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春節風俗習慣多篇

春節風俗習慣多篇

春節風俗習慣多篇

春節風俗習慣 篇一

除夕夜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户户鳴放鞭炮。

農曆正月七年級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户户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户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説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着討點賞錢。八年級、九年級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羣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着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説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着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衞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裏一放,它就在油鍋裏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嚐嚐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春節風俗習慣 篇二

開門炮

七年級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山獬荒甑囊唣菰只蓿⒈硎窘有履輟R筧⒍枷歟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裏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中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在放鞭炮在城鎮已被禁止,但在農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

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接三神

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

舊時正月七年級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裏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着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唸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

正月七年級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裏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俗。俗語説:“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老年人到各廟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於階層、行業、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財的,有求農業豐收的,有求子續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七年級有錢者,要用重達百餘斤的大蜡燭還願。

春節風俗習慣 篇三

貼春聯

貼春聯是我們民族好風俗。有一些文質兼美春聯,不受時代,地域限制,放之四海而皆準,比如;“門迎春夏秋冬福,户納東西南北財”,“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無不道出了人們討口彩、求吉利心態,流傳是極為久遠。

祭祀祖先

春節祭祖,是人們必經一項活動。新年將近,各家各户祖宗牌位早已撣得千乾淨淨。祭祀時,先將香紙蠟燭,牲禮酒漿備齊,供奉於祖宗牌位前,然後上香跪拜,叩頭作揖。一副畢恭畢敬樣子,充分表現了中國人百善孝為先傳統美德。

開門爆仗

正月七年級凌晨,當舊年鐘聲響過十二響,沔陽民眾家家户户就爭.先恐後放鞭炮,霎時,村莊院落處處是噼噼啪啪鞭炮聲,火藥濃香,煙霧繚繞。天亮一看,燃放鞭炮大紅紙片鋪滿地面,與大門鮮紅春聯交相輝映,呈現出一片喜慶祥和氣氛。鞭炮,也稱爆竹,起源於古代人們對“年”這種猛獸抵禦。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説:“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放鞭炮慶祝春節,更是發揚先祖遺風。現在鄉鎮還保留着這種習俗。

拜年

新春伊始,人們一見面就要恭賀新年;左鄰右舍,同仁同事更是拱手作揖,互相拜年。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書中寫道;“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這就是説,大年七年級,家庭內晚輩,先給尊長拜賀後,家長再率領卑幼者到鄰舍、族人或親戚家去拜年,或者家長派遣子弟為之代賀。

給壓歲錢

小時候收到壓歲錢時特別開心, 壓歲錢一般是除夕夜長者發給晚輩。在正月七年級小孩拜年時,大人賞賜給孩童們,並勉勵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壓歲錢,寄託着長輩殷殷希望!。俗話説:大人望種田,小孩望過年。原來,過年對小孩有一筆特有犒賞一一壓歲錢。

壓歲錢是長輩發給晚輩,小兒們得了壓歲錢,便可以買一些節日玩藝,自然高興無比。清代有一首描繪得壓歲錢喜悦心情詩:“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角枕自權藏。商量爆竹餳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舞獅

最近幾年舞獅這樣習俗漸漸地被冷落了,小時候過年都能看到。據傳,唐代已有舞獅戲要。白居易詩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獅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襬雙耳……”沔陽舞獅通常由兩人扮演,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動作翻滾、跳躍、撲跌,變化多端。賀年時,遇有比較殷實人家,主人在屋樑上掛一道紅綢,另有煙酒等物,供獅子去“取紅”。在緊鑼密鼓中,獅子抖抖威武雄壯身姿,使出渾身解數,借物攀援,將那道紅取了下來,得意之際,更加贏得了一陣喝采聲。

春節風俗習慣 篇四

一、燒炮杖(爆竹)

“爆竹一聲除舊歲”,民間在除夕夜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户户在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噼裏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無論大街小巷、鄉村農户,鞭炮聲齊鳴、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熱熱鬧鬧、喜氣洋洋。

不過近年來隨着各地政府出於安全和環境污染考慮,很多城市已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只在偏僻區域劃出專門地帶讓市民燃放,城市過年也就變得靜悄悄,少了那份熱鬧喜慶氣氛。

二、拜年

年七年級,人們早早起來,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帶上禮物探親訪友相互拜年。晚輩要給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吉祥如意。長輩則將事先用大紅利是封裝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年。也有家長不直接給孩子壓歲錢,而是在孩子睡着後,將壓歲錢悄悄放在枕頭底下的。不過現在盛行的都是當眾賞給了。還有近年來不少單位的領導與人為本,關心一線值班員工,盛行在年七年級帶上慰問金慰問值班人員,把領導的關懷送到幹部羣眾心中。

還有不少單位在新年上班的第一天發開門利是,也許錢不多,但能讓員工擁有歸屬感和收穫一份滿滿喜悦。年七年級,還有專門醒獅隊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於門,包紅掛青,讓瑞獅去摘取,名曰“採青”。人們藉此活動希望獅子能把好運帶到家裏、帶給企業。

三、洗邋遢亦即掃塵

“年二八,洗邋遢”,是茂名家鄉人民的口頭禪。即在春節前從農曆二十三開始,家家户户會選擇晴好天氣,大小老嫩便會加入大掃除隊伍。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納新”含義,意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把一切窮運、晦氣掃地出門。

於是,無論在城裏,還是在鄉下農村,家家户户從屋裏到屋外的環境衞生,從被褥到廚具的清洗,都會徹徹底底、乾乾淨淨。只見曬場上、籬笆邊,鋪滿一張張或大或小、花團錦簇的被面、牀單、窗簾,做籺用的竹篩,那場面洋溢着歡樂,充滿着期待。

同時,人們還要在節前十天左右,不管多忙,也要抽出時間準備包括雞鴨魚肉、茶酒醬醋、南北炒貨、桔子、蘋果、柚子、糖果、紅黑瓜子、盤桔、鮮花……等食品、用品、裝飾品,林林總總、豐富多彩,不一而足,每樣都寄託着濃濃吉祥意頭。如柚子,在本地乃至廣東都有“柚子、柚子,越碌越有”之説。家長還要為小孩子準備一套以上新衣新帽,以備在年七年級拜年時穿。

四、貼春聯

貼春聯又叫貼對聯,到年三十或年七年級,家家户户便會在自家門楣上貼上寄託着主人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祝福的大紅春聯和威武的避邪驅鬼門神畫。屋裏面的。道道過門,還要貼上寫着吉祥如意祝福語的春條,寓意來年生活紅紅火火、如意吉祥。不過,隨着人們的觀念轉變,門神畫已不興貼了。

在貼春聯的同時,不少人家還要在屋廳、門楣、牆壁上、甚至營運的汽車、拖拉機,甚而農具、雞舍……等處,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寓意福到財到。還有不少人家將“福”字倒轉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現在商家還將福字製作成包含其它吉祥物,如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精美字畫。現在不少家庭還在門前掛起大紅燈籠,紅紅彤彤寓意新年生活紅紅火火。燈籠一直掛到正月十五後才拿下。

五、守歲

除夕守歲是過年最重要的活動之一。除夕夜,一家人團團圓圓吃完晚飯,看春晚、拉家常,年長者給自家小孩發壓歲錢,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孝敬爸媽、爺爺奶奶,給一年的零花錢。待到新年鐘聲敲響,馬上燒放鞭炮,之後才可以入睡。

奶奶在世時,還叮囑每個房間要留長明燈,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時代變了,現在年輕人受西方生活方式影響,除夕夜的團圓飯都不在家裏吃,而是到酒店就餐。吃罷團圓飯也不在家裏守歲,而是邀朋約友到外面公共場所進行新年倒數瘋玩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k6n3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