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道士塔》讀後感【精彩多篇】

《道士塔》讀後感【精彩多篇】

《道士塔》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道士塔》有感 篇一

我愈發地喜歡起餘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來。《道士塔》是書的第一篇。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幾座僧人圓寂塔。……”於是眼前浮現了一幅幅絢麗的油畫——橘色的背景,太陽慘淡,一條並不清澈的河流過了舉世聞名的莫高窟,纏纏綿綿地向前,河岸旁的空地上有幾座高高低低灰白色的僧人圓寂塔。其中一座的主人,叫做王圓籙。

守護莫高窟的僧人很多,可被人們記住的,只有他。因為他的昧,他的罪。

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呵,被他一點一點的摧毀,蕩然無存;被他大堆大堆送出,至今仍是恥辱。

令人直至今天也還震驚的壁畫,被他一刷一刷刷得潔白無暇,那婀娜多姿的雕像被“委屈”地打碎,空出的位置重新立了怪像。他錯了麼?沒有啊,他只是在整理自己的宅院,那是他自己的,他自己的……他只不過是嫌棄那太過花裏胡哨、昏暗的壁畫,然後將它刷白。他只是想要住得更好而已,他錯了麼?錯了麼?他只是毀了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不可以麼?

餘秋雨教授是想對他説:“請等一等,等一等……”想跪下求他停下的,心中卻只剩下慘白。

王道士家的牆裂了縫,然後他開啟了一個“吞吐中國的榮耀與恥辱”的洞,洞裏滿是千金難得的文獻資料。但那時,只是一卷卷破爛不堪的廢紙罷了,放着還佔地方。外國人抱着哪怕傾家蕩產也要觀摩那珍貴文化的決心來到了莫高窟。他們來了,來了,得到了想要的,卻只得無奈地聳聳肩——太過容易了,不是麼?簡單得令人掃興。王道士把一車一車的文獻送了出去,心頭也越來越喜滋滋的,兜裏的銀元越來越重,生活也奔向了小康……

“王道士,莫非你以為那中國最燦爛的文化只值幾個銀元?不以卷計以車計?”

“呵?只是一堆再無法利用的廢紙啊……竟還可以換到錢,我覺得很好啊。”

王道士是真的成了罪人,他讓現在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心在泣血啊,因為他的昧,他的罪。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被大量官員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説一句‘寧可放在倫敦博物館裏!’”餘秋雨教授恨王道士,可他更狠的的是二十世紀初的官員,那些貪婪、永不知滿足、自私的中國官員,恨他們對莫高窟的輕視,恨他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漠然,恨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糟踐!

官員們極盡奢侈,卻沒有運費,無法運送。沒有麼?沒有麼!

昧,是屬於王道士的,而罪,是屬於落後的社會,麻木的人們的。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後感 篇二

首先想到道士的無知。你看,那麼多珍貴的文物的遺失,不就是因為道士的無知嗎?設想,如果道士知道這文物的價值和對國家的意義,他一定會捨命保護它們。可他什麼也不知道啊精美的壁畫在他手下變為白牆,優雅的雕塑在他錘下化為烏有。恨,恨他的無知。

無知的不止道士一人,政府官員們也很無知。由此聯想到中國的文盲。中國的成人識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入學率低於許多發達國家。試想,一個文化無法得到普及、到處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的國家,怎麼能強大得起來?怎麼能與外界競爭?當然留不住價值連城的經文和畫卷!

又多讀了幾遍,就開始恨起政府了。的確,王道士的疏忽導致了直接的損失,但清政府有更大的責任!

在道士不得不因為落魄不已而無奈用文物換來少得可憐的銀子時,政府哪兒去了?來看看清政府都在幹什麼好事

慈禧依舊每天一百道菜,依舊年年揮金如土地祝壽;頤和園依舊在熱火朝天地修建,這個老女人依舊在愜意地腐敗!

真是天子萬年,百姓掏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呵!

有這麼多閒錢享盛宴,祝大壽,修園林,區區一點運費都出不起?笑話!

清政府腐敗得無藥可救!恨,恨清政府的墮落!

恨,又有什麼用呢?

只能把這次文物的流失當作慘痛的教訓,化作今天研究敦煌文明的動力!

那王道士的圓寂塔,刺痛了愛國人的心。

讀《道士塔》有感 篇三

《道士塔》是我最近又讀了一遍的文章,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受。

當代作家我比較喜歡的就是餘秋雨,他的文章非常感人。《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為什麼要寫道士塔,因為這個道士不是一般的道士,他是一個罪人。在民國時期軍閥混亂,道士王圓籙謀得了一份看管莫高窟的工作,從歷史的照片上來看這個道士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年代隨處可見的一箇中國平民。他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個農民,後來到了甘肅,做了道士。

説來很可笑,一個道士竟然看管佛家的文物。他喜歡到洞窟裏轉轉,然後有一天覺得洞裏的壁畫不好看,於是他拿着石灰桶,將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刷成一片淨白。這讓他很滿意。然後把洞中的雕像打碎。讀到這裏我相信我和作者一樣都是非常痛心的。作者説“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一天王道士在清除積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條裂縫,他發現了一個隱祕的洞穴,王道士打開洞穴後,發現了一洞古物。他漫不經心銜着自己的旱煙杆,隨便翻了一下。他打了一個主意想把這些文物送一點給當時的官員。可是當時官僚卻把送出的文物當成官場上升官發財的禮物。後來有金石學家發現這些文物其實很重要,想要把文物運回省城保管,但是由於運費太貴,又由於當時官僚腐敗,所以就沒有成功。

相比中國官員,外國的探險家,他們冒着生命危險來到中國,不遠萬里用極少的錢就從王道士手中獲得了大量的文物。一批一批的文物從敦煌運出中國。而此時中國官員的家裏正茶香縷縷。

外國人拿着這些無價的文物在他們的國家受到了歡迎。而此時王道士也非常高興,他高高興興從外國探險家手裏接過錢,然後高興的想起《西遊記》中唐僧取經,他認為這些要文物的外國人就像取經的唐僧一樣。

作者説:“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遭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説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裏!這句話終究説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裏?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我只能讓他停駐在沙漠裏,然後大哭一場。”

讀完《道士塔》我的心情也非常沉重,王道士是一個罪人,但是當時誰不是那樣呢,當時的中國人沒有文物意識,大量的國寶流向國外。國人麻木不仁,愚昧無知。今天國家加強教育,每個人都有保護國寶的意識。希望悲劇不要重演,我從《道士塔》看到了一個文化人的良心。《文化苦旅》這個標題太貼切了,勿忘國恥,勿忘。

道士塔讀後感 篇四

今天在寫關於敦煌文化的論文,看到了一些觀點,覺得《道士塔》可能對於王道士的評價過於偏激了,餘秋雨我是非常敬佩的,或許是出於當時研究文獻的限制,或許是因為餘先生當時還年輕,接觸的文獻還沒有這麼多,也許是限於當時的研究水平,也許因為是一些或多或少的原因。

有一些感性的認識是無可厚非的,作為一篇優美的散文,《道士塔》不失為佳作。但是作為選入中學課本的《道士塔》,它卻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在當時中學生價值觀在逐漸形成的時候,他作為一篇感性帶有幽怨的散文,激起了許多熱血人士的憤慨,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愚昧無知的道士形象,這種觀點深入人心,以至今天提到王道士,對於那些不願去了解以及客觀評價的人來説,異常憤慨。

我覺得我受不了這樣的一致討伐,站在道德制高點俯視別人,是人心本樂意去闡釋的東西。因此,我覺得有必要跟那些熱性的人以及傾向客觀的人,覺得有價值的人分享另一種聲音。對於那些覺得事不關己不想了解以及自詡成熟的人,你大可以當做是無聊時的消遣罷了。

現在是個快餐文化的時代,好多人樂意一味吸收一些東西,不去思考到底如何。我雖然不相信這是否全是真相,不過作為闡釋思辨已經足夠了。

道士塔讀後感 篇五

看《道士塔》,心中算充溢的不因該僅僅是作者的一個“恨”字,且,又怎能夠一個恨字了得?但全文讓該充斥着“恨”字。

恨,恨誰呢,恨那王道士?恨那外國探險家?然而,真正應該我們恨得,是這千年泱泱文明古國的貪婪,和它的臣子滔滔不絕區對此隻字未提的奏摺。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麼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麼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雲的站陣

決勝負於城下

這個是餘秋雨在文章中回憶起的一首詩,全片貫穿着恨,他恨他沒有早生一個世紀,他恨他沒有辦法阻止這一切,他恨他,辦更恨的是那個王道士。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車,又一大車。都裝好了,紮緊了,籲——,車隊出發了。”要知道,對於這些外國探險家來説,這個是足以讓他一輩子榮華富貴的寶貝,但對於我們來説,這箱子、這卡車所裝載的是我們國家的文明遺產,是千百年我們祖先智慧凝聚的精華,它不是錢,它是一種精神,前代人為後代人留下的已經萬年流傳的精神,它記錄的是一個文明,它代表的是一種使命,它的意義不是讓人去消費,它是一種藝術。

然而,在王道士眼裏,它,是廢物。

也難怪,當外國探險家一個個風餐露宿不遠萬里來到莫高窟“遒經”的時候,那些中國文官卻在他們的書房中間,欣賞者,把玩着,“但他們沒有那付赤腸,下個決心,把祖國的遺產好好保護一下。”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麼多的東西,要運的話,沒有路費,正如作者所説“沒有運費。好吧,那就運到倫敦,運到巴黎,運到彼得堡,運到東京。”不難猜測,此時的中國官員們在幹什麼?

文化就是這樣,漸漸被荒廢與黃沙的……

這一箱箱文物被運走,劃開的是一個文明古國的傷口;一卡車一卡車的偷渡,是一場反客為主的節目;王道士駐守的地方,是中國文明的心臟!

現如今,事情已經發上很多年啦,一切於事無補,但是鎮一筆千年文化的債不應該算到王道士的頭上,他承受不起,也不應該他承受,是當朝的政府使這千年的文明消失,這個是悲劇,是一比無價財富的損失。

或許,我們能夠對此悲劇所作的,僅有在那莫高窟前面,做祈禱,或者贖回遺失到國外的文物,然而我們永遠贖不回丟失的東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kqjg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