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衚衕文化》 9精品多篇

《衚衕文化》 9精品多篇

《衚衕文化》 9精品多篇

《衚衕文化》 篇一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2、品味語言。

3、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兩課時。

概括要點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閲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涉及文章的整體,也涉及局部。各段落的意思比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關鍵語句先概括段落的要點。

本文中心思想的比較含蓄,只有通過認真品味語言,才能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終把握作品寫作意圖。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衚衕之沒》中只有沒有一個絲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照片和前面是寫着“拆”字的衚衕舊房子、後面是高樓的照片。

二、自讀課文,整體把握。

思考題:(1)本文是為攝影集《衚衕之沒》序言,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寫衚衕還是衚衕文化?(明確:是寫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含義是什麼?(明確:是指衚衕這種生活方式形成的心態和思想觀念)

三、再次自讀課文。分析、討論段落大意,概括要點:

概括中,首先要對全段思想要旨進行提煉,其次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提醒學生在自讀中找出關鍵句子,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段從説北京城的特點引出衚衕。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説明衚衕得名的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這兩段目的是談衚衕的數量之大。

第四段寫衚衕的環境特點——安安靜靜。

這四段説明了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呼應第一段“大街、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這兩句,點明瞭本文將要敍説的主要內容是衚衕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衚衕裏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願“挪窩兒”的。所以,這段是寫衚衕文化的第一個特點——安土重遷隨遇而安。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在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裏“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隨”一點“分子”也只是為了“合禮數”,是那麼的封閉而自私,這是衚衕文化的第二個特點。

第八段從物質生活方面寫衚衕文化的特點——易於滿足、知足常樂。

第九段寫衚衕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態度,他們身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作“與己無關”。置身事外、不管閒事是衚衕文化的第四個特點。

第十到第十二段寫“衚衕文化”第五個特點——“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在這三段中,作者選取三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第一二個材料是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寫出人物自己的忍耐程度。第三個材料是寫作者親身的經歷。

最後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描寫衚衕的衰敗、沒落,指出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有着悠久歷史的衚衕即將消失,體現北京市民心態的衚衕文化也應該拋棄。衚衕的衰落,帶給了人們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以智慧的頭腦和敏鋭的眼光看到了衚衕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衚衕文化告別也就成了時代的要求。

板書:

北京城的特點

北京胡同之多及環境特點(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衚衕文化的含義即“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衚衕文化的特點——安土重遷

封閉自私

知足常樂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衚衕已經衰敗、沒落

衚衕文化應該拋棄

第二課時

一、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大家知道,“句子的意義有時很含蓄,在字面意義中還藴含着某些深層的意義,一般稱為句內意義。句內意義主要是通過一定的語境來表現的,因此必須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語境弄清它所表達的真正意義。句內意義有時需要結合上下文作出判斷。”

“別煩躁,別起急,睡不着,眯着”這句話就要結合上文的貶義詞“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和下文“這話實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兩句反語,體味其諷刺意味,理解作者對這種逆來順受現象,決不僅僅是局外人的調侃,表達的是作者對這種為了“安分守己”達到喪失正義感程度的強烈不滿、氣憤和批評。

“蝦米皮熬白菜,嘿”表層意義是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極易滿足的表情,説明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生活要求不高。但深層含義則“需要通過一定的語用聯想來理解”我們知道,作者寫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了,滿足於這樣的生活水平顯然是太落後了,這樣才能體會到作者對北京人這種現象的諷刺意味。這裏的言外之意是,今天這種易於滿足知足常樂的思想在現在這樣的形勢下已經不適合時代了,應該丟掉了。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裏,作者為什麼要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的悽慘景象呢?聯繫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殘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經下沉”的客觀敍述,聯想《衚衕之末》中那幾張只有沒有流露絲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舊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照片,再想一想為什麼要用“毫無生氣”這樣一個貶義詞,就可以明白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是,在向人們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舊的大雜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衚衕已經失去它存在的基礎。滿目淒涼、毫無生氣的衚衕,還留戀什麼呢?

“住在衚衕裏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這一段,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舊房檁,斷磚牆。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裏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衚衕裏的房子。”一個“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説,下面又為什麼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語“挪窩兒”“破家值萬貫”?如果聯想《衚衕之末》裏前面是寫着“拆”字的破房子,後面是高樓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這樣寫的目的是引用他們自己講的口頭語來調侃,含蓄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願意搬家的人。

再看“四合院是一個盒子”一段。這段中用了十三個引號,前十二個引號都是為了標明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頭語言,讓人們從這些口語中看到,老北京講究的“處街坊”是除了會棋友“殺”一盤,到“大酒缸”喝兩個和“會鳥”外,就僅僅只“隨”一點“份子”而已,而且這裏,又特意把“隨分子”一詞拆開?為的是説明連這也不是心甘情願,是出於“禮數”不得已而為之。透過語言文字看出相關聯的生活現象。可見,衚衕裏的老北京,交往也不是主動的而是被“禮數”所迫,是多麼的封閉自私,是多麼的自顧自。所以,在這段的最末用“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個現代誰都不以為然的、過時了的格言,顯然是公開諷刺老北京們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體會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感情: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説是“悠閒”,並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並不悠閒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麼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幹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蹟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説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麼?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讀“看看這寫衚衕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1、作者對衚衕的感情:與普通北京人一樣——有懷舊、傷感,對它的消失——無可奈何。

讀“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是文章的主旨句,因為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認識和判斷。

2、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調侃、嘲諷、不滿、、氣憤、批評,主張應該隨着時代的發展而拋棄。

3、思考:作者在文中對“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和“置身事外、逆來順受”的敍述和描寫過程中在語言和態度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前者是調侃嘲諷,因為作者雖是江蘇高郵人,但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輩子了,算得上是半個老北京了,對長期相處的老北京們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諸如隨遇而安、安土重遷、知足常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思想心態和觀念,在過去,向來是提倡的傳統,至於封閉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來順受大加撻伐,如果用嚴厲的語言批判,還可能會令有些人一時接受不了而產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語和使用引號來調侃。那為什麼又含嘲諷意味呢?因為,現在,北京高樓起來了,有些人還留戀着“殘破”的舊房子捨不得走,商品經濟大潮下,有些人還不願意下海掙大錢,不敢或不願講究享受。這豈不太跟不上時代了?易於滿足的思想應該丟掉了,知足常樂的觀念也不合當今的時代了。人與人相處,也應該多一點互相關心,社會發展了,信息時代了,也應該多關心一點國家、世界的大事了。後者是氣憤、批評。用貶義詞和反語來諷刺。

三、歸納中心歸納想:

:,以“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應該隨着衚衕的消失而拋棄。:

四、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

聯繫本文是作者為《衚衕之沒》寫的序言,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複雜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勸告老北京們在留戀懷念即將消失的衚衕中放棄那些過時的舊思想舊觀念。

板書流露感情:對衚衕的消失——懷舊、傷感

對衚衕文化——調侃、

嘲諷、不滿、

氣憤、批評

寫作意圖:委婉的勸告放棄衚衕文化

《衚衕文化》 篇二

一、課文悟讀

北京城為何“四方四正”?這要從我國古代城市的佈局理論講起。我國古代城市佈局十分講究“方正”。《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意為:都城的建造要作正方形,每邊長九里,各有三個門。城中有縱橫交錯的道路各九條。左邊是祖廟,右邊是社稷壇,南面建宮殿,北面設市場。這一城市佈局理論自古至今一直影響着我國城市的佈局形式和佈局規劃。最符合《考工記》設計思想的便是元大都。明清兩代,北京城就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而改建的。

這種講究“方正”的城市佈局,是一種封閉的佈局形式,必然導致居住格局的封閉性,進而導致人們思想意識的封閉、保守、固步自封、明哲保身。另;方面,這種講究“方正”的城市佈局,其目的是為了突出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尊卑長幼這種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因此,講究“方正”,便是講究等級,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而居住在衚衕、四合院中的大都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在那種等級森嚴的社會裏,他們任人宰割。許多人奔波勞碌一生,尚無安身立命之地,無餬口度日之食,好不容易得到一間破屋,一口殘羹,還有什麼不能滿足的呢?正所謂知足常樂。“窩頭是貧苦的象徵。”(梁實秋:《雅舍小品·窩頭》)許多人窮苦一生,不就是為了“窩頭”嗎?有了窩頭,自然就該滿足了。如果還能有“小醬蘿蔔”,那還會有什麼不滿意的呢?那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那還有什麼不順心的呢?即便是理應優待的姑奶奶,有了臭豆腐,再加上幾滴香油,也可以招待得差不離。如果還能用蝦米皮來熬白菜,那簡直就是美味佳餚。一般人家絕對是可望不可求的,而一旦享用,便喜出望外。一聲“嘿!”道出內心的驚喜,美滋滋,樂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備。

此外,自己的身家性命尚且難保,又哪有能力去關照他人?能把自家的“門前雪”打掃乾淨、清爽,不讓自家人受凍捱餓,就很了不起了。對於他人的“瓦上霜”、別家的冷暖飢寒也就愛莫能助了。

因此,對於處在社會最底層的芸芸眾生來説,也只能是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因為,他們的命運捏在人家手裏,無法主宰自身的命運。即使突遭橫禍,也只能忍氣吞聲,小心奉陪。“君叫臣死”,“臣”也“不得不死”,即使貴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無法保全自己,何況一介草民?不隨遇而安,又能怎樣?想抗爭?門兒也沒有!對於自家禍福,尚且如此,而對於與己無關的事,也只能置身事外,只能冷眼旁觀了。否則,你又能要求他們咋樣?如果你要求一個過江的泥菩薩去普度眾生,不僅無理,而且是相當的殘忍了。

這種“方正”,也使得人們的內心世界呈現封閉性。人與人之間缺乏真心實意、開誠佈公、推心置腹的交流。即便有所交流,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禍從口出”,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所謂“隨一點份子”,便是“隨大流”,裝裝門面而已,禮到即可,很難説是真心實意。所以,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之一生,即便是一位知己,也相當難求,足見人心之封閉。而在行為方式上,更是獨來獨往,缺乏真誠的團結與合作。

值得慶幸的是,封建時代畢竟已經過去。其遺留下來的這種“方正”,這種封閉,這種等級觀念,也必將被人摒棄。平等、自由、尊嚴,心靈的交融,真誠的。合作,畢竟也是人與生俱來的執著追求。正如衚衕的衰敗、沒落不可逆轉一樣,從禁錮走向自由,從等級森嚴走向人人平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因此,“再見吧,衚衕”就絕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告別語或文章的結束語。告別衚衕,就是告別等級思想,告別保守,告別心靈的封閉,其中也藴涵着作者對已逝和即將逝去的文化的無限悵惘。

二、亮點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問:這種方正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探究學習:(1)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①居住方式:衚衕、四合院,“獨門獨院”,“安土重遷”。

②飲食條件:窩頭,大醃蘿蔔,小醬蘿蔔,臭豆腐,大白菜。

③處世方式: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更多時候,則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對思想意識的影響。

①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有棒子麪,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③方位意識極強,等級觀念極強。

2.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探究學習:(1)惟我獨尊。“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方正”的都城佈局,突出了皇權的獨尊地位。這種“獨尊”的思想意識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為國都就與別處不同,國都就比別處尊貴,就連京城的狗也與眾不同,無比尊貴。過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稱之為“鄉下人”,便是明證。遺撼的是,至今,我們還把全國的大小城市分為各種各樣的等級。

(2)保守。這是與“惟我獨尊”相關聯的。以為什麼都比別處優越,自我感覺良好,也就將人家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拒之門外,思想上趨於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説:“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道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義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於他的保守和惟我獨尊。看來,隨着國際化潮流的到來,北京人自己也會從這種保守、獨尊的封閉形態中走出來。北京人在口味上的開放,便能説明。

3.為什麼要從“吃”的角度來説明北京人的易於滿足?

探究學習:在“衣食住行”中,“吃”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過去温飽問題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民以食為天”,我們這個民族對於吃食的追求恐怕是無與倫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雜,都是任何一個民族無法比擬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個人對於吃食、口味的態度,便可看出他對於生活的態度。所以,作者選取極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們的內心的思想意識、生活態度。信手拈來,意味無窮。

4.對“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此句寫盡了北京市民的心態。之所以窮能忍着,是因為靠忍,才可以雖窮而仍能面對皇權的威嚴,才可以雖窮而仍可以鄙視皇權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為看慣了鉅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處富中,才能夠不顯山不露水地不驚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為睡不着乃是心為外界所動,而眯着,才能養成看慣風雲變幻的大氣,靠着這種大氣,天子腳下的小民、草民才維持了自尊。

5.對“北京人,真有你的”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麼呢?是真有你的應付各種情況、各種局面的辦法。對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報》中説:“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這種“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認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別急,別煩,別躁,悠着點。“車到山前必有路”,沒什麼事過不去。也就是説,心胸放寬些,用鄭板橋的話來説,就是“難得糊塗”。為什麼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事難料,風雲難測。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們不可太在意於眼前的利益得失,須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種“不在乎”的精神,什麼事都能從容應對,從中透露出一種“忍”勁兒。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盡,意無窮。讚許、褒獎之情溢於言表。

三、選題設計

1.我所知道的汪曾祺。

研究方法:

(1)閲讀汪曾祺作品,包括小説和散文。

(2)閲讀汪曾祺傳記及有關介紹汪曾棋的文章。

(3)選擇汪曾祺某一方面的特點作較為詳細的介紹。

參讀書目:

(1)《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小説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2)汪彬《老頭汪曾祺》,人民大學出版社。

(3)陳建華《汪曾祺傳》,江蘇文藝出版社。

(4)汪曾祺《悠閒的生活藝術》,貴州人民出版社。

(5)汪曾祺《去年屬馬》(“京味文學叢書”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

2.建築與文化的關係。

研究方法:

(1)調查當地民居建築風格的變化。如,建築用料、框架結構等方面的變化。

(2)分析、歸納,從中反映出人們思想意識、思想觀念上的變化。

(3)寫成相應的調查報告

參讀書目:

(1)樑思成《中國建築史》。

(2)丁俊清《中國居住文化》,同濟大學出版社。

3.飲食與文化的關係。

研究方法:

(1)調查當地的風味小吃。如品種、口味、製作方式等等。

(2)調查當地有關的飲食風俗習慣。如,逢年過節的飲食習慣,平常待人接物的飲食習慣等等。

(3)思考這些習慣的形成、演變與當地經濟、文化和思想意識的關係。

參讀書目:

(1)《中國文化史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

(2)《汪曾祺文集》(小説卷、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

《衚衕文化》 篇三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內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衚衕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藴。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敍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媒體設計]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後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後以自讀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重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一、導語

同學們,説起衚衕,我們並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於衚衕之中的經驗是有的。但對於衚衕中藴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衚衕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為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藴,審視北京的衚衕,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藴,認為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衚衕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説《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衚衕文化》概説

汪先生的《衚衕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着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衚衕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儀)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

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説,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

來説,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辭海》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衚衕有何特點?(出示圖片或照片或投影儀)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絡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絡”來説,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衚衕文化的眾多特點裏,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為什麼?

4、作者是如何從“衚衕”裏發現“文化”意藴的?

明確:作者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衚衕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了衚衕名稱的來源,衚衕的寬窄,衚衕的作用,並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説明了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着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捨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着衚衕文化的特點;由於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閒事;並用事例説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麼感情?

明確:作者對衚衕,對衚衕中的市民生活,對衚衕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

6、放錄音:“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再見吧,衚衕。”思考如下問題:

(1)第一段寫了北京民居房屋殘破,地基柱下沉,拴馬栓,上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頭棋盤供人憑弔,意在説明什麼?“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隱含義是什麼?

明確:意在説明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

隱含義是北京的衚衕將隨着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而消失。

(2)作者談到看了照片後人們會產生“懷舊感情”和“傷感”又可説“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確:衚衕文化也將隨着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而日趨消失,這是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的必然。

(3)從“再見吧,衚衕”一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衚衕和衚衕文化將一起隨着商品經濟改革的大潮而逐漸消失,改革之後新思想新文化將會興起。

7、完成思考和練習二。

六、作業

課外閲讀汪曾祺的《金嶽霖先生》一文,進一步體味其語言特色。參見第一冊語文《讀本》第194頁。

《衚衕文化》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瞭解衚衕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特點。

(2)品味語言,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3、德育目標:積累民居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

二、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

互動討論法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六、教學過程:

導入:如果到北京旅遊,你會遊玩那些景點?

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

故宮。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宮很遺憾。

前些年新興旅遊的熱點:衚衕。坐上一個老實黃包車,到衚衕裏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們的導遊)作者介紹: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大淖記事》等。雖是江蘇人,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對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寫作風格和沈從文相似,取材自由,講歷史、掌故、花鳥蟲魚、四方食事。其作品以營造氣氛為手段來抒發情感,語言平實自然,較多使用口語,很有表現力。

下面請大家默讀課文,然後梳理文章思路。

1、北京胡同的特點(1----4)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徵(5----12)

3、衚衕文化發展的趨勢(13----15)

我做一個示範:讀文章第一段。然後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反正不當影響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這個方法,快速默讀文章2------4段。

提問,然後歸納。

衚衕特點:

衚衕特點——正

名字來源——廣

衚衕數目——多

衚衕環境——靜

第五段是一個過渡段落。

衚衕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體現一定的文化特徵。

居住習慣——安土重遷

鄰里關係——過往不多

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處事態度——置身事外

先讓學生欣賞電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後在此過程注意品味語言。

1、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2、“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面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麪?”

“賣!”

“還是的。有棒子麪就行。……”

市民生活體現一定的文化特徵

市民生活 衚衕文化

安土重遷

封閉

過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 易於滿足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點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語言:

1、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2、再見吧,衚衕

討論作者的感情:

1、喜愛與批判

2、傷感與留戀

3、理智與豁達

七、作業

課本84頁。研究性學習

《衚衕文化》 篇五

教學構想

以《衚衕文化》為教學對象,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營造人文化的課堂情境,讓學生陶醉其間,設身體驗,接受人類文化的濡染和薰陶,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人文教化。

課前準備

1.引導學生廣泛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從外延方面認識文化,獲取一些有關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導學生重點考察宜都市一中這一文化實體,獲得關於文化的一些直觀認識。

課堂實錄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將帶給大家一個意外的驚喜。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出示教具:一張八開白紙,上面用墨寫着“文化”)。

師:睜開眼,小心看,這是什麼?

生:(齊)文化!

師:不錯。還有沒有不同的看法。

生:有。

師:(點生髮言)

生:這是一張白紙。

師:(自言自語)一張白紙,上面寫上“文化”,就是文化。有意思。

(點評:開篇即創設一種文化味很濃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設身體驗。)

師:事實上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很多,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定會有很多收穫,課前已經佈置大家做了一些蒐集工作,不知你們找到哪些?

生:(眾)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

師:能不能説得具體一點。

生:比如吃文化,我們中國是一個美食王國,飲食講究色、香、味,烹飪強調刀工火候,吃東西用筷子,輕挑慢夾。那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鮮奶,刀子,*子,還有爪子一齊上。(眾生笑)這每種吃法就代表了一種文化。

師:説得精彩,那你是否注意過文化的本質特徵呢?

生:(面露難色)

師:不要緊,拿出詞典看看,詞典上是怎樣給文化定義的?

生:(查詞典)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師:我也對生活中的文化現象進行過一些考察,發現人類的這種物質和精神財富大致有三種類型:(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們平時所接觸的小説、詩歌、散文、戲劇等精神文化產品就是。(2)物質型的。主要指凝聚着人類文化的物質產品,如(點示)我穿的西服,他穿的中山服,她穿的和服(眾生笑)。這每一種服飾就代表着一種文化。(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較為複雜,主要指人們通過某物某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定式。

(點評: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深入領會什麼是“文化”,為學習課文營造氛圍,文化薰陶已見端倪。)

師:下面我們選擇一個更加具體的對象來試試。衚衕大家見過嗎?

生:(眾)見過!

師:衚衕能不能稱為一種文化?

生:(眾)能!

師:那麼它應該屬於哪一種文化類型?

生:(私語)物質型的。心理型的。

師:請申述理由。

生:(熱烈地討論)

師:靜一靜,説它是物質型的,一定強調的是衚衕的——

生:(眾)建築形式、建築風格。

師:心理型的呢?(沉默,教師隨意點一學生作答)

生:(遲疑地)可能着眼於衚衕里人的生活吧。

師:汪曾祺寫有一篇《衚衕文化》,下面我們看看作者筆下的衚衕到底屬於哪種文化,好不好?請大家翻開書,讀課文1、5兩段,思考我提出的問題。(點評:在學生對文化有了初步印象的基礎上,導入課文的閲讀和研究。)

(學生瀏覽課文,讀後教師點生作答。)

生:心理型的。

師:請用書上的原話申述理由。

生:衚衕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生:衚衕、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生: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

師:也就是説在作者筆下,衚衕就是衚衕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作者寫到哪些衚衕,觀察到哪些文化現象?課文2~4段中有,大家邊讀邊找。

(學生朗讀課文)

師:我們一起來議一議,我提領,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對應的下句。

北京的衚衕真多啊!

生: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數不清。

師:北京的衚衕真奇啊!

生:什麼狗尾巴衚衕、羊尾巴衚衕、大綠紗帽衚衕……

師:北京的衚衕真靜啊!

生:剃頭挑子的“喚頭”、磨刀師傅的“驚閨”、算命先生的短笛聽得清清楚楚。

(點評:1、5段作簡略處理,重在引導學生對北京胡同獲得整體印象。)

師:衚衕如此,衚衕內的生活怎樣?下面我們深入閲讀課文,隨作者“走進”衚衕看看。請大家注意課文6~7段。找一位同學朗讀,讀後一起來討論幾個問題。(點生朗讀,讀後問)

閲讀課文應該從語言入手,要抓中心句關鍵詞。大家想想,這兩段文字的中心句應該是哪句?可以討論。

生:北京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

師:這句話中有一個詞對於我們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最為重要,這個詞應該是?

生:(齊)封閉!

師:這“封閉”怎麼講(教室裏一陣輕微躁動)。我不希望大家簡單地從字面上解釋,而是要你們閲讀課文。

讀後想想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內容可以反映他們過着一種封閉生活。

(點評:調動學生的想象,努力把課文從靜態的文本形態還原成生動的生活畫面,重在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

生:(欣喜地)捨不得挪窩;住家是獨門獨院。

師:北京人的“窩”是“金窩”,還是“銀窩”?他們不忍割捨。

生:(笑)不是!房屋很舊,也不太好,而且還有經常坍塌的。

師:那衚衕裏的居民為什麼不願意搬家?

生:那是因為他們祖祖輩輩住在那裏,住慣了,戀舊,圖安逸。

師:喔,也就是説他們願意過那種封閉守舊的生活。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也就是説北京人深居簡出,彼此從不交往。

生:也不是!北京人很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

師:那麼,這能説北京人封閉嗎?

生:能!北京人平常的日子,過往不多,只是街坊裏道,誰家婚喪嫁娶的時候,才隨一點“份子”,而且是為了“合禮數”。

師:我明白了,北京人的交往不是主動的而是被迫的(眾生笑)。我們一起總結總結剛才的學習方法:(師生一齊)讀課文;找中心句,抓關鍵詞;透過語言文字“看出”相關聯的生活現象。

(點評:及時歸納學習方法,以供學生在後續的學習中主動運用。)

下面大家就用這種方法自讀課文第8段。

(學生讀書,同座研討,教師提示)

師:這一段的中心句—關鍵詞—對應的生活現象——我們請一位同學説説。

生:中心句是“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關鍵詞是滿足!

師:有相關的生活現象可以驗證嗎?(學生響應熱烈)且慢,我不願看到你們平平淡淡説出來,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摹,希望你們真情地把它朗誦出來,讀出北京人那種滿足的味兒

先同位的同學彼此對讀練習,讀後,我們請一位同學表演。

(試讀後點生朗讀)

生:(深情地)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師:不錯,不過京味還不夠濃。有沒有去過北京或研究過北京人説話風格的同學?

生:有!張為。

師:張為,請你讀讀。

張: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沒的説。(眾生笑)

(點評:通過充滿聲情地朗讀,儘量產生類似現場經歷的效果,直接感染學生。)

師:看來北京人確實易於滿足。閲讀方法大家已經掌握得差不多了,餘下的9~12段自己讀讀吧!看看北京胡同還有什麼文化內涵。

(學生閲讀思考充分後回答)

生:(爭先恐後)還有忍耐;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師:有沒有例子生:有!有兩個:一個是作者小説裏的一段人物對話;一個是作者樓道里發生的一件真事。

師:作者小説裏的一段人物對話?我們能不能把它表演出來。同位的同學先在下面分角色朗讀、練習。然後我們再請人來表演。(學生試讀兩遍以後點生朗讀)

生(甲):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生(乙):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麪?

生(甲):賣!

生(乙):還是的。有棒子麪就行。……

師:(搶過話頭)能忍就忍吧!(眾生笑)像老師一樣,根據當時的情景,在省略號處再補足一句。

生:有吃的就行……

師:北京人真能忍耐。還有更精彩的。表現北京人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有一句很典型的話——

生:(搶着)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師:“睡不着眯着”,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精彩在哪裏?

生:(調皮地)想起兒時睡午覺。那時貪玩,上牀睡不着,媽媽硬逼我把眼睛閉上。只好強忍着,等她一走,小眼睛又睜開了。媽媽惱了,索性守在我跟前,那滋味真不好受(眾生笑)。你不説,居然還睡着了。

師:喔,精彩。這北京人的睡法(重讀,強調)和你一樣,太精彩了!(眾生笑)。

生:不!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睡法問題,還有言外之意。

師:言外之意?説説。

生:你看那小姑娘對小夥子無可奈何。怎麼辦?不活了,跳樓(眾生笑)。不行。權當一回兒子打老子吧!(眾生笑)充分表現了北京人自我安慰、忍耐的性格。

(點評:強化課堂上的文化氛圍,並把學生的親身經歷、生活體驗帶進課堂,引導學生體驗。學生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思維異常活躍,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師:文章確實寫得很精彩。然而,從上面這些鏡頭中,我們不難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落後的一面,?隨着現代化建設的加快,北京胡同的衰敗、沒落是不可避免的。北京胡同文化的解構是必然的。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時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但是文中並沒有流露出絲毫的喜悦,倒是“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滿是懷舊、傷感。這是為什麼?

生:這才是真實的感情,這才是真正的人。一個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老北京,對衚衕的依戀是可想而知的,對衚衕裏的生活是永生難忘的。

師:看來,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還不能作簡單的好與不好的評語。

(點評:淡化課文的次要內容,自然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學了汪先生的《衚衕文化》,我們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樣真實地考察一下咱們一中,寫一寫“一中文化”。大家來校學習時間也不短了,對一中的老師、一中的學習生活、一中的管理、一中的風格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就在這個基礎上作文。一週以後我們集體交流。

再見了《衚衕文化》,再見了同學們!下課。

(點評:把語文學習引向課外,促使學生自由地去發展。)

?附:板書設計

衚衕文化

汪曾祺

北京胡同多趣靜

精神型:小説戲劇……

衚衕文化:財富物質型:西服中山服

心理型:人—事、物—心理

北京人的生活封閉自足忍耐衰敗

一中文化學習生活

老師管理風格

【總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應試味”太濃,亟需改革,我們宜昌教研中心推出的“雙促雙發”語文教改實驗就是要探討一套適應高中語文素質教育的有效辦法。語文教學多年來提倡人文教育,怎樣體現在課堂教學中一直沒能很好地解決。文化薰陶課就是要通過語文學習對學生進行人文薰陶,本教例整堂課基本上圍繞這一思想來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在語文教學中貫徹人的教育、人文思想的薰陶。因此,課堂上具有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把僵化的教材還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枯燥的課堂上注入濃濃的人文氣息。讓學生設身於這種氛圍中,反反覆覆地體驗,獲得語文的營養,喚起為人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過這種薰陶,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格水平。這種嘗試無疑給沉悶的高中語文教學帶來一股新鮮氣息。

《衚衕文化》 篇六

點擊瀏覽該文件

《衚衕文化》 篇七

1、走近北京胡同:

1)課前佈置學生蒐集關於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郵票、照片、圖片,對衚衕作一定的瞭解,獲得直觀感覺。

2)聽一聽北京城裏的“衚衕歌”,在歌聲裏走進悠悠的衚衕,去領略衚衕深處傳唱的北京的民風。——“不唱那輝煌的故宮 ,也不唱那雄偉的長城, 單唱這北京城裏的小衚衕啊, 有名的衚衕三千六,無名的衚衕數不清, 橫衚衕豎衚衕, 半截衚衕斜衚衕,就像那棋盤布在北京啊,磚塔衚衕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長可分西東, 七拐八拐是九道彎哪, 錢市衚衕兩個人相遇,您哪,要側身行……”

2、走近汪曾祺,瞭解“文化”的概念。

1、看一看圖片:

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蒐集到的衚衕的圖片(老師可補充學生課前蒐集的不足),老師給圖片配上悠揚的樂曲,運用音畫效果來設置情景,讓學生走近衚衕。

2、説一説感受:

看了圖片,學生説説自己看了衚衕圖片後的感受。

3、讀一讀課文,找找衚衕的特點:

重點閲讀一~四段,採用圈點段落要點,根據要點理思路、概括要義的尋讀法,引導學生從課文對衚衕的描寫中發現衚衕的特徵。

衚衕的特點:走向——正 名稱——俗 數目——多 環境——靜 生活方便安靜

4、議一議衚衕文化:

1)閲讀第五自然段“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通常説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明晰“文化” 的有關概念。

“文化”從廣義説,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衚衕文化”,指住在北京胡同里居民的一種精神狀態或文化心態。

2)探究長期生活在這樣方正又安靜的衚衕里居民的習慣和精神狀態,即衚衕對衚衕居民的影響。

讓學生劃出能揭示衚衕文化的內涵的語句,抓點化要旨的句子來梳理思路、概括要義。

衚衕居民: 安土重遷,不願搬家 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不管閒事

3)進一步探究衚衕文化的本質。採用發現、引導法對衚衕文化的內涵加以品讀。

作者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名稱來源、寬窄、居民居住方式,談市民文化形態——“封閉”;從北京人生活的理想“捨不得挪窩,獨門獨院”,寫他們“安土重遷”;物質要求不高,寫“易於滿足”,愛瞧熱鬧、不管閒事,突出“袖手”“忍安”。揭示衚衕文化的本質是“封閉”、“忍”。

探究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要讓學生理解,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作者賦予的,也是作者眼裏的衚衕文化,並不代表衚衕文化的全部。

4)探究衚衕建築特點、地域特點與文化的關係。採用討論法。

建築特點決定了其文化特點。衚衕安靜閉塞,使人思想保守;方正又影響到思想意識,且長期處在政治統治和政治風暴中心,正統思想嚴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衚衕文化的前景如何,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點與其命運有何必然聯繫?

A、隨着舊城的改造,衚衕消失了,衚衕文化也會消失沒落。衚衕文化的封閉性不符合時代前進的步伐,必然會隨時代的發展而被遺棄;B、衚衕文化中封閉、保守、自私、知足、忍耐的特點使這種文化失掉了吸收外來養料,發展進步的機會,沒有發展的文化註定了只能在消耗盡自身儲備之後走向衰亡;C、商品經濟大潮對衚衕文化也同時產生了衝擊,也是這一文化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5、品讀、體味作者對衚衕、衚衕文化的情感 。

1)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展示幾幅衰敗的衚衕的照片,配樂朗讀文後三段,感受作者的情緒)

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再見吧,衚衕”這些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學生自讀自品,老師點撥。

明確: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但當他直面衰敗的衚衕時,也認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所以,在理智上又欣然接受。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2)進一步探究作者為什麼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極為複雜的情感?(教師點撥與學生品讀、討論相結合。)

首先要從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文化修養談起。作者的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耳濡目染北京文化幾十年。衚衕是他生活的家園,衚衕是滋長他文化的土壤,那裏的一草一木,那裏的一朝一夕,無不藴藏着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無不寄託着作者對傳統文化濃濃的情感。細品此文,不難看出作者對北京文化的瞭解之細、熟悉之深和喜愛之濃。這些都説明作者對傳統文化懷有深厚的感情,傳統文化已在作者心中深深打下了永不能磨損的烙印。對於這樣一個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老人來説,衚衕的消失,難免讓他對即將消逝的傳統文化產生深刻的留戀之情。

其次,在北京胡同文化豐富內涵中,具有一些作者所推崇、所鍾愛的傳統文化的“精華”(作者這麼認為)。如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安土重遷等。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眷戀,實際上也是安土重遷思想在作者身上的集中體現。事實上,這種思想不只是在作者身上存在,這也是大多數中國人所共有的一種懷舊情結。

商品大潮的衝擊,歷史發展的必然,又決定了衚衕的衰落命運。作者態度是達觀的。所以,無奈中有懷念,批判中有失落。

6、聽一聽歌曲:欣賞《前門情思大碗茶》,更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我爺爺小時候常在這裏玩耍,/高高的前門彷彿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叫。/伴隨着它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冰糖葫蘆就算過節。/它一日三餐窩頭鹹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誰知道,誰知道,誰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淚花。

如今我海外歸來,/又見紅牆碧瓦,/高高的前門幾回夢裏想着它。/歲月風雨無情任吹打,/卻見它更顯得那英姿挺拔。/叫一聲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帶着童心帶着思念再來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這最廉價,/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它淳厚的香味,直傳到天涯?

7、評一評:

1)商品經濟大潮對衚衕文化的衝擊也是這一文化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如何評價?

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使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既看到這一衝擊不可避免,傳統文化的衰落從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不能一概否定,應繼承發揚並有意識 的保護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2)怎樣評價“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兩種居住氛圍,你更喜歡那一種?闡明理由。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意見。

街巷衚衕消失後,作為衚衕文化的替代品──高樓文化,並不能立即填補失去衚衕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樓文化同封閉的衚衕文化相比,有其“更為封閉”的一面。雖然高樓文化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擁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廣播、電視、互聯網的普及,傳媒的迅速發展,信息的高速流動,使人們足不出户就可以盡曉天下大事。這在某種意義上説,確是徹底打碎了傳統封閉文化的桎梏,讓人們充分享受到開放帶來的成果。但是,在人們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奧祕的同時,與我們近在咫尺的鄰里、朋友、同事之間卻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樸的鄉土之風、親切的鄰里之情日漸淡化,更多的卻是無可名狀的孤獨。高樓文化同封閉的衚衕文化相比,有其“更為封閉”的一面。 雖然高樓文化並不是完美的文化,還有很多侷限性,但高樓文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具有衚衕文化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儘管不十分完美,但確實是先進的文化。我們須用坦然的心態接受它。

8、想一想:

1)北京在發展,衚衕文化在發展,暢想一下今天的衚衕及衚衕文化。

2)試給北京、西安這樣的文化名城做一個發展規劃。

閲讀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西安這座城》,在讀、思考、與《衚衕文化》對比中感受兩者文化意藴的不同。

選定四個對比點,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研究。1)對比兩文所表現的作者感情的異同;2)對比兩文的語言特色;3)對比兩文所表現的不同城市的市民文化和風俗習慣;4)討論“文化”一詞的內涵。

1)《西》除了那悠久的歷史古蹟之外,跟有那充滿活力的人文精神。作家用深邃的眼光注視着西安,在濃釅的歷史古意中發現着生命的活力。

2)《衚衕》語言京味濃、幽默。汪曾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餘年,北京的民風民俗到了作者筆下,一股濃郁的京腔京調的衚衕韻味,醺人慾醉。有獨特的京話詞語,如約二斤雞蛋、“挪窩兒”“處街坊;還有北京人特殊時期的獨特話語,如把學生與東説成“鬧學生”、“過學生”

3)《胡》一文市民的文化心態“封閉”、“忍”,《西》一文對古風古韻是一種讚賞的心態。

1)商品經濟大潮對衚衕文化的衝擊也是這一文化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如何評價?

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使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既看到這一衝擊不可避免,傳統文化的衰落從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不能一概否定,應繼承發揚並有意識 的保護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2)怎樣評價“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兩種居住氛圍,你更喜歡那一種?闡明理由。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意見。

街巷衚衕消失後,作為衚衕文化的替代品──高樓文化,並不能立即填補失去衚衕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樓文化同封閉的衚衕文化相比,有其“更為封閉”的一面。雖然高樓文化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擁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廣播、電視、互聯網的普及,傳媒的迅速發展,信息的高速流動,使人們足不出户就可以盡曉天下大事。這在某種意義上説,確是徹底打碎了傳統封閉文化的桎梏,讓人們充分享受到開放帶來的成果。但是,在人們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奧祕的同時,與我們近在咫尺的鄰里、朋友、同事之間卻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樸的鄉土之風、親切的鄰里之情日漸淡化,更多的卻是無可名狀的孤獨。高樓文化同封閉的衚衕文化相比,有其“更為封閉”的一面。 雖然高樓文化並不是完美的文化,還有很多侷限性,但高樓文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具有衚衕文化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儘管不十分完美,但確實是先進的文化。我們須用坦然的心態接受它。

7、聽一聽:欣賞《前門情思大碗茶》,更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8、想一想:試給北京、西安這樣的文化名城做一個發展規劃。

閲讀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西安這座城》,在讀、思考、與《衚衕文化》對比中感受兩者文化意藴的不同。

選定四個對比點,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研究。1)對比兩文所表現的作者感情的異同;2)對比兩文的語言特色;3)對比兩文所表現的不同城市的市民文化和風俗習慣;4)討論“文化”一詞的內涵。

1)《西》除了那悠久的歷史古蹟之外,跟有那充滿活力的人文精神。作家用深邃的眼光注視着西安,在濃釅的歷史古意中發現着生命的活力。

2)《衚衕》語言京味濃、幽默。汪曾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餘年,北京的民風民俗到了作者筆下,一股濃郁的京腔京調的衚衕韻味,醺人慾醉。有獨特的京話詞語,如約二斤雞蛋、“挪窩兒”“處街坊;還有北京人特殊時期的獨特話語,如把學生與東説成“鬧學生”、“過學生”

3)《胡》一文市民的文化心態“封閉”、“忍”,《西》一文對古風古韻是一種讚賞的心態。

《衚衕文化》 篇八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三、教學設想

實施“發現——引導”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學時數為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1、導入

有人説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2、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説説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屏示——衚衕與文化的關係: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更發生了質變。”

——馮驥才《文化眼光》

3、速讀課文,概括段落要點

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師生總結概況要點方法(見板書)

根據要點理總體思路(運用已學過的第二單元閲讀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過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點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前後兩部分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衚衕文化在衚衕這種特定環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方正——封閉)

對文中幾個極富表現力的詞進行揣摩:

*寫北京人易於滿足的六句話,尤其一個“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師生概括語言特點(見板書)

4、思考:

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句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明確: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分析。作者畢竟在北京胡同裏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認識到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5、推薦好書:

為擴大學生閲讀量,瞭解中國的居住文化,瞭解汪曾祺,瞭解其樸素語言裏包含的豐富內涵,介紹下列好書。

屏示:

《中國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老頭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學出版社)

《悠閒的生活藝術》

(汪曾祺等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

6、佈置作業: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時間,寫下了內涵豐富的《衚衕文化》。從你居住的環境入手,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但要寫出你對環境的思考,如《農居文化》、《高樓文化》等。

附板書:

衚衕特點:方正

概括要點:

衚衕文化特點:封閉

1、化繁為簡,抓總起句、同總結句、主旨句、關鍵詞等語言特點:樸素、口語化。

2、對若干事物從高一層次文有味兒……説明其共同點感情:無奈中有懷念,化汪批判中有失落。

《衚衕文化》 篇九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學習作者用樸實雅緻、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敍事抒情的手法。

【教學重點】

1、對文章深層思想的理解,概括整體內容要點。

2、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1、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瞭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

【教學設想】

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説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二、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説説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1)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2)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三、作者簡介: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課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的衚衕裏,有機會經常接觸北京的普通市民,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現出來的文化心態。他多年從事民間文藝工作。在他筆下,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極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説。他自稱是一箇中國式的柔情的人道主義者。

《衚衕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序”。這是一篇古樸清雅、意味深長的文化隨筆,充分顯示了作家的創作個性。

四、研讀課文

先結合課前預習,快速瀏覽1、2、3、4、5自然段,劃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語句。

1、講析課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問: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總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衚衕所形成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問:2、3、4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衚衕的特點?

明確:介紹衚衕--取名

寬窄、數量

環境(位置、聲響)

(3)第2自然段交代衚衕取名的來源,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明確:取名--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還有的衚衕取名未知取義。

(4)衚衕的環境又有什麼特點?

明確:離鬧市近,生活方便,環境安靜

(5)提問: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衚衕和四合院是一體”來概括呢?為什麼?那麼,用哪一句話來概括更為準確呢?

明確: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衚衕”過渡到“衚衕文化”。因此,用“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這一個並列複句來概括段意,兼顧兩個方面,顯得全面、準確。

(6)提問:作者為什麼説“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明確:因為衚衕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極大地影響着北京市民的心態,成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間和載體,它給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打上了時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2、分析第6~12自然段

衚衕,藴育了獨特的衚衕文化。現在,讓我們來聽課文錄音,隨着著名播音員那字正腔圓的京味朗讀,進一步探尋衚衕文化的精義

(1)在這個部分中,哪四個詞語可以概括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又有哪些詞句具體説明這四個特點?

封閉--安土重遷、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

滿足--易於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旁觀--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請同學來讀這裏最具京味的語段,要品出“衚衕文化”特有的滋味來。

A.“北京人易於滿足……蝦米皮熬白菜,嘿!”

B.“這二位同聲説……真有你的!”

(2)提問:“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表現了北京市民怎樣的心態?

明確:一個“嘿”字,使讀者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極其形象地刻畫出北京市民享受蝦米熬白菜這種美食時那種無限嚮往、無限滿足神態,表現了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心態。

(3)提問:“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明確:對別人無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體現了北京人善於忍耐的性格。最後“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內涵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這種態度是讚賞還是否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衚衕文化》 篇十

一、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説《受戒》《大淖記事》等。

二、《衚衕文化》概説

汪先生的《衚衕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着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衚衕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三、有關“文化”的概念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説,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説,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辭海》

四、要點分析

1、北京的衚衕有何特點?

明確: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絡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絡”來説,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作者是如何從“衚衕”裏發現“文化”意藴的?

明確:作者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衚衕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 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了衚衕名稱的來源,衚衕的寬窄,衚衕的作用,並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説明了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着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捨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着衚衕文化的特點;由於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閒事;並用事例説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4、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麼感情?

明確:作者對衚衕,對衚衕中的市民生活, 對衚衕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

5、本文的語言樸實典雅,富有表現力,仔細品味下列語句的內涵,體會這一語言特色。

(1)蝦米皮熬白菜,嘿!

(2)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3)西風殘照,衰草離坡,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明確:

(1)語言自然質樸,“嘿”一詞的運用,令人咀嚼,把北京人那種易於滿足的心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2)形象地寫出了北京人逆來順受,“忍”的思想。

(3)語言清新典雅,由形象描寫到心理感受的描寫,寫出了北京胡同的衰敗、沒落。

五、能力訓練

1、下列只有一個錯別字的一項是

A.和泥 份量 兵慌馬亂 動輒得咎

B.贏弱 瀆職 嬉笑怒罵 坐收魚利

C.防礙 浮燥 風糜一時 剛愎自用

D.疏浚 哐騙 瑕瑜互見 如願以嘗

2、下列紅色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在知識經濟時代,衡量人才的標準不是取決於掌握知識的數量,更重要的是取決於知識的創新能力。

B.英國教師在課程設置、教材選用和教法上一直享有很大的自治權,以致英國長期沒有全國性的課程和教學大綱。

C.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發現事物的本質,總結事物的發展規律,因此反映科學研究成果的學術論文應該記載新的發現和新的結論,並且使人們獲得新的知識。

D.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在接受有關媒體採訪時,就非常敏感的“人才”、“人事”問題坦率直言。

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上的詞語,恰當的一項是

①羣眾生活_____________的農產品價格要堅決保持穩定。

②為防範販毒分子的偷渡,許多國家都在_____________增設了關卡。

③沒有_____________過人生的苦辣,又怎能懂得長輩們創業的艱難。

A.必需 邊境 體會 B.必須 邊界 體味

C.必需 邊界 體味 D.必須 邊境 體會

4、下列紅色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新世紀已經來臨,為21世紀培養高素質棟樑之才的重擔,義無反顧地落在了教育工作者肩頭。

B.倘若進修單單是為一紙文憑,而沒有提高水平,那麼此種惟文憑的自欺欺人的進修究竟有多大實際意義?

C.作為領導幹部,對下崗職工的生活決不能掉以輕心。

D.山東泰山隊在99全國甲A聯賽中,出類拔萃,實現了奪標的夙願。

5、下列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因特網作為傳媒,可以在世界範圍內使各地的人們憑藉計算機互聯共享同樣的信息。

B.夕陽也不甘寂寞,在“晚眺亭”的身上小心翼翼地抹上了薄薄的一層晚霞的餘輝。

C.許多父母對孩子過於偏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害的。

D.浸沒在液體中的固體是沉還是浮,決定於浮力比固體的重力大還是小。

6、填入下文橫線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難忘的是雨季。天潮潮地濕濕。小街是一架古老的琴。細細密密的雨點由輕而重,輕輕重重敲打着小街,低沉的節奏裏自有一種寂寞與淒涼。時而有一股股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像一片片敲擊音與重滑音流過小街。_____________想衝破這雨帷,想走在小街上。

A.低沉的節奏裏又倏地增添了一種單調。

B.寂寞與淒涼的節奏裏又倏地增添了一種煩悶與不安。

C.煩悶與不安中又倏地增添了一種煩悶與淒涼。

D.單調的節奏裏又倏地增添了一種煩悶與不安。

答案:1.B 2.D 3.C 4.B 5.A 6.D

標籤: 多篇 精品 衚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8npe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