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中地理教學案例新版多篇

國中地理教學案例新版多篇

國中地理教學案例新版多篇

國中地理教學案例 篇一

國中地理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水資源是寶貴的資源,知道我國所面臨的水資源危機,並分析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資料,説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特點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教學重點:

水資源的時空分佈特點、影響及對策 教學難點:

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的原因 學法指導:講述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講述導入

水,孕育和維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正因為有了水,地球才成為茫茫宇宙中唯一的生命綠洲。同時,水對工農業的發展也至關重要,被喻為農業的命脈、工業的血液。如果沒有水,就不會有生命,也不會有人類社會的一切。因此,在一些地區,尤其是乾旱地區,大有“黃金誠可貴,珠寶價更高,若為淡水故,兩者皆可拋”的味道。

二、導學精講

(一)學生自學課本61—63頁“水資源與生產生活”部分,思考:

1、水資源的概念是什麼?它在地球上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哪幾種?我們生活中直接利用的是哪些水?

2、聯繫實際,説説水資源危機產生的原因。3.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是什麼?

(二)知識精講

1、呈現課本圖3.6“地球上的水”,講述水資源的存在形式以直接利用的水資源形式。2.呈現資料:2002年12月12日,聯合國鄭重宣佈:2003年為“國際淡水年”在我們剛剛進入的這個新世紀,水資源的短缺問題將越來越嚴重。有專家預言,水資源短缺將成為人類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資源問題。水資源危機產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世界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

人為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長;生態遭到破壞,導致陸地淡水的減少;水資源被污染,造成水質量下降;管理不當,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圖片展示,補充説明水資源危機問題)3.我國的水資源現狀(過渡問題)

(一)閲讀課本64—66頁“水資源的時空分佈”,思考: 1.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是什麼?

2、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分佈不均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其形成原因是什麼? 3.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不均,有什麼影響? 4.説説解決我國水資源現狀的措施。5.南水北調工程實施的目的,線路。

(二)知識精講

1、我國水資源現狀:總量大,人均佔有量少;污染嚴重;浪費嚴重;時空分佈不均。2.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

(呈現“中國水資源的分佈圖”),師生共同討論我國水資源的分佈特點:時間分佈:夏秋 季多,冬春季少空間分佈:東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影響因素:

水資源豐富與否的衡量標準:河流流量的大小,河流流量大小受降水多少影響。

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的“我國的降水和氣温”:我國降水特點是時空變化大:從空間來看,我國降水東部多於西部,南方多於北方,分佈的總體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從時間上看,我國的降水多集中於夏秋季。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是我國的季風性氣候顯著。引導結合地形一節分析我國降水空間分佈不均的主要原因:受海陸位置及地形因素的影響。季風氣候降水充沛

3、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對我國的影響

夏季我國降水集中,河水暴漲,大量寶貴的淡水資源白白流入大海,且易形成洪澇災害,如1998年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冬春兩季降水少,河流處於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乾涸見底,造成嚴重的乾旱缺水。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是華北和西北地區,華北平原尤甚。

4、引導學生結合長江黃河兩課所學知識分析解決我國水資源現狀的措施:

保護水資源,節約、合理用水,減少對水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調水,興修水庫,解決水資源分佈不均問題。

討論:作為一箇中學生,你認為能為保護水資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5.跨流域調水:目的:調節水資源的時間分佈,減輕旱澇災害帶來的損失

線路:東線:京杭大運河北上

中線:第一步從長江水系漢江中游丹江口水庫引水,經伏牛山、太行山到北京天津;第二步從長江三峽引水到丹江口水庫再北上

西線:從長江上游飲水到黃河上游

三、課堂小結

1、水資源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2.我國水資源

(1)現狀:總量豐富,人均佔有量少,分佈不均,污染和浪費現象嚴重,水資源供不應求。(2)水資源的時空分佈

特點:我國大部分河流夏秋季流量大,冬春季流量小東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影響因素:季風性氣候;海陸位置;地形

(3)解決我國水資源現狀措施:保護水資源,節約、合理用水,減少對水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調水,興修水庫,解決水資源分佈不均問題。

課堂作業:活頁練習板書設計: 水資源

一、水資源和生產生活 1.水資源的概念 2.存在形式 3.水危機產生原因

二、水資源的時空分佈

1、現狀:總量大,人均佔有量少;污染嚴重;浪費嚴重;時空分佈不均 2.解決措施:

(1)保護水資源,節約、合理用水,減少對水的浪費;(2)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3)跨流域調水,興修水庫,解決水資源分佈不均問題。

國中地理教學案例 篇二

國中地理教學案例

案例説明 :

這是新教材《多變的天氣》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看符號,識天氣”的學習技能,認識天氣變化與人類生活、生產之間的關係。本課是讓學生通過遊戲競賽的方式來認識天氣符號,增強學習興趣;並且藉此讓全體學生百分之百的活動起來,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及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過程:

按照班級內現有的小組為比賽單位(一般為6個小組,每組有5-6個學生)。在講台上另有6個盒子,分別裝有:1號——天氣名稱的紙條;2號——顯示天氣名稱的天氣符號;3號——風向標符號;4號——對生產生活現象描述的紙條;5號——表示行為指向的紙條;6號——表示若干生活用品的符號。要求每組從第1個同學開始依次從1到6個盒子裏拿出相對應的紙條貼在黑板上,看哪一組最快最準確。每小組只有一個同學可以上前操作,第二個同學必須在前一個同學返回座位後,方可開始;如果兩個同學同時上來,則取消比賽資格。六大組同時進行比賽。教師與打單的學生共同做裁判,並給每組記時。比賽結束,各小組陳述選擇的理由。大家共同評價:看看哪組同學配合最默契,完成速度最快,選擇內容最準確,陳述的理由最有道理。

教學反思:

本課以往的教學方式一般是用看錄象的形式,通常也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對某些學生來説,學習方式過於呆板,由此而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效果。改用遊戲方式教學之後,學生的學習參與率是百分之百的;學習熱情是相當高漲的;學習效果也是相當顯著的。並且遊戲設計的過程是與學生實際生活是相聯繫的,對他們將來的生活是有實際幫助意義的。合作學習最終的目的應是使每個學生都能更主動地得到發展,得到更廣泛的發展,(包含知識、方法、能力及情感、態度等)。這也正是素質教育“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具體體現。

國中地理教學案例分析 篇三

國中地理教學案例分析----《地圖的運用》教學案例分析

【設計理念】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關鍵是改變地理的學習方式,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聯繫生活設計不同形式的活動,地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必須的重要工具。這節課的任務就是使每個學生學會使用地圖,因此,我們把學習地圖的過程變為一個學習製作地圖、使用地圖的過程,邊學邊用,邊用邊學,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在活潑輕鬆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通過角色扮演、發揮想象等,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充分訓練學生閲讀地圖、分析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以圖憶文,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圖的運用”一節是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二章“學用地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地圖的上比例尺、地圖上的方向、圖例和註記,是我們學習地理的基礎,地圖作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載體以及學習地理的最重要工具,應用廣泛,而且也是培養空間思維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讀圖用圖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讓學生能正確認識到地圖的重要性、有用性,並且掌握讀圖和用圖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地圖是記錄和傳遞信息的一種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義,記住比例尺的表達形式;記住經緯網地圖和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記住一些常用圖例;能在地圖上量算兩地間的圖上距離,並換算成實際距離;初步具備在生活中讀圖、用圖的能力,如辨別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2、過程和方法: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通過生活經歷、INTERNET、讀圖、討論、交流、師生歸納、課堂練習等方式進行學習,運用了啟發式談話法、討論法、講授法等。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地圖的學習和初步運用,使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為今後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埋下基礎。

2、教學重點、難點 :

地圖三要素的學習和正確運用(辨方向、識圖例、量算比例尺)。【學習方法】

談話法 閲讀比較討論 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地圖應用情境 設問:假設你當小導遊帶大家去台灣旅遊,那你認為最重要的是做什麼準備工作,你會怎麼做?(設計旅遊線路和各景區的有關介紹,涉及全島交通圖、全島景點圖、景區導遊圖等,上網查詢等)。師生通過互聯網搜索引擎搜出這些地圖等。

(二)、設問引導讀圖—討論答題 —啟發學習讀圖1.22,設問:

1、比較台灣地圖和衞星影像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縮小了)(選擇性地呈現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線)

2、大家對這張圖上的方向應如何辨別呢?台北位於高雄的什麼位置,你怎麼辨別的?台灣島位於福建的什麼方向?

(根據學生反應調整教學方案,可就着教室周圍地理事物一起辨別方向)

3、通過台灣地圖,我們可以查詢到哪些信息,你是怎麼知道的?(台北、日月潭、玉山、玉山的海拔、台灣島的鐵路幹線等)

4、你如何利用台灣地圖量算出基隆到台北的實地距離?(三)、拓展學習—歸納小結 設問歸納:

1、通過對台灣地圖的認識和應用,大家認為認識和運用一幅地圖應着重掌握哪些要素?

2、你認為這三要素在應用先後上的順序怎麼樣。

(1)、辨方向。(2)、識記常見圖例。(3)、量算比例尺。

思考在不同地圖(經緯網地圖、指向標地圖、無經緯網和無指向標地圖)中如何辨別方向?(歸納出要點)

閲讀課文圖1.24“常見圖例”,分別找出圖1.22中出現的和未出現的圖例。比例尺的含義和公式(提問學生),表示方法(介紹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讓學生到黑板用三種方法表示出圖1.22台灣圖的比例尺)(四)、練習鞏固

活動題:P15活動題(五)、佈置作業

配套練習作業(六)、板書設計 §1-3地圖

一、地圖

1、地圖含義

2、地圖三要素

3、地圖上的方向

4、地圖上的比例尺

數字式 線段式 文字式

5、經緯網地圖:緯線指示南北、經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地圖上的圖例和註記

(七)、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主要以問題解決帶動學習,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訓練學生思維集中度與持久度,能夠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1、結合學生認知特點,重視感性認知,藉助互聯網,選擇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旅遊作為地圖的生活應用情景問題引入,讓學生感到學習地圖的有用性,通過互聯網查詢地圖信息,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2、充分利用課文中提供的地圖資料,緊抓重點“地圖三要素”,精心設置問題,引導和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回答解決問題,眼、腦、口、手並用;

3、從具體事例(具體問題的解決)到概括一般規律,師生一起歸納地圖三要素的要點,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點;

4、利用課文活動題進行練習鞏固,把認識地圖的一般規律應用到具體解題中,通過學習應用的反覆,鞏固所學知識。

5、本節課採用啟發探究式教學,以“問題”為探究學習的起點和方向,力求從學生感興趣地理現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學資料的積累和運用,採用實物展示、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教學手段,逐步培養學生讀圖析圖技能、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學目標圓滿完成,教學效果較為理想。

國中地理教學案例 篇四

國中地理教學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課程選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上冊 “世界的聚落”。

從地理知識角度看,影響聚落(居住場所)的環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兩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氣候、水源等,社會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節課滲透着深刻的教育應當承擔起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功能,教育應當明確為促進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方向。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培養,這種價值觀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異性和多樣性;尊重環境;尊重地球。這也是我們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價值,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本節課就是在常態教學中,通過一個全員參與的課堂活動,使學生的思維成為課堂上最活躍的元素,教師恰當修正學生的思維軌跡,完善、落實學習內容。

二、主題

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創造全新的教學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以學生最為喜歡的活動-----每一個學生創作一幅畫,以表現他們對聚落與環境關係的認識,貫穿以學生講述、教師點評、歸納提升等方法,修正認知中的誤區、填補思維中的盲區,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

三、操作過程

教師: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白紙,“今天我們要進行一項有趣的活動。”

學生:出現明顯的騷動,他們好奇地竊竊私語,開始關注、期待下面的活動。教師:“給你8分鐘,請你在白紙上畫一幅畫:表現你對所向往的居住環境的設計。”

學生:表情格外燦爛,所有的學生立即行動(包括所謂的差生),拿出筆開始作畫。

8分鐘後教師收齊所有學生的作品。學生們又一次好奇並期待。

教師:打開實物投影,把學生的畫一一投影出來。

學生:凝神觀看,並參雜一些笑聲或議論。

教師:我要從你們的作品中隨意播放幾幅畫,請作者起來講解一下他的畫。學生1:“這是我畫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緩的山坡下,門前有一條小河流過,房前屋後還要有樹、有花園。”

有學生説:“跟我畫的差不多!”

教師:“為什麼選擇在平緩的地方建立家園,為什麼要有小河,還要有樹和

花草?”

學生1:“平緩的地方蓋房子容易,成本低;有小河景色美,還可以坐船玩,有樹有花空氣好。”

“河水可以澆灌他們家的花園!”有人補充説道。

教師展示學生2的作品:“這幅畫把居住地設計在海濱地帶,畫面上有被雲遮掩了一部分的太陽。請講講你的創作!”

學生2:“我選擇臨海的環境,是因為我喜歡海,可以釣魚,還喜歡乘船出海的感覺,天上有云和太陽,反正感覺這樣很好!”

教師分析:“同學們,你們能看出他們在選擇居住地時特別在意了哪些地理條件嗎?兩位畫家你們自己察覺到了嗎?”

學生們紛紛説出地形、河流、沿海等條件。教師解釋了河流、海洋給人類帶來的影響並進一步問:“他們在畫面中表示陽光、雲又是什麼意思呢?有多少人畫了雲和日?”

有十幾個同學舉起手示意,但沒有人能解釋。

教師:“畫家們為什麼不畫出狂風暴雨或是疾風暴雪的景色呢?”

學生齊喊:“氣候條件要好!”

教師:“對,除了剛才表現出的地形、河流、沿海外,氣候也是人們選擇居住地的重要條件。看了所有作品,許多同學畫出了藍天白雲和太陽,還沒有哪個人只畫太陽而不畫雲彩的,更沒有突出惡劣氣候的。其實本意就是要求居住地的環境温度、濕度適宜,它直接影響着人類的生存。”

“居住地與哪些環境因素有關,請你把它們列在筆記上,概括出它們屬於哪類地理條件?”

學生齊答:“自然條件!”

教師:“可以試想,生存是早期人類的第一需求,而不像現在的你們以好看、好玩為目的,優越的自然條件對人類能否在此生存下去至關重要。看一看世界的文明古國,他們的地理位置的相似之處恰恰驗證了這個觀點。”播放投影片。“下面再來看一些畫,請作者講講他的選擇理由。”

學生3:“我的居住地選擇在氣派的街區,旁邊有銀行、網吧、超市,在稍遠的地方我還畫出醫院、社會科學院、警察局。我希望我的居住地特別便利,安全,還有文化氛圍。”

學生4:“我的居住地周圍有籃球場、足球場、游泳池、停車場,還要有一

條通暢的交通線路。當然,綠地是必須要有的。”

教師:“這幾個同學在選擇居住地時比較傾向於什麼樣的環境?”

學生:“交通便利!”“還有文化發達、配套設施完善。”

教師:“我有一點不太明白,請解釋一下:為什麼你的居住環境還要有社會科學院?”

學生3:“這裏肯定文化層次高啊!”

教師:“交通便利對於城市非常重要,這一點不難理解。我們北京人對此感受最深。可是為什麼還要求居住環境的文化科技發達?”教室裏先是一片沉靜,教師:“聯想北京對外地人的吸引力試着解釋。”

學生:“受教育條件好。”“就業機會多,工資高。”“城市發展好,生活條件就好。”

教師:“這些又屬於哪類條件?”

學生:“社會經濟條件!”

教師:“還有一些其他的社會因素也影響着聚落,請看老師準備的影片,説明片中反映的是什麼因素。”

觀看拉薩圖片和梵蒂岡影片。之後學生説出是宗教對選擇居住地的影響。學生們又在筆記上列出上述社會經濟條件。

教師總結,活動結束。

四、課後反思

下課後一個平日很差的學生特意來問老師他的畫好不好,其實他知道自己的畫中已經表現了這幾項。只不過是希望能從老師這裏獨享肯定和讚譽。當然,他得到了!

這節課不僅屬於學習成績好的那一部分學生,全班不同性格不同特長的學生都獲得了平等和尊嚴,他們享受了學習的快樂,享受到來自教師和同伴肯定的榮光。

反思傳統的教學方式通常是按聚落與環境的關係逐一介紹並分析,再展示相應圖片。其優點:條理清晰嚴謹,結論性強,應試效果好。不足:學習方式不夠活躍,課堂乏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少主動性,其思維活動的軌跡教師難以捕捉。作為學習新知識,學生思維體系的主動構建明顯不足,最終只是會了知識卻不會學習。顯然這樣的教法是教師的教學思路而不是學生的學習思路。如何最大程度開發學生思維,讓每個學生都主動熱情地去解開知識學習過程中的扣結,產生成功的體驗,本節課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其效果表明每一個學生都是在好奇、興奮的狀態下,把自己的思維活動用繪畫的形式反映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捕捉到每個學生的思維,並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意識。課上不少人的作品畫出太陽、白雲,這是一種潛意識,卻無法用地理知識解釋。通過教師的分析:太陽代表温暖;白雲又可以削弱較強的太陽輻射,使氣温不至於過高,而且還增添了濕度。學生的潛意識被喚醒後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在教師引導下嘗試對思維進行分析整理,不僅掌握了知識,還學會了學習。

事實上,每個教學內容的活動方案是多樣的,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就是要求教師努力創造一份適宜學生學習的課堂氣氛,始終關注學生,把握好學生的思維軌跡並予以他們馳騁的空間,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成為課堂上最為活躍的元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81kp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