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關於古詩三首(精品多篇)

關於古詩三首(精品多篇)

關於古詩三首(精品多篇)

三首古詩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原文:

陌上花三首

遊九仙山,聞裏中兒歌陌上花,父老雲,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吳人用其語為歌,含思宛轉,聽之悽然。

而其詞鄙野,為易之雲。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

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長歌緩緩歸。

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爭看翠軿來。

若為留得堂堂去,且更從教緩緩回。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還家。

譯文:

我在遊覽九仙山時,聽到了當地兒歌《陌上花》。鄉親們説:吳越王錢假的妻子每年春天一定回到臨安,錢王派人送信給王妃説:“田間小路上鮮花盛開,你可遲些回來。”吳人將這些話編成歌兒,所含情思婉轉動人,使人聽了心神悽然,然而它的歌詞比較粗俗、淺陋,因此給它換掉,而成以下三首詩。

田間小路上的花兒開了,蝴蝶在花叢中飛呀飛,江山還沒有更改呀,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

經過了幾度春秋,遺民已逐漸老了,出遊的女子長歌着緩緩返歸。

田間小路上無數花兒爛漫盛開,路上的行人爭相圍觀那彩車駛來。

如果要留住這明豔的春花,那就暫且聽從錢王的意見,不要急着返回。

生前的富貴榮華好似草尖上的'露珠,死後的風流情感正如那田間小路上的春花。

錢王你已眷戀不堪地離杭降宋去了,還要教妻子不急於從陌上歸家。

註釋:

⑴九仙山:蘇軾《宿九仙山》詩題下自注:“九仙謂左元放、許邁、王(儉)、謝(安)之流。”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無量院相傳為葛洪、許邁煉丹處。

⑵陌:田間小路。

⑶吳越王妃:指五代吳越王錢俶之妃。吳越王,《新五代史·吳越世家》載,宋興,吳越王錢俶“始傾其國以事貢獻。太祖皇帝時,俶嘗來朝,厚禮遣還國。······太平興國(宋太宗年號)三年,詔俶來朝,俶舉族歸於京師,國除”。

⑷鄙野:粗鄙俚俗。

⑸易之:謂變換其詞(保留其調)易,更改。

⑹昔人非:作者作此詩時,距離太平興國三年,已近一百年當時之人自無在者。

⑺遺民:亡國之民。垂垂:漸漸。垂垂:一作“年年”。

⑻遊女:出遊陌上的女子。

⑼軿(píng):車幔,代指貴族婦女所乘有帷幔的車子。翠:青綠色。

⑽堂堂:公然,決然;堂堂正正。

⑾從教:聽任,任憑。

⑿草頭露:草頭的露水,一會兒就幹掉,比喻生前富貴不長久。

⒀“身後”句:意為身後大家沒有忘記她,為她唱《陌上花》。

⒁遲遲:《孟子·盡心下》:“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比喻錢俶離杭州朝宋,遲遲其行,戀戀不捨。

賞析:

第一首對吳人歌《陌上花》事作了概括的敍述。首句由眼前景物寫起:春天時節,陌上鮮花盛開,蝴蝶在翩翩飛舞。這迷人的春色,跟“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時的景象並無不同。然而,隨着時光的流逝,吳越王朝早已滅亡,吳越王妃也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了令人悽然的故事傳説。故次句緊承首句,轉出“江山猶是昔人非”,由眼前的景物聯想到已成過往的人事,兩相對照,發出了“江山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概。三四兩句着眼於吳人歌《陌上花》事。儘管吳越王朝!的遺民已漸漸地衰老,但遊女們仍在長聲歌唱《陌上花》,以寄託對王妃的追憶與悼念。這説明《陌上花》流傳頗廣,在吳人中有很強的生命力。

第二首寫吳越王妃春歸臨安情景。春天來了,陌上的無數山花爭奇鬥豔,王妃按照慣例,乘坐富麗的翠軿,又來到了臨安,吸引了過往的路人競相觀看。詩人以“山花”“翠軿”來襯托王妃的青春美貌,又以“路人爭看”渲染王妃歸來的盛況,透露出吳越王朝曾有的一點承平氣象。三四句是設想之辭。意謂如能留得青春在,王妃即可遵從吳越王的囑咐“緩緩而回”,盡情觀賞臨安旖旎的春光。“堂堂”,指青春。唐薛能詩云:“青春揹我堂堂去,白髮摧人故故生。”青春,一語雙關,有青春年華,也有春天之意,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雲:“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結伴好還鄉。”然而,無論是春天還是人的青春年華,都不可能永存長在,因而,“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之類的風流軼事也必然有終結之時。

第三首慨歎吳越王的去國降宋。頭兩句即以鮮明的對照説明:吳越王及其妃子生前的富貴榮華,猶如草上的露珠,很快就消失了,但其風流餘韻死後仍流傳於《陌上花》的民歌中。前者是短暫的,後者是長久的;帝王的富貴與吳人無關,而他們的風流軼事,由於含有普通人的情感、愛情的因素以及多少帶有悲劇的色彩,故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以致通過民歌來傳誦。最後兩句寫吳越王雖然已去國降宋,喪失了帝王之尊,卻仍保留着“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慣例;可歎的是,“王妃”的身份已改變為“妾”,“路人爭看翠軿來”的盛況大概不會再出現了。細品詩味,其中不無詩人的深沉感概和委婉諷喻。

這三首詩中都貫穿了“江山猶是昔人非”的歷史哀思,而宛轉悽然則成為作者的抒情基調。全詩雖以“吳越王妃每歲必歸臨安”的軼事為題材,卻委宛曲折地詠歎了吳越王朝的興亡,帶有懷古詠史的性質。詩中感慨人世榮華富貴,虛名浮利的過眼雲煙,皆如那草頭露,陌上花,轉眼即消逝凋謝不見;人們生前的一切榮華富貴,全如那清晨草頭上的露水,不多久就散發消失;死後所留下的美好名聲,也全如那路上的花朵,很快就會凋枯謝落。民歌原來就“含思宛轉,聽之悽然”,經蘇軾潤色創作的《陌上花》,既保留了民歌的基本內容,形式及其樸素自然的風格特質,又顯得語言典雅,意味深長,詩 本站…情悽宛。詩中多用疊字,如“垂垂”,“緩緩”,“堂堂”,“遲遲”等,不僅恰切地描摹了人物的情態,且能增加節奏感和音樂美。

言古詩: 篇二

賀朋友新婚誌喜

金秋十月雨後晴, 為賀新人單騎行。

隻言片語意難盡, 素昧平生樂融融。

歡天喜地賓朋聚, 同賀恩愛伉儷情。

舉案齊眉共風雨, 相濡以沫鑄人生。

三首古詩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原文:

偶題三首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雲斷成飛雨,不道雲從底處來。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湧出來。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迴。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譯文:

門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團團的綠紫相間,高聳的山峯終日雲遮霧繞像戴着頭巾。

人們只知道雨是從雲的縫隙裏落下,不知道雲哪裏來的。

衝破峽谷若雷霆在滾動,無數的瀑布噴湧而出。

斷枝枯草沒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隨着寒冷的碧水獨自流浪。

隨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頭,到了溪流的出水處卻迷惑了。

才相信真的源頭是找不到的,還是柱着手杖欣賞隨遇的潺潺美泉吧。

註釋: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絹一幅束髮,成為幅巾,為一種表示儒雅的裝束。《東觀漢紀鮑永仁》:“更始役,永與馮欽共罷兵,幅巾而居。”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這裏指山。

②不道:猶不知。李白《幽州胡馬客歌》:“雖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處:何處。

③擘開:衝開。

④斷梗枯槎:殘枝枯葉。

⑤縈迴:徘徊盪漾。

⑥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鹹用《苔》:“每憶東行徑,移筇獨自還。”

賞析:

朱熹的《偶題三首》約作於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間。朱熹的詩歌,往往從偶然閒適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學的道理。這《偶題三首》正是此類的詩篇。第一首説常人只見到翻雲覆雨,卻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學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詩通過對水在山中的奔湧,最終形成一川江水的過程,啟示人們持之以恆的奮鬥才能最終獲得成功。第三首詩通過“探尋水源,尋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尋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會貫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執其一端,認定真理就在這裏,必如管中窺豹,是不能見到真相的。

這首小詩由敍而生感,因事而生議,體現了因小見大之意。首兩句敍事:作者隨着流水尋找溪水的源頭,可是走到源頭卻又感到一片惘然。為什麼呢?因為找不到源頭之水又是從何而來。由此而引出第三句的感觸:世界萬物之源是很難找到的。這是唯心主義學派必然走入的死衚衕。不過這裏所指的萬物之源是指程朱理學的宇宙觀和倫理觀,他們認為世界萬物由太極而生,所謂“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萬物”。那麼,太極又是什麼生的呢?是“無極”。“無極”又怎麼樣來的呢?這就陷入了不可知論,正如西方哲學家對人類的起源找不到答案時,便用“上帝創造了人類”來解釋一樣。正因為作者認為真正源頭是永遠找不到的,所以只能以“倚筇隨處弄潺諼”自我安慰來結束了。

標籤: 詩三首 多篇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kd47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