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新版多篇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新版多篇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新版多篇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一

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

意思:比喻只會高談闊論而無真本事,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春秋時,有一年秦軍進犯趙國,趙軍在在廉頗的指揮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抵抗。見秦軍勢強,不能硬拼快攻,便採用持久之計,企圖把秦軍拖垮。下令堅守營壘,任秦軍百般挑戰,一概不理。秦軍知道廉頗老將深謀遠慮,難於對付,這樣持久下去,對秦軍非常不利,於是派出間諜,散佈謠言説:秦軍最怕的是趙括,別的將軍都是草包。趙王正因廉頗沒有速戰速勝而不滿,聽了謠言信以為真,忙派趙括接替廉頗,哲理名言。

趙括是大將趙奢的兒子,年輕時讀了不少兵書,聰明而很有口才,父親趙奢有時也駁不倒他,因此他也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説:“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使罷,如要用他,使趙軍大敗的一定是他!”

當時趙王派趙括去接替廉頗,正在病中的藺相如表示反對,説:“趙括只不過死讀了他父親的一些兵書,根本不懂得靈活運用,好比‘膠柱鼓瑟’,如何可行!”(參看“膠柱鼓瑟”)

趙王不聽,還是要趙括去長平換回廉頗。

趙括到了前線,就把廉頗的持久抗戰計劃全部改變,軍官也被大批更換。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便用計先截斷趙軍的運糧後路,然後把趙軍團團圍住。過了四十多天,趙軍糧絕,趙括企圖突圍,被秦軍一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二

在戰國時期的後期,由於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逐步走向強大,後來在張儀的遠交而近攻政策的推行,先後打敗了魏國、楚國、韓國、削弱了齊國。使得當時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只剩下了趙國。當時趙國有戰國名相藺相如和著名軍事將領廉頗輔佐趙王,多次擊退秦國軍隊的進攻。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軍再次進犯趙國,趙過軍隊在廉頗統帥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與秦軍對壘。當時廉頗雖已經年老,但是作戰經驗極其豐富,知秦國軍隊驍勇善戰,以趙國現有兵力與秦軍硬拼快攻等於是以卵擊石。同時,廉頗分析秦軍遠道來攻趙國,其糧草軍需供應困難,不適合長期作戰,便決定採取持久之戰法,以求把秦軍拖垮。他下令軍士堅守營壘,任憑秦軍如何挑戰、叫罵,一概不理,決不出營壘應戰。曠日持久的對峙,使秦軍糧草即將耗盡,這樣持久下去,一旦糧草耗盡,只有撤回秦國。可一旦撤退定將遭到廉頗的攻擊,那時將無法應戰。於是秦軍派出奸細,混入趙國首都邯鄲,四處散佈謠言:廉頗老了,因為懼怕秦軍,不敢出戰;秦國軍隊只怕趙括,不怕廉頗,一但趙括出任統帥,秦軍將不堪一擊等等。當時趙王也正在為沒有能速戰速決而惱火,聽了謠言,信以為真,責令趙括前往長平替換廉頗。

這趙括乃趙國另一著名軍事將領趙奢之子,少年時代聰明過人,熟讀兵書,頗為熟知戰略兵法。與人爭論起軍事問題,很少有人能説得過他,就連其父趙奢也鮮有駁倒他的時候。故此,趙括極為驕傲自大,自認為他是天下無敵的。然而趙奢卻並不看好自己的這個兒子,認為他只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並沒有真才實學,並在臨終前囑咐他的妻子:將來不能讓咱這兒子擔當大任,否則使趙國軍隊大敗的定然是他。

所謂“紙上談兵”,就是形容脱離實際的空談。當時,趙王一意孤行,堅決讓趙括代替廉頗,正在病榻之上的藺相如得知消息後,面見趙王,堅決反對,説道:趙括不過是死讀了他父親的一些兵書,根本不懂得靈活運用兵法,無法承擔此大任。趙括的母親也上書趙王,説他兒子難當此大任。可趙王還是讓趙括前往了長平。

趙括到達長平,改變了廉頗壁壘不出的戰略,調換大批軍官,準備大舉進攻秦軍。而此時從秦國趕來前線的秦軍著名將領白起得知消息後,非常高興,使用驕兵之計,誘使趙括離開堅固的長平城,然後切斷了趙括軍隊的運糧後路,將趙括軍隊團團圍住。歷經四十多天的圍困,趙軍糧決,趙括率軍突圍,被秦軍打敗,趙括也中箭身亡。隨後白起擔心已經投降的四十萬趙國士兵譁變,將這些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製造了中國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屠殺投降士兵的慘案。而自此,趙國也就失去了抵抗秦國的能力。

這一故事記載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傳》。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三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按範睢遠交近攻的策略,派大將王齕(hé)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陽)切斷了上黨(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北)和韓國都城的聯絡。這一來,韓國在上黨的軍隊可就變成了孤軍。

孤軍的首領馮亭對將士們説:“我想與其投降秦國,不如投降了趙國。趙國得到了上黨,秦國一定去爭。這樣,趙國就不得不和韓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

大夥兒全都贊成這個辦法。當時就打發使者帶着上黨的地圖去獻給趙國。這時候趙惠文王已經死了,他兒子即位,就是趙孝成王。藺相如已經告退。平原君趙勝做相國。他帶領五萬人馬去接收上黨後回朝,仍然派馮亭為上黨太守。平原君臨走時,馮亭對他説:“上黨歸了趙國,秦國一定來攻打。公子回去之後,請趙王快派大軍來,才能夠打退秦軍。”

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經過向趙孝成王報告了。趙孝成王非常高興,天天喝酒慶祝,把抵抗秦國的事擱下了。秦國的大將王隨後就把上黨圍住。馮亭守了兩個月,一直不見趙國的救兵。將士們和老百姓急得沒有辦法,只好開了城門,拼着死命往趙國逃跑。馮亭的殘兵敗將帶着上黨的難民,一直到了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這才碰見趙國的大將廉頗率領二十萬大軍來救上黨,可是上黨已經丟了。

廉頗和馮亭會合在一起,正打算反攻,秦國的兵馬跟着就到了,一下子把趙國的前哨部隊打敗。廉頗連忙退回陣地,守住陣腳,叫士兵們增高堡壘,加深壕溝,準備跟遠來的秦軍對峙下去,作長期抵抗。王屢次三番地向趙軍挑戰,趙軍説什麼也不出來。

兩下里耗了足有四個多月。王想不出進攻的法子。他派人去稟報秦昭襄王,説:“廉頗真是個很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們老遠地到了這兒,真要是這麼長時期對峙下去,糧草接濟不上了。可怎麼好呢?”

範睢對秦昭襄王説:“要打敗趙國,讓我先想辦法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説:“廉頗太老了,不敢跟秦國交鋒,要是叫年富力強的趙括去,秦國這點兒兵馬早就給他打散了。”

趙孝成王便派人去催廉頗開仗。廉頗還是堅守陣地。趙孝成王立刻把趙括叫來,問他能不能把秦軍打退。趙括説:“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如今來的是王,他不是我的對手。”趙孝成王一聽,特別高興,當時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替換廉頗。

趙括還沒動身,他母親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孝成王別派她兒子去。趙孝成王就把她召了來,要她説一説理由。趙括的母親見了趙孝成王,説:“他父親趙奢臨死的時候再三囑咐,説:‘打仗是多麼危險的事兒,戰戰兢兢,處處都得顧慮到,還怕有疏忽的地方。趙括倒把軍事當作鬧着玩兒似的,一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要是大王用他為大將的話,我們一家大小遭了災禍倒還在其次,怕的是連國家都要斷送在他手裏。’我請求大王千萬別用他。”趙孝成王説: “我已經決定了。”

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叫趙括再帶領二十萬兵馬,到了長平關,代替廉頗,驗過兵符(兩塊可以符合的老虎形的信物,所以“兵符”也叫“虎符”),辦了移交,廉頗回邯鄲去了。趙括統領着四十多萬大軍,聲勢十分浩大。他下了一道命令,説:“秦國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馮亭勸止他,把廉頗成心消耗秦國兵馬的用意説了一遍。趙括説:“老頭兒懂得什麼?”

那邊範睢一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信兒,就打發武安君白起去指揮王。白起佈置了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把趙括的軍隊引了出來,切斷了他們的後路。趙括的大軍就成了孤軍。他們守了四十六天,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趙括給亂箭射死,馮亭自殺,趙軍全垮了。白起叫人挑着趙括的腦袋,命趙軍投降。趙軍已經餓得沒有力氣了,他們一聽説主將給殺了,全都扔了傢伙,投降了。

白起一檢查投降的趙軍,一共有四十多萬人。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四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率兵攻打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繫,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着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立即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援上黨。他們趕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王齕變本加厲,想率秦兵進一步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道而來的秦軍對峙,準備打持久戰。

王齕三番五次向趙軍挑戰,廉頗説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説: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該如何是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説:要打敗趙國,必須使計讓趙國把廉頗調遣回去。

秦昭襄王説: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説: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的人紛紛議論,説: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老了,不中用了,眼看就快投降啦!他們所説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裏。趙王聽信了此番議論之詞,隨即把趙括找來,問他能否打退秦軍。趙括説: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肯定沒問題。趙王聽了非常高興,於是,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勸阻趙王説: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話當成耳旁風,不予理睬。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説: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説,‘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會葬送在他手裏。’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説: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趙括統率着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説: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直到殺得他們片甲不留。

秦國范雎獲知趙括替換廉頗為將的消息後,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祕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佈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 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然而,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就這樣,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想帶兵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裏全部覆沒了。

成語紙上談兵便由這個故事而來。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紙上談兵的意思

在紙上談論用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兵,打仗,用兵。

【活學活用】

他就會紙上談兵,跟別人理論起來頭頭是道,但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卻傻了眼。

【妙語點撥】

大將軍趙括僅僅懂得兵法原理,但是缺乏實踐戰法,最終兵敗身亡。這啟示我們,做事情時,需要理論聯繫實際,沒有實際意義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打敗,趙括固然逃脱不了責任。但真正導致趙國失敗的原因其實在於趙括的大王。這位大王從選拔理論能力高,操作技能低的趙括率兵抗秦,便給趙軍埋下了悲劇的伏筆。實際生活中,管理者要想取得成功,知人善任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紙上談兵的近義詞

坐而論道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五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人物介紹】

趙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因指揮錯誤被秦軍大敗,自己也衝陣戰死,趙軍四十萬人盡數被秦將白起活埋。

【成語故事】

趙奢是趙國名將,為趙國屢建戰功。可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卻不像父親。趙括從小的確讀了不少兵書,談起用兵之道那簡直是滔滔不絕,連他父親都不如他。於是,趙括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軍事家,他狂妄地認為自己在軍事上已經是天下無敵了。然而趙奢卻不這麼認為,他不但從未讚揚過兒子的誇誇其談,反而卻常常擔憂地説:“日後趙國不讓趙括帶兵便罷,如果讓他帶兵打仗,那麼斷送趙國前程的將必是趙括無疑。”

過了幾年,趙奢死去了。

這一年,秦國對趙國大舉進攻,趙國派了年齡很大的將軍廉頗率軍迎敵。開始,趙軍連連失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廉頗改變戰略方針,他下令讓軍隊堅守城池,以逸待勞,不要主動出擊,保存實力把住陣地從而拖垮秦軍。結果真的,秦軍由於遠道而來,經不住廉頗的拖延,糧草漸漸接不上,快要支撐不下去了,秦軍十分恐慌。於是秦軍也施展汁謀,派人悄悄潛入趙國散佈流言説:“秦軍誰都不怕,就怕趙括擔任大將。”

趙王正在為廉頗在軍事上毫無進展而悶悶不樂,聽到外面流傳的那些説法,便撤掉廉頗,要派趙括為大將來統帥軍隊。趙括的母親記住丈夫生前的囑咐,再三向趙王説明情況,極力勸告趙王收回決定,可是趙王哪裏聽得進去,他真的任命了趙括擔任大將來取代廉頗。

趙括一到前線,便開始胡亂指揮起來。他完全改變了廉頗的策略,大量撤換將官,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惶軍心渙散。

秦軍得知趙軍這些情況,自然正中下懷。一天深夜,秦軍派一支隊伍偷襲趙營,剛一交戰,便佯裝敗走。同時,秦軍又派兵乘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

趙括不知實情,還以為秦軍真的是敗逃。他得意地想,取勝即在眼前,這正是表現自己的時候。於是他命令部隊緊緊追擊。結果,趙軍追了一段後即被秦軍伏兵將追兵攔腰截斷,使趙軍首尾不能相顧。然後,秦軍一齊殺出,將趙軍各個擊破,團團圍住。

趙軍被秦軍圍困40多天,糧食早已吃光又沒有接應,一時間軍心大亂。趙括一籌莫展,滿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餓死,便率軍倉皇突圍。可是怎敵秦軍四面掩殺,哪裏突得出去。結果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趙軍也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趙國就一蹶不振。

趙括並無真才實學,而趙王還對他委以重任,結果招致慘痛失敗。看來,教條主義的危害是不可輕視的。

【人物評價】

歷史評價

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趙母:“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另有學者認為紙上談兵不是説趙括

戰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這就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為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係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説法。

關於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為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説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於該觀點的發明,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的,依據説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4]

後來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戰國時期,那時中國還沒有發明紙張。所以所謂的兵書應該記載在竹簡、木簡或者帛等絲織品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qwjd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