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從軍行》的古詩賞析(精品多篇)

《從軍行》的古詩賞析(精品多篇)

《從軍行》的古詩賞析(精品多篇)

賞析 篇一

這首詩,筆法簡潔而富藴意,寫法上很有特色。作者巧妙地處理了敍事與抒情的關係。前三句敍事,描寫環境,採用了層層深入、反覆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瞭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遊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時間又逢黃昏,“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人們思念於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徵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着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着作者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遊子的歎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徵人積鬱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於來了個大爆發,引出了詩的最後一句。這一縷笛聲,對於“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説是景,但這景又飽含着吹笛人所抒發的情,使環境更具體、內容更豐富了。作者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折過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現徵人思想活動方面,作者運筆十分委婉曲折。環境氛圍已經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然後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的心情。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徵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出,而是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徵人思歸又不能歸的結果。這一曲筆,把徵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

《從軍行》 篇二

【唐】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譯文 篇三

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詞句註釋 篇四

1、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半是寫x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裏選入第四首。

2、青海:即如今青海湖。長雲:即多雲,漫天皆雲。雪山:即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孤城:一般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4、穿:即磨破。金甲:即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5、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從軍行》古詩賞析 篇五

人説唐朝詩人是文人與劍客的代身,恣意時拔劍豪飲,劍舞如飛;感慨時大筆潑墨,洋洋灑灑,我們所熟知的李白是很典型的一位。

作為“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已初顯唐朝氣貫長虹的氣勢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京城已燃戰火,國家安危在旦夕,愛國之士胸中憤憤不平,首句敍事,感情色彩強烈,開頭就是緊張戰爭,接着將帥披金戴甲,保衞國家,動作迅速,充滿生命力。敵人來犯,迅速接刃,這是國立昌盛軍事強大的表現。“鐵騎繞龍城”這樣的場面既藴涵保衞國家之意,又突現了雄偉之師的堅韌強大,這樣的“顯擺”鼓足了士兵的勇氣,愛國之情與榮譽感填滿胸間,我想這便是唐朝人愛好戰爭,讚美戎馬生涯的緣由了。王昌齡説“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很直白,與這首詩抒發的感情大體一致。

“雪晴凋旗畫,風多雜鼓聲”,言戰爭環境之困難,然而將士們士氣未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封建社會推崇的書生地位竟然被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唐朝人的價值觀是英雄主義,唐朝的繁榮為唐朝人的自信奠定了基礎。真是物質決定意識呢,而晚唐這種氣勢消失殆盡了。

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很簡單,但它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敍事流暢,善於描繪環境,培養氛圍。

白話譯文 篇六

湖海之濱冷風吹得泥土凍裂,

枯桐葉飄落了,樹枝折下來。

遠遠聽到橫笛聲卻看不到人,

把紅旗一直插上天山頭頂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39m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