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王昌齡《從軍行》全文賞析精品多篇

王昌齡《從軍行》全文賞析精品多篇

王昌齡《從軍行》全文賞析精品多篇

註釋 篇一

【唐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這一首,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深摯感情。

《從軍行》 篇二

【唐】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譯文 篇三

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着遠方的'玉門關。塞外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賞析 篇四

這首詩,筆法簡潔而富藴意,寫法上很有特色。作者巧妙地處理了敍事與抒情的關係。前三句敍事,描寫環境,採用了層層深入、反覆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瞭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遊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時間又逢黃昏,“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人們思念於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徵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着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着作者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遊子的歎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徵人積鬱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於來了個大爆發,引出了詩的最後一句。這一縷笛聲,對於“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説是景,但這景又飽含着吹笛人所抒發的情,使環境更具體、內容更豐富了。作者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折過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現徵人思想活動方面,作者運筆十分委婉曲折。環境氛圍已經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然後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的心情。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徵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出,而是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徵人思歸又不能歸的結果。這一曲筆,把徵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

賞析 篇五

《從軍行》原是漢代樂府舊題。王昌齡沿用來表現唐代的邊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絕句聯綴而成的組詩,每首詩分別選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場景。“《從軍行》皆軍旅辛苦之辭。”然而王昌齡卻用來表現征戍者強烈的的愛國感情,而藝術成就也充分證明了王昌齡不愧為“七絕聖手”。這裏選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青海湖上空,長雲瀰漫;湖的北面,橫亙着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兩句展開了東西數千裏廣闊的長卷,是對當時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也描繪出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

為什麼特別提及青海湖與玉門關呢?唐代西北邊陲的強敵,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這兩句詩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身任務的自豪,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和艱苦,都融合在這悲壯、開闊而又迷濛的景色裏。

第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用了雙重否定的句式,表達了身經百戰的將士們豪壯的決心。

樓蘭在漢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其國名可能來自牢蘭海(即羅布泊),東晉孝武皇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以後,就在歷史上消失了。有人認為樓蘭城的消失是由於戰爭的破壞,或因塔里木河改道斷了水源所致,也有人認為是氣候變遷的結果,眾説紛紜。唐代時候已無樓蘭國。王昌齡借來代指敵人,表達了愛國的激情,也反映了維護絲綢之路平安的艱難。

這首詩借荒漠、雪山作背景,恢宏壯闊,有力地陪襯出戰士們抗擊頑敵的決心,至今讀來,猶有黃沙撲面之感。

《從軍行七首》 王昌齡(唐 篇六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上海風秋⑵。

更吹羌笛關山月⑶,

無那金閨萬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⑸,

總是關山舊別情⑹。

撩亂邊愁聽不盡⑺,

高高秋月照長城。

【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⑻,

日暮雲沙古戰場⑼。

表請回軍掩塵骨⑽,

莫教兵士哭龍荒⑾。

【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⑿,

孤城遙望玉門關⒀。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⒁。

【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

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tao)河北⒂,

已報生擒吐谷(yu)渾⒃。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⒄,

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⒅,

辭君一夜取樓蘭。

【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⒆,

山北山南總是烽⒇。

人依遠戍須看火,

馬踏深山不見蹤。

【註釋】

⑴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製樂器。關山月:樂府曲名,屬橫吹曲。多為傷離別之辭。

⑶獨上:一作“獨坐”。

⑷無那:無奈,指無法消除思親之愁。一作“誰解”。

⑸新聲:新的歌曲。

⑹關山:邊塞。舊別:一作“離別”。

⑺撩亂:心裏煩亂。邊愁:久住邊疆的愁苦。聽不盡:一作“彈不盡”。

⑻關城:指邊關的守城。

⑼雲沙:像雲一樣的風沙。

⑽表:上表,上書。掩塵骨:指屍骨安葬。掩,埋。

⑾龍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長雲:層層濃雲。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門關。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

⒁破:一作“斬”。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區常常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政權。終不還:一作“竟不還”。

⒂前軍:指唐軍的先頭部隊。洮河:河名,源出甘肅臨洮西北的西傾山,最後流入黃河。

⒃吐谷渾: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稱,晉時鮮卑慕容氏的後裔。據《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吐谷渾居甘松山之陽,洮水之西,南抵白蘭,地數千裏。”唐高宗時吐谷渾曾經被唐朝與吐蕃的聯軍所擊敗。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區製作的一種工藝品,可用來儲水。

⒅敕:專指皇帝的詔書。星馳:像流星一樣迅疾奔馳,也可解釋為星夜奔馳。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樣的山峯。

⒇烽:指烽火台。

【譯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邊高高地聳着一座戍樓,黃昏時分,獨坐在戍樓上任憑從湖面吹來的秋風撩起自己的戰袍。此時又傳來一陣幽怨的羌笛聲,吹奏的是《關山月》的調子,無奈着笛聲更增添對萬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

軍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聲,不管怎樣翻新,每每聽到《關山月》的曲調時,總會激起邊關將士久別懷鄉的憂傷之情。紛雜的樂舞與思鄉的愁緒交織在一起,欲理還亂,無盡無休。此時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長城。

【其三】

邊城榆樹的葉子早已稀疏飄落,顏色發黃,傍晚時分,一場戰鬥剛剛結束,環視戰場,只見暮雲低合,荒丘起伏。將軍向皇帝上表,奏請班師,以便能把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屍骨運回故土安葬,不能讓士兵們為他鄉埋葬自己的`戰友而傷感痛哭。

【其四】

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雲霧,遮暗整個祁連山,遠遠地可以望見玉門關那座孤城。黃沙萬里,頻繁的戰鬥磨穿戰士們身上的鎧甲,不將敵人打敗絕不回還。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風狂起,塵土飛揚,天色為之昏暗,前線軍情十分緊急,接到戰報後迅速出擊。先頭部隊已經於昨天夜間在洮河的北岸和敵人展開激戰,剛剛聽説與敵人交火,現在就傳來已獲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

將軍臂膊上綁縛着胡瓶,騎着紫薄汗馬,英姿颯爽;碎葉城西的天空中一輪秋月高高懸掛。邊境傳來緊急軍情,皇上派使者星夜傳詔將軍,並賜予尚方寶劍令其即刻領兵奔赴前線殺敵;將軍拜詔辭京,奔赴戰場,將士用命,一鼓作氣,很快就攻破敵人的老巢。

【其七】

玉門關周圍山巒層層疊疊,像重重屏障護衞着王朝的西北邊防;烽火台遍佈各個山頭。人們戍邊要依靠烽火來傳遞消息;那裏山深林密,馬兒跑過一會兒就看不見蹤影。

【賞析】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刻畫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衞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消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唐軍強大的戰鬥力;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佈的邊塞景觀。全組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作者簡介】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陝西)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lwo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