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教師成長感悟隨筆(合集8篇)

教師成長感悟隨筆(合集8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8篇《教師成長感悟隨筆》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教師成長感悟隨筆》相關的範文。

教師成長感悟隨筆(合集8篇)

篇1:教師成長隨筆

前兩天和孩子們照了畢業照,還有2個多星期的時間他們就要走了,離開幼兒園即將進入國小。在欣喜他們成長的同時也感慨一起相處了三年的孩子們要離開我的懷抱去尋找屬於他們自己成長的腳步,真的很捨不得!

一早來到班裏,看着一個個為照畢業照精心粧扮的孩子,有喜也有愁,喜的是他們已經長大了,即將畢業了;愁的是真的很捨不得他們。女孩子多數穿着款式不同的裙子、梳繫着漂亮辮子,如花一般的晶瑩剔透。男孩子看起來乾淨、清爽、利落,就連平時最邋遢的那個小鬼也穿得整整齊齊,很是入眼,很惹人心生喜愛。

比起男孩子的泰然處之,女孩子對於畢業照表現的更為雀躍,思怡、珂珂、小妞、小悦、暄暄、子涵等幾個女孩子可稱得上爭奇鬥豔,哪個裙子更漂亮,哪個裙子轉的高,相互的一番品評,終歸是自己帶出來的孩子,此時更覺得是一道引人的風景,越看越愛。

上午周老師在晨間談話時跟孩子們説了很多注意事項,孩子和平常一樣進行教學活動以及遊戲活動,中午睡到2點就睡不着了,這時攝影師也正好來,孩子們起牀之後顯得很是興奮,大一班拍照時,我帶着孩子們到操場上去排隊,平時很活躍的孩子今天排隊都特別迅速。

三年的時間,從小班到大班,算起來帶過的孩子大概也有五十多,可走的走、來的來,帶到畢業的也就剩下這四十二個孩子,佳侖也由於身體的原因,今天也沒能參加我們的畢業照,不過還好攝影師老陳可以把佳侖的照片P進去,少了一點遺憾。在此時,我有點想念曾經在我們班就讀過的孩子們,豆丁、瑋瑋、章睿、但晨曦、王宇航、洛雨虹等等。因為畢業照裏不管少了哪一個都覺得是留有些遺憾的。

孩子們對着相機的鏡頭笑的幸福、燦爛,孩子們,張老師帶着你們一起幼兒園畢業了。最近我發現小妞特別愛蹭到我的懷裏,讓我抱着她,這個貼心的“小棉襖”一直以來都比較懂事,成熟,她知道自己即將離開,所以找到機會就粘着我,也讓我這個總是為離別而糾結、再糾結的人更加捨不得她們的離開。但是,我總歸要用“深深的祝福”取代“依依不捨的離別”。孩子們,愛你們,願你們帶起這份愛展翅高飛!

篇2:教師成長隨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所有家長的期盼。於是,為人父母的我們就早早地為孩子描繪出了宏偉發展藍圖,並按既定的規劃嘔心瀝血地推進。但是,孩子不是我們設計的機器人,不可能按指令行為。他們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鮮活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個性,無論是情商、還是智商,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不是我們所能完全掌控的。“十年樹人,百年樹人”這句口口相傳的名言更説明了一個道理————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不如人意的地方,我們做家長的不要過於着急,要善於引導。我的孩子是一個特別貪玩好動的孩子。上國小時,老師常説“你兒子一堂課只能聽七八分鐘的課,那兒有動靜就看那兒”。在陽光外語學校補課時,透過教室的玻璃窗,看到兒子上課的狀態更是上火,老師講課他不聽,低着頭與同桌忙着搶踢一個紙團,玩得忘乎所以,課堂上,那兒有同學打鬧,那兒就有他的目光。針對這些問題,我一方面教育引導,另一方面隨時與班主任溝通,及時瞭解孩子的表現,發現孩子一點點進步就及時誇大表揚。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的聽課狀態不斷變好,從國小“七八分鐘”到國中的“二十多分鐘”,再到高中的“偶爾注意力不集中”。這就是孩子學習狀態的轉變,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對家長與孩子的一個考驗。、

總之,孩子的成長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通常,我們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成長有着足夠的耐心,而對孩子素質能力的發展卻是急於求成。 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但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積極引導,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要用平常心去等待孩子的長大,要在等待中享受孩子成長的快樂。

篇3:教師成長隨筆

讀書傳承文明,讀書使人明智、聰慧,讀書對一個民族和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徜徉文學殿堂,滋潤心靈成長 教師隨筆。因此閲讀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閲讀教學的成敗決定了語文教學的成敗。

閲讀是人格平等基礎上的心靈相約、和諧對話,是相互信賴氛圍中的精神交融。當今閲讀教學中的對話體現出多元化和開放性的特點,即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對話。

我認為在諸多的對話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最為重要,是所有對話中的根本,脱離了文本,一切都無從談起。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既呈現在課堂上,又表現在課堂外;對學生的學生時代不可或缺,對學生的整個人生又影響深遠。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又要做出哪些努力呢?

第一,要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願望和興趣。

這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老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經常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舉辦一些讀書會、交流會、朗誦會和故事會,利用語言的有趣、幽默、詼諧、凝練、深刻、意境、曲折、豐富,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讓學生漸漸愛上讀書,老師筆記《徜徉文學殿堂,滋潤心靈成長 教師隨筆》。

第二,要給學生營造與文本對話的環境和氛圍。

中外書籍浩如煙海,教師首先要給學生推薦適合閲讀的書目。並在教室裏設置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喜愛的書籍奉獻出來,一人拿出一本書,就能讓學生讀到幾十本書,不僅大大減輕了學生購書的負擔,而且營造了讀書的氛圍。老師每天課堂上拿出固定的時間,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喜歡的書,給學生讀書提供時間保障,創設讀書的環境。

第三,要尊重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理解和體驗。

讀書歸根結底是讀書者的事情,是讀書者不斷思考、理解、感悟、分析和體驗的內化過程,只要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教師就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強加給學生。學生隨年齡的增長、閲歷的豐富和環境的改變,就會有更深程度的理解,也許這就是我們説的“常讀常新”吧。

書籍是精神的食糧,是進步的階梯,讀書就是汲取營養,拾級而上,盡情欣賞旅途的美麗風光。

篇4:教師成長隨筆

感性語文,是語文教學向傳統本位的迴歸,它在母語教學中帶有反理性、反概念的色彩,它主張不依賴語知中介而進行一種直接對位的教與學。

在中國古代的語文教學裏,教學活動直接以“道”為指向,經天緯地,齊家治國平天下,語言形式本身退居其次。解放後,一度時期,語文淪為比較低級的記載書寫技術,又在這種書寫技術之上,發展成了一門繁瑣的抽象的知識體系。在這樣的教學活動裏,語文勢必會迷失語言文字所記載的內容。

其實,語文並不存在過多的學問,語文就是識字、讀書和會意,就是領會別人的思想、自己也來思想,以及自己也來表達。在大量的語言現象面前,在大量的閲讀接受和自己的思想表達之中,語文的工具性本身,就可以把握並熟練操持,因為這是用自己的母語在動作,所以,用不着就它的工具性來開展太過專門的語文學習,特別是到了高年級後。

一則文字材料,既是語言形式的,又是意義內容的。母語的語文技能是“習得”的,並不需要太着意對它進行“學習”。語文學習不應該是一種分析活動。我不贊成把文字符號和意義剝離開。其實,形式和意義作為二位一體之物,是可以同時兼顧的。在日常的實際言語活動中,語言形式和意義也是不可分離的,所以,我們教師用不着來製造分離的痛苦。

中學語文是基礎性的語文學習,不用灌注很多高深的理論知識,不用將之上升成理性知識,要少做理論歸納,應訴諸學生的感性,要培養他們的語言感覺,讓他們用感覺去感知,用心去體悟。言語可以感知,章法和風格可以模仿,意義也可以去感知和把握。形象是感性的,可以感知,情感是具體的,可以感知,觀點態度是可以認同可以反對的,也可以感知。

理解它們並不需要一套分析的理論,需要的只是豐富的感性。

但是,今天我們發明了太多的詞法、句法、文法、教法、學法、作文法,課堂教與學都在圍繞這些在兜圈子,甚至以這些為教學目標,脱離生動可感的文字現實,進行形而上的高空翻滾,在文字現實和受體(學生)之間鋪設道道迷津。

比照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教師“啟發”,學生“涵泳”,識字再識字,讀寫再讀寫,其教學原則簡捷,教學方法古樸,教學步驟粗獷。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有幾個優點:課堂開放,有思想,不重教法。古人識字發矇之後,就走上了讀書、明理、踏訪、求證的路,直接從前人的文本中去學去悟,從生活和社會中去悟,工具與“道”可以得兼,傳授者不使用知識術語。

把語文切碎成諸多知識點畫成知識樹,把很多體悟的東西變成分析的'和講解的,把本無定勢的東西變成步驟和方法,這些都脱離語文的本位。

很長時間以來,教法一直在語文教學研究中取強勢,這不夠尊重學生個體。我要反動地説,教法越縝密越精細,學生越被動,學生離語文本位越遠。

感性語文強調直接走近意義。

感性語文確立學生為感知主體,將學生和老師從術語中解放出來,還語言文字以本來的生動和活潑,拋棄抽象枯燥玄乎,還語文以真身。感性語文是開放的語文學習,開放課堂和開放學習材料,將老師從四十五分鐘的獨角戲和課堂表演中流放,只使其處理好個別精講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並將課堂延伸到圖書館、電影院、街頭,讓學生從書、刊、報、影視、宣傳欄及周圍的生活現實中學習語文。

感性語文讓學生做大量的閲讀堆壘,廣泛接受別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個性表達,形成自己的有見解有思想的表達。

感性語文鼓勵教師進行個性教學,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知識聯結,()用自己的思維品質影響學生,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千人一面。

感性語文提供給學生廣闊的文化背景知識,並使他們貼近現實人生。

感性語文對當代特別敏感,要求教師注意到現代學科的互相滲透、語彙系統的互相借用換用這一現實,重視用新的語言來表達、思考一切。

感性語文要求教師知識廣博和深厚,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時時自耕自翻,二茬三茬地積累,與時代共進,讀文化史、科技史、宇宙史,站在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大背景下看待語文。

感性語文呼喚建立語文學習測評的新手段,將閲讀總量、摘錄總量、思考總量作為一個重要的量值來看,還特別強調學生的閲讀實踐和表達實踐。

在感性語文這裏,語文學習不外乎模仿、反覆、遷移和內化,不外乎閲讀瀏覽、佔有材料和剪輯處理材料。材料在低層級,可提供文本格式、語體特徵的信息,再上升一些,可以提供知識信息,文本在較高層級,傳達思想和情感,包括審美內涵。

篇5:教師成長隨筆

一顆小樹苗,可以長成參天大樹,也可能單薄無力甚至枯萎,由此至彼之路其實並不漫長,作為老師的我們,在給予孩子知識的同時,還要給予他們更多的 “愛”,我們給予孩子的愛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姐姐對弟弟妹妹的愛,朋友之間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等等。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我們還獲得了快樂與幸福,在這簡單的幸福裏,我們也在不斷成長。

孩子會模仿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而且還會模仿的有聲有色,老師時時刻刻都影響着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所以,老師應以身作則,做好每一件事、説好每一句話,不可以因一次的失誤而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與發展。所以老師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啟蒙老師,那更是重要的。

孩子的成長過程只有一次,我們需要多聽孩子的心聲,給予孩子尊重、信任與鼓勵,還有我們的愛。孩子與老師在一起的時間是最多的,從早上入園到下午離園放學,一天的時間,孩子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除了學習知識外,更多的則是與老師相處,學習老師身上的東西,老師自身的點點滴滴都影響着孩子,在孩子的眼裏,老師是神聖的、偉大的,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甚至於每一個眼神都影響着孩子,所以説老師是孩子在學習中至關重要的一個人。

孩子與老師是互通的,是相互影響的。在我們給予孩子愛時,孩子也給予了我們不曾擁有的愛;在我們傳授孩子知識時,孩子也給予了我們教學方法;在我們給予孩子快樂時,孩子也給予了我們一張張天真的笑臉;我們在奉獻自己的同時,孩子也在回報我們。我們擁有了更多的歡聲笑語,與孩子共成長。

所以,讓我們“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讓我們的孩子可以變的更開心、更活潑,讓我們與孩子共成長而更加努力向上!

篇6:教師成長隨筆

當我們愈來愈多地沉溺於瑣碎而庸常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當我們發現我們的教育生活狀態單調乏味且充滿疲勞感之時,我們作為教師,自我的個體生命狀態無疑是毫無幸福感的。如果我們不能從作為工作甚至作為生涯歷程的教育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意義或工作的價值,那麼我們的日常教育生活就有可能成為我們生命不能不承受的一種沉重負擔。但是,如果我們能從庸常生活中暫時抽離,努力以他者的姿態來回味、反思我們的教育生活經歷,就有可能使我們超越自我,提升我們作為教師的存在意義和自身的生活質量。教育敍事也許就是一扇打開我們心靈通向教育生活的意義世界的大門。

我們每天都在經歷一個有一個的教育事件,我們的教育生活可以説就是由這一個有一個的教育事件累積而成的。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既有意無意地影響着學生,也有意無意地影響着我們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狀態。因此,教育敍事就是講述我們的教育生活故事,講述那些或隱或顯地藴含着教育意義的故事,那影響着學生和我們生命成長的細微脈絡就可能在故事敍述過程中清晰地展現出來,同時也展開了我們的教育生活該如何發展與改善的可能途徑。正因如此,以講故事形式出現的教育敍事,因其對複雜教育生活中的細微脈絡的揭示而區別於一般性的故事講述,使之成為我們對自身教育生活的反思性實踐,併成為我們積累實踐性知識、提升這種實踐性知識品格的重要形式。我們講故事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地回溯、觀照、發現我們過去、現在、以至將來的教育生活路徑的過程。

教育學者葉瀾曾指出,教師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指研究學生和教育實踐的能力,教師的研究大量是結合自己的實踐工作與對象開展的,因此,教師的研究能力也是高質量教育生活與自身專業成長的必要條件。教育敍事作為一種切近教師日常工作的研究方式,讓我們在平凡的、逐步庸常化的教育工作中發現幽微的教育意義,從而獲得我們對自身作為教師生命個體存在價值與意義的發現與提升,並可能成為我們走出教育生活慣性思維的重要路徑,既提高了我們對自我教育生活反思、批判的能力,也提升了我們教育生活的創造性品格與能力,從而有效地改造、提升了我們的教育生活質量。

一個人對周遭世界的發現往往同時就是對自我心靈世界的發現。走進教育敍事,讓我們與自己經歷的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文本對話,增進我們對教育生活的理解,並使我們對教育的理解與認識更加豐富多樣。同時,由於其中記錄着我們作為教師個體的生命印記,從而生動有趣,富於生命氣息。我們在教育敍事中對自我教育生活的發現與認同,也是我們對教育人生豐富性及其意義價值的發現與認同,是對我們作為教師存在的個體內在心靈世界的豐富性與充實性的發現。教育敍事因此而成為我們改變日常教育生活的單調與平庸的重要方式。

篇7:教師成長隨筆

陳大偉老師在《怎樣觀課議課》一書中,當談論教師個人理論合理性的時候,提出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另一條道路,那就是對個人受教育史敍述和研究。“每一個教師都有或長或短的受教育經歷,在當學生的時候,自己的老師在用他們的知識、他們的行為、他們的思想和人格操守詮釋教師角色。”他提到:“不當教師的人,也許不用去刻意回憶和審視自己受教育的經歷和自己的教師,而如果是要做教師,這種回望就具有了特殊的意義。這種回望是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出發的,它有利於我們在教育交往與對話的實踐中更好的移植換位。” 在咀嚼這段文字的時候,我又不禁想起了我的國中生活。那本該是學生生涯中一段彌足珍貴、值得回味的時光,但於我來説,我卻總不願去回憶,有意識的把它壓制到遺忘中,以避免內心的波動。 我入學較早,11歲那年就上了七年級。一入學,我們這些從各村來的學生都得住校,週日晚上去上夜自習,週五下午回家。入學的第一天,除了見到陸陸續續進入班級的同學,當然還認識了一個頭號人物——班主任。他大概有三十來歲,身材瘦小,一看就很精明,再加上他那副殺傷力極強的眼睛,頓時讓嘈雜的班級安靜了下來。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他的面孔,我會毫不猶豫地説——兇!那時的我哪曾想到,這一相遇,我三年的命運就掌握在了他的手裏。 我們晚上一般會有一節自由寫作業的自習。那時,他總喜歡在窗台外面出其不意地觀察我們,然後陰沉着臉在教室來回巡視一番,那惡狠狠的目光掃遍教室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膽戰心驚。巡視完一圈之後,再走上講台,用低沉的語氣告訴我們把筆放下來,接下來便是“大會”。大會的程序一般是這樣,先點幾個被他發現不遵守紀律學生的名字,讓他們站起來或者走上講台,然後惡狠狠地訓斥一番,那言語自然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讓被叫到的每一個同學都抬不起頭來。很不幸,我很快的加入到了被“”的行列。 剛入學那會,我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學生,幹什麼事都很積極,上課喜好回答問題,成績也好。只是,那時的我紀律意識淡薄,在沒有老師看管的時候,總情不自禁地和同桌閒聊幾句。至於説什麼,我現在絲毫想不起來。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人生“禍根”就此埋下。很快,我就成了班主任重點打擊的對象。第一次被他罰站的時候,我害怕極了,內心的膽怯導致我的雙腿一直在顫抖,唯一期盼的就是下課鈴聲趕快響起,好讓我少受煎熬。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老師批評終究是一件極不光彩的事情,我也深刻體會到了什麼叫做無地自容。下課之後,我不敢和同學們的目光直視,還有,那時的同學也不太情願和一個被老師批評過的學生在一起玩,我只能安靜地坐在座位上。再後來,我接二連三地被老師批評,以至他對我有點“恨之入骨”,語言一次比一次犀利,懲罰一次比一次嚴重。究其原因,還是我愛説話。其實,到現在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當時我為什麼要説話?可能那時真的是管不住自己吧,也有可能真的是無心之過。 經過了半年的適應期,我已經學會了怎樣做一名遵守紀律的學生。後來,他任命了一批班幹部,給他們一個紀律本,讓他們把平時違反紀律的人名記下來,留在每週一的班會上集中宣佈。想想那時的學生們能得到此殊榮是多麼的驕傲和自豪呀!可悲劇隨之再次降臨到我的頭上。班委中有一個體育委員,我和他曾鬧過矛盾。或許是少不更事,他便利用職務之便報復我。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早讀的時候,後面的同學拿着書本問我英語單詞怎麼讀,我便扭過頭去告訴了她。等週一開班會的時候,就聽到班長唸到:星期三早讀,扶晶晶和管芳芳説話。他還用小利小惠誘導其他班委也記我的名字,於是,我變成了眾矢之的。對於一個屢次被老師批評的我,根本不敢也沒有能力反抗,更不知道該向誰解釋,只能默默地承受一切。我每天都在提心吊膽下生活。怕上語文課,怕碰到班主任,甚至害怕去學校。長此以往,入學時那個活潑開朗的我蕩然無存。我變得不愛説話,上課也極愛跑神,成績自然也大不如前。這樣的我在班級中又成了其他同學的反面教材,因為曾在班會上,班主任告訴他們,紀律差的同學其他方面必定也會跟着差。在那時,我內心滋生着一種強烈的渴望,渴望那個能給予我關心和愛護的國小班主任能夠繼續當我的班主任,甚至多次夢到他真的成了我的班主任,讓我再次體會到當學生的幸福。可醒來的時候,內心還是不免失落和惆悵。 就這樣反反覆覆、膽戰心驚地過去了一兩年。後來我們都懂事了,班委也不再和我作對了,自然也不記我名字了,而成績平平的我也被班主任邊緣化了。於是在相安無事中,我過完了我的國中生活。 以前在回想這段經歷的時候,我的確有抱怨過當時班主任的想法。甚至還曾自嘲地説道,一朵祖國的花兒就這樣被他無情地掐死在了花園中。那時的我並沒有説是很搗亂,如果他能耐心地教育我一次,如果他能寬容我一次,如果他能讓我解釋一次,如果他能明察秋毫一次,如果他措辭再温和一點,如果我不是他的眼中釘......或許,我的命運又會截然不同吧。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現如今,再去挖掘這段經歷時,我已經很淡然了。“存在即合理”,或許,正是那段消磨不去的經歷讓我更加懂得了身為人師的我該如何去呵護孩子的心靈,該如何為他們的成長保駕護航;明白了在孩子犯錯時定要先了解原因以及及時恰當地教誨;體會到了在孩子有困難時該如何設身處地的為他們着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會帶着經驗教訓去愛護每一個孩子,讓他們茁壯成長!

篇8:教師成長隨筆

畢業至今已踏入教壇4年了,這4年既短暫又漫長,既有領導的關心、同事的幫助,也有自己的艱辛和努力。回顧走過之路,歡樂與辛酸同行、收穫與遺憾同在。總結了幾點成長感悟與大家分享一下:

1、時刻保持良好心態

教師是平靜的職業,教師的工作是平常的,心態決定教師的素質和教育教學工作業績。教師要以良好的心態勇敢地面對挑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主動去做,這樣不但會鍛鍊自己,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同時也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機會。作為一名教師要有奉獻精神,不去計較個人得失。如果什麼事情都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們,我們就已經很落伍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對較弱的地方,只要不斷學習,去吸收時代的、別人的、科學的、優秀的東西。學會學習,就會成功。

2、懂得感恩

要成為優秀老師得有一顆感恩的心,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態。因為感恩,你才有愛心,才會愛生活,愛從事的工作;有愛心,才能長智慧、才會努力、勤奮、反思,才會堅持、成長……回顧這幾年,我覺得付出的一切都源於感恩,在感恩中靜心學習、盡心工作、用愛心回報社會。

3、經常教學反思,提高業務水平

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我們最需要反思的就是教學行為,從教材解讀與設計、教法與學法的選擇、課堂細節的處理等層面去反思。近年我常用這幾個問題反思教學:這節課,我投入激情了嗎?對教材的解讀,有更恰當的角度嗎?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合理可測嗎?這節課中最難忘的細節是什麼?這節課最大的遺憾是什麼?假如重新上這節課,哪個地方最值得改進?反思深度決定教學的高度。活躍在教壇的大師們也是反思高手,通過一步步成長才成為今日“明星”。

我們除反思教學,還要反思為人處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東西。要邊反思,邊記錄,用鍵盤留下文字,為研究自己的教學提供鮮活的案例。

4、總結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法

班級管理講究藝術,要多動腦筋、考慮孩子的需求。從教學方法、教學藝術上動腦筋,哄着孩子跟你走,制服犟牛用再大費力不如一把青草效果好。所以教師要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堅持下去,成為制度。安排各項工作要統籌兼顧,考慮問題要周密,使各項工作井然有序。善於培養學生自主、自信、自立的品格,寓教育於管理之中,使每項管理活動都成為教育機會。

總之,一個好的班級,離不開教師的精心管理。要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良好班級氛圍,使每個學生健康、快樂成長,作為管理者的教師就必須掌握孩子發展的腳步,把工作做細、做好。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處處有教育,營造健康向上、個性張揚的班集體。

5、要有愛心、耐心

人的智力是有差距的,造成學習存在差異。要孩子達到統一標準是不可能的,要教好所有孩子不容易。用統一眼光看不同的孩子是不對的。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標準,發現孩子與與眾不同的長處。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學生,那樣你滿眼都是差的孩子。孔子弟子三千,賢者才七十二。孩子的發展有快有慢,我們不能看孩子一時表現,判斷他的一生!

以上是我成長過程中的一點做法和體會,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把教育當作一門職業、一個手段、一項工作、一件事情來看待、處理,更要當作人生的一部分來對待、來體驗、來充實、來完善。這一切需要生命的活力、激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ydpv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