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四川杜甫草堂導遊詞【精品多篇】

四川杜甫草堂導遊詞【精品多篇】

四川杜甫草堂導遊詞【精品多篇】

杜甫草堂導遊詞 篇一

詩史堂之後,便是第四重建築——柴門。柴門的體量,是幾重主體建築中最小的,佔地僅20多平方米,高也不過三、四米。門前,清溪碧水流淌而過,一座別具情趣的小小石拱橋橫跨溪上,頗有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味。清溪兩旁,籠籠慈竹拔地而起,悠悠涼意油然而生。再循着溪流向西張望,跨水而建的水檻在竹影樹蔭中似隱似現。如此景緻,令整座祠宇更增幽趣,更添情韻。

“柴門”,原本是杜甫營建草堂時所造的院門,因其簡樸低矮,故詩人給它取了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名字。此外,如同稱其居處為“草堂”一樣,還有表明其布衣幽棲生活的意味。在杜甫的草堂詩作中,我們常常可以讀到與“柴門”有關的句子。如“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野老》)這是説,當年詩人修造的柴門,不是正面浣花溪,而是順着江流的方向所開。再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即柴門)今始為君開。”(《客至》)可知詩人平時閉門幽居,有了知己或至親相訪,方打開柴門迎客。還有“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南鄰》則寫出了與鄰居交往互訪,賓主相得,氣氛融洽,送別於柴門而依依不捨的情意。這裏,柴門又是詩人送客的相別之處。從這些詩句中,我們不難看到,柴門雖簡樸,卻給詩人平添了許多生活樂趣。緣於此,清代的重建才有意營造出這座別緻、簡樸而又風景絕佳、充滿清幽之氣的建築並作了如此的命名。

今日草堂柴門,較之其它建築,的確可謂簡樸,但其比起當年詩人所建,卻又堂皇得多。門上匾額為著名畫家潘天壽先生所書,門前楹柱上懸有明人何宇度用杜句所撰對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豔慕,猶勞車馬駐江干。”此聯由杜詩“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賓至》)點化而來。上聯改“豈”為“信”,下聯以“猶”易“漫”,將詩人的自謙之語變成了後人的讚譽之辭,十分精巧而絕妙。確實,正因為杜甫給我們留下了成就極高、震動海內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來,才會贏得無數後人的尊崇與傾慕,到此憑弔其故居草堂勝蹟。柴門,不會再緊閉不開,而是敞開它的胸懷,迎納着千千萬萬的瞻仰者。

杜甫草堂導遊詞 篇二

各位遊客,今天小王帶你們去的地方是杜甫草堂,我們現在就到了草堂停車場了,大家拿好自己的貴重物品,和我一起走進草堂吧。

現在我們進到院子裏面,可以看見門口有一個很瘦很瘦的銅像,大家走近細細看一看,是的,這就是為杜甫塑的銅像,大家都看到了這個像是很瘦的是吧,可以在心裏想一想想:杜甫那時都瘦得不成人樣了,竟然還為自己的國家着想,他這樣的精神是所有人都可以學習的。

我們繼續往裏走,在這個大廳裏面有許許多多的銅像,姿態各異:有李白的、王昌齡的等等許多詩人的銅像,大家看看大廳中間那一個大白石頭像,有沒有覺得非常像以前在美術書上學的“飛天”。我們繼續往大廳後面走,這個兩人高的木像,下面是一個木柱,而在柱子上面有一個栩栩如生的蒼鷹,看那眼神好像就是藐視天下所有事物,桀驁不馴。從大廳出來以後,路過一個門,只見門上面的牌匾上寫着花徑兩個大字,過了以後,有一面牆,上面用青花瓷碎片拼出草堂這兩個字。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雕像還是大名鼎鼎的杜甫,但是和上次的不一樣,這個就是一個半身像,還留着山羊鬍須。

現在這個水池旁邊,那裏面可全是錦鯉,大小不同,顏色也不同:有金紅色的,白色的,還有黑色的。

現在大家可以自己感受感受文人故居的氛圍,半個小時後我們在剛剛下車的停車場集合,大家注意安全,注意時間。

杜甫草堂導遊詞 篇三

親愛的朋友們:

歡迎參觀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居所。公元759年冬,為避免“安史之亂”,杜甫舉家從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河沿岸建起了一間小屋。第二年春天,小屋竣工,取名“成都小屋”。

在這裏,詩人生活了將近四年,到現在已經寫了240多首詩。成都遠離戰亂的中原,草堂地處農村,所以詩人的生活相對穩定,心境相對寧靜,這使得他在草堂的詩歌創作具有田園風味,如《唐城》、《江村》、《春夜喜雨》。然而,杜甫畢竟是一個有着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他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注和焦慮總是讓他忘記現實。因此,憂國憂民仍然是他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寫的名篇詩詞,如《秋風破草堂之歌》、《永別了》、《病橘》、《幹褐》,都是感人至深的現實主義神仙作品。正是因為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後世才盛讚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

1961年,國務院宣佈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時,我們看到一條河從前門流過。這是浣花溪,杜甫的詩裏多次提到。

説到詩名浣花溪的由來,還是有一段動人的故事。相傳,唐身邊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名叫任。一天,當她在河邊洗衣服的時候,來了一個渾身是瘡和疥瘡的和尚。行人躲得很遠,但這位小姐沒有讓路。於是和尚摘下沾滿膿血的鏡框,求她洗一洗,姑娘欣然接受。我知道我一入水,荷花就開遍了小溪,我看着和尚的時候,我已經消失了。人們驚訝不已,給這條河取名為浣花溪。

其實浣花溪這個名字和石人沒有任何關係。更可信的説法是,當時因為溪邊的居民大多從事造紙,就拿溪做了十色筆記,“其色如花”,故名溪。唐代,浣花溪河又寬又深,船大風景美。杜甫的《絕句》中有一段生動的描寫:“兩株黃蓬明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外是西陵的千秋雪(成都西邊的岷山,自古空氣清朗,俯瞰雪山),門口停着吳棟萬里舟(浣花溪屬於長江水系,可以從府河乘船直下吳棟)。正門牌匾上的“草堂”銘文,是清康熙十七世子郭親王所寫。“百花灘北村萬里橋西屋”對聯是杜甫《懷瑾水居志》中的一句話,指出了草堂的地理位置:“萬里橋”位於今南門橋,歷史上蜀相記載三國時諸葛亮派魏飛到東吳,並在此設宴歡送。諸葛亮覺得路途遙遠,聯合吳抗魏的任務艱鉅,就説:“故橋得名。茅草屋在橋的西側;“百花灘”是浣花溪上游的地方,現在叫“龍爪堰”。有人説它的名字是因為這裏的水淺灘急,像百花齊放;還有人説是因為當時浣花溪兩岸花木茂盛。"二十里路香,青羊宮去浣花溪。"(陸友石)花飛凋謝,池溢芬芳。所以草堂在池的北面。而不是現在成都的百花灘公園,百花灘是清朝黃雲谷尋找百花灘舊址時當地人錯誤決定的。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qmqk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