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梵高的故事【精品多篇】

梵高的故事【精品多篇】

梵高的故事【精品多篇】

梵高《星空》賞析 篇一

一、基礎本質層面

《星空》是一幅畫布油畫,作為一件美術作品,其物質載體,如畫布、油畫顏料等是客觀存在的。更進一步講,其形式符號,尤其是色彩和線條有着與眾不同之處。初看這幅作品時,會被其明豔且對比強烈的色彩所震顫:明黃的月亮,煞白的星星,耀眼而奪人眼球;墨綠的柏樹則顯出不安的情緒;遠處藍色的山峯、村莊與天空形成強烈對比,充滿寧靜之感。

梵高在這幅畫的線條運用上很有講究,相互交織的彎曲長線和破碎短線構成了整個畫面。天空和柏樹運用了大量彎曲的長線,形成漩渦式的天際和動感的植物。山坡、教堂、村莊更多的是用短線條的重複進行排列,再次形成對比,增強了畫面感。無論是物質載體,還是形式符號,都是客觀存在的一部分,觀者在欣賞這幅作品時,首先看到的也是它們,這是產生美的必要條件。

二、中介本質層面

《星空》畫面中呈現出的眩目、奇幻的景象顯然已經脱離現實,並不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能看到的星空,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感。因此,從藝術家方面説,梵高並非照搬黑夜中的星空或現實中的柏樹形象,而是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加以改造,創作出如浩瀚銀河般的星空,或是燃燒的黑色火焰般的柏樹,體現了藝術家創作時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性。

同樣,觀者在欣賞作品時,也是主觀客觀相統一。對於觀者而言,梵高所創作的《星空》是以特定的形態呈現出來的,具有客觀的穩定性。另外,觀者是以自己在生活中看過的星空為基礎來欣賞這幅畫的。其通過回憶以及主觀選擇對星空世界進行重建和改造。在形象世界的生成過程中,人們眼中的星空與藝術家藝術作品中的星空有所偏離,即當前的藝術形象與記憶中的形象有所區別,帶有主觀性。

三、核心本質層面

審美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就是自我確證。核心本質層面所説的自我確證的虛擬世界,又分為對生命的自我確證、對生活經驗的自我確證以及對自由創造力的自我確證這三個方面。

(一)、對生命的自我確證

從這個層面上説,觀者在看到《星空》這幅作品時,首先會被閃爍騷動的星系、筆直向上的柏樹所吸引,梵高用連續動感的、快速運動的筆觸描繪它們,把觀者帶入了感官世界。

人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生命的形象,但是,生活的沉重壓力讓人們忽略了生命的本質。而這幅畫作中,大小不等的星辰翻滾着散列在閃耀的月亮周圍,形成無邊無際的渦狀星系。明月的。橙黃色光芒比太陽更加耀眼,星星更像是一團團熾熱的火球,柏樹則似一簇燃燒的火焰,它們彷彿有了生命,正在奮發向上,讓觀者再次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認識到自己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部分,與這些生命物質一樣,也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這種極具表現力的生命形象讓觀者獲得了自我確證,喚醒了人們對生命的關注。

(二)、對生活經驗的自我確證

觀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將生活經驗與審美相聯繫,而在藝術中,其作為旁觀者在審視自己的生活經驗時,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感,形成對生活的非功利態度,得到了自我確證。

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或感受: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困難時,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於是在寂靜的夜晚仰望星空,或是兒時在家鄉,躺在寬闊的草坪上欣賞星空的場景,找尋最亮的星星,將不同的星星連接成圖案等。於是,人們便頓覺生命中碰到的小小磨難與這浩瀚的星空和宇宙相比,微乎其微。“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等激勵性的思想情感讓觀者懂得如何重新面對生活。

如梵高的作品《星空》,觀者彷彿與藝術家站在同一個窗台,沒有生活中的功利性追求,雖然內心充滿了不安、憂鬱,甚至狂躁等負面情緒,但是在星空下,這種糾結便在更宏大的空間中顯得微不足道,內心反而雨過天晴,孕育着希望。觀者的生活經驗被喚起,感受到自身不是孤立的存在,進而獲得了振作和堅強的心理暗示,內心產生審美所需要的愉悦感、親切感,即非功利性的情感認同,從而獲得自我確證。正如詩人蘇軾在詩中所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樣,觀者面對藝術作品時,站在生活經驗之外,這種距離感為審美創造了條件,更易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三)、對自由的創造力的自我確證

一方面,站在藝術家的角度,對創造力的自我確證包含想象和傳達這兩方面。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星空》是梵高在現實基礎上發揮想象,運用表現主義的方式、油畫的創作手法傳達自己思想情感的作品,體現了對創造力的自我確證中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站在觀者的角度,有藝術修養的人才能領會到藝術家的創造力,獲得相應的確證。觀者的創造力主要體現在形象的具體化、虛擬世界中的人物關係和事件的邏輯展開、作品意義內涵的發現與創造這三個方面。以《星空》的畫作為載體,站在藝術家的角度,像當年的梵高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與其共同體驗創作的過程,切身感受在聖雷米的瘋人院中,藝術家充滿憂鬱的精神或是悲劇性的幻覺,隨後,創作的興奮感產生,觀者的創造力獲得自我確證。

(四)、超越本質的層面

對自由創造本質的反思和確證的深入,產生了藝術美的最高層次。梵高的《星空》不是藝術家直接所見的對象,而是用虛構的形象與色彩憑藉聯想而作,這種做法在其他畫作中並不多見。

其在超越本質層面中的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作品中暗藏數學公式。如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一張星空景象照片與梵高的作品《星空》有着奇妙的“巧合”。據2006年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物理學家喬斯·阿拉貢經研究發現,人們對梵高後期作品進行數學分析後發現,多幅作品的光與影的模式,與流體力學中的漩渦,或噴氣發動機噴出的氣流有着驚人的相似。也就是説,梵高的畫作中深淺不一的漩渦與半個世紀後科學家用來描述湍流現象的數學公式不謀而合。

也許正是梵高在精神狂亂的狀態下,在潛意識中洞悉了漩渦的原理,並將其描繪出來。在正常狀態下,梵高也許會失去這種能力,這一點我們從其作品中就能察覺。

其次,《星空》有其象徵意義。梵高使用星辰和月亮暗示使徒和耶穌的關係。他畫的爆發的星星,和那個時代空間探索的密切關係,勝過那個神祕信仰的時代的關係。”

以致有人把其視為太陽系的“最終審判”。梵高用躁動的筆觸創作的這幅作品,讓人陷入黃色與藍色交織的迷宮之中,線條彷彿有了生命,徘徊遊蕩、不斷擴散,使得對自然敬畏的人們頓生無望的恐懼。

再次,《星空》中所表現的迴旋式運動似乎與太極圖有着某種關係。“宇宙有無限大,所以稱為太極,但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實質的內容。按易學的觀點,有形的東西來自於無形,所以無極而太極。太極的實體是健運不息的,即宇宙在運動,動則產生陽氣,動到一定程度,便出現相對靜止,靜則產生陰氣,如此一動一靜,陰陽之氣互為其根,運轉於無窮。”

藝術家或許一方面要表現宇宙的博大寬廣;另一方面也在暗示生命的生生不息,循環往復。

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切的主觀悲劇思想,形式上特立獨行,畫面在劇烈的精神控制下躍動。其繪畫的獨樹一幟,在於跨越了自然,逾越了人類正常的感受。《星空》是一幅既讓觀者產生距離感,又孕育着親近感的作品,其能引起非功利的主體自我確證的形象,是藝術美的體現。

梵高《星空》賞析 篇二

1889年,梵高的瘋病又一次發作。在與高更的一次激烈爭吵之後,他割下自己一隻耳朵,並用手帕包着送給一個妓女。此後,他被送入了聖雷米的瘋人院。他在那兒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間,他仍然勤奮作畫,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畫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時的繪畫,已完全地趨於表現主義。在他的畫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樣翻騰起伏的圖像,充滿憂鬱的精神和悲劇性幻覺。油畫《星空》便是他該時期的代表作。

《星空》前景的小鎮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線筆觸來描繪的,與上部呈主導趨勢的曲線筆觸,產生強烈對比;那點點黃色燈光,均畫成小塊方形,恰與星光的圓形造型形成鮮明對比。教堂的細長尖頂與地平線交叉,而柏樹的頂端則恰好攔腰穿過那旋轉橫飛的星雲。

梵高《星空》中呈現兩種線條風格,一是彎曲的長線,二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出眩目的奇幻景象。這顯然已經脱離現實,純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構圖上,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柏樹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全畫的色調呈藍綠色,畫家用充滿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表現星雲和樹木;在他的筆下,星雲和樹木像一團正在熾熱燃燒的火球,正在奮發向上,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星光下沸騰的小山邊上靜卧着一個小村落。結構上帶給我們一種與騷動相制衡的寧靜。也許那冷暗的色彩和火焰式的視覺觸發我們童年時對夜晚,天空和星星的幻想。村莊的中央有一座帶有高高尖塔的教堂,它統治着這些小房屋。這尖塔帶給小村落一種安穩,創作上溶合了尺寸和隔離的協調。

畫的左邊有大塊暗色結構,它表現了尺寸大小與孤立的完美一致。與畫裏的其它物體的尺寸相比,該結構是宏偉的。用旋渦式的曲線描述洶湧、動盪的天空,帶給此畫一種深刻的意境。該結構向我們解釋了此畫受人喜愛的理由。從山脈到樹叢,讓我們對形狀的分析有了廣闊和完整的認識。

假如從一幅幅單張作品的角度上看,剛勁有力、別具一格的筆觸便意味着傳統意義上氣質或者獨特的個風格,而不是裝飾性圖案。而梵高的身體健康狀況一旦廣為人知,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認為他的筆觸證明了他的病態氣質和性情的不穩定。

視域轉化成濃厚的、有力的顏料漿,沿着他的畫筆的猛戳動作畫出的線路展開了它的脈絡。在梵高星空中月亮從月蝕中走出來,星星閃耀、洶湧,柏樹隨着它們搖動,把天空的韻律轉化成自己的火焰狀側影的黑色扭曲。它們把天的激流傳給了他,完成了貫穿整個自然的活力的圈子。

梵高的故事 篇三

在歐洲繪畫史上,梵高的故事比梵高的藝術更吸引人。梵高生前,他的畫不為社會所重視,終其一生只賣出過一幅畫,他一生靠弟弟提奧供給生活費用。他死後,後人卻給了他各種榮譽,他的畫的賣價也步步攀升。也正因為如此,梵高是一位用盡生命創作的畫家,瘋狂追求真愛及真實的感受,沒有世俗的做作!

梵高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後期印象派繪畫的一個主要畫家。梵高是荷蘭人,1853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他父親是一個鄉間牧師,兩個伯父都是美術品商人,梵高在藝術上的起步首先來源於伯父的商店。小梵高長着一頭美麗的紅髮,模樣卻很難看,脾氣十分古怪,不愛與人交往,可又易動感情;性情粗魯、任性,而又靦腆羞澀。他的一個伯父在巴黎和倫敦有支店,作的是大宗的藝術品交易,打算日後讓梵高來繼承他的買賣。梵高也因為商業上的事情,後來也到倫敦和巴黎的店裏去。這時他是個勤勉的青年,前途遠大,但後來由於個人事件的挫折而失去希望,對工作再也沒有了興趣。

梵高曾經作過店員、教師與傳教士,對窮人十分同情。27歲開始作畫,立志要做一個農民畫家,其人物畫也多描繪勞動人民。他早期的以《吃土豆的人》為代表的一些畫,就是描繪農民的貧困生活的。後來他離開農村到煤礦去工作,所以便畫起工人來了。往後他到了巴黎,接觸了印象派,便又畫起風景畫與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不論畫農民、工人或城市貧民,梵高同勃呂蓋爾與米萊兩位農民畫家一樣,是從人道主義精神出發的。他的父親與幾個叔父都是傳教士,他自己也篤信宗教,只是後來在礦山擔任工人代表被革職後,才對上帝的存在產生懷疑。梵高從耶穌的泛愛出發同情窮人,但他也只能以自己可憐的一點食物去接濟窮人,與他們共享一片黑麪包。此外,便是用畫來描繪窮人的貧困生活和艱苦勞動。他畫這些畫,與其説是搞意識形態的宣傳,不如説是為了表達他心中想要表達的東西而已。因為他自己還沒有搞革命宣傳的願望。而且他的畫,一生只賣掉一幅。能見到他的畫的人,在當時為數寥寥。

梵高的畫不為當時人理解,這注定了他一生要過漂泊悽苦的生活。梵高漂泊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有着密切的關係。出門旅行通常可以為他帶來新的靈感。1869年至1876年,梵高擔任美術複製商品店員時,屢屢因堅持非好畫不賣而與許多欠缺美術修養的顧客爭論。在伯雷那琪礦區任臨時牧師時,目睹礦工窮苦生活的梵高,即使自己衣着襤褸,仍幫助工人家眷撿煤。礦區工人尊敬他如上帝使者,但上級卻認為這樣的作風有辱佈道者的尊嚴,而將他逐出教會。梵高天使般的仁慈與天真、嫉惡如仇的個性,使他無法適應充滿邪惡的社會生活。

住在荷蘭的時候,梵高畫了很多礦工的生活,厚厚地塗出陰鬱的色彩。1886年,他搬到弟弟所住的巴黎,並開始上班。這段時間,他寫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信給弟弟,談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認識了畢沙羅、希涅克、高更、貝納等人後,他的創作逐漸有了一些改變。

在感情上,梵高一生亦倍受愛情的打擊。即使擁有善良的心,他近乎醜陋的外表及倔強的性格,以及感情衝動時極為魯莽的行為,使得他所追求的女性望而生畏。1883年,終於有位39歲的瑪葛娣愛上了梵高,卻因女方的父母堅決反對,導致瑪葛娣自盡,雖然自殺未遂,但梵高卻遭受社會摒棄,只得傷心地離開。

一系列反映現實生活的自畫像,為的就是揭露漂泊過程中內心不安的情緒,用色大膽自由,恰能彰顯個性。而這些作品的特徵是,背景都以黃、綠、藍、淡紫的筆調,綴出一股股躍動感,此外,也嘗試以石墨、鉛筆、木炭、水彩描繪出激盪壓迫的張力。

梵高在生活及感情的道路上走得相當坎坷,只好在繪畫上宣泄內心的感情。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作品特點多為熱情洋溢,筆觸大膽強烈。

終其一生,梵高都沒有朋友。能夠理解愛護他的,只有他的弟弟提奧。不過梵高從心底裏還是渴望純潔美好的友情的,他一個人曾孤寂地到安特衞普、布魯塞爾、埃登遊歷,繼續懷着激情學習畫畫。那時他竟像野狗一樣,過着令人心酸的流浪生活。33歲時到了巴黎,他和提奧一起租了房子。

此後,將近兩年的時間,因為貧困和過度勞累,梵高身體非常衰弱,聽從弟弟的勸告,到法國南方的阿爾租了一所房子。在那裏,梵高創作了許多烈日之下輝耀的麥田,燃燒似的扁柏。不久,他認識了高更,很是投機,為了一同畫畫,把高更叫到阿爾,一起過了兩個多月。但好景不長,一天梵高精神病發作,兩人發生了口角,高更談到要回巴黎,梵高非常傷心,當天就用刮臉刀襲擊了高更。高更雖然沒有受傷,但不免大吃一驚,奪路而逃。第二天偷偷回去一看,滿地是血,梵高自己割掉了一隻耳朵,暈倒在地。他用紙把耳朵包起來了,説要把它拿到熟人那裏去。兩人的交情就這樣結束了。

以後梵高的精神病經常週期性發作,人們把梵高送到該城的監獄裏關了一段時間,病勢緩轉以後,根據他的希望,進了聖雷米瘋人院,把那裏的一個房間作為畫室,自由出入,去畫附近的山野。在瘋人院住了近一年,他與真正的瘋人格格不入,顯然這裏對他的頭腦造成了新的衝擊。提奧對這種情況很擔心,請求巴黎郊外的奧威爾醫生收留梵高,於是梵高一面進行私人診療,一面繼續大量作畫。

病魔時時困繞着他,他畫下了許許多多令人窒息的東西。有時,他竟然喝下了大桶的顏料,並瘋狂地在鎮上狂奔。不過,這也是他生命中相對快樂的時光了,他的畫開始得到了藝評界的讚揚,有人也要買他的作品;他進行他的最後一次衝刺,畫一望無際的田野,畫小鎮和田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5lw8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