,也做起了長生不老的美夢。他開始派人大肆尋找白芍,最後,找到了中江。當地人民哪肯把自己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白芍拱手讓人,更別説在那樣的亂世之中。於是,當地人民開始反抗。其中有個姓王的小夥子,是個練家子,他把所有的成年男子召集起來,組成一支武裝力量,抵抗軍閥的搶奪。最終,他們失敗了。軍閥把他的頭砍下來,血濺到了白芍上,從此,中江白芍就變成了紅棕色的,表面也不再光滑,起了層層皺紋,就像風乾的橘子皮,而它的味道也不再清甜,變得苦澀。

我常常聽得津津有味,等到奶奶講完了,我也消滅光了碗裏的白芍,全忘了嘴裏的苦澀。奶奶總會問:“下次還吃不吃白芍了?”我總是連連點頭。可到了下一次,我又會愁眉苦臉,直到奶奶給我講那個故事。次數多了,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因為想吃白芍還是想聽故事。

後來,奶奶的身體慢慢好了,這讓我對這味“神藥”也開始神往了。再後來,我才在一本書上看到“白芍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這才明白那些人搶奪白芍的原因。

如今,每到冬天我總會懷念白芍的味道,不僅僅是白芍本身的藥味,更是一種永遠也無法比擬的、不可替代的味道,那是家鄉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更是奶奶的味道。

標籤: 多篇 精品 家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jvm4p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