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名人故事:諾貝爾新版多篇

名人故事:諾貝爾新版多篇

名人故事:諾貝爾新版多篇

名人故事:諾貝爾 篇一

她的名字叫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現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她已是76歲高齡的老人,仍在堅持上班,她每天早上9點準時到達自己的辦公室。

在很多人看來,像她這般年齡,早已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可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絲毫沒有休息的跡象,而是頻繁地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堅持寫作和教學,每天工作達十幾個小時。

埋頭耕耘,終有回報。她以卓越的學術貢獻,被授予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女性。

獲獎第二天,奧斯特羅姆依舊和往常一樣,準時出現在教室裏,認真完成了兩個小時的授課,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

接着,請求採訪的媒體紛至沓來,但都被她婉言拒絕。她只輕描淡寫地説了一句話:“我從來都沒有想過得諾貝爾獎,我只是想做更多的研究。”

就算諾貝爾獎來臨,也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這才是人世間最波瀾壯闊的“心靜如水”!

名人故事:諾貝爾 篇二

中學時期成績很差,被譏笑為“科學蠢材”。

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公佈後,獲獎的英國醫學教授約翰·格登和日本醫學教授山中伸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他們在“體細胞重編程技術”領域做出的革命性貢獻,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細胞和器官生長的理解,促進了許多醫學領域的長足發展。但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現年79歲的約翰·格登回憶稱,自己在中學時曾成績墊底,甚至被老師斷言絕不可能成為科學家。

格登出生於1933年10月2日。據英國《每日郵報》2012年10月9日報道,15歲時,格登在英國著名的貴族學校伊頓公學求學,當時在250名學生中,格登的生物科成績排在最後一名,其他科學科目也排名非常靠後,被同學譏笑為“科學蠢材”。在1949年的學校成績報告單中,格登被一名老師如是評價:“我相信格登想成為科學家,但以他目前的學業表現,這個想法非常荒謬,他連簡單的生物知識都學不會,根本不可能成為專家,對於他個人以及想教導他的人來説,這根本是浪費時間。”這份成績報告至今仍被格登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偶爾用來娛樂一下。

格登回憶説:“每當遇到什麼麻煩,比如實驗無法進行下去等情況時,我都會看看這份評價,來提醒自己要努力堅持,不然真的就被以前的老師説中了。”雖然成績差、不被老師和學校看好,但格登仍然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他對生物學的熱愛從來沒有降低過。格登在多年前的一個採訪中回憶稱,自己少年時被生物學深深吸引,他甚至在學校養過上千只毛毛蟲,並看着它們變成飛蛾,這在當時還引起老師的強烈反感。

格登的父親曾希望他去參軍或進入銀行工作,因為格登的身體很棒且是壁球高手。但格登的家庭醫生認為他不適合在軍隊發展,因此將他的小感冒診斷為支氣管炎,由此中斷了他的參軍之路。格登回憶説,幸虧當時沒去參軍,不然就沒有現在熱愛的職業生涯了。後來,格登考入牛津大學,最初讀的是古典文學,後又轉向動物學,正式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8年,格登用從蝌蚪細胞提取的完整細胞核成功克隆了一隻青蛙。這次成功隨後被應用於哺乳動物的克隆。格登在這次實驗中,用於細胞核移植的工具和技術至今仍在使用,他也因此被稱為“克隆領域的教父”。1962年,格登在英國《胚胎學與實驗形態學》雜誌發表論文,論述了一個突破性理論:細胞的`特化機能可以逆轉。這項發現震驚了生物界,也遭到很多質疑聲。當時全球生物學界普遍認為,特化細胞發育過程是不可逆的。直到2006年,日本教授山中伸彌通過對小白鼠的實驗,證明了一個成熟特化細胞的細胞核可以被逆轉到非成熟的幹細胞狀態,格登之前的發現才逐漸被學界接受。

在牛津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後,格登又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完成博士後工作。1971年以後,他便一直在劍橋大學工作,曾任多個生物學、遺傳學等領域研究機構的負責人。據法新社2012年10月8日報道,在科研生涯中,他一直兢兢業業,79歲的他現在仍堅持全職工作。在被通知獲得諾貝爾獎時,他還在實驗室工作。一名英國記者曾試圖聯繫格登進行採訪時,格登的實驗室答覆稱:“格登正在工作,請不要打擾他。”據英國《獨立報》2012年10月8日報道,格登還表示,願意將自己的部分諾貝爾獎金拿出來,作為博士生的第4年科研經費(因為第4年的科研經費往往比較緊缺)。劍橋大學計劃為格登辦一個慶功宴,但格登表示自己很快會回到實驗室繼續工作。

名人故事:諾貝爾 篇三

10月5日,法國科學家皮埃爾·索瓦日、英國科學家弗雷澤·斯托達特、荷蘭科學家伯納德·費林加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法國科學家皮埃爾·索瓦日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分享諾貝爾化學獎。索瓦日現為武漢大學與武漢科技大學客座教授,曾來漢與師生進行學術交流,做過與“分子機器”有關的主題講座,樂向世界推介武漢科研成果。

就像19世紀30年代,當電動馬達被髮明出來時,科學家未曾想過它會在電氣火車、洗衣機、電風扇上被廣泛運用,給人類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當年的電動馬達一樣,分子機器未來很有可能將用於開發新材料、新型傳感器和能量存儲系統等,為人類的未來提供了無限可能。

據新華社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宣佈,將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托達特、伯納德·費林加這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

分子機器是指在分子層面的微觀尺度上設計開發出來的機器,在向其提供能量時可移動執行特定任務。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説,這三位獲獎者發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機器”,將化學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維度。

據介紹,三位獲獎者完成了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的“三步走”:第一步,索瓦日成功合成了一種名為“索烴”的兩個互扣的環狀分子,而且這兩個分子能夠相對移動;第二步,斯托達特合成了“輪烷”,即將一個環狀分子套在一個啞鈴狀的線形分子軸上,且環狀分子能圍繞這個軸上下移動,併成功實現了可以上升高度達0.7納米的“分子電梯”和可以彎折黃金薄片的“分子肌肉”;第三步,費林加設計出了在構造上能向一個特定方向旋轉的分子馬達,這個馬達可以讓一個28微米長、比馬達本身大1萬倍的玻璃缸旋轉起來。有了這三步,分子機器就可以動起來了。

評選委員會表示,就像19世紀30年代,當電動馬達被髮明出來時,科學家未曾想過它會在電氣火車、洗衣機、電風扇上等被廣泛運用。而分子機器正如當年的電動馬達一樣,未來很有可能將用於開發新材料、新型傳感器和能量存儲系統等。

費林加在現場電話連線時説,得獎消息令自己“很震驚”,同時感到榮幸。他表示,榮譽屬於全體科研合作者,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瞭如此驕人的成果。費加林對其獲獎成就解釋説:“一旦在分子層面控制了運動,就為控制其他各種形式的運動提供了可能。這一研究成果為未來新材料的研發開啟了廣闊前景。”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33萬美元),將由這三位獲獎者平分。

世界最小機器誕生歷程

第1步

邁向分子機器的第一步是索瓦日於1983年實現的,他成功將兩個環狀分子扣在一起,形成一種名為“索烴”的鏈條。通常情況下,分子是由原子間共享電子對構成的強共價鍵連接而成,而“索烴”鏈上的分子間主要依靠相對較為自由的機械相互作用連接,不被任何價鍵連接。對於一個能夠完成特定任務的機器來説,必須有能夠相互移動的部件組成,而索瓦日實現了兩個互鎖環狀分子的相對移動。

第2步

到了1991年,斯托達特實現了分子機器誕生的第二步,他成功合成了“輪烷”。輪烷是一個或多個環狀分子和一個或多個啞鈴狀的線形分子為軸組成的分子集合。啞鈴狀的線形分子作軸穿過環狀分子的空腔,兩端結合有體積較大分子以防止線形分子滑出,從而形成了穩定的輪烷結構。

第3步

費林加則是研發出分子馬達(分子發動機)的第一人。1999年,他研製了一個分子轉子葉片,葉片能夠朝着同一方向持續旋轉。這個馬達可以讓一個28微米長、比馬達本身大1萬倍的玻璃缸旋轉起來。2011年,費林加的研究小組在分子馬達的基礎上製造了一款四驅納米汽車,一個分子底盤將4個分子馬達連接在一起作為輪子,當分子馬達旋轉時,納米汽車就能向前行駛。至此,分子機器動起來了。

他們的成就

他們三人做出了只有頭髮絲千分之一粗細的分子機器,成功地將分子連在一起,共同設計了包括微型電梯、微型電機還有微縮肌肉結構在內的所有分子機器。

三位科學家的成就能夠獲得諾獎青睞,就在於他們的研究促使分子系統擺脱了平衡態,並能受控執行特定任務,為化學的發展開啟了一個新世界。

分子機器

為未來提供

無限可能

近年來,三位諾獎得主的成果已經成為全世界科研人員開發分子機器的“工具箱”,開創了分子機器的發展道路。目前已有科學家在輪烷的基礎上建造出一個可以抓取並連接氨基酸的分子機器人;還有研究人員將分子馬達和長聚合物相連,形成複雜的網絡,將光能儲存在分子中,有望開發出新型電池及光控傳感器。

正如當年的電動馬達一樣,分子機器未來很有可能將用於開發新材料、新型傳感器和能量存儲系統等,為人類的未來提供了無限可能。

名人故事:諾貝爾 篇四

巴金先生生前似乎聲譽隆隆,死後備極哀榮,這是人們所見到的一面。實際上,巴金在“黨國”意識形態寡頭的眼中,他就是一枚棋子,只能按體制的路線走路,一旦表現出個性來,就離“棄之若敝屣”不遠了。

話説1982年年初,胡喬木找了幾個文藝界的頭面人物去談話,説 :“諾貝爾文學獎,如果來徵求意見,我們可以推薦艾青、推薦沈從文,但不推薦巴金。”好奇怪的胡喬木,以為“諾貝爾獎”是靠他們“組織審定”的呢。這也難怪,這個國家,舉凡黨國領導人的出任,小至修一條路,哪樣不是“最高”們勾兑好,“全體”一致通過的呢?

巴金哪兒得罪了這個有“中國的蘇斯洛夫”之稱的“意識形態主管”的呢?

原來,巴金在一個座談會上,犯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毛病”,主張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最好是“無為而治”,“多鼓勵,少干涉”,寫作要“表達我自己的意志”;贊成趙丹遺言“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出席同一個會議的胡喬木,則大談“有為而治”進行反駁。胡喬木之後又是當面又是寫信批評,勸説巴金放棄這個説法。巴金沒有同意。)本站●(因此引起胡的不滿,於是有了以上一幕。

這件事是由廣東作家丹晨説出來的,(見《隨筆》雜誌2004年底3期《巴金與胡喬木》),丹晨先生在文中不無鄙夷地評論説:“我只是覺得好笑,因為我從未聽説過,諾貝爾獎要徵求哪個政府、政黨、官方的意見。真的你以為你是誰了!”

名人故事:諾貝爾 篇五

放假後,我利用了兩週的時間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榮膺諾貝爾獎的名人故事》。諾貝爾獎許多人都聽説過,諾貝爾獎是由瑞典化學家、工程師諾貝爾創立的。諾貝爾畢生致力於炸藥研究,取得了成千上萬的科學成果,諾貝爾一生獲得了129項專利,積聚了巨大的財富。1895年11月27日,諾貝爾簽署了他死後遺留下來所有遺產的遺囑:將全部財產作為諾貝爾獎金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獎給物理、化學、經濟、文學、和平、生理(醫)學六方面對人類文化科學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諾貝爾獎激勵着許多人,許多人把它定為自己的終身目標。

在這本書中,記錄着許多榮膺諾貝爾獎的名人。儘管他們中有些人有着超出常人的天賦,但是他們當中一些人也資質平平,有些還被老師認為天生愚鈍,成不了才。但是他們卻成功了,他們推進了人類的進步,成為了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這是因為他們有着常人所沒有的精神和品質。在這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人,同時他也是俄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他在長達60年的生理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液循環生理、消化生理和高級神經活動生理這三個方面。在他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巴甫洛夫對動物生理、心理、神經系統的研究,為人類醫療健康事業,為人類思維訓練的培養,為人類智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助推的作用。1904年,巴甫洛夫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細細品味巴甫洛夫的成功之路,不難發現,巴甫洛夫從小養成的勤思好問、一絲不苟、有始有終的習慣及精神是他成功的關鍵。這對我們來説也是一樣的,通過巴甫洛夫的故事,我知道了只要小的時候養成勤思好問、一絲不苟、有始有終的習慣,就算沒有天賦,也照樣可以成功,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名人故事:諾貝爾 篇六

我,簽名人阿爾湯恩·伯哈德·諾貝爾,經過鄭重考慮後特此宣佈,下文是關於處理我死後所留下的財產的遺囑:

在此我要求遺囑執行人以如下方式處置我可以兑換的剩餘財產:將財產兑換成現金,然後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以遺份資金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將此利息劃分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偉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一份獎紿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發現或發明的人。

一份獎紿在醫學和生物學上有重大成就的人。

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民主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後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物理獎和化學獎由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醫學和生理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頒發;文學獎由斯德哥爾摩文學院頒發;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舉產生的五人委員會頒發。

對於獲獎候選人的國籍不予任何考慮,也就是説,不管他或她是不是堪地納維亞人,誰最符台條件誰就應該獲得獎金。我在此聲明,這樣授予獎金是我的迫切願望……

這是我唯一有效的遺囑。在我死後,若發現以前任何有關財產處置的遺囑,一概作廢。

一個人能想到整個世界,那整個世界就是他的。同樣,一個人若只有想到自己,那麼他無論生活多久,他的生活裏也只是自己。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首先就是,他愛人類、愛世界、愛和平,然後才是愛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5dw5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