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登高》名師教學説課稿

《登高》名師教學説課稿

《登高》名師教學説課稿

《登高》名師教學説課稿1

登高

唐代: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註釋

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曆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嘯哀:指猿的叫聲淒厲。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萬里: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百年:猶言一生,這裏借指晚年。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苦恨:極恨,極其遺憾。苦,極。繁霜鬢:增多了白髮,如鬢邊着霜雪。 繁,這裏作動詞,增多。

潦倒:衰頹,失意。這裏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説“新停”。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賞析

此詩載於《杜工部集》,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裏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着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羣,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讚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阪”、“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着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歎,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髮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着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着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登高》名師教學説課稿2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鬱苦痛的思想感情。

2.誦讀並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首聯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的沉鬱悲涼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創作背景(代導語)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杜甫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鬱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無心遊賞,觸景傷懷,寫下了這千古傳唱的詩篇《登高》,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無限悲苦。

2.作品特點: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屬於近體詩。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對偶的寫法,而是四聯皆對偶,被譽為“古今律詩第一”。

二、自讀全詩

1.誦讀課文

先聽配樂朗誦錄音,再正音正字,然後誦讀課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鬢(bìn)濁(zhuó)酒

3.詞語註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葉。

③蕭蕭:落葉紛紛的肅殺淒涼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鄉。

⑤百年:猶言一生。

⑥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鬢:形容兩鬢頭髮斑白。

⑨新停:剛停。這時杜甫正因病剛剛戒了酒。

⑩濁酒:未過濾的水酒。

4.詩歌翻譯

風急天高猿嘯哀,——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悽清,

渚清沙白鳥飛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歸鳥在飛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地飄落,

不盡長江滾滾來。——流淌不息的長江水在滾滾地奔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離家萬里面對秋景悲歎自己常年漂泊他鄉,

百年多病獨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獨自登臨高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艱難困頓可恨白髮長滿了雙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澆愁的酒杯。

三、自主賞析

1.整體感知

提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從景和情兩方面看,全詩是怎樣的內容層次?

明確:全詩分兩層:

前四句寫景,描繪了一幅雄渾高遠而又悽清悲涼的秋景。

後四句抒情,抒發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愛國情感和長年飄泊的孤苦愁緒。

2.自主鑑賞。(給每聯寫一段不少於100字的賞析短文)

首聯兩句,描寫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的景象,指明瞭時節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構成一幅登高遠壯闊而又蒼涼蕭瑟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的基調。對仗工穩,句法嚴謹,語言極為凝練。

頷聯從大處落筆,仰頭寫山景: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俯視寫江景: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透過沉鬱而又高昂的精工對句,顯示着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歷來被視為千古佳句。

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橫寫“萬里悲秋常作客”,再縱説“百年多病獨登台”。一橫一縱,承上啟下,點出了全詩感時傷世、羈旅飄淪的主旨;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鬱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台。極為沉鬱頓挫。宋代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評説:“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可見詩人內心深處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聯兩句是悲歎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寫詩人備嘗艱難之苦,白髮叢生;對句寫自己困頓潦倒,疾病纏身。國難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艱難”,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全詩就在這憂憤無奈的感歎聲中收筆,悲憤深沉,而又寄意深遠。

四、教師總結

1.主旨格凋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遠、氣勢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詩。前四句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四句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而格調雖沉鬱頓挫,卻也慷慨激越,譽為“曠代之作”(胡應麟《詩藪》)。

2.藝術特點:

①聯聯對偶,句句押韻。

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②寫景抒情,筆法錯綜。

寫景,有工筆細描也有大筆寫意,有動也有靜,有聲也有色。首聯工筆細描,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練傳神。頷聯大筆寫意,傳達出秋的神韻。鳥飛葉落是動,水渚岸沙是靜。風急猿啼是聲音,渚清沙白是顏色。

抒情,既有縱的時間的着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後的“獨登台”。從一生飄泊,寫到餘魂殘骨的飄零,最後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複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鬱而悲壯。

五、巧學精練

閲讀杜甫的《登高》,完成1、2題。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答B無擬人手法)

A.詩人開篇用十分凝鍊的語言,描寫了富有特徵的六種景物,使形態、聲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現。

B.頷聯採用了擬人襯托的手法,借“落木”、“長江”喟歎生命短暫,而時間無窮。

C.頸聯的“萬里”“百年”與頷聯的“無邊”“不盡”有相互呼應的作用。

D.結尾的兩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詩人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含藴豐厚。

2.“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老杜以詩酒為生涯,寫過許多與酒有關的詞句,請指出下列與例句不同類的一項(答C表達的是暢快之情。A、B和例句一樣,表達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C.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登高》名師教學説課稿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詩人杜甫的生平經歷及寫作背景,學會運用知人論世的賞析詩歌的方法更加透徹地品味詩人的寫作目的。

(2)學會運用緣景明情的賞析詩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詩歌營造的意境,進而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致。

(3)藉助誦讀,在討論賞析中品味詩人豐富複雜的情感,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4)能夠在品讀完詩歌之後,寫一篇品讀感悟,進行總結交流,進而加深對詩人及詩文內容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板書回顧詩歌鑑賞的方法,讓學生找到鑑賞古詩的鑰匙。

(2)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詩歌,品味詩境。

(3)能夠通過多媒體展示的詩中情景,表達自己對杜甫詩歌的體驗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見解。

(4)能夠仔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通過討論、評點等方法把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形成鑑賞文字,體驗合作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詩人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培養愛國情懷。

(2)提高詩歌鑑賞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養料,提升審美能力,涵養情趣。

【教學重點】

1.掌握從意象、意境入手進而把握詩歌情感的方法。

2.結合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理解詩人沉鬱苦痛的情感。

【教學難點】領會詩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國家、社會之秋的深沉的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

【教學方法】誦讀法、分析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温故知新

上新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幾個問題:詩人寫詩的目的是什麼?詩言志。讀者讀詩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上節課我們在上《秋興八首》時已經學習了鑑賞詩歌的兩種方法?知人論世,由景入情。

如何賞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從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詩歌的思想情感。

二.學以致用

今天,我們要用同樣的方法來品讀杜甫的另外一首詩《登高》。

(一)知人論世

首先,我們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先對作者的生平經歷及寫作背景做一個瞭解。請同學們回顧上《秋興八首》時,我們瞭解到的詩人的生平經歷及寫作背景。少年滿懷“兼濟天下”的壯志,中年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晚年遇戰亂過着四處漂泊無依的羈旅生活。

正是因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別是晚年漂泊困頓的悲慘境況,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熟悉詩文

一讀詩歌,請同學們自行閲讀,疏通字音。

二讀詩歌,播放配樂朗誦,請同學們默讀詩歌,初步品味詩歌的情感基調。

三讀詩歌,請同學們帶着感情誦讀詩文。

(三)品讀詩文

1.通過朗誦,同學們不難發現這首詩在內容結構上有什麼特點?明確:

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

這和《秋興八首》一樣,是一篇很典型的觸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就讓我們運用由景入情的鑑賞方法,從詩人所描寫的景色起步,走進他豐富的內心世界。

2.如何賞析景色描寫?找意象——明意境

3.請同學們再次齊讀寫景部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動筆回答以下問題:(教師巡迴指導約5分鐘)①詩人選取了哪些意象?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賞析討論明確:意象:急風、高天、哀嘯的猿、清渚、白沙、飛回的鳥、無邊蕭蕭下的落木、不盡滾滾而來的長江。意境——悽清、冷寂、悲涼卻又高遠、雄渾、壯闊。

4.思考:如何理解這種既悽清、冷寂、悲涼卻又高遠、雄渾壯闊的意境,兩者是否矛盾?

讓學生髮揮想象,看圖,感受,此時此刻廣闊的天地中,一位老邁、體弱多病、滿頭白髮的老者,拄着枴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頂,頂着呼嘯而過的凜冽的寒風。讓我們感受到什麼?——悲涼。這幅畫面是如何讓我們感受到悲涼的?

小結:運用到反襯的手法,天地越寬闊,就顯得詩人越渺小,從而讓我們感受到悲涼。兩者非但不矛盾,而這正是由景入情的體現,越是廣闊之景,越是讓人覺得渺小,藉助宏大的空間凸顯渺小的個體,從而引發悲傷的情緒,以闊景襯哀情。

總結:寫景部分詩人借哀景襯托哀情,借闊景反襯哀情,這正是由景入情的鑑賞手法。

5.我們帶着這種感受再來齊讀一下寫景部分。

6.通過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明確:悟情感。

面對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讓我們看了都會對杜甫心生悲憫之情,更何況是身臨其境的杜甫呢?面對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會引發何種感悟呢?

7.由景入情,接下就請同學們齊讀下抒情片段,讓我們來看看此時的讓我們如此心生悲憫之心的杜甫所感受到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情緒?明確:感傷。

8.具體感傷什麼?

總結:

1、長久漂泊異鄉——萬里、常作客

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鬢

3、孤獨無依——獨

4、萬物凋零之秋——悲秋

5、生活困窘——艱難、潦倒

9.思考:“艱難”“潦倒”是不是僅僅指詩人自己生活的艱難與潦倒?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明確:不僅指自己,還指國家命運的艱難、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們不難發現杜甫所具有的那種心繫天下的廣博的胸襟與志士情懷,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與國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

10.探討:這種對天下蒼生的大憂、大悲只是一時的衝動?只是短暫的瞬間嗎?他的這種愁苦到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程度呢?如何解讀“潦倒新停濁酒杯”?思考:①詩人為什麼要喝酒?——借酒消愁。②詩人為什麼要停止喝酒?——危及生命(肺病)③猜想:詩人是否停止喝酒?如何解讀?哪種表達效果好?不得已停止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無奈卻因為年邁多

病不得不戒酒,當然也可能因為窮困萬分以致無法喝酒,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説,但卻又不説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説,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説了。不是不想説,也不是不能説,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説也説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説下去了。這就為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沒有停止喝酒——必須停酒,但是無法做到,因為悲憤實在是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只能通過喝酒來略微地舒緩他的憂憤,這就意味着杜甫,在自己的生命與國家、人民的大義面前,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國家、人民。由此可見他對天下蒼生的憂愁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一種深沉的、沉重的情感。在自己身處逆境之時,仍然能夠有心繫天下的氣度,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到的,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這是何等的豪情、這是何等的偉大。

總結:杜甫具體在悲歎什麼?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國家社會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蒼生。

當我們還在感傷杜甫的可憐,對他投以憐憫的目光之時,他卻如此的豁達與超脱,超越了自身的苦難,心繫着天下蒼生的苦難,這是何等的偉大的情懷。小結:沒有停止喝酒更能夠反應詩人憂愁之深重、沉重。

11.品讀完之後寫感悟:此時此刻,當我們品讀完這首詩歌之後,再回過頭來看看剛才讓我們對杜甫心生憐憫之情的那幅圖,我們又有了

怎樣一番新的感悟?請同學們寫一寫,談一談。

教師心得:此時此刻,當我再來看這幅畫時,當天高地闊中,再次出現一位滿頭白髮、年老多病、拄着枴杖的老者,獨自對抗着咧咧寒風時,我對他突然之間少了一份憐憫,而多了一份敬佩。他看起來似乎不再那麼弱小、渺小,而是那麼的強大與堅毅,獨自在朗朗乾坤之中屹立不倒,只為他有着一顆敢為天下而死的博大的情懷,這是這樣的一種豁達、這是怎樣的一種偉大。

三、鞏固訓練

《秋興八首》《登高》都是由景入情的傑作,前者首聯頷聯寫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頸聯和尾聯由景生情,抒發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機融合。後者首聯頷聯寫秋日登高所見之景,蒼涼闊大,頸聯尾聯寫登高感觸之情,沉鬱悲壯,也做到了情景交融。

我們再來看一首杜甫的詩歌,用本節課你掌握的由景入情的方法來解讀鑑賞。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淪陷。杜甫趕赴靈武見唐肅宗,路上被安史叛軍俘虜,押送到淪陷後的長安。該詩作於次年三月。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繫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思考:請找出這首詩中前兩聯描寫的意象,分析其營造一種什麼樣的

意境,表達了何種情感。

被攻破的國家、草木叢生荒破的城池、悲愴濺淚的鮮花,離別驚心的孤鳥,營造了一種國破城荒的蕭索悲涼意境。表達出詩人亡國之悲,離別之恨,體現出詩人的愛國之情。

四.佈置作業:

繼續背誦《杜甫詩三首》,完成課後練習。

《登高》名師教學説課稿4

《登高》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3、掌握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鑑賞技巧;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教法學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讀指導、提問法、鑑賞指導、聯想觸發等。

2、學法:想象法、美讀法、思考探究法、能力遷移訓練等。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秋,是中國詩歌中一個永恆的話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給我們呈現的是深秋一位淪落天涯的遊子在黃昏的孤獨身影;而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同樣是在深秋,呈現的卻是一幅絢爛多彩,生氣盎然的湘江秋景圖,可見,不同的詩人面對同樣的秋天卻有不同的情感體驗,那麼偉大詩人杜甫筆下的深秋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懷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進杜甫的內心世界,去領略他的才情,去觸摸他的靈魂深處。下面,我們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

二、知人論世:你所知道的杜甫?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其作品顯示了唐由勝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現實主義稱為“詩聖”。詩風——沉鬱頓挫有<<杜工部集>>。19歲—33歲,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34歲始困守長安求仕。44歲才獲得參軍(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官職。(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道,見解未能採納)一個月後,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冒險逃出,恢復官職,又因直諫被貶。47歲棄官漂泊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西川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官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53歲,嚴武死去,他打算離蜀東去,途中留滯夔州二年。(課文約是這個時期作。)56歲,攜家出峽,漂泊鄂、湘一帶,59歲,因長沙兵亂,舉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陽時病死。(湖南耒陽、平江各有一座杜甫墓。)一生窮困潦倒,飽經憂患。

1、寫作背景:

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9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飄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3年後病死在出蜀途中。這首詩是大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慶奉節)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詩人肺病、瘧疾、風痺、糖尿病發作,最後耳聾齒落,百病纏身,潦倒不堪)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雲般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鬱悶抱病登台。

2、解詩題:你瞭解“登高”這一習俗嗎?

“登高”為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風俗,王維曾在詩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對這一習俗的描述,古人在重陽節這天有親人團聚,登高,賞菊,喝菊花酒的習俗。

然而杜甫登高,主要為了排遣鬱悶抱病登台,本來約好一位友人一起登高,可是友人有事沒有來,他只好獨自一人強打精神登高。那麼,這位偉大的詩人,一個曾懷濟世之志而又老無所成的走入貧病交加之老境的詩人,他這次“登高”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他傾訴了怎樣的人生感受呢?

三、初步誦讀感悟:全班齊讀;

1、美美地聽——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播放《登高》視頻朗讀,同學們美美地聽,注意:

(1)讀準字音,把握節奏;(2)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

2、美美地讀——訓練語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讀:播放《登高》音頻朗讀,請學生跟着小聲仿讀;

(2)第二次讀:學生自由朗讀,醖釀感情。

(3)第三次讀:1-2名學生朗讀,注意節奏舒緩,讀出詩歌的感情。

3、朗讀方法小結:

(1)讀準字音;(3)注意輕重;

(2)把握節奏;(4)讀出感情。

四、賞析詩歌:

1、整體感知:全班齊讀後提問,這首詩給我們的總體感受(感情基調)是什麼?(悽楚、悲傷、悲憤、孤獨、沉鬱、頓挫。)

2、細品內涵:

(1)名詞解釋:

意象:詩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詩人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即情與景的和諧統一。如王維《山居秋暝》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表達了詩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無比喜悦、閒適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鑑賞本詩的基礎上,小組交流討論下面一個問題:

本詩描寫了哪些意象?分析這些意象與作者思想感情的關係。

①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A、寫了哪些意象?(風、天、猿、渚、沙、鳥)

B、它們有什麼特點?傳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迅疾的秋風——寒冷;高遠的天空—渺小無助;哀鳴的猿啼—悲涼;冷落的小島——悽清;水落而出的白沙—蒼涼;低飛盤旋的水鳥—孤獨無依)

(感情:孤獨淒涼、渺小無助)

C、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既蒼涼雄渾,又肅殺悽清的意境;)

②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A、寫了哪些意象?(落木、長江)

意境如何?(意境)寥廓蕭瑟蒼茫悲壯

暗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感情:年華已逝,壯志未酬)

總結:詩人登高仰望,只見無邊無際的林木落葉蕭蕭而下,滾滾而來的長

江奔流不息。雄渾、寥闊而又肅殺、凋零的氣象,使詩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歲月悠久。聯想到自己年華已逝,壯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壯!

③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孤獨淒涼,貧病交加]

這裏能體現詩人感情的關鍵字是“悲”,南宋詩人羅大經就這一聯分析出的八層意思,找一找,你能分析出詩人多少層愁苦,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小組討論)

即八可悲:1、他鄉作客;2、常作客;3、萬里作客;4、正值蕭瑟的秋天;5、年已暮齒,一事無成;“百年”是虛寫,是説他已經步入了老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6、親朋亡散;7、孤零零的獨自去登;8、身患疾病。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倍感老病孤獨,身世淒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為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總結:九月九日重陽節,雙九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人們普遍把重陽節當作“老人節”,登高是為了祈求長壽,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倫之樂,功成之勛,不是榮華富貴,飛皇騰達,而是窮愁老病,百業無成,而是顛沛流離,形影相弔,此刻登高有何樂可言,滿紙悲涼,滿腹悲涼。

④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憂國傷時、消愁無門]

A、“苦恨”什麼意思?如何理解“艱難”二字?

(“苦恨”:極度遺憾-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遺憾自己無法救濟天下蒼生。心有餘而力不足。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艱難”一詞雙關:不僅指個人艱難,還有國家的艱難;)

B、“新停”怎麼解釋?詩人為何“新停濁酒”?

(剛剛停止。杜甫因病戒酒,所以説“新停”。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如今他有滿腹的愁苦,借酒才能澆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愁苦無法排解,只能抑鬱在心頭!全詩在沉重的感歎中收結,結得如此悲憤深沉。)

全詩小結:思考:詩歌前兩聯主要寫什麼?後兩聯呢?前後兩聯是怎樣的關係?

詩歌情景交融。詩的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前兩聯的寫景為後兩聯的抒情張本,寫秋景,物象含蓄,極富特徵,特別是在頸聯才點出“秋”字,表明詩人用字的精妙。後兩聯主要是抒情,抒發作者孤獨淒涼,貧病交加,憂國傷時,消愁無門的思想感情。表現了杜甫高超的藝術功力。

五、理解詩意後再次深情誦讀:

A、全班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B、個別朗讀:1~2名學生演讀(播放音樂《二泉映月》)

六、方法小結:

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鑑賞方法——

(1)找出詩歌意象;

(2)分析意象特點;

(3)分析意象與作者思想感情的關係;

(4)品味詩歌意境。

七、個人體悟:

(1)個性化閲讀:自由朗讀詩歌,説説你認為詩中寫得、感受最深的詩句,並説明理由

(2)想象聯想:假如你身處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會聯想到什麼?

(3)拓展延伸:

“秋”往往與“愁”關聯:有人見秋霜而悲白髮,有人睹殘花而傷紅顏,有人望歸鴻而思親人,有人聞寒蟬而歎餘生,有人拂秋風而覺蕭瑟,有人觸秋雨而感悲涼……,古詩詞中常見的3種“悲秋”情懷有:

1、抒發離別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

2、表現處境悲涼,命運多舛。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3、悲歎英雄遲暮,人生苦短。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不過,由於作者的處境、心情、視角不同,秋天的色調也就不同。秋天的意象並不全是悲愁。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託喜悦的情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秋詞》)

熟讀成誦:

學生在個人體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齊讀本詩,儘可能地背誦本詩。

八、全詩小結:

1、知人論世2、誦讀感悟3、細品內涵4、分析技巧5、想象聯想6、熟讀成誦

九、佈置作業—能力遷移訓練:

1、背誦本詩;

2、根據《登高》中學到的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方法,鑑賞下面這首詩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説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寫了哪幾個意象?這些意象有什麼特點?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登高》名師教學説課稿5

一、説教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兼容幷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展也趨於成熟,體裁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登高》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鑑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鑑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藴,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海,實現上述目標,讓學生自己在詩的海洋裏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

1、葉聖陶先生曾説“詩要反覆地讀,詞要低迴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鑑賞方法是本課的着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鑑賞能力作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2、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為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3、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學生從杜甫“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

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是教學重點,汲取詩人的精神養料是教學難點。

三、説教法、學法

1、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會多處靈活運用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抓住朗誦,也就是抓住詩歌教學的“牛鼻子”。“以聲達意”、“以聲移情”、“以聲傳情” 可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觸摸到融於詩歌中的詩人的情懷。

2、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在鑑賞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時,會運用自主探究法。學生將分組討論,抓描寫意象的關鍵詞並體會其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在體會詩歌的悲情美環節,我會恰當運用提問點撥法,指導學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4、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影像資料、背景音樂,變抽象為直觀,變無聲為有聲,豐富教學內容。

四、説教學程序

(一)用對聯導入。

民間疾苦 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 詩中聖哲。

學生藉助對對聯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繫蒼生的偉大情懷。

(這一設計理念源於孟子所云:“誦其文,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鑑賞詩歌的第一步 )

(二)研讀課文

1、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

2、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內容。(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

其答案是一個“悲”字,由此輻射出兩個問題:詩人因何而“悲”?如何寫“悲”?(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詩的意境由多個意象構成。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是詩歌鑑賞的關鍵。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意象?(急風、天高、哀猿、飛鳥、落木、長江)分別用什麼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詩中所瀰漫的悲情,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4、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後,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來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5、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情操的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後,播放名家範讀,在傾聽中將詩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三)歸納賞詩之法。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運用的誦讀讀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論世法等詩歌鑑賞的方法做一歸納總結,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昇華。

(四)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因此我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用多媒體展示《旅夜書懷》:

1、分析首聯“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中“細草”和“孤舟”兩個意象的作用。

2、怎樣理解“月湧大江流”的內容和意境?

(鑑賞程序相類似,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再贅言。)

五、説板書設計與課外練習

1、(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2、“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了課外作業:

任選一角度,對《登高》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到見解。200字左右,完成在週記本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31vq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