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精品多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精品多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精品多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語境理解和掌握“訓練”“嶙峋”“納罕”“啜泣“灰心喪氣”等詞語的意義與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體味散文特點。

3、抓住文章標題,以此為線索指導學生精讀課文,領會以小見大的寫法。

4、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1、通過閲讀課文掌握記敍文六要素。

2、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通過朗讀、複述把握課文情節,設疑探討文章主旨。

2、多角度閲讀,就文章的人物、情節、寫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創意的解讀角度。

3、多方面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和生活哲理。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不難做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説,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他是怎樣克服自己的困難的嗎?

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篇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頓亨特(板書題目、作者)。剛才這個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選入教材時做了刪節。作者講自己之所以能夠戰勝困難,是由於小時候的一段經歷留下的啟示。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到底作者小時候發生過一件什麼事,可以使他在長大之後,勇於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

文體:本文是敍事散文。散文,是以緊湊短小的篇幅、自由靈活的抒寫、生動活潑的語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廣泛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樣式。根據表達方式側重點不同,可分為敍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廣泛,結構自由,表現方法多樣;“神不散’指立意明確,主題鮮明而集中。

二、檢查預習(生字詞的積累)

訓誡(jiè):告誡、教導。聳立(sǒng)迂迴(yū)

嶙峋(lín xún):形容人瘦削。凝視(níng)頭暈目眩(xuàn)

啜泣(chuò 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翼翼,謹慎、嚴肅的樣子。

三、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課文,給段落標上記號,並把文章分成起因、經過、結果、啟示四個部分。

(1)起因(1――3)遊戲玩厭,去爬懸崖

(2)經過(4——15)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3)結果(6——2)父親指點,擺脱困境

(4)啟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1﹚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記敍“我”懸崖脱險一事,説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2)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費城。

(3)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

(4)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5個。

(5)有名字的是哪兩個?——內德、傑利。

(6)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約20米;約7米。

﹙7﹚“我”爬山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玩遊戲玩厭了,想玩點新花樣。

﹙8﹚“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麼?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9﹚父親為什麼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因為“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為了鍛鍊“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3、複述:簡潔地複述課文的主要情節,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這一段經歷。要求:用三分鐘的時間瀏覽課文,複述課文,提出明確要求:

⑴交代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⑵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⑶儘量用自己的話。

▲記敍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經過、結果)

文章講述了一件感人的事:五十七年前的一個夏日,“我”和五個小男孩在一起玩耍。禁不住同伴們的激將,“我”和他們一起去爬一座二十來米高的懸崖。但爬到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程的巖石架時,體弱多病的“我”再也不敢向上攀登了。五個小男孩爬上崖頂後沿着一條迂迴的小路下山回了家,而“我”卻困在石架上沒法下來。

直到天黑,父親在“我”的好友傑利的陪伴下匆匆趕來。父親用手電光照着“我”,鼓勵“我”一步一步往下走。經過自己的努力,原本膽小的“我”終於爬下了懸崖。【費城七月的一個悶熱的日子,“我”和一羣孩子攀爬懸崖,我在懸崖邊上不去下不來,最後在爸爸的引導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懸崖,並且得到了寶貴的人生啟示。】

【要旨:無論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擁有自信,向着預定的目標走下去,終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四、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字詞,解釋詞語

2、熟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動作和心理描寫的內容並體味其哲理。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敍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脱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全班朗讀脱險部分】

二、局部品味,問題分析。

1、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夜色降臨更進一步地烘托內心“我”內心的恐懼與緊張,也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1)渲染氣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動情節發展。

(4)間接表現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2、分析心理活動描寫。

第二部分:當“我”被棄於懸崖,我是一種怎樣的心理?找出描寫作者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的詞句:

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裏鼕鼕直跳,心驚肉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這裏有委屈、羞辱、迷惘、後悔,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3、第三部分: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於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

【“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三名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要分別讀出父親平靜的寬慰的、“我”驚恐的和敍述者從容的不同語調來。(學生朗讀,教師評點)要求學生概括出爬下懸崖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

最初:毫無信心(我不下去!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繼而:信心萌發(這似乎能辦得到。)

隨後:信心大增(我頓時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後: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

整個變化過程有層次而令人信服。

4、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後者有複雜情感,有歷險的餘悸,有脱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5、“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麼?

明確: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①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②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明確:屢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強調這“經驗”的普遍意義。

三、探究主旨,回味標題,研究“為什麼這樣寫”

1、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説説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寶貴啟示:把艱難的歷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

2、以小見大、由事推理的寫法。

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個什麼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就成為一筆精神財富。比如滴水石穿告訴我們堅持的力量,春去秋來暗示着時光的流逝。善於感悟,寫作文,也有東西可寫,在不起眼的題材上也能寫出好文章。

3、指導多角度地閲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1)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説足、説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2)傑利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

傑利:如果我是傑利,我會感到左右為難,一邊是最要好的朋友,一邊是更多的朋友。四個孩子一定不會讓傑利幫“我”,而傑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這幾個玩耍的朋友。所以傑利雖然“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這也説明傑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為這麼點懸崖,“我”總會下來的。再説,他一時也幫不了“我”。天越來越黑了,見“我”沒回來,傑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訴了“我”父親,尋求大人幫助,把“我”從危險的邊緣救了回來。傑利雖然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個孩子:我感覺四個孩子的人品有問題。當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難的時候,他們不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諷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險的石架上,這也是拿別人的生命開玩笑。他們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簡直可惡至極。

(3)把“我”的父親和母親進行對比,兩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親角度:這是一位真正愛自己孩子的父親,他不像別的父親,爬上石架把兒子抱下來,而是讓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這是為鍛鍊孩子的勇氣和毅力。如果他對孩子百依百順,那只是讓他更加嬌氣,一生一世都軟弱無能。有句話説:“打是親,罵是愛”,只有在磨練下才能成好鋼,沒有磨練的只是土塊、鏽鐵。所以這位父親是對孩子負責的真正愛孩子的父親。

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親。父親完全可以憑自己的實力抱孩子下來,但他不這樣做,而是引導孩子憑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實,父親這樣做是想給孩子一份經驗,一次鍛鍊,一個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難的勇氣。這是父愛的一種多麼明智的體現,是真正的父愛。他在父親的眼裏,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為,父親知道,温室裏的花朵是經不起風雨的,同樣,被溺愛的孩子是經不起考驗的。

感受父親博大精深的愛,感受父親睿智的教育方式:一開始父親沒有責備兒子不聽話,而是用拉家常的方式對孩子説晚飯做好了,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飯,讓孩子緊張恐懼的心得到放鬆,壓力得到緩解(父親真是一位高明的心理輔導師),然後安慰“我”,“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還不斷鼓勵“我”,給與信心和勇氣:“你能辦得到的”,“好”,“很好”。就因為“父親”指點有方,給“我”信心和勇氣,終於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經歷!

母親角度:慈母多敗兒。這位母親一直告誡我不要冒險。在母親的庇護下,“我”變得非常懦弱。如果傑利通知的是母親的話,可能她會聲嘶力竭地叫我別動,嚇得臉色蒼白,神經兮兮的叫了一大幫人來。之後母親可能不允許我跨出家門半步,不准我與傑利玩。從此,世上多了一個廢物,少了一個作家。

小結:哪一位父親不愛自己的子女。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親以獨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瓊漿,熔鑄了“我”直立的腰桿。他給孩子的不只是一個健康的軀體,還給了孩子一個自信的靈魂。這對孩子的一生無疑是最寶貴的財富。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在感受偉大母愛的同時,也要多理解這份嚴厲的深沉的父愛。

4、課後的研討題目: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你會怎麼做?

培養學生患難與共的愛心,激勵勇敢精神。

總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記敍詳略與中心的關係。

2、學習心理描寫與動作描寫,並理解其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行動、心理描寫的內容及作用。

2、難點:文章以小見大的寫法。

教學步驟

第一部分組織教學

一、導入新課。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

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

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説,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經歷的是怎樣一件事嗎

二、研讀課文

一、初讀感知,瞭解課文“寫了什麼”。

(承前)明確:這個人就是莫頓亨特,他當時在受獎會上講了自己之所以能夠戰勝困難,是由於小時侯的一段經歷留下的啟示,接着,他講了一段故事,請大家代替他説出故事的大致內容。

明確:要素齊全,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

費城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我”和一羣孩子攀爬懸崖,在懸崖上下不下來,最後在爸爸的引導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懸崖,並且得到了珍貴的人生啟示。

二、研讀課文,瞭解“怎麼寫的”。

1、如果是像剛才我們有的同學那樣講,行不行,能不能感動人,給人以深刻啟示呢?儘管説清楚了,與課文比一比,看看少了點什麼?

明確:對,在寫到爬上爬下懸崖,肯定少不了寫一些具體的動作,並且談談自己的心理活動。為了更清楚瞭解,我們還是讀一讀莫頓亨特先生自己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將這個故事的。為了方便,我們分成爬上和爬下兩個部分,先研究爬上的部分。

2、佈置:默讀課文,找出攀爬懸崖過程中表示心理活動的和動作描寫的詞。注意,將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用一個動詞來表示。(投影)

爬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卜卜亂跳

蹲心驚肉跳哀求啜泣頭暈目眩

伏恐懼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討論明確:這些語句刻畫了小主人公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裏有——被拋棄的委屈,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也許還有不該冒險的悔意。

(投影,以“失去信心”導入)

4、佈置:研讀一下在巖石上的部分,聽教師範讀。

問題:我們開始接觸文章的核心部分,看看小主人公怎樣開始“走一步”的,也按照剛才的方式劃出有關的心理描寫的詞語來。

毫無信心:害怕會摔死—啼哭

萌發信心:似乎能辦到——移、探

信心大增:是能辦到的——啜泣

問題:剛才兩次都寫到“哭”,大家看看,這種哭法是一樣的嗎?

明確:“我”憑着自己的努力戰勝了看似無法戰勝的困難,我在下懸崖時,曾有兩次哭泣,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後者卻複雜得多,有歷險的餘悸,有脱險的欣悦,有被拋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對父親的感激還有一種全新的感覺----“我”終於憑着自己的力量戰勝了看似無法戰勝的困難。這使“我”第一次清晰的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三、研讀課文,瞭解“為什麼這樣寫”。

1、問題:時隔57年後,一位65歲的老人,僅僅是為了寫在懸崖上這麼一次經歷嗎?

討論明確:這種懸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困難一樣,對待它,我們不能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解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能種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2、討論詳略:我曾經聽過有的同學講這個故事,對小夥伴和爸爸的情況感興趣,你認為呢?(或者:讓我們回到將故事的現場,看看,怎樣講的?)

2、問題:那座懸崖並不很陡,如果是中國的爸爸,會怎麼樣?文中的爸爸又是怎樣的表現呢?談談為什麼會這樣。(説出文中的爸爸具體的語言和動作,換了中國爸爸,又可能怎麼樣?描寫手電筒的細節和爸爸的語言等都是值得討論分析的。)大家討論一下。

討論明確:關於中國爸爸的問題,可以各抒已見。文中的爸爸,是為了培養孩子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積累人生的經 驗。確實也給了“我”以巨大的教益。爸爸一直用鼓勵的語氣來培養“我”的信心,用手電筒給我以指引,教給我方法。可以從以上兩點來加以指導。

四、整理遷移

l、總結全文

佈置:我們生活中有關這樣的事情嗎,同學們談一談,回去後寫在日記本上。

板書

走一步再走一步

小懸崖

不着眼巖石——走一步再走一步——成功的感受

大人生

不害怕困難——積小勝漸成大勝——勝利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進行古文言的積累。

2、理解內容。包括句義,關鍵詞和對內容的概括。

3、能夠聯繫生活實際感悟格言、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重點、難點

1、文意理解及格言背誦

三、教學設想

《論語》的語言比較難懂,政論性比較強,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另外,根據要求,對格言的背誦是教學重點之一。所以,首先朗讀放在第一位,要採用一切方式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然後藉助課下註解和老師的提示,理解文意。

老師重在點撥,由學生談自己對之的理解。

四、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關於學習方法、道德修養、為人等一些有益於我們健康成長的知識,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有很精闢的見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論語〉十則》。看看其中告訴了我們一些什麼道理。

二、揭示課題。

1、課前小資料:孔子及《論語》——見課下註解,老師作一些必要的補充。

三、學習及探討(1——5則)

2、聽學生朗讀,點學生糾正其錯誤。

3、老師採用關鍵詞填空法朗讀,讓學生加深印象,特別在停頓上做強調。

4、師生共同探討每一則格言的意思——可以分組討論,然後全班發表看法。

試着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對一些字詞進行落實。讀一讀,講一講,背一背。

5、課件顯示:

1)體會一下,你有“説”、“樂”、這種感受嗎?你能不能做到“不愠”? 2)為人辦事忠誠、對朋友真誠、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温習——這三個標準適合你嗎? 3)温故能知新嗎?有無體會?熟能生巧有無體會? 4)學與思的關係:誰主誰次或有其他關係?打個比方? 5)這則格言告訴了我們什麼?

四、背誦鞏固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上節學習內容

1、背誦(1——5)

2、理解

3、分別談談這五則格言説了什麼?用自己的話説

4、談談你對這幾則格言的認識。每則只用兩句話。

二、學習及探討(6——10則

1、朗讀指導。讀一讀,説一説,背一背

2、分組討論,疏通文意,提出疑問。

3、第六則的核心是:長處——學,短處——省

4、第七則的重點是:向一切人學習,學長處,鑑短處

5、看書説一説:“士”是什麼人?“仁”指什麼?

“任重道遠”是什麼意思?它體現了孔子的什麼思想?

6、第九則中,松柏在什麼時候和其他樹一樣,什麼時候和其他樹不一樣?這體現了他的什麼品質?

7、第十則,

動手:查詞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動口:説一説“恕”是什麼意思

動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觀點對不對?

三、討論歸納:

1、大家議一議:

把十則歸一下類:

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 品德修養 (要注意,有的兩者都有)

2、説一説你認為最重要的警句和成語,在書上打記號

3、同桌互相檢查背誦情況。

四、關於課後練習

第一大題

1、“説”通“悦”,高興,通假字。

譯: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温習它,不也高興嗎?

2、“多次反省”,注意:三是概數,指多 譯: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3、舊的東西(知識) 譯:在温習舊的知識後,能有新的體會、新的發現

4、迷惑;有害。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陷入邪説的)危險。

5、剛強、堅毅。

譯: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

6、欲:想做的;施:施加

自己所討厭的,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四

【設計總理念】

一、讓學生自己發現寫作的話題

我的寫作教學原則之一是鼓勵學生自己負責選題寫作。

原則之二是必須在解決“寫什麼”,“為什麼寫”的基礎上才指導學生進行“怎樣寫”的技巧學習。在我看來,作文的範文不僅提供給學生寫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教給學生怎樣發現生活中的寫作話題。

最好的學生作文不是關於火星或者其他未來世界的描寫,而是有意義的家庭情景和個人經歷。許多學生之所以覺得沒東西可寫,是因為他們認為寫作的話題應該是非同尋常的。

二、濃縮教學內容,明確學習目標

語文教材不是知識的講解形式,而是知識的使用形式。教師應濃縮教學內容,把“藴藏於課文中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提煉出來”,把學生必須學習而又可能學習的內容教給學生。對這篇課文而言,這個必要的知識與能力就是“以小見大”的作文方法。

為了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教師的啟發(提問)要努力促使學生的思維覆蓋全篇課文,做到“全局性啟發”。以提高教學效率,濃縮教學內容,用較少的教學時間,取得較多的教學效果。

三、儘可能地教出課文原有的“美”來,儘可能把課文交給學生來“讀”

愛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當做正文,把書籍當做註解;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基於對教師“主導”地位的反思,我嘗試在教學中把“點菜”的權力還給學生——即教學不一定根據教師的計劃來推進教學,教師將努力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來設計課堂教學,努力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優化課堂結構,充分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但作為單元作文的範文,應該説它與單元重點(記敍的詳略)聯繫得不很緊密,因為此文無論怎樣分析,都不能把“詳略”看成是本文的特點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點應該是“以小見大”,是通過一件生活小事來反映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思想和一種傳統的美德。因此,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 與重點,應依據範文,擬為“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和家庭題材的作文寫作”。

文章的立意比較深遠,據作者的自述,這篇文章寫作的起點是“孝”,但由於“孝”已經寫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點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據此,這篇文章就有了一個由故事層面與哲學層面組成的多層次的中心。在學習時雖然不必講這些術語,但應該理解這一點。

文章的另一個特點是巧妙的結構和優美的語句,這是學生作文“技法”方面的範本,在教學時應注意進行點拔。

【教學目標 】

1、發現(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寫作的素材;

2、學習《散步》一文,感受這篇散文在語言、構思與立意等方面的好處;

3、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閲讀能力和對寫作的興趣,進一步堅定寫好作文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細節,感受課文;

難點:在學習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講解)“小”“大”其實是一體的東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藴含在“小”(故事、細節、情節)裏面的東西,二者是不可分離的。

【教學過程 設計】

一、課前談話:發現家庭生活中的寫作素材

教師儘可能不着痕跡地同學生交談,以引出今天的學習內容——家庭題材作文的寫作。在談話中,教師可以從以下等方面設問:

你們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幾個人?你們一家人都喜歡些什麼?有沒有你們都喜歡的事?

看電視——幾台電視機?不爭不搶嗎?服從誰?意見真的統一嗎?哪一部片子給你們的印象較深?大家對劇中的人物評價完全一致嗎?

逛商店——什麼商店?幾個人?什麼櫃枱?只看不買嗎?買些什麼?

看書——各看些什麼書?誰先看?誰向誰介紹?有時一本好書不會搶嗎?對書中的人物觀點大家意見一致嗎?有沒有發生過爭執?你現在你們爭執的根本原因(深層原因)是什麼?

下棋等——誰先喜歡的?其他人又是怎麼喜歡上的?

【設計意圖:既然是寫作指導課,那麼這堂課的重點與中心就不應該是《散步》一文,因為課文無非是用以指導寫作的“例子”而已,課堂的重點與中心就應該是“寫作”的指導,而“寫什麼”,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最好的寫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課的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先“隱藏”意圖,與學生“聊天”,既減輕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又有意無意間讓學生髮現許多自己身上身邊的寫作題材。

因為關於選題,我學到的最好的一點是設法讓每個學生都發現他自己身上的有意義的話題。

前幾年,當我説“你們來寫什麼”時,我並沒有意識到我已經向學生傳遞了錯誤的信息,現在我知道應該説:“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什麼?有那些值得細細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學生都有好的話題,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去發掘這些話題。而家庭生活是寫作最重要的一個話題庫,因為所有的學生都帶各自豐富的家庭故事來到學校。

因此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豐富性。】

二、轉入範文的學習:導入 範文《散步》

教師作轉語:我曾拿這個問題問過一個師範學院的老師,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還拿出了一篇文章,來證明他所説的話。這實在是一篇情真意切,優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這位教師是怎樣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寫得興味盎然,引人入勝的。[板書]

三、整體感知範文——朗讀指導

1、要學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讀,這既是一種對好文章的品嚐,也是一種理解得對不對的證明。而要朗讀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確定它的感情基調:是歡愉還是悲哀,是輕快還是沉重等等。這篇課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參:(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該怎樣把握?提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①“我”是個中年男子。③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設計意圖:閲讀感知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如果能讀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學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以讀代講或多讀精講的效果絕不應低估,“熟讀成誦”“背熟記牢”應該大力提倡。

如果説真有什麼最優化的語文教學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練地閲讀文本,達到心與言謀,神與文通。所以,拿到課文的第一步,是朗讀。】

四、以問解文,分析範文的語言、結構和內涵

問題一:要你説説,你看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結合多媒體進行推進。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那麼究竟聽誰的呢?——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説,是“愛幼”;對子女來説,是“尊老”。

問題二:文中説“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這是不是小題大作了呢?

參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親和兒子發生爭執時必須處理得當,否則就會影響家庭成員的感情,這是一種使命。作為一箇中年人,肩負着承前啟後的重任,既要愛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問題三:文章最後説“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誇張了呢?

參考——“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揹負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啟後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處理以上大問題時,有可能隨意地出現以下小問題:

文章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寫我們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筆頭一轉,卻寫母親本不願出來,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母親為什麼不願出來?為什麼又出來了呢?從中可以看出兒子對母親怎樣?母親對兒子怎樣?

母親聽話和兒子聽話有什麼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遠了會累

兒子勸她該出來走走

兒子孝順關心母親,母親也很聽話

小時侯我聽話出於依賴和尊敬,母親聽話出於信任和尊重。

“我決定委屈兒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見?

“我決定委屈兒子”並非不愛兒子。只是拿母親和兒子比較來看,母親年事已高,在世時日已短,今後像這樣的“散步”很難説還有幾回了。“我”十分孝敬母親,想盡最大的努力滿足母親的願望,這種孝心是難能可貴的。

最後,我打算怎麼辦?

為什麼?

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隱含了一層什麼意思?

最後走大路了嗎?為什麼?

這反映了母親什麼樣的情感?

哪一個動作表現了母親的這種感情?

委屈兒子。

大路方便老人,為了照顧母親,我打算走大路。

母親年老體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沒有母親改變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興趣,母親愛孫子,想讓孫子高興

對晚輩關心愛護,對孫子真心喜愛

摸摸

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二人背得吃力嗎?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呢?

不,因為母親兒子都很輕。

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後的責任,母親和兒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碼,在每位兒子眼中,母親便是全部,在每位父親眼中,兒子同樣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還有一段對初春的描寫。找出來,看看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第4段是對初春的描寫。新綠、嫩芽、咕咕的冬水,寫出春的氣息。在這樣的氣息中,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喚。正是因為感受到冬去春來,氣候轉暖,生機萌動,全家人才一起出來散步。這是對全文的鋪墊。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

【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要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必須既要教師用問題加以引導,又要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這裏雖然設計了一些框架性的問題,卻沒有具體的一步一步的推進程式,因為過程不應該是完全被設計、被預料的。】

五、依據範文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以“小”見“大”

教師提示:這篇散文寫三代人之間深沉的愛,作者有沒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種事情都拿來寫呢?作者是怎樣做的?

[或者:教師設問: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過散步這樣的小事,表現了祖孫三代人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進而讚美了敬老愛幼這種人類高尚的道德情感。這用的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結論:“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

什麼是“小”?請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愛的細節?

s:母親和兒子發生分歧,我思考後決定走大路(對母親的尊敬);母親改變主意,(母親喜愛孫子)這些細節描寫,細緻而傳神,表現了一家人互相理解體諒的情感

全篇只寫了“散步”一事,但讀來饒有興味,除了真情動人外,再一個原因就是敍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入題寫“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兒子走在後面”,“散步”已經起步,本該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這裏起了一個波瀾:“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於愛母之心決定走大路時,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決定發展,母親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這兩處波瀾不僅使記敍擺脱了平鋪直敍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對母親的摯愛,母親對孫子的親情。

什麼是“大”?(課文短短八百字,卻是一曲温馨雋永的親情之歌、倫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內涵的三個層面清晰可辨,耐人尋味。)

故事層面:親情。

文章的基本線條是:“我”勸母親散步→全家人一塊散步→走大路與走小路的分歧→“我”母親依從了“我”兒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從而寫出了一家人之間的互相愛護、尊重、體貼和理解。

寓意層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稱敍述,與其説為了真實親切,不如説為了強化主體意識,實現使命感。文中的“我”,一箇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負着承前啟後的責任。當“我”揹着母親,妻子揹着兒子,“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時,覺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裏通過特寫鏡頭的定格描寫,強化了中間一代人的主體意識,強化了使命感。

哲理層面:生生不息。

當我們從生命與時空的意義上來審視三代人的“散步”時,卻應該説,這裏還隱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學道理。尤其是兒子的一個“偉大”發現: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是生命的延續與發展,具有哲學的色彩。

【設計意圖: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是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它的基礎是對文本的學習,因此,它放在對文章的閲讀賞析之後。而且由於在課堂之始已着力於“小”(故事、細節、情節)的指導,此處就着力於對“大”的理解。】

六、讀寫結合,進行仿寫練習

[這一步未必進行,有必要則行之;無必要則刪之。]

仿寫練習一:

依照句子“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寫一句話,要出“一家人”的一個分歧點或矛盾產生的焦點所在。

有時候,( )個人也會——

後來發生了——

仿寫練習二:

依照句子“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我想找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不多了。”寫一段在家庭成員產生意見分歧或矛盾時,“我”的心理活動(請注意,你可能不是決定者,所以不能簡單地模仿)。

仿寫練習三:

我説:“走大路。”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是水波粼粼的魚塘。

七、由一到多,從“多篇”中悟得“一法”

[這一步也是機動,有時間行之,時間不足放到下一課時進行。]

閲讀學生習作《散步》,體會換一角度對家庭生活題材的把握方法,進一步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並且體會文章詳略的處理方法。

教師指導:

1、莫懷戚的《散步》是從一箇中年人的角度來寫的,沈愚的《散步》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寫的,由於角度的不同,兩篇文章在敍述語氣上有什麼不同?

2、由於“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轉換成需要教育幫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詳略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它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八、小結:

1、大家要相信一點:好作文就是從平常的生活中來;許多細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體味,用匠心去構思,就能寫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結合適應性考試的近滿分作文)。

2、對國中生而言,尤其是寫記敍文,“以小見大”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好方法。小處要能見細,即要有細節;大處要落實,即不能刻意誇大。

3、這樣的好文章很難得,大家要爭取把它背出來。這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如果説作文的技法是建築的設計和建築技術,那麼好文章的朗讀背誦就雖對材料的積累——沒有大理石、花崗巖、好的木材鋼筋,我們怎麼能建造出美麗的高摟呢?

九、作業 :

1、仿寫;

2、觀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許多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複述故事情節,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生活哲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三、課前準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內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議論,也可插話。)《在山的那邊》的作者一次次翻過無數座山,戰勝困難,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聯繫你的學習生活,你又是怎樣做的?當在生活中戰勝了困難,你想過這其中包含什麼道理嗎?如果把這道理推而廣之,就會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啟示的。

2、整體感知

①默讀文章

(過渡)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中心意思,還要讓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閲讀現代文每分鐘不少於500字。默讀完課文,請學生複述課文內容。

教師出示複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學法指導]

a.默讀要求(時間、內容)

b.複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可小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閲讀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脱險”的過程。

②情境採訪

(跨越時空,教師把學生帶到七十多年前的美國費城。)

各位觀眾,這裏是美國費城廣播公司新聞會客廳,我是主持人喬治。就在昨天,我們市西郊的一座小山崖上發生了一件兒童歷險故事。現在我們已經把幾個重要的當事人邀請到了現場。他們在哪裏呢?就坐在同學們中間。我們現在一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

▲請問小亨特,你當時被困在懸崖,進退兩難時是怎樣想的?如果不是父親的幫助,你能順利脱險嗎?現在你最想説的一句話是什麼?

▲請問小杰利,你是亨特最要好的夥伴,當你的小夥伴亨特困在懸崖,而其他夥伴都離開時,你為什麼不留下來?你回去之後做了些什麼?

▲請問亨特父親,當你得知孩子被困在懸崖時,你心疼嗎?對於大人來説,這懸崖並不高,你為什麼不直接上去把孩子抱下來?

(主持人提問完之後,由觀眾自由向當事人提問,最後主持人總結。)

3、合作探究

(過渡)以上覆述故事情節,同學們瞭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寫“我”童年一次“脱險”的經歷。既是“脱險”,又是怎樣脱險的呢?其中又藴含什麼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樣説的?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後一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出示問題組:

a.“我”陷入怎樣的險境?又是怎樣脱險的?

b.這件小事給你哪些啟示?

學生朗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4、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後,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

問題:聯繫生活,説説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樣戰勝困難,實現理想的?

學生拿出準備的練筆,可小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學生聯繫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鼓勵)。

[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説過,“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篇課文,給你留下什麼思考呢?進入國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國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5、拓展延伸

①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還給你哪些啟示呢?

②課外閲讀林清玄的《和時間比賽》。

標籤: 教案 多篇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ko5jw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