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小語文教學方法分析多篇

國小語文教學方法分析多篇

國小語文教學方法分析多篇

着力基礎,對現有教材的重組與選擇 篇一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加強學生對字、詞、句、段、篇鞏固和學生聽説讀寫的訓練,把語文課真正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使學生通過努力學習,逐步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並能掌握和運用語文這一工具去自我獲取信息,拓寬視野,進行思想交流、社會交流,為將來步入社會、服務社會打好基礎,加強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所以,語文應根據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在需要重新組合,以豐富學生對內容上真正有聯繫的文章的感受,進而在“意相近”的層面上領悟文字表達的意義。

國小語文教學方法分析 篇二

語文是人們心靈的詮釋,是人們寄託情感的重要工具。學生可以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閲讀課外書籍拓展視野,還可以陶冶情操,詮釋內心的情感。然而,國小語文是學生接觸語文知識的啟蒙階段,在此階段實施趣味性教學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方法。那麼,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應該從哪些方面實施趣味性教學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實施趣味性教學

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國小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好奇心強,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營造自由、愉悦、快樂的課堂氛圍,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其價值取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下促進趣味性教學的實施。

二、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促進趣味性教學的實施

傳統的國小語文教學大部分都是以“滿堂式”“灌輸式”為主,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從而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厭倦感,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要想順利地實施趣味性教學,教師不僅要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主,還應該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知識能力,從而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並利用自己獨特的知識能力,為學生創設多樣化、合理化、新穎、創新的教學方式,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欲,進而促進趣味性教學的開展。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有利於趣味性教學的開展

多媒體教學設備主要是利用圖畫、圖表、錄音、視頻等將理論的、抽象的語文理論知識形象地、生動地展現在國小生的面前,充分利用國小生活潑好動、記憶力強、模仿能力強等特點,直接觸動國小生的視覺、聽覺神經,從而吸引國小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課堂氛圍,以利於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趣味性教學的實施。

總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重要的教學任務,那麼,實施趣味性教學則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基本前提。在實際教學中,實施趣味性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這就需要教師從實際出發,在教學中不斷地總結和反思,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開展國小語文教育時,要做到及時反饋信息 篇三

為了能更好更全面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作出較合理的評價,在教育環節中,我們要大量地、及時地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而確保反饋信息發揮高效性。在此方面,我採取以下方法:

一是建立逐級反饋系統。每一節課都應根據課時教學目標,特別是讀、寫重點和能力目標設計反饋環節。二是促使信息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小組討論、交流、合作的作用,讓師與生、生與生、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增加信息反饋的量與機會,增強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矯正的能力。三是及時評價,積極鼓勵,讓學生在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學習中感受成功與喜悦,促使學生更主動、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是充滿創造性的活動。我們要利用以上措施對教學過程中的教材、學生等各種因素作出合理性安排,選出更優的組合,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從教數年中,我始終立足於課堂教學,把“學習——研究——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提高教學質量水平為主要目的,積極投身於新課程改革中學習再學習,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變序教學 篇四

這種教法不是按教材內容結構的先後順序進行講解和分析,而是採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變序形式教學。其特點是單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這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利於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中、高年級的教學,運用時,要從課文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實際出發,抓好以下幾 點。

1、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變序講讀,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戰友邱少雲》(第11冊),先讓學生找出最能表現他嚴守紀律的中心句:“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樣,趴在火堆裏一動也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這個偉大的戰士,直到最後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 然後,聯繫上下文進行分析:

①邱少雲在什麼情況下“一動也不動”?

②他為什麼要“一動也不動”?

③這表 現了邱少雲的什麼品質?

2、從文章的總結句或篇末總結性詞語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冊)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學時可緊扣詩句,逆向尋因,將各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繫,弄清作者佈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髮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薰陶和感染。

國小語文教學方法分析 篇五

一、朗讀法。

朗讀法是我認為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最重要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不僅在語文教學中重要,在其他科教學中也很常用。朗讀分為齊讀和自由讀兩種,齊讀使用的情況有下列三種:①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本上的時候,如剛上課時朗讀一下課本標題或上節課學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②讓學生對新內容適應時,這主要在預習過後,齊讀可以讓學生自己糾正自己讀錯的字詞等。③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時候,這主要是用在分組練習上,可以讓全班都參與其中。自由讀主要運用在需要學生有自我感悟,自我理解的時候,特別是在教師講解課文的時候。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老師在課堂上點學生單個起來回答問題的情況,除了這,還有快讀,慢讀,高聲讀,默讀等多種朗讀方法,在我看來,朗讀的作用就是認識字詞,加深印象。聽只是一個吸收的過程,並不代表動了腦筋,只有讀出來,才代表真正吸收了,而讀又是為寫作鋪墊的,所以才顯得尤為重要。

二、背誦法。

記得我上國小的時候,書上總是畫滿了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背”字,我所見習的兩個班級一樣,也是基本上每課文都要求背誦,背誦是建立在朗讀的基礎上的,但是背誦的作用也是無可替代的,古詩詞要背,課文也要背。背準了才變成了自己的東西,但同時我也注意到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主要存在於背誦古詩詞上,好多同學能將一首詩歌脱口而出,但是其中的意思一句也不懂,也許是明白其中的大意,卻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也許是根本就不明白,只是老師要求背就背了,我希望是前種情況,但不管怎麼説,在國小教學中永遠都離不開一個字——背。

三、默寫法。

默寫在國小課堂上一般都是在聽寫的前提下進行的,能讀,能背不代表能寫,從讀到背再到寫才完成了記憶的整個過程,默寫是有一定難度的,國小生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在這上面,而老師往往也是通過默寫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四、談話法。

有人將談話法説成是問答法,我認為不是,談話不只是一問一答這麼簡單,它更重的是交流。但它又主要以問題的方式在課堂上出現,國小老師似乎永遠有問不完的問題,在這一問一答中就產生了對話,談話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也是在國小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以上的四個例子就説明了老師在國小語文課堂上使用談話法的四種情況。

1、開發學生想象力的談話,通常就是老師根據新的知識點提出一些問題,由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聯想。如例1中,學生就可以由金子而想開去,自己在課文中找到自己的答案。這種談話法適合在課前預習的時候使用。

2、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的談話,老師在這種談話中起的只是一個銜接作用將原有的舊知識與新知識銜接起來,就像例2中,古詩詞是以前背過的,而現在提起又有了新的含義。這種方法還特別適用在記生字詞上,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講解課文時一般都採取這種談話法。

3、帶有總結性質的談話法,一般在一課文或一節課結束的時候,老師都會問你學到了什麼,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達到總結和全面複習的目的。如例3中,對那一句話的理解其實就是對整課文的理解。這種談話法主要運用在課程結束的時候。

4、複習過程中的談話。這主要是在學生對所學知識已基本掌握的情況下進行的。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國小的語文教學中,談話法貫穿在整節課中,或者説是整個教學活動中,談話法不僅需要老師設計好問題,還應在談話結束的時候做好總結工作,這樣才能將知識理論化,完整化,系統化。

五、討論法。

討論法在國小語文課堂中並不常用。國小生的想象太豐富,討論就會跑題,課堂一下就會變得吵鬧起來,要再回到原來的課學氣氛就得花一些時間。但是,我還是很提倡這種教學方法,同齡人有同齡人的溝通方式,向自己的同伴學習遠比向老師學習要有效果的多。在林老師的課堂上,一位同學用越來越造句時説,我越來越大了,媽媽越來越小了。林老師要求學生討論,這個句子對不對,有沒有更好的説法。有同學説是我越來越大,看起來媽媽越來越小了,有同學説是我越來越大,媽媽越來越老了,最後大家一致認為後一種説法好。通過這個討論我相信基本上每個學生都明白了“越來越……越來越……“的用法,還有一次是談理想的時候,老師也請同學們互相談談自己的理想。當一位同學説他的理想是當社會老大時,其他幾個聽到的學生都笑,他自己也笑,還叫來了老師。可見在學生的心中對錯的分界線還是很明顯的,而也只有在同齡人面前,他才敢説出這個大膽的想法。

討論法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可以使學生養成傾聽別人説話的好習慣。這同時也需要老師在討論後作一個全面的總結,給出一個科學的結論。雖然我很提倡這種教學方法,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國小課堂中,尤其是低年級的課堂中還是建議少用這種教學方法。

六、練習法。

學習過程中,練習是必不可少的,是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知識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有中頭練習和書面練習兩種。不過練習主要還是在課外,而老師掌握學生的練習情況就是批改作業。這次見習我也批改了一些作業,我發現我所見習的那個班的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拼音問題,在我一次改字詞的作業中,很少有同學拼音是全對的,甚至竟然出現了有同學漢字書寫全對,可是卻一個拼音都不會,所有的拼音他都只寫了一個字母J的情況。我也給我的指導老師提了建議,希望她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我還有幸在課堂上觀摩了一次書法練習。在練習開始時,老師講了正確的寫字姿勢與方法,在練習過程中不斷的提醒與糾正錯誤的姿勢。練習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我認為應大力提倡這種教學方法。

七、考試法。

考試也是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在考試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下,學生會自覺的學習和鞏固知識,還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這種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常用,但也絕對少不了。

八、自學法。

自學法主要是老師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面採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老師不總在,課堂也不總在,我認為自學法才是國小生最應該掌握的一種方法,也是老師應着力培養的一種方法。國小生只有在國小初步學會了要學什麼,如何學習,才能有以後初、高中好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自學法主要是在老師的帶動下進行的、

看似在要求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其實在這問題中就告訴了學生學習課文的好多方法,一般一個老師的這些方法都是固定的,經過幾課文的學習後,學生再拿到一課文時,就懂得了從哪些方面,怎樣去學習了。老師也可以傳授一些系統化的方法來加以引導。

以訓練為主,加強學生的順連能力 篇六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有極大的幫助,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通過語言的實踐活動來學習語言已成為當今語文教育必然的抉擇。如在進行語文閲讀教學時,我嘗試並採用了以下措施:

首先,保證訓練的時間。平時,一般的學生閲讀及練習的時間僅約10分左右,因此,需加大力度,保證學生閲讀及練習的時間達到每節課時的一半以上。其次,要注意訓練的質量。在訓練過程中,切勿盲目追求訓練的數量,應有針對性、有效性地訓練,側重在聽説讀寫方面訓練。再次,訓練要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訓練到位,有層次,重點訓練分步實施,訓練過程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遷移,特別是要幫助學生掌握培養其思維能力的過程與方法。最後,訓練要面向全體學生,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加訓練,讓其在訓練過程中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提高。

在教學實踐中,我採用了以上措施,不但增強了學生有指向的緊張智力活動時間,促使學生的知識得到了內化,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快樂教學 篇七

這種方法是遵循人的認識心理特點,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使兒童在愉悦的情緒中獲取知識。它是根據英國教育家斯賓塞1894年提出的“快樂教育”思想而創造的。

近些年來,我國許多語文教師積極實踐,他們針對國小生天真活潑、好唱好跳的特點,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藴含的快樂因素,把“快樂教育”引進課堂。教學中可借鑑如下的做法:

1、根據教學目標,結合課題或課文內容,通過音樂、圖畫、錄相、表演、遊戲、實物道具以及繪聲繪色的教學語言,創設氣氛,以趣激學,使學生感到“課伊始,趣即生”,增強求知慾,激發學習的興趣。

2、針對兒童注意力不穩定,易動好玩的年齡特點,可做做“猜字謎”、“找朋友”、“打撲克”、“擊鼓傳花”、“開火車”、“送信”、“添筆組字”等教學遊戲。課堂中有動有靜,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情緒 。

3、結合學生好勝心強、勇於進取的特點,可開展“比一比”、“賽一賽”、“爭上游”、“插紅花”、“奪紅旗”、“當醫生”、“看誰先到知識宮”等課堂學習競賽,誘發學生的情趣,讓他們感受攀登之樂、成 功之樂。

4、國小生大都善思好問,對周圍的新鮮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開展收集標本、集郵、參觀訪問、科學小實驗、小製作、歌詠、舞蹈、器樂、繪畫、棋類、球類等課外活動,使學生將課內學到的知識在課外得到補充和延伸,收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整體閲讀 篇八

這種方法是從教材的整體出發,採用“從整體入手——分解導讀——再回歸整體”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閲讀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課堂結構可分“整體感知——具體分析——總結深化”三個環節。第一步,要着眼於整體,開講後通過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掌握梗概,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印象。在此基礎上,第二步應提出閲讀要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懂得學習的基本方法。

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講讀課文,剖析重點詞、句、段的內涵,使其為突出文章中心這個“整體”服務。與此同時,又要從文章中心這個高度來探究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佈局謀篇的,從中領悟其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體進行強化訓練,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促成知 識向智能的轉化。

這種講讀方法,既體現了國小語文教材(一課一事)的特點,也符合兒童由“整體——部分——整體”的認識規律。如《偉大的友誼》(第9冊)便可採用這種方法。首先,解題明確中心,初知這篇文章是讚揚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友誼是偉大的。繼而,逐段分析課文內容,弄清作者“總——分——總”的寫作思路:

最後,聯繫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這樣教學,能與該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緊密聯繫起來,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領會什麼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1537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