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九年級化學教學課件多篇

九年級化學教學課件多篇

九年級化學教學課件多篇

九年級化學教學課件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酸、鹼、鹽、氧化物概念的複習進一步掌握有關物質分類的知識。

2、通過對酸、鹼、鹽、氧化物性質的複習進一步掌握各類物質的性質及其相互關係。

3、鞏固有關重要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某些化學反應的規律。學會運用金屬活動順序表判斷某些置換反應能否發生;學會運用酸、鹼、鹽溶解性表判斷複分解反應能否發生。

4、運用各類物質的性質及相互關係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教學重點

1、物質的分類。

2、各類物質的通性及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

綜合利用本章知識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總結物質的分類、性質及其相互關係。

第二課時:綜合運用本章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思路、方法。

教學過程

一、物質的分類

(提問)請學生小結有關物質的分類(具體見板書設計),並複習有關的。概念。

(練習)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並將其分類。

氫氧化鈉、氧化鐵、硫化鋅、鹽酸、硫酸鈉、膽礬、氫氧化銅、三氧化硫、生石灰、硝酸、碳酸氫鈉、鹼式碳酸銅、氫氧化鈣、硫酸亞鐵。

二、各類物質的性質及其相互關係

(提問)請依次説出酸、鹼有哪些通性?鹽有哪些化學性質?氧化物有哪些化學性質?

(教師)可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板書,用圖示法找到物質間的相互聯繫。(具體見板書設計)

(練習)請學生對每一個具體反應舉一個典型的化學反應。(口述)

三、運用金屬活動順序表判斷某些置換反應能否發生,正確書寫金屬跟酸、金屬跟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判斷下列反應能否發生?寫出能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不能反應的説明理由。

(1)Mg+H2SO4

(2)Fe+HCl

(3)Ag+H2SO4(稀)

(4)Zn+HNO3

(5)Zn+CuSO4

(6)Ag+ZnSO4

(7)Cu+AgCl

(8)Cu+Hg(NO3)2

(討論)可進行分組討論,並小結置換反應能否發生的條件。

(小結)

1、金屬跟酸:

(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氫前的金屬可置換出酸中的氫,排在氫以後的金屬則不能置換出酸中的氫。因此(1)、(2)可發生置換反應,生成相應的鹽和氫氣。而(3)則不能發生置換反應。

(2)金屬跟硝酸起反應時,由於硝酸的氧化性很強,一般不生成氫氣。如(4)不能發生置換反應。

2、金屬跟鹽:

(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屬可以把排在後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因此(5)、(8)可以發生置換反應生成相應的鹽和新的金屬。而(6)的反應中,Ag排在Zn的後面,反應不能發生。(7)的。反應不能發生是因為AgCl不溶於水。

九年級化學教學課件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及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瞭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3.學會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4.理解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並會判斷典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查閲資料、觀察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純淨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於描述物質由分子等粒子所構成,討論分子的基本性質。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現象入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幹燥;糖塊放在水裏,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着的粒子構成的結論(分子是構過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後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象,使學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的結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分子是運動的及分子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分子的性質)。之後,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於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分子知識對物質發生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分子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運動狀態。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分子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淨物兩個概念做了區分。然後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分子知識進一步區分純淨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重點研究的是有關分子知識。分子看不見也摸不着,對於它的存在學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製法及性質。對於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着,但學生能憑生活經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着。鑑於此,建議在教學過程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為什麼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為什麼能幹;糖塊放在水裏,為什麼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象做為紐帶,誘發學生進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分子(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乾,是由於水的分子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於糖的分子擴散到水的分子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象與微觀結構建立起了聯繫。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實驗(氨分子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並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於學生學習分子性質時,樹立起分子是運動的,不同物質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分子的真實存在,除向學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對於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節知識的一個重點。教師首先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後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quot;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化學性質來説分子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説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的粒子了。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分子概念中還強調了"化學性質"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是一種宏觀現象,是該物質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現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分子所能表現的,如:顏色、狀態、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在含義。

在學生對分子概念有了瞭解之後,師生應對分子的基本性質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運動,分子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的物質其中無數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為具體,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八年級物理中學生已學習了分子運動論的有關知識(分子是運動的,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學生指明有關分子熱運動和物態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分子運動狀態、分子間力和物質三態相互轉化的本質有所認識,將對以後學習溶解、結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於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淨物,並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後,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九年級化學教學課件 篇三

一、教學設計思路

在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切實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設計中也應以學生所求、所需為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研讀、質疑、思悟為主體,以教師啟發、辨析、點撥為主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級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共3個課題:燃燒和滅火;燃料和熱量;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其中

1、3課題是重點,也是難點,並且配有大量的實驗來解決重點和難點。本單元從常見的燃燒現象入手,介紹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識。利用燃燒反應的實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燒,所以,在介紹燃燒等知識之後,又介紹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等。並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聯繫實踐的科學理念。

三、學情分析

本單元在內容的安排上注意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選擇學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現象,並配合圖像,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同時,注意通過與探究、調查研究、討論和實驗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中還適當的編入與社會發展、新科技等相關的資料,以開闊學生的眼界。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瞭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時瞭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採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瞭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3、瞭解化石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認識使用和開發清潔燃料及各種能源的重要性。

過程和方法:

1、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2、從化石燃料的元素組成及其變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燒在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

3、通過對燃料的選用和化石燃料綜合利用的學習,培養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五、教學策略

1.組織學生探討並舉例説明火對人類生存的意義。

2.根據課本“活動與探究”實驗,總結出燃燒條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氣或空氣

③達到着火點説明:

①燃燒一般是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劇烈氧化反應。

②着火點是物質固有的屬性,不能隨意改變。

3.根據生活常識,列舉一些火災的事例和滅火的方法,結合課本[實驗7-1]和[實驗7-2],總結出滅火原理。

4.展示一些常用的消防器材,選擇滅火的影視素材播放,引導學生找出滅火的方法和消防知識,理解課本中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的含義。到實驗室或一些消防重點單位如加油站、油庫、商場等地方實地調查後,設置虛擬火災現場,組織消防演習方案評比,強化消防安全意識。

5.課本習題可以安排在課堂上討論完成。

九年級化學教學課件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處於九年級化學第四單元課題一,包括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內容,在這節課之前,學生知道原子可以直接構成物質,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本課題第一部分重點介紹原子的構成,同時介紹了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然後又形象的介紹了原子的大小,以及電子的運動情況。第二部分重點介紹相對原子質量,由於原子的真實質量太小,書寫和使用都很不方便,於是引入了相對原子質量。教材還通過介紹張青蓮教授的事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教學目標

今年我區定為教學改革年,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為了面向全體學生,做到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突出重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瞭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②初步瞭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並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信息並進行加工。

②鼓勵學生主動與他人進行討論、交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對學生進行物質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②結合張青蓮教授的卓越貢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題的內容和地位,我確定本課題的重點是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難點是原子中各粒子的關係和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鑑於本單元知識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沒有涉及實驗,因此在教學中採用指導學生閲讀、預習課本,組織學生討論,分板塊來解答知識點所提出的問題來進行教學。

三、學法指導:

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學生通過開展預習、討論、交流、總結等活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

四、教學程序:

根據微觀知識的特點和學生認識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我的教學過程主要通過閲讀課本、學生互動、形象比喻等活動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牢固記憶。具體教學分以下幾個步驟:

1、提出猜想,引入新課;

2、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3、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4、分享收穫,情感昇華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課

由化學變化的實質,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那麼你能想象原子的結構嗎?(學生回答後自然引入新課——原子的構成,學生可能會回答原子象皮球,珠子,鉛球,西瓜,桃子等)

(二)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一、原子的構成

1、學生預習後討論:(分小組完成任務,前三個小組各解答3個題目,後三個小組各解答2個題目)

⑴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嗎?

(2)原子是由什麼構成的

(3)原子核還能再分嗎?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麼粒子構成的呢?這些粒子有區別嗎?

(4)質子、中子、電子帶什麼電?原子核帶電嗎?

(5)整個原子顯電性嗎?為什麼?

(6)什麼是核電荷數?

(7)觀察表4——1,質子、中子、和電子的質量都很小嗎?誰的質量最小?(為下文相對原子質量近似的等於質子加中子做鋪墊)

(8)觀察表4——2,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9)你能想象電子在哪裏運動嗎?

設計這樣的幾個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始探究原子的結構,初步教會學生怎樣探討,從哪些方面探討。解答完畢,學生頭腦中已清晰的構建瞭如下知識點:1.原子一般都是由質子、中子、核外電子構成,但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沒有中子,即並不是所有原子裏都有中子。2.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但不一定等於中子數)由於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正電荷總數等於負電荷總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二、相對原子質量

(10)為什麼要採用相對原子質量?用原子的真實質量不行嗎?

(11)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是什麼?如何用公式來表達?

(12)相對原子質量和實際質量的區別在哪裏?單位各是什麼?

(13)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哪裏?近似地等於什麼的和?

這樣的設計能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相對的概念。

(三)、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1、原子核()。

A、由電子和質子構成。

B、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c、由電子和中子構成。

D、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

此題考察原子的構成

2|、碳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A、12gB、12c、1.66x10kgD、1/12g

3、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A.是原子的實際質量

B.可以用千克作單位

c.沒有單位

D.是原子間質量之比,單位為1,一般不寫

利用此題討論歸納對比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質量的區別和聯繫。

4、已知碳原子質量為1.993×10-26kg、氧原子質量為2.657×10-26kg、鐵原子質量為9.288×10-26kg,試計算氧原子、鐵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通過對比,得出相對原子質量數字比較簡單,便於書寫、記憶和計算,從而得出引入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

5、已知鈉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3,中子數是12個,那麼核電荷數是()

A、11個B、12個c、23個D、35個

6、相對原子質量可以從

書中P154的附錄Ⅱ查到,查閲如下幾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磷、鋁、氮、碳、鈉、硫、鎂、鈣

藉此題讓學生學會查閲相對原子質量表;説明現已發現一百多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精確的相對原子質量有效數字可高達八位,一般的化學計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數或1位小數)。

(四)、分享收穫,情感昇華

1、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通過這節課,你在學習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穫?

3、藉助資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學生閲讀教材P69張青蓮教授的資料,交流讀後感

(五)板書設計(略)

(六)教學反思

以前的教學一般是自己講解的多,今年是教學改革年,上個星期教研組長開會提出了獨狼口中學的“10+35”模式,這節課也是首次運用這種“懶方法”教學,俗話説懶媽媽培養勤快的孩子,那麼懶老師也培養勤快的學生。本來這一單元的內容也比較抽象,不好理解。讓學生先預習課本,就首先在學生的頭腦中構建了知識結構,好比有了知識鋪墊做準備,上新課就容易多了。那麼課堂上再通過一個個由淺入深的相關問題,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從而打消了先前認為“看不見摸不着的微觀世界一定很難”的觀點,體驗一種成功的感覺。這種教學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兵教兵”,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讓那些平時上課不學習的同學也參與了進來。老師在下面轉的時候可以起一個督促的作用,而以前的方法就是教師在講台上講,難以發現不參與的學生。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這一理念,魏書生老師也説過,現在的教材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能夠看懂百分之八十的內容。問題是我們的學生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也等着老師來解答,形成了處處依賴老師的思想。這種方法一旦形成,不僅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也輕鬆。

九年級化學教學課件 篇五

一、設計思路

本課題包括化學式、化合價和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三部分內容,“化學式”這部分內容屬於化學用語教學,在研究物質組成、構成的基礎上用元素符號和數字連接而成的式子即化學式。

本節內容即是對前一部分知識的總結,同時也為學好化合價打下了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在教學時採取分散法完成該內容的教學,對於化學式的定義較容易理解,因此可將其放在預習中自主學習,為了更好的理解化學式表示的意義,可藉助模型,通過形象的事物加深學生的理解以便將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要利於突破化學式的意義這個教學重點。對於單質的化學式的書寫方法可通過書寫常見單質的化學式進行分類總結。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化學式及其意義。能用化學式表示一些物質的組成。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物展示,理解化學式及數字的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對物質從宏觀到微觀的認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科學的想象力。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化學式的寫法、讀法、意義。

2、難點:化學式周圍數字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實物展示啟發、歸納分析

五、學情分析

本課題的內容比較抽象,教材首先講述了化學式的概念,以學生最熟悉的純淨物——水為例,介紹了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具有了有關元素符號的知識,用元素符號來表示某種元素,學生興致很高;但是,對於物質能否用專門的符號來表示呢?學生比較茫然,因此通過實物展示以及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生更易接受。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展示

1、寫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號。

鈉銅鋅鋁鎂鐵 硫磷碳氦氖 氫氧氮氟

2、請寫出這些物質的化學符號。

(1)紅磷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氣

(5)水

(6)過氧化氫

(7) 氧化汞

(8)四氧化三鐵

(二)課堂探究

新課導入:同學們剛才寫的這些化學符號像CO2、H2O等就叫化學式,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化學式。

活動與探究一、化學式的定義:

師:請同學們結合老師剛才介紹的和教材中83頁1、2自然段內容總結出化學式的定義並完成導學案中的討論

生:完成導學案中的內容。

1、化學式是用元素符號和數字的組合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

2、討論:

①任何物質都有化學式嗎?

②同種物質可以有不同的化學式嗎?

3、練習:用你手中的氣球可以表示出哪些物質的化學式?

活動與探究二、化學式的意義。

師:回憶元素符號有哪些意義以Fe、O為例。那麼化學式有哪些意義呢?以H2O為例看看你能説出幾條?

生:總結歸納。

師:請用你手中的氣球表示出水的化學式,看看能否幫到你呢?

生:總結出化學式的意義。

化學式能表示:

①某種物質

②該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

③表示某種物質的一個分子

④還表示一個分子中原子的構成。

師:請用球擺出CO2的化學式,並説出有哪些意義。

生: 回答

知識補充:Fe、NaCl 這兩個化學式有哪些意義?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活動與探究三、化學式周圍數字的意義。

師:用你手中的球還能擺出哪些形狀,它們有什麼意義呢?

生:練習,然後擺出H、2H、H2、2H2並説出意義。

鞏固練習:説出屏幕上顯示的圖示表示什麼?

①元素符號前邊的數字表示 原子的個數

②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表示 分子的個數

③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數字表示 一個分子中該原子的個數。

④化學式周圍的數字只要大於1時就只具有 微觀 (填“宏觀”“微觀”)

活動與探究四、化學式的寫法和讀法。

給出一些常見的單質引導學生總結其讀法與寫法

有些單質由原子構成 寫法:用 元素符號 直接表示

讀法:直接讀出元素名稱。

由分子構成的單質 寫法:用“Xn”表示

讀法:元素名稱後一般加“氣”字

根據HgO、SO2、Fe3O4 NaCl KCl 的寫法和讀法總結出化合物的寫法和讀法。

寫法:氧化物 氧在後 ,金屬左 非金屬右 ,原子個數比為1時“1”省略 讀法: 某化某

練習:請擺出常見物質的化學式,同桌寫出並讀出該化學式。

生:完成屏幕上顯示的題。

(三)課堂小結:

通過對化學式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

(四)課堂檢測:

檢驗一下你真的收穫這些了麼?

完成屏幕上顯示的內容。

(五)挑戰會考:

展示近三年的會考題,看看學生是否能挑戰成功

(六)佈置作業:

“我”的化學式是H2O,向不認識“我”的人介紹一下“我”自己。

七、板書

課題4 化學式與化合價

八、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國中化學學習時碰到的一個難點,很重要但難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在保證教學三維目標完成的情況下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為了降低國中化學難度,讓學生用氣球擺出常見物質的化學式,這樣更容易表述其意義。

九、教學點評

本節課的優點:採用了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點撥引導。應用了自制的教學工具,氣球上標註了元素符號,並用氣球擺出了一些物質的化學式。突破了難點,突出了重點。缺點:設計的內容過多,時間安排上前鬆後緊。

學生互動的較多,課堂比較活躍,教師只是起到了引導作用,做到了學生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缺點講解習題時應更深入一些,爭取使大多數學生都能接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7l8l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