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走進新課程【精品多篇】

走進新課程【精品多篇】

走進新課程【精品多篇】

走進新課程 篇一

李瑞耀

被專家們稱為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課程改革已在教育部的倡導下轟轟烈烈地展開了。2002年9月,華倫中學國中一年級全面啟動課程改革,這意味着我們將伴隨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學觀念、課堂教學方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等一系列方面都進行一次深入的變革。在這一年裏,作為這場改革的親歷者,我積極參與這場改革的學習和探索。一方面向老教師的教學功力學習,向他們學習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從而使教學技術在積累中創新;另一方面努力實踐學校的課改精神,大膽探索課堂教學改革。期間有過火熱的激情,有過面對問題存在的迷惘,針對這一年教學工作,我也來談談自己對課程改革的膚淺認識。

1、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首先,轉變課程觀,從“文本”走向“體驗”。

傳統的教學論中,“課程”被理解為規範性的教學內容,學校和教師只有忠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的權力,而無對課程進行創造、選擇等權力。

此次課程改革,我們力求將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科走向學生,使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即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傳授者、接受者,而且成為了課程的主動參與者和開發者。

其次,轉變教學觀:從“傳道”、“授業”、“解惑”走向“教學相長”, 從“講學”走向“導學”。

課程決定教學觀,傳統的教學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整堂課以傳授知識,解決問題為中心,學生學得被動,學得無奈。而今我們追求的是“教學相長”——教學相長的過程,是師生思想、情感交融,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新的課程改革,倡導改“講學”為“導學”,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就是把學習的活動定位於與書本對話,與老師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使教師的“教”真正讓位於學生的“學”,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和交換意見者。

2、改造課堂,改變方式。

我們提出的課改戰略方針是教學方式的變革、考試變革、綜合實踐活動等。2002年重點是教學方式的變革和考試、評價改革。因為,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教學改革,而教學的實施必須在課堂,要改造我們的課堂,首先應冷靜地反思我們的教學,一直以來,教學更多地重視知識的傳授乃至灌輸,輕視創造精神的培養,把活的學科教成死的學科,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課堂教學模式化,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割裂等等,這種封閉、僵化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泯滅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反思課堂教學現狀後,改造我們的課堂教學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首先,教學模式:從“滿堂灌”式教學走向“牧羊”式教學。

“牧羊式”教學模式與“灌輸式”、“填鴨式”教學的不同之處是,不是告訴學生“這種草好吃,應該這樣吃,必須吃”,而是在指明所要達到的目標的基礎上,把“羊兒”帶到廣袤的草地上,根據目標“吃什麼草,怎樣吃”是羊兒的事,教師只是一個“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護、組織和引導那些“羊兒”吃飽吃好,這種教學模式使課堂真正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展學生個性。

其次,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走向“探究式”學習。

以往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單調的、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於活躍思維、發展能力。因而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探究學習。學年伊始,我們就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研究。教師們嘗試着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提問時間、討論交流時間和讀書時間,讓學生自己操作、思考、想象、觀察、實踐,增加課堂上學生參與分組討論、全班交流、充分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同時,在教學過程 中,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張揚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責任;注重科學、藝術、人文向生活、向自然的迴歸,向學生經驗的迴歸,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大膽地把遊戲、故事、藝術、表演等帶進課堂,如在上《羚羊木雕》時我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在學《音樂巨人貝多芬》時我讓學生聽《命運交響曲》,感受人物的精神。

再次,教學方法:從“繁鎖分析”走向“導學、導悟”。

在較長一段時間裏,教學的一個重要失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厭其煩地分析講解,不顧學生的感受,忽視學生的主動學習、親身實踐。從新課程標準中,我們領悟到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 、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教師們從過去不停地講解逐步走向引導學生自學、探究問題,組織學生合作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大膽地把遊戲、故事、藝術、表演等帶進課堂,讓學生愛學、讓學生樂學,還學生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最後,課堂評價:從“甑別式”走向“鼓勵式和多元化”。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經意的一句帶評價色彩的話語,都很有可能影響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情感和行動。因而課堂中的評價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過去的課堂評價,往往是“對”或“錯”的甑別,是缺乏感情色彩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責備,因而喪失了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提出課堂教學評價的三大理念:“面向全體學生並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張揚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責任”。力求在課堂上讓每一個學生張揚個性,生動、活潑、全面發展。同時,我們的課堂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師評價外,還組織學生評價、小組評價和自我評價,並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視學生個人感受、獨特見解,通過多樣化的評價尺度,使學生樂在學中,以適合自己的方式不斷求知。

3、大膽地進行了評價和考試製度的改革。

課程改革的深入必須要求改革原有的評價與考試製度。在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我們對考試和評價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華倫中學實施“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性評價”即“學生成長記錄袋”等課改課題的研究。這些改革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為課程改革的真正落實和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存在的問題與疑問。

一是教學觀念與具體操作出現錯位,儘管觀念有所轉變,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放不開步子,常常不自覺地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和束縛的問題;

二是擔心學生的學習兩極分化,擔心大班額背景下不可能實現有效教學,不可能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的問題;

三是考試與評價改革的滯後引發的問題,怕考不好影響質量,影響對老師的評價,影響對學校的評價;

四是如何搞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還有模糊認識,仍然在過分強調知識點的到位的問題;

五是課改的輿論宣傳不到位,缺乏社會、家長對自己課改的認識和支持,以至於把課改與質量對立起來。

走進新課程 篇二

引領學生走進新課程──《畫家鄉》教學片段及反思

浙江省海鹽縣秦山中心國小 陸雷芳

隨着“新課程”這個詞在教育界的流傳,也已經成了老師們的口頭禪。但是教育不是單方面的,老師要走進新課程,學生也同樣如此,作為教育的組織者、引導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引導學生走進新課程。下面我結合國小語文新課程第二冊《畫家鄉》一文的教學片段,談一談我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走進新課程。

【教學片段一】

(課前欣賞家鄉風景的圖片,在通讀課文以後)

師:小朋友真不錯,能把課文讀得那麼好。那誰能説説,你讀了課文,讀懂了什麼?

生:我知道了小朋友的家鄉都很美。

生:我知道濤濤的家鄉在海邊,山山的家鄉在山裏,平平的家鄉在平原,青青的家鄉在草原,京京的家鄉在城市。

師:你讀得真認真,在你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已經幫你數過了,你提到了5位小朋友的家鄉,現在連大家也都聽明白了。

師:小朋友的家鄉都很美,我們就一起隨濤濤去他的家鄉看一看,好嗎?(課件出示濤濤家鄉的圖片)問: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

生1:我看到濤濤在海邊撿貝殼。

生2:我看到大海很大很大,水很綠很綠。

師:如果把綠的顏色改成藍色就更好了,你能改一下再説嗎?

生3:我看到的大海很大很大,水很藍很藍,好美呀。

師:這一次改得真棒。

生3:海上還有很多艘輪船,他們要出海捕魚呢!

生5:濤濤沒有穿鞋子在沙灘上撿貝殼。

師:其實沒有穿鞋子可以説是“赤着腳”。

……

【教學片段二】

師:除了這些,在濤濤的家鄉,還有幾個生字寶寶呢,瞧!(出示帶拼音的生字)這裏有沒有你以前就認識的?你是怎樣認識的?

生:我認識了“貝”,以前媽媽給吃“貝貝血寶”,我在吃的時候看到過,就認識了。

師:瞧你多了不起,看來媽媽給你吃得見效了。

生:我以前就認識了“蝦”,媽媽有時帶我去超市買東西,我在那些包裝袋上看到的,有的泡麪上也寫的。

師:看來你平時是經常做有心人的,怪不得認的字這麼多。

……

【教學片段三】

(在學習完了生字以後,讓學生在文本中感悟濤濤家鄉的美的時候)

生:我覺得濤濤家鄉的海特別的美。

師:你從哪裏讀出來的?

生:“他畫的海那麼藍,那麼寬。”

師:你發現了什麼?(課件出示,“那麼……那麼……”加紅。)

生:有兩個“那麼”。

生:海好象更藍、更寬了。

師:那你也能學着它用“那麼……那麼……”説話嗎?(出示四幅圖片,幫助學生説話。)

生1:油菜花那麼黃,那麼香。

生2:桃花那麼紅,那麼美。

生3:草地那麼綠,那麼美。

生4:樓房那麼高,那麼大。

生5:水那麼清,那麼綠。

……

【教學片段四】

(朗讀第二自然段)

師:你們把濤濤的家鄉説得這麼美,那能不能美美地讀出來呢?

(指名一男生讀)

師讀後問:你覺得你讀得怎麼樣?

生:(搖搖頭)不太好。

師:那你認為誰能讀得比你好?

(這位男生叫了一名同學,那位同學就站起來讀了。在讀的時候,我聽見前排有位女生“撲呲”一聲笑了,而且聲音也挺響的。)

師:這位小朋友,老師想知道你為什麼笑了,你在笑什麼呀?

生:(站起來)我笑他讀錯了,那個地方不應該這樣讀的。

師:那你能不能也來讀一讀呢,爭取讀得比他還好,行嗎?

(那位女生就起勁地讀了起來,的確讀得很不錯。)

師:假如你就是濤濤,你會怎麼樣來介紹你的家鄉?除了書上寫的,圖上看到的,你還可以加上想象的內容。

(指名讓學生介紹)

【課後反思】

新課程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大家雖然都在實踐,也都處於與學生同樣的起跑線上,但我們畢竟是教育者,有的東西還要老師們的不斷引導,領着我們的孩子也走進新課程。

一、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與學生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繫,就顯得特別重要,我在平時的課上也是經常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認識生字,讓我們的課能與生活接軌,這也是對我們課堂的最好延伸。在我的這堂課上,也是在學生學習生字以前,讓他們先説説“這裏有你以前認識的字嗎?你是怎樣認識的?”目的是想激起學生生活的火花,説説在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讓學字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繫,而且也鼓勵了像這樣的學字方法及途徑。這對學生學習語文是十分有利的,特別是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就顯得特別得重要。

在教材的處理上,我也注意與學生們的實際相聯繫,使我的課能“立足於文本,又不拘泥於文本”。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後,我讓學生以濤濤的身份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鄉,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對文本進一步地延伸,學生可以自己加減內容,除了書上的,還可以是圖上看到的或自己想象到的。這樣也能拓寬學生的説話空間,同時使課堂顯得更加豐滿。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親密夥伴

新課程理論提倡教師的角色的轉位,觀念的轉變。需要教師重視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做學生的學習夥伴,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所以在我的課上,往往會聽到這樣的問題:“你讀懂了什麼?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發現?你知道了什麼?”。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自主地探究。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這一段時,我只是問:你讀了課文,讀懂了什麼?沒有做過多的提示。這樣,我就留給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學生擁有主要的發言權,老師這時已不再是領導者,而成了學生們的學習夥伴。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能真正的體現,學生的學習也才是自主的、探究的。

三、改變評價方式,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評價

傳統的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的評價為主,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根本沒有發言的機會。這種評價,使學生在性格和情感受到壓抑,難以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不易形成創造性人格,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視野的拓寬。而現在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評價與自我評價,提倡讓學生自己來參與評價。在我的這堂課上,有位小男孩在讀課文後,我問他:“你認為你讀得怎麼樣?”那位學生也很老實,搖搖頭説:“不好。”還讓他請一位自己認為讀課文不錯的學生來朗讀。恰恰這位被請的學生有個地方讀錯了,好些同學都在笑他。那位同學臉都紅了。這時我隨機應變,馬上抓住一位笑得最大聲的女孩子,故做糊塗地問:“你為什麼笑啊?”她説: “他哪個地方讀得不好。”我馬上有追問:“那你能讀好嗎?”使得剛剛的笑聲,變成了一陣學生對學生的朗讀評價聲,我覺得我能抓住這點細微的東西,讓它碰發出智慧的火花,還是值得探討的。

四、圖音結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我根據低段孩子形象思維比較豐富的特點,在課上大量運用了形象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説話,這樣就降低了説話的難度,使更多的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説話中來。比如在學習第二段的時候,我讓學生學着“那麼……那麼……”的句式説話,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是很有難度的,我就利用幾張形象的圖片,給學生們創造良好的説話情境,使得孩子們也有話可説。另外,我在課前安排的家鄉圖片的欣賞,也是喚醒學生對美的感知,從而激發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新課程是一門永遠也學不完的課,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的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髮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走進新課程 篇三

——順昌縣民族中學《思想品德》教研組

一、新課程、新理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一次真正意義的學習革命。它將改變學生沿襲已久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使之轉變為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改變。教師已經不再是“保姆”、“園丁”、“知識的批發商”,教師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課程建構的研究者”。教育角色的轉變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它要經過觀念的轉變、實踐的探索、結果的反思等反覆磨鍊的過程。

二、任課教師情況:

學校安排《思想品德》教研組組長、中學思想政治一級教師,擁有近十六年教齡的老師擔任七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師。

三、新課改實施情況:

新課程改革是全方位的教育革新。

我校積極走進新課程,力求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首先,課改是一次對傳統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傳統教育原有的單一、教條的教學模式,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它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歡聲笑語,使課堂充滿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它更注重的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課改是一場社會性的、多重網狀式的對話。 課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關係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長。課改應是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參與的大事。教學從本質上説是一種“溝通”和“合作”的過程。我們常常説溝通從心開始,課改的對話就是一場社會性的、多重網狀式的對話。1、課改需要加強教材、理念與家長的對話。  課改涉及千家萬户,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課改不僅對老師提出要求,也對家長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許多課都需要家長配合輔導,或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讓家長了解新課程,取得家長對課改的支持,是這次課改實驗區普遍的做法,也是課改的應有之意。我校採取了多種辦法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新課程是怎麼一回事,如召開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問卷調查等形式向家長宣傳新課程理念。2、課改需要加強老師與學生的心靈對話。 教學只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才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創設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正是這種雙邊活動的有力體現,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創新精神,它能使學生置身於快樂之中。

第三,教師積極拓寬知識面。

新的課程標準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統一起來,形成全新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地理教學目標 體系,主張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協調發展,強調培養能力、提高素質,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而且還要具有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實際運用能力。新的教材的許多內容與歷史、文化、科技等有密切聯繫,這要求教師要具有廣博的知識素養。此外,實施新課程還需要掌握一些現代的信息技術,開發課程資源,解決理論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都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拓寬知識面。

第四、藉助課改春風,力求提升為“科研型”教師。

“科研興校”已逐漸成為廣大中國小領導和教師的共識。教師的未來和未來的教師,都將與教育科研聯繫起來。我們的課改也迫切呼喚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以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為對象,運用科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探尋教育規律及有效途徑。 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個好士兵”。參與課改實驗的一線教師積極給自己一個重新的定位,樹立科研意識。啟動課改以來我們力求通過加強課程改革的研究,達到以科研促進實驗的目的,依據本校特色,將課改工作與“探究——發展”課題相掛鈎,以科研為先導,開展羣眾性課題研究。因而,課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師人才的一個平台。廣大教師積極投身於教學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專題,進而創造出一種濃厚的教科研氛圍,形成一種教科研網絡。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抓科研,課改必將出現欣欣向榮的新層面。

第五、新課程實施中的全新風貌:

●營造積極互動的課堂生活。

●提供機會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改傳統的秧田式的座位排列為梯形式或馬蹄形排列,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空間。

●改革傳統的教案書寫方式(即以知識的單一傳授為主線),嘗試設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方案。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

●在課堂上教師應關注學生面對問題的真實想法,而不是成人所期待的完美的答案。課堂教學不追求最佳化,不追求一步到位,樹立長遠的教育目標,而不是將自己的目光鎖定在某一個知識點上。

●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積極開發有效的課程資源,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機相聯。

——作業 的設計要豐富多樣,不要強迫學生做過多的機械式的訓練。倡導學生用多樣的方式如繪畫、語言、符號、文字等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理解。

——教師應該走下講台,深入學生中間對學生施以個別輔導。

——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傾聽別人的觀點,尊重不同的意見,不固執己見。

●任何時候教師的言語都應富有激勵和啟發。應該努力去發現學生對答中能夠給予肯定的東西,並巧妙地維護學生的自尊。

●應為每個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任何時候的評價和小組活動都應給困難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

●注重學科間的相互協作和溝通,發揮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繫和相互促進作用。對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身體和心理素質、學習態度、行為規範進行嚴格訓練,以形成良好的習慣。

●承認並尊重學生髮展存在的差異性,不搞“填平補齊”,不進行“分數排隊”,淡化學生人際間的比較。差異是一種財富,學生表現出來的差異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以反映學生學習的進步歷程。

●與學生共同建立一個信念:這是我們的班級,我們應當竭力使之變成最好的。教師應與學生一起設計班級的形象與精神追求,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逐步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體驗。

●變革原有的班幹部設置,嘗試建立班級事務委員會,並引導學生自我選擇、自主管理事務,努力為每個學生提供管理和服務的機會,同時學會從其他同學提供的服務中汲取營養。

●班會要提供一個學生們的想法受到認真對待的場所,讓學生通過學會在集體中間表達自我而養成自尊。教師要竭力營造一個道德集體,作為外在的支持,來滋養、鞏固學生正在形成的良好品格。

●拓寬學生表現自我的空間,如書面作業 、牆壁作品以及課上、課下自我才華的展示、交流。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鼓勵學生敢於否定所謂“權威”的定論,敢於奇思妙想。

●教師應學會欣賞學生所付出的努力,並及時提供支援。要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並耐心地迴應。與學生溝通時,表示尊重和關懷,不要忽視有特別需要和需要多些指導的學生。

以上僅僅是現階段不成熟的一些嘗試,還存在許多有待完善之處,還需要專家領航、點撥,讓我們與新課程共同成長吧!

走進新課程 篇四

走 進 新 課 程

——順昌縣民族中學《思想品德》教研組

一、新課程、新理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一次真正意義的學習革命。它將改變學生沿襲已久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使之轉變為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改變。教師已經不再是“保姆”、“園丁”、“知識的批發商”,教師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課程建構的研究者”。教育角色的轉變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它要經過觀念的轉變、實踐的探索、結果的反思等反覆磨鍊的過程。

二、任課教師情況:

學校安排《思想品德》教研組組長、中學思想政治一級教師,擁有近十六年教齡的老師擔任七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師。

三、新課改實施情況:

新課程改革是全方位的教育革新。

我校積極走進新課程,力求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首先,課改是一次對傳統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傳統教育原有的單一、教條的教學模式,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它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歡聲笑語,使課堂充滿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它更注重的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課改是一場社會性的、多重網狀式的對話。 課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關係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長。課改應是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參與的大事。教學從本質上説是一種“溝通”和“合作”的過程。我們常常説溝通從心開始,課改的對話就是一場社會性的、多重網狀式的對話。1、課改需要加強教材、理念與家長的對話。  課改涉及千家萬户,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課改不僅對老師提出要求,也對家長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許多課都需要家長配合輔導,或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讓家長了解新課程,取得家長對課改的支持,是這次課改實驗區普遍的做法,也是課改的應有之意。我校採取了多種辦法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新課程是怎麼一回事,如召開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問卷調查等形式向家長宣傳新課程理念。2、課改需要加強老師與學生的心靈對話。 教學只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才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創設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正是這種雙邊活動的有力體現,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創新精神,它能使學生置身於快樂之中。

第三,教師積極拓寬知識面。

新的課程標準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統一起來,形成全新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地理教學目標體系,主張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協調發展,強調培養能力、提高素質,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而且還要具有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實際運用能力。新的教材的許多內容與歷史、文化、科技等有密切聯繫,這要求教師要具有廣博的知識素養。此外,實施新課程還需要掌握一些現代的信息技術,開發課程資源,解決理論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都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拓寬知識面。

第四、藉助課改春風,力求提升為“科研型”教師。

“科研興校”已逐漸成為廣大中國小領導和教師的共識。教師的未來和未來的教師,都將與教育科研聯繫起來。我們的課改也迫切呼喚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以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為對象,運用科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探尋教育規律及有效途徑。 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個好士兵”。參與課改實驗的一線教師積極給自己一個重新的定位,樹立科研意識。啟動課改以來我們力求通過加強課程改革的研究,達到以科研促進實驗的目的,依據本校特色,將課改工作與“探究——發展”課題相掛鈎,以科研為先導,開展羣眾性課題研究。因而,課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師人才的一個平台。廣大教師積極投身於教學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專題,進而創造出一種濃厚的教科研氛圍,形成一種教科研網絡。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抓科研,課改必將出現欣欣向榮的新層面。

第五、新課程實施中的全新風貌:

●營造積極互動的課堂生活。

●提供機會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改傳統的秧田式的座位排列為梯形式或馬蹄形排列,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空間。

●改革傳統的教案書寫方式(即以知識的單一傳授為主線),嘗試設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方案。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

●在課堂上教師應關注學生面對問題的真實想法,而不是成人所期待的完美的答案。課堂教學不追求最佳化,不追求一步到位,樹立長遠的教育目標,而不是將自己的目光鎖定在某一個知識點上。

●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積極開發有效的課程資源,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機相聯。

——作業的設計要豐富多樣,不要強迫學生做過多的機械式的訓練。倡導學生用多樣的方式如繪畫、語言、符號、文字等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理解。

——教師應該走下講台,深入學生中間對學生施以個別輔導。

——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傾聽別人的觀點,尊重不同的意見,不固執己見。

●任何時候教師的言語都應富有激勵和啟發。應該努力去發現學生對答中能夠給予肯定的東西,並巧妙地維護學生的自尊。

●應為每個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任何時候的評價和小組活動都應給困難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

●注重學科間的相互協作和溝通,發揮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繫和相互促進作用。對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身體和心理素質、學習態度、行為規範進行嚴格訓練,以形成良好的習慣。

●承認並尊重學生髮展存在的差異性,不搞“填平補齊”,不進行“分數排隊”,淡化學生人際間的比較。差異是一種財富,學生表現出來的差異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以反映學生學習的進步歷程。

●與學生共同建立一個信念:這是我們的班級,我們應當竭力使之變成最好的。教師應與學生一起設計班級的形象與精神追求,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逐步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體驗。

●變革原有的班幹部設置,嘗試建立班級事務委員會,並引導學生自我選擇、自主管理事務,努力為每個學生提供管理和服務的機會,同時學會從其他同學提供的服務中汲取營養。

●班會要提供一個學生們的想法受到認真對待的場所,讓學生通過學會在集體中間表達自我而養成自尊。教師要竭力營造一個道德集體,作為外在的支持,來滋養、鞏固學生正在形成的良好品格。

●拓寬學生表現自我的空間,如書面作業、牆壁作品以及課上、課下自我才華的展示、交流。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鼓勵學生敢於否定所謂“權威”的定論,敢於奇思妙想。

●教師應學會欣賞學生所付出的努力,並及時提供支援。要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並耐心地迴應。與學生溝通時,表示尊重和關懷,不要忽視有特別需要和需要多些指導的學生。

以上僅僅是現階段不成熟的一些嘗試,還存在許多有待完善之處,還需要專家領航、點撥,讓我們與新課程共同成長吧!

走進新課程 篇五

從2004年8月,我們真正走入了新課程標準教學的第一個年頭。舊的教學大綱和新的課程標準的碰撞,必然會擦出激烈的火花。無論是從傳統課堂教學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策略還是到教師角色轉變、知識的傳授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師生的交往方式等等,新課程標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為我們的教學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現將在教學中得到的一點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貼近現實生活,理論與實踐並存

新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課程圖文並茂,色彩繽紛,一改以往舊教材的呆滯死板,黑白相映的內容。每一章節的內容都與實際生活貼近、息息相關,每一個情景似乎都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無論從第一章“豐富的圖形世界”中各種各樣生活常見的平面、立體圖形還是到最後的“鏡子改變了什麼”、 “鑲邊與剪紙”等有關軸對稱的知識,都與我們的生活千絲萬縷、緊密聯繫。新課程更改變了以往的數學教材中教學基本遠離生活,用公式化體系支撐的數學知識結構。機械地訓練人們的思維,培養人們的邏輯習慣,從而造成教學內容枯燥,使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數學新課程標準的使用,使數學教學的觸角伸向生活和社會實踐,數學的價值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有效的體現。

例如對“截一個幾何體”的教學,在生活中,用刀去切物體,用一個平面去截一個幾何體是一件非常生活化的事件,與生活息息相關,但如果我們稍為對這生活題材留心觀察,就會發現裏面別有洞天,但學生卻沒有留意,或者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做而沒有什麼新發現?因此為了引起學生對這一最平常的生活事件產生興趣,激發學習的動機,在教學中再引入另一件最平常的、每個人都經歷的事:切蘋果。教師引導學生問:同學們,你們切過蘋果嗎?你是怎樣切的呢?你有什麼發現嗎?學生會不加思索近乎千篇一律回答:一刀豎直切下去,似乎沒有什麼發現。教師説:實際切蘋果裏面也大有學問,你們有試過橫着切的嗎?學生有點驚愕:把蘋果橫着切?教師:我這裏有一個蘋果,有誰來試一試橫着切呢?同學們躍躍欲試,教師就讓其中一個來做示範,學生驚訝地看着另一個同學手起刀落把一個蘋果橫切過去,睜大眼睛看着同學手中的蘋果圓形的切面中有一個美麗的星形圖案。此時思維的觸角已經從生活的平常事中開始延伸,教學的切入點找準了,教師不惜時機地提出:給你一個正方體,你會截到什麼圖案呢?這樣“截一個幾何體”中截正方體等內容成了他們探索、發現的舞台。經過學生一段時間的切截,他們都得到了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圓形、橢圓的截面。但卻沒有發現五邊形、六邊形的圖案,於是教師引導、啟發他們運用面面相交得線的理論知識來解析實踐的結果:截面為三角形因為截面經過了三個面,截面與經過的三個平面相交成三條線,相交線圍成了三角形圖案。截面為四邊形因為截面經過了四個面形成四邊形。在這樣的理論指引下去實踐,學生們很快地截出了截面為五邊形、六邊形的圖案。一節課就在生活化的理論與實踐中得以延伸,也正適應新的數學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課堂較多地出現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學習方式開始逐步多樣化,樂於探索,主動參與實踐,勤於動手操作等成為教學過程中教師達成的一致共識、成為新課程標準的一大特色。

二、合作自主交流,知識與技能同得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致力於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實驗)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因此小組合作學習能從許多方面促進學生更加生動活潑地學習數學,充分體現了在教學中的師生雙邊活動,尤其是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的相互作用,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技能、發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新課程改革更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習慣,自主探索,主動獲取,進行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承擔着不同的角色:課堂上,學生分成小組,有的當組長,負責整理每個人的發言,並準備在全班交流時能談出自己小組的見解,為了使這種學習方式不流於形式,老師參與其中,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必要的提示與點撥,教師從細微處着眼,進行指導。這樣,思維活躍的同學可以闡述自己的意見,而對於不愛發言的學生,在小組內也留給了他表現的空間,給自己的同桌講講,在大家的充分參與下,對研究的數學結果進行初步的統一,然後把研究的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讓學生對知識的思考過程進行再現,互教互學,共同提高。例如在學習“去括號”這一節內容時,書本教材首先提出了一個比較有趣的情景問題:小明是怎樣計算火柴的根數的呢?為了讓學生得到有效的合作與交流,揭示知識間的聯繫與共性。可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組裏讓不同學生分別扮演小明、小穎、小剛的角色並解釋你的理由。讓學生充分思索後,讓小明同學示範擺火柴棒,得出圖形(如圖①)並作出解釋:在這些圖形中,第一個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個正方形就增加3根。那麼搭x個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4+3(x-1)〕根。小組中小穎又是另一種擺法,如圖②也作出合理解釋:把每一個正方形都看成是用4根火柴棒搭成的,然後再減多算的根數,得到的代數式是4x-(x-1)。小剛也不甘示弱,得出圖③並説明了理由:第一個正方形可以看成是3根火柴棒加上1根火柴棒搭成的,此後每增加一個正方形就增加3根,搭x個正方形共需(3x+1)根。利用運算律將兩式去括號,並比較運算結果,列表顯示:

小明方法與結果 小穎方法與結果 小剛方法與結果

小明方法與結果 小穎方法與結果 小剛方法與結果 4+3(x-1)=4+3x-3        =3x+1 4x-(x-1)=4x+(-1)(x-1) =4x+(-1)x+(-1)(-1) =4x-x+1 =3x+1 3x+1 從上面三個代數式看,三個代數式是相等的,為什麼不同的式子計出了相同的結果呢?老師指導學生觀察計算過程,引導學生議一議,小組間相互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觀察到的結果,歸納出“去括號”的法則。通過學生的操作、思考、表述、合作、交流,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增強了興趣。還又如在講“從不同方向看”這一節內容時,按正面、左面、右面分成不同小組去實踐觀察、合作交流,從三個不同的方向來觀察同一個的物體(水壺或茶杯),並要求學生把自己看到的物體形狀畫下來,小組同伴交換看法。之後調換不同方向來畫圖、分析、交換意見,最後猜一猜哪一幅畫是誰畫的,畫者坐在哪個位置上。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從不同方向作出實踐交流、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想像,體會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物體圖形是不一樣的,從而發展了學生的二維與三維的平面與空間觀念。還有如“日曆中的方程”“100萬有多大?”“一定摸到紅球嗎?”“你幾歲了?”“字母表示數”等內容,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教與學,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都有獲取知識的成功感、愉悦感。

走進新課程 篇六

從2004年9月開始新課程培訓到現在,我們逐步走入了新課程。走進新課程,我們的課堂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的課堂,有學生自主學習,有學生合作學習,更有學生的創新學習。在課堂中,學生是自主的,主動的,活躍的,思路是廣泛的。新的教學方式,點然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是輕鬆愉悦的,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想法,每個孩子們都有豐富的內心世界。讓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教學,多一些形式,讓每個孩子都得到發展。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們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採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如在教學:ao、ou、iu這堂課我依據了新課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努力創設一種輕鬆愉悦,民主和諧,師生交往互動、互惠和對話的教學關係。七、八歲的孩子一上一年級,就要學習抽象的漢語拼音,是很枯燥乏味的。因此,以“情趣性、遊戲性”為特點,傾心教學情境的設計。如:“變魔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在學習“ao、ou、iu”的讀音時,充分利用仿真的、現實生活中的背景,看插圖猜讀音,聽錄音讀,嘗試讀(親自體驗),並以學生當“小老師”為主線,讓學生讀好3個新的複韻母。在教學複韻母的四聲時,我大膽地採用“先扶後放”的教學方法,在帶着學生學完ao的標調後,讓學生嘗試ou和iu的標調,讓學生當“小老師”檢查其餘學生對韻母的四聲的掌握情況。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既體現了老師導的作用,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互幫互助互學互評的生生交往。在三拼音教學中,標調後選音節擴詞語進行説話訓練,體現了拼音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繫這一特點,也積累了學生的語言。我結合了iu的四聲,把教材有機整合到課中操中,這種有計劃的行動,在增強趣味時的同時,調節了學生學習的情緒,也鞏固了iu的四聲。為了進一步鞏固“ao、ou、iu”與聲母相拼的音節認讀,我設計了給韻母找聲母朋友的自主探究實踐活動。學生在這一環節中情緒很高漲,思維很開放,這一開放性探究性的學習,充分凸現了學生主體性,張顯了他們的個性,解放了他們的創造性,把課堂的教學氣氛推向高潮。而動手讓學生“做音節”卡片,這一環節學生同樣表現出一種飽滿的激情,在展示作品時,學生異常興奮,因為他們在親身體驗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的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着走,而是點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的向上攀登。例如在拼音教學《dtnl》設計的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遊戲為主,與學説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材,致力於構建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本設計在拼音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編順口溜、做遊戲、合作拼讀等形式,讓孩子在自主實踐中,興趣央然地學習。整個教學過程 ,教師始終把自己放在引導者、參與者、服務者的位置上,真正讓孩子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新課程要求着語文教學要徹底走出“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封閉性,充分拓展空間,增強活力。傳統的語文教學囿於學科本位,淡薄了學生的能動性與生長潛力,學生的自我意識常常處於抑制狀態,課的結束也就意味着學習的暫時終結。在實施過程中,預設的教學計劃同課堂的真實情境間存在着某種偏軌。教學實境並未如我所料地進行,於是,我乾脆拋棄了原先預設的方案,而是基於課堂學生髮現的的問題,學生編的順口溜,以此為生長點,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不斷的調適,將課堂囿於積極活躍的狀態。憑藉學生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瞭解學生對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讀,充分挖掘其中有價值的成分。如:學生編的順口溜,像把椅子,hhh.我愛喝水,hhh。兩句順口溜自然而現,既記住了h字的形,也讀準了h字的讀音。“為學習而設計教學”,重構教學,讓每一個學生學生的情感撞擊,智慧催放,視界敞亮,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於教材。教學內容的範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例如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入學教育》本課由四幅圖畫組成。第一幅圖以“歡迎新同學”為主題。在校門外,老師正在迎接到校的同學。有的小同學結伴來到學校,有的小同學在家長的陪伴下來到學校。畫面上,一個小同學正在聽媽媽説着什麼,一個小同學正在和自己的爸爸説“再見”,一個小同學正在和老師互相問好。校園裏,教學樓高高矗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有幾個同學正在掃地、澆花。通過觀察此圖,學生可以初步瞭解學校生活的一些側面,感受老師的親切,並學習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第二幅圖以“學習語文很快樂”為主題。教室裏,同學們正在上語文課,學習生字“馬、牛、羊”。黑板上貼着馬、牛、羊的圖片,一位小同學正在把生字卡片貼到相應的圖片下面。女教師親切地望着她,愉快地微笑着。其他同學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專心地看着黑板。此圖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瞭解語文課的學習內容和形式,感受語文學習的生動有趣。第三、四幅圖以“良好的讀寫習慣”為主題。第三幅圖上,一位男同學正在讀書。他的坐姿端正,身體自然放鬆,雙手拿書,書直立略向外傾斜,眼睛和書保持一尺左右的距離。第四幅圖上,一位女同學正在寫字。畫面上,作業 本平放,小女孩頭正、肩平、背直,胸離課桌一拳,眼離本子一尺,兩臂平放桌上,左手按本,右手執筆。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筆桿下端,距離筆尖約一寸,同時用中指在內側抵住筆桿,無名指和小指支住中指,筆桿握得鬆緊適度,筆桿上端稍稍向右偏,緊貼虎口上,與紙面約成45度角。這兩幅圖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讀書、寫字的姿勢和書寫的執筆方法,為今後養成良好的讀書、寫字習慣打好基礎。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理解、開發教材,現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像的內容,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閲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例如《zcs》教學在這堂課中,我能體現課改新理念,靈活駕馭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主要有如下幾個優點:第一:於創設情境,使拼音教學情境化、生活化。1、一開始,我用歌曲導入  法。播放歌曲〈〈郊遊〉〉,與學生邊歌邊舞,在美妙的歌聲中走進拼音王國。2、我能充分利用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起來,既有利於學習拼音,幫助記憶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強了學習興趣。3、我能通過遊戲和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如:用火柴棒和紅線擺一擺字母,記憶字形。做遊戲“摘蘋果”,蘋果背面注有音節或字,讀對了蘋果就是他的。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情感都得到了昇華。第二:於使用激勵手段,使課堂氣氛輕鬆、和諧、愉悦。教師要想得到兒童方面的生動活潑的反響,歸根到底取決於他對兒童的態度。(柴可夫斯基語)課堂上,我熱情的語言不離口,如:“你真棒!太厲害了!哇,你真行!”等,加上一個向他們豎起的大拇指,一個個鼓勵、讚賞的近乎誇張的表情,時時撞擊着學生無拘無束的心靈。此外,音節的拼讀比較枯燥,我就採用奪紅旗比賽,比一比哪一小組奪的紅旗比較多。學生的競爭意識立刻得到了張揚。第三:重引導自主學習,使學生的?葱履芰Α⒑獻魈驕磕芰Φ玫椒⒄埂?、讓學生自編順口溜,學生會編“像個2字Z、Z、Z,像個半圓C、C、C……”2、在教學第一組音節的拼讀之後,我讓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我課前發下去的音節卡片,一起學着拼讀第二組音節。雖然,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不是很強,但他們的合作意識開始了萌芽。當然,本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第一、常規培養需強化。學生年齡小、自制力查,需要時時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導、調控。特別是對於一、兩個比較好動或特別內向的學生,還需多費苦心。合作小組的構建、強化也有待於提高。第二、難點的突破還不夠。三拼法一直是拼音教學的難點。雖然前幾節課一直學習三拼法,但學生很容易忘記。本節課中,我的示範不夠多,學生的練讀還不到位。在今後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探索,以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就此進行教學。”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後,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瞭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方法。

喜歡遊戲,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設計《aneninunün》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我將整個教學過程 編成了一個故事:秋高氣爽,拼音朋友們排好隊伍去郊外秋遊。小朋友丁丁也很想去,於是就懇求媽媽。媽媽同意了,但是,媽媽提出了一個條件,要丁丁先整理好自己的書包。丁丁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常常把學習用品隨地亂扔,但這回為了能去秋遊,他趕緊整理好了書包。媽媽見丁丁今天表現這麼好,心裏很開心,於是高高興興地帶上丁丁到郊外去。在郊外,丁丁看到了美麗的田園風光。這個故事本身具有較強的情節性和趣味性,再加上繪聲繪色的描述,穿插其間的活動參與,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整個課堂瀰漫着一種輕鬆、愉悦的氛圍。一年級的學生好玩、好動,難以長時間的保持注意力,因此,在串講故事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了動靜的搭配,收放的調控。在拼音複習結束後,鞏固拼讀時,我讓學生以小小組為單位拼讀音節,再離開位置到其他各組走走、看看、讀讀,然後小小組派代表上台將手中的卡片貼到相應的圖片下。最後在突破生字“左”和“右”的字形難點時,安排了一個根據老師的口令配樂做動作的遊戲。因此,這節課中學生始終保持着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這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説是不容易的。本課設計中,有梯度地安排了複習以及句子教學。在複習時,先出現5個前鼻韻母,再出現3個整體認讀音節,然後拼讀與句子教學有關的部分音節,最後重點拼讀與ian相拼的形近音節。在句子教學中,從圖入手,説説展現在丁丁眼前的有什麼,先説一個個詞,再連起來説説句子,然後有順序的説説丁丁看到了什麼,最後朗讀句子。這樣,從學情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化解了難點。

四、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的評價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

(1)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話成為歷史。

(2)評價學生應該多幾把尺子。尺子是什麼呢?就是評價的標準,評價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來量,肯定會把一部分有個性發展的學生評下去。

(3)評價中應遵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生在這種只有更好的評價激勵下,會不斷的追求,不斷的探索和攀登。這才是評價的真正目的。

以上幾點是我在這一學期教學實踐和學習時的心得。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應該儘快成長起來,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難,要不斷學習、反思,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去感悟新課程理念,讓實踐之樹常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311y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