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羅一民:清末民初最傑出的政治家張謇(多篇)

羅一民:清末民初最傑出的政治家張謇(多篇)

羅一民:清末民初最傑出的政治家張謇(多篇)

其次,張謇在東南互保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篇一

戊戌變法以後,慈禧掌權,光緒被排擠,國家比較混亂。這時候,慈禧準備廢掉光緒,新立太子。廢光緒對傳統的中國老百姓、對一些封疆大吏來説是不能被接受的。外國列強英、法、美的立場也是不同意。儘管光緒在戊戌變法中有偏激冒進的做法,但是輕易廢掉是會國家大亂的。為此,慈禧太后很惱火,又沒辦法。

這時候,正好義和團運動起來了。慈禧太后認為可以利用這股力量,於是慫恿和鼓勵義和團運動。結果就一發不可收拾。義和團打着“扶清滅洋”的旗號,針對洋人的教堂、傳教士、商人,甚至外交官以及中國教徒,到處殺人放火,越鬧越大。清廷也藉機向各國宣戰。我覺得義和團運動很複雜,不能簡單説它是一場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當然,民眾帶有愛國主義情緒,但更多的是一些盲目排外和民粹主義的情緒,可以説是被慈禧太后利用了。

在這種情況下,外國列強沒辦法忍受,覺得中國不講國際法和文明社會準則,於是八國聯軍開始武裝干涉,從天津打到北京。眼看戰火就要蔓延到全國,特別是長三角和珠三角等中國經濟最繁榮發達的東南一帶。如果戰火繼續燒下去,國家就垮了,清廷也就完了。這時候,就形成了“東南互保”的思潮。意思就是説,我們東南的這些封疆大吏,包括總督和巡撫,和各國列強簽訂條約,互相承諾和保證,將戰火控制在北方,南方不要打,外國人在東南一帶的權益,包括企業、領事館、機構、商人、教堂等等,中方都負責保護好。同時外國人也保證,他們管轄的租界地區,中國老百姓正常的財產、機構、企業、學校等安全也得到保護。

在這種思潮中,全國鐵路總督兼招商局總督盛宣懷是起關鍵作用的一個人。盛宣懷,江蘇常州人,亦官亦商。他從大紳和資產階級利益出發,主張東南互保。但是他不是封疆大吏,只有勸説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乃至李鴻章等人,不要和外國人開打,應該搞東南互保。張謇除了積極呼應之外,還在關鍵時刻,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他和兩江總督劉坤一關係很好。在東南互保的最後關頭,劉坤一猶豫了,認為這是一種背叛朝廷的行為。這個時候,張謇出場了。他力勸劉坤一為了東南的大局,為了清廷的大局,為了整個國家的將來,不要猶豫,趕緊下決心同意東南互保。最後,劉坤一被説動,到上海與幾個國家的領事簽訂了東南互保條約。

我覺得,東南互保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意義很大。這實際上是中國深陷滅頂之災時,東南各省督撫、洋務派官僚、新式紳商通力合作,智慧、務實地保家、衞國之舉。而且,改變了中國的政治走向。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沒有東南互保,在清廷蠻幹宣戰時,八國聯軍把戰火引到南方,中國很可能就四分五裂淪為殖民地,而通過東南互保,中國最繁榮最發達的地方被保下來了,既保住了中國的半壁江山,也保住了大清王朝。

但東南互保對於清王朝來説,某種意義上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它一方面成全了清朝,讓它苟延殘喘下來,另一方面也敗了清朝,因為從東南互保以後,中央權威急劇下滑,跌到谷底。而各地的地方權重急劇上升。形成了中央輕、地方重的政治格局,形成了市民、紳士、各級知識分子、中間階層等都能自由發言的局面,也才有了後面一系列的“新政”,以及立憲運動和辛亥革命等等。我認為,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

其五,張謇任工商(農林)總長時,政績獨特。 篇二

為什麼説獨特?一是因為他在任職期間,搞了大量的立法。中國近代許多經濟、政治方面的立法,包括早期民國政府百分之七十的立法都是他搞的。立法涉及方方面面,有銀行法、權度法、典當法、國幣條例、證券交易法、中國實業公司條例等等。他任工商總長後説過一句話:“實業之命脈,無不繫於政治。”説明他看得很清楚,辦企業、抓實業要靠政治。

據説,當年他到日本考察時,碰到東北一個老實的農民,大字不識,到日本北海道開墾荒地多年,很成功,成為日本的勞動模範,連天皇都嘉獎他。他就想到國內,中國這樣的老農民何止千萬,卻連自己都養不活,這是為什麼?這件事對他觸動很深。張謇覺得這是制度問題,是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的問題。所以他認為搞實業一定要有好的政治環境,而好的政治環境在於搞法制。法制使政治的規範性、穩定性、長期性有了保障,國家的經濟才會持續發展、長治久安。

首先,張謇的“狀元”身份就是一個政治身份。 篇三

過去,我們認為狀元是文人,是儒生。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從隋唐開始搞的科舉考試,主要目的就是開科取士,為了選拔培養各級官員,也就是培養政治人物。“狀元”作為最高級的“士”,實際上是最有發展潛力的政治人物。

特別到了明清以後,又在進士和狀元之外,設了一個翰林院,是為了進一步培養高層領導幹部。考中進士以後,一般的還要通過過去的老進士、老翰林進行輔導,然後經過見習、考核合格了再送進翰林。但是,狀元卻可以直接進翰林。翰林相當於宰相培訓班。過去有種説法:“非翰林不得入閣。”我們經常説“狀元宰相”,就是因為大部分的宰相或中央高層都是從狀元中產生的。

張謇中了狀元以後,清廷給了他一個翰林修撰的官銜,簡單地説,就是皇帝的宮廷祕書,可以記錄宮廷的事情,幫助朝廷起草一些文稿、文告,甚至幫皇帝和太子講學等等。雖然沒有實權,但是他可以藉助這個台階,眼觀全局,學習朝廷的政治運作,把握整個政治的全局。同時,他還可以直接參政議政,發表看法。

舉個例子,1894年甲午戰爭那年,當時的政局複雜,所謂的主戰派和主和派爭鬥的很厲害。張謇剛考上狀元,很快就向朝廷上奏批評李鴻章,認為李鴻章“主和”的主張耽誤了國家的戰備、影響了和日本人的戰爭,應該受到彈劾。這篇奏章當時震動朝野。滿朝文武那麼多有資歷的,有威望的,有實權的官員都沒有這個舉動。而他剛剛中了狀元,當了翰林,就開始嶄露頭角,擁有這樣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擔當,是非常了不起的。

羅一民:清末民初最傑出的政治家張謇 篇四

我認為,張謇之所以是一名政治家,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説:

其四,辛亥革命中,是張謇一手促成了南北議和。 篇五

大家都清楚,中國近代史到1910年左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張謇從最初的倡導立憲轉到了共和,逐步支持革命。他為什麼會轉變呢?實際上,張謇通過立憲運動發現,清王朝是無可救藥了。清廷名義上雖然支持立憲,也宣佈成立責任內閣,但是搞了半天,卻是個“皇家內閣”,十幾個內閣成員一大半還是滿族王家貴族。張謇對清廷感到非常絕望。但是他還是不斷通過上書或書信等方式向清廷提出忠告,苦苦勸説,希望清王朝順應時代、順應民意、順應大局,搞真正的君主立憲或共和。他希望自己能起到朝廷和民間的橋樑作用,做政府和人民之間溝通的融合者。

同時,他也把希望寄於像袁世凱這樣在清廷內有勢力,又有新政經驗的大臣身上,希望能力挽狂瀾。1911年5月11日,辛亥革命發生前幾個月,張謇在武漢漢口收了幾個官辦的紗廠後,坐火車去北京,想進一步拜見慶親王和攝政王,當面規勸他們。當他路過河南彰德袁世凱的老家時,他特意下車找袁世凱談了5個小時(當時袁世凱被罷官後隱居在此)。他們到底談了什麼?根據張謇的日記,只記了個大概。寫到他們二人一邊敍舊、一邊談論當前的時勢。通過這次深談,張謇驚喜地發現,在他們28年沒見面的這些年,袁世凱大有進步,胸襟見識比以前高多了,“遠在碌碌諸公之上”。

尤其是在談到治淮問題時,張謇問袁世凱,到底有利無利?袁世凱回答:不管有利沒利,只要對老百姓有利、對國家有利,就值得一幹。張謇聽了立刻覺得“心目一開”,就更加認定要和袁世凱在複雜動盪的政局中聯手,穩定局面。我猜測,袁世凱後來的種。種舉動,甚至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一會兒打一會停,張謇都是參與其中的。我覺得,在轉向共和的過程中,張謇做了許多直接影響中國政局的事情,包括和袁世凱見面出主意,去北京見慶親王和攝政王等等。當他10月份再去武漢參加大維紗廠開工儀式時,辛亥革命爆發了。所以我們看《張謇》話劇時有這麼一段:他看到漢口濃煙滾滾,炮火連天,實際就是當天晚上發生了武昌起義。?

張謇開始並不支持暴力革命,他認為應該走改良主義的、循序漸進的君主立憲道路。所以10月12日,他回到南京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勸江寧將軍鐵良“援鄂”,趕快援助湖北,並迅速代鐵良奏請“立行立憲”。然後,他又去蘇州找巡撫程德全,代起草《奏請改組內閣宣佈立憲疏》。在這過程中,張謇希望通過改革化解危機、平息革命,以立憲挽救清朝。但時間來不及了,形勢發展很快,上海、蘇州、杭州、南通都相繼起義光復。

很有意思的是,當時通州(南通舊稱)一開始是準備與革命軍打仗的,後來轉向共和,支持革命了,民軍推翻狼山總兵衙門,由張謇的哥哥張詧出任新成立的軍政分府的總司令長。這説明,張謇及其家人是支持共和的。

11月16日,清廷就把軍事大權交給了袁世凱,讓他組織內閣,穩定局面。這種情況下,張謇的角色也開始發生變化,原來是“通官商之郵”,在官府和商人之間當“郵差”、當溝通的橋樑;現在要“通當南北之郵”,南邊是孫中山黃興的革命黨,北邊是清廷和袁世凱。張謇在這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實際是一手託三家。

他首先勸清廷:革命爆發了,應該趕快順應大勢退位,革命黨人和全國老百姓都會保你們世世代代在紫禁城裏自享其樂,不會像法國大革命把國王送上斷頭台。其次勸孫中山黃興這樣的革命黨人:你們適可而止吧,雖然辛亥革命一呼百應,全國各地都宣佈獨立或認同共和,但你們的軍事力量遠不如清朝的實際掌權者袁世凱。再打下去,就要生靈塗炭,況且你們也不可能獲勝。還不如就此收手,讓袁世凱出來掌管局面。然後再勸袁世凱:你不要死心塌地地為清廷賣命,不要真的全部剿滅革命力量,否則你就是千秋罪人。將來我們會説服革命黨人把權力移交給你,由你當國家領導人,讓你成為像美國的華盛頓那樣的一代偉人,開國領袖。他從大局出發,從國家穩定、減少戰亂出發,在三方中斡旋協調。我想,這正是張謇非常卓越的政治才能、政治智慧的表現。

據説(我現在沒法認證),清廷的退位詔書也是張謇幫着起草的。這個説法從哪裏來的呢?張謇兒子張孝若在寫他父親的傳記中有一句話:胡漢民曾經在給譚延闓寫的信中講到,當時清廷的退位詔書是張謇寫的,現在這個底稿還收藏在趙鳳昌(常州武進人,清末民初立憲派代表人物)的惜陰堂中。但是張謇在日記中從未記錄他寫過退位詔書,也沒有旁證。但他在寫給清廷的許多奏扎中,確實表達了與退位詔書一樣的內容。

辛亥革命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研究的話題。有人説這是一場不徹底的、妥協的、甚至是失敗的革命。實際上,在張謇等人的努力下,各方勢力和利益,通過妥協與和解都得到了關照。清王朝留在了紫禁城,袁世凱當了國家領導人,革命黨人革命完成,老百姓免受戰亂,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國成立了。孫中山説革命大功告成,要繼續去建20萬公里的鐵路。從這種意義上説,革命是成功的。當然,從一開始,這個革命就帶有先天不足,它是一個妥協的產物。在妥協中,張謇這樣的改良派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2月下旬,孫中山從國外回到上海,準備參加臨時大總統的選舉。第一天就和張謇會面,聽取他的意見。張謇希望孫中山能發揮自己革命領袖和臨時政府的作用。實際上現在看來,辛亥革命的臨時政府從成立的第一天開始就打算當做過渡,等清廷退位後,再把權力全部移交給袁世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1月3日,孫中山和張謇商議大政方針,遺憾的是,這次談話之後,張謇覺得孫中山治國策略有點空,不瞭解中國國情,有點不着邊際。張謇在日記中寫他的談話是“未之崖畔”(不着邊際)。

於是他更加堅定地認為,應該將政權交給袁世凱,並積極遊説各方。1月10日,他致電袁世凱“甲日滿退,乙日擁公,東南諸方,一切通過”。意思是第一天清朝退位,第二天就擁護你,東南各方,包括革命人、立憲派、封疆大吏、知識分子都已商量好,所以你趕緊讓清廷退位吧。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退位,詔書發佈。不久,張謇辭去了孫中山臨時政府的實業總長,幾天後臨時政府也解散了。3月份,袁世凱當權,請他當了工商農林總長兼水利局總裁,幹了將近兩年。

過去有種研究認為張謇實際上不贊成革命,意思是臨時政府請他當實業總長他不幹,袁世凱請他去,一干就是兩年。其實,這與是否贊成革命無關。他認為哪邊能幹實事,他就幫哪邊幹。他做官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強國富民”的政治理想,把當官和做事連在一起。張謇在自身完成由君主立憲到民主共和蜕變的同時,也促成了中國從封建政治到民主政治的革命性轉型。

其三,張謇在全國性——立憲運動中起到的是政治領袖作用。 篇六

這是張謇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我們知道,義和團運動以後,清廷被迫跑到西安,面臨着亡國的危險。朝廷的大臣、官員和知識分子紛紛上書要求改革,不改革清廷就將滅亡。於是慈禧太后痛定思痛,還在西安時就發佈聖旨宣告改革,實行新政,以此刷新她的政治形象,重塑她的政治基礎,重建她的政治權威。

張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

所謂的新政,當時朝廷內部有兩種意見:一是延續過去洋務運動的路子,以經濟發展與經濟改革為主,就經濟談經濟;二是認為要想國強民富,光搞經濟不行,還得搞政治體制改革,而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立憲,要按照憲法辦事。所謂立憲是君主立憲,君虛民實,把君王王權貢起來,世世代代承認他是國家元首的身份,但實際上搞得是民主政治,類似於日本或英國的內閣制。但是在剛搞新政時,第二種意見不佔上風,畢竟傳統保守力量強大,加上慈禧太后內心也不支持政治體制改革,因為一旦改革,皇帝就將變成一個虛職,就會觸及到她的權力根基。但是後來形勢發生了改變,特別是到1905年,日本和俄羅斯為爭奪中國東北土地發動了一場戰爭。發生在中國土地上的戰爭,中國卻號稱中立,看着日俄打。最終,俄羅斯這個強大的沙皇大國,被弱小的彈丸小國日本給打敗了。這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結果,讓全體中國人感到震驚也大受啟發。朝野普遍認為,日本搞了明治維新,變封建專制為君主立憲,國力和軍事也因此變強,而俄羅斯沒有改革,還是專制的沙皇體制,因此敗了。

於是,在全國,特別是知識分子和高級官員中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體制是最重要的,必須加快立憲步伐。國內的立憲派開始佔上風。全國8位總督中有5位上書力薦君主立憲。在這種情況下,清廷無奈同意。清廷第二年就廢除了科舉制度,並派出五名大臣出國考察國外的立憲體系,回來後開始着手體制改革。

1908年,清政府頒佈《九年預備立憲逐年籌備事宜渝》,意即在九年內,要逐年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立憲改革,構畫出了立憲的時間表和線路圖,表達了清政府立志改革的決心,全國人民也覺得挺像回事。可是就在1908年8月宣佈這個改革計劃不到三個月,慈禧和光緒就相繼去世了。後來我就在想,如果他們不去世,這種改革和中國的歷史或許是另外一個走勢,會不會爆發出新的革命也未可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jvy91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