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多篇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多篇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多篇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

《索溪峪的“野”》是魯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文章通過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發了作者暢遊其間的無比愉快的心情。現在的教材不但貼近了生活,而且挖掘了生活豐富、靈動的一面。現在的孩子更渴望表達,和諧寬鬆的氛圍有助於孩子們沉浸其中。讓他們説,讓他們議,讓他們評,讓他們做,努力挖掘他們最純真善良的一面,是我所追求的。本着這樣的思想,本課教學我抓住文中“野”貫穿全文,讓學生在讀中、議中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作者的表達方法,在讀中悟情理解內容,以達到“情文相生”的目標。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上課伊始就讓天性愛玩的孩子們暢談假期遊山玩水的感想,並設置懸念,鍾老師也喜歡旅遊,到過很多地方,比全班同學去過的地方都多,引起學生興趣,然後引導到讀書旅遊上。學生學習課文前就情緒高漲,這樣引出課文水到渠成。

二、課前5分鐘傾聽習慣培養。

讓學生每節課前閉眼傾聽,然後複述或抓住重點詞語,提高了學生專心聽的能力,培養學生專心聽的習慣。本節課,我朗讀索溪峪的山一段,讓學生聽後抓住山的特點,學生聽得非常認真,基本都能抓住重點,然後我又朗讀一遍,讓學生找出優美的四字詞語,學生聽得非常專注。

三、自讀自悟,獲得情感,領悟表達方法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點批註。接着,讓學生對照課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把這些語句讀出來,可以是自由輕聲讀,可以是默讀,快速讀,讀完後選出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反覆有滋有味地讀。喜歡哪就讀哪,覺得怎樣能讀出野性美,就怎樣讀。學生彙報讀後感受時,各抒己見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體驗,聯繫蒐集的資料,説説自己喜歡的理由,談談讀後的感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培養良好的語感。同時,讓學生欣賞品味、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表達方法。還有選擇性地運用媒體,在學生品詞品句、揣摩表達方法的學習過程中,或是再現畫面,或是營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難點豐富學生感知和體驗,為學生的“情動而辭發”奠定了情感基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興趣盎然,也被美景陶醉。

四、課文設計比較創新,吸引學生

在創新意識方面,我創設的將“山”、“動物”、“遊人”、“水”告上法庭這個環節,讓學生替他們進行申辯,將學生積極性再一次調動起來,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能主動探索,求知慾強。在“活學活用”環節學生能主動探索,自由表達,有好幾個學生的回答出現了智慧的“閃光點”。

五、習作方法指導

在最後一個環節“小練筆”,學生利用課堂上學到的學習方法,對“威海美麗的海”進行了描寫,緊扣學習的寫作手法。

六、不足之處

以上幾點是自己認為做的好的地方,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因本篇課文是課內閲讀課文,所以學生朗讀的比較少,有的學生讀得非常生澀。還有在替“山”、“動物”、“遊人”、“水”申辯時,學生找證據不準,不能從課本上選取話來辯護。習慣培養方面,注意了大的方向的習慣培養,例如傾聽習慣、習作習慣、創新思維習慣、積極回答問題習慣等,但一些細節的習慣培養忽視了,例如個別學生起來回來問題站姿習慣及端書習慣等細節的習慣培養方面還有待提高。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2

《索溪峪的野》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是:

教師能利用網絡,引導學生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帶着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性學習、探究式學習,能努力體現學生是知識意義主動建構者的主體地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網上資源,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在學生自學前進行一定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幫助者、促進者的作用。

有待商榷改進之處:

1、本課教學內容過於龐雜:

一節課的時間,學生要完成對課文的初讀感知,細讀感悟,品讀積累,還要瀏覽和欣賞網上相關文字、圖片、錄像,並要在論壇中進行交流,寫作小詩,這麼多的學習內容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內完成是不現實的,最終只能導致學生的自學如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流於形式,走馬觀花。

改進意見:重新調整教學環節,最後的論壇交流和寫作小詩可用綜合實踐課的時間另行安排。初讀感知和細讀感悟應分開進行,分別組織交流。

2、缺少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

網絡的優勢之一就是交互性強,便於進行師生、生生、人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堂課上幾乎沒有學生間的協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協作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也最終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與感悟。

改進意見:學生的自學可以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共同進行,自學過程中遇到問題也可以進行交流協商。自學結束後,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小組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能獲得交流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穫和閲讀感受的機會,在交流中讓全體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最後的論壇交流也可安排在自學過程中進行,這樣要比最後孤立的進行更為合理。

3、學習目標落實不到位:

由於學習內容過多,學習時間不足,導致了學習目標的形同虛設。最明顯的是,教師開始有求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默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研讀課文,領悟作者表達方法,品讀課文,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但最後領悟作者表達方法,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這兩點在學生的交流中均未體現。

4、個別精英學生的自學交流取代了全體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本課中交流自學採用的是個別學生的交流,發言學生一共不到十個,而且幾乎每個段落只有一兩個學生髮言,其餘學生沒能獲得參與的權力。

建議:

組織小組交流、論壇交流。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3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閲讀課文,但是執教者並沒有按閲讀課文來處理,看來是覺得這篇課文的語言很美,內涵很深,想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吧.這就是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倡的。

縱觀本課的實錄,感覺老師教得非常輕鬆,老師並沒有講什麼美,也沒有用微言大義來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但是,我想所有的學生都會有很深刻的感受,並且這種感覺是源自內心的,是令學生難忘的。之所以能夠這樣,我覺得是教師處理好了幾個問題。

第一,語文究竟怎樣學的問題。言語作為一個承載物,必然承載很多意藴,然而這種意藴不可能通過教師的講解就完全可以傳遞。需要學生非常投入的去學習,就像教師説得“神遊“一樣,學生必須和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而這種溝通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教師設計了幾次讀,每一次都有目的、有反饋,並且體現了讀書的層次。朗讀整體感知,接讀檢查效果,瀏覽理清層次,默讀充分感受。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還是提議讓學生去研究課文。

第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這兩課時中教師始終尊重學生的感受,不管是“猜詞”,還是“我來創造”,都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從小組彙報學習成果也可以看出來,教師先讓彙報小組説創意,然後彙報,彙報以後讓他們自己找人評價,等其他學生評價完了,再讓彙報小組評價自己。教師很多地方都使用激勵性的評價,對學生説得不好的地方也能及時引導。教師把學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喚起學生的自我意識。

第三,充分體現了三個維度。教師重視過程和方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在讀書中理解課文。更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師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評價自己,評價他人,讓學生和山水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人和自然的關係。激發了學生的情緒體驗,要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的生活和語文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的情感和作者、和學習的夥伴產生共鳴。讓學生深入體驗作者的情感,就必須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作者的情感表達之間建立一種聯繫。這種聯繫就是情境。教師就要在閲讀的過程中,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走進文本表述的世界,走進自己的心靈世界。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心情。文章語言生動傳神,意境優美,是學習語言的好題材,更是憑藉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本教學實錄中,我憑藉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以提高語文素養為總目標,以發展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多層次指導朗讀。教學充滿情趣,學生學得紮實,情感受到薰陶,思維得到啟迪,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

體現在三大方面:

一、教學目標定位體現三維融合。

本課的設計者力圖在教學中使學生在讀中體悟文本內容,感受到索溪峪的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受到美的薰陶,同時學會一些體悟課文的方法:抓住文本重點語句體悟,邊讀邊想象體悟等我還關注學生語言的積累,三維目標自然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學習講究實效。

教學時,讓學生憑藉網絡資源選擇自己喜愛的內容看看,讀讀,説説我把學習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染學生有充分的自由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教學課文“索溪峪的山”時,讓學生進行個體自學,使學生有個體的體會和感受,然後讓學生選擇喜歡的一處交流學習方法及學習所得,這樣的學習有方法的指導,有個體的思考,有思維的碰撞,學生自主學習有了實效。

在組織個體學習,交流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又給了學生充足的自由空間,讓學生談自己喜歡的內容,並在有所體悟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然後,通過師生賽讀,學生評議,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與情感的體悟;在次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再次感情朗讀,讓學生將自己體悟到的美好情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教師巧妙的將學生的讀,悟,議結合在一起,讀中感悟,以議促悟。老師始終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參與者,引導者,點撥者上,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不僅體悟了課文,而且學到了悟文的方法,從而真正實現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三、信息技術功能有效發揮。

網絡技術的運用是文本的延伸和拓展。在這次教學中,蒐集整理了相關的資料,製作了教美觀,豐富的網葉。我憑藉網絡豐富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引,帶領學生網上衝浪,實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在這裏教師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而且,學生憑藉網絡,朗讀課文,欣賞圖片,觀看錄象等活動,通過多種感官,旁徵博引,實現了感悟語言,理解語言,遷移語言直至運用語言逐步深入的語文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使語文走進生活。信息技術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實現了語文學習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四、關注學生個性化解讀。

在教學中明確指出:只要學生談自己所學的,談出自己的感受,只要合理就行,我只適當點撥。可見,教學者充分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以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

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可以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教學中,自主學習學得很紮實,如在其中安排一定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一定會更生動,更紮實。如讓學生自主學習後,讓他們在小組中交流,這樣既有個體的思考,又有同學互動交流,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集思廣益,不僅能讓他們相互間學習,也能通過交流獲得更多的學習所得,課堂教學會更熱烈,煥發光彩。

(二)、語文實踐機會少。

在教學中除查看信息,朗讀之外,學生缺少實踐的機會。我可以讓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戰士,或通過表演表現動物的特點,或通過朗讀表現,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體驗,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情趣,如設計“如果是你來到這裏,看到這山會怎麼説”“你也會提着鞋走嗎?”等,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學生饒有興趣。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5

沒有反饋與評價,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了讓小組合作學習能更有效、長久地進行,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應及時地給予反饋。在展現優秀的合作方式和成果,學生才能感受到小組合作的快樂與成功,從而提高學生進行合作的信心和興趣;糾正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小組合作的順利開展。

在教學《索溪峪的“野”》時,學生合作學習後,我首先對他們的合作過程給予積極的評價:最團結互助的小組、最有創造性的小組、最有收穫的小組等,以激發學生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在自主合作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時要用心傾聽並給予指導與評價。當小組派代表彙報展示合作成果時,老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激勵性評價,並讓其他小組的成員也來發問與評價,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喜悦。在小組合作學習的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合作學習的魅力,它給學生帶來的是“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成功體現。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篇比較老的課文,這篇課文,透過描述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情緒。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敍述和描述。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之後,分別描述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最後,作者説由於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盪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文章思路清晰,學生理解起來並不困難。難在讓學生透過文字的描述,想象索溪峪的野性風光。好在此刻多媒體很發達,我只需要給學生找一些索溪峪的圖片讓他們欣賞就行了。而不少孩子竟然在家裏就找到了很多圖片,課堂上小組之間能夠互相欣賞。最後的工作就是教給學生語言文字的品味賞析。課堂上,我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讀山的野。讀水的野,讀動物的野,讀遊人的野,喜歡哪部分就讀哪部分。讀出野性的味道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朗讀比賽就這樣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本課教學抓住文中“野”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資料,明白作者的表達方法,在讀中悟情理解資料,以到達“情文相生”的目標。

一、創設情境,初步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為此,上課伊始透過播放張家界索溪峪的錄像,引導學生去看一看,聽一聽,理解文中的詞語初步感受索溪峪的“野”再讓學生説説在此過程中自己的感受。這樣有選取地運用媒體,在學生品詞品句、揣摩表達方法的學習過程中,或是再現形象,或是營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難點豐富學生感知和體驗,為學生的“情動而辭發”奠定了情感基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興趣盎然,議論紛紛,課堂氣氛活躍。

二、自讀自悟,獲得情感。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點批註。之後,讓學生對照課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把這些語句讀出來,能夠是自由輕聲讀,能夠是默讀,快速讀,讀完後選出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反覆有滋有味地讀。喜歡哪就讀哪,覺得怎樣能讀出野性美,就怎樣讀。學生彙報讀後感受時,各抒己見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體驗,聯繫蒐集的資料,説説自己喜歡的理由,談談讀後的感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培養良好的語感。同時,讓學生欣賞品味、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同,所以要獲取更多的語文學習資源,關鍵是教師要有強烈的開發意識,善於捕捉課內與課外、教材與生活的聯繫,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惟有如此,才能使語文教學進入生動活潑的境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為此,當學生讀懂了課文資料後佈置作業:假如你是導遊,你是畫家,你是詩人,你是歌唱家,你會怎樣讚美索溪峪呢?欣賞文章後在欣賞《神奇的九寨》,讓文字美與音樂美交融在一齊,給學生以美的薰陶。學生憑藉文本,吸收、內化語言文字,自主選取“喜歡的方式”將自己的閲讀感受透過歌曲填詞、繪畫描述等方式創造性地表達出來,這是作者情感與學生情感的碰撞,是對全文閲讀感受的再昇華,學習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自然而然,情真意切。你讀,他讀,同桌讀,小組讀,然後全班一齊讀,喜歡這段的就站起來讀。孩子們興趣盎然,讀出了韻味,讀出了個性,讀出了特色。讀得感興趣了,再試着背一背。學生的情感一旦被激發出來,將一發不可收。這節課,我上得很簡單,而孩子們很快樂。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7

六上第2篇課文《索溪峪的“野”》就是一篇很好的習作範文。全文采用先概括後具體的方法謀篇佈局:在概括介紹索溪峪“野”的特點後,分別從“山野”、“水野”、“動物野”、“遊人野”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描寫。每一方面的描寫都採用同樣的方法。例如,寫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芋野性的美,接着從山具有“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來具體描寫。另外,課文用了擬人手法和聯想的表達方法,把“山”、“水”、“動物”描寫得別具一格、富有情趣、野趣盎然。

品讀着這麼靈動有趣的美文,孩子們的心情也是十分愉悦的,都被作者深厚的文學底藴深深折服了。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一個個躍躍欲試,也想嘗試着創作一篇美文。

先仿課題。通過探討,一個個擬人化的作文題目出爐了:《苗寨的“美”》、《喀納斯的“秀”》、《日湖的“青春活潑”》……

再仿結構和語言。因為有了範文的引路和老師的指導點撥,學生在佈局謀篇時,完全沒有問題,就是遣詞用語得花心思。不過,學生寫起來還是比較得心應手,有幾個學生的習作投稿後即被錄用發表。

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材盡其用,就能讓閲讀和寫作的互動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能讓習作教學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朗。

超越,在萬山之巔,永無止境,但我會執著前行,爭取讓自己的習作教學上有所作為,盡其所能讓自己的學生獲益。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8

《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悦的心情。

課文先總述,最後講自己的感受。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總起段,點出了索溪峪的特點:野。第二部分作者分別從山、水、野獸和遊人四個方面描寫索溪峪的“野”。最後一個部分抒發了作者的感受。

一、課堂教學成功之處

1、執教者在教學中能理清文章脈絡,抓住“野”這個重點,圍繞“野”設計教學,製作網絡課件。教師所上的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課充分考慮了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目標預設,比較全面、具體,要求適度。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始終是圍繞索溪峪的“野”來展開的。準備瀏覽的網頁,是為了給學生一個形象化的可視平台,通過真實、生動、鮮明的影象、圖片,引發學生的感受。從最初的教學導入語,到最後的總結,教師始終突出了“野”,緊緊圍繞着教學目標在轉動。

2、教學方法多樣,以學生為中心:

教師在設計中能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提出自己所要了解的問題,以此問題為中心,組織學生選擇相應方法進行學習。能根據教學目的,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心理特點,對教材進行了整體處理,利用網絡課件的形式重新科學安排教學程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思路清晰,脈絡和主線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那就是索溪峪的“野”,;利用網絡渲染,激活學生思維教學時,根據課文的要求製作了網絡課件,蒐集了大量的圖片、視頻以及相關的文字資料,讓學生在網上觀看索溪峪的視頻,讓他們初步感知的野、逼真的畫面使學生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後,學生無拘無束髮表了自己的見解,也大大地激發了學生閲讀文本的興趣。學生通過朗讀全文來初步感知的“野”。

3、在教學方式上,網絡背景下的學生獲得了與教師同等的學習資源:

教師的作用更多體現在問題設置,組織實施上。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共同探討成為可能。教師在建設主題網站時以優美的風景錄象和圖片,為了方便學生理解索溪峪和桂林、廬山、泰山、黃山等中國名山的區別,站上關於桂林、廬山、泰山、黃山等名山風貌的圖片,既使學生直觀在感受到了桂林的秀,廬山的俊,……,也使學生感受到了索溪峪和桂林、廬山等名山相比所具有的獨特的“野性”的美。

4、在教學效率上,教師將張家界索溪峪、桂林、廬山、泰山、黃山等中國名山的有關資料、圖片都放在了站上,省去了學生直接上互聯網蒐集信息的過程,使課堂效率更高。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講,更貼近學生實際,可操作性更強。

二、課堂教學不足之處

1、語文教學中應在師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教師利用網絡課件來組織教學,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相互協作的網絡平台。但是因為有了網絡,而忽略了生生之間、生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

2、從這節課中我發現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適時適度,是否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應用。本次教學也有遺憾之處,教學預設還沒有完全達到,還應該充分體現學生、教師、計算機的互動,靈活運用教學平台,缺少課堂生成。

3、學生還沒有切實參與到評價當中,教師的評價也是以知識評價與操作技能評價為主,對情感與價值的評價還體現不夠,評價內容只是以結果性評價為主,而對過程和方法評價少。

4、語文教學味不濃,情感、價值觀的目標達成不夠,學生的朗讀缺少個人體驗。對文中的重點佳句指導不夠。

三、新的教學設計

要以學生為中心,提供多種媒體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通過視頻導入後,讓學生了解張家界。初讀課文,緊抓索溪峪的“野”。突出山、水、動物、人四個方面,提供相關的學習提示。利用網絡論壇,提出自己所感興趣及所要了解的問題,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在學習彙報中後完成相關的習題。【浙江省紹興市國小周建國】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9

《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悦的心情。

課文先總述,最後講自己的感受。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總起段,點出了索溪峪的特點:野。第二部分作者分別從山、水、野獸和遊人四個方面描寫索溪峪的“野”。最後一個部分抒發了作者的感受。

先在設計中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心理特點,對教材進行了整體處理,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抓住“野”這個重點,圍繞“野”進行教學。讓學生提出自己所要了解的問題,以此問題為中心,組織學生選擇相應方法進行學習。學生初讀課文時,緊抓索溪峪的“野”。突出山、水、動物、人四個方面,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在學習彙報中完成相關的習題。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0

課文脈絡清楚,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在描述了對索溪峪的獨特感受後,作者的筆觸沿自己的視線所及,從遠處落筆,先寫山具有一種“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後由遠到近,由山及水,發現水是從深山中 “蹦跳而出”的,充滿着野孩子的靈性;“當然”一詞,又引着讀者一起領略了小動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後,不惟山水和小動物,連行走在其中的人們也變野了。輕鬆流暢的筆調,活潑生動的語言,讓讀者充分領略了索溪峪的“野”。文章有兩個特點:一是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二是謀篇佈局時,採用先概括後具體的方法,在概括介紹索溪峪“野”的特點後,分山、水、動物、遊人四個方面進行具體描寫。每一方面的描寫也採用同樣的方法。從內容到謀篇佈局,學生學得得心應手、紮實到位,是學生仿寫的佳例。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1

本堂課教師的成功之處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環節清晰,引導學生感悟了課文的內容。充分利用了網絡的聲音,圖片文字以及網絡的交互作用。以人為本,教師尊重學生學習課文的自主權,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和就交流的習慣,其中的論壇和寫作天地就是一塊積蓄以後傾吐的,並且集思廣益的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首先是課堂氣氛略顯沉悶,學生的積極性不夠,表現在每個環節發言的學生太少,雖然具有代表性可是讓大多數 處於旁觀的聽眾地位,沒有顧及到整體。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候引用課本的文字的時候口齒不清,或者在敍述名山與索溪峪比較時,認知和表達上有誤差的時候,教師的導向作用沒有很好地體現。教師要求學生自己輕聲讀的時候,學生猶豫不決。這跟教師在課上過多的齊讀,個別朗讀偏少,而且指導性不夠,也就是學生沒有真正的入情入境:然後另有一個環節教師處理的有欠缺,一學生滿懷信心和期待地讀了體現山的驚險、磅礴、隨心所欲一部分,應該有可取之處。可教師的表揚,鼓勵不夠,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的示範讀,然後兩者比較,教師的示範字正腔圓,可在情感的處理方面未必上風,學生在就教師的尊嚴之下,違心的説出自己的想法。此舉讓後面想讀的同學顧慮重重。其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缺少鼓動性和激勵性。第四,課堂設計上,少了學生思維的碰撞,也就是發散性的説話較少,使得學生的學生的感悟緣於網絡,而沒有高於網絡。例如看了網上的關於羣上氣勢磅礴一部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可以適當聯繫生活實際。第五,對學生的訓練還不夠,不論是朗讀還是表達,有點走過場的感覺。學習了課文後面的遊人的野這一部分,也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説説看如果自己也處於這樣的靈山秀水當中,看到這樣的山水和動物,自己會怎麼説,怎麼做,怎麼想。這可以馬上寫進寫作天地的版塊中。總之,感覺教師在靈活運用網絡資源,把現代媒體和傳統教學結合起來這一塊上稍有欠缺。

如果是我執教這堂課,我會採取這樣的思路。

導入時候,我會在簡單描述之後直接出示圖片,讓學生用自己的知識來談感受,而不是一上來就談野,涉及到中心。

然後在教學到山的對比時候,我會準確到位的點撥學生,其他的山到底與索溪峪有何不同,甚至聯繫到自己的生活實際簡單説。因為書本是間接知識,只有間接知識和同學們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的時候,學生才能真正領悟。

在處理重點部分的時候,我會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讓學生先找出山,水特點的關鍵詞語,也是學生可能存在疑難的地方解決,水到渠成的引出野的特點。然後適時激發學生的驚奇,喜悦,再讓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在引導學生看山的綺麗多姿的時候,我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傾吐的機會,因為羣山的想象 讓人富於聯想。

在講到水的特點的時候,我會設計一道題目讓學生練習。

索溪峪的水時而 時而 時而

索溪峪真頑皮啊! 索溪峪的水真機靈啊 索溪峪的水真聰明啊

通過這一練習來體會作者的寫法之精妙,同時訓練學生的語感。

在課文的收關部分,我會採取讓學生以圖畫或者導遊的形式向前來觀光旅遊的人們盡情展示這裏的獨特風光。

同時我會借鑑老師上課成功的經驗,彌補不足,進一步擴大發言面,給同學提供更多的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機會,規範流程充分用好網絡資源。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2

《索溪峪的“野”》一文通過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發了作者暢遊其間的無比愉快的心情。

觀看完錄像,我認為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亮點: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教師設計了內容豐富的網站,通過圖片,聲像等多種途徑,把枯燥、單調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的、形象的可視素材,將大量的關於“索溪峪”的信息呈現在學生面前,體現了網絡與語文學科教學整合。

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這一教學理念。《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索溪峪的"野"》一課教學中,教師沒有什麼“牽引”,更沒有針對重點語段進行分條縷析,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感悟。從一開始導入後的提問:你想知道些什麼?到學習課文過程中的交流:你用哪種方法學會了什麼?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提供的學習方法行之有效。在輕讀學習目標後,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兩種學習方法:以讀為主和網上學習。

當然在這節課上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語文課的特點不夠突出。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課,首先它是一節語文課。整堂課學生朗讀得不夠,品讀更是欠缺。文中許多優美的詞句教師應重點出示指導一二句。如在寫水的野時作者採用了擬人的寫作手法,寫出了水的歡快、活潑,教師作重點講解。

小組合作學習欠缺。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認為,本課的教學在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學習。可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先選擇同伴開展討論學習。就像一位哲學家所説的那樣“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以後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以後是兩個思想。”讓學生在小組或同伴之間交流各自的學習體會,提出學習困惑,甚至是激起學習是的矛盾……然後再進行集體交流評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感悟到課文的語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在此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並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去發現美和創造美。使閲讀成為賞心悦目的享受。學生在閲讀中開闊了眼界,受到了美的感染,對索溪峪的心嚮往之,又使本課教學成為一次審美的心理體驗。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3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寫景散文,本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教學時我由文導語引入,並讓學生自主閲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讓學生再讀課文,理解每段講了什麼,感悟文章的結構,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導入時,我就用飽含激情的語調帶領學生走進風景如畫的張家界,交流通過預習瞭解的張家界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極其濃厚的興趣。然後以“野”為線索,問道:題目是《索溪峪的“野”》,文章一開篇就指出野,那你們知道“野”是什麼意思嗎?學生立即回答,是淘氣的意思。那麼索溪峪的“野”是指什麼呢?學生就這樣帶着疑問來學習這篇課文。 學生自主進行探究,那麼索溪峪的“野”體現在哪?為什麼説索溪峪是“野”的?學生自由讀課文,並及時作出勾畫、批註,再全班交流,弄清課文從山、水、人、動物四個方面來具體描繪索溪峪的野,而每一節都是總分結構,先總寫,再分寫。這時我提出讓同學們想一想,作者是分哪幾方面來寫山的“野”的?同學進行交流,學生很容易找出作者是分三方面寫的,分別是“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這時我又提出,同桌之間合作,請選擇喜歡的一方面讀一讀,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特點寫具體的?適時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指導。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問:你最喜歡哪個自然段,為什麼?你能有感情地讀一讀嗎?學生帶着無比的興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朗讀中去。我還鼓勵學生談自己的感受,並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學生大部分都讀得很好。個別學生朗讀不能到位的時候,我請其他的同學來評價,讓他們自己討論應該怎樣讀。有些段落,如談到遊人野那一部分時,有的同學都手舞足蹈起來,讀的時候情不自禁地加上動作,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明確了從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心理來看,越是跟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活動就越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學生積極有效的自主參與。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能夠以飽滿的熱情,自主地參與學習,在課堂上處處閃現出學生智慧的火花和成功的喜悦。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4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還初次提到了探究性閲讀:“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閲讀。”

探究性閲讀是探究式學習的一種。它要求學生圍繞一定的目標,即為了探索、研究、解決某一個問題,廣泛蒐集相關材料,進行閲讀。探究性閲讀是對閲讀能力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摒棄教師一手抓的現象,該放手時就放手,把學生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實現自主,提倡自身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並收到良好效果。

一、放手形式,自主選擇

課堂形式豐富多彩,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使課堂變得輕鬆、愉快。因此,老師在課堂設計的時候,多是煞費苦心。新課程強調師生平等,老師要尊重學生,真正地把學生當作朋友,並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佔主體地位。

在教學《索溪峪的野》時,我的問題是:你最喜歡哪一個部分?你想怎樣來表現索溪峪的美?你想不想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學習?……等。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夥伴。小組可以一起討論,推薦代表彙報討論結果;學生還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小組同學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共同製作幻燈片……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更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的意願都得到了充分尊重,學生變得更自信,更有活力,也必定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

二、放手朗讀,自主感悟

語文的能力訓練包括很多方面,朗讀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我們習慣於一句一句地教學生朗讀,這個詞應該讀得重一點,那句話應該讀得慢一些等。這樣教地結果是“一千個讀者,只畫得出一個哈姆萊特。”學生的個性體驗變成了老師的體驗,讀的時候雖也是抑揚頓挫,但都是一個腔調。在朗讀的過程中,老師教給學生一些表達感情的方法是必要的,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自身情感體驗的表達和流露。新課程下,我們十分重視學生的這種個性體驗、個性情感。

教學《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時,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問:你最喜歡哪個自然段,為什麼?你能有感情地讀一讀嗎?學生帶着無比的興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朗讀中去。我還鼓勵學生談自己的感受,並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學生大部分都讀得很好。個別學生朗讀不能到位的時候,我請其他的同學來評價,讓他們自己討論應該怎樣讀。有些段落,如談到遊人野那一部分時,有的同學都手舞足蹈起來,讀的時候情不自禁地加上動作,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新課程下的開放遠不止內容、形式、朗讀訓練,還有作業、對學生的權力等。就如帶着學生走路,我們不再是扶着、攙着,也不再是在前面領着,如今,老師只是站在旁邊,告訴學生前面有路,學生自己去摸索,去尋找,學生所走的不再是唯一的一條路,而可能是多條路,有的甚至是彎路,但可貴的是他們所走的是自己的路,而且是自己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5

本課教學抓住文中 “野”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作者的表達方法,在讀中悟情理解內容,以達到“情文相生”的目標。

一、自讀自悟,獲得情感。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點批註。接着,讓學生對照課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把這些語句讀出來,可以是自由輕聲讀,可以是默讀,快速讀,讀完後選出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反覆有滋有味地讀。喜歡哪就讀哪,覺得怎樣能讀出野性美,就怎樣讀。學生彙報讀後感受時,各抒己見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體驗,聯繫蒐集的資料,説説自己喜歡的理由,談談讀後的感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培養良好的語感。同時,讓學生欣賞品味、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二.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同,所以要獲取更多的語文學習資源,關鍵是教師要有強烈的開發意識,善於捕捉課內與課外、教材與生活的聯繫,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惟有如此,才能使語文教學進入生動活潑的境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為此,當學生讀懂了課文內容後佈置作業:假如你是導遊,你是畫家,你是詩人,你是歌唱家,你會怎樣讚美索溪峪呢?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彙報,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提升了情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p7go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