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立春節氣習俗【精品多篇】

立春節氣習俗【精品多篇】

立春節氣習俗【精品多篇】

立春節氣習俗 篇一

立春節氣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天文意義上它標誌着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氣。

對立春節氣的理解,古籍《羣芳譜》中這樣解釋的:“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節氣期間,氣温、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説僅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還沒有真正地拉開。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節氣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節氣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温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節氣,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温、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節氣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立春節氣習俗 篇二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温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立春習俗

祭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

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説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立春“鞭牛”體現期盼五穀豐登

據專家介紹,立春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東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徵着春天的到來和萬物的滋長。這種祭祀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祈求農業的豐收。

有關專家介紹説,立春之日民間有“鞭春”“打春”的習俗,就是鞭打春牛,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説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説。《京都風俗志》一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立春這一日,老北京的廟會裏,一般都會在賣皇曆的同時連帶着賣春牛圖,春牛圖上前面牽牛的那個男子,畫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會把春牛圖請回家,和那些拿回家裏的春牛的碎片的意義是一樣的,自己對自己祈禱,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的保佑。

現在,城裏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説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為娛樂。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也是春天的開始。養生專家提醒,立春後飲食上不宜多食酸收之味,要多吃辛温甘潤的食物。具體來説,應遵循以下原則。

宜清淡

春季“肝氣”旺,會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脾胃弱的人春季要多吃山藥、大棗、蓮子粥來控制過旺的肝氣,預防慢性胃病及慢性肝炎導致的胃脹等症狀的加重。

宜温補

進入立春,應適當減少進補,可順應季節變化多吃些温性食物,比如大葱、生薑、胡蘿蔔等,能起到祛陰散寒的良效。

宜甘潤

春天胃腸比較敏感,常食慾不振,這時應多吃甘味食物。首推大棗和山藥,可將二者與大米或小米一起煮粥,能預防胃炎和胃潰瘍的復發。

忌辛辣

初春時期,人體呼吸系統抵抗力下降,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辛辣的食物刺激呼吸道,且損耗陽氣,導致上火,更易感染病毒。

忌酸收

中醫認為,春季對應五臟中的肝臟,容易肝氣過旺。酸味容易入肝,且具有收斂之性,多吃不利於陽氣生髮和肝氣的疏泄。具有酸性的食物如西紅柿、柑橘、檸檬、烏梅等都不宜多吃。

立春養生六要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今年的立春從2月4日開始,到2月18日結束。俗語説“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標誌着春天到了,大地開始回暖,萬物復甦。民間有許多與之相關的風俗活動,如“打春牛”、“迎春”、“咬春”等,其中吃春餅,也就是咬春,是北京人每年立春樂做的趣事:春日揭起一張春餅,抹醬、卷些切成絲的時令菜,如韭黃、豆芽、香乾或燻雞、醬肉等,放入口中大口咀嚼,頓時胃口大開,五體通達。在這春趣濃郁的立春時節,人體也要適應氣候變化,做到養生六要。

立春日,通常村裏會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為的是求當年能有好收成。有些地方還會把春牛肚子裏塞上五穀,當春牛被打爛時,五穀便流了出來。拾起穀粒放回自家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

由於是春天的開始,我國民間都把立春作為節日來過,稱為立春節,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專家介紹説,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歷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出現。

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羣臣,佈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最初的活動很隆重。文獻中有很明確地記載: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

那麼為什麼要在東郊迎春呢?因為當時祭祀的勾芒是主管農時的,稱芒神,傳説他居住在東方,所以就將祭祀的活動定在了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七年級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當受重視的。

專家表示,現今立春日迎春雖不如從前隆重,但立春這天寄託着人們的希望,所以各地仍會有一些特殊的方式來迎接立春,比如掛風車、鞭打泥制春牛、踏青等。

立春日“咬春”是中國特有風俗

4日是農曆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葱、麪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麪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的咬春的另一種食品就是蘿蔔。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擔子在衚衕裏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立春節氣習俗 篇三

立春的習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預告立春之時。然後祭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古時祭祀完句芒神就由郡縣太守等象徵性耕種,並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

2、遊春(探春、遊行)

遊春是一項流行於民間的祭祀遊行活動。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樣子走在隊伍前,由一羣人抬着巨大春牛形象,其他人打扮成牧童牽牛、大頭娃娃送春桃等各種象徵春天的形象。這次遊春之後就是意味着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遊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遊春也叫探春)。

3、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餅,而南方則流行吃春捲。吃春餅和春捲,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福。值得一提的是,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咬春”的另外一種食品是蘿蔔。比較普遍的説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其意義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蘿蔔還可以解酒、通氣,具有營養、健身、祛病等功效。

4、打春

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因為,春牛在塑制時,往往要在肚子裏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着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

立春節氣的氣候特點

立春節氣期間氣候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乍暖還寒:一是日夜温差較大;二是冷空氣活動頻繁。春季常因冷空氣的侵入,使氣温明顯降低,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讓人有一種“暖風薰得遊人醉”的感覺,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

立春到了,但是氣温並不會回升的那麼快,並且老話講春捂秋凍,不建議大家過早的脱掉冬裝換上亮麗的春裝,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應該注意保暖。氣象學意義,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温高於5°C,冬天就結束了。二十四節氣認為,到“驚蟄”前後結束了冬天。大約公曆3月初冬季結束。20xx年3月5日11:43:30為驚蟄節氣後大概就不那麼冷了。

立春後氣温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並伴有明顯的氣温回升過程。所以立春後還冷的情況是正常的。

立春吃春餅的傳説

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個有趣的春餅來歷故事:相傳宋朝年間,一個書生名叫陳皓,有一位賢慧的妻子叫阿玉,兩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陳皓專心致志讀書,但常忘記了吃飯。這可急壞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做春餅這個辦法,春餅既能當飯,又能當菜。陳皓邊讀書邊吃春餅,餐餐吃得香,讀書的勁頭更足了。

不久,陳皓赴京趕考,阿玉又製作春餅並用油炸,給丈夫當乾糧。結果,陳皓得中狀元,高興得把妻子做的春餅乾糧,送給考官品嚐。考官一吃,讚不絕口,頓時寫詩作文,稱之為“春捲”。從此,春捲名聲大振,傳到民間各家各户,形成家家户户都吃春捲的風俗。後來,春捲競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進貢的上等禮品,被雅稱為“玉餅”;皇帝賜食羣臣,稱“玉餅瓊餚”,寓意迎春、咬春、祝福。

立春節氣習俗 篇四

1、立春節氣的習俗:打春牛

立春節氣的習俗: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節氣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着由羣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等吉祥話語。

2、立春節氣的習俗:戴春雞

立春節氣的習俗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節氣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節氣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3、立春節氣的習俗:句芒神

立春節氣的習俗: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立春節氣之日民間習俗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説明祭句芒由來已久。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廣州地區則在立春節氣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4、立春節氣的習俗:糊春牛

立春節氣的習俗: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節氣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節氣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5、立春節氣的習俗:迎春

立春節氣的習俗: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野外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羣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節氣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曆書表為準,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遊行顯威,前擁後擠,威風無比。並有報子、馬弁等身着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槓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鬥趣,引人發笑。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後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6、立春節氣的習俗:遊春、報春

立春節氣的習俗: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遊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閲場地)後,繞場遊兩圈,然後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台,身着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羣眾同聲呼應;第二報——“五穀豐登”,羣眾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羣眾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7、立春節氣的習俗:春社

立春節氣的習俗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節氣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併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8、立春節氣的習俗:貼宜春字畫

立春節氣的習俗: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節氣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9、立春節氣的習俗:吃春捲

立春節氣的習俗吃春捲原本是立春節氣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於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麪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捲,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説法。立春節氣的習俗春捲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捲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

10、立春節氣的習俗:吃春盤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立春節氣習俗吃春盤的立春節氣食俗。如南宋後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節氣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於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

立春這天有什麼講究 篇五

1、不理髮

有的地方立春日不能理髮,認為理髮不吉利。俗話説,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叢生,剛生出的草木去損害,自然是不合天地運行規律的。

2、不看病

有的地方還有講究,立春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一説法不過是為了討個好彩頭而已。就像大年七年級,很多地方都講究不吃藥、不看病一樣。

3、不能躺

還有的地方説,立春之日不能躺着,要坐坐或者站起來走走。都説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種良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甦。

4、不可與人吵架、爭執

忌諱吵架、不口出污穢言語、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新年新面貌,一個好的心情,好的開始才能迎來來年的和和美美,順順利利。

5、不可見血光

像殺雞宰羊的事兒,儘量不要在這一天干,因為動刀見血,無論如何,都不是一種好的預兆。

7、出嫁的女人不要回孃家

因為在古代,女人一旦出嫁就跟隨丈夫,成了別人家的人,尤其是在立春這天,乃一年之計的重中之重,這個時候回孃家難免有“回春”之像。有人説“春歸孃家去,來年又一春,寓意要再嫁人了”,雖然這種説法太過激,但無論如何,兩口子日子若真過得好,斷也沒有天天賴在孃家的媳婦。

立春節氣習俗 篇六

“立春”是春節過後的首個節氣,也寓意新的一年正式開始。

立春節氣由來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温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温、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

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裏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着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有什麼習俗

立春期間,氣温、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從氣候學上來説,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我國東北、西北地區清明入春,華北地區春分入春,長江中下游驚蟄入春,西南地區雨水入春,只有華南地區立春節氣可作為春的開始。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日,叫立春節。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羣臣,佈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民間,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動。

立春時民間有“咬春”的習俗,立春吃春餅,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福;而“咬春”嚼蘿蔔,則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

立春日,民間還有“打春”習俗,又叫“鞭春牛”。春牛在塑制時,要在肚子裏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拾起穀粒放回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裏,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k4y5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