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教育的文章新版多篇

教育的文章新版多篇

教育的文章新版多篇

關於教育的文章 篇一

在新浪網首頁溜了一眼,一篇《藝術院校表演系不招收窮人家的孩子》特別吸引眼球,在徐鐵人的博客中看到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不單單藝術院校,現在的中國小也存在着這樣的問題,想盡一切辦法設立什麼“加強班”“藝術班”“實驗班”等等的名頭做幌子收取費用,而無奈的家長們抱着花錢買“好氛圍”的心理,讓這些變相的做法越演越烈。

對於“藝術”這兩個字,我花在女兒身上的錢可以買一輛中檔的自助車,目的就是為了能讓下一代德智體全面發展,而藝術類的收費確是驚人的高,“窮人”家真有點招架不住。可想而知,像徐鐵人筆下的多才多藝的孩子因為父母的“窮”被攔在藝術院校之外,就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了。

撇開大事説小事,女兒學校校慶,動員大家每人捐贈300元,很多同學有的捐了100元,有的捐了50元。結果老師在課堂上大罵學生家長家教有問題,而敢怒不敢言的學生們私底下也罵開了。當女兒告訴我這些的時候,我非常驚訝,這跟家教怎麼就掛上了鈎,不就是錢多少的問題嗎?不如老師直接出個死價,命令學生必須交300元支援校慶,這位老師的無能表現讓我嗤鼻。

對於學校的活動我從來都是讓女兒自己做主,我問她捐了多少,她説300元,我繼續問:“是不是因為你是學生會幹部必須多交?”“那倒不是。”女兒還告訴我説很多家裏有背景的,學校都發了邀請函,一些家長捐資上萬。難怪這位老師會火冒三丈。班級捐贈多少或許直接影響班級的榮譽,我不敢説是否跟老師的獎金掛鈎,更不敢説跟老師的聲譽是否有關係,而對於老師責疑家長的家教問題,我很憤怒。

身為教師,以德育人,善良的心態不能在幾句話中就讓頭頂的光環黯淡,教師是孩子們心中最完美的形象。可想而知,一位不受學生尊重的教師,怎樣立足於他們的心中,陪伴他們度過快樂的時光。更不敢想像孩子們的人生會在這樣的教育中出現畸形怪狀不健康的心態,但願這一切都屬於杞人憂天。

教育文章 篇二

孩子的教育培養

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教育培養牽連掛鈎。

孩子要從小教育培養,等到長大成人再管,徹底劇終。

我的兒子也許是命運安排,沒有出生就逃過一劫命運。

兒子兒時是人見人愛,人人都誇的小帥哥,人也聰明,“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兒子六歲多又撿了第二次生命,都説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的福再哪裏?

理解老天安排命運後,讓我徹底對兒子放鬆了管教,只求他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歡樂樂,其他飄如浮雲。

此刻想想兒子變成這麼不聽話,學習成績直線下滑,和我放鬆他的管教方式方法有着密切關聯,一切錯在於我。

一句老話:“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有道理嗎?

我以往看到這樣一段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這句經典話語的下半句,正是“莫為兒孫做馬牛”。

意思是想告誡天下父母,兒女自有他們的天賦,不要過於武斷,有些稍顯愚鈍的孩子,在歷經成長之後,也會變的相當優秀,做父母的無需為孩子當牛做馬,為其安排好一切,讓孩子培養獨立的人格,這樣才能走出自我的路!

……

這段話讓我想起來一篇文章,別把孩子培養成(乞丐),文章主人公是一位斷了手臂的流浪漢像一位母親討吃的,這位母親沒有施捨於他。

這位母親指着門前的一堆磚對流浪漢説:“請你幫我先把這堆磚搬到屋後去,能夠嗎?”

斷臂流浪漢十分生氣地對這位母親説:我僅有一隻手,你還忍心要我搬磚?如果你不能施捨給我,我也不會怪罪,何必刁難我呢?

這位母親不但不生氣,她對斷臂流浪漢笑一笑,然後俯身用一隻手抓起了兩塊磚。

當搬過一趟回來時,這位母親很温和地對斷臂流浪漢説:“你看,一隻手也能幹活。我能幹,你為什麼不能幹呢?”

斷臂流浪漢被這位母親行動怔住了,他用異常的眼光漂了這位母親一眼,伏下身子,用僅有的一隻手搬起磚來。

他一次只能搬兩塊,他整整搬了兩個小時,才把磚搬完。

他累得氣喘如牛,臉上有很多灰塵,蓬亂頭髮有被汗水浸濕了,死死貼在額頭上。

這位母親遞給他一條雪白的毛巾,斷臂流浪漢接過毛巾,把臉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當即成黑毛巾。

這位母親又遞給他一杯水和一塊麪包,臨走的時候,這位母親遞給他20美元。

斷臂流浪漢接過錢,感動地地説:“多謝您,夫人。”

這位母親説:“你不用謝我,這是你憑力氣掙的工錢。”

斷臂流浪漢十分感激地説:“我不會忘記您的。”

他向這位母親深深地鞠了一躬,就離開了。

幾年後,這個斷臂流浪漢又找到這位母親,告訴這位母親他此刻是一位公司的董事長。

他説:“如果沒有您,我此刻還是一個流浪漢。因為當年您讓我搬磚,才讓我成為一個公司的董事長。”

這位母親卻説:“這是你自我幹出來的,與我無關。”

斷臂流浪漢對這位母親説:“是你幫我找回了尊嚴,找回了自信。就在那一天,我才明白,我還有本事做一些事情。”

我們想一想這位母親對流浪漢的做法:對待孩子,其實我們不也應當如此嗎?

孩子來到我們身邊的時候,他們確實弱小,確實需要幫忙,但絕不是施捨。

他們不光要得到關愛,更需要得到關於獨立的培育培養,才有期望和夢想展望自我的未來。

此刻的孩子確實和以前真的不一樣了,好難教育,如果教育培養不當,將是終生遺憾。

當我看到李玖瑾教授的短片演講後:真的好後悔。

李教授講:為什麼此刻的孩子家庭正常,家長也管缺管不了,李教授一句話,管晚了,確實如此。

李教授説:管孩子是兩個年齡段,三歲之前和12歲之前,在三歲上下對孩子説不,此時他大不了給你打滾,你不要12歲之後再説,那個時候再説他就直接離家出走了。

李教授説:有人告訴她以前的人爸媽也沒怎樣管,孩子都聽話,也沒有學壞,也讓父母省心,是啊!

人活的年齡段不一樣,人一生的變化是關鍵期,性格關鍵期十分重要,18歲之前可素性強,未成年變化最大。

人一生變化很大,關鍵期是0到12歲性格構成期,12到18歲性格定型期,孩子6歲之前是關鍵期。

80年代家裏能有個收音機都不錯了,信息化傳播慢,周圍人傳播什麼聽什麼,教師教什麼聽什麼,家長教什麼聽什麼。

此刻呢?科技化年代,網絡這麼發達,手機電腦,不乾淨的東西,不該看的東西,打開電腦到處能夠插播,孩子能不學壞嗎?

李教授講此刻12–18歲孩子確實難管,她説有一位媽媽説真想把孩子掐死自我也死,我也有這個想法。

此刻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期強,家長教育不當,不是喝農藥就是給你來個跳樓,讓你痛不欲生。

教育培養孩子真的十分重要,願所有人都能夠培養出來品質優秀的孩子。

教育文章 篇三

做個“三心”父母

為了子女的錦繡前程,每一個做父母的都用心良苦,而最終的結果常常不盡如人意,原因何在呢?主要是由於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正確所致。其實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三心”。

“平常心”——拋開“神童”情結

許多父母比較重視孩子的分數,帶有嚴重的“神童”情結,結果忽略了對孩子健康人格的構建。其實培養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記得一位教育專家説過“一個人是否能成才和成功,智力因素往往僅佔20%,而另外起作用的80%卻是人格因素”。

“狠心”——讓孩子經歷磨難

很多父母總是千方百計為孩子遮風擋雨,以為這是對孩子最大的關心和愛護,殊不知,這樣等於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挖了一個温柔的陷阱,掉進陷阱裏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失敗和挫折的機會,不會犯錯誤也不懂得改正錯誤,自然也得不到經驗和教訓,因而永遠不會學到過硬的本領。失敗和挫折是人生的學校,它能折磨人,更能考驗人、教育人、鍛鍊人,使人學到許多終生有益的東西,所以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只會造成孩子心理承受本事差和欠缺的人格,使他們沒有自我奮鬥的意識,喪失獨立生活的本事而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精心”——樹立良好的榜樣

家庭是孩子性格着色的第一個染缸,家人就是孩子行為塑造的第一任教師,孩子經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學會生活,有時父母不經意的一筆,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大寫意的潑墨畫,或是污染了整張白紙。所以為人父母言傳身教尤為重要。如今,有些父母自我揮霍浪費,卻要求孩子艱苦樸素、勤儉節儉;自我看不起讀書人,卻要求孩子學有所成,最終教育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所以,為了孩子明天的燦爛,父母要精心描繪着自我言行舉止的一筆一畫。

教育文章 篇四

必不可少的三大家庭教育

按照傳統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則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 ”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國小、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為了適應當代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長必須認真學習現代家庭教育理論,轉變家教觀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長學校則肩負着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現代家教理論,幫忙家長轉變家教觀念,提高家教水平,協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任務。當前家長學校要着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觀念的更新

過去,家長的養兒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觀念,必須代之以為國教子的觀念,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為重點,把孩子培養成有夢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

傳統的德育觀念必須改變,如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聽話才是好孩子;不為人先,不為人後;“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險)……應當培養孩子的科學與民主、自立與自強、公平競爭與合作等精神。

傳統的重智輕德體,重知識輕本事,重分數輕實際水平的觀念必須改變,應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學習知識與發展本事並重,重視創新精神與實踐本事的培養,重視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人際關係協調本事的發展。

2、學習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

①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不僅僅無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發展相結合。既要重視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又要重視各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

③態度一致,教育統一。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要一以貫之,並且要與學校教育堅持一致和統一。

④説服教育和實踐鍛鍊相結合。

⑤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相結合。

⑥感情與理智相結合。

⑦及時教育與持恆相結合。

3、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家教經驗

研究家教中的新問題。家長學校應在溝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便共同完成培養高素質的一代新人的任務。

兒童教育文章 篇五

怎樣教育孩子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狀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

顯然,“什麼都做”和“什麼都不做”都過於極端,失之偏頗,並不可取。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取“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地説,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其關鍵在於“定位”: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用心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就應給予孩子一種持續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忙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應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忙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必須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第二件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麼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完美的未來。

1、一切從習慣培養開始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此刻人的細小的行為上。

超多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能夠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

2、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

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

3、透過習慣培養鑄造品格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務必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

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

但是,研究者發現,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正派、誠實、職責心、愛心、合作精神、講究效率等品格都能夠透過習慣培養來鑄造。

第三件事: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吸引孩子熱愛學習、引導孩子學會學習是父母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厭學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瀟灑;亂管瞎管,種瓜得豆;嘮叨數落,肆意打罵;代替包辦,製造“機器”……父母若採取如此種種不明智的做法,只會使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只是表面現象,背後必須有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沒有找到孩子最擅長的方面?是沒有科學用腦?是父母阻礙了孩子的“玩中學”的天性?是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後的原因,才可能幫忙孩子走出厭學的陰影。

2、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潛能是能夠激發的

孩子缺乏求知慾,通常不是父母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阻塞了孩子的興趣。

興趣(好奇心)、夢想、成就感、質疑、感恩、發奮、發憤等都是疏通和啟發孩子求知慾的通道。而對於孩子來説,所謂競爭優勢就是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而已。情緒、開竅、暗示、遐想、砥礪、計劃是激發孩子學習潛能的六大原則。

潛能開發雖沒有絕對的“時間表”,但也有步驟,比如建立目標、控制情緒、磨礪意志、專注於一點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愛學”是“會學”的前提,而“會學”是“愛學”的保證,“會學”才能“學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務必要掌握一些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計劃完成、認真寫字、慢慢看課本、整理錯題、隨手筆記、無私幫忙同學、高效率考試、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此刻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步入了一個新的誤區,即盲信盲從甚至痴迷於所謂成功教子的家教經驗,但這些經驗聽着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它們沒有“可遷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實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鄲學步”,適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東西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提煉的。教育孩子並沒有父母想像的那樣複雜,抓好了親子關係、習慣培養、學習這三件大事,父母成為傑出的父母,孩子成為傑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遙遠的夢幻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m3rp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