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自查自糾報告 >

服務經濟發展自查報告多篇

服務經濟發展自查報告多篇

服務經濟發展自查報告多篇

【第1篇】氣象局防雷減災技術服務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氣象局防雷減災技術服務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社會公眾對防雷減災的關注日益密切,對防雷減災技術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是隨着國家法規及部門制度的完善,逐漸暴露出了一些有關防雷減災技術服務運行和管理尚不規範的問題。為全面瞭解我省防雷減災技術服務發展現狀,進一步推動防雷工作的健康、和諧和可持續發展,我處下發了《關於開展防雷減災技術服務發展情況調研的通知》,並分別制定了《市級防雷減災技術服務發展情況調查表》和《縣級防雷減災技術服務發展情況調查表》,對全省市縣氣象部門所屬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機構組建、運行和管理等情況進行了廣泛調研。經充分調研、認真分析、深入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防雷減災技術服務基本情況

(一)組織結構:全省現有市級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機構16個(含青島),機構名稱多為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煙台、淄博、德州、棗莊、菏澤、濱州為市防雷中心(以公章為準)。多數單位完成了事業法人登記工作(德州、棗莊、萊蕪除外),且均不存在公務員兼任法人代表現象。

縣級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機構105個(含青島),機構名稱除縣雷電防護技術中心、縣防雷中心外,還有縣防雷所、縣防雷檢測(技術)中心、縣氣象科技防雷中心、縣氣象(科技)服務中心、縣氣象(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等多種名稱,較不統一規範。全省僅10個縣級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機構完成了事業法人登記,且普遍存在縣局長兼任法人代表現象。

(二)業務運行:主要從事防雷檢測、圖紙審核、竣工驗收、雷災調查鑑定和風險評估等業務,防雷技術服務收費執行《山東省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收費標準》(魯價費發[20xx]244號)。多數市級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機構實質進入了當地行政審批程序(煙台、濱州除外),縣級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機構實質進入了當地行政審批程序的佔65%。市級技術服務出具的防雷技術評價意見和檢測報告均能及時提交給防雷行政許可部門,以確保及時準確作出許可,縣級的提交率達78%。縣級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機構出具的税務發票使用財務章與簽訂合同完全一致的達76%,給用户出具的檢測報告使用省計量認證標識和代碼的達45%。開展技術服務時與用户簽訂合同或委託書與實際服務次數比例如下表:

圖紙審核

工程驗收

防雷檢測

其他服務

市級

82%

84%

71%

38%

縣級

59%

65%

57%

34%

財務情況:全省15個市級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機構中,僅有6個單位已註冊到獨立基本賬號,其餘單位收費多進入企業帳户(濰坊、臨沂收費進入主管機構帳户)。縣級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機構中註冊到獨立賬户的佔40%,多數為基本帳户;未註冊到獨立賬户的單位進行防雷技術服務收費存入氣象主管機構帳户和企業帳户各佔50%。

(三)存在問題:從上面數據分析得出,市、縣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機構運行和管理上較不規範,存在一些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防雷減災技術服務主題不明確。我省大部分縣防雷減災服務機構不具有獨立事業法人資格,無從事防雷技術性服務的專業資質,不具備開展防雷圖紙審核、驗收、檢測、鑑定和評估等技術性服務工作的合法主體。

2、防雷減災技術服務體制不規範。由於縣局人員少,服務項目多,部分防雷減災技術服務人員有多重身份,存在既管理又服務收費的現象,政、事、企界面不清、職責不明。據調查,有36%的縣級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機構遭到用户或政府部門的質疑。

3、在財務管理上同樣存在政、事、企不分的現象。全省僅有10個縣級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機構完成了事業法人登記工作,大部分單位沒有獨立的基本賬户,服務收費直接進入了主管機構賬户或企業賬户。同時普遍存在出具收費發票財務印章與簽訂服務合同用章不一致的現象,引起用户質疑,影響氣象部門形象。

4、縣級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機構普遍沒有辦理計量認證。中國氣象局《關於雷電災害防禦有關問題的批覆》(中氣函[20xx]63號)指出:按照現有的法律、法規規定,防雷裝置檢測機構可以不進行計量認證。但我省各市級防雷裝置檢測機構均依法取得了計量認證,更加彰顯我省防雷裝置檢測技術服務的嚴肅性。據調查,縣級氣象部門為用户出具的檢測報告使用市級防雷檢測計量認證標識和代碼的達到45%,普遍存在盜用認證標識和代碼的現象。

5、技術力量薄弱,難以適應防災減災的需求。大部分縣級防雷技術服務人員理論基礎薄弱,與防雷技術服務要求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防雷裝置設計圖紙技術審核和竣工驗收等工作,對技術人員要求更高,而目前一段時期縣級氣象部門難以根本解決防雷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問題。

6、地方政府為了促進發展地方經濟,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對投資 建設部門進行政策保護,要求對一些服務性收費減免,甚至要求只服務不收費,導致縣級氣象部門防雷減災技術服務工作開展困難,甚至面臨氣象主管機構與政府部門直接衝突的問題。

7、防雷技術服務覆蓋率(即圖紙審核率、竣工驗收率、常規檢測率)偏低,還有部分縣級圖紙審核率幾乎為零。

二、防雷減災技術服務發展發展方向探索

(一)明確防雷減災技術服務發展定位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共事業,對發展防雷減災技術服務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彌補事業經經費不足的層面上,不能把防雷減災技術服務定位為簡單的“創收”,要進行防雷減災技術服務集約發展,就要在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發展理念和定位上找準位置。要從公共氣象服務的高度認識防雷減災技術服務集約模式的發展,凸顯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職能。集約化發展就要實現人員一體化、資金一體化、管理一體化,使其不僅是人力、財資源的整合,更是技術、理念的優化重組。按照政、事、企分開的原則,在成立獨立法人的氣象科技服務事業單位並明確科技服務機構服務主體資格的基礎上,按照獨立法人的氣象科技服務事業單位管理制度,積極探索成立集約化經營和管理的模式,增強全行業氣象服務實體的市場競爭力。

(二)集約發展的必要性

1、中國氣象局《關於加強和規範防雷減災工作的通知》(氣發〔20xx〕213)明確提出:要按照政事企分開的原則,建立、健全各級防雷組織機構,明確防雷行政管理、防雷技術服務和防雷市場經營等三種不同性質機構的工作職責,並嚴格按照各自職責開展工作,不得相互交叉。防雷行政管理機構和防雷技術服務機構要實現工作人員分離、銀行賬號分離以及印章分離。同時要求:省級和有條件的地、縣級氣象部門要成立防雷中心或檢測所等具有獨立事業法人資格的防雷技術服務機構,並按國家有關規定設立獨立銀行賬户;不具備成立獨立事業法人技術服務機構條件的地、縣,由上級具有獨立事業法人資格的防雷技術服務機構在當地設立分支機構,並依法開展各項防雷技術服務。

2、社會發展的需要。起步階段的防雷工作着眼於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社會的高速發展要求我們必須摒棄這種思想,樹立大防雷的概念,國家對防雷工作的定位要求以社會效益為主,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這就要求加快防雷減災技術服務體制改革,集約發展模式更能適合社會的發展,以切實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解決目前各自為戰、固步自封的問題。

3、雷電業務發展的需要。當前,防雷減災已經列入氣象基本業務範疇,雷電業務的發展要求提高科技含量,優化配置資源,充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集約模式發展更能提高防雷技術服務的效率和效益,能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

4、今年以來,計財處、人事處給予大力支持。人事處積極協商省事業單位法人登記管理局,先後為各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完成了獨立事業單位法人登記、申請了機構代碼;計財處多次與財政部駐濟南專員辦協商,已為大多數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開辦了基本帳户,其餘單位正在辦理中。具有獨立法人、獨立帳户的市級雷電防護技術中心的規範,具備了市縣集約發展防雷技術服務的基本條件。

三、防雷減災技術服務市縣集約發展實施辦法

鑑於上述原因,我處組織在外省調研、本省試點的基礎上,確定以下防雷減災技術服務市縣集約發展實施辦法。

1、各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防雷中心)註冊登記為獨立事業法人單位,並通過財政部駐山東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簡稱“財政專員辦”)批准開立基本銀行賬户。

2、由市氣象局行文批准成立“xx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xx縣(市、區)防雷所(或分中心) ”,根據原有防雷中心的註冊名稱,也可稱“xx市防雷中心xx縣(市、區)防雷所(或分中心)”,下同,取代各縣(市、區)原有防雷中心的防雷技術服務職能,接受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的財務管理、技術管理、技術支持和培訓。

3、已經取得獨立事業法人資格並且申請到獨立銀行賬户的縣(市、區)防雷中心可以不成立防雷所(或分中心)。

4、由各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為各縣級分支機構掛牌(場所最好與縣氣象局異地),刻章,業務章為“xx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xx縣(市、區)防雷所”,財務章為“xx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xx縣(市、區)防雷所財務專用章”。

5、各縣級分支機構負責人和業務技術人員由中心統一聘用(各分所要有3名以上工作人員,其中至少有2名取得防雷檢測資格證,要熟悉防雷圖紙審核及驗收,鑑定和技術評價等業務,由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考核合格後聘用)。不得聘用縣局負責人和行政審批、執法人員為防雷所工作人員。同時建立完善的人員聘用、培訓、管理制度。

6、各縣級分支機構獨立開展業務工作,接受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的技術監督、檢查和指導,同時接受當地氣象主管機構的監督管理。受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的委託,縣氣象局可代為監管防雷所的日常服務質量和財務狀況(由市防雷中心出具委託書)。外部法律責任(法人單位管理、資質管理、賬户管理、收費許可證管理、税務管理等)統一由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承擔。

7、根據銀行賬户管理規定,由計財處報財政專員辦批准後,統一在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賬户下開設各縣級分支機構分賬户(一般賬户或專用賬户);市財務核算中心為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及各縣級分支機構各建立一個賬套,由市財務核算中心統一管理和會計核算。

8、各縣級分支機構財務管理工作按照《山東省市級雷電防護技術中心各縣級分支機構財務管理辦法》執行(各地市可以在本辦法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完善)。

9、各縣級分支機構實行獨立成本核算,自負盈虧。採用“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辦法開展集中會計核算。

10、各縣級分支機構的税費、管理費、房屋租賃費、水電暖等辦公費以及外聘人員的工資等納入本分支機構的運營成本。

1、各縣級分支機構在當地租賃的房屋、辦公設施,使用水電暖、雷電預警預報、氣象信息等資源,要與資源提供單位簽訂租賃協議。

2、各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辦法。例如,要建立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工作管理制度等。

四、防雷減災技術服務市縣集約發展財務管理辦法

1、為加強市雷電技術防護中心(或市防雷中心)各縣級分支機構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按照集約化運行方式,進一步規範各縣級分支機構的財務管理方式,根據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氣象科技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氣發〔20xx〕268號)和《關於印發〈氣象科技服務財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氣發〔20xx〕302號)的有關精神和《山東省氣象科技服務財務管理實施辦法(暫行)》(魯氣辦發〔20xx〕68 號)和《山東省氣象科技服務管理實施辦法(暫行)》(魯氣辦發〔20xx〕127號)具體要求,結合我省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辦法。

2、本辦法適用於我省各市雷電技術防護中心及各縣級分支機構。

3、堅持各縣級分支機構預算管理體制不變、單位理財機制不變和財務管理內部法律責任不變的原則。各縣級分支機構的日常財務工作由市雷電技術防護中心委託所在縣氣象局代為監管,外部法律責任(法人單位管理、資質管理、賬户管理、收費許可證管理、税務管理等)統一由市雷電技術防護中心承擔。

4、採用“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辦法開展集中會計核算,財務管理權和會計核算權相分離。所有縣級分支機構經濟業務要全部納入市財務核算中心統一核算和管理。會計核算業務以外的財務管理事項仍由各縣級分支機構辦理。

5、各縣級分支機構應配備兼職報賬員1名,兼職報賬員必須由本單位在職人員擔任,可由各縣局現有財務報賬員兼任。

6、收入管理:各縣級分支機構統一在市雷電技術防護中心賬户下開設分賬户(一般賬户或專用賬户,僅限防雷技術服務使用),由市財務核算中心統一管理。各縣級分支機構應將防雷技術服務收入及時交存到銀行賬户,最遲不得超過3日,嚴禁截留、坐收坐支。其它經營性收入不得存入該賬户。

7、銀行賬户支出流程:對數額千元以上的款項支出,必須由各縣級分支機構負責人報所在地監管負責人批准,通過辦公網(特殊情況電話通知)先行報送市財務核算中心,經核實無誤,按照規定報市局有關監管領導同意後才能支出。

8、原始憑證審籤流程:各縣級分支機構必須保證原始憑證的真實性與合法性。具體流程:各縣級分支機構發生經濟業務→取得原始憑證→經辦人簽字→報賬員稽核→縣級分支機構負責人審核批准→所在縣監管負責人審批→報賬員定期彙總結報→市財務核算中心審定→數額千元以上的支出由市局監管領導籤批(各市局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有所調整)。

9、市財務核算中心負責各縣級分支機構會計檔案的整理歸檔工作。依照《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統一管理集中核算的各單位會計憑證、會計賬薄、會計報表等資料。

10、各縣級分支機構報賬員負責按照規定將每月發生的經濟業務原始憑證(收費票據和支出票據)送交市財務核算中心和監管領導審定、籤批。

1、各縣級分支機構出納應嚴格按照現金管理和銀行結算制度辦理現金收付及銀行結算業務,不準簽發空頭支票,不準向外出租出借銀行賬户。

2、發票管理:市財務核算中心負責收費發票的統一管理。由市財務核算中心主管會計負責到税務機關為各縣級分支機構辦理税控機(或税控器),各縣級分支機構要嚴格按照税控機操作規程出據發票,不得使用其它發票。在收費過程中,不管客户是否要求開據發票,均應開據收費發票。

3、税收管理:各縣級分支機構應繳納的營業税等税種由市財務核算中心統一計繳,期末按各分支機構收入額分擔。凡本年度收支有結餘或其他情況被税務機關征收所得税的按其應承擔的份額承擔。

4、科技服務報表上報:各縣級分支機構的收入支出按月計入所在縣(市、區)氣象科技服務報表,不得重複統計。

5、本制度在執行過程中,若與國家政策及上級主管部門有關規定相沖突的從其規定。

五、推進防雷集約發展的實施步驟

以上兩個辦法已經過省局辦公會研究審定,原則性通過。下步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將召開全省市縣集約發展防雷技術服務工作研討會,各市分管副局長、市雷電防護技術中心主任參加。深入研討兩個辦法的有關細節問題,再進一步完善有關內容。

2、根據研討情況,進一步修改管理辦法後,以省局文件下發執行,分步實施。

3、法規處與計財處做好有關事項的技術指導和協調工作。

4、及時研究解決在實施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

【第2篇】現代文化服務發展調研報告

文化產業發展已進入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機遇期,調研組認為。市應像抓工業立市那樣抓文化產業,像 大建設那樣,狠抓文化產業的大發展,一定會有力助推我市經濟發展,也必將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對貫徹落實,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着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初步瞭解了市文化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市政協“發展現代服務業”於今年

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採取聽取情況通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本地文化企業及赴 市學習考察等多種形式。

一、市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隨着加快實施“文化強市”戰略,近年來。市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逐年提高,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羣眾文化需求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產業規模初具

省級文化產業基地4個,市現擁有安美文化藝術中心、國家

2產業結構逐步改善

市文化產業結構漸趨合理,從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次看。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分量明顯突出。據普查,市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增加值之比為直接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服務”業佔絕對主導地位(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各行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0.99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為69.5%比上年增長26%提供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相關文化服務”業(文化產業的相關層)增長明顯較快,各行業實現增加值13.64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5%比上年增長38%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核心層文化產業,全省文化產業中所佔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領優勢明顯。

3文化企業實力增強

4文化事業持續發展

5體制改革不斷推進

市文化體制改革相繼推出一系列舉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近年來。進一步理順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實現了政企、政事分開,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得到切實轉變;二是完成了宣傳文化系統5家經營性事業單位的事轉企”改革和四家電影放映單位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啟動了文博圖等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專業藝術院團目前正按照“出人、齣戲、出效益”思路積極推進改革。這些舉措進一步激發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主要問題

市文化產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績,從調研瞭解的情況看。但總體還處於起步、探索、培育階段,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8%以上的目標。市的文化產業發展任重道遠,一些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1管理機構有待加強和理順

涉及多個行業和部門。目前我市尚未成立專門的統抓統管的文化產業管理機構,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的融合。致使一些政策和項目的落實乏力推進。

市政府機構改革,從政府管理部門來説。經有關部門批准,市文化局作為全市文化塊面的管理機關,單獨設立了文化產業處,指導、協調全市文化產業工作,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經費,文化和廣電合併後,取消了獨立的文化產業處及相應的編制和財政經費,相關工作納入局科技處(文化產業處)處室工作職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廣電局科技處工作職責,涉及到文化產業的職能大大削弱,和現在各級領導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及市場的迅猛發展勢頭極不相稱。

2文化產業總量和比重偏低

3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不均衡

4文化產業和產品存在特色危機

科教人才資源豐富, 歷史文化底藴深厚。三國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濱湖新城已成為“名片”同時,作為省會城市,還有着融匯 各地文化的優勢地位。但是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開發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業態尚未形成。現有的文化產品多處於粗放型經營,缺乏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和後續的配套經營。大多數文化產品缺乏創意和創新,缺少能夠體現 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政府支持和鼓勵文化產業的決策受到文化企業的普遍認同和歡迎,近年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合發〔〕22號)市政府《關於印發 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試行)通知》合政〔〕89號)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等,對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目前為止,尚未出台具體的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配套政策;文化產業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沒有建立,許多統計數字都是普查數據;政府扶持、政策傾斜、税收及土地優惠的力度還遠遠不夠;文化市場、行業規範和投融資等體系還不健全;為文化企業提供技術創新、信息諮詢、市場拓展、人才培訓等方面還沒形成完整、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平台,特別是民營文化企業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產業精英人才缺乏

奪取文化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決勝因素。文化產業需要高層次複合型人才,一是缺乏文化創意人才。文化創意人才是文化產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尤其需要既通曉文化產業內容、又具有自主創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產品研發又懂藝術創作的實用專業人才,以及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層次文化領軍人才,而現有的人才儲備遠遠不夠;二是缺乏文化經營人才。文化經營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數量和質量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市的文化經營人才屈指可數。

三、發展我市文化產業的建議

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羣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瞭方向。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誌,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可以説,沒有文化的發展繁榮,就難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因此,針對存在問題,就進一步促進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確立文化產業的支柱地位

推動產業發展2設立專門機構。

一項系統工程。現有的工作機構已經適應不了產業發展的需求,文化產業的發展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協調不了各種關係,必須建立健全新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議成立 市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宣傳、文廣、財政、規劃、國土等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可參照蕪湖的經驗,定期召開協調會和企業家座談會,協調重點項目的推進落實,聽取意見,改善投資及政策環境。政府職能部門設立文化產業辦公室,具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專項經費,具體實施和落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工作,行使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日常協調推進和統一調控、監管職能。

紮實有力推進3修訂完善規劃。

缺乏權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市的文化產業規劃目前還停留在行業規劃和部門規劃層面。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建議在十二五規劃制定中,將文化產業真正放到支柱產業的戰略地位,作為全市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合理佈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層次。同時,強化規劃的貫徹力度,由市委、市政府來推動落實,用規委會、土委會的工作力度來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

做大做強文化企業4培育龍頭骨幹。

既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文化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又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建議政府對我市各類文化企業有重點、有階段、有針對的扶持。一是對特色鮮明、實力較強、成長性較好的文化企業如“櫻藝緣”動漫、綜藝、音谷”與中科院聲學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較長產業鏈,能夠形成企業集羣的好項目,通過出台土地、税收、規劃、金融等相關優惠政策,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將其打造為上市公司,按現代企業制度及股份制方式運作,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化企業;二是對一些由於歷史原因造成體制不順、競爭乏力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行必要的經營體制改革。例如三個專業演出團體,如果還在國字”號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須轉變思想和機制,通過產權交易、共同投資、公司化運作等形式,掛大靠強,實施重組,實現新生,及至做活做強。

發揮項目帶動作用5實施大項目戰略。

發揮大項目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一是藉助外力,強化項目帶動。積極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特別要吸引具有雄厚資金、經營策略和營銷人才優勢的外來文化投資企業落户 有重點地打造象蕪湖方特這樣的產業航空母艦;二是確定重大項目,實施定向招商。結合老城區改造,將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戲曲休閒一條街;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藴的類似於“合鋼”這樣的老企業,其所閒置的部分廠房,可以作為 早期工業文明遺址保留下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文化產業開發,改造成為具有文化、藝術特色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等等。可採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強後,再退出方式,如無錫尚德公司那樣,政府投入的資金可以逐步退出。這部分資金可以循環使用,支持新的企業發展。通過大項目的實施,既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也能帶動周邊傳統餐飲業、商業、旅遊業的繁榮,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戲,各方共贏局面。市應抓住 10年舉辦全國體育大會的契機,有力帶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成立文化產業投資公司6設立專項基金。

使其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以股權投資的方式參與骨幹文化企業的組建和發展。儘快組建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像城建投資公司那樣對基金進行管理和運作。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可多渠道籌措,一是幫助骨幹企業儘快上市融資;二是大項目、大工程可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融資;三是可以廣泛動員社會資本投資於文化產業;四是可以通過財政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項目補貼、貸款貼息、獎勵、融資擔保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加大對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各類風險投資機構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成立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公司、小額貸款擔保公司以及風險擔保公司,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採取政府引導、資本運作、扶優扶強的模式,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投資結構,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體系

沒有出台專門的具體的文化產業政策。而外地許多城市已走在市的前面,目前我市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還不完善。例如,蕪湖市從起,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不少於1000萬元動漫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用於對動漫產業的獎勵。建議市政府吸納各地經驗並結合我市實際,儘快研究制定較為系統、操作性強、細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業進行税費減免;享受比工業用地更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信貸融資、資產處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進行資本運作;人才問題上構建合理的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機制;建立我市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知識產權保護和文化產品審批權限等方面參照先發地區做法等。

【第3篇】金融服務發展的工作報告

金融服務發展的工作報告範文

近年來,由於金融服務方面的發展,支付清算服務成為了金融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支付清算服務深度加深和廣度擴展,加強了與各個行業、百姓日常生活的聯繫,支付清算服務行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一、支付清算服務經濟

央行行長曾指出:支付清算是金融行業新的發展方向,它對經濟金融活動的安全和效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金融市場的核心設施,現代化的支付清算系統負責處理清算機構之間的支付業務、市場的交易資金清算。建立健全高效快捷、安全穩定的現代化支付清算系統,對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市場經濟穩定、提升清算服務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新的形勢下,一方面農村商業銀行要以服務經濟發展、保持資金渠道暢通為目的,加大在零售行業的支付力度,活躍零售消費市場,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從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商業銀行要大力推廣電子支付業務,普及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支付工具,將現代支付方式所帶來的便利惠及到每一個人,也要為中小型企業提供相應的支付清算服務,推動金融服務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發展迅速,科技不斷進步,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農村商業銀行要在清算服務行業的競爭中取得獨到的優勢,就必須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前提下,繼續堅持與民合作、共同發展的先進理念,農村商業銀行要充分發揮其在農村中小型企業支付清算渠道作用優勢,建立靈活的支付機制,利用靈敏的市場觸覺開展業務,進一步的加深相互合作,為社會經濟提供高效、安全、便利的`支付清算服務。

二、支付清算服務民生

隨着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各種智能終端的不斷普及,以及各大銀行加大了在電子支付的推廣力度,支付清算服務能更好地滿足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支付需求,最主要體現為小額支付。小額支付採取小額批量處理,定時將支付信息進行轉發,使資金在規定時間軋差清算。目前小額支付的主要業務在收繳水電氣費用、按揭代扣等第三方支付方面。隨着支付機構的不斷創新,支付清算在餐飲、超市、服飾等方面的業務得到了發展。農村商業銀行結合自身優勢,利用分行的數量優勢,定位與城鎮居民的水電氣費支付方面,為廣大羣眾提供了便捷、安全的繳費方式,也減少了相關單位的工作量。

我國支付清算行業出去剛剛起步的階段,農村商業銀行應加大在支付方面的創新,發展多渠道的支付方式,積極推廣和宣傳支付清算的的優勢,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方便人民羣眾的生活做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zichazijiu/8gvj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