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課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多篇

課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多篇

課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多篇

課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1

近幾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議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老師的關注。通過探討,我認為以媒體為強有力的輔助,採用“談話法”學習《草船借箭》,能真切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在談話中,力求教學目標明確,“三維”目標整合,年級語言訓練目標突出。通過師生互動,讓靜止的課堂變成流動的活水,讓師生沉浸在和諧的課堂人文環境中。

一、觀察圖片,談課題

從兩個字的比較入手,揭示課題。由“箭”與“劍”的形狀談到它們的區別及各自的用途。講這一點是為了配合課文中周瑜的一句問話,“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這是周瑜向諸葛亮挑戰的第一步,他作為一個都督,怎會不知道用什麼兵器最好呢?以周瑜的性格,他怎麼會是誠心請教呢?在談話中學生了解了“箭”與“劍”的不同用途,就不難理解周瑜的“別有用心”,而諸葛亮將計就計,讓周瑜輸得心服口服。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兩種兵器,運用圖片來幫助學生直觀感知,不僅清楚它們各自的用途,也對漢字的演變有所瞭解,滲透文化意識。

二、觀看視頻,談三國

課一開始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引起學生對三國歷史的回憶,激發閲讀文本的興趣。對於三國鼎立,孫劉聯合共同抗曹等學生不十分了解的內容,教師直接剪輯電視劇中的片段,配上簡潔的語言進行介紹,進行一種及時的、必要的補充。這些資料的及時補充,不僅創設了一定的歷史情境激發學習探究的慾望,還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發生、發展。

以此為契機,教師在談話中很自然地向學生展現草船借箭的時代背景、三國的形式、課文中人物身份和背景,並用現代的官職來幫助學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職責等。通過談話,努力挖掘學生的知識儲備,談三國,知三國,為深入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三、品味文字,談人物

抓住關鍵詞“神機妙算”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找句子體會“神機妙算”,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文本去讀,去品,去悟。通過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等方式促使學生與文本與教師之間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如引導學生揣摩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提出疑問: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假如你是魯肅,怎麼讀這個句子?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也會吃驚、害怕嗎?他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討論中體會到魯肅的害怕、吃驚,諸葛亮的暗喜、得意,突出諸葛亮的自信,突出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知天文。還如引導學生加歎詞誦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一句,則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周瑜自愧不如無可奈何的深深歎息。

課件出示這些重點的句子,起到了很好的強調的作用,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根據這些句子設疑問難,猶如向學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他們就會更主動,更細緻地研讀語言文字,深入理解課文,從而在品味文字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激發對名著的閲讀興趣。如果不抓住這些重點句子進行探究,勢必達不到長文短教的效果。

四、積累運用,談表達

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如概括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的聯繫用簡潔的話説出來,不僅簡潔地概括主要內容,還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脈絡。再如讓學生用四個字的詞來讚揚諸葛亮,待學生詞窮盡之時出示詞語加油站,提供與人物形象特點有關的四字詞,豐富學生的詞彙,達到運用恰當的詞語讚歎諸葛亮的訓練目的的同時,也促使學生多了詞語的積累。

在比較句子環節,通過反覆誦讀重點句子等方式領悟課文的寫法的奧妙,又充分把握文章留白處,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神態、心理活動等來展開想象説話。如啟發想象説話:“‘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後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説出來的話説出來嗎?”類似的訓練既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又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課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2

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羣。

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敍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歎弗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敍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開頭部分周瑜與諸葛亮軍中議事,周瑜步步緊逼,其毒計可謂蓄謀已久,大有天衣無縫、諸葛亮必死無疑之感。諸葛亮沉着應對,還出乎常理地將造箭時間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認為在開玩笑。借箭時,曹營萬箭齊發,諸葛亮飲酒取樂,完後還大呼謝謝,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諸葛亮,文中着力讚美的人物,他神機妙算,對周瑜的險惡用心瞭然於胸。但他不動聲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並按周瑜意願立下軍令狀。周瑜大喜過望,以為陰謀得逞,諸葛亮對借箭妙計進行了通盤考慮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氣,知道第三天四更時分一定有大霧;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魯肅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謹慎多疑,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兵,因而大張旗鼓,霧夜佯攻曹營;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後必然疑惑,但絕不會直問原因,所以請魯肅同船取箭,做個見證,回去好向周瑜講述取箭經過,給周瑜一個迎頭悶擊,讓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陰謀的慘敗。周瑜,智謀過人,但他自負,妒賢忌能,他以作戰急需為名,設造箭之計,事出為公,諸葛亮不好推辭。讓諸葛亮自入圈套,還立下軍令狀,人證、物證俱全,諸葛亮有口難言。此計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此外,文中還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魯肅、多疑謹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這是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

課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3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落實的不盡如人意,現總結得失如下:

一、充分把握文章留白處,感知人物形象

1、本課我教學的重點之一放到了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於這個自然段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以對話形式組段。在教學中我拋出問題:“分角色朗讀第二自然段,給周瑜和諸葛亮兩人加上他們説話時的動作、語氣、神情。並想想為什麼這樣加?他們在説話時想些什麼?”我的本意是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讀與合作探究交流,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此時,課堂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可在這裏的教學中,在最該體現個性化閲讀的時候,我卻設計了一個齊讀練習,雖然説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認識了周瑜的陰險狡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這與我的本意並不一致。由於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生的引導上,在朗讀方面花的時間就顯得少了。現在回過頭來想想,語文教學中就是強調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時間到學生充分地朗讀體會上(合作讀、分角色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領悟人物形象,可能達到的效果會更好。

2、在學生彙報到通過三天之後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設置了一個問題: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説説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有的同學説:“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麼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麼辦?”有的同學説:“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麼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我又説:“假如你是魯肅,怎麼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害怕,吃驚的語氣。)於是,我又試着問:“那麼,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諸葛亮,怎麼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暗喜,得意的語氣。)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

3、假設具體情境,如果那天駐守曹軍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個性情莽撞的人,結果會怎樣?這一設計學生不但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

二、發散思維,勇於探索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

1、情境採訪,深化認識:

如,教師作為《三國週刊》的記者採訪“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學生會自然地對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總結,並加入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2、作業設計,拓展延伸:

在課的結束部分,我在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體會到這一寫作方法後,總結出: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語言,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隨即設計小練筆作業: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難的是武松,故事情節會怎樣?這一練筆作業的設計,讓學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間,而且將本文所學用到了寫作上。

總之,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閲讀過程的指導,並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美中不足,就是教師引導的還是過多,學生自主質疑探究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對於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問題,還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課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4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讓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而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成功地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課文篇幅較長,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是我在備課時一直想要突破的難關。經過縝密思考,我決定這樣開啟本課的學習之旅:

一、佈置預習作業,將課前預習落到實處

為了使學生對本課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不陌生,提前一週,我便讓學生利用手機或電腦蒐集有關的三國故事來讀一讀、看一看,通過讀故事或看視頻,對三國時期的魏、蜀、吳有所瞭解,進而對書中塑造的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等人物形象也略知一二。有了課前預習這一環節做鋪墊,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草船借箭》就不會感到那麼唐突、難以接受。

二、讀題質疑,以問題為導向進入文本

都説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先讀課題,從課題入手,提問學生:讀完課題,你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説用草船借箭、草船能借箭……我又接着提問:讀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麼?“用草船怎樣借箭?誰用草船借箭?向誰借箭?用草船借到箭了嗎?……”學生在我的啟發下各抒己見,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因題質疑,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提出問題,也讓學生有了徜徉文本、自主答疑解惑的源動力。

三、理清文章脈絡,圍繞問題展開教學

有了第一環節的“讀題質疑”,接下來就是“順藤摸瓜”,找到故事的主線,讀懂課文內容。根據同學們在讀題時生髮的疑問,課件出示“為什麼借箭?怎樣借箭?借到箭了嗎?”三個問題,只要學生通過讀課文能回答出這些問題,那麼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就全部浮出水面,文章的脈絡開始變得清晰,學生就不會迷失在長篇幅課文的“文字森林”裏,這對理解能力較弱的聽障學生來説是令人振奮的改變。

為什麼借箭?通過研讀課文1-2自然段,絕大多數學生可以輕鬆地拿下這個問題:因為周瑜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所以他用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怎樣借箭?這一部分的內容在課文的第3-9自然段裏有詳細的描述。如果逐段逐句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被大容量的又長又難的句段信息淹沒、裹挾,一頭霧水地在文本中穿梭而行,最終的收穫不過是一些似懂非懂的關於怎樣借箭的較為凌亂的隻言片語,而這些對於聾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因此,這一部分的教學就需要去粗取精,從聾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利用擬定小標題的方法嘗試將長文“肢解”成學生易於理解與接受的句段,通過每個小標題的提示去找尋我們想要的文字信息。

出示小標題1.借箭準備,課件彈出課文第4自然段,學生自由讀文,讀完分享自己已經讀懂了的內容。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説∶“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説∶“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説∶“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以上這段文字以諸葛亮與魯肅的對話形式呈現,這段話對於七年級聾生來説讀懂它並不困難。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段話的內容,我還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諸葛亮與魯肅,讓聾生進行分角色表演讀。學生興致頗高,不但讀得出色,也對本段課文內容理解得較為深刻。通過讀文,學生了解到借箭需要準備:二十條船、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對周瑜保密。

出示小標題2.借箭經過,課件引導學生聚焦“三天”:

……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説∶“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裏去取?”諸葛亮説∶“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上面這段話通過對諸葛亮三天“動靜”的解讀,學生不難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從容不迫。接下來的兩段話是借箭的詳細經過,課件出示第7、第8自然段,通過研讀這兩段課文,明確借箭經過:

連船、靠近曹營、一字擺開、擂鼓吶喊、受箭、調轉船頭、再受箭、謝箭回營

教學至此,最後一個問題——借到箭了嗎?不用老師再多説什麼,學生心裏都有了答案。

透過《草船借箭》這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了在聾生的語文課堂中實施“長文短教”的喜悦。都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思考、樂於嘗試,我們就能引領學生朝着我們嚮往的遠方一步步走近,直至抵達。

課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5

孩子們聽説《草船借箭》在遠程教育室上時,教室裏一陣譁然。於是,我打開資源,同學們看着花花綠綠的課題,原本沸騰的教室,一下子安靜下來,顯然,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了。這節課的導入,我通過多媒體畫面再現歷史故事,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知識,開拓視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課件就是不一樣,當時,我就覺得這節課肯定能上得非常成功。想到此,我不禁感慨萬分:素質教育倡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即使你是一個幽默大師,只憑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是沒辦法把孩子們帶到這種歷史境界中的,而遠程教育資源恰恰做到了。

當教學進行到課件範讀環節的時候,怎麼有些人昏昏欲睡了?問打瞌睡的同學是怎麼一回事,其中一個膽大的同學站起來説:“老師,課件中的範讀沒您讀得吸引人,你的語氣抑揚頓挫,,有的地方加上動作,既誇張又幽默。”學生的話讓我無言以對。我們又接着上課,我一邊點着課件,一邊帶着學生學習課文,我們的學習步驟可以説按部就班,接下來,有一個Flash動畫吸引了學生,那就是周瑜給諸葛亮派任務時的對話,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魯肅和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的過程,學生看得不亦樂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這節課快結束了,課文小結時,我問學生這節課學到了什麼,教室裏鴉雀無聲,連平時最愛回答問題的同學也睜大了茫然的眼睛,我又問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有的同學小聲嘀咕着,可請起來也説不出個所以然。

我很傷心,記得前幾年前,我也是教這一課,同學們又笑又樂,把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談得頭頭是道,還提了不少建議,其中課本劇的表演,更是把課堂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怎麼,今天用了先進的現代化工具,結果會是這樣的呢,我不禁迷惑起來。

我情不自禁地對這節課進行深刻地反思:

我沒能較好地控制教學過程,原因有兩點:

一、過分依賴遠程教育資源,準備不充分。

課堂上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是師生的權利,是師生之為“人”的具體表現。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要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親切可愛,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既是語言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如果課件範讀那個環節,我能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就不會出現課堂中那種沉悶的現象了。語文教學,雖可運用遠程教育把語言符號及口頭表述以鮮明的視聽形象再現,但一定要先讓學生進入文本,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和理解,展開想象,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學生準備不充分表現在心理準備不充分,他們忘了自己是來學習的,帶着好奇的心理,把學習的注意力全放在觀課件上了。當然這裏也有我引導不當的原因。其次學生準備不充分還體現在課文的預習沒到位。我的反思結論是:運用遠程教育,教師應該更認真地備課,不但備所上的遠教課,還要充分備學生。這樣才能成竹在胸,理清課文脈絡,真正成為學習的倡導者和引路人。

二、沒能創造性地選擇教學資源

先進的教學手段和傳統教育的優勢相結合,方能駕馭課堂。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可以用,但傳統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可廢,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課件,把自己的優勢教育與先進的教學手段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曾有人説過,新的不一定是先進的,新的不一定是更好的,手段先進並不意味着理念先進,傳統的不一定就是落後的,不一定就該擯棄。例如課件中的朗讀,正如學生所説,字音雖標準,但缺乏生氣,缺乏動感,缺乏表情。因此,教師的傳統範讀不可缺少,須知教師的範讀,學生不但能感受其音,還可觀其動作和表情,從而更好的模仿語氣和理解課文內容。在以往的教育中,我重視課本劇的表演,這樣不但增加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表演的能力。就這一點,我反思的結論是: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可以用,但傳統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可廢,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課件,把自己的優勢教育與先進的教學手段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要想充分利用好遠程教育資源,並不能一味地照搬、照用,它需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於是,要在備課上下功夫。

課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6

教學《草船借箭》這一課,臨近尾聲,在分析總結人物個特徵時,我提問:同學們,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學生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大部分同學都説喜歡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顧全大局,還有的説喜歡黃蓋的忠誠、愛國……這些人物的鮮明個性在同學們的頭腦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當我要結束這個問題時,一學生突然站起來説:“我喜歡課文中的周瑜”,這真是出乎意料的回答,同學們也驚訝地望着他。説實話,這篇課文我都教了好幾遍了,每次都向同學提出同樣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大同小異,可從來沒有學生提過這樣的問題,面對這與眾不同的思維,作為教師,我應盡責任對他的創新思維加以呵護,想到此,我沒有有馬上下結論,而是鼓勵他説出自己的理由,這位同學接着説:周瑜年少英才、武藝超羣,他想幹出一番大事業,出人頭地,因為諸葛亮的才幹超過了他,周瑜才忌嫉他,忌嫉的目的是想讓自己成為天下第一的,這也是一種進取精神,忌嫉是一種挑戰,是一種競爭,沒有忌嫉,你就會自我滿足,就會停止不前、他又例舉了一個他曾經忌嫉過的一個同學的例子,他説正因為有忌嫉心的“激勵”,才使他超過了這個同學,多麼有理有據的發言呀,我立即對他的發言給予了肯定,同學們也對他投來了讚許的目光。

説真的,對於學生的這種逆向思維,我平時是很少見的,尤其沒想到的是這個平時並不起眼的學生竟有這樣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可見,學生的潛能是不可低估的呀!為此,我們要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讓他們的個性得到進一步張揚。

課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7

今天早上上了一節公開課,這是赴天津學習上的第一節課:《草船借箭》第二課時。一節課下來,心情比較複雜,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雖然整堂課都比較順,都能按教學環節進行,重點能突出,教學目標也順利地完成了,學生回答問題也很積極,也有幾處亮點。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課堂生成的東西比較少,課堂的氣氛也不夠活躍,感覺是我引着學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預設走,好像我變成了主人,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應該是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教師只是起着導的作用,然後能巧妙地完成教學任務。可我卻沒能和學生在課堂上碰撞出火花,僅僅是走過場而已。

這堂課,我主要圍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幾方面?這一問題展開教學。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然後進行交流。學生都能找出相關的語句,並能説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這讓我感到了我們的學生和津南的學生的明顯不同,通常我們的學生能根據老師的問題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説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即使能説也是簡單的幾句,這的孩子就不一樣,每個孩子回答問題時已經習慣性地把自己的體會説一説了,這和老師的長時間訓練有關,平時注重學生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使每個孩子對所學的知識有自己獨特的感受。

不僅如此,這的老師對每個學年段的訓練重點都非常熟悉,在教學中都能把課程標準的訓練重點落到實處,就像我聽導師的常態課,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就以訓練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脈絡為主,第二課時就深入地分析課文,抓重點詞句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我主要抓住句子:諸葛亮笑着説:霧這麼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來引導學生理解,抓住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體會:諸葛亮會笑誰?。然後通過重點詞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魯肅的忠厚老實、周瑜的嫉賢忌能。在引導的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都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可是我覺得自己少了點激情,沒有把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營造出來,如果氣氛調動起來,課堂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總之,一堂課下來,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今後課堂上應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課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8

《草船借箭》是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故事節選自長篇歷史小説《三國演義》。課文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幹超羣。教授本課時本人以新課改為指導,做到了以下幾點:

1、教學中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此,我首先讓學生掌握好生字詞,然後再深入理解課文藴涵的情感。

2、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要做打樁機:

在本課教學時,我重點選取了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來展開教學,以點帶面,進而加深了對全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3、教學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

教學時,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朗讀、默讀、分角色讀、分組討論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整個教學中,主要以學生參與為主。

但教學中也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讀書不夠。更多的時間是在回答問題,缺乏充分的感情朗讀,以讀悟情。

2、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形式單一且太少。新課改要求要以形式多樣的評價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

3、課堂教學中某些教學環節的銜接與過渡不夠好,有時顯得牽強、突然。今後要在每個教學細節上仔細推敲。

總之,自己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在今後的工作中要積極進取,精益求精,努力拼搏,力爭取得優異的教學成績。

課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9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鬥勇,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羣。課文篇幅較長,在教學中如何做到長文短教,讓學生易於理解故事內容,這是我很想要去突破的一個難點。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嘗試着這樣去做:

一、從課題入手,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

師:讀了課題,同學們有什麼想問的?

生:什麼是“草船”?/為什麼要借箭?/誰用“草船”借箭?/用“草船”怎樣借箭?……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説説課文中的“草船”指的是什麼?

生:把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這就是課文中“草船”的由來。

師:請大家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同學們自己提出的問題,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學生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本。

二、彙總、提煉問題,解決本課最核心的三個問題。

學生閲讀文本後,對課文有了初步的感知,要做到長文短教,我指導學生從大家提出的眾多的疑問中提煉出本課最核心的三個問題:

1、為什麼借箭?(故事的起因)

2、怎樣借箭?(故事的經過)

3、借到箭了嗎?(故事的結果)通過解決這三個問題,學生對草船借箭的前因後果會有一個詳盡的瞭解,而在解讀文本理解故事情節發展的過程中,又可通過“周瑜長歎一聲説:‘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導學生思考:是諸葛亮的什麼讓周瑜自歎不如的呢?由此可以過渡到感悟諸葛亮人物形象的學習:諸葛亮知周瑜心,知魯肅人,知曹操性,即知人心;諸葛亮預料四更時刻大霧瀰漫,應稱識天文,他更會利用順風順水可知他曉地利,再加上他周密安排,巧妙部署,使得草船借箭成功。因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以周瑜最後自歎不如。

圍繞三個核心問題對課文進行解讀與賞析,將篇幅較長的故事化繁為簡,實踐證明這的確可以達到長文短教的目的。

三、複述故事內容,鼓勵學生樂於表達。

複述課文是學生對教材吸收、存儲、內化、整理和表達的過程,這個過程絕不能省略,學生有沒有完全理解課文中所講述的故事,就全靠複述課文這一環節了。在讓學生複述課文之前,我先把學生分成三組,分別説一説草船借箭這則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再將這三組同學所説的合起來完整地説一次。學生説完還不行,我還要求學生動筆將這則故事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寫好後經過修改,再請同學站上講台進行現場複述課文的練習。學生藉助複述課文這一環節,無形中會將草船借箭這個故事裏許多句段當中的文字內化成為自己可用的語言,這對聾生來説無疑是一種有效提高語文能力的訓練方式。

都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聾教育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勇敢嘗試,大膽創新,用適合聾生的方法教他們學習語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度,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課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篇10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學習目標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説清借箭的過程,感受人物形象。為了弄清文章主要內容。我由解析課題開始,比如:“讀了課文,你知道課文中有哪些人物?”通過學生的問答,將人物聯繫起來,説説在這些人物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也就是什麼事情把這些人物聯繫起來,這實際上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這些問題拋出後,便開始引導學生明白:回答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弄清楚課文的主要內容。也藉此機會將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學借箭過程時,我出示了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並就此一問“面對此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見了,他們的反應怎麼樣?心裏都會怎麼想?”學生抓住魯肅的“吃驚地説”與諸葛亮的“笑着説”的對比,體會到了諸葛亮的鎮定和胸有成竹。

在教學時我按教學環節進行,重點突出,教學目標也順利地完成了,學生回答問題也很積極,也有幾處亮點。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課堂的氣氛也不夠活躍,感覺是我引着學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預設走,好像我變成了主人,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應該是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教師只是起着“導”的作用,然後能巧妙地完成教學任務。可我卻沒能和學生在課堂上碰撞出火花,僅僅是走過場而已。

這堂課,我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今後課堂上應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文本還應該更加深入,以後要認真上好每一堂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poqg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