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周易是什麼東西(精品多篇)

周易是什麼東西(精品多篇)

周易是什麼東西(精品多篇)

《易經》第十二卦·否卦 篇一

《易經》第十二卦 否卦 天地否 乾上坤下

否卦,象徵閉塞不通。坤下乾上,天氣上升,地氣下沉,天地陰陽二氣互不交合,萬物生養不得暢通,為否。否者,閉也。所以否象徵否閉、閉塞。否閉之世,人道不通,天下無利。是小人得勢,君子被排斥的形象。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

初六,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羣也。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拓展:

易經讀後感

《易經》對我來説並不陌生,在我還沒上學的時候,家裏一套厚厚的精裝書,上面的兩個大字,便是“易經”,這是爸爸最喜歡的書之一,聽爸爸説,他小時候很窮,買不起書,便把老師的書借來,手抄了一本,連插圖都是仔細的畫上去的,我便覺得這是一本絕世好書,但當我認字了之後,卻怎麼也看不懂易經,總是翻着翻着就睡着了,而父親卻一遍又一遍的翻閲,從中領悟到了很多,有時候,爸爸遇到了什麼困難,或者不記得東西放在了什麼地方,都會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結果還很準,也許會有人説我迷信,但《易經》的卦象是有根據的,是科學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經看的那麼透,遇到難題,只要給他一個字,一個筆畫數,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壞。而我卻連《易經》的大概內容都不太理解,這學期有幸選了“中國傳統文化賞析”這門課,也給我一個名正言順的讀《易經》的機會。

《易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羣經之首”。六十四卦是易經的總精脈,它具有象、數、理、卦象、卦德、卦辭的豐富哲理,自始至終是,六十四卦分八個組,以宇宙萬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以陰陽互變為導線,象徵天體運動是晝夜永不停息的。又演繹出社會和人生萬事的變化。它又具“數”的深邃特徵——太極生兩儀陰陽,在陰陽兩態中,再加上一個陰態或者一個陽態,使三個態的陰和陽重疊連成一小卦,共有八個不同組合,便稱為八卦,卦的形成是離不2開“三”的互相變通,“三生萬物”的作用。三個小卦再加三個小卦重疊成一個雙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組,八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萬事萬物的類象,其中有千變萬化的易理,所以六十四卦是智慧的哲理學。看着裏面的配圖,以及對歷史的簡要介紹,我漸漸的對此產生興趣,開始對神話產生嚮往,不由的把他和《山海經》,以及龍生九子等傳説聯繫在一起,但是,從學術角度來説,《易經》是一門科學,《易經》的形成過程是幾千年歷程,從伏羲先始畫八卦,以後經過炎帝、黃帝,雙從夏週三代,不斷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畫後天八卦圖,整理卦辭、爻辭,後來又經過孔子作《十翼》上下幾千年中文化的結晶。它是源自歷史各時期中統治者的權術經驗、教訓、功、利、德、貞的總結,也曾是歷史朝代中的帝王國權者行使統治和執政朝綱時的《經論》和教誨書。但曾因六十四卦被視為“占筮之辭”,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為預測吉凶的辭令,六十四卦成了古代頭領們掌權和使用權力必定要使用的祕密的搖卦占卜。而早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學派為它正名,他們認為是可生“以史為鑑”“靈警奇奧”的奇書。

易經是一門最高的哲學,不是算命學,所以路邊的算命先生根本不代表易經學説。易經分為三種方式解釋了整個社會三類人。道家的老子學説是易經中最難,也是最高的學問,它是代表社會最高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度;儒家的孔子代表中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度;墨子是代表我們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態度。這就是易經成為哲學之3父。易經是一門預測科學,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易經裏有卦象,就是説8*8=64個卦象分別解釋了不同的結果。那就是説卦是預測你現在可能會面臨的一種生活的現象,不是本質;也解釋了這樣的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決這個現象帶來的後果。在這裏,人們都會把它解釋成“命理“,“運氣“然後怎麼怎麼去化解。其實,對於“命“跟“運“易經有很好的解釋,因為卦只代表現象,你自己想想看一個現象能包括了你的真實的本質內容嗎。

能解決掉你發生的不好的一切事情嗎。能成為你心靈安慰的一種寄託嗎。不能的!易經就告訴你一些為人的道理,孔子的理論以及墨子的理論是我們要學習的。學習這些理論後你才能很好的去理解易經講的卦象是唯物主義哲學,不是算命的。它是可以預測到人生某些階段一些不順利的事情以及災難的事情,但是要變的。“卦“根據你行為的方式以及實踐的經歷要產生改變的。易經中“易“本身解釋就是“變“的`意思。就是説隨着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才是真正的道理。我們學習易經就是要學習孔子的做人理論以及墨子的做事理論,一個人能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做事情,有非常好的修為,那麼有可能成為有作為的人,那就是高層階級的領域,才能去學習道家的道理。學習易經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所處環境所產生的很多現象,然後好好總結研究,改變它,改變了這些現象,讓它往好的方向發展,那就改變了你的“運“。唯物主義哲學講,“命”不可變,“運”是可變的。其實,“運”的不斷改變,也能導致小階段的“命”的改變。陰和陽總是處於一個平4衡的階段,好壞循環往復!學習易經的態度是積極的,不能總拿那個預測現象來對自己的“命”,整天不做事,整天亂想,那什麼“運”都不會來。積極的學習其中的精華,積極的吸收於利用,易經它只是能幫助你看到你將要發生的現象,所以真正解決事物還是靠自己的品質和意志。

學習易經不是説我預測出來命不好,我就不努力了,我今年婚姻不好,我就不結婚了。不是這樣的,易經它是告訴我們萬事要“中庸“,中庸不是極端的意思,解釋為恰到好處。事物要符合規律,符合現實要求。就象婚姻好壞,其兩個人的結合,最好的結合是“門當户對“。這個是古代人智慧,有他一定的道理。現在人不是要求這個,要求哪個,最終只有“門當户對“的婚姻幸福可能性最大,婆媳關係也最容易融洽。為什麼現代單身大齡青年這麼多啊,就是沒有處理好自己的位置,你到底適合哪個位置,有些人經常説:寧缺勿濫!這種不符合規律的盲目要求怎麼能找到幸福!學習易經這要看你帶着什麼目的讀它。它關係到哲學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軍事計謀、倫理道德、行為科學、思維方式、人際關係、醫學養生、信息預測、文藝美學等等,甚至現代的前沿科學如計算機軟件、遺傳密碼、混沌理論、耗散結構等等,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示。真是“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總的説來,它當然是一部揭示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哲理著作。《易經》,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讀的高深教科書;書中提到,全世界中國人的腦筋最好,最活,因為中國人最懂得5變通其實,自然辯證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講變通。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好不壞,不壞不好,由壞變好,由好變壞,反反覆覆,無窮盡也。《易經》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亙古不變的。你看,易經説宇宙萬物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陰,陽。仔細想想,它的高明簡直超出人類智慧了。你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接近的證明這一點,從我們知道原子是可分的開始,就已經往這個方向邁步了。因為沒有什麼實在的東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後是什麼呢?説的好,就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生萬物!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因為他們追求的是智慧,從本質上説,我們的祖先重視的智慧,他們不怎麼重視知識。最開始説的讀書,實際上指的是明理,讀書讀的是道理,道理是與智慧相關的東西。然而現在,讀書是去學知識,學一些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對不對的東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書早已經不再是它最初的含義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經》是完全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麪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其實,我覺得我們學的課程是不能叫自然辯證法的,叫辯證法還可以。宇宙中唯一的東西是什麼?就是自然,自然是不能加界的,加了界,就講不通了,只有國家才有界,地區才有界,植物界,動物界也可以。自然是整合的東西,如果自然可以再加界,就表示自然之外還有東西,那就不對了。所以我覺得,我們學的辯證法充其量也只是《易經》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冠之以自然是很6不合適的。看過《易經》後變的非常樂觀,不管什麼樣糟糕的事情我都似乎不在乎,就像其中的一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有什麼大不了的,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我閲讀《易經》時,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世界並不那麼黑暗,不管有多糟糕都會慢慢好起來,這就是“窮則變”吧!又應一句老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看的那六十四卦,倒不像算命,更像是人生處在什麼階段應採取什麼樣的人生態度。當你春風得意時,不要忘乎所以,當你悲痛欲絕時,應該告知自己,新的歷程即將開始;當你青春煥發卻一無所有,別要忘了你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創造一切;當你的事業初成卻不堪一擊,別忘了自己的能力正處人生之鼎盛時期;當你為自己的身體與精力的衰竭而徹夜難眠時,別忘了你擁有的物質財富是一般人所不敢與之的;當你步入人之末年而感歎生之短暫時,別忘自己是飽經世事的老者,受到族人的尊敬。

當然,人的一生充滿各種變數,但我相信《易經》所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當我讀完此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易經》給人的世界觀帶來的影響。抗“迫害”能力特強,很多事情別人認為不可能的,自己居然能忍受的了。起初,自己讀《易經》充其量只是想了解一下中醫理論的源頭,沒想到居然讓《易經》深深地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大概就是“天意”吧!不過,我得感謝《易經》,給我如此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對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

宿命論不是作者的理想 篇二

一般認為,經典帶有原創性,影響深遠。那麼,我們怎麼對待經典呢?

我們首要的應該是尊重它,因為它對人類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周易》在中國的經典裏面是很特殊的。有人推測它是天書,認為《周易》算命非常靈驗,可以預測戰爭、年成、婚姻等。有人甚至覺得,它可以預測股市、樓市、球市等。還有人説《周易》好像代數學,我們把東西輸進去,可以從裏面推導出所有的知識。

我個人認為,這是對《周易》的誇大。我們知道,現在很多科學的重大發現和《易經》並沒有什麼關係。比如,牛頓沒讀過《易經》,達爾文沒讀過,愛因斯坦也沒讀過。所以,我們對這個經典還是要有一個平和的態度。《周易》是一部偉大的經典,有很大的價值,但絕對不要神化它,要以平常心解讀它,且為我所用。

算命這個行為,在很多民族都存在。算命文化,我們叫神判文化。問題拿不定主意時,叫誰處理呢?請神給你處理,幫你拿主意,幫你選擇。所有的算命文化都是神判文化,《周易》也不例外。它通過蓍草的演算,選擇卦;通過變卦的處理,斷定吉還是兇。

這種神判文化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呢?我覺得,很多地方存在着神判文化。我們回家打麻將,大家都爭着做莊,沒有辦法選擇,怎麼辦?那就擲骰子,這就是神判。福利彩票、體育彩票,也可稱之為神判。所謂神判,古人認為是神的旨意,現代人則認為是不可控因素。

其實,對待命運的事情,我們要採用一個平和的態度。第一條,我們不能搞宿命論。搞宿命論不是《周易》作者的理想,也不是一部經典的價值所在。痴迷於宿命論,肯定是會出問題的。

“周”之涵義 篇三

具體地説,“周”字,有二義: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13]

②:指代號,即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也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因周文王得名。[13]

《易經》第十二卦·否卦 篇四

《易經·季傳》中講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行變化而成鬼神也。”

註解:我們一般都把五行當中的“行”念成xing(第二聲)。我們知道它是個多音字,最常用的還有個行hang(第二聲),在這裏,不妨把它理解成行來作圖。會發現一切都不可思議地便於理解。此文以下的“行”字都念作hang(第二聲)。

那麼首先是這十個數分別兩個兩個一組,共五行。分為天和地兩列。“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的意思是“13579”在為天的這一列。剩下的偶數“246810”則應該在地字那一列。這樣天數有五個數字,地數也有五個數字。“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意思是每一列的五個數相加都有一個值。接下來作者解釋了這些值分別是多少: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就是天數的數字相加就等於25,地數的數字相加就等於30。和在一起算是55(這是“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的意思)。

那麼這些數字的具體位置怎麼定呢。別急,文章還有另一段話。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這就是這些數字應該的位置。

“天一生水”不妨理解為,天字下,1對應的位置應該是水。“地六成之”地字下,6對應的位置和它相輔相成。這也應證了“陰陽相合”,輔佐生成的説法。為了便於理解,筆者把“某某生某某”的數字用紅色標記出來,以便於觀察。

其餘的都這樣類推理解,把數字填入相應的框即可。

另外還有一個觀點也很重要。“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對照一下我們繪製的表格,確實天下都是陽數,地下都是陰數。而且文中還講到每行分陰陽,分別是陽五行,陰五行。我們的表格是都具備的。説得更直白一點,所謂的“陽五行”就是由“1”這些陽數組成的行。“陰五行”則是由“2”這些陰數組成的行。只是這裏比較特殊,每個陽行或陰行的內容只有一個數字而已。

至於怎麼用這張表格來推衍其他的卦象,筆者還未真正接觸《周易》,暫時先討論到此。如有後續發現,希望能精彩繼續。

講述陰陽變三個概念 篇五

莊子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莊子評論古代的學問,説“《易》以道陰陽”。《周易》整個就是討論陰陽的。怎麼理解陰陽這個概念呢?我前面説過,自從易傳註釋經之後,這本書就變成了哲學書。所以,陰陽的概念就是哲學的概念,屬於哲學的命題。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古人説,天陽地陰,熱陽冷陰,快陽慢陰,朝南是陽、朝北是陰,男的是陽、女的是陰,等等。打開中國地圖一看,好多陰陽概念。山南水北謂之“陽”,故衡山之南叫衡陽、洛水之北叫洛陽。這是因為,山的南面照着太陽,水的北岸曬着太陽。由此可見,陰陽是兩個哲學概念,用來表現事物的性質、反映事物的關係。

關於變化的概念,則是強調“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你不要把它當成教條,要根據變化情況處理問題。我們祖先非常偉大,《周易》明確反對教條主義,根據變化處理問題,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與時俱進。

《道德經》也是反對教條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你寫的、你講的都不是世界本身,不要認為絕對正確,所以有個變化的概念。而陰、陽、變這三個概念,又是用來討論什麼的呢?討論的正是道德。

成於西漢 篇六

顧頡剛根據箕子和康侯兩條卦爻辭,指出《周易》卦爻辭為文王所作的傳統説法不可信[8]  。顧頡剛繼《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之後作《論易繫辭傳中觀象制器的故事》,是對其所説《周易》卦爻辭所無的觀象制器故事的專門考論,意在證明《繫辭傳》觀象制器章講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話是西漢後期人的説法。[9]

關於《繫辭傳》與《世本》的關係,胡適指出,“《世本》所據傳説,必有一部分是很古的,但《世本》是很晚的書,《繫辭》不會在其後”[10]  ,“《世本》不採《繫辭》,也許是因為《繫辭》所説製作器物太略了,不夠過癮。《繫辭》那一章所説,只重在制器尚象,並不重在假造古帝王之名。若其時已有蒼頡沮誦作書契之傳説,又何必不引用而僅泛稱‘後世聖人’呢?[11]  ”郭店戰國簡本《老子》的面世,證明胡適對顧頡剛的批評是正確的。

微觀生活藴含大智慧 篇七

微觀的生活層面上,涉及很多的陰陽問題。比如,我們交朋友,加強聯繫叫陽,減少聯繫叫陰。你看有的朋友間為什麼會出事,不是不來往,而是來往過多,整天在一起吃飯、聊天、打麻將,攪在一起,結果就會鬧翻掉。也許有人要問,你們倆很要好為什麼還會鬧翻掉?犯了陽亢的毛病。反過來,如果朋友之間長期不聯繫、不往來,然後你希望這個朋友來幫你忙,通常會是一件不可能的事。5年不通信,10年沒有消息,然後説我們好朋友,找你幫忙,你敢幫嗎?肯定不敢幫。所以,多年不聯繫的。人突然找你幫忙,還是要注意評估一下的。所以,朋友之道是一個陰陽問題,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

我們再來看運動和休息。運動使人健康,這個理念大家都形成了。另外一個話題是休息。有人説,休息也讓人健康,使人長壽。你看,烏龜不運動但很長壽。這兩種觀點,看起來是對峙的,其實也是一個陰陽問題。運動使人健康,但不能過頭;休息使人健康,也不能過頭。運動過頭會出事,有一年馬拉松賽事跑死了兩個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身體素質不適合長時間運動。而休息使人健康,但變成不大動,這個麻煩就大了。特別中年以後,如果長期不運動,手都會慢慢抬不起來。中醫的語言很有意思,叫“凍肩”,就是把肩凍起來了。所以,運動和休息也是兩極,是陰陽的兩面,健康的健身方法是動靜適度。

再如,營養的多少問題。營養多了會出問題,營養不夠也會出問題。在困難時期,整個社會缺乏營養,當時最容易出毛病的是營養不良,如黃疸、浮腫等。現在生活改善了,特別在沿海地區、發達城市,問題不是營養不夠,而是營養過剩了。我們現在很多毛病不是營養不良造成的,是吃出來的,吃得太多吃出來的。所以,營養問題也涉及陰陽平衡的問題。

最後來看看孩子的教育問題。這其實很有講究。你説是嚴好還是寬好?過嚴了可能要出問題,過寬了也會有問題。嚴就是陽,寬就是陰,其實應該是寬嚴相濟。民間有句話很有意思:“嚴父慈母。”父親扮演比較嚴的角色,母親扮演比較慈的角色;父親顯示陽,母親顯示陰。當然也可以反過來,畢竟每個家庭情況不一樣。可是,你不能嚴父嚴母,那就麻煩大了。夫妻兩人整天向孩子瞪眼睛,肯定會出問題。反過來,夫妻兩個都是慈的角色,比誰對他好,這樣的溺愛也是要出問題的。所以,教育問題也要講究陰陽,不能太寬也不能太嚴,要寬嚴相濟。

這裏面,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也是一樣的問題。現在的情況下,如果你説我不管學校那一套,那好了,孩子進不了好的學校,未來難免受到影響。就此而言,要搞一些應試的,這個沒有辦法。但是,如果完全看重分數,把分數當成最根本的教育目()的,也要出問題的。因為忽視能力的養成,容易帶來高分低能。所以,不能只要分數不要能力,也不能只有能力不要分數,應該儘量平衡素質教育。

名稱由來 篇八

《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説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佔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5]

“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説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es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和《易傳》並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佔”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採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效仿先秦與漢景帝把道家黃帝與老子的著作稱經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自此以後,《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註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l3l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