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古詩三首(精品多篇)

古詩三首(精品多篇)

古詩三首(精品多篇)

古 詩 三 首 篇一

第一課

教學目標 :

1.學習《鹿柴》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鹿柴》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言激趣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鋭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複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解詞連句知大意。

3.展開想象悟詩情。

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鹿柴》這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鹿柴》。

1.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所寫。

請學生補充介紹有關王維的資料。

2)解詩題。

“柴”,通“寨”,指導有籬落的鄉村別墅。

2.讀詩解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全詩,糾正以下字的讀音。

“鹿柴”的“柴:讀作“zhài”,不要讀作“chái”。

“返景”的“景”讀作“jǐng”,不要讀作“yǐng”。

“青苔”的“苔”讀作“tái”,不要讀作“tāi”。

3)自學詩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復”中間是“日”不是“目”。

3.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的註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地面上。

2)自己試着把句子的意思説一説。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裏,只聽見有人在説話,但看不見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展開想象,悟詩情。

1)自由練讀、背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2)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這首詩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空山深林中的幽靜景色。前兩句以人的話語聲來反襯空山的幽靜,着重從聽覺方面描寫環境的寂靜。後兩句以明亮的夕陽返光,反襯出山林深處的幽暗,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環境的幽美。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構成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詩中寫返照的陽光、幽暗的樹林、深綠的青苔,色彩豐富、絢麗。空山中有“人語”,深林中有陽光,使描寫的環境有了生字。這樣描寫有聲有色,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3)給點時間讓學生討論:

①在這首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②學生這首詩你還有哪些疑問?

(為什麼前兩句明明寫“人語響”,我們卻説它寫空山的寂靜?後兩句寫“返景”“復照”,我們卻説它寫深林的幽暗?)

4)教師小結: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5.練習朗讀,試背誦。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自然停頓,讀出韻味。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2)自己試背。

3)同桌互背。

4)集體背。

四、作業 :

背、默古詩;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有關作者資料。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江上漁者》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江上漁者》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

一、檢查複習。

1.集體背誦《鹿柴》;請幾名同學背。

2.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學生補充介紹有關作者資料。

2.解詩題。

漁者——打魚的人。

這首題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魚的人。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出沒”的“沒”讀作“mò”,不要讀作“méi”。

“**”的“波”讀作“bō”,不要讀作“pō”。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漁”“魚”。

(2)“君”字第二筆右邊要出頭。

3.齊讀《江上漁者》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往來:來來往往。

但;只。

美:鮮美。

出沒: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浪。

(2)自己試着把詞意連起來説説句意。

一、二句:在這一帶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隻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中飄着,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麼驚險啊!

(3)把四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説一説。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學生朗讀全詩,學生邊聽邊想象,打魚人那隻像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裏飄蕩,時隱時現,場面驚險。

2.課堂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講了幾種人?他們有什麼不同?

(2)從哪兒看出打魚人的艱辛?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到詩中講了兩種人:吃魚人和打魚人。吃魚人只愛鱸魚的味道鮮美;打魚人捕魚十分艱險。

打魚人為了捕魚,每天要駕駛着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自身無安全保障。他們的勞動成果是來之不易的。

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反映吃魚人不知打魚人的艱辛。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3.練習朗讀。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裏。

4.彙報、評讀。

5.自己試着背誦,同桌互背。

6.作業 :

背默古詩《江上漁者》;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找有關詩人資料。

板書設計

江上漁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檢查複習。

1.集體背誦《鹿柴》《江上漁者》。

2.請幾名同學背。

3.回顧古詩的學習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寫的。

學生補充有關詩人的資料。

2.解詩題。

出門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農夫家裏。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宿”讀作“sù”,不要讀作“shù”。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暮”“幕”“墓”。

(2)“貧”上下結構,上邊是個“分”,不要寫成。

“蓉”上中下結構,中間是個。

“吠”“大”字上面不要丟點。

3.齊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日暮:天色將晚。

柴門:樹枝做的門。

蒼山遠:蒼蒼茫茫的遠山,一直連向天邊。

貧:窮。

(2)自己試着把詞意連起來説説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遠望蒼山,路途遙遠,得找個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個貧窮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從柴門邊傳來了狗叫聲,知道是主人冒着風雪回來了。

(3)用自己的話説説全詩的意思。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同學有語氣地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意境。

2.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圖?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寫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它通過旅客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環境,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

4.可根據詩的內容,試着畫一幅“風雪夜歸人”圖,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5.練習背誦古詩。

(1)自己試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體背。

6.作業 :

背、默古詩,試着給爸爸、媽媽講講古詩的意思。

古 詩 三 首 篇二

教學內容:

生字教學,預習古詩,學習《墨梅》,悟出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

學習生字詞,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出示課題,導入  新課。

1、齊讀課題。

2、思考:讀後你知道了什麼?(這課書要學習三首古詩。)讀後你想到了什麼?(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誰寫的?詩的內容是什麼?詩人想表達什麼感情?)

3、明任務:這三首古詩分別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詩歌。詩人分別是王冕、鄭燮和于謙。。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二、指導預習。

1、藉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

洗硯池 千錘萬鑿 焚燒 乾坤

2、朗讀古詩。

3、聯繫註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

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三、檢查預習。

以讀準字音、質疑為重點。

四、學習《墨梅》

1、瞭解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畫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著名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人(今浙江紹興)。

(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

(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墨梅有什麼特點?詩人為什麼要寫《墨梅》這首詩?要表達自己什麼樣的感情?)

2、講解詩意。

(1)教師範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藉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説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裏是説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麼特點?(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後兩句: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後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裏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誇讚它顏色的鮮豔,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D.進一步理解。

墨梅還有什麼特點?(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首題畫詩,是説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豔麗來討人稱讚,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

詩人運用了什麼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的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繫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後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3、朗讀全詩。

4、總結全詩:

(1)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有什麼特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3)想象詩人在這樣的美景裏會有什麼樣的表情、動作?

5、指導學生練習朗讀。

6、總結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

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墨梅》這首古詩的?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五、作業 :

1、背誦《墨梅》。

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後兩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教學內容:

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後兩首古詩。

教學目標 :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

一、複習舊知。

1、指名背誦《墨梅》。

2、彙報自學預習的情況。

(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

(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習《竹石》

1、瞭解詩人,理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是"揚州八怪"之一。

(2)理解詩題。(竹石,紮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的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首詩是題寫在他畫的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2、抓字眼,明詩意。

A.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咬定:這裏形容竹根牢牢紮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巖:山巖的裂縫處。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決不放鬆,竹根紮在破碎的山巖之中。

這兩句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巖中"表明了勁竹對生活條件並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的生命力極強。

B.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堅勁:堅韌不拔。

任爾:隨你。人,任平。爾,你。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的磨難仍然堅挺,不管你從何方刮來什麼風。

這兩句進一步寫出了惡劣環境對勁鬆的磨練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的磨難,惡劣的環境。面臨着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

3、想意境,悟詩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歡哪種植物?你喜歡竹子嗎?為什麼?説説你的理由。

(2)詩人喜歡竹子嗎?為什麼?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作者非常喜歡竹子。作者用質樸的語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勁竹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這首詩借物喻人。通過詠誦立根破巖之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決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詩人的身份,懷着對勁竹的敬佩之情朗誦全詩。

三、學習《石灰吟》。

1、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後評讀)

(2)填空練習。

《石灰吟》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2、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説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千錘萬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採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製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閒",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3)想意境,悟詩情。

A.詩人寫的是石灰,石灰有什麼特點呢?(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裏開採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詩人用什麼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D.朗讀全詩。

四、總結複習。

1、分組朗讀三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用什麼樣的感情讀?(語調停頓、語速都應該以據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而定。)

(2)練習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評讀。)

2、結合本課的學習,談談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五、作業 。

1、朗讀背誦古詩。

2、運用歸納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選擇一首古詩,試着自學。

古詩三首 篇三

時間: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三首古詩。

2.認識5個生字。

教學難重點:

朗讀 背誦 在反覆誦讀中,感悟詩歌的情趣。

課時:1課時

教學流程:

1.調動積累,導入新課。

師:初夏的時候,我路過公園裏的小池塘時,看到有幾朵小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臉,不由得讓我想起了詩人楊萬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説到池塘、荷花,你們還想到了哪些詩句呢?

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關於池塘或荷花的詩句。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也是講夏日池塘裏發生的事,它的題目就叫《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相機理解詩題:荷花池塘裏。

學生齊讀題目。

簡介作者。

學生説自己知道的關於白居易的生平、詩作、詩風。

教師小結: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從小生活清貧,生逢戰亂,對社會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較深的瞭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諷喻詩”。他熱愛大自然,寫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

3600 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2.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

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1)學生結合前後句和插圖,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小組內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瞭解《池上》大意。(指名説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6.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1)前兩行──小娃偷採蓮。

(2)後兩行──景美童心純。

古 詩 三 首 篇四

學習目標

1.識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1.瞭解王安石的生平。

2.瞭解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遊介紹,激趣導入

(出示地圖,標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談話:今天老師給你們當導遊,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鎮頭。”這首傳唱了千年的歌謠向我們介紹的是瓜洲。瓜洲位於江蘇省揚州南面,長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長江水見證了瓜洲的興衰,瓜洲曾經是“江北重鎮、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僅是東漢吳國第一古都,更是文氣洋溢的靈秀之地。許多詩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絕唱的詩句: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if-件展示詩句。)還有一首廣為傳誦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書詩題,讀題。

3.過渡:為什麼人們喜歡這首詩呢?先去讀一讀吧。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整體感知。直奔重點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

2.指名讀,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間、數重山、照我還”。

3.反覆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覺得詩寫得很關,寫出了詩人想念家鄉的感情。)

5.你最欣賞詩中的哪一句呢?

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剛同學説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詩,(課件出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生齊讀。)

2.能説説為什麼喜歡這句詩嗎?(指名答。)

3.有同學説,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美麗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讀一讀,説一説:在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麼説什麼。

4.同桌之間互讀、練説。

5.指數名學生説。

6.小結:你們的回答很精彩!原來短短一句詩可以在人的頭腦中出現這麼多不同的畫面,文字的魅力真是無法想象。

7.那就用朗讀把感受表達出來吧。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一派色彩斑斕的綺麗風光。

種“綠”色呢?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兩邊大面積出現的是草地、樹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見了——

練習題: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綠色的詞嗎?

近處( )的小草( )的柳樹,遠處( )的樹林( )高山。(學生口述)

11.詩人此時正遇早春時節,站在小船上舉目四眺,滿眼皆是綠色,讓作者明顯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別小看了這個“綠”字,它僅僅是告訴你春天來了嗎?它還能讓你感受到什麼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裏的“綠”有着層次關,遠近各不相同;“綠”還寫出了春天景物的變化……)

14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15.小小的“綠”字卻有大大的文章!引導閲讀“資料袋”,介紹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6.聽完“綠”字的故事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指名答。)

17.小結: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了一個字修改十多次,難道我們在平時的習作中不能做到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18.這首詩正是因為這個故事,讓人們更加讚賞。那就讓我們一起讀出你的讚歎吧。

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1.過渡:這麼美的綠,這麼迷人的風光,誰不想多看兩眼?誰不想留戀其中?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嗎?(指名答。)

2.詩人想回哪裏去?詩中的家鄉是指哪兒?引導從課題“泊船瓜洲”和詩句“鐘山只隔數重山”等處理解。

3.你能在地圖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嗎?先好好讀讀古詩。

4.學生上台指明。(老師點擊課件,顯示“鐘山”的位置。)

簡介:王安石的父親曾在江蘇南京為官,王安石是在那裏長大的,對鐘山即現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説那裏是他的第二故鄉。

5.你從哪裏能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到家鄉呢?

6.引導學生從“一水間”“只隔數重山”“又”“何時照我還”這些詞句理解。(指名答。)

7.練習讀出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1.這真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漂泊在外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牽腸掛肚呀!讓我們一起再來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練習背誦。

3.王安石,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政治家,立志於國家改革。這首詩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經瓜洲時所寫。短短28個字,展現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綠,抒發了久思故鄉的一寸衷腸,更暗示了他對自己前途的擔憂。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圖嗎?千頭萬緒湧上心頭……更讓我們驚歎的還是他對文字的講究,一個“綠”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風範!

第二課時

樂調情

1.播放歌曲《故鄉的雲》.

2.聽!來自遠離家鄉遊子們的聲聲吶喊。故鄉的雲總是那樣的白,故鄉的人總是無比的親!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胸中滿溢的情懷呢?

讀入情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讀準、讀通,看看註釋或藉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2.指數名學生讀,正音。(注意讀準“意萬重”“聒”。)

3.看看詩詞的題目,你能發現什麼?(指名答。)

4.這相同的兩個“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和你的夥伴一起反覆讀上三遍之後,再好好想想。

5.讀了這麼多遍,讓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説。(指數名答。)

品悟情

1.詩人那濃厚的化不開的思鄉之情,都藏在哪個句子中呢?默讀,畫出來。

2.指名答。

3.“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4.學生同桌互相説一説;指名説。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滿腹惆悵、心事重重的感覺。

6.這句詩中詩人是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話説説下面那句詩的意思嗎?小組內交流。

8.引讀“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9.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掛念。

10.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齊讀。)

11.王安石見明月而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巧妙的藏與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注重體會“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議深情

1.學生任選一首配樂背誦。

2.在你背誦時,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指名答。)

3.總結: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就不同。我們不可能到詩人生活當中去,不可能看到那個朝代詩人面前真實的景色,但是,詩人們那份濃濃的思鄉情,我想無論是誰都能感悟得到!因為詩中的字字句句無不包含着對故鄉的想念、對家鄉的思念。讓我們一起再來背一背這首感人的詩詞吧。

記生字

1.找到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句子。

2.説説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們?(指名答。)

3.指導書寫: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寫得左窄右寬。

4.學生練寫。

古 詩 三 首 篇五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一)學習《楓橋夜泊》。

1、藉助拼音自讀。

2、同座互讀。

3、指名試讀,正音。

4、在朗讀的基礎上,結合插圖整體感受詩中的畫面和意境。(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5、藉助註釋,弄懂詩句的意思。(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着滿天霜花。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着“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漁火”,即“漁船上的燈”,江邊的楓樹,江面的“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構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帶着旅愁的詩人一夜未眠。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

6、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卧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7、這首詩採用倒敍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讀時,可按下列節拍進行: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前兩句朗讀時要略帶感傷語調,語速要慢。“姑蘇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驚奇之感。最後一句讀得淒涼而悠長。朗讀時要想象詩中景象,體會詩中意境。

9、背一背(或蒐集)夜晚思念(或感傷)的古詩。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註釋]春曉:春天的早晨。曉:天亮。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聞:聽。聞啼鳥:聽見鳥叫。

靜夜思 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註釋]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懷疑,以為。舉頭:抬頭。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註釋]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數重:幾層。綠:吹綠了。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裏。

(二)學習《別董大》

1、簡介。《別董大》是高適漫遊時寫的送別詩,原題有兩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蘭。董庭蘭是玄宗時代的著名琴手,曾經得到宰相房的賞識和寵信。據説董庭蘭善古琴,當時盛行胡樂,董氏受到冷落,高適送別他,可能也正是詩人失意的時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學。

(詩中一二兩句寫景。千里黃雲蔽空,日落時天色昏黃,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風吹颳着大雁,大雪紛飛,寫雪中的景緻,同時也是隱喻董大即將分手遠行。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在此情此景中送別友人,作者難免有淒涼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勸勉,作者勸故人不要憂愁前面沒有知己,天下哪個人不賞識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遠景。作者沒有承接前兩句抒發悲苦的情調,而是表現昂揚的精神,豪壯的氣概。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有相似之處,後兩句比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更具一種豪傑氣概。)

3、朗讀時,可按下面節拍進行: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景物描寫朗讀時語速較慢,要有淒涼之情,空曠之感。“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要讀出慷慨大度的氣勢。

4、背一背(或蒐集)類似表達友情(或送行)的古詩。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註釋]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説,夜裏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釋]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附近。渭城: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濕。客舍:旅店。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註釋]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踏歌: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註釋]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説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廣陵:即揚州。故人:老朋友,這裏指孟浩然。煙花:指豔麗的春景。盡:消失。唯見:只見。天際:天邊。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註釋]離離:繁盛的樣子。原:原野。榮:繁盛。遠芳侵古道: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侵佔了古老的道路。遠芳:牽連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綠色連接着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兩句借用《楚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孫:貴族。這裏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樣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註釋]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憶:想念。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異鄉:他鄉、外鄉。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茱萸(zhū yú ):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説可以避邪。

第二學時

1、簡介:《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大約是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寫的。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笑一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從側面反映出詩人離開朝廷後的輕鬆愉快的心情。

2、運用上面的學習方法自學。

(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昇這一段時間裏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前兩句寫夕陽照耀下的江水。夕陽從地平線上平鋪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綠一半紅的景觀。“鋪”字用得非常恰當。“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着地面照過來的,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閒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

後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多麼像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由此詩人在第三句對這種景象進行了讚美:可愛的九月九年級的夜啊!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多麼和諧、寧靜的意境,藴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悦、熱愛之情。)

3、讀這首詩時,應想象詩中所描寫的優美景色,四句出現兩幅畫面,在想象畫面的基礎上記住詩句。(畫圖)

4、朗讀這首詩時,可按下面節拍朗讀: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九年級/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殘陽鋪水中”要讀得平緩、輕柔;“瑟瑟”和“紅”要拉長語調,顯示顏色的奇特;“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則要讀出讚美喜愛之情。

5、背一背(蒐集)描寫傍晚或夜景的古詩。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註釋]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軍時在山上紮營,立木為區落,叫柴;別墅有籬落的,也叫柴。空:詩中為空寂、幽靜之意。但:只。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山行:在山裏走。寒山:深秋時節的山。徑:小路。坐:因為、由於。於:比。

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註釋] 樂遊原:在長安城南。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樂遊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不適:不悦,不快。

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註釋]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月黑:沒有月光。單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裏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遁:逃走。將:率領。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逐:追趕。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註釋]乃:就。發生:催發植物生長。潛:暗暗地,悄悄地。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徑:鄉下的小路。花重:花因沾着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古詩三首 篇六

教學目標:

1.理解三首古詩,結合註釋或查字典、詞典,瞭解詩句意思。

2.多誦讀,並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3.瞭解詩人怎樣在寫景、敍事中抒發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題引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三首古詩。(板書課題)

二、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第一首古詩《贈汪倫》(板書題目)。要求我們能借助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共同交流。在理解詩句的同時要注意體會詩中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贈汪倫》

1.以故事引入。

《贈汪倫》這首詩的作者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唐代詩人李白。汪倫和李白是好朋友。

汪倫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學,但不願做官,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對李白所作的詩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知道李白喜歡喝酒,於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釀成酒,並長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聽説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請李白前來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來,幹是想出一個妙計。他修書一封,送給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已早聽説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應往訪。見面後,李白説:“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汪倫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並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卻哈哈大笑説:“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後汪倫每日以美酒佳餚相待,兩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贈汪倫》這首別具一格的七言絕句,

2.教師範讀,輕重緩急得體,抑揚頓挫分明。

3.指名學生試讀,教師隨機指導。

4.指導學生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l)根據課文註釋、查字典自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記下來。

(2)小組討論、交流,議一議是如何理解這首詩的。

(3)學生彙報交流自學情況,教師相機點撥。

①指名試講:你是怎樣理解詩的前兩句的?

(先結合詩句理解詞語,然後再説説這兩句詩的意思。)

②重點理解後兩句詩的意思並體會感情。

師:誰來談談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誼”,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師:汪倫對李白的情誼僅僅表現在“送別”上嗎?前面聽了老師對這首詩寫作背景的介紹,你們知道汪倫對李白的情誼還表現在哪裏?

生:表現在汪倫寫信熱情地邀請李白來桃花潭作客。

生:表現在汪倫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師: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假設,那麼,跟下句連起來,可用上什麼關聯詞來翻譯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還可用“就算…也…”“縱使…也…”)

師: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又帶領村民踏歌相送。所有這一切,怎麼不使李白深受感動呢?大家請再想想,如果採用不同的語氣來翻譯這兩句,比如可用感歎句或反問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達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麼能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嗎?不,遠遠比不上。

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手法,誰來説一説,這裏用什麼來比喻什麼?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來比喻“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師:這裏運用比喻、誇張的手法,為的是表現什麼?

生:表現汪倫和李白之間的情誼深。

生:表現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師:誰能把這種感情談出來?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③把這首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教師出示教學軟件或課文插圖,學生看圖練説,可以發揮想象。)

(4)指導朗讀、背誦。

①指導停頓,讀中表達情感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②配樂朗讀(伴以悠揚的笛聲或蕭聲。)

(出示與古詩配套的音樂光盤或配樂錄音讓學生進入情境,在讀中想象朋友相送的情景,體會詩中表達的深情厚誼。)

③背誦這首詩。

四、佈置作業

默寫《贈汪倫》。

第二課時

-、複習引入

1.指名背誦《贈汪倫》。

2.指名描述詩意。

二、揭示課題

1.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李白寫的又一首表現朋友相送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板書課題)。

2.解題:

補充介紹黃鶴樓,黃鶴樓最早建於三國時期,有“天下絕景”之稱,歷代詩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詩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誦孟浩然的詩,如《春曉》。

之:往,去。

廣陵:地名,現在的江蘇省揚州市,漢朝時稱“廣陵”,隋唐時稱揚州,揚州是唐朝最繁華的都市之一。

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題目的意思説出來。

(提示:是誰送誰,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去。)

三、自學古詩。自主探究

1.自由練習朗讀古詩。

2.藉助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自學古詩,記下不懂的問題。

3.小組合作學習。

4.彙報交流自學成果,教師相機引導、點撥。

①故人西辭黃鶴樓

重點解釋“西辭”。可結合地圖,讓學生先找到武昌,再找揚州,看兩個地方所處的位置,也可畫出長江流向圖,由圖可見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由西向東,依長江順流而下,告辭時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點明送別地點。

②煙花三月下揚州

重點抓“煙花”。三月。過去人們稱之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節,在草長花開的季節,空氣濕度增大,遠望去好像有一層薄薄的煙霧籠罩着花草樹木,煙花指的就是這種景色。

第二句點明送別的時間。

在黃鶴樓這樣的千年勝地,又正值繁花似錦的春天,朋友們正應愉快地聚會,可“故人”卻要辭別遠去了。這兩句在敍事之中流露出惜別之情。

③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學習時採取邊讀邊畫邊思考的方法,先讓學生準確生動地描述情景,在頭腦中或在紙上形成畫面,猶如親眼看見李白送別好友後呆立江邊,久久不肯離去,若有所失的神情,使學生在展開想象的基礎上,深刻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真摯情誼。

④教師:這首詩前兩句敍事,後兩句寫景。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⑤用多媒體軟件或投影顯示畫面:在碧波盪漾的江面上,一隻帆船逐漸向前移動,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見了,老朋友不見了,只有江水層層湧向天邊,李白仍呆立江邊。

5.指導感情朗讀,體會老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6.練習背誦

四、總結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裏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

五、拓展延伸(可任選一項完成)

1.課外閲讀李白、孟浩然寫的其他詩。

2.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完成一幅古詩配畫。

第三課時

-、複習引入

指名背誦《贈汪倫》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學習《回鄉偶書》

1.解題:理解“偶”和“書”的意思。

2.簡介作者及背景。

賀知章,證聖元年進土,時年三十六歲,直到天寶三年回到久別的家鄉,當時已是八十四歲的人了。久別歸來,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噴湧而出,隨手寫下了這不朽之作。

3.教師範讀,學生聽後説—説這首詩講的是什麼事?

4.學生讀熟古詩,藉助課文註釋和查字典自學詩句。

5.小組內交流自學情況。

6.當“小老師”,上台講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台下同學可以對“小老師”發問,“小老師”答不上或答不對的,可由台下同學回答或補充、更正。無人答對的由教師引導、幫助。

7.教師小結: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雖鄉音未改,但兩鬢早已如霜,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裏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厚情懷。

8.指導感情朗讀並練習背誦。

9.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着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演一演。

(l)在小組內進行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演出。

四、拓展延伸

1.分小組互相交流課外閲讀的古詩

提示:先讀讀古詩,説説作者是誰,還可以用自己的話簡單説説詩句的意思,最後帶着同學們讀一讀。

2.請2-3名同學當小老師向全班推薦古詩。

五、學習本課生字

1.在小組內説—説你是用什麼方法記憶生字的。

2.你認為哪個字容易寫錯,提示給大家。

3.指導正確書寫。

古詩三首 篇七

課題:1、課時:三課時學習目標知識目標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能力目標能結合插圖,講解古詩意思。背誦並默寫古詩。情感目標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薰陶。教學重點1.理解詩句,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

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3、指導背誦、積累語言。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課程資源插圖、音樂、蒐集描寫山水的古詩     教學流程一、學習《獨坐敬亭山》(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你喜歡哪首古詩?誰來背給大家聽?今天,我們再學三首,這三首詩想像奇特,你們一定會喜歡。(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先學第一首李白寫的《獨坐敬亭山》,(板書詩題目)解題。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獨坐:單獨地坐。連起來題目意思是什麼?(二)自學古詩1.出示自學提示,佈置自學。①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②結合詩句,利用字典理解詞意及詩句的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別人交流。2.檢查自學。3.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四)佈置作業 :熟背《獨坐敬亭山》。二、學習《望洞庭》(一)導入  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我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説一説。

(三)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 :

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三、學習《憶江南》1、背誦前兩首詩。這一首描寫怎樣的景緻呢?怎樣的心情呢?2、帶着問題讀詩、看圖理解意思。3、指讀正音,藉助註解理解意思。4、説詩意,並誦讀。5、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收穫。6、作業 :背誦《憶江南》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李白] [唐]劉禹錫                          [唐]白居易鳥高飛                  湖光秋月                  綠出江花紅勝火雲獨去                  潭水無風                  春來江水綠如藍兩不厭                  山水翠 江南山水美課後反思利用情境法教學古詩,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引導學生入境,讀詩文捕捉畫面。利用畫面景物描寫,揣摩詩人心裏及當時的思想感情,較好地理解古詩,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利用此法,還學習了宋朝徐俯寫的《春遊湖》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憶江南》。但學生表述詩意時,依賴參考資料,自己組織語言的能力還需要加強。相關鏈接詩人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後遷下(今陝西渭南縣),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詩人,被白居易稱作“詩豪”。他的許多作品,立意新穎,思想深刻;七言絕句受到民歌的啟發,寫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辭親遠遊”,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古詩推薦欣賞: 題君山(雍 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們是古代傳説中堯的妃子,死後化作湘水神,遊於洞庭之上。相關網站:       教學流程          二、學習《望洞庭》(一)導入  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我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説一説。

(三)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 :

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三、學習《憶江南》1、背誦前兩首詩。這一首描寫怎樣的景緻呢?怎樣的心情呢?2、帶着問題讀詩、看圖理解意思。3、指讀正音,藉助註解理解意思。4、説詩意,並誦讀。5、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收穫。6、作業 :背誦《憶江南》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李白] [唐]劉禹錫                          [唐]白居易鳥高飛                  湖光秋月                  綠出江花紅勝火雲獨去                  潭水無風                  春來江水綠如藍兩不厭                  山水翠 江南山水美課後反思利用情境法教學古詩,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引導學生入境,讀詩文捕捉畫面。利用畫面景物描寫,揣摩詩人心裏及當時的思想感情,較好地理解古詩,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利用此法,還學習了宋朝徐俯寫的《春遊湖》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憶江南》。但學生表述詩意時,依賴參考資料,自己組織語言的能力還需要加強。相關鏈接詩人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後遷下(今陝西渭南縣),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詩人,被白居易稱作“詩豪”。他的許多作品,立意新穎,思想深刻;七言絕句受到民歌的啟發,寫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辭親遠遊”,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古詩推薦欣賞: 題君山(雍 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們是古代傳説中堯的妃子,死後化作湘水神,遊於洞庭之上。相關網站:

古詩三首 篇八

21  古詩三首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詩《望廬山瀑布》、《山行》,理解詩的意思,瞭解祖國山河的壯麗。想象詩的意境,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愛祖國的教育。

2.學會本課3個生字。

3.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2.難點: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後,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願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説作者)

二、學習《望廬山瀑布》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願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望廬山瀑布》。

(二)學習《望廬山瀑布》

1.出示《望廬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瀑”:注意右邊字形。

比較“廬”“爐”偏旁。知道“廬山”是我國名山,在我國山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峯。

4.根據註釋自學,讀詩句,試着理解詩句的意思。

5.反饋:説説詩句中哪些詞語不理解?

6.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詩意,想象意境。

(1)詩句中描寫的是哪兒的景象?從哪兒看出的?讀題。(出示廬山瀑布插圖)

(2)作者來到廬山,望見廬山的瀑布,被廬山瀑布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著名詩句。作者在哪兒看廬山瀑布?你從哪看出的?(“望”即遠看,“遙”即遠。)

(3)作者在遠處遙望廬山瀑布,看到了什麼景象呢?你從哪句詩中感受到的?(引導學生讀詩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説出自己對詩句的理解,體會其意境。可以不按詩句的順序來談,談一句,指導讀一句。遇有曾經提出問題的地方,注意反饋提問的學生。)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在陽光的照耀下,香爐峯頂瀰漫着紫色的煙霧,像香爐裏散發的煙一樣不停地升騰,遠遠看見瀑布像一條大河垂掛在山前。(板書:產生。)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瀑布從陡峭的山崖上飛快地直瀉而下,使人懷疑它是從天上流下來的。

(4)讀古詩,説説作者筆下的廬山瀑布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5)你們願意欣賞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象嗎?(放錄像)

(6)廬山瀑布壯觀美麗,作者不由地對它讚歎,面對廬山瀑布,吟出這首詩歌。誰願意背誦這首詩,來抒發自己對廬山瀑布的讚美之情?指名背誦。願意表達自己對廬山瀑布表達讚美之情的同學站起來背誦。

(三)小結學法

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望廬山瀑布》的?

(引導學生歸納:知作者、明題意、解詩意、賞意境、懂感情、會背誦)

三、學習《山行》

1.按以上方法自學第二首古詩。學懂的同學準備向大家彙報,以下方法自選:

(1)可以説説詩中描寫的意境。

(2)可以有語氣地朗讀或背誦。

(3)可以把詩中描寫的內容用彩筆畫出來。

2.班內反饋

(1)作者:杜牧。唐代文學家。被後人稱為“小杜”。

(2)題目意思:在山中行走。

(3)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什麼了?誰願意介紹?

3.學生自選方式進行彙報。教師注意引導理解重點詞句意思。

(1)遠上:山路向上延伸。斜:讀xiá。山間的石子小路彎彎曲曲。(在“徑”下板書:小路。)

句意:深秋季節,一條碎石鋪成的彎彎曲曲的小路由山下一直伸向高高的山頂。

(2)第二行:在高高的山峯上,白雲繚繞,隱約可以看見人居住的房屋。(由“白雲生處”可看出山之高。)(在“生”下板書:形成、出現)

(3)第三行: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兒深秋傍晚的楓林。

(4)第四行:被秋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鮮豔。(板書:比)

4.朗讀、背誦古詩。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兩首寫景古詩,一首是我們所熟悉的有“詩仙”之稱的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我們又瞭解了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學習了他的《山行》。兩首古詩雖都是寫景,讚美祖國山河,但李白的詩雄奇豪放,想像豐富;杜牧的詩鮮明自然生動。課下我們可以讀讀李白和杜牧的其它幾首寫景詩,體會兩位作家詩歌不同的風格。

附:板書

古詩三首 篇九

一、教學目標 

1、感受我國古代進步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珍視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説出課文後第1題句子中6個帶點詞的確切意思,並能正確理解詩句。

3、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能正確地背誦和默寫3首古詩。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逐字逐句地理解詩的意思,邊讀邊想象詩歌描寫的情景;

難點: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贈汪倫》和《題臨安邸》兩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釋有關詞語和詩句。練習朗讀,背誦和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過程

1、回憶學法,揭示課題。

(1)回憶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説説學古詩的基本方法。出示學法:

理解課題,認識作者;解釋字詞,講説詩意;

聯繫實際,發揮想象;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2)揭題。今天我們繼續運用上述方法來學習三首詩,要以學生自學為主。

2、指導學習《贈汪倫》。

(1)理解課題,簡介李白及有關本詩的故事。

(2)聽錄音,初知內容。

(3)解釋字詞,説説詩意。

○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將放行”是什麼意思?學生試答後,教師講述:我很快就要坐船離開這裏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麼意思?學生試答後,教師講述:忽然聽到岸上有人用腳步打着節拍,邊走邊唱的聲音。

這兩句主要寫什麼?(主要是敍事,展示一幅離別送行的畫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虛指,極言譚水之深,是誇張的説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麼意思?學生試答後,教師講述;雖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卻比不上汪倫為我送行的情誼深。

這兩句詩用桃花潭來比喻汪倫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誼深。第3句詩用了誇張的寫法。

(4)總結。

○説説整首詩的意思。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珍視友情。)

○背誦這首詩。

3、指導學習。《題臨安邸》。

(1)理解課題,簡介詩人及有關的背景知識。

(2)聽錄音,初知內容。

(3)解釋字詞,説説詩意。

①學生自由讀古詩,看註釋理解,並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

“休”是什麼意思?學生試答後,教師講述:青山之外還有青山,高樓之外還有高樓,那些統治者在西湖邊上聽歌賞舞、尋歡作樂的生活到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呢?

看圖幫助理解詩句含義。

理解第3句。“暖風”、“薰”、“醉”是什麼意思?學生試答後,教師講述:暖洋洋的春風把這幫終日只知遊山玩水的傢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樣。

理解第4句。

“直”是什麼意思?學生試答後,教師講述:那些統治者簡直把這臨時避難的杭州當作者家汴州了,忘記了故都汴州,忘記了被異族侵佔的半壁江山。

(4)總結。

①説説整首詩的意思。

②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憂國憂民,諷刺南宋統治者只顧遊山玩水,醉生夢死,忘記了山河破碎的恥辱,將收復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腦後的可恥行徑。)

③背誦這首詩。

4、佈置作業 。

(1)完成作業 本上1、2、4(1)(2)、5(1)(2)(4)。

(2)背誦這兩句詩,並準備默寫。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第三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釋有關詞語的句子。

3、練習朗讀,背誦和默寫這首詩。

4、完成有關作業 。

教學過程

1、複習、檢查。

先背後默寫前兩首古詩,個別學生寫在燈片上,然後出示燈。

全班評價糾正。

2、指導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理解課題,簡介陸游及有關的背景知識。

解釋字詞,説説詩意。

①學生自由讀古詩,看註釋理解;並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萬裏”形容黃河的長,是誇張的説法;不是實指,黃河實際長一萬多華里。學生試答後,教師講述: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翻該,向東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虛指。形容華山的、雄偉高大。學生拭答後,教師講述:五千仞高的華山直插雲霄。

這兩句主要寫景,運用了怎樣的寫法?”(誇張、化靜為動,使人感到景物不僅雄偉,而且虎虎有生氣。)

理解第3句。“遺民”、“淚盡”、“胡塵”是什麼意思?學生試答後,教師講述:北方淪陷區老百姓在異族統治下受盡折磨,眼淚都哭於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師”是什麼意思?學生試答後,教師講述:他們盼望南邊的宋朝軍隊收復北方失地,解救他們,盼了一年又一年。

這兩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總結。

①説説整首詩的意思。

②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百姓的同情。)

③背誦這首詩。

3、佈置作業 。

(1)完成作業 本上3、4(3)、5(3)和6的練習。

(2)有餘力的學生課外選學李白、陸游的詩一首抄錄並背誦。

標籤: 詩三首 多篇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pv5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