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元節的由來精品多篇

中元節的由來精品多篇

中元節的由來精品多篇

中元節的由來 篇一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傳説中“目蓮”的母親被打入地獄,“目蓮”看到母親在惡鬼道中,肚子變大,喉嚨縮小,不可以進食,餓得好苦。他拿了飯,就要喂,可飯剛送到口中,立即成為炭灰。他向釋迦求救,釋迦要其用盆,羅列了百味素食,供奉眾多僧徒,方能解除他母親罪孽深重的倒懸苦難。“目蓮”照此去做,果然不錯。後來人們把這應念在心目中,每年在鬼節這一天,就用竹子做的“盂蘭盆”施齋於佛與僧,以此報答前輩養育之恩。

寒衣節(十月七年級),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

欽天監要在這一天頒佈新的皇曆。

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是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

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七年級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七年級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裏,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裏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區,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中元節的由來 篇二

本週三是農曆七月十五,到了中元節,很多朋友對此感到陌生,以為是個外來的什麼不相干的節日。其實,中元節是一個地地道道中國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民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意。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着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20xx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元節終於回覆了歷史的面貌,在中華大地繼續傳承。

中元節的由來 篇三

中元節還是一個民間鬼節。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中元節時,人們要做“麻谷窠兒者,以此祭祖宗,寓預報秋成之意。”中元節因為正值秋收季節,故意含有“收穫祭”之意。中元節祭祖的習俗在我國大江南北都很流行。山東中元節祭祖習俗也較為普遍,是鄉間祭祖的重要日子,時間一般都在午後。在濰坊各地家家包水餃,備紙香,或帶上瓜果供品上墳祭祖。菏澤單縣的祭品尤為豐盛,有竹子做的盂蘭盆,紙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博淄川則把祖先請到家裏祭祀,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穀穗子,據説已五穀為馬,祭祀完畢後,好讓祖先騎着馬回去;在德州則流行放河燈,據記載德州的中元節放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麪碗、紙張製成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制船,目蓮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河上頓時燈火通明,燈具順流而下,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場面頗為壯觀。

關於中元節的來歷,中元節的由來有許多種説法,但最著名、流傳最廣者要算是「目蓮救母」的故事:從前有個孩子叫「目蓮」,從小被地藏王菩薩引渡出家,他的母親郤因歐打和尚、浪費食物。等等種種過失,死後被打入地獄,目蓮知道這個消息時,母親正在第六殿接受「倒懸」的懲罰,為了報答母親的乳哺之恩,目蓮準備了飯菜要給母親吃,但是食物一到母親的嘴邊,便化成火焰;目蓮無計可施,請求釋迦牟尼佛幫忙,佛祖説明目蓮母親生前的種種過失,如果要讓她吃東西,則要在七月十五日準備各種齋食,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目蓮依法施行後,母親果然脱離餓鬼之苦;後來這種形式逐漸演變為民間的中元普渡。中元節在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盂蘭盆節」一詞來自梵文Ulambana,原意即為「救倒懸」之意,南北朝時即有人將「盂蘭盆」解為「裝飾美麗的盆子」,於是競相以木竹等材料,雕琢精美的圖案,應為佛教徒的誤解。

中元節由來是什麼 篇四

中元節源自道教,後來佛教改為了現在俗稱的“鬼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説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説當時釋迦十大弟子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羣餓鬼的折磨,於是目蓮就想用缽盆裝飯菜給她吃,但是飯菜卻被餓鬼奪走了。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所感動,授予其盂蘭盆。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着珍果素齋來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能夠得到食物。而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會有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鬼節”。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會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普渡會,也就是我們的中元節。

中元節的由來 篇五

在古人的傳統思維中,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間接影響着生者的喜怒禍福。這種思維也催生了各種與鬼相關的節日。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就是中國一個重要的與鬼有關的節日。

在商周時,民間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超渡先靈,庇佑生者;即便是無子嗣的孤魂野鬼也能得到祭拜而得以超生。讓它們共享人世間的虔誠,普度陰陽和合的愉悦。

一、道教風俗來源:

東漢《老子章句》引《道經》雲:“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北魏時道教於七月十五祭中元已成普遍儀式,《修行記》曰:“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鬼囚徒,亦得解脱。”,《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

閻王於每年農曆七月七年級,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

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為地官壽誕,地官大帝會為鬼魂赦罪祈恩,釋放獄中眾鬼囚,讓囚徒餓鬼解脱享食飽滿免於眾苦,道教會舉行“中元普渡”, 誦經、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順帶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脱,用以減輕亡魂的罪,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二、佛教風俗來源: 佛教盂蘭盆節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大藏經》首次記載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因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惡鬼道,過着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便欲獨貪之,不料食物到她口中立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説:“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於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並脱離惡鬼道。

中元節的由來 篇六

七月半中元節的由來有哪些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説法。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二者能夠相應,主要是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

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福納吉、祭祖拜神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三元日成為民俗節日。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等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將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稱為鬼節,稱農曆7月為“鬼月”。

佛教傳入後,佛教中也有一種追薦祖先的超度儀式,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盆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且佛教也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超度法會,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1、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

2、燒紙

據傳説,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3、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4、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

5、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説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不得不知的中元節禁忌有哪些

1、牀頭掛風鈴傳説如果在牀頭掛風鈴的話,很容易招來鬼兄弟,而順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會做出些什麼來都是情不自禁。

2、夜遊八字弱的人在鬼節這一天千萬不要夜遊,因為這一天鬼門關大開,幽魂孤鬼都出來遊蕩,如果讓他看到了陰氣沉重的你,説不定會把你誤認為是同伴,將你邀請回家做客。

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冥紙是燒給鬼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在鬼節這一天大多數人們都會提前為路過的鬼兄弟燒些紙錢,然後等到隔天再來收拾殘局。因此,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鬼兄弟,通常都會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千萬不可以在非特定場合時間燒冥紙。

4、偷吃祭品在鬼節這一天人們會為鬼兄弟準備一些祭品,因此這些是屬於鬼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5、晚上曬衣服在鬼節當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為當鬼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如果不得已在鬼節當天晚上還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儘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鬼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7、游泳鬼節這一天忌下水,此時鬼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遊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亂看俗話説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們難得出來一趟自然是興奮異常的。鬼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9、榕樹放在家門口在八卦靈異學中,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鬼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鬼兄弟來家裏坐坐,最好不要再家門口擺放榕樹。

10、熬夜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尤其是在中元節這一天。

11、靠牆鬼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撿路邊的錢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13、輕易的回頭當這一天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鬼兄弟。

14、不能隨地勾肩搭揹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鬼兄弟上身。

15、拖鞋頭朝牀的方向鬼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裏,如果鞋頭朝牀頭擺,那麼鬼兄弟就會上牀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飯中央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鬼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在這一天尤其忌諱。

17、一個人一個人容易引起鬼兄弟的覬覦,因為他會覺得你跟他一樣都是獨自一個,如果可以做伴的話會更好。

18、晚上拍照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鬼節這一天在家對着鏡子自拍更是危險,因為鬼兄弟很有可能會從鏡子裏面出來。

19、玩碟仙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20、拖鞋整齊的放牀邊在外旅行時,拖鞋整齊的放在牀邊,會招來靈界朋友的好奇,造成鬼壓牀,而在鬼節這一天更是如此。

21、吹口哨口哨與鈴鐺的聲音對於鬼兄弟來説是同樣的聲音,聽到這樣的聲音他們通常都會認為是他的夥伴在召喚自己。而如果最後他看到的人是完全陌生的你,則很容易動怒,而後……

22、忌披頭散髮睡覺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遊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髮,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23、生理期的禁忌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姑且不論這種説法有無根據,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24、忌説鬼字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會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説「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説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25、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中元節的`傳説 篇七

有關中元節的傳説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七年級,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着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説:“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台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

中元節的由來 篇八

中元節的由來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着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則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成為農曆7月15日的中元節,民間則稱農曆7月為"鬼月"。 佛教傳入後,佛教徒根據印度一種佛教儀式追薦祖先,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

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5p1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