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關於橋的經典傳説

關於橋的經典傳説

關於橋的經典傳説

關於橋的經典傳説篇一

《京師坊巷志》載:“地安橋,俗稱大橋,舊為萬寧橋”。始建於元代,在鼓樓與地安門中間。原來是一座木橋,至正二十二年(1285年)改建為單孔石橋,命名為“萬寧橋”。又叫“海子橋”,“後門橋”、“地安橋”、“洪濟橋”等。2000年2月重修,恢復萬寧橋原名。

萬寧橋曾是通惠河的重要樞紐,是積水潭港進出的水路通道。橋西設“澄清上閘”,通過蓄水放閘,使沿京杭運河北上的漕船直抵積水潭碼頭。當年積水潭水面寬裕,湖中舟楫密集、帆檣蔽日;兩岸酒樓茶肆、歌舞昇平。“燕京三月風和柔,海子酒船如畫樓”正是當年的真實寫照。

萬寧橋也是京城中重要的交通要道,中軸線穿橋而過,南北延伸。中軸線既是原北京城交通重要樞紐,也是城市規劃設計的中心線。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全長約15華里,堪稱世界城垣建築歷史的經典之作。被樑思成稱之為:“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民間亦有“先有什剎海,後有北京城”之説,傳説萬寧橋下有“北京”二字石刻,時間為元至正年間。這是用文字記載“北京”的最早記錄,始於明定都北京之前。

萬寧橋兩側有石質伏狀鎮水獸四尊。其中橋東北側那隻雕刻簡單樸素,在額下刻有“至元四年九月(1267年)的字樣,是元代遺物。其他幾隻為明代所刻。鎮水獸長1.77米,寬9.9米,高0.57米,頭頂雕刻有一對鹿角,嘴癟翹鼻,兩目圓睜盯着水面,四爪張開抓着花球,渾身披着鱗甲,尾巴捲曲。這種鎮水獸的式樣在京城之中絕無僅有,堪稱一絕。

萬寧橋地理位置顯著,是歷代人文活動的重要場所,元代是大都城百姓觀看浴象的地點,橋畔建有萬春園,是舉子們慶賀歡宴之地;明清兩代由於前海種植大量蓮藕,每到夏季,是京城百姓納涼賞荷的絕佳位置;火德真君廟是皇家祭祀火神的宗教場所,從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到清代光緒年間,每到農曆六月二十二日,萬寧橋畔的火德真君廟都要舉行祭祀火祖誕辰活動。

萬寧橋亦名“澄清橋”或“海子橋”,是歷代文人用詩文形式表現最多的橋樑之一。如:“金溝河上始通流,海子橋邊系客舟。卻到江南春水漲,拍天波浪泛輕鷗”和“浩蕩東風海子橋,馬蹄輕蹴軟塵飄。一川春水冰初泮,萬古西山翠不消”。

萬寧橋北側為火德真君廟,俗稱“火神廟”。據《京城古蹟考》記載:“廟系貞觀時建,元至正六年重修,萬曆三十三年始增碧瓦。春明夢餘錄雲:後有水亭,可望北湖。今在地安門北。康熙二年,始列祀典,每歲春秋仲月上旬戊日致祭。內神殿二層,閣二層,或遇頹敝,官司修葺,廟貌常新。惟向時水廳遺址,悉為棟宇,隔一繚垣,北湖不可望矣。”

當你徜徉在萬寧橋上,雙手撫摩斑駁陸離的橋欄、望柱,一種歲月的滄桑感在心中油然升起。從微微拱起橋身中你能感受到古橋博大的胸懷、堅韌的脊樑。向西遙望,晨光中顯露出湖水的清澈,景山的亭閣與瓊華島上的白塔交相輝映。“北京就在地安門外、地安門橋下正當中”。

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説:燕王朱棣佔領大都城之後,找到劉伯温,問他重建城池應該建在哪裏好?劉伯温對徐達元帥説:“憑着你的神力往北射上一箭。箭頭指向哪裏,就在哪裏修城。”於是徐達站在盧溝橋上搭箭拉開弓,朝北方把箭射出。這箭速度很快,一眨眼的功夫就無影無蹤啦。劉伯温下令讓士兵循着射箭的方向去找。早説,這箭飛着、飛着,就落在了北苑這個地方。北苑這地方住着幾家大財主,唯恐在這裏建造城池,這樣一來,他們苦心經營的房產、地產將付之東流。幾人一商量,就轉手把箭射了回去。畢竟這幾個財主不是習武之人,氣力不大,結果這箭落在了後門橋這個地方。

劉伯温知道箭應該落的地方,就派人到北苑那地方去找。結果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後來一打聽,原來是那八個老財主出的餿主意。

劉伯温傳訊那八個老財主。這下子把那幾個老財主嚇壞啦。他們跪在劉伯温面前磕頭求饒,嘴裏還説,只要是劉伯温不在北苑建城,什麼條件都能答應。

劉伯温捻着鬍鬚想了一想。説道:“既然是這樣,那你們幾個人把修建城池的銀兩包了吧。”

八個財主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最後只能硬着頭皮答應下來。

劉伯温拿着圖紙,找來工匠開工。先修西直門,再修安定門,這兩個城門還沒修好哪,哪幾個老財主全都傾家蕩產了。

過去北京城流傳着一句話,至今還掛在老人們的口頭上。那句話就是“火燒潭柘寺,水淹北京城。”

北京城寫在哪兒呢?原來在後門橋的下邊,立着一根石柱,上面刻有“北京”二字。沒到雨季,什剎海水量增多,水位一高,如果把石柱上的“北京”二字淹了,北京城就會發生水災。這石柱是古代人測量水位的標誌,假設什剎海的水接近“北京”二字,朝廷就會組織人力排水。

還有一種説法是“北京”二字,刻在後門橋的橋洞裏。河水上漲時,如果把這2個字淹在水下,北京就有遭遇水災的危險。故有“水淹北京城”之説。

至於“火燒潭柘寺”,原來潭柘寺大廟裏有一口大銅鍋,銅鍋地下鑄着“潭柘寺”3個大字。和尚們每天燒柴做飯,那火焰自然要燒到銅鍋底下的“潭柘寺”。

老人們説:“火燒潭柘寺,水淹北京城”,不僅僅是個傳説。還有一個防患於未然的意思。銅鍋底下鑄有“潭柘寺”字樣,是告誡和尚們小心用火,預防火患。立在後門橋的石柱,則是預防水患意思。

在清代咸豐時,大臣翁同龢在1860年7月11日的日記中有這樣的文字記錄。“雨復至,殊無情,直諺雲:火燒潭柘寺,水淹北京城。去年潭柘寺佛殿毀於火,今年恐有水患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jpgk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