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立秋節氣的習俗及傳統活動【精品多篇】

立秋節氣的習俗及傳統活動【精品多篇】

立秋節氣的習俗及傳統活動【精品多篇】

立秋的諺語 篇一

1、立秋一場雨,遍地出黃金。

2、七月不保墒,種麥打饑荒。

3、立秋温度高,果梨灌漿飽。

4、立秋三天,寸草結籽。

5、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

6、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

7、水面如鏡,招來蝗蟲。

8、精耕細作除蝗害,荒地開墾能免災。

9、立秋洗肚子,不長痱子拉肚子。

10、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

11、遍地噴農藥,火龍不見少,一場涼風沒事了。

12、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無雨秋雨少。

13、要吃葱,高裏封。

14、草裏的冬瓜,屋脊上的葫蘆。

15、立了秋,棗核天,熱在中午,涼在早晚。

16、發現魚病藥早用,增產增收有保證。

17、早秋丟,晚秋收,中秋熱死牛。

18、立了秋,涼颼颼。

19、秋前秋後一場雨,白露前後一場風。

20、立秋雨滴,谷把頭低。

21、要想吃辣葱,得使炕洞壅。

22、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快起鑽。

23、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24、秋旱接伏旱,棉田還得灌。

25、立秋十日遍地紅。立秋十八日,寸草結籽粒。

26、六有壅,七月上,八月再看葱發旺。

27、立秋下雨,百日無霜。

28、立秋温度高,紅蜘蛛少不了。

29、立了秋,便把扇子丟。

30、白露身不露,秋後少游水。

31、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32、立秋種,處暑移,十年就有九不離。

33、牲口棚裏勤打掃,一年四季疾病少。

34、立了秋,哪裏有雨哪裏收。

35、杈耳繼續抹,邊心統統掐。

立秋節氣的習俗 篇二

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曆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説法。

摸秋

夏曆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裏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是夜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為難。

立鰍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説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裏的泥鰍就會在水裏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裏,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後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後稱重。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

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説。

吃西瓜、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裏,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裏。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台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gz51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