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論語》【精品多篇】

《論語》【精品多篇】

《論語》【精品多篇】

雍也篇原文翻譯: 篇一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説:“冉雍這個人啊,可以讓他去做一個部門或一個地方的長官。”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問子桑伯子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説:“這個人不錯,他辦事簡約:”仲弓説:“如果態度嚴肅認真,而辦事簡約不煩,這樣來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嗎?如果態度馬虎粗疏,辦起事來又簡約,那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説:“你的話很對。”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誰最愛好學習?”孔子回答説:“有個叫顏回的最愛學習。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不犯同樣的過錯。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了,再也沒聽到誰愛好學習的了。”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子華出使齊國,冉有替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小米。孔子説:“給她六鬥四升。”冉有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説:“再給她二斗四升。”冉有卻給了她八百鬥。孔子説:“公西赤到齊國去,騎肥馬,穿着又輕又暖和的皮袍。我聽人説:君子應該救濟有緊急需要的窮人,而不應該給富人添富。”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原思做了孔子家的總管,孔子給他報酬小米九百鬥,他推辭不要。孔子説:“不要這樣推辭!多餘的就給你的鄰里鄉親吧!”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孔子對仲弓説:“耕牛生的小牛犢長着紅色的毛皮,兩角整齊,雖然不想用來當祭品,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説:“顏回呀,他的心中長久地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只不過短時間能做到這點罷了。”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季康子問:“仲由可以參與政事嗎?”孔子説:“仲由呀,辦事果斷,參與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端木賜可以參與政事嗎?”孔子説:端木賜呀,通情達理,參與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冉求可以參與政事嗎?”孔子説:“冉求呀,多才多藝,參與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派人通知閔子騫,讓他當季氏采邑費城的長官。閔子騫告訴來人説:“好好地為我推辭掉吧!如果再有人為這事來找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那邊去了。”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冉伯牛病了,孔子去探望他,從窗户裏握着他的手,説道;“沒有辦法,真是命呀!這樣的人竟得這樣的病呀!這樣的人竟得這樣的病呀!”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説:“真是個大賢人啊,顏回!用一個竹筐盛飯,用一隻瓢喝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能照樣快活。真是個大賢人啊,顏回!”

冉求曰:“非不説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冉求説:“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學説,是我力量不夠。”孔子説:“如真的力量不夠,你會半途而廢。如今你卻畫地為牢,不肯前進。”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

孔子對子夏説:“你要做個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子游擔任武城地方的。長官。孔子説:“你在那裏得到什麼優秀人才了嗎?”子游回答説:“有個名叫澹台滅明的人,行路時不抄小道,不是公事,從不到我家裏來。”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孔子説:“孟之反不喜歡自誇,打仗敗了,他走在最後(掩護撤退)。快進城門時,他用鞭子抽打着馬説:‘不是我敢殿後呀,是我的馬不肯快跑呀!’”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孔子説:“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卻僅僅有宋國公子朝那樣的美貌,在當今的社會裏就難以避免禍害了。”

子曰:“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説:“誰能夠走出屋子而不經過房門呢?為什麼沒有人走這條必經的仁義之路呢?”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説:“質樸多於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於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説:“人憑着正直生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靠僥倖避免了禍害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説:“(對於任何學問、知識、技藝等)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説:“中等以上資質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而中等以下資質的人,不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樊遲問怎麼樣才算聰明,孔子説:“努力從事人民認為合理的工作,尊敬鬼神,但要疏遠它們,這樣可以稱得上是聰明瞭。”樊遲又問怎麼樣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説:“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然後得到收穫,這樣可以説是有仁德了。”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説:“聰明的人喜愛水,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的人愛好活動,仁德的人愛好沉靜。聰明的人活得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孔子説:“齊國的政治一有改革,便可以達到魯國的這個樣子;魯國一有改革,就可以達到合符大道的境界了。”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説:“觚不像個觚的樣子,這還叫觚嗎!這還叫觚嗎?”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問道:“一個有仁德的人,如果別人告訴他‘井裏掉下一位仁人’他是不是會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説:“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設法救人,不讓自己陷人井中;可以被人用正當的理由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説:“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再用禮來加以約束,這樣也就不會離經叛道了。”

子見南子,子路不説,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説:“我假若做了什麼不對的事,讓上天厭棄我吧!讓上天厭棄我吧!”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孔子説:“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等的了!但人們已經長久缺乏這種道德了。”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説:“如果一個人能廣泛地給民眾以好處,而且能夠幫助眾人生活得很好,這人怎麼樣?可以説他有仁德了嗎?”孔子説:“哪裏僅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聖德了!堯和舜大概都難以做到!

《論語》十則 篇二

原文: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於?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我的理解:子禽問子貢説,我們的老師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了解到那個國家的政事。,是他求人知道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説,他老人家是靠温和,良善,嚴肅,節儉,謙遜來取得的。他這種為人處事的方法,還需別人主動告訴他嗎?他求人的方法大概與別人不同吧!

靈活運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有自己廣大的朋友圈。

《論語》閲讀譯文 篇三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説:“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説:“仲由嘛,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裏,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冉求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説:“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裏當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公西赤又怎麼樣呢?”孔子説:“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着禮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説:“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張説:“請問哪五種。”孔子説:“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論語》十則 篇四

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這本書裏講了許多人生道理,每個道理都有一個故事、一幅插圖,圖文並茂,令人更加能明易懂。帶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論語》中有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孔子説:“君子要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離君子之道了。”為了幫助理解,下面還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孩很放縱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大家都以為他沒出息。一天,他聽見有人對自己家的孩子説:“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錢不讀書,別跟他學壞了。”他聽了後收到深深的警醒,覺得很有道理,從此發奮讀書,做了一個有用的人。是啊,我們要從小嚴格約束自己,廣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放縱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這個暑假,我沒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學習,每次都是在媽媽的再三提醒下做作業、看書。

書中還説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就是説學習要勤奮,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著名的公式:勤奮努力+方法+講究=。也是説明勤奮是學習的首要因素,勤奮是精神,更是方法,要勤學、勤記、勤思。子曰:“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就要要勤奮學習。説得多好啊,我也要以這句話為我的座右銘,陪伴我今後的學習之路。

故事裏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遠近聞名的學者,我也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通過自己的勤奮、自覺取得好成績。

論語四則原文及翻譯 篇五

一、《論語》四則原文與譯文

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翻譯: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

2、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 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識講,而是自心本有之知,是為真知。此須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方能發出。

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 子貢問説:“孔文子為什麼(諡號)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説:“(他)聰敏又愛好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他的諡號)叫做‘文’。”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翻譯: 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不如對其有興趣的接受得快 。

二、《論語》簡介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仲弓,子夏,子貢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並由子夏全文加以潤色。故漢儒曰:章句發明始於子夏。

鄉黨篇原文翻譯: 篇六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説。”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論語》十則 篇七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温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寢不屍,居不容。

6、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7、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9、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10、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2、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4、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5、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16、德不孤,必有鄰。

17、食不語,寢不言。

18、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1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1、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2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5、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6、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2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28、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30、朝聞道,夕死可矣。

3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32、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35、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36、未知生,焉知死

3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8、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9、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1、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43、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44、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6、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47、巧言令色,鮮亦仁!

48、《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9、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50、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5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5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3、君子周急不繼富。

54、子不語:怪,力,亂,神。(名人名言)

55、能夠託六尺之孤,能夠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56、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季氏篇原文 篇八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季氏準備攻打顓臾。冉有、子路去拜見孔子,説:“季氏準備對顓臾用兵了。”孔子説:“冉求!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顓臾,以前先王讓它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在魯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為什麼要攻打它呢?”冉有説:“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人都不同意。”孔子説:“冉求!周任説過:‘根據自己的才力去擔任職務,不能勝任的就辭職不幹。’盲人遇到了危險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幹什麼呢?而且你的話説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裏跑出來,龜甲和美玉在匣子裏被毀壞了,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説:“現在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季氏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攻佔它,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禍患。”孔子説:“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説自己想那樣做卻一定要另找藉口的人。我聽説,對於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為財富均衡就沒有貧窮,和睦團結就不覺得人口少,境內安定就不會有傾覆的危險。像這樣做,遠方的人還不歸服,那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致他們。他們來歸服了,就讓他們安心生活。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又不能招致他們;國家分崩離析卻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謀劃在國內動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他自己的宮牆之內呢。”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説:“天下政治清明,制禮作樂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天子下達;天下政治昏亂,制禮作樂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諸侯下達。政令由諸侯下達,大概延續到十代就很少有不喪失的;政令由大夫下達,延續五代後就很少有不喪失的;大夫的家臣把持國家政權,延續到三代就很少有不喪失的。天下政治清明,國家的政權就不會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政治清明,普通百姓就不會議論朝政了。”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孔子説:“國家政權離開了魯國公室已經五代了,政權落到大夫手中已經四代了,所以魯桓公的三家子孫都衰微了。”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説:“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諂媚的人交友,同表面柔順而內心奸詐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孔子説:“有益的愛好有三種,有害的愛好有三種。以用禮樂調節自己為樂,以稱道人的好處為樂,以有很多德才兼備的朋友為樂,是有益的。以驕縱享樂為樂,以安逸遊樂為樂,以宴飲無度為樂,是有害的。”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説:“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種過失:沒有輪到他發言而發言,叫作急躁;到該説話時卻不説話,叫作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然説話,叫作盲目。”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説:“君子有三件事應該警惕戒備:年少的時候,血氣還沒有發展穩定,要警戒迷戀女色;壯年的時候,血氣正旺盛,要警戒爭強好鬥;到了老年的時候,血氣已經衰弱,要警戒貪得無厭。”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説:“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聖人的言論。小人不知道天命不可違抗,所以不敬畏它,輕視王公大人,侮慢聖人的言論。”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説:“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經過學習後才知道的,是次等;遇到困惑疑難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了;遇到困惑疑難仍不去學習的,這種老百姓就是下等的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説:“君子有九種思考: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明白了沒,聽的時要思考聽清楚了沒,待人接物時,要想想臉色是否温和,樣貌是否恭敬,説話時要想想是否忠實,做事時要想想是否嚴肅認真,有疑難時要想着詢問,氣憤發怒時要想想可能產生的後患,看見可得的要想想是否合於義。”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孔子説:“見到善的行為,就像怕趕不上似的去努力追求;看見不善的行為,就像手伸進了沸水中那樣趕快避開。我看見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語。隱居起來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按照義的原則行事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到過這樣的話語,卻沒見過這樣的人。”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齊景公有四千匹馬,他死的時候,人民找不到他有什麼德行值得稱頌的。伯夷和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上,人民到現在還在稱頌他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陳亢向伯魚問道:“你在老師那裏有得到與眾不同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説:沒有。他曾經獨自站在那裏,我快步走過庭中,他説:‘學《詩》了嗎?’我回答説:‘沒有。’他説:不學《詩》就不會應對説話。‘我退回後就學《詩》。另一天,他又獨自一人站着,我快步走過庭中,他説:’學《禮》了嗎?‘我回答説:’沒有。‘他説:’不學《禮》,就沒法立足於社會。我退回後就學《禮》。我只聽到過這兩次教誨。陳亢回去後高興地説:問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要學《詩》,知道要學《禮》,又知道君子不偏私自己的兒子。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內的人稱她為君夫人,在其他國家的人面前稱她為寡小君;別的國家的人也稱她為君夫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mlnm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