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多篇】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多篇】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多篇】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一

一、複習導入

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

1、還記得我們學過許多思鄉的古詩嗎?誰能來説一説?(背)

生1:靜夜思

生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看來同學們之前的知識掌握的不錯哦、

二、瞭解詩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吧

(出示課件:葉紹翁)

2、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學們瞭解的真多,從你們的介紹中,老師瞭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課件板書:南宋葉紹翁)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他擅長寫景抒情,字句華美精麗。特別引起老師關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歐。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就是(板書:夜書所見)

2、全班一起讀課題,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見是看見的意思

3.那誰能説説這裏的書是什麼意思?(寫)

4、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説完整、

生: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

5、到底是怎樣一幅畫面呢?(出示課件:秋夜圖/音樂伴奏)

6、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有一位詩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詩歌中的字詞或意思呢?(看註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展開想象)好,下面就請大家以同桌為單位,用你們提出的辦法來學一學古詩,看看你能讀懂的有哪些,再給你讀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

8.學生反饋自己讀懂的字詞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裏,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麼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在這兩句詩歌中,你們能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些什麼,又想到了些什麼嗎?(出示課件前兩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樹葉隨風擺動。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2.師:是什麼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麼吹?發出什麼聲音?(呼呼)(課件演示風聲)什麼感覺?(好冷啊)文中説到風聲,用的是什麼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着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3.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麼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麼讀?個別讀兩三個,齊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4.詩人還看到了什麼?(課件圖片,一輪明月)好一輪當空的明月啊,讓我們想起了什麼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麼?

生1:我們一家人吃月餅,看月亮、

生2:全家圍在一起很開心

是啊,當你們圍坐在院子裏,陽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餅,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時候,我們不由的發出一聲感歎,月亮真美啊!

5.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美,不美。

6.看來意見不統一,説説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為作者此時,深處他鄉、

7、你怎麼知道他在異鄉?

生:因為詩中提到動客情。這個客説明他在他鄉做客,這時候,他一定……、、

8.説的真好,這裏有個關鍵詞,動客情,他動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來噹噹小詩人,設身處地的想想,在這樣一個月圓的深秋之夜,秋風陣陣,涼意深深,你們會想到些什麼?

9.説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鬱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並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麼這句又該怎麼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讀出來、

11.大家讀的太好了,趙老師也彷彿被你們帶入了詩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憂鬱和孤獨所感染。

10.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意的轉頭,他又看到了什麼?(出示插圖:籬笆下的一盞燈)

你怎麼知道他看到了一盞燈(夜深籬落一燈明)

11.在這樣滿是憂愁的夜晚,卻有一盞這樣醒目的燈,大家想象下,在籬笆背後,可能有怎樣的一幅情景呢?

12.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老師真佩服你們,詩人和你們一樣,他雖然沒有看到籬笆後的情景,卻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麼呢?大家來讀讀詩歌的後面兩句,然後告訴我答案)

13.詩人想到後面應該有兩個孩子在捉蛐蛐。

師:你從哪一句詩裏知道的?這裏的知是什麼意思:猜想

14.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5.你們知道孩子們捉蛐蛐是為了做什麼嗎?(鬥蛐蛐玩)

16.你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捉蛐蛐的嗎?(生:………)你們想捉蛐蛐嗎?(想)好,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和詩人一起回到童年時代,在老師的語言帶領下去捉一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夥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後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着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隻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出聲音的地方,提着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隻蛐蛐,説時遲,那時快,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麼感覺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們可高興了。因此,這兒挑應讀tiao(第三聲)

19.當詩人也回想起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時候,你覺得他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

20.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後兩句?(個別讀全班讀)

21.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緻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之愁,又從一盞明燈裏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生了愉悦的心情,這樣複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寥寥幾句精闢的詩句來演繹,並且表達的淋漓盡致,耐人尋味。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的讀一讀這位偉大詩人的傑作吧。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 篇二

三年級的孩子,已經不滿足一二年級時對古詩簡單的識記。怎樣讓孩子們在識記的過程中去初步體會詩句中藴含的情感是教學古詩的難點。《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的作品。詩人客居他鄉,在江邊被微冷的秋風吹拂,看見秋葉飄落,感到孤獨寂寥。由看到遠處籬笆旁的燈火,料想到有小孩在捉蟋蟀,心裏又泛起一絲親切,一絲温暖。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首先讓孩子們理解詩題。然後介紹詩人。借詩人的看聽想三個方面去理解詩句。

孩子們在説詩人看到的景物時,容易把“兒童挑促織”也理解進去。於是,我讓孩子們説“知”的意思是什麼。孩子們認為是“知道”,再問孩子們“究竟是看到了什麼”,才“知道”是有孩子在挑促織的?孩子們説,是看到了“籬落一燈明”,才知道的。這裏,就理解了“知”不是直接看到,而是“料想”到的。

上課時這一環節很快就過去了,在課堂上孩子們還是順着我的意思,説出了“知”是“料想”,可是下來以後的`作業中,還是反映出了一部分孩子沒有理解到這個字的意思。

在理解字詞,理順詩句意思後,我讓孩子們逐句品讀古詩。藉由一幅幅圖畫去領略詩句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可能前面已經理解了詩句意思,再次品讀詩句顯得有些重複,所以孩子們有些坐不住。所以我想,是否可以把品讀詩句,體會情感與前面一個環節相結合。這樣可能會顯得更緊湊。

比如“知有兒童挑促織”這一句,引導孩子們理解是“料想到有孩子在挑促織”後,可以直接問“為什麼詩人會這樣想呢?”“可能他小時候也去捉過蛐蛐,覺得很快樂呀!”“誰能來快樂地讀一讀呢?”

上一次公開課,需要準備的東西太多。我常常是無從落腳,不知道課文的重點應該放在那個地方,又應該從哪裏突破。在查閲相關資料,也借鑑眾多老師們的方案後,設計了這一堂課。只覺得自己水平確實有限,所欠缺的太多。對課文的理解,教學重點、方向的把握,環節的設計,課堂的語言等都有待提高。所幸大家能夠包容我,如能指點一二,不甚感激。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 篇三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古詩。無論是從詩句內容還是學詩體驗上,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要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圖文對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編寫特點,以讀代講,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句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採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鼓勵學生誦讀,以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今天的這節師徒結對課,通過幾位老師細緻的點評,我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我們通常説古詩難教,實則不難,只是自己沒有找對方法和技巧。進一步反思自己教學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識自己有以下幾點不足:

一、導入花費時間過長

在導入過程中,我描述了李白的《靜夜思》的詩句意思讓學生猜測詩名,但是學生似乎陷入了一個誤區,由於讓他們預習過這首詩,所以他們沒有多加思考就回答是《夜書所見》,後來經過我的再次深入點撥才將他們引回了正題,在前面導入上時間花的有點多,這是我上課之前沒有想到的。

二、釋題上的偏差

在引導學生釋題時,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中的“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説“書”是指那個人在看書,有的同學説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用手做了一個寫的動作,同學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書”是“寫”的意思,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由於自己課前準備不夠,所以在這花了不少時間。

三、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太少

雖然我平時在課堂上強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並沒有做到這一點,課堂老師講的多,學生讀的少,所以在學生對詩歌不熟悉的基礎上直接進行句意理解,就難上加難了。朗讀的方式有很多,齊讀、泛讀、領讀、誦讀等等,形式多樣,其實多讀並不難,關鍵是要如何通過讀,讓學生體會詩歌感情。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先是採用齊讀,然後採用斷句讀,逐句讀,最後結束時在有感情齊讀,以讀給這堂課堂畫上一個休止符。但是儘管這樣,還是在讀的把握上存在很多的不足,我的指導老師陳老師給我指出來:讀要有層次感,從剛開始的單純的讀一步一步遞增到最後以情入境,讓學生將自己當成詩人,懷揣着思念家鄉之情動情的朗讀。聽了陳老師的話,我深深感覺到自己在朗讀上把握的不足,給學生朗讀時間太少,課前準備還是存在不足。

四、課堂駕馭能力不足

整節課下來感覺前鬆後緊,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背誦詩歌和鞏固記憶,究其原因,還是課堂駕馭能力不足,除了經驗少是一方面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學思路設計的不夠合理,和課堂語言組織能力的欠缺。這種能力不是一兩天就能學會的,靠的是教學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深入反思、逐步改進的過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國小語文教學,看似簡單輕鬆,實則小課堂有大智慧。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閲讀能力和提高課堂效率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相信只要抱着一顆虔誠之心,去學習,去反思,去改善,必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 篇四

本組課文以秋天為專題,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點,將秋天的特色描寫出來。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積累,體會秋天的風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組教學的一個重點。

《古詩兩首》是精讀課文,收錄了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抒發了詩人在秋天裏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這一課安排兩課時,一個課時學習一首古詩。《夜書所見》的教學目標如下:

1、自學生字詞,會認讀。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我班學生大多是外來工子弟,他們來自天南地北,在家鄉應該生活着很多親人,而教學本課的時候,正值中秋佳節之後。為了使同學們更好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在課前,我首先引導孩子們説説在家鄉的親人,以及在中秋節時爸爸和媽媽是如何與家鄉的親人相互祝福的;再朗誦耳熟能詳的《靜夜思》;然後引入新課學習:“同學們,八百多年前,也有一位詩人獨自站在蕭蕭秋風裏,思念着家鄉的親人,寫下了千古偉誦的詩句呢!”

接着播放課文錄音,讓孩子們感受古詩的節奏和韻味;再把時間交給孩子們自由朗讀,自學生字詞,並引導他們在朗讀的基礎上藉助註釋,自己試着理解詩句的意思。

之後是彙報交流,讓孩子們分享自己的理解,説説詩句的意思,我再相機糾正孩子們理解有誤的地方,特別是最後的兩句詩“江上秋風動客情,夜深籬落一燈明。”給人的畫面感強,所以我着重引導了孩子們一邊想像那種景象,一邊誦讀詩句。

最後,根據兒童表演慾望強的特點,讓孩子們比賽演一演詩人,看誰演得像。

通過聽、讀、想、演,使得古詩在孩子們的眼前和腦中一再重現,所以一節課下來,相當一部分的孩子已能熟讀能誦了。

這一節課較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

關於書寫生字,則安排在第二課時集中指導書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7yjl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