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先進事蹟材料 >

人民英雄稱號獲得者陳薇人物簡介及其事蹟

人民英雄稱號獲得者陳薇人物簡介及其事蹟

人民英雄稱號獲得者陳薇人物簡介及其事蹟

人民英雄稱號獲得者陳薇人物簡介

陳薇,女,1966年2月26日出生於浙江蘭溪,中共黨員,生物安全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專業技術5級,少將軍銜。

陳薇198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獲得化學工程學士學位;1991年獲得清華大學工學碩士學位,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獲得軍事醫學科學院醫學博士學位;2002年晉升為研究員;2003年成為博士生導師;2006年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長;2011年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12年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2015年被授予專業技術少將軍銜;2017年獲得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陳薇長期從事生物防禦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藥研究,研製出中國軍隊首個SARS預防生物新藥“重組人干擾素ω”、全球首個獲批新藥證書的埃博拉疫苗。

人物經歷

1966年2月26日,陳薇出生於浙江省金華市蘭溪縣(今蘭溪市)。

1984年,從蘭溪一中畢業,考入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

1988年,獲得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學士學位。同年,被免試推薦到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生物化工專業攻讀碩士學位,導師為叢進陽教授。

1991年,獲得清華大學工學碩士學位。同年4月入伍,在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

1995年,考取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學博士研究生,攻讀基因工程專業。

1998年6月,獲得軍事醫學科學院醫學博士學位,並被選入軍事醫學A類人才庫。

2000年,晉升為副研究員。

2002年,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並享受首批軍隊特殊人才津貼。

2003年3月,成為微生物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2006年,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長。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發生後,擔任國家減災委科技部抗震救災專家委員會衞生防疫組長。同年7月,擔任北京奧運安保軍隊指揮小組專家組成員。

2011年,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012年,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

2014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2015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

2017年,獲得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9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0年1月,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帶領專家組進駐武漢。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陳薇長期從事生物防禦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藥研究,主持建成創新體系和轉化基地,成功研發中國軍隊首個病毒防治生物新藥、中國首個國家戰略儲備重組疫苗和全球首個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間,率隊赴非洲疫區完成埃博拉疫苗臨牀試驗,是第一個在境外開展臨牀研究的中國疫苗。

陳薇歷經狙擊非典、汶川救災、奧運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務礪煉,帶出一支學科交叉、拼搏奉獻的生物防禦隊伍,2018年獲軍隊科技創新羣體獎。

2020年3月,由陳薇領銜的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科研團隊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開始人體注射試驗。

學術論著

截至2019年5月,陳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53.2。

據2020年6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陳薇以通訊作者在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文章。

承擔項目

2001年“9·11事件”後不久,陳薇作為全軍某重大專項的首席科學家,獲得500多萬元的資助。

2006年,陳薇領導的“重組埃博拉疫苗項目”獲得國家“863”計劃支持,隨後又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大專項、科技部科技改革與發展專項的持續支持。

人民英雄稱號獲得者陳薇人物簡介及其事蹟1

陳薇還被譽為“埃博拉的終結者”,被認為是電影《戰狼2》中Dr. Chen的原型。

2004年,埃博拉病毒還不為國人所知,陳薇卻已經帶領團隊開始對致死率最高的病毒的研究,她説:“埃博拉離我們也就是一個航班的距離。”2006年,陳薇團隊“重組埃博拉疫苗項目”獲得國家“863計劃”支持。

2014年,西非大規模暴發埃博拉疫情,致死率高達50%~90%。已經研究了十年的病毒又發生了變異,並迅速向外蔓延,傳播到了歐洲和美洲,引起全球恐慌,陳薇毅然決定前往非洲一線。

在塞拉利昂,展開臨牀試驗的陳薇還曾到訪一家當地的孤兒院,“當時有48個孩子,全部都是因為埃博拉奪去了親人生命的孤兒,這讓我想把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

2014年,陳薇團隊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個進入臨牀的新基因埃博拉疫苗,實現了我國自主研發疫苗境外臨牀試驗“零”的突破。

2016年1月,因在抗擊埃博拉戰“疫”中的突出貢獻,陳薇榮獲CCTV-10“2015年度中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同時入選的,還有因發現青蒿素而過諾貝爾獎的屠喲喲教授。在頒獎典禮上,陳薇説:“不是我一個人,今天我們穿軍裝的整個團隊都在這裏。”

2016年12月,重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塞拉利昂開展的二期500例臨牀試驗取得成功。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TheLancet)發佈了兩篇相關學術論文。

1月25日大年七年級,陳薇院士帶領軍隊專家組馳援武漢,至今仍奮戰在武漢救治一線,開展疫情傳播流行規律調查研究,為疫情防控提供應對策略和科學依據。

1月30日上午,移動檢測實驗室開始運行後,陳薇和她的同事們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大大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快了確診速度,有力推進了疫情防控工作。這是軍事醫學科學院專家組深入疫區進行科研攻關取得的一項重要應用成果。

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的前提下,康復患者的血漿是臨牀特異性治療最可及的資源。陳薇説:“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大病之後重在休養,過去很多康復者不願意捐獻自己的血漿。”

1月31日,拿着科技部下發的《關於請協助採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血液樣本的函》,22名康復患者表示願意讓專家檢測血液標本是否符合獻漿標準。其中有的人身體依舊十分虛弱,連採血都很困難。感動之餘,陳薇表示,應當從立法層面要求康復者在知情同意、符合倫理、身體情況允許的前提下捐獻寶貴的血漿,用於他人的急救。

“我是一個母親、一個女兒、一個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樣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陳薇曾在1月30日在金銀潭醫院,見到了張定宇院長。張院長本身是一個漸凍症患者,自己的妻子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但還夜以繼日奮戰在一線。陳薇對他説:“你的事蹟讓我非常感動。”張定宇回答:“彼此彼此。”

3月3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報道,由陳薇領銜的科研團隊聞令而動,爭分奪秒,集中力量展開科研攻關,在新冠疫苗研製方面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

她還建議國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單,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學家”體制,長期支持一批團隊一輩子就做某種病毒或細菌的深入系統研究,不追熱點,敢坐冷板凳。“別管這個病毒是來了還是走了。

人民英雄稱號獲得者陳薇人物簡介及其事蹟2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37歲的陳薇臨危受命,帶領團隊展開對SARS的病毒研究。軍事醫學科學院不僅在國內率先分離出SARS冠狀病毒,陳薇領導的團隊更是迅速對干擾素ω進行了實驗,證明干擾素ω在體內外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增殖,顯著減輕機體損傷。事實上,早在SARS爆發之前,陳薇主持的“重組人干擾素ω(IFN-ω)”研製工作已歷時三年。這一干擾素被認為具有廣譜抗病毒和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並主要用來治療乙型和丙型肝炎。

為採集非典樣本,陳薇與同事趕赴廣州,每日與高濃度的非典病毒零距離接觸。在不能和家人團聚的100多天裏,陳薇的丈夫麻一銘和她四歲半的兒子,只能在電視新聞中看到她。

得知《東方時空》節目中會有媽媽的鏡頭,陳薇的兒子便一直等在電視機前,媽媽一出來,他便主動親吻電視屏幕裏的媽媽。

最終,陳薇團隊發現該干擾素對SARS病毒也有較好的防護作用,從而成功研製出針對SARS病毒的預防用藥。包括小湯山醫院在內,全國30餘所SARS定點醫院近1.4萬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經此一戰,陳薇名震學界。

人民英雄稱號獲得者陳薇人物簡介及其事蹟3

3月16日,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啟動展開臨牀試驗。

據陳薇院士介紹,按照國際的規範,國內的法規,疫苗已經做了安全、有效、質量可控、可大規模生產的前期準備工作。

看到這個消息的瞬間,先是百感交集,而後欣喜若狂。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感謝陳院士,感謝所有堅持奮戰在一線的勇士們。

一場席捲全球的災難,讓許多低調做研究的幕後英雄們,重新出現在眾人的眼前。

高齡仍舊上戰場的前輩,為保護人民貢獻最大的能量,勇敢前進的後輩,也絲毫沒有要退縮的堅定。

而陳薇院士,便是這羣勇士中的一名猛將。

54歲的陳薇院士,是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病毒的英雄級人物。

還記得吳京那部讓人熱血沸騰的《戰狼2》嗎?

電影中,醫生保護曼拉病毒“活體疫苗”的情節,其實就是向我們的陳博士致敬。

電影裏讓人聞之色變的“拉曼拉”病毒,原型就是西非的“埃博拉”病毒。

而陳博士,便是被稱為“埃博拉終結者”的陳薇院士。

武漢疫情爆發後,陳院士再次臨危受命,衝上前線。

初到武漢,她便帶領團隊研發檢測試劑盒,加快肺炎的確診速度。

苦戰一個多月後,又帶來了新冠狀病毒疫苗的捷報,給了全國人民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20多年來,陳院士一直走在與病毒“抗戰”的第一線。

為國為民,不計個人的安危與生死。

她的人生是傳奇的,她是值得我們所有人追隨的偶像,通過她的人生故事,可以引領我們的下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和價值觀。

她的精彩故事,值得所有家長和孩子細細品讀。

堅定自己的選擇

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陳薇讀研究生的時候,學的是化學工程系,當時是個特別熱門的專業。

那時候,她的同學們都把出國留學或者進入一個大公司當成是首要選擇,陳薇也想着走這條路,甚至已經選擇好了一家特別著名的生物公司。

但人算不如天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陳薇知道了軍事醫學科學院這樣一個特殊的單位。

那是一個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署命令成立的單位,擔負着國家防禦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

心中懷着一腔熱血的陳薇,立即產生了參軍的強烈願望。

然而,她的這一想法卻遭到了來自家人和好友的反對,大家都認為,入伍就是埋沒了自己。

但陳薇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所以,她還是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部隊中。

從那時候起,她便開啟了攜筆從戎的軍旅生涯。

陳薇一直都明白,正確選擇的重要性。

她選擇了實現自己心中的炙熱,並且堅定地走了下去。

每個人在生活中會碰到很多選擇,而每一次選擇的累積構成了自己的人生。

一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得到任何東西都不會覺得幸福。

面臨選擇的時候,猶豫不決,甚至害怕自己的選擇會帶來不良後果,乾脆不做選擇。

這會讓人變得畏首畏尾,不能及時把握機會,難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做什麼事都瞻前顧後,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人生大事,無時無刻都在面臨困擾。

所以,我們要從點點滴滴言傳身教中去引導孩子學會選擇,把選擇權還給他們。

在孩子不斷選擇的過程中,慢慢會學到一個很重要的事實:

人生是要自己選擇的,自己負責的。

堅持下去事情就會迎刃而解 陳薇本身是個特別活躍的人,喜歡文字,當過副主編。

也熱愛跳舞,週末的舞會幾乎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還特別喜歡有挑戰性的工作,是學校咖啡廳的首批服務員。

在別人眼中,陳薇根本不大可能參加純粹的科研工作。

可命運使然,她最終選擇了去軍事醫學科學院。

她所在的單位,在偏遠荒涼的豐台鎮,部隊生活很單調,也很清苦。

和陳薇一起入伍的同學,很快便陸陸續續地離開了。

只有她,淡然處之,默默堅持。

在知道自己的師弟收入差距已是自己的百倍以上時,她也沒有動搖過離開的心,而是繼續默默低頭搞研究。

幾年後,她跨學科考取了微生物學的博士研究生,學習基因工程,成為了一名醫學博士。

當年正逢人才青黃不接之際,陳薇被委以重任,開始研究重大的科研任務。

很多人都問過陳薇,出成果的訣竅是什麼。

她的回答很簡單:

成功的人,往往是目標不變,方法在變;

而目標在變,方法不變的人容易受挫折。

如果一個人20多年堅持一個研究方向,專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確,方法得當,換了誰都一樣會成功。

很多人往往缺乏的是毅力和堅持到最後的勇氣,人生中許多事情的成功,從來都沒有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堅持和努力才能獲得。

成功需要厚積薄發,需要堅持等到臨界點的爆發。

每一個夢想的實現,背後都有日復一日的堅持和超常的努力。

所以,一定要告訴我們的孩子,人生的道路有千萬條,我們可以自由選擇。

但無論選擇了那一條,都不要輕言放棄。

只有日積月累的辛苦澆灌,那些令你心動的人和事,那些新鮮靚麗的風景,才不會與你擦肩而過。

不驕不躁

才是行走人生的態度

2003年,非典蔓延。

陳薇的團隊率先推出了預防SARS的新藥,當時的領導親自去到他們的實驗室,給予高度的評價。

“為黨分憂,為民解難,拼搏奉獻” 那一年,陳薇獲得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的稱號,各種先進人物的榮譽紛至沓來,主流媒體爭相採訪。

長時間呆在實驗室研究的她,一下子就走到了台前,出現在眾人眼前,頭頂的光環也越來越閃耀。

這些高度的評價並沒有讓陳薇迷失自己,用她的話説就是“心態沒有多大的改變”。

在陳薇看來,自己只是一個領獎的代表而已。

因為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的影響,她對名利的淡泊,已經成為了一種人生習慣,在她看來,繼續搞自己的研究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

浮上去很容易,但要真正沉下來卻很難。

深以為然。

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會把“厲害”兩個字掛在嘴上,那些安靜沉穩、默默努力的人,才是真正有實力的人。

人的一生,難免有浮沉,不會永遠如旭日東昇,也不會永遠痛苦潦倒。

一浮一沉,對我們來説或許正是一種磨練。

因此,浮在上面時,千萬不能驕傲;沉在底下時,也不要悲觀。

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必須明白,不驕不躁,不氣不餒,才是我們應有的人生態度。

相互理解

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

在陳薇看來,一個人的事業再起色,如果家庭不幸福,那麼人生也是有缺憾的。

她與丈夫相識於去泰山的火車上,兩人一見鍾情,相見恨晚。

兩人剛在一起的時候,物質生活十分匱乏,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相愛。

結婚後,丈夫主動承擔了家裏的大部分家務,讓陳薇可以安心搞研究工作。

他欣賞她的才華和能力,覺得她應該把時間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而陳薇自己也很感恩丈夫的付出,她不止一次提到:

與研究所所長相比,另一個身份更令她覺得驕傲,一個快樂的母親,一個幸福的妻子,孝順的女兒和兒媳。

對於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陳薇有着自己的想法。

“在工作中,要淡化自己的性別,在生活中,要突出自己的性別。睿智與親和並存,執着與從容合一,出色工作,享受生活。這才是是幸福的最終定義。”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陳薇也特別的開明,他告訴兒子:

“你這輩子做好兩件事就行了,第一是娶自己愛的人,第二個是幹自己喜歡乾的事”

“我從來不奢求你是最優秀的,但是我希望你是快樂的、健康的、富有愛心的”

從陳薇院士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就是家人彼此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理解越多,計較越少;理解越多,抱怨越少。

理解越多,傷害越少;理解越多,包容越多。

理解越多,感動越多;理解越多,愛意越濃。

像陳薇院士這樣在國難當前挺身而出、擔當作為的英雄,是最值得我們崇拜和讚美的。

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在暗無天日之時、在災難突發的當口,像一束光照亮我們找到出口的路。

他們,帶給我們希望和安撫,讓我們一步步逃離恐懼和沮喪、盲目和偏見、痛苦與悲傷。

他們,讓我們能走到開闊光明的暖春之地。

不管是人生價值的引導,還是日常生活的相處之道,都能從他們身上找到正確的對標點。

追隨這樣的人,才有機會看到更遠的風景,才能擁有不一樣的格局,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人民英雄稱號獲得者陳薇人物簡介及其事蹟4

陳薇是誰?

她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第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抗擊非典、埃博拉、炭疽等傳染病的傑出科學家,新冠疫情中的“逆行者”。

1966年,陳薇出生在浙江蘭溪,被親切地稱為“蘭江女兒”。1984年,陳薇從蘭溪一中畢業,1988年從浙江大學本科畢業,1991年於清華大學碩士畢業,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軍事醫學科學院博士畢業,2002年被破格評為教授。2015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2019年11月,陳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現任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不少朋友和同事問過陳薇,“怎麼總喜歡搞些魔鬼性的課題研究”,陳薇回答説:“穿上這身軍裝就意味着這一切都是你該做的,我願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為受困疫區的生命打開希望之門”。

1988年,從小成績優異的陳薇從浙江大學化工系畢業,獲得了浙大保送清華大學的唯一資格,進入清華大學生物化工專業攻讀碩士。

當時的陳薇,並沒有做科學家的想法,甚至被同學們認為是最不適合從事科研工作的人。長髮飄飄的她性格活潑,打扮時尚。雖然是理科生,但陳薇卻熱愛文學和舞蹈,時常在校刊上發表美文,在學生食堂舉辦週末舞會,還是清華咖啡廳的第一批女服務員。

直到1990年,陳薇的老師要她去軍事醫學科學院買一種實驗試劑的時候,她的人生軌跡才開始了真正的改變。一次與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短暫接觸,讓陳薇被那裏完備的科研設備,先進尖端的課題和傑出的科研人員所深深吸引,產生了一種投身其中的強烈願望。

1991年,碩士畢業的陳薇作出了一個選擇:去參軍,在軍事醫學科學院裏做科研。然而,此時的她已經簽約了深圳的一家著名生物公司,如果按照計劃,迎接她的將是高薪白領的生活。家人朋友不理解她的選擇,覺得清華碩士到部隊就是埋沒了自己,入伍就是落伍。但陳薇堅持了自己的決定。

進入軍隊已29年的陳薇現在回想起來,眼神裏還是充滿堅定:“我來到軍隊的第一天起,我就決定在這裏待一輩子了,因為我的老前輩也是這樣的,在這裏我遇到很多好的老師,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這是我留下的最大的一個原因,我喜歡專注做這個事兒。”

1998年,32歲的陳薇從軍事醫學科學院博士畢業。同年,她成為了一名母親,但僅僅休了一個月產假後,她便回到實驗室,埋頭專注科研。一個大年三十的晚上,她抽空回家看了公婆,回到實驗室卻只看到一地的液體,看着兩個月的細胞實驗頃刻化為烏有,她一個人站在實驗室放聲大哭。在之後的幾年裏,陳薇很少能在12點之前回家。

漸漸地,陳薇開始帶領一批軍隊科研工作者們展開重大抗病毒藥物的科研任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xianjincailiao/6l7z6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