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評課稿精品多篇

評課稿精品多篇

評課稿精品多篇

評課稿 篇一

雪地裏的小畫家

《雪地裏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是一首優美的兒歌,文字既排列整齊又錯落有致,氣韻生動充滿兒童情趣,是第一冊教材中不多見的一篇美文。我覺得張鵬飛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新穎,思路清晰,充分體現了在新課程理念下自主,開放的語文教學的設計思路,重點突出,整節課學生都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析這堂課的教學。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首先,他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教學,課件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圖,讓人身臨其境。拉進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課文的慾望。老師説:打開窗户,你看到白茫茫的一片,整個大地蓋上了厚厚的白雪,這時你會説什麼?“下雪啦,下雪啦!”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來,那種興奮感,衝動感,就不言而喻。這樣學生自然進入了課文的情境之中,產生了自主學習課文的慾望。,朗讀也就水到渠成。然後餘老師出示了生字“啦”,引導學生用“啦”來説話,並且讓孩子讀準字音,明確這個字要讀輕音。既培養了學生的説話能力,又學好了生字,真是一舉兩得。

良好的開端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課堂的開始就讓學生進入愉快的學習情境,營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課件的精彩運用,可以説是這節課一大亮點之一。

二、挖掘、拓展讓識字教學更紮實更有效。

新教材提倡"多認少寫,"有"自主識字"的願望。識字是低段語文課的一個重點,識字教學中,張老師讓學生在讀文中識字,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領讀、去掉拼音讀、開火車讀、齊讀等多種的形式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使學生掌握字音。教學中,張老師充分調動孩子的已有識字經驗,放手讓孩子剖析識字過程,讓一部分識字能力頗強的孩子,帶動了識字能力較弱的學生。在新授蟲字旁時,張老師適時地拓展讓孩子對偏旁的含義有個大概的瞭解,並且讓學生説出帶有蟲字旁的還有那些生字,這樣充分地調動了學生課外識字興趣,增加了識字量。另外學習生字也各有特色,讓同桌互説,説説你發現了什麼,怎麼記的?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這些基本是形聲字,學生基本能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特別是“睡”,眼皮垂下來了,這樣一説很形象,學得更紮實,讓學生記住字形的同時也記住了字義。

利用幫“小雪花”識字的這個環節激發了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到喜歡的方式,嘗試到成功的喜悦,對探索識字方法奠定了基礎。其中還安排了複習易學課文《日月明》和識字歌,複習了舊知識,拓展了新能力,讓學生實施知識遷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不僅使學生逐漸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也增添了學生熱愛生活,學習語文的樂趣。

評課稿 篇二

今天,兩次聆聽了師傅王老師的語文課《白鷺》,一次是我們六(4)班,一次是他們六(3)班。面對同一篇課文,不同的學生,上出來的效果也不盡相同,也給了不同的感受。讓我這個徒弟獲益匪淺,從中學習到了許多,也引起我的一些感想。下面就説説王老師的這節示範課給我的感受:

1、注重課內外的結合與延伸。

王老師在課前為學生尋找並介紹了一句羅丹的名言“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引導學生明白美在於我們學生要具有一雙慧眼,善於去發現美。進而出示了兩首古詩《絕句》、《鷺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古詩中的美,讓學生在初步觀察之後,講述出其中的美,讓學生體會到發現美並不十分困難。進而王老師告訴學生其實在我們的課文中也有許多美的地方,這樣就為學生更好的學習課文掃除了障礙,鋪平了道路。事實上,王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都是這樣,讓學生從課文中發現美,認識美。可以説,這個理念是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的。

2、重視語文的薰陶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是多元的。因此,王老師在教學時特別重視對課文文本的研讀,抓住語言文字材料,通過讓學生讀、思、議等讀書活動,讓學生品味語言文字所帶來的美,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教育。例如在研讀“顏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這兩段文字時,就引導學生抓住“適宜”兩個字,通過找詞語、讀句子、説體會來讓學生領略一種和諧的美、適度的美。

語文學習是學生個體的行為。語文閲讀也是學生個性化的閲讀,所產生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王老師在教學時就非常注意尊重與呵護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於學生的回答,王老師能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導學生把內心的感受説出來,回答得好教師給予肯定,對於學生回答過程中不太明確或不合理的教師也能給予正確的導向與引導。例如“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這句話的理解,教師就引導得非常好。”

3、重視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語文課堂,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課堂,還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陣地。在這堂課上可以窺見王老師平時的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多麼執着與重視。例如在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讓學生在書本上劃劃,隨手寫上一些讀書後的感想和體會。這對於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和閲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何等的重要。這一點我想聽課的老師都會有此感受。

就這堂課而言,我還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僅供參考:

1、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什麼説白鷺是一首歌?”“為什麼説白鷺是一首詩?”對於詩和歌的理解其實已經比較到位了。對於詩可以結合詩的結構來理解,而歌我想是否可以這樣來理解:因為白鷺是那麼的美,讓人看了忍不住對它讚美。而歌是讚美方式的一種。這裏的歌可以是讚美的意思。課堂中讓人覺得有些混淆不清了。

2、對這樣一篇充滿詩意的課文,其中的美自不可言,教師還得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表現文章語言文字的美。就本課而言,讀好讀美課文的訓練還應加強。

評課稿 篇三

今天下午第一節課,我有幸聆聽了王子老師執教的《落花生》第二課時,讓我受益匪淺。《落花生》這篇課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的順序來寫的,重點講了“議花生”這部分內容。王老師執教的這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一、課前導入自然、新穎

教師出示課題後,學生自然想到了我們常見的花生,老師緊接着説這是作者許地山的筆名,隨機拋出問題:如“花生為什麼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作者為什麼把自己取名為落華生?”等等。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然被激發,而這個問題直到學完全文,教師和學生共同揭曉,學生也就對許地山用“落華生”作為筆名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作者的精神、品質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慾望。

二、重視朗讀的訓練

在這堂課上,王老師讓學生運用各種方式充分地讀,其中包括指名讀、默讀、抓住關鍵詞讀、站起來讀、創設情景讀,比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於是,教學中王老師緊緊圍繞這句話引導學生讀,使學生明辨是非,強化了情感的薰陶。總之,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不是停留在淺層次上讀,而是充分挖掘文本,進行有目的,有指導地讀,指導學生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培養語感。

通過聆聽王老師的這節課,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為本,還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教師應善於營造民主、平等、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

評課稿 篇四

1、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算和用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迴歸,強調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繫,計算教學更是不能只是簡單的計算,要把計算和生活應用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本課從例題材料(分氣球)到練習設計購買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為用。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數學學習是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重視算理探究過程,提倡算法多樣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計算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我注意讓學生主動探索口算方法,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説算理的過程中,圖式結合,讓學生更清晰思考的過程。説時引導學生把過程説完整,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算法的選擇上尊重學生的想法,兩種算法各有優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

3、尊重學生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本課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首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解決8020,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展示自己的思維,使每一位想説的同學都有機會去説。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4、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好習慣是一位良師益友,有些學生往往很聰明,內容掌握的也很好,可在簡單的計算中出錯誤。究其原因是做時只圖快,做後不檢查造成的。課堂上我經常表揚認真、仔細的同學,讓同學友情提示,促使學生在計算中良好習慣的養成,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儘管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仍有許多不足。這是我頭一次在這樣大型的教學大賽中講課,好緊張,有些細節未能顧及。如:8320,學生彙報算法時,忘了追問83為什麼要估成80?對學生反饋的信息處理的不太完美。同時我也很少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和評價同學們,若課堂中多一點兒童化語言可能就會另有一番風景。

總之,一堂課從設計到實施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總會有收穫、有感悟,它將為我以後的課堂教學借鑑。

評課稿 篇五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説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

老師在設計上“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為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 、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為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説一説“帶了什麼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為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出現了“印”、“描線”、“描點”、“折”、“量”等多種方法;(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此處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WWW.〉識由“口頭上升為”思想”上的認識。

三、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周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説説它們的含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抓小偷”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品分分類,這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形)”異同點比較的這一難點。(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有意識地將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説一説,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處,要求學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

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標籤: 評課 多篇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kk1p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