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骨幹人才培養計劃精彩多篇

骨幹人才培養計劃精彩多篇

骨幹人才培養計劃精彩多篇

人才培養方案及計劃 篇一

第一條:為認真貫徹企業人才發展戰略規劃,加快人才的培養、使用,使人才培養工作規範化、制度化,滿足企業發展規劃對人才的需求,經研究,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人才培養堅持“甄才、選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用人方針,實行目標管理策略,有目標、有措施、有責任、有落實,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強、紮實肯幹的企業人才隊伍。

第三條:為充分調動各子公司培養人才的工作積極性,經研究,設立人才培養基金,主要用於鼓勵、支持企業及各子公司在人才培養、管理、使用過程中經費的需要。

第四條:企業人才培養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辦法。黨支部負責企業人才需求計劃的制定及引進,並負責對各子公司人才培養計劃、措施的指導、監督及考評工作。

第五條:各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門在黨支部的統一指揮協調下,負責對本單位人才的培養、使用和管理工作,企業本部人才的管理由企業人力資源部負責。

1、審定列入企業人才培養計劃的人員名單;

2、負責人才培養目標和措施的制定及落實;

3、做好人才培養基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

4、研究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第六條:人才培養規劃的制定。對每年引進的大中專以上畢業生,都要列為人才培養對象,並根據所學專業和特長制定培養目標及措施,做好人才培養規劃。

第七條:人才的跟蹤考評。對納入人才培養規劃的各類人員要實行動態管理,人事部門應跟蹤考評,要建立人才培養跟蹤考評記錄,納入人才培養檔案;每季度要對培養對象進行一次考評,並根據培養人員的工作表現及思想情況在培養方式上進行適當的調整,激勵人才增強自我完善意識,珍惜機遇,自我加壓,早日成才。

第八條:人才的培養方式:

1、以老帶新。對新引進的各類畢業生和專業人才,在培養期內,要安排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同志擔任指導教師,負責對其思想政治、業務技術上的指導幫助,使他們能快速的成長,儘快地成長為企業的有用之才。

2、加強培訓,提高整體素質。要積極組織人才培養對象參加各類培訓學習,增強其綜合知識水平,使其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3、加強鍛鍊,促其成長。對人才培養對象要敢於壓擔子,提要求。在用人機制上,應提供更多的競爭上崗機會,可先壓擔子,後幫帶,先試用,後定職,通過掛職、定崗等多種形式,促進各類人才的健康成長。

4、提供學習深造機會。企業將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組織、選送部分對企業做出突出貢獻、具有一定培養前途的優秀畢業生和專業技術人員到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繼續深造,使他們真正成為企業的支柱人才。

5、加強交流、取長補短。要通過多種渠道,為各類人才提供技術交流的機會,有計劃地選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單位進行學術交流、科技合作、參觀訪問或進修學習,開闊他們的視野。

6、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業餘文化生活,滿足青年人才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關心他們的工作生活,積極組織各種健康文明的文娛體育活動,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人才培養方案及計劃 篇二

(一)培養目標

面向風險管理及保險行業,培養具有良好的風險管理基礎和保險業務知識,能夠從事風險管理、保險實務和保險監管等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保險專門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2、較好地掌握專業領域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掌握相關學科知識,熟悉相關政策和法規,具備從事保險相關職業要求的知識和技能,符合行業高層次人才的資格認證要求。

3、較好地掌握計算機及信息工具運用技能,具備較強的統籌決策、組織管理和業務實施能力,能夠組織保險相關工作的運行、協調與管理,符合監管部門規定的任職要求。

4、較好地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閲讀外文專業資料,使用外語開展保險相關工作。

具有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學歷(或本科同等學力)人員。

三、學習方式與年限

全日制學習年限一般為2年;非全日制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其中累計在校學習時間不少於1年。

(一)採取校內課程學習和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培養方式。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進行多學科、寬口徑培養。招生院校應建立適合不同培養方向的校外實踐基地,鼓勵採用頂崗實習形式開展實踐教學。

(二)成立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專家共同組成的導師組,或實行校內外雙導師制,發揮集體培養作用,吸收企業與行業組織或監管部門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參加論文指導工作。

(三)鼓勵案例教學並逐步增加在教學中使用案例的比例,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聘請有實踐經驗的業務專家、企業家和政府官員開設講座或承擔部分課程。

(四)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包括考試、作業、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撰寫專題報告等。

(五)加強實踐環節。

實行學分制,總學分不少於 33 學分。

(一)必修課程(15學分,含學位公共課)

1、政治理論類課程(2學分)

2、外語(3學分)

3、保險學研究(2學分)

4、保險法律制度與監管政策(2學分)

培養單位可根據培養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設置每門課程均為2學分的三門專業必修課。

建議培養單位將宏觀經濟政策、合同法、風險管理研究、保險財務分析、保險數理基礎作為專業必修課。

(二)選修課程(12學分)

選修課程包括限選課(4學分)和任選課(8學分)。

培養單位可根據培養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設置每門課程為1-2學分的任選課。任選課應根據培養目標要求進行設置,通過不同系列課程組合的菜單式課程,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多元選擇。

鼓勵培養單位將我國保險及相關行業中高級從業人員資格考試課程或國際保險業及相關行業普遍認可的專業資格考試課程作為開設任選課的選擇範圍。

(三)實踐教學(6學分)

實踐教學包括課堂模擬實務教學和校外實踐基地及企業實習,校外實踐基地及企業實習為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實踐教學累計不少於 1學年。

學位論文要突出學以致用,體現學生運用保險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和實用價值。論文形式可以是研究報告、調研報告或案例分析報告等。

論文評閲人中至少有1位是校外專家。答辯委員會成員中必須至少有1位具有豐富的保險實務和風險管理經驗且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校外專家。

完成課程學習及實習實踐等培養環節,取得規定學分,並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經學位授予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授予保險碩士專業學位。

人才培養方案及計劃 篇三

1“.委託培養”與“訂單培養”。“委託培養”指用人單位根據自身人才需求情況委託院校培養相關技術人才,學員學成後回用人單位工作,用人單位根據院校情況給付一定數額的培訓費。“委託培養”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是打破國家人才培養和就業安置“統招統分”體制的一項改革創新,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加強了院校與用人單位間的直接聯繫,實行對口培養、對口分配,解決了一批用人單位急需專門人才“分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問題,相對彌補了學校辦學經費不足的同時也挖掘了學校的辦學潛力和辦學效益。但“委託培養”仍屬於招生就業制度創新範疇,用人單位只是支付一定的培訓費用,承擔部分人才培養成本,並不介入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雙向選擇”就業制度的實行,“委託培養”模式逐漸式微,而“訂單培養”模式日漸興起。“訂單培養”是高職院校借鑑企業生產領域“訂單生產”概念而提出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但它不僅是一張“用人數量”的預訂單,更是對專業設置、課程建設、教學實施、考核鑑定等整套人才培養模式的規定。“訂單培養”包括六個基本特徵:

(1)用人單位與學校簽訂用人及人才培養協議;

(2)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標準;

(3)雙方優勢資源互補共享,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

(4)用人單位提供實踐崗位,注重實踐能力培養;

(5)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質量評估、認定;

(6)用人單位按照培養協議約定錄用學生就業。可見,“委託培養”和“訂單培養”都屬於面向特定用人單位的“定向培養”,但在用人單位和院校關係上“,訂單培養”是雙方深入到培養過程的“合作培養”,雙方構成了“培養共同體”。可以説,“定向合作培養”是“訂單培養”的本質內涵,它反映了我國人才培養模式從一般培養到定向培養,再到定向合作培養的發展邏輯。

2“.企業訂單培養”與“行會訂單培養”。既然明確了“訂單培養”就是“定向合作培養”,那麼“定向誰”“與誰合作”“採取什麼樣的合作形態”等問題就可以在邏輯上展開探討。考慮到“訂單培養”涉及三個基本主體——培養單位、用人單位和學生,那麼可以進一步探討:培養單位只能一所院校還是可以多所院校?用人單位只能一個企業還是可以一個行業相關的若干企業?基於這樣的思考,筆者提出兩種基本的“訂單培養”類型“:企業訂單培養”和“行會訂單培養”。“企業訂單培養”就是校企一對一單線合作培養,學生就業定向單一的企業(或某企業的特定崗位)。“行會訂單培養”,廣義上指由行業協會主導,組建多院校、多企業的校企合作聯盟,定向培養行業人才;狹義上指一所院校藉由行業協會的中介作用,與行業內的一批龍頭或骨幹企業合作定向培養實用人才,這批企業較好地代表了行業的特定領域,這既意味着學生就業能定向行業領域(或行業領域的一類崗位),但又不妨礙學生企業間雙向選擇。

1.全憑“企業訂單”的風險。規模適度、持續穩定的“訂單”是開展“訂單培養”的先決條件。學校人才培養有其自身的規律和要求:一是考慮規模效益,一個“訂單班”需要確保一個適度規模並保持相對穩定;二是考慮培養週期,培養期內培養目標既要明確又要保持相對穩定,且培養到期時人才應被批量錄用;三是考慮教育專業化特點,學校投入“訂單培養”的師資、課程、教材等諸多教學資源具有專用性,且需在多次循環中才能得以不斷優化配置和提升效益。但是,在校企一對一的“企業訂單培養”模式中,企業“下單”的依據是其自身的人才需求預期,而這又受企業經營發展狀況的深刻影響。換句話説“,訂單”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取決於一個企業的經營發展狀況。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受技術變革、同行競爭和相關宏觀調控等的影響,經營狀況不斷變化,這就必然導致用人數量的隨機性、用人週期的不確定性和用人標準的動態性。因此,隨着企業經營發展狀況的經常變化引起用人需求的快速變化,將不僅降低“訂單培養”的有效性,從而有違企業“下單”的初衷;而且會導致“訂單”的應急性、短期性和不可持續性,從而影響學校辦學的穩定性和相關教學資源的長期效益。總之,將“訂單”繫於單一企業,不僅可能增加企業經營負擔,而且會使企業的市場經營風險傳導為學校穩定辦學的風險。

2.綁定“企業就業”的困局。企業採取“訂單培養”的目的在於:一是先於市場渠道搶先獲取優質人才;二是避免市場招聘中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選錯人、用錯人以及入職適應期較長等問題;三是經過一段培養期,在心智上、文化上培養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因此,通過簽訂培養協議,期望將學生與企業“綁定”“互鎖”,實現共贏,然而,實際上卻可能得到一個事與願違的尷尬局面。首先,培養協議的不同簽訂方式,意味着對學生的不同劃分。如果採取“雙向選擇、自願簽約”的形式確定“訂單班”,那麼那些對自我期望比較高,敢於拼搏的優秀學生,往往並不甘於限定於一個企業,從而會放棄“訂單培養”;相反,那些對自身前景相對缺乏信心,樂於安穩的普通學生卻更樂於選擇“訂單培養”。但如果採取招生入學後直接整專業、整班“訂單培養”,雖然鎖定了優秀學生,但也鎖定了大量相對平庸的學生,雖然通過後續的學習表現可以篩選出優秀學生,但由於他們是“被迫訂單”的,因而違約的概率也會增加。其次,由於協議是事先簽訂的,會給學生提前鎖定了就業的預期,從而導致學生學習努力最小化的傾向,即只需使自己達到企業錄用的基本條件即可,反而使得部分優質學生相對平庸化。如果錄用條件定得過高,會降低整體錄用率,從而降低“企業訂單”的吸引力;而錄用條件定得過低,不僅對優秀學生,對普通學生也將缺乏潛力激發,並最終錄用更多的普通學生。再次,訂單培養協議是個“弱協議”,在國家“雙向選擇”就業制度下,對學生的約束力較弱,優秀學生違約概率較高。即使不違約,優秀學生也未必願意與企業簽訂長期就業協議,往往短暫就業後離職跳槽,“下單”企業難免落個“為他人作嫁衣”的結局。最後,綁定企業的培養協議是個“糟協議”。除上述提到的可能抑制學生潛力發揮之外,“訂單培養”使學生知識、技能相對單一,可持續發展能力變弱,限制了學生後續轉崗或再擇業的空間;對最終被拒絕錄用的學生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造成他們的挫敗感;另外,企業萬一因經營發展不利,導致違約“斷單”將導致學校辦學調整困難和學生就業危機。

3.仰仗“企業培養”的障礙。“訂單培養”的關鍵在於“合作培養”,在於企業實質性地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包括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協同開發課程和教材,投入或開放共享用於實踐教學的優質資源,安排勝任的實習實訓指導教師,共同評價認定人才培養質量等。但在校企一對一的“企業訂單培養”模式中,需要仰仗單一企業來完成“企業培養”的全部責任和任務,存在着很多的困難和障礙,最主要的有三個方面:動力不強、能力不足和資源不夠。企業實質性參與“訂單培養”過程動力不強的原因,正如上文所述,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因企業經營狀況的不斷變化,在用人需求上,具有用人數量的隨機性、用人週期的不確定性和用人標準的動態性等特點,使得“訂單培養”能不能真正契合企業的用人需求,會不會成為企業經營發展的額外負擔等問題成為企業時隱時現的顧慮;二是“訂單培養”很難真正或者全部鎖定企業所需的優質人才,不是某種平庸化就是優秀人才流失到競爭對手那裏,使得人力資本收益或下降或外溢,導致企業總體成本—收益不對等。企業實質性參與“訂單培養”過程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對人才培養工作天生不熟悉,其主要的工作重心是生產經營,因此其從組織架構到工作運行,都是圍繞生產經營展開的。即使如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其主要職責僅是招聘和簡單崗前培訓,對與學校合作的“訂單培養”也缺乏全面的參與能力和全局的掌控能力。而學校對生產經營過程又天然不熟悉,導致學校和企業兩種話語體系在溝通中面臨很大障礙。因此,企業一方面由於精力有限和能力不足,又加上與學校深層次溝通的障礙,在“訂單培養”過程中,企業總是處於被動中,參與合作培養也往往只能停留於淺層,或限於局部。此外,單一企業可用於“訂單培養”的資源也非常有限,特別是中小企業,較大地影響了“訂單培養”的質量。總之“,企業訂單培養”的核心是建立“有規模的校企直接合作培養共同體”,這對企業的要求非常高,從實踐情況來看,除一部分中大型優質企業與優質高水平院校合作開展的“訂單培養”取得較好成效外,大部分普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與普通院校實行的“訂單培養”,往往形式大於實質內容,效果並不理想。

1.大訂單優勢:行會訂單集合行業需求。“企業訂單培養”模式中,受企業經營風險不確定性的影響,基於企業用人需求的“訂單”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始終是個突出問題,且無法通過企業自身解決。行業人才需求相對企業人才需求,不僅規模更大,也更穩定、可持續,即使變化也更平緩温和。因此,基於行業人才需求而成的人才培養“大訂單”,將更符合學校人才培養的規律和特點。行業協會作為中介組織,是政府、企業和學校間相互連接的橋樑和紐帶,除了是企業的指導者、約束者,還可以是職業教育政策的宣傳者和建議者、校企合作的推動者和職業院校的服務者。因此,由行業協會主導開展行業人才的`“大訂單”培養,具有先天的優勢。

2.寬定向優勢:學生就業定向行業領域。相對於學生“綁定”企業給雙方帶來的不利與尷尬“,行會訂單培養”基於行業需求的“定向培養”,將學生“綁定”行業,但又不妨礙學生與行業內企業“雙向選擇”就業。對學生而言,選了專業就意味着定了行業,因而定向行業培養不僅不違背其意願,反而更好地體現和滿足了其意願;因為就業時需要和參與合作培養的企業進行雙向選擇,就學期間自然會盡最大努力學習好、表現好,有利於激發潛能;同時由於不限於一個企業、一個崗位,學生的知識基礎更寬、能力素質更綜合,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最後“雙向選擇”獲得的工作的收入待遇和發展空間也將更好。對於企業而言,由行業協會牽頭“訂單培養”,且多企業參與合作培養,所以培養成本得以分擔,但瞭解掌握學生的信息、吸引和獲取優秀學生的機會是對等的,從而在成本下降的同時,成本—收益更加匹配。

3.大合作優勢:行會主導構築培養聯盟。在“企業訂單培養”中,因企業的主動性不夠或能力不足等因素,校企“合作培養”總體效果不盡如如意。在“行會訂單培養”中,行業協會利用其獨特的身份,在政府、企業和學校中能更好地發揮利益協調和資源整合的作用,構築起一個目標一致、多方聯動、運行順暢的人才培養合作聯盟。在“訂單”的簽訂關係上,行業協會與學校簽訂訂單培養協議,同時與會員企業達成委託協議,形成三方多邊協議。行業協會作為中介,既是人才需求者,向學校“下單”提出人才需求,又是人才供給者,向企業提供訂單學生。在“訂單班”組建上,行業協會按與學校的協議從會員企業中組成訂單企業庫,收集企業的訂單需求計劃之後反饋給學校,學校按照協議挑選學生組成訂單班。在培養環節上,學校為訂單班制訂基礎理論課的課程教學標準,並負責實施教學;行業協會按照行業發展要求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及相關實踐實訓課程的教學標準和教學方案,組織企業按要求提供實踐實訓課程的教學和實訓場所及崗位。基於行會自身的職能特點,行會能夠更好地根據市場和行業的動態變化建立人才培養動態調整機制,不斷修正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引導企業發展,糾正人才需求的方向。在考核錄用上,學校、企業和行會聯合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合格者頒發結業證書,並遵循“雙向選擇”的原則,根據訂單需求計劃將學生分配給訂單企業。總之,在行會主導下,有了行會對企業的約束和對行業的長期把握,以及行會強大的利益協調和資源整合能力,能較好地實現學校、學生、企業和行會四方的各自利益訴求,達到共贏。

人才培養方案及計劃 篇四

一、構建青年人才培養管理體系的意義

健全完善青年人才發現、培養、管理和激勵機制,建立更加有利於青年成長、滿足企業事業需要、符合企業發展規律的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培育具有一流職業素養、一流業務技能、一流工作作風、一流崗位業績的青年人才隊伍。

通過該體系的建立,公司將進一步明確不同序列青年人才的發展路徑,並以職業發展路徑為基礎制定企業崗位能力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之上,建立合理使用的人才識別體系,並給予不同層次的人員相應的培養機會,通過科學適用的體系流程及豐富多樣的培訓課程,充分利用內部聚集的資源,解決公司核心人才的差距問題,為企業發展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支持。

二、公司青年人才培養管理體系

一、基本制度與體系

(一)管理組織青年人才培養管理體系的管理組織包含一個決策機構,和一個實施機構。青年人才培養決策機構是人事委員會,由公司領導、人力資源部人員、其他相關人員構成。青年人才培養實施機構是人力資源部培訓站,負責青年人才培養工作全面實施。

(二)青年人才的標準

1. 青年管理人才

從事黨政、生產經營管理工作,年齡在35週歲(含35週歲)以下;本科及以上學歷、工作5年以上、中級職稱或中級職業資格證書;獲得青年管理能手、或優秀管理成果獎、或具有獲得推廣實施的科學管理方法實踐;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有創新和實踐能力、有培養和發展潛力的員工。

2. 青年技術人才

從事科技研究、技術服務、產品生產工作,年齡在35週歲(含35週歲)以下;大專及以上學歷、中級職稱;工作業績突出的員工。

3. 青年技能人才

從事技能操作工作,年齡在35週歲(含35週歲)以下;高級工資格證書或被評為總公司高技能人才;工作業績突出的員工。

(三)青年員工的職業發展路徑

1. 青年管理人才職業發展路徑

見習→科員→主辦→主管→崗位經理→部門經理→更高

2. 青年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路徑

畢業生→見習→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資深工程師→更高

3. 青年技能人才職業發展路徑

畢業生→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更高

三、公司的崗位能力管理體系

在確定了公司的職業發展路徑後,以此為基礎制定崗位能力管理體系。該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通用素質、專有能力、崗位技能。通用素質和專有能力,主要是體現戰略目標及業務發展對員工核心素質能力的整體要求;崗位技能則是要體現專業特點及職責分配對員工履行日常工作的具體要求。

四、人才識別與篩選

識別於篩選青年人才,首先要建立公司關鍵崗位繼任計劃,以其名單作為青年人才識別的基礎,然後運用崗位能力管理體系對名單內的員工進行潛力評價,接着按照崗位序列的不同,結合能力評價與業績評價兩個維度建立九宮格,篩選出本序列的業績與能力均表現優秀的青年人才作為培養的重點對象。

五、人才培養與培訓

(一)各階段青年人才培養重點

青年員工為精英型培養,這些青年員工進入公司已經5年以上,對公司及行業均一定的認知,對於這個層次人員的培養,應注重綜合能力與素質的提高,通過培訓使他們早日成為青年管理人才、青年技術人才以及青年技能人才。

青年員工為大眾化培養,這些青年員工進入公司基本不滿3年,由於煤炭行業的工藝流程複雜的特性,因此對於__年入職的青年員工的培養,應該以掌握基本的崗位知識的培訓為主,使他們在日常授課及多種形式的培訓中儘快掌握管理的基本流程及特點、技術的基本原理及要素、生產的基本操作及要點。

(二)青年人才培養導師制

1. 導師制的原則

“導師制”是指企業中富有經驗的、有良好管理技能的資深管理者或技術專家,與新員工或經驗不足但有發展潛力的員工建立的支持性關係。

2. 在確定了內部導師後,將導師按照級別劃分,並建立相應的導師庫。

3. 指導內容 導師為學員制定年度培養計劃是導師制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但是不同級別的導師、不同層次的學員在制定年度培養計劃的過程中側重點所不同。

(三)青年人才培養的形式

在建立導師制的基礎上,採用多種形式進行青年人才的培養。

1. 青年管理人才的培養形式:

日常培訓:按照建立的崗位能力體系評估結果進行日常的課程培訓。

崗位輪換:按照公司《崗位輪換管理辦法》由人力資源部安排輪崗,拓展其專業廣度。後備管理幹部的崗位輪換所涉及的崗位應儘可能多的包含整個管理流程的工作環節,通過這些崗位的輪換可以使後備管理幹部充分掌握整個工作流程的運轉模式,更好的管理全局。

列席高層會議:列席必要的公司高層會議,提高其對公司運營的全面認識。

高校管理課程:積極聯繫高校聯辦的管理課程,提高理論知識高度。

2. 青年技術人才的培養形式:

日常培訓:按照建立的崗位能力體系評估結果進行日常的課程培訓

崗位輪換:後備技術骨幹的崗位輪換應選擇工作流程縱向延伸的相關崗位,通過在這些崗位上的輪換,可以使後備技術骨幹進一步熟悉整個技術流程的銜接要點,對今後技術水平的提高確定方向。

挑戰性項目小組:以公司面臨的技術難題為基礎成立項目攻關小組,並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提供培訓課程。具體的實施流程是要先根據不同的序列成立相應的項目小組。然後由各個小組選擇自己的課題,管理幹部課題可包括,管理問題解決方案撰寫、制度的編寫、流程的優化等;技術骨幹課題可包括,技改技措方案的撰寫、技術難題的改進措施等;崗位能手課題可包括,生產流程的改進建議、生產操作的改進方案、產線漏洞的改進建議等。然後個小組根據自己選擇的課題進行研究,在整個課題研究期限內,各個課題小組可根據需求,利用各種方法、手段、措施、工具。最後在規定的截止日期內,由小組成員提交項目課題研究成果,並向領導做出彙報。企業會根據不同的小組課題,為小組選派指定的導師,導師全過程指導課題小組直至完成課題成果。

3. 青年技能人才的培養形式:

日常培訓:按照建立的崗位能力體系評估結果進行日常的課程培訓。

崗位輪換:崗位能手的崗位輪換應選擇工作流程橫向延伸的相關崗位,通過在這些崗位上的輪換可以使後備崗位能手更加清楚整個生產流程,為進一步提高各個環節的工作質量奠定基礎。

人才培養方案及計劃 篇五

20xx年版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標準結合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加入《華盛頓協議》的契機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作為首批加入教育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高校之一,黑龍江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結合學校定位,從“大土木”現實需求出發,以研透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標準以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文件為導向,構建滿足專業認證最低標準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全面落實專業評估指標,經過一個人才培養方案4年循環的教學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標準;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評估指標;大土木;人才培養方案

1995年開始的住建部專業教育評估經過20年的不斷探索與完善,在自願申請,評估嚴格的情況下,截止到20xx年7月有78所高校通過了土木工程專業評估,覆蓋27個省、市、自治區的17所“985”高校、14所“211”高校、46所地方高校和1所軍隊院校。與傳統的“985”、“211”高校參與專業認證不同的是應用型本科學院參與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必須在專業指導委員會所指定的專業培養指標的最低要求控制下,體現一般性的指導意見。如何貫徹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標準體系中的7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67個觀測點,都亟待進行系統性創新。黑龍江工程學院作為教育部首批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61所高校之一,土木工程專業具有60年辦學經歷,為黑龍江省“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建設專業。為順利通過教育部卓越計劃驗收和通過住建部專業認證申請,黑龍江工程學院積極開展工程教育專業建設,特別是以專業認證為契機,緊緊抓住如何構建專業認證背景下應用型本科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這個關鍵問題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結合黑龍江工程學院的工科背景,秉承土木工程專業歷史積澱,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了黑龍江工程學院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特色,即利用“大土木”的專業教育平台,以滿足專業認證標準的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現實需求為目標導向,形成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創新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按此專業建設理念培養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由於更加註重註冊工程師的基本訓練,更加註重實踐動手能力的強化,更加註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訓練,更加註重吃苦耐勞的專業素質的教育,取得了“學生受益、家長滿意、社會認同”的人才培養效果,畢業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強、能吃苦、留得住”的特點,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從“大土木”現實需求出發,參照專業認證標準,在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體系界定和培養目標定位的基礎上,着力解決了以下問題:(1)以需求為導向,在交通、建築行業企業認知的基礎上,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生從業範圍;(2)根據應用型本科類型學校社會需求的不同,將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進行了區別;(3)根據畢業生培養規格和畢業要求,優化了課程體系;(4)以實際工程項目為載體,突出實踐教學改革力度;(5)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方式,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零距離對接;(6)打通第一、二、三課堂,全面實現評估體系中對創新意識的要求。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標準以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文件為導向,借鑑國內外經驗,結合我校實際,構建滿足專業認證最低標準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分析專業評估標準和中國註冊工程師的執業要求,確定了土木工程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確定了培養目標與課程要求的關聯矩陣、實現路徑,包括必備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管理以及質量評價等評估標準中指標體系觀察點的要求。借鑑目前已申請評估通過的78所高校的成功經驗,在遵循《專業規範》的框架下,構建了20xx版、20xx版滿足持續改進評估指標要求的具有應用型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

(二)以構建滿足行業企業執業要求課程體系為導向,促使專業教育適應行業企業需求,提升學生培養質量。課程體系滿足了專業辦學定位、培養目標、畢業生就業去向、工作崗位、未來發展等的要求,引導專業“大土木”寬口徑培養,拓寬了畢業生就業面,適應了註冊工程師執業需求,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專家的認可,搭建了工程界與專業教育的平台,推進了專業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專業教育改革與專業的發展,使學生培養符合行業企業執業要求。

(三)以保障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畢業要求為導向,進行“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台”的教學要素集成創新,昇華精品課程,創新改進培養模式。開設《公路養護技術》等本專業領域新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反映辦學特色;編寫《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實現原創案例百分之百,以助於案例教學;在《土木工程導論》等11門課程開展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改變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生為本”的“學”為主的翻轉式教學模式,昇華精品課程教學效果;建立“工程導論—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為遞進式的畢業設計綜合素質培養的教學平台,培養應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

在總體辦學思想的指導下,土木工程專業經過幾次教學計劃的修訂,結合專業認證標準要求,形成了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一)一個寬專相兼的個性化課程體系

充分考慮“寬口徑”的指導思想和我國目前企業缺乏專門化工程技術教育的現狀,在課程設置上,將“寬口徑”的大前提與專門化課程相結合,在課程類別涵蓋了工科通識教育課程、土木工程專業知識課程、土木工程專業方向模塊課程三大類,依託個性化的課程選修制度組合成完整的課程體系,以實現個性化的培養目標,較好的體現了“將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的辦學理念。

(二)兩個紮實的基礎課程平台

構建工科通識教育課程和土木工程專業知識課程兩個平台。工科通識教育課程平台由學校統一管理,選擇了人文、自然科學知識,設置了數學、物理學等課程;專業知識平台以力學和土木工程學為主體,力學包括了三大力學、水力學、土力學等,土木工程學以結構、施工、經濟類課程為主體,要求專業知識平台課程的教學內容面向土木工程專業各個領域,承接工科通識基礎課程的知識體系,為後續課程打下紮實的基礎。

(三)三個特色鮮明的專業方向模塊課程羣

20xx年起,土木工程專業招收道路與橋樑工程、建築工程、巖土與地下工程3個專業方向的本科生。每個課程羣課程的設置主要考慮了本領域專業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個性化需求,以保證該領域專業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同時設置了適量的選修課程,滿足學生深入學習和擴大知識面的需要。20xx版教學計劃又進行了改進,專業方向模塊課程要求每位學生在主選方向以外,必須選修其他1~2個方向的2~3門專業方向核心課程,保證寬口徑培養。並增加了學生實訓和實習的比例,以培養懂管理、懂技術、懂經濟、懂法規,綜合素質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線的應用型土木工程師。

(四)四個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

在確立了基本課程體系的前提下,為提高各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增強課程與工程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課程性質確立了“四個內外結合”,即學校內外、專業內外、課堂內外、學期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校內外結合主要體現在一些實踐性強的課程,設置了必要的實習環節,將國家職業資格或技能證書要求納入專業課教學內容中;專業內外結合是為了拓展土木工程學生的知識面,將本專業的知識與整個社會科學、技術體系相聯繫,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協調能力,如跨專業組合結構設計競賽小組,與建築學專業同學共同進行畢業設計等。課內外結合的教學方式覆蓋的課程面最廣,將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自主實驗、各種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等相結合;學期內外結合充分利用假期,開展各類課程的實踐性環節和社會實踐活動。“四個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學的空間與時間,同時在教學計劃中設置了相應的學分,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開發學生自主創新能力,使“培養應用性、卓越工程師”的辦學思想落到實處。

經過一個培養方案4年循環的教學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專業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經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按《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範》的最低標準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高度吻合。考慮學校的辦學歷史、專業方向設置、師資的結構和水平、學生的基礎等實際情況完善了課程體系並以此制定教學計劃。

(二)課程體系的設計將課堂教學的組織、實踐環節的構成和創新訓練的構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課堂所有教育環節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開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

(三)通過優化的課程體系設置,形成了鮮明特色的核心課程羣,以“點”帶“面”,進行了系列教材建設,編寫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規劃教材,在3屆道橋卓越班教學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據以項目為牽引的課程體系架構的安排,將教學目標體現在“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的特點上,在省級精品課程《橋樑工程》、校級精品課程《土木工程導論》等11門課程中積極推進“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問題教學”,全面提高了教學質量,校內外評價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過將新的課程體系與20xx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和專業標準的培養目標、畢業要求進行對比得出自評結論,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國際性。

(六)20xx年以來,按此培養方案培養的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累計獲得全國徐芝倫力學優秀學生獎1項;全國結構設計競賽優秀獎1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5項、二等獎18項;全國英語競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全國“triz”杯大學生創新方法大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東三省數學建模聯賽一等獎7項、二等獎15項;東北四省結構設計競賽賽區三等獎1項;黑龍江省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1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9項,黑龍江省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8項等等。良好的工程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為本科生積極參加重大科技和工程實踐活動提供了堅實的平台,為東北寒冷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1]構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教育部評估中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8).

[2]住房城鄉_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文件[s].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9).

[3]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範。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s].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9).

人才培養方案及計劃 篇六

圍繞黨的領導,有自我學習能力,不斷創新進取,同時對其他青年有榜樣作用,激勵作用的新世紀應用型人才。

1、創業經驗分享會

邀請創業成功校友分享創業經歷,讓在校學生聆聽校友的創業歷程、奮鬥經歷、瞭解創業創新,使學生近距離的感受創業文化及校友的奮鬥經歷,進而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和創業意識。

①活動嘉賓:創業成功的校友(在校及往屆)

②活動對象:我院在校大學生

③活動時間:每學期兩次,第一次於“五四”前後,第二次於“七一”前後。

④活動內容:本次活動內容分兩個環節,分別為嘉賓演講及觀眾現場問答

⑤活動總結:調查同學們的分享會後反饋,總結制定並籌劃下次活動內容

2、案例分析會

由我院文化企業管理或傳播學專業老師對社會當下引人矚目的青年創業案例進行分析與交流。

①活動嘉賓:我院文化產業管理系系主任或傳播學系系主任

②活動對象:我院在校大學生

③活動時間:每學期兩次,第一次於“五四”前後,第二次於“七一”前後

④活動內容:青年創業案例分析演講

3、企業對接

當代的企業競爭更多的是人才的競爭,為培養國家所需要的新世紀應用型人才,為黨和國家發展強基固石,應加強在校大學生與企業聯繫,從實踐中學習進步。

①企業參觀:為在校多學生搭建與企業橋樑,參觀學習。

②企業實踐:聯繫企業,推薦我院在校大學赴企業進行短期實習,一方面在實踐中鍛鍊大學生,另一方面為企業培養實用性人才。

③企業文化交流會:邀請企業代表赴我院進行企業文化交流會,讓大學生了解企業文化、管理以及企業所需人才素質。

活動後所有活動參與者對活動過程進行總結,形式不僅限於於文字,可以是ppt、圖片或長微博等。最後由學院對整個活動過程中表現優異者頒發獎狀,並在有企業實習機會時優先推薦。

人才培養方案及計劃 篇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20年)》指出,要“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為了儘快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教育部、中組部、財政部共同實施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江蘇省積極啟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試點項目,並已通過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評審、同意備案。

經鎮江市教育局推薦、江蘇省教育廳批准,我校被確定為“江蘇省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基地”,並與清華大學等單位合作,共同舉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同時,我校被鎮江市教育局確認為熱點高中“自主招生學校”。

(一)遵循“三個有利於”的指導思想。有利於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推進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有利於推進中國小教育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拔尖創新人才。

(二)遵循“三個堅持”的原則。堅持積極推進、穩妥操作的原則,堅持評價方法多元化和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堅持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力求全面、客觀、科學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

3個班,120人左右。

(一)報名條件

20xx年入學,具有陽丹市學籍的國中學生;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行端正;文化成績優秀,在開拓創新方面有特長;身體健康。

(二)報名程序

人才培養方案及計劃 篇八

本專業旨在培養擁護黨的方針政策,面向國際市場,具有開闊的視野,紮實的國際商務理論及實務基礎,具備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基本掌握國際法規、國際慣例,並能較熟練地應用國際法規、外語開展商務操作的外向型、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國際貿易、國際化經營及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國際商務理論和實務,具有分析和處理國際商務活動中具體問題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掌握國際商務及經濟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 掌握國際商務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實務操作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解決國際商務活動中具體問題的實際能力;

3. 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並具有進行商務溝通的能力;

4.瞭解涉外經濟法規、國際商務的慣例與規則及主要國家地區的貿易政策;

5. 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和業務拓展能力;

6.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經濟學、管理學、市場學、基礎會計、統計學、國際商務概論、國際商務函電、國際項目管理、國際經濟法、國際市場營銷(雙語)、國際電子商務模擬、國際商務管理案例、跨國公司與直接投資等。

專業實習(含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等)

管理學學士

通識教育必修課程設置思政類、體育類、外語類、計算機類及數學類等課程模塊。

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分為提高課程和拓展課程,其中提高課程包括思政、外語、計算機、數學、應用文寫作等課程,學生在基礎課程修讀完成後,根據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需求選擇修讀。拓展課程包括自然科學與技術(a類)、人文科學與藝術(b類)和社會科學(c類)三個課程模塊;學生也可以將學校開設的非本人主修專業的任何課程作為自己的通識教育選修拓展課程。

主要包括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經濟法、管理信息系統等。

主要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學(雙語)、組織行為學(雙語)、管理經濟學、電子商務、國際商法、企業戰略管理等。

主要包括國際市場營銷(雙語)、國際商務概論、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商務函電、國際物流、國際項目管理、國際商務管理案例、國際經濟法等。

主要包括國際貿易、英語口語、世界經濟概論、跨國公司與直接投資、中國對外貿易概論、創業管理、wto通論、國際電子商務模擬等。

主要包括創新實踐成果、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形勢與政策等。

國際商務專業立足學科建設和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圍繞“厚基礎、寬領域、重應用、高技能”的培養目標,重視發揮雙語和外教全英文授課優勢,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國際視野和人文素養、具有管理知識和溝通技能,具有善於利用管理技術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複合型、外向型、應用型人才。

人才培養方案及計劃 篇九

:深刻理解工程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內涵,比較二者要求的異同,明確新培養方案修訂指導的思想原則。堅持持續改進的思想,開展我校水利類專業新的培養方案修訂工作,探索工程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按照工程認證理念和畢業要求,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和課程體系。強化數理化課程教學,按模塊化設置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加大實踐教學比例,強化實踐育人效果。開設新生研討課、學科專題等課程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搭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平台,制定相應管理制度。

:工程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培養方案

2006年我國正式啟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2016年成為國際本科工程學位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會員,標誌着我國工程教育邁入了新的階段,同時也為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隨着工程教育認證工作的不斷深入,其先進的理念已融入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全過程,成為“五位一體”評估體系中重要組成,保障了人才培養質量。另外,高校為了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突出專業內涵建設和特色建設,並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近期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擔當起為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培養人才的重任。2013年我校提出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結合我校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目標定位,堅持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理念,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創新、高素質、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思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人才分類培養,制定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我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在2009年和2015年兩次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農業水利工程專業於2013年也通過認證,水利水電工程專業認證工作也在積極準備中。如何在工程和創新創業雙背景下制定新的培養方案,改革教育教學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既深入貫徹工程教育的持續改進理念和要求,也貫徹了創新創業教育和學校制定的新培養方案指導思想。本文結合我校水利類專業2014版培養修訂工作進行了探索改革,取得較好的效果。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由專業性認證機構(協會)組織工程技術專業領域的教育界學術專家和相關行業的技術專家,以該行業工程技術從業人員應具備的職業資格為要求,對工程技術領域的相關專業的工程教育質量進行評價、認可並提出改進意見的過程[1]。工程教育認證是在自願前提下開展的,是工程教育質量的最低要求,屬於合格評估。正因為是合格評估,所有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專業就應該按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要求制定自己的人才培養方案,在滿足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提出的畢業要求基礎上,建立適應自己學校定位、學科優勢、人才類型和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為保障”等教育教學理念,無論是否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否是工程教育類專業,其思想對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都有積極借鑑價值。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戰略規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經濟新常態對高等學校賦予的歷史使命,是高等學校所培養的人才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2,3]。創新創業教育並非我國獨創,在20世紀中葉美國高等學校就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隨後日本、英國也先後提出高等教育創業教育[4]。創新創業教育是目前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的重心所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無疑是人才培養中核心內容。通過以上內涵分析可以看出,工程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既有區別,也有統一的地方。下面進一步來分析。第一,二者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師素養養成為目的的教育過程,與其他高等教育一樣,需要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構建課程體系,探索教育教學模式。最新的工程認證標準提出的畢業要求主要內容包括[1]:具備識別複雜工程問題應具備的數理化和工程基礎知識、掌握項目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具有分析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並能提出或設計出滿足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職業倫理的解決方案;具有能夠基於科學原理並採用科學方法對複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具有應用現代工具對提出的解決方案進行驗證、預測和評價等能力;具有有效的溝通和交流能力、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遵守職業規範、具有國際視野。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主要培養的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知識、能力、素質,側重於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潛能的培養,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第二,培養模式並不存在矛盾。工程教育強調基礎理論和工程知識,更重視面向具體工程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即重在實踐育人,重在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創新創業教育同樣強調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素質[5]。第三,教育的層次不同。工程教育是根據行業對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提出的最低要求,是學生步入社會應具備的基本要求。而創新創業教育則是在基本要求基礎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二者層次不同,而且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要大於工程教育。第四,二者面向的本科專業類型稍有差異。工程教育主要是面向工科專業,同時也包括一些需要培養工程素養的專業,而創新創業教育是面向高校所有專業。第五,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提出的教育理念與《教育部關於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思想完全一致。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於工科專業來説,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目的是所培養的學生能夠滿足行業基本要求,是專業培養目標的最低要求,體現出了人才培養方案對社會的適應性,而創新創業教育則是在工程教育基礎上,更加強化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二者應該深度融合,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和教育教學過程等。

(一)培養方案修訂原則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教育教學的綱領性指導文件,根據我校“突出產學研緊密結合辦學特色、創建世界一流農業大學”戰略目標和“雙一流”建設規劃,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則以“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創新、高素質、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原則,構建起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並重,工程實踐和科研創新結合,專業能力培養與通識教育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和行業需求,實行分類培養[6]。同時,將工程教育和創新創業的理念和要求融合,貫徹於新的人才培養方案。

(二)人才培養目標體系

構建多元化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目標體系包括培養目標、畢業生應掌握的知識、應具備的能力三個方面。專業目標包括基本培養目標和專業培養目標。基本培養目標分別包括學校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專業目標分別包括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與專業素養三個方面。並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實施分類培養。畢業生應掌握的知識、應具備的能力、應養成的素質也分別按基本和專業分別提出要求。培養目標和畢業生應掌握知識和能力既體現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也要體現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要求。譬如:我校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基本目標是:培養的學生身心健康、知識結構合理,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有一定的批判思維與創新能力、科學研究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和團隊合作精神。專業培養目標:培養的學生主要學習水利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得到工程製圖、力學分析、工程計算、工程測量、實驗設計及綜合分析問題等能力的基本訓練。掌握水利水電工程、水文水資源工程、水環境工程等領域的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成為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基礎,具備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技能,掌握水利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在水利水電工程、水資源開發、水利防災減災和水環境保護等領域從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級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畢業後5年能夠成為水利水電工程行業的技術骨幹和管理人才。

(三)科學構建課程體系

1.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和學科特點,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創新、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培養修訂原則,整合課程資源、釐清課程邊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科學構建課程支撐體系。 在課程體系中,通識類課程學分佔到41%左右,其中數理化類課程學分佔通識類課程的總學分的40%左右;集中實踐教學每32學時計1學分,佔總學分的21.8%和21.3%,再加上理論課附帶的實驗課學時,則實踐教學學分超過30%;同時,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中建立了較為寬廣的課程,學生根據個人的學業規劃、工作方向選修,選修比例50%左右;同時在專業課又分為研究型和工程應用型兩類,體現分類培養。2.優化選修類通識課程,加強誠信與社會責任感教育。按照國家對大學生“德、智、體、美”教育的要求,優化通識課程體系,加強通識課程建設,積極引進優質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高尚人文情懷、社會責任感、批判性思維、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具體做法是:第一,按模塊化開設人文素質課。具體分為“科技發展與文明傳承、文明對話與國際視野、人文素養與人生價值、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經濟管理與社會科學”5個模塊。每個模塊又提供多門課程供學生選修,每位學生在每一個模塊內至少修1學分的課程。第二,開設新生研討課。新生研討課由學術造詣高的教授來承擔,講授的對象面向全校學生,不限定專業,內容以科技創新為主,目的是培養學生探究式思維習慣、對科研研究的熱情和追求真理的信念,並通過教授的人格魅力去引導學生潛心學習。第三,抓好課外人文素質教育。開設講座等活動,每年要舉辦100場素質報告會,即“百場素質報告”。先後邀請李嵐清、李肇星、李開復、于丹等社會知名人士為學生做報告,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積極地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先後邀請國家芭蕾舞團、國家京劇院、滿天星交響樂團來學校演出。結合農林院校的特點,以科技支農、環保宣傳等等這些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一些實踐教育活動,打造了田園使者、村主任助理等等這樣一些品牌社會的實踐活動。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和團隊專門開設《職業素養提升》等課程,不定期舉行就業大學堂講座,聘請社會上成功的企業家和創新創業做出成績的畢業學生開展講座,分享他們成功的經驗,激發學生創新創業興趣,提高參與度。3.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強化數理化、計算機、外語等課程同時,增加管理和環境類課程。目前數學類課程主要包括《高等數學》(11學分)、《線性代數》(2.5學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4學分)。物理類分為《大學物理》(5學分)、《大學物理實驗》(1.5學分)。計算機類課程開設《計算機基礎》(2.5學分)、《程序設計基礎》(vb,3.0學分)、《matlab與工程計算》(1.5學分,其中實驗16學時)。每個專業均增加《工程化學》(2學分)、《水利法規與工程倫理》(1學分)兩門課程。對於農業水利工程和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增加《農業水利工程管理》(1.5學分)、《水利工程運行與管理》(1.5學分)、《水利工程建設監理》(1.5學分)、《工程項目管理》(2.0學分)等管理課程;對於水文與水資專業增加了《水化學分析》(2.5學分)、《水化學分析實驗》(1學分,32學時)、《水利工程運行與管理》(1.5學分)、《水利工程運行與管理課程設計》(1.0學分)、《水務管理》(1.5學分)等課程。

(四)搭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和平台

除加大實踐教學學分外,更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做好頂層設計。具體體現在下面幾點:第一,壓縮培養方案額定總學分到160學分,騰出較多時間讓學生參與素質教育和科技創新創業活動,並將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素質提升歸併到素質與能力拓展模塊,納入培養方案,在額定學分外最少再完成8學分。為此,學校專門制定了《本科生創新創業與素質教育學分管理辦法》,按創新創業素質教育、創新創業課程和創新創業實踐三個模塊分別計算學分,並建立了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第二,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做好創新創業理論教育教學,開設新生研討課、創業類通識課程、科學研究方法、學科專題等課程。加大創新創業計劃資助,每年學校投資300多萬元用於創新創業計劃資助,覆蓋近50%學生。積極推進各類學科競賽,不僅支持學生參加校外各類學科競賽,同時打造學院的“一院一品”競賽項目。通過以上三個方面,使得每一位學生在畢業前能夠受到創新創業教育,且至少參加一項創新創業訓練。第三,搭建創業平台。學校建設大學生創客空間、創業孵化園,與陝西微軟創新中心、韓國惠人集團、北京萬學集團、陝西榮華集團等單位深化合作,借船出海。同時,學校大力組織創新創業論壇,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

新的培養方案已運行2年多,工程教育的理念逐漸在新的培養方案和教學過程中體現,持續改進保障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成績顯著,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充分肯定,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工程教育認證要求與分類培養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理念存在衝突。專業認證中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是依照全體學生的成效來評價,但目前培養方案中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實行分類培養,在課程體系中設置了較多課程供學生選修,部分學生也許不會選修某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補充標準規定的課程,造成知識結構的殘缺。另外,實行分類培養模式中,學科勢力強的專業則設置了研究型人才定位,其課程設置並不能完全滿足工程教育認證的標準。從管理層面有何解決辦法,有待於深入研究和探索。創新創業教育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尤其是創業教育方面。目前在學校的不同層面還存在對創新創業教育內涵認識不清,片面割裂創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的現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還不夠,創新創業教育還不能夠很好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雙創性師資短缺、創新創業課程質量不高、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同樣有待於深入研究和探索。

人才培養方案及計劃 篇十

根據公司確立的“五個一”目標,通過建立和完善人才梯隊培養機制,有計劃、有步驟地合理開發和挖掘各層次人才的潛質,以促進a服務業優秀人才的培養與儲備,為公司新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有效的人才資源保障,實現:

人才無斷層:要保有一到二名的合適人選,當某個關鍵職位由於前任提升、退休或辭職等原因出現空缺時,可接替這個職位。

工作順利交接:要保證連續性較強及較重要的工作,當承擔工作任務的人員突然離開崗位時,後繼的人選在短時間內能順利交接工作。

形成人才磁場:要保障良性的人才培養機制,樹立公司良好的形象,吸引各類賢才的加盟,達到人才“蓄水池”的作用。

領導問責培養原則。各級單位及部門負責人對人才培養工作負直接責任,人才培養的成效應納入考核範疇。

滾動進出培養原則。不論資排輩,實行“賽馬制”滾動培養,每年根據實際工作表現調整人才梯隊,選擇優秀人才納入人才庫中,對實際工作中表現一般的人員淘汰出人才梯隊。

個性化綜合性原則。堅持專業培養與綜合培養同步進行,根據培養對象的特點和培養方向,設計針對性的發展通道和培養方法。

本管理辦法適用於a公司本部及各子公司。

人力資源部。作為公司人才培養的組織協調部門,負責建立“統一管理、分級實施”的人才培養體系,具體負責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規劃、人才甄選政策和程序的制定、培養對象的認定和培養計劃的統籌安排。

職業操守、知識技能、工作資歷等基本條件通過個人材料,結合日常工作觀察情況進行分析。

關鍵能力資質通過調查表、訪談等形式進行分析,條件具備的可藉助專業機構的測評軟件進行測評。

甄選程序

公司關鍵崗位的數量可按公司當前職位總數的30%之內進行評定,每個關鍵崗位至少要選定1~2名後備人員。如果公司內部沒有合適人選的特殊崗位,可考慮外部招聘。

後備人才由各單位根據公司制定的甄選原則及條件進行篩選確定,並報a人力資源部審核備案。

確定的關鍵崗位一般應公開,但關鍵崗位後備人選根據各單位實際情況,可在單位內部公開,也可只在單位領導班子範圍內公開。

流程:

1 提交關鍵崗位及後備人選 各管理部門

2 關鍵崗位及後備人選資質審核,並繪製關鍵崗位及人才梯隊配備圖 人力資源部門

3 提交公司領導班子評定 人力資源部門

4 確定關鍵崗位及後備人才名單 公司領導班子

5 後備人才培養與開發計劃制訂、跟進實施 管理部門、人力資源部門

6 後備人才的考核、評價 人力資源部門、管理部門

7 後備人才的調整 公司領導班子

8 後備人才庫的維護與管理 人力資源部門

目的作用。公司人力資源部彙總審核各單位根據甄選條件確定的後備人才,創建關鍵崗位後備人才庫,完善後備人才檔案,以促進信息查詢、跟蹤培養、管理評估、選拔與調動等管理。

梯隊層級。根據同一關鍵崗位對人才培養的先後順序,按照各單位的綜合評價劃分一級梯隊和二級梯隊,一級梯隊人才為優先發展級,二級次之。

梯隊晉升。當關鍵崗位出現人員缺位時,優先考慮從一級梯隊人才中選拔合適人員,同時從二級梯隊人才中選拔合適人員補充到一級後備人才;當二級梯隊人才空缺時,則相應從公司選拔優秀者補充空缺。

晉升條件。關鍵崗位空缺時,應優先從後備人員中聘任,後備梯隊人員一般應在經過1年以上培養後才能晉升上一級管理崗位(特聘人員除外)。

主要通過掛職鍛鍊、崗位交流、雙向選聘、工作優化、導師制等方式循環培養,合理地挖掘、開發各層次人才,以便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隊,為公司可持續發展提供人力支持。

新員工試用(見習)期的培養管理,按照《新員工入職指導管理辦法》執行。

掛職鍛鍊

掛職對象。主要針對中高級專業技術型人員開展“t”形培訓,讓他們在熟悉本專業技術工作的同時,縱向或橫向增強對其他單位和上級有關部門的認識和了解,以進一步提升綜合素質,拓展業務工作能力。

掛職週期。由派出單位與掛職單位協商確定,原則上按全日制3~6個月為一個週期,或按每月掛職工作時間不低於15天。

人事管理。

(1)掛職職位一般跨單位或部門安排,以部門副職或助理職位為主,以學習、調研、議政等形式參與兼職部門工作,在業務上接受掛職部門領導的管理,並接受所在掛職部門負責人的考核,考核結果應反饋給派出部門。

(2)掛職人員人事關係仍然隸屬於派出單位,享受掛職前的薪酬待遇。

審批流程。

(1)跨單位掛職鍛鍊的,由擬派出單位提出議案(明確掛職人員、培養目的、工作時間、工作內容要求等),提交a公司人力資源部審核、協調派出單位和接收單位的掛職工作;

(2)跨部門掛職鍛鍊的,由擬派出部門或所在單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提出議案,並報單位負責人批准。

(3)掛職申請批准後,統一由負責審核的人力資源部門簽發派遣通知函,以書面的形式明確掛職人員的崗位職務、職責權限和工作安排等事項,正式通知接收單位或部門。

(4)接收單位(或部門)應當為掛職人員提供相應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並且負責安排好掛職人員的工作。

崗位交流

交流對象。主要針對具有培養潛質的中高級專業管理骨幹,通過單位(部門)之間雙向或單向交流方式,讓交流人員熟悉多種業務,提高綜合管理能力,培養具備多種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同時,推動a公司範圍內人才的良性流動,進一步優化專業管理人才隊伍結構。

交流週期。原則上為6個月~1年或以完成一定任務為限,具體交流時間由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人事管理。

(1)崗位交流以跨部門為主,一般參照同級別職位交流,由接收部門聘任上崗,直接參與部門的具體工作,並按新聘任崗位考核,發放薪酬待遇。

(2)由子公司提出議案,經a公司同意後跨單位交流的,人事關係一般隸屬於派出單位,薪酬待遇也在派出單位發放。

(3)由a公司根據工作需要直接安排的崗位交流,人事關係一般轉移到新聘任單位,並按新聘任崗位相應的標準發放薪酬待遇。

審批流程。

(1)單位內部交流:由各單位自行調配——單位人力資源部門備案;

(2)跨單位交流:由各單位提出議案——a人力資源部審核——公司領導批准。(財務、組織人事、監察、審計等崗位人員交流還應徵詢業務主管部門意見)

(3)崗位交流申請批准後,統一由負責審核備案的人力資源部門簽發派遣通知函,以書面的形式明確交流人員的崗位職務、職責權限和工作安排等事項,正式通知接收單位。

雙向選聘

選聘對象。業務拓展難以獲取的特殊專業人才或急需人才,一般根據工作對象專業工作特長,結合本人的意願在a內部進行優化配置,由單位與個人雙向選擇後聘用,以充分發揮專業人才的。作用,促進a公司人才資源的共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wkjz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