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如何加強民族團結(多篇)

如何加強民族團結(多篇)

如何加強民族團結(多篇)

如何加強民族團結範文 篇一

【關鍵詞】學生社團 民族文化 文化傳播

雲南作為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就有25個,其中15個民族為雲南省獨有民族。各個少數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優秀民族文化藝術。但當少數民族大學生脱離自己的母體文化羣體進入大學校園後,不斷面臨着主流文化的考驗和民族認同的困境,幫助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儘快適應大學生活和引導他們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顯得尤為關鍵。

如今,高校學生社團不斷增多,在學生生活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果能夠將學生社團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相結合,就大大提升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力。據我們調查,截止2012年11月,雲南師範大學共有近百個學生社團,其中,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要載體的共有4個,分別是香格里拉文化社、印象之南、麗江少數民族文化傳習會和白族文化協會。我們就雲南師大少數民族學生社團在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中的作用為研究出發點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調查,在社團內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其中涉及納西族、白族、彝族、普米族、傈僳族、摩梭族、漢族等各民族學生;社團外發放調查問卷1500份,從大一到大四各年級、各專業都有所涉及,以期從傳播學的角度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社團在增強民族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做些探索。

一、調動個體“組織情結”,構建社團內部成員民族多樣化

在對雲南師大四個少數民族社團社員的民族成分構成的調查過程中,我們瞭解到,香格里拉文化社的社員,以65%的漢族同學比例成為四個社團中漢族成份構成最大的社團,而麗江少數民族文化傳習會漢族學生比例為24%;同理,兩個社團的少數民族學生比例則分別最小和最大。其中,納西族學生以34%的比例居麗江少數民族傳習會中少數民族同學(76%)的首位。彝族、白族、普米族、摩梭族的人數比例也均超過樣本總數的5%。而白族文化協會也以72%的少數民族學生構成比例緊隨其後,其中白族學生佔到了60%。

學生社團是由一些有共同愛好和興趣的學生髮起並組建而成的,作為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正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這個集體裏,每個人都能積極參與,通過參與社團活動、管理等多種途徑,在活動中鍛鍊人際交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領導和決策等各種能力。另外,一些學生還可以針對自己的專業特點,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鍛鍊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在各種活動中形成積極的價值觀、是非觀、審美觀,在彼此的合作中,學生既鍛鍊了能力,也培養了感情,更增進了彼此的合作,產生出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結果,並不斷達到提高成員的整體素質的作用。在健康、有序、有益、積極向上的活動中,形成與時俱進的先進社團理念、價值觀和社團精神,促進社團的良性發展,根據個體間有着共同的志趣、利益和價值取向,不斷吸引多民族的同學加入社團活動中,構建出社團內部成員民族的多樣化,傳遞多樣化民族的文化內涵。從而對社團產生認同感、榮譽感、歸屬感和凝聚力,培養出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為進一步傳播少數民族文化共同努力。

二、重視培養學生骨幹,建立完善的社團指導教師隊伍

雲南師大麗江少數民族文化傳習會較其他三個社團更加深得大學生的喜愛,並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麗江少數民族文化傳習會始終以傳播麗江優秀民族文化為己任,寓教於樂,在雲南師範大學以及周邊高校中,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傳播了豐富的麗江少數民族文化。社團骨幹是社團的組織者和管理者,社團骨幹的素質如何是一個社團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一個志存高遠、勇於改革、樂於創新和善於組織的負責人才能造就和鍛煉出一個優秀的社團隊伍。因此,高校要把社團幹部作為學生幹部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全校學生幹部的管理之中。要有計劃地舉辦社團幹部培訓班,着力提高社團幹部的管理能力和綜合素質。把對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有獨到見解,能夠致力於傳播與發展民族文化事業的積極分子選拔到社團負責人崗位上來。引導學生開展有影響、有特色、有創新的社團活動,讓社團成員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目的。

在我們得到的數據中顯示,有45%的同學在獲取少數民族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中,是以“老師、同學間傳授經驗為主”,所以應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建立和完善導師制。指導學生社團是高校教師的一項職責,是其教學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許多教師也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勞動,為學生社團的創辦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可是對於教師這一方面的勞動,學校往往不予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對這項工作的積極性。可以利用邊境地區優勢,集納師範院校資源,發揮社團指導教師在指導少數民族學生社團如何更好地傳播少數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在考核和評估教師工作時,學校應考慮把社團工作納入其中並對於一些優秀的指導老師予以適當的獎勵,這對積極參與社團指導的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作認可。

三、強化品牌意識,努力提升民族文化內涵

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是社團凝聚青年學生的重要手段,給社團注入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精彩紛呈的社團活動展示了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他們一方面通過活動影響人,另一方面又在彼此的對話、溝通和交流中營造出濃濃的氛圍,推動社團的建設發展。很多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加入某一社團,但參加幾次活動以後便再也沒有了興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團活動的層次和質量不高,活動低水平重複。因此,學生社團活動必須體現時代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社團活動的層次和質量,增強社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擴大社團的影響力。

在對“大學生喜愛的少數民族社團的活動類別”的調查過程中,有77%的同學更喜歡少數民族節日慶典,少數民族文化展佔到18%,而對少數民族文化講座的喜愛度上,只有3%。社團活動的質量(包括所傳播內容的質量)決定大家參與的滿意度,而活動的舉辦形式則決定大家參與的踴躍度。想方設法提高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從中潛移默化灌以文化的內涵,是社團取得成功的法寶。

社團活動是一個相較集中的學習過程,但如果能夠引導社團成員主動學習少數民族文化知識,傳播效果則會更上一個台階。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以活動方式廣泛傳播,以例會形式定期定量傳播,以平時宣傳的形式輻射式傳播,三種傳播方式相結合,才能使得社團具有更高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當前,雲南師大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的活動次數雖然多,但是形式單一,活動內容陳舊,如在每年傳統的麗江“三朵節”晚會中,如果做到出新、出奇、出經典,就需要社團的成員們在內容上必須考慮社團活動的適宜性、公眾性、成長鍛鍊性,考慮到活動本身的育人功能;在活動方式上,要考慮到新穎性、時代性、創造性;在具體的方案上,要考慮各種細節,務必使方案詳細周密;在方案的落實上,要責任到位,落實到人。除了已為許多人廣為知曉的傳統“篝火打跳”和文藝表演,如何將其他形式的活動展現出來,需要進一步地思考。

四、加強交流與溝通,拓展社團發展的空間維度

在“您印象最深的校園少數民族活動是什麼”的一個開放性問題的回答中,有47%的同學認為自己印象最深的活動是在紅燭廣場麗江少數民族文化傳習會不定期舉辦的民族篝火打跳晚會,有15%的同學明確地寫出麗江“三朵節”晚會時的民族打跳十分壯觀。有20%的同學對香格里拉文化社舉辦的文化展覽,免費提供品嚐犛牛肉和青稞酒印象深刻。12%的同學談及映象之南,認為其在其他少數民族社團晚會上的歌舞表演也讓人記憶猶新。5%的同學對白族文化協會於2002年在東區貝殼廣場舉辦的首屆“蒼洱蝶韻”歌舞晚會中的表演記憶深刻。剩下的16%的同學表示,自己或參與或聽説過學校的打跳活動和社團的文藝表演,但對具體是哪個社團舉行的哪次活動,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在香格里拉文化社、映象之南、麗江少數民族文化傳習會是否“傳播了大部分優秀的文化”選項中,其比例分別為60%、43%、53%,有71%的同學認為白族文化協會“傳播了一部分優秀的文化”。

社團的發展需要“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作為高校學生活動中最活躍的分子,社團是聯繫學校與社會的紐帶,是學生走向社會、認知社會、適應社會的橋樑。隨着社團規模日益擴大、組織機構日益健全、社團活動日漸成熟,越來越多的社團開始走出校園,走進基層,在服務社會基礎事業的發展方面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同時廣大同學也通過參與社團實踐活動,經受了歷練,豐富了經驗,增長了才幹,在參與社會服務的同時找到了步入社會與實現自我價值的契合點。

少數民族社團要發展,就需要彼此之間的溝通和合作,也需要經常與外界的高校進行合作與交流。因此,雲南師大的少數民族社團需要大膽走出校園,充分利用社團自身的人力和技術優勢,多方面爭取活動資金,為社團發展提供經費上的保證。並將“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推動學校少數民族社團與省內兄弟高校學生社團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共同發展。學習並借鑑省內兄弟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管理與發展的經驗,展示學校學生社團的良好形象。

宣傳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意識,要利用一切資源,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把握一切機會對外宣傳,去贏得同學們對本社團的認可,贏得信任。營造社團團結、活潑的氛圍,提高社團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實現社團和成員的共贏發展。

參考文獻

①黃光成:《雲南民族文化縱橫探》,科學出版社,2007

②和少英:《雲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③林慶:《民族記憶的背影——雲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

④王飛、楊玲:《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研究》,雲南大學出版社,2009

如何加強民族團結 篇二

論文摘要:從黨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與時俱進,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的民族問題理論,科學地回答了新時期我國民族問題、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問題。

鄧小平民族問題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在深刻總結國內外民族問題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正確解決中國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問題的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體系以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思想為主線,將正確認識和解決我國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問題納人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多民族國家,如何實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榮的問題。從黨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與時俱進,在深刻總結當今國際社會解決民族問題的教訓和我國民族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的民族問題理論。

一、鄧小平民族問題理論的基本內容

1.關於實行真正的民族平等的思想

民族平等,是鄧小平民族問題理論的立足點,也是我國民族工作的立足點。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的民族政策是正確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是“真正立足於民族平等”。鄧小平在這裏強調的’‘真正的民族平等”的涵義是:(1)在”政治上中國境內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民族歧視”,各民族的政治平等為各民族經濟、文化的平等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2)強調我們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是在真正堅持民族平等原則的基礎上制定的,我們所制定的政策是真正執行、付諸行動的。(3)我們強調的民族平等,不僅僅是幫助少數民族在政治上有平等地位和權利,還要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少數民族在經濟、文化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實現各個領域的真正意義的民族平等。

2.關於實現民族大團結的思想

民族團結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一個根本原則。鄧小平高度重視民族團結,特別強調民族團結的重大意義,把民族團結與不同時期黨的中心任務緊密結合起來,將民族團結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着手點。在我國進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民族團結思想。他認為,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各民族的社會主義一致性將更加發展,各民族的大團結將更加鞏固。考察鄧小平關於民族團結的思想,其要點有:強調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大團結的重要保證;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強調爭取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是我國民族團結的目標;強調全黨的大團結是我國民族團結的核心;強調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是加強我國民族團結的根本途徑。

3.關於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思想

民族關係是民族問題的主要表現,它是指不同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相互關係。如何科學把握社會主義時期民族關係的性質、特徵,是民族理論的重要問題之一。鄧小平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國各兄弟民族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早已陸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結成了社會主義的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關係。’,這既是在民族關係問題上的撥亂反正,又是對建國以後民族關係所做的科學總結。鄧小平在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理論上的重要貢獻在於:一是闡明瞭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確立的主要標誌。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與歷史上的民族關係有着根本的不同,鄧小平提出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標誌着我國民族關係的歷史性變化:二是揭示了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性質,即基本上是各民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係。三是科學概括了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基本特徵。鄧小平提出,平等、團結、互助是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基本特徵,建立和發展這種民族關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原則:

4關於堅持和實現真正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思想

作為解決中華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這個理論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以及民族工作者經過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發展起來的。鄧小平對民族區域自治理論的貢獻在於他強調“要使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陀的要義在於:其一,要真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就不是形式上、表面上,而是實質上、實際上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鄧小平認為,中國採取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二這是我們制度的優勢,不能放棄。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的核心問題。鄧小平強調要教育各級幹部尊重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利,要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建設,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充分行使法定的自治權。其二,要真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就一定要把經濟搞好,少數民族從民族區域自治中得不到好處,”那個自治就是空的。”其三,要真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還必須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還需要少數民族地區的幹部羣眾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發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5.關於全面實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思想

大力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文化,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黨和國家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根本立場和目標。鄧小平始終把發展作為實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着眼點:鄧小平強調:”觀察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是看那個地區能不能發展起來。’發展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時代的要求。”“發展才是硬道理”。為此,鄧小平提出了一整套緊密圍繞民族發展這個主題行之有效地解決中華民族問題的理論與政策,成功地解答了由第一代領導人提出,但由於歷史條件未能解答的如何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問題二

二、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民族問題的繼承和發展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不僅繼承了鄧小平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而且,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與時俱進,科學地回答並解決了新時期我國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使鄧小平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1.系統地概括了我國新時期民族問題的主要內容和表現形式,科學地總結了我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經驗

每個國家及每個時代的民族問題是不盡相同的,解決這些問題,首要的是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一時代民族問題的內容及其表現形式,才能有的放矢。江澤民同志在1992年1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對我國新時期民族問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進行了系統的歸納:“一是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實現後,在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別依然存在,舊社會在民族問題上的遺毒不是短時期內可以完全消除的。二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體權益,主要是經濟權益方面,民族之間仍會發生一些矛盾和糾紛。三是在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等方面,由於相互瞭解或尊重不夠,也容易造成某些誤會和糾紛。四是民族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間題交織在一起,如果對宗教問題處理不慎或不當,也會影響民族關係甚至釀成衝突。五是由於種種原因,有些人有時會做出傷害民族感情、損害民族團結的事,甚至違法犯罪。……國際敵對勢力明目張膽地支持我國內部的少數分裂主義分子,正在加緊對我們進行滲透、破壞和顛覆活動。”江澤民教育全黨一定要高度重視民族問題,採取正確的方針政策,認真妥善地加以解決。

在總結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最基本的經驗時,江澤民指出:“就是我們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華民族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原則,堅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沿着這條道路更好地走下去。

2.深刻闡明瞭民族問題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複雜性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十分重視民族問題,認為“民族問題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和建設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在中央召開的幾次關於民族工作和統戰工作的重大會議上,江澤民強調指出:“民族問題是關係到我們的祖國統一、社會穩定、邊防鞏固、建設成功的大問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正確處理民族問題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中央教育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必須從振興中華民族的高度,從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高度,充分認識民族問題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複雜性,高度重視民族工作。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從“三性”的高度強調民族問題是前所未有的。

3.明確提出我國改革開放時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

在1992年1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江澤民指出:“現階段,我國的民族問題,比較集中地表現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迫切要求加快經濟文化的發展上二”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這既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民羣眾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們社會主義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則:”公推動各民族發展進步,不僅是個經濟問題,而且是個政治間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共同進步,離不開對少數民族地區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經濟的協調發展。歷史和現實把各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中華民族的振興就是56個民族的共同振興。”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始終堅持我們黨在解決民族問題上的重要思想和根本立場。而且,根據新的歷史條件,提出了更加明確的任務和要求,採取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舉措。中央要求,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的各種項目,必須與當地少數民族的發展、繁榮結合起來。在1999年9月30日召開的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再次強調:民族地區的發展與沿海地區還存在着相當大的差距。“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本質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體現,也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在國家未來的發展戰略中,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逐步縮小全國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是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的要求。”黨中央關於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是對鄧小平提出的“兩個大局”構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是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其意義是十分重大而深遠的。

4針對國內外的形勢,進一步強調要加強各民族的大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

“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喪權辱國、人民遭殃。”。“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加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這是江澤民1993年11月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提出的關於民族問題的一個基本思想。在1999年9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再次強調了這一問題,並進一步指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意義更為重大。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這個問題上的主要思想是:(1)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國家統一的基礎。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有利於各民族繁榮進步。{2)要堅持在全社會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教育,使“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三個離不開”思想深植於各族幹部羣眾之中。(3)要用團結、教育、疏導的方法,正確處理各民族和民族地區的人民內部矛盾;教育各民族羣眾高舉團結和法律的旗幟,自覺維護社會穩定。(4)“為了加強各民族大團結,既要反對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對於破壞民族關係、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突發事件,必須採取措施,堅決消滅在萌芽狀態,絕不姑息遷就,猶豫不決。(5)維護祖國統一和各民族的大團結,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族分裂主義,最大限度地團結和依靠各族幹部羣眾,最大限度地孤立和依法打擊少數民族分裂主義分子。西方一些敵對勢力與我國一些分裂主義勢力加緊勾結,利用民族、宗教問題,不斷挑起事端,就是企圖在我國打開一些缺口,進而實現其“西化”“分化”中國的政治圖謀。我們必須積極防範和抵禦國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

如何加強民族團結 篇三

增強對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道路的自信

當今世界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都是多民族國家,都面臨着怎麼處理好民族關係的問題。儘管各國在解決民族問題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但同一政策在不同國家實施的效果不盡相同。橘生淮南t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處理好民族關係,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關鍵要找到符合自身實際的正確道路。”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民族關係沒有發生大的變局。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民族問題層出不窮的同時,我國的民族關係和諧、社會穩定,特別是上個世紀末經受住了劇變引發的世界民族主義浪潮的衝擊。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同樣信仰的是馬克思主義,究其原因,正是因為中國找到了並堅持了適合中國實際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進入新世紀,我國部分地區發生了涉及民族因素極端性突出的社會事件,對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產生了消極影響。維吾爾族有句諺語“不是一陣歪風就可以吹倒天山,不是一場冰雹就可以毀掉草原”。所以,不要以某個地區出現的問題、某個民族出現的問題來綁架整個社會的民族關係。為此,語重心長地指出:“我國民族關係大局是好的,民族團結的基礎是穩固的。”“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是當今我國民族關係的真實寫照,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是我國民族關係的主流。”應該説,“新中國成立65年來,黨的民族理論和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是正確的,我國的民族關係總體是和諧的,我國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因此,無論是美國模式還是巴西模式,無論是多元文化大熔爐政策還是民族同化政策,不管在西方國家實施的效果如何,在中國就會“水土不服”,中國不需要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抄襲模仿別人的東西。對正確道路有一個基本的評價,“這條道路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立足於尊重歷史、符合國情、順應人心,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實踐中探索出來的偉大成果。”我們要有這個自信。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開創民族工作新局面

“如何正確看待民族和民族問題,怎樣正確處理民族和民族問題”,這是民族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為我們做好新時期民族工作指明瞭基本遵循。為此,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民族工作。

堅持黨的領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取得勝利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多年的歷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也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照顧政策的實施,才能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信仰可以不同,價值觀可以有別,但在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上必須高度統一。如果國家不統一、民族不團結,何談社會的穩定、民族的發展。為此,一方面要反對民族分裂活動。不管什麼人,來自哪個民族,任何種宗教,決不允許破壞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要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惕,旗幟鮮明地同“”作鬥爭。另一方面要搞好民族團結。“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要幫助少數民族羣眾脱貧,共同走上康莊大道。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多做“滴灌”,少做“漫灌”,使得“三個離不開”的觀念深入人心。

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建和諧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確處理差異性和共同性。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通過擴大交往交流交融,創造各族羣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如利用互聯網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設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等,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手足相親、守望相助。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搞好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羣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多渠道、全方位開展宣傳教育和創建活動。

加強文化認同,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文化認同則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

尊重各民族文化,理清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係。不能忽視少數民族文化,中華文化不等同於漢族文化,是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不能把少數民族文化自外於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缺乏認同。只有在中華文化、漢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的關係上達成共識,才能相互欣賞,相互學習,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方向,要在全社會、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踐行。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對少數民族文化中強調的崇尚自然、熱愛生活、守望相助等理念加強提煉、闡發、弘揚,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更多文化養分。

保護和發展各民族文化。同志強調:“繁榮發展各民族文化,要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來做,對本民族歷史堅持正確的觀點,不能本末倒置。弘揚和保護各民族文化,不是原封不動,更不是連同糟粕全盤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努力實現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提高民族事務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按照提高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要求,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民族問題的能力。不斷完善民族法律法規,實現民族工作有法可依。加強民族法制的宣傳和教育,“要增強各族羣眾法律意識,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誰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形成全民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強化法律意識,處理包括民族問題在內的任何社會問題都要有法治原則,依法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依法處置涉及民族因素的社會問題。一切不利於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行為、不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的方式、不利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做法都要依法禁止。

如何加強民族團結 篇四

關鍵詞:內地中職班;愛國意識;措施;優秀人才

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邊疆民族地區,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保持邊疆穩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國家關於“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清晰地表達了這樣一種理念:沒有邊疆民族地區的跨越發展,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又何談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國夢?因此,加強對內地中職班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增強地區學生的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意識,是維護民族團結、實現地區繁榮穩定的重要保證。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發展地區教育事業方面採取了許多特殊措施,在內地創辦班,就是其中一項富有成效的工作。為響應國家的“智力”,我校於2010年開辦了內地中職班。辦班近4年來,學校對內地中職班堅持“尚德篤學、愛國興藏”的德育工作理念,緊緊圍繞“以德樹人,為誰培養人,怎麼培育”的德育工作,積極探索,精心部署,多措並舉,力爭培養一批政治可靠、素質全面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本文以廣東省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校內地中職班為例,針對學校藏族學生愛國意識培養的現狀,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結合作者多年來的德育工作經驗,探究加強內地中職生愛國意識培養的一些德育措施,以促進內地中職班的德育建設,為祖國建設培養優秀人才。以下,是我校在開展學生愛國意識培養方面的一些實踐和探索。

一、當前內地中職班學生愛國意識培養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由於地區特殊的文化、歷史背景,藏族學生在語言、思維方式、性格、交往行為、文化基礎等方面,與內地學生相比,有一些差異和不同的特點。他們從地區的教育環境,轉入內地教育環境,有時可能會產生諸多方面的不適應。如環境的不適應、教育教學的不適應、心理的不適應、人際的不適應、交流的不適應等。而內地中職班的教工,如果對學生的這些特點把握不準確,對思想政治教育認識不夠深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單調,就不能開展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活動。

開辦內地中職班的學校,如何根據我國少數民族的一些特點,從入學開始,加強民族團結教育,逐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有針對性地進行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教育,值得所有教師認真思考。個別學校,在學生思想政治課的評價體系中,有時可能學業成績評價多,學生思想和行為評價少,往往只重成績,不重過程和日常表現。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的活動轟轟烈烈,但實際效果如何、學生是否接受,卻沒有關注。如對學生愛國意識的培養,更多的還是注重活動的開展上,投入大,有時可能忽視學生的民族特徵,忽視了歷史教育,學生的愛國意識培育也沒有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模式,從入學到畢業,採用統一的教育模式,活動的形式上考慮得多,細節上把握少。

二、加強內地中職班學生愛國意識培養的德育

措施

(1)以日常德育為抓手,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為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我校將民族團結教育貫穿於內地中職班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階段,將內地中職班的德育分解為三個方面,每個方面對應一個年級,作為此年級的德育重點。一年級側重進行中華民族大家庭教育,引導和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二年級側重國情和國防教育、民族團結政策教育與民族融合教育;三年級側重愛國興藏、勵志報國教育。這樣每個學年突出一個重點,引導學生進一步增強民族團結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和愛國意識,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既全面又深刻。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形式不拘一格,有民族團結主題團日、主題班日活動、民族團結教育專題形式報告講座、民族團結主題班會。如通過“藏漢一家親”的主題班會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活動。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全部由我校學生處民族班事務辦公室完成。

(2)管理風格化,落實全員育人的教育制度。“眾人拾柴火焰高”,學校推行全員育人的教育思想,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首先,“全員育人”一直是內地班(校)的傳統和特色。每一個教職員工,都應該具備“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政治責任和育人意識。其次,內地中職班學生遠離家鄉和親人,對內地生活不適應,又處在成長髮育的青春期,需要學校教師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幫助,而這一切單靠班主任老師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更多的教師來做他們的“爸爸”“媽媽”,才能使更多的孩子得到關愛、健康成長,這對密切師生關係,維護民族團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利用學校各種教育力量開展德育工作,既凸顯班主任的主體地位,又發揮全體教職工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結合自己的崗位特點對學生進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進行基本國情、民族團結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以及科學工作精神、科學工作者方法和科學態度教育,陶冶學生情操,規範學生行為,激發學生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祖國意識。

(3)以特色活動為載體,加強學生愛國意識培養。

①組織開展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的經典格言、詩詞誦讀活動,教唱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歌曲,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人民軍隊好、人民羣眾好、偉大祖國好的主旋律。每年五月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五四大合唱,同學們合唱了《一個媽媽的女兒》《翻身農奴把歌唱》等,國慶期間也有歌詠比賽和文藝演出等活動。同時,還有在重要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的歌舞表演、藏族特色文化展示等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

②以民族傳統文化和重大節日為載體,紮實開展鄉土教育,增進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環境的瞭解,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服務社會及家鄉的熱誠;紮實開展教育,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更充分利用元旦、春節、端午、中秋、五一、國慶等祖國的傳統節日,進行愛國主義、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優秀文化、民族大團結等傳統教育。

③充分利用廣東的自然、歷史、人文景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利用寒假或節假日組織藏族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博物館、虎門銷煙館、中山紀念堂、辛亥革命紀念館、黃埔軍校等),祭掃烈士墓,緬懷各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學習他們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培養具有人本情懷及祖國意識的合格接班人。

④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到城市、農村調查研究,慰問孤寡老人等,使學生感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奮鬥歷程、輝煌成就,以最直接、最生動、最有説服力的教材開展好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

(4)以課堂教學為重點,強化學生愛國意識。一是每個教師、各學科教學中都滲透德育工作的內容;二是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課、主題班會課為教育主陣地,注重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對學生進行黨的基本路線教育、中國近代史教育、地區歷史及文化教育、“四觀兩論”教育;三是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陣地,做到結合教學講歷史、講傳統、講國家版圖,強調地區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結合教學講愛國英雄和科學家、藝術家的卓越貢獻;結合教學講“老精神”,引導學生繼承和弘揚“老精神”,並將其轉化為反對分裂、維護穩定、為中華騰飛做貢獻而刻苦學習的自覺行動;結合教學講地區社會主義建設的飛速發展和黨的民族政策實踐的成就;結合教學講愛國主義理論、遠大理想和奮鬥精神;結合教學,講國情、區情和形勢政策,引導學生強化愛國主義意識,懂得知恩、感恩,為報效祖國而努力學習,爭取早日成為優秀人才。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電視、校園網、櫥窗、板報和文化長廊等宣傳陣地,大力宣傳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建設成就,營造愛國主義教育的濃厚校園氛圍,創設一個“時時受教育,處處受感染”的德育環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陣地,如:宣傳欄、黑板報、廣播室、閲覽室等,讓每一堵牆壁成為無聲的語言,讓每一塊綠地成為陶冶學生情操的陣地,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良好行為習慣教育。

(6)愛國主義意識培養在“對比教育”中顯成效。為增強藏族學生愛國意識培養的實效性,我校引導藏族學生在生動的對比教育中提高認識。比如,通過新舊地區的對比,使學生認清新舊地區兩重天和百萬翻身農奴當家做主人的事實;認清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才能救地區、才能發展地區的歷史事實;通過“團結穩定是福、分裂**是禍”的對比,使學生深刻認識現實,增強愛國主義意識。通過對比教育激發藏族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並把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新的信心,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樹立愛憎分明的情感,使愛國主義成為藏族學生的精神支柱。

結語:以上,以廣東省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校內地中職班為例,針對學校藏族學生愛國意識培養的現狀,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結合作者多年來的德育工作經驗,探究了加強內地中職生愛國意識培養的一些德育措施,以促進內地中職班的德育建設,為祖國建設培養優秀人才。

耕耘在這塊特殊的教育熱土上,面對黨和人民的重託,我熱情滿懷,腳步堅定。我也擔心我的人格魅力還不夠,更擔心我的德育工作方法、方式不對頭。我一直在加強德育工作理論、地區人文歷史、國家民族團結政策等的學習,始終以全面育人為指導,以弘揚民族優良傳統為重點,以愛國主義為主線,緊密聯繫藏族學生思想實際,採取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系列教育方式,激勵學生的愛國情感。我堅信,今天我們在學生的心靈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明天我們的學生一定會成為偉大祖國的棟樑之材!

參考文獻:

[1]賙濟。在大力加強內地民族班民族團結教育和學校管理工

作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9-8-27.

[2]續文輝,萬金鵬,靳海波。治邊穩藏戰略思想的理論意藴[N].西

藏日報,2013-8-17.

[3]郭海燕。愛國主義新論[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7.

[4]夏春峯。例談班化學教學與祖國意識的滲透[J].吉林教

如何加強民族團結範文 篇五

牙少

劉基有言道:“萬夫一力,天下無敵。”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團結在一起,我們才是最強的。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我泱泱華夏一直都是多民族團結在一起,我們一起開心,一起歡笑。雖然也有過淚水,也有過分合離亂,但,民族團結的意識,它一直根植於中華大地,它是我們心中不老的傳奇之花。我們相信,民族團結之花將在我們華夏的每一寸土地上散發出更加迷人的芳香!

回眸當世,團結之氣猶如一股沖天而上的浩然正氣,震懾乾坤。金淑萍,她是雪域高原上的一名檢查官,她是愛崗敬業的“拼命三郎”,她更是那於各民族兄弟姐妹情同手足的團結之花。為了民族的和好,她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多次被評為“反分---裂鬥爭先進個人”。艾則孜,他是新疆西北部的一名幹部,他把“加強民族團結,責任重於泰山”作為人生的座右銘,他帶頭維護民族團結,發揚各族幹部羣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優良傳統。民族團結如一支頌歌,優美的旋律傳遍我華夏大地。

世事百態,萬物自有兩面,在民族團結這首曲子上也是出現了點不和諧的音符。台--獨鬧分--裂,新疆7·五事件,西藏3·一四事件,這些破壞民族團結的事件,損害了人民的利益。這些勢力,縱然他們有通天的本事,我們也要把將其湮滅在我華夏的星空之下。任何勢力任何人,休想分裂我泱泱華夏!

一部厚重的華夏史,就是一部華夏各民族誕生、發展、交融並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歷史。在華夏的歷史上,我們有“以和為貴”的寬厚仁愛,我們也有“化干戈為玉帛”的風度。刻苦銘心般的民族團結之情,矢志不渝般的民族團結之志,生死不移般的民族團結之行,寫滿了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五千年的歷史見證了各民族團結是我華夏的生命。也是我華夏力量,更是我華夏的希望。

維護民族的團結應從你我做起。孟子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們應當與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同舟共濟。在與民族兄弟姐妹接觸交往時,要學會尊重兄弟民族的風俗習慣,不説傷害兄弟姐妹感情的話語。始終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堅決反對藏--獨、疆--獨和台--獨分裂勢力。維護民族的團結是我們每個華夏子民的責任,是我們創建美好明天的希望。

如何加強民族團結 篇六

關鍵詞:體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民族團結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誌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266-02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湧入大中城市。由於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源分散,特別是具有多民族的特點,所以給學校民族團結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和挑戰。體育學科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學科,其教材內容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它處處與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質、社會責任感等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加強對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是學校體育學科的重要任務,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在體育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民族團結教育,不僅能鍛鍊學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和積極進取、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等。本文將從3個方面談談中學體育學科教學中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如何進行民族團結精神的滲透。

一、重視課堂常規,運用體育常規進行經常性教育

看似簡單的課堂常規在體育課中起着舉足輕重的教育作用。建立和貫徹體育課堂常規教育的過程也是向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思想作風的教育過程。由於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源於多民族,在一個班級中,漢族的學生往往佔了很大的比重,而少數民族學生相對分散,有時候,他們會覺得自己在班級中與別人不同,甚至會害怕漢族的同學看不起他們,排斥他們。因而要把學生團結起來,加強他們56個民族是一家的意識,必須在體育常規中進行經常性滲透。比如,班級體育課中的隊伍,是一個班級風貌的窗口,在課堂中隊伍整齊,做到快、靜、齊,不但可以顯出班級良好的精神風貌,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集體榮譽感。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把對方視為兄弟,把自己真正當作班級中重要的一員,班級凝聚力不斷加強。教學時教師應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班級的具體情況有重點的把課堂常規的內容和集體責任感、團結協作精神、講道德、守紀律等結合起來,使學生逐步形成遵守規章制度和熱愛集體的思想品質。比如每學期的隊列練習時,可以讓學生先觀看國慶閲兵儀式,以此來教育激勵學生。

二、挖掘教材內涵,結合教學活動,利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精神的滲透

由於各個運動項目內容不同,所達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學中積極挖掘教材內涵,特別是不斷加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就能對學生的教育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耐力跑練習是一個經常使用的體育項目,它的作用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於拼搏的精神。在教學中不少學生懼怕耐力跑項目,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相對體質差,在極度疲勞的情況下,往往都會有放棄的決定。此時,體育老師應號召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旁觀的同學會在跑道內給跑步的同學加油鼓勁,有些甚至會在終點為其遞水,幫扶體力不支的同學。久而久之,少數民族的學生會因為感受到集體的温暖而不再自卑,漢族的學生也會因為感受到集體的温暖而更愛這個集體。實踐證明,耐力跑這個常用的體育教學活動在加強民族團結上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象徵。如何把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應用於新課程教學之中,已成為廣大體育工作者認真思考和探討的問題。武術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學習武術可以加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比如在給學生上武術課時,將“抱拳禮”的知識拓展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抱拳禮”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進一步體會武術的博大精深。這種方法將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等教育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就顯得不空洞,而且行之有效。再比如“拋繡球”,學生本身對這一項目就有濃厚的興趣,在體育課上,教師可以創造性地引入這一傳統項目。在體育場地中央豎立起約10米高的投球圈,學生們微側身體,瞄準球圈,手臂輕輕一甩,繡球不偏不倚地穿過球圈。一個繡球拋完,快速有序地跑到球圈的另一端繼續投球,直到規定的比賽時間結束。橙、紅、綠、藍、黃、紫六種顏色的繡球在空中來回穿梭,宛如一道道橫架高空的彩虹。這一項目集娛樂性、遊戲性、健身性於一體,使學生在練習中既鍛鍊了身體又弘揚了民族的體育精神,另外還培養了學生們的團隊合作意識。

三、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認真總結,積極交流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從中可以看出教師自身表率作用的重要性,體育教學也不例外。為了在課堂內外通過體育活動達到民族團結精神的滲透,體育教師除認真教好教材之外,還要根據各地實際,把自己通過努力收集到的內容,在本校傳授之後,同其他學校教師進行交流,以便使教學內容更具科學性、實效性、可行性。積極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動形式的改進工作,根據學校體育教學的規模及各年級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的實際需要,對體育器材進行就地取材,自己製作,遵循一材多用、靈活搬運的原則進行必要的適當改制,對許多呆板、單調劃一的動作在保留實質的基礎上改進為適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靈活多樣的、歡快輕鬆的運動項目。

總之,在體育教學之中,處處都存在着民族團結教育因素。由於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這一羣體比較特殊,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更要適應新世紀對人力資源的需要,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加大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比重,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建立完整的體育教學體系,將素質教育與終身體育有機銜接,使民族團結教育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獲得應有的地位。

參考文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v4ve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