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書評精品多篇

書評精品多篇

書評精品多篇

書評 篇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題記

拜讀梁實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暫且不看《雅舍》,我們先看看劉禹錫要想表達什麼思想。

劉禹錫通過《陋室銘》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淡泊明志、不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懷着這樣的崇敬之情我繼續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講“雅舍”的特徵:簡陋,不能避風避雨,風雨來往無阻。此段作者在介紹木頭架子時,用了一個擬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使得雅舍的簡陋形象化、具體化。第二段主要講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邊的風景,還有客人來的話要上幾級階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訴説了雅舍的簡陋,可以與鄰居互通聲訊,特別是講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個生性樂觀之人。如果説前幾段都是講雅舍的基本特徵的話,這段講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細雨濛濛之雅舍,以其凝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細雨濛濛,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圖,又通過雅舍陳設之簡,表達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把自己置身於世外,人便超然脱俗了,不為世事所累,這不是陶潛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雅趣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當今時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現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質上的東西,精神上的東西也越來越物質化,利益化。再難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飽,居無求安”的雅緻,靈靜致遠、志存高遠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因此,當我們居於陋室,當我們身處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們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給予我們的一切苦難和幸運。不管幸福,不管困難;不論貧窮,不論富有;不在乎你身在何處,我們都懂得這是上天給我們生存的恩賜。我們再窮也不能窮到思想匱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認識錢,再困難也不能難到泯滅了人性。

當我們不能感恩生活時,就想到一盞香茗,一副茶几,一棟陋室。念天地之悠悠,唱一支讚歌給生活。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們不論出生,不論富貧,只要有愛,我們就要淡泊明志,讓思想在陋室上優雅地縈繞着,隨着香茗飄到陽光的笑容裏。

那陽光下的陋室和雅舍,笑得好甜,好甜!

書評 篇二

“生活在別處”,多麼詩意而讓人遐想聯翩的話!法國詩人蘭波的一句詩,米蘭·昆德拉將之弄得世人皆知。

近幾年,一大流行詞就是gap year,翻譯成中文就是“間隔年”。很多城市上班族被這個詞弄得神魂顛倒,也幻想着哪天來個轟轟烈烈的間隔年,以逃離此處枯燥單調的工作和生活,去外面見識一下世界,去過一過那別處的美麗生活。還沒有條件和足夠資本、底氣去間隔年的也是一副“身未動,心已遠”的架勢。

也許是現代社會的整體浮躁感讓很多年輕人坐不住,看着別人今天去巴厘島明天去愛琴海的光鮮亮麗,就實在沒法定下心來細細耕耘自己的小日子;也許是因為半個多世紀前的中國交通還不夠發達,那時的人們沒法像現在這樣方便地可以去到很多想去的地方,於是只好踏實過此處的生活。

我自己也曾有身未動、心已遠的迷夢,看着一個朋友拍的各處美景,心底豔羨不已。直到讀到梁實秋先生的這套雅舍全集,才幡然醒悟:誠然,別處有獨特的美景,也可能有更有意思的人和生活,但,如若我們足夠用心觀察,會發現當下的尋常生活中也有着被大多數不用心生活的人所忽略的樂趣與美好。

就像一個同事的微博寫的,開心,更多的時候是因為:1. 今天的`天好藍呀,雲朵好多呀!2. 涼風吹過好舒服呀!3. 公交車很快就等來了!4. 上班就可以見到帥哥同事咯!5. 我喜歡的歌你也喜歡呀!6. 今天穿漂亮裙子得瑟一下!……小確幸可不就在於這些微小而確定的幸福、幸運和美好?

另一個同事則在微博上記錄北京的每一個藍天。看着那一張“麗江藍”、“奧運藍”、“微微地藍”的天空照片,很受觸動。

很多人天天抱怨着北京交通擁堵、空氣不好、生存壓力大,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仔細地觀察過北京的美?有多少人對自己住處和公司四周的環境熟稔於心,注意過哪家窗前吊着盆栽、哪家門前牽着瓜藤、哪家飯館的八寶粥特好喝?有多少人在北京學習生活了六七年而去過的最遠的地方沒出六環?——曾經的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不用心生活的人,呵呵。

金聖歎有三十三則“不亦快哉”,寫的亦是這樣的小事,比如,“於書齋前,拔去垂絲海棠紫荊等樹,多種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夏月早起,看人於鬆棚下,鋸大竹作筩用。不亦快哉!”梁實秋先生則仿此寫了11件不亦快哉的樂事,包括清晨遛狗、沿街吐甘蔗渣、按別人家的門鈴玩兒、逛書店看書書展等。有些故意醜化自己,讓人忍俊不禁,在心底直歎:好一個老頑童!

《雅舍小品》描述的是尋常的生活瑣事,《雅舍雜文》的哲思亦有不少是源自他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思考,而《雅舍談吃》寫的就是人們再熟悉不過、民以之為天的“食”,《雅舍隨筆》更是隨心走筆,或寫下對某本書某篇文章的感想或質疑,或對物抒情出一首短詩,或端坐桌前給友人寫一封短箋。我竊以為,梁實秋先生大概是現代作家中最善於生活在此處的吧。他的小品文、雜文尤其突出地體現了這一點,而更讓人動容的是他筆下的那些人,那些事。

讀罷其晚年最重要的作品——《雅舍憶舊》,更是時刻提醒自己好好珍惜眼前的這些人。縱然,如果有可能,我們確實應該去外面見識更多不同的風景、不同的人,可是,我們千萬不可因此而忽略了身邊最親最近的這些人,其中有我們的家人、同事、同學、老師,等等。趁着父母還在,常回家看看吧。趁着在家,多和兄弟姐妹聊聊家常吧。趁着還在一個城市,和同學朋友多聚兩回吧。彼此真心相待的情誼終會成為我們心中最深的美好。

心已遠的朋友,何不迴歸此處的生活?在我們所在的地方生根開花,未嘗不是一件幸福至極的樂事。

書評 篇三

記得當時是單位每人發一本的,而且後來還開了分享會,我也談人生 。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季老總能用最簡單的話語把最深刻的道理講出來,感歎這才是真正的“大家”啊!

在我這個年齡,談人生是否年輕了點?但不談人生,是否又似無志之流?仔細想想,每個人都有資格來談人生,季老有,你有,他有,我也有。

我想,若季老他老人家還在世,若真的能看到我們七嘴八舌地談論人生,他一定是很贊迎的,尚不説我們談論的深與淺,但談了必比不談好,談完了,或多或少總會有收穫的。以我的閲歷來談人生,與季老比,自愧差悠遠。

但我必須談,談的目的不在於與誰比高低,比好壞,而為了讓自己活得更明白、更有目的,讓自己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

前段時間忽覺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於是常問自己:“我這一輩子到底想怎麼過活?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 接着我給自己預設了一個壽終點(聽着有點可笑和可怕),把我這一輩子分成了幾個時間段,然後每個階段都訂了一個目標,當然這些目標並不一定切實可行,但我至少有了前進的方向。

再回頭看看這些目標,真正為自己享受所定的倒沒有,每個目標都充滿了他人與他物:有親人、有愛人、有所在的環境甚至有國家。才發現原來一個人的能量有這麼大,很多因素都是牽牽扯扯地聯繫着的,不再有絕對地單一。人的一生過得幸福與與否,心態很重要。

季老的平和與淡泊也感染了我,面對發生於周圍的種種,我也學會去坦然處之。放鬆、自然的心境讓我活得不再那麼累,而且竟能將自身的潛力挖掘。人首先選擇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要信任和喜歡自己的選擇》。女人往往喜歡比來比去,爭風吃醋,東家長西家短,可我卻天生對這個沒興趣,但可能同時了丟了很多“豐富的信息”,可我卻傻乎乎地滿足於此,因為我不想讓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擠滿大腦,而減少我思考的空間。

我們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還依然習慣於從別人的評價獲得對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幾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實所謂“名利”只是外部促進你成長的一種強化手段,可是卻被大家當成了唯一的目標,一切都為之所限,而忽視了最本質的東西——自我的成長。很多問題,當深陷其中時往往為其左右,不知所為,而當我們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時卻能如季老那般客觀冷靜地看待和處之。可見,為自己尋找自己人生的基點的確重要,這時,想起六一人愛説的一句話:“眼界決定境界”。

又讀到季老“不完滿的人生”一章,這章應該讓我們這些年輕人多看看 ,免得整天憤憤和失意於種種不完滿中。年輕的時候,總是對未來有着種種的憧憬,只要未來的時候未到,總會抱着一個完美的希望,追尋着自己完滿的人生。

而真實的現實一次次出現後,才發現生活中原來是交織着無數個不完滿的。才開始學着從“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從“完美主義”走向“不完美主義”,開始去學着心平氣和地看待甚至欣賞着各種不完美的事情和各個不完美的時刻,才理解了“完滿”與“不完滿”的可愛之處:所經歷的事情諸完滿,那末最終的人生卻不能稱得上完滿;如果走過的路中有不完滿,那你的人生才是真正完滿的人生。

理解了它,整理了心情,生活又變得趣味橫生。有一種笑看風雲的感覺,對於這種狀態,想到用“超然”來形容,不知是否適宜。很慶幸自己在年輕的時候能夠讀到這樣一本好書,讓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剛剛步入社會,坦認我自己諸多不足之處,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環境中因素繁雜,倘若沒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則容易隨波逐流。對自我人生目標的確定與分解離不開對自己的清楚認知和對環境的深入瞭解,堅韌是我的長處,多思則影響我前進,這點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則會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容易在潛意識裏產生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可能是由於在環境中沒有獲得安全感的緣故。縱橫分析,結合各方面現狀,擺正態度後,該輕鬆上陣了。

真正的人生不是談出來的,是走出來的。祝福所有人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不完滿的完滿人生,此話聽來易解實難行,努力吧!

書評 篇四

一本介紹比喻知識的好書——評袁暉《比喻》

這是一本專門介紹比喻修辭的書,它有三個特點:周詳、新穎、使用。

先説周詳。語文報刊、資料上有關比喻的文章不少,但不是一星半點,零零碎碎,便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比喻》一書將這一辭格鋪展論述,周到詳盡。凡與比喻有關的知識和運用中的問題,方方面面,幾乎無不論及。全書共分九節,對比喻的定義、類型、表達方式、作用和要求,對比喻與詞彙、語法和其他辭格的關係,對比喻研究的歷史和現狀,都做了介紹。每節內容,又條分縷析,細緻入微。讀後,你不僅瞭解到比喻知識的輪廓和總貌,而且對每個知識點都能獲得透徹的理解。

次説新穎。作者的觀點新,很多見解不同凡響,高人一籌。比如,比喻必須由兩個本質不同的事物構成,這是人們的共識。可是什麼叫“本質不同”?一般人都認為,如果兩個事物同屬一類,就是本質相同,也無法構成比喻。可作者一反眾論,認為即使“同屬於一個大門類的兩個事物,由於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往往可以找出它們之間本質上的不之處”。比如,拿“大姑娘”來比喻靦腆的小夥子,就應允許它成立,而不能把它排斥在比喻的大門之外。書中介紹的知識也新。比如一般書上只講明喻、暗喻、借喻,而這本書則補充了較喻、引喻、事喻、物喻等新的喻類。至於比喻在運用時那靈活變化、姿態各異的表達方式的介紹,更令人大開眼界,耳目一新。再有,作者研究問題的方法也新,不是孤立、靜止地就比喻説比喻,而是獨闢蹊徑,把比喻放到運動中來考察,與詞彙、語法、其他修辭格聯繫起來研究,使我們看到了比喻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斷髮展的趨勢。

再説實用。有些理論著作往往從理論到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讀後使人覺得隔靴搔癢。 《比喻》一書絕無此弊。它緊緊聯繫人們在學習和運用比喻過程中經常碰到的問題,幫助讀者釋疑解惑,十分“管用”。如作者談“運用比喻的要求”是,就正反對照,既舉範例,也舉病例,使我們從中明白什麼事好的比喻,什麼是壞的比喻。而我們學生作文,就正需要這樣具體、切實的指導。載入,比喻和象徵,到底有什麼聯繫和區別?藉故事來説理,是類比論證還是比喻論證?這些問題我一直很糊塗。學了“事喻”和“物喻”,我終於明白了:像高爾基的《海燕》和矛盾的《白楊禮讚》就是既使用了“象徵”手法,又使用了“物喻”的修辭;《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用“南郭吹竽”的故事進行論證,就不是類比論證,而是比喻論證,因為這故事在這文章裏屬於“事喻”的修辭。

總之,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它實在是我們學習語文的良師益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6q5v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