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春雪讀後感的感想

讀春雪讀後感的感想

讀春雪讀後感的感想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就是這本書太像《源氏物語》了,人物設定也好,感情基調也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春雪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春雪讀後感1

小説很美,講述兩個出身高貴的青年人的愛戀,青春戀情本就自帶着美好的霞彩,更何況,故事裏叫做“清顯”和“聰子”的年輕男女,在三島筆下美得驚人,純潔地驚人。清顯家松枝氏,是明治維新後發跡的武將之家,新式華族。清顯的父親,是位極樂天又伶俐的侯爵,母親雖然生了張含憂帶悲的長相,卻同父親一般,情感極為粗糙。清顯的父親,羨慕舊式貴族的優雅,將兒子清顯送去綾倉家教育。因而,和自己“暴發户”般追求表面浮華和新式的家庭相比,清顯顯得格格不入了些,他美麗,纖弱,敏感,是為感情而活,連他自己都覺察到自己同這個家族是多麼地不和,他稱自己是“紮在家族手指上的一根美麗的荊棘”。

和“還是個孩子”的清顯不同,聰子雖然一樣年輕,卻成熟智慧地多。從年幼起,聰子就比清顯要聰慧和沉穩。她美麗、聰慧又可愛,可是在這場愛戀中,清顯作為掌握戀愛權力的人,是主導所有的。而讓還是個孩子的清顯,掌握兩個人的命運,故事的悲歡早已寫定。而這種權力,一是男權社會給予,能讓一個少年握了那麼多人命運的軌跡,而這個懦弱又情緒化的少年是根本不自知的,清顯從來也不曾懂得何為責任,不曾想過承擔,在他少年般清朗的澤園裏,他永遠能做到只憑感情去選擇,去拒絕,去生活;那麼聰子呢?難道她不明白,清顯致命的弱點,會如何註定這是一場聲勢浩大卻不得不徒然結束的鬧劇?我想,她是知道的。當清顯還不曾想,兩人在天皇敕許賜婚下偷情意味着什麼,聰子卻已經明白了前路是何種模樣,她對本多説,自己沒有遺憾了,哪怕下一刻死去。這個少女,冰雪聰明,如果她愛的不是這樣一個任性又驕矜的少年,應該會很幸福。

清顯,明白自己有多美,這讓他成為一個驕矜又驕傲的美少年。他超乎想象地敏感。水晶般的心,脆弱又堅硬。清顯與聰子的愛情悲劇,透着種純粹的悲傷。和楊家女將或者孔雀東南飛的愛情悲劇不同,三島筆下的愛情悲劇,簡單得多,它激不起除了純粹傷感外的情感,無關乎憤慨,無關乎悲壯,只有傷感。在清顯難以言説又捉摸不定的情緒下,聰子的愛情和兩人的命運,也就在這樣模糊中曲折起伏着。保持着驕傲和不明白來源的驕傲,清顯決意失去聰子,比起戀愛的責任,婚姻的責任,他好像只想享受純粹的戀愛感情。他是什麼時候明確自己其實的確是深愛着聰子的呢?在天皇的敕許下達之後,在“決不可能”中,他明確了,原來自己是深愛着聰子的。他是任性的。在明確了之後,他彷彿忘記了自己長達半個月對聰子的不理不睬,對聰子“請清少爺想想辦法”絕望呼救的漠然,他帶着因為明確情感而感到的清明愉悦和厚顏,又一次裹挾了聰子。清顯的美和細膩,像極了賈寶玉。

春雪讀後感2

清顯與聰子的愛情悲劇,透着種純粹的悲傷。和楊家女將或者孔雀東南飛的愛情悲劇不同,三島筆下的愛情悲劇,簡單得多,它激不起除了純粹傷感外的情感,無關乎憤慨,無關乎悲壯,只有傷感。在清顯難以言説又捉摸不定的情緒下,聰子的愛情和兩人的命運,也就在這樣模糊中曲折起伏着。保持着驕傲和不明白來源的驕傲,清顯決意失去聰子,比起戀愛的責任,婚姻的責任,他好像只想享受純粹的戀愛感情。他是什麼時候明確自己其實的確是深愛着聰子的呢?在天皇的敕許下達之後,在“決不可能”中,他明確了,原來自己是深愛着聰子的。他是任性的。在明確了之後,他彷彿忘記了自己長達半個月對聰子的不理不睬,對聰子“請清少爺想想辦法”絕望呼救的漠然,他帶着因為明確情感而感到的清明愉悦和厚顏,又一次裹挾了聰子。清顯的美和細膩,像極了賈寶玉。

清顯這般的愛戀,只在一個純淨的小小世界裏,包納了聰子和自己。可是,這樣小而美的純粹情感的世界又能維繫多久呢?這場聲勢浩大的企圖,終究,像海水一般,不遠千萬裏野心勃勃地奔襲而來,卻只能臣服在陸地的征服下。

有人看完小説,很是不能理解。是清顯自己,一步步地埋下了命運的地雷,將自己的愛情和肉體炸得粉粹,的確難以怪罪他人。但是看完小説,倒也能理解清顯。年少時的愛戀,恰如夏日晴空,渴望雷霆的暴雨,奮不顧身地想燃燒想噴湧想毀滅。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曾説,人的一生中是由幾次成長危機作為節點而連續起來的。青少年時期的成長危機,是致命而危險的。度過了這一時期的成長危機,就能平順地朝向下一個人生節點前進,但若是沒有,就只能夭折在這裏。清顯的愛戀太噴湧,他又一心只為感情而活,難免那麼早就耗盡了生命力。理智而規矩的本多在看清顯的那些夢日記時,不知道是否會贊同或者羨慕這樣熱烈而短暫的愛與生命。

看完小説,除了故事之外,我還接的三島文字中流淌的無形之物。迷夢中,似乎感到,那些文字一個個在香煙裊裊中也氣化蒸騰了。它們掙脱墨色的形體,幻化成一片霧狀,成為形而上的、只可意會不可言説的“意”。三島描繪月修寺冷寂的山林,湖心島次第漸染的紅葉,冬日裏凍的僵硬的土地,還有日俄戰爭畫面裏蕭瑟的荒原....它們疏朗冷漠,給人平靜的寂滅感。這種寂滅的傷感,一點也不激烈,不會引起你內心的波動,不會惹來淚水,只是讓你會忍不住地歎息出來。日本文學中的這種涼意,就如橫濱的冬日吧,不徹骨卻浸心。

春雪讀後感3

書非借不能讀也,在首圖借來的書,在臨近歸還之日前趕在返程回家前啃了三天,終於看完了。這本書是陳德文譯作的,沒讀過其他譯者的作品,也不曉得原文是否就是這麼細膩優美的文字,單單看中文版,慚愧的説,裏面有不少中字我都不認識。

初識三島由紀夫是因為去年要去日本看金閣寺想做些功課,然而匆忙出發沒有實現,後來看黃磊黃小廚的美食節目裏面撒雞湯又提到了這本金閣寺,一直就留了個念想。辭職後一直感覺在虛度光陰無所事事,那天在首圖本想借金閣寺,明明看到在庫找了半天書架就是找不到,無緣,看到其他三島的書擺在那裏,嶄新的像是沒有被人開封過一樣,而且封皮清爽極簡,於是就拿着這部厚書回來了,中間由於出去玩了一圈一直沒開始,前幾天終於迫於還書壓力讀完了,趕在回家前把讀後感記錄一下。

一直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寫所謂的評論,這些都是自己像日記一樣的感想記錄而已。這類作家已經離開多年,作品早有後人評斷分析,我酷愛這類,因為一定不會浪費時間在一些所謂的暢銷而只是包裝出來的書,畢竟對於自己的文學素養和判斷力一點沒有自信。讀春雪中,每每有很多感觸卻不知道是什麼也不知該如何表達時,就打開豆瓣或者知乎搜搜看書評,喲,豁然開朗,於是讀這本書的一些想法也是像裁縫一樣取了好多優秀思考者的布料。

為什麼要讀書呢?説實話很多時候只是很虛榮的讓自我感覺沒那麼膚淺。因為淚點低、想得多、容易沉浸在書中或者電影中更別提現實中那些無能為力的人性陰暗面,總是努力拒絕深度,就想看個喜劇,最好穿插着一點點的哲理啟示,小説呢不僅要有劇情還要有昇華,就像小時候語文課跟作文寫作一樣。當然,世界那麼大,有好多想做的事想看的風景想穿越的歷史,然而現實就是既窮又懶,所以書籍跟電影電視劇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讓我們去體驗,去體驗嚮往的生活,跟主角一樣去想去看去做,所以,我要讀書、讀好書、好好讀書。

春雪讀後感4

之前就謝過自己讀故事有一個很簡單的分辨優劣的方法就是畫面感,讀着讀着自己好像就搭建了一場戲,畫面清晰準確,上一次有此感覺是《一個人的朝聖》。春雪描繪的場景,描寫的每個角色的心理,都太準確細緻,沒有遺忘任何邊邊角角,不給你留一絲空間去補充,知乎有個答主説三島就像洗腦一樣,把每個片段每個想法都掰碎揉捏成文字,全面移植到你的腦中,如果説有的作家是稍稍留白給你填滿你自己的想象力,而三島就是任由他的無邊想象力帶着你浸入。不得不説因為越來越浮躁的自己,讀個十分鐘可能就拿起手機刷個八卦的我,並沒有很認真的去沉浸在三島設下的場景中,不過即便這樣,他對於人心的描繪,常使我太有代入感,呀,這不就是我麼,這不就是我想的麼。

三島在我們看來略顯悲劇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性格,細膩敏感擰巴但充滿想象力,完全的體現在了他的文字中,他描寫的主人公清顯羸弱敏感又作,他對聰子的愛直至有了阻礙才迸發出來,還因為自己的自尊幼稚自以為是一次又一次的折磨自己跟愛人(當然,人家畢竟才19歲,你我十九歲時不也幼稚笨拙麼),最後的結局也是情理之中。經常會把三島的豐饒之海四部曲比作日本的紅樓夢,規模宏大,在特定的歷史下,以小見大,描寫人性,也同樣是在一個富庶階層,貴族生活,清顯和聰子也如寶玉和黛玉一樣。

雖然很多地方沒有細讀,也讀不懂,但三島在這部作品中藉由主角們討論了一些諸如佛、生死、因果輪迴、意識意志、西方哲學等等方面,很是佩服三島在那個年代會有如此多的思考,也可見他內心的糾結。有足夠多的見解卻找不到答案,是叫人思考後更加矛盾掙扎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偶爾會害怕自己思考或者深究的原因,沒有足夠大的胸懷跟聰明的才智,卻見不得世間不平不公之事,卻想深究未解之謎,試圖找到方法卻因資質平庸跟自私懶惰更加矛盾掙扎,唉。書裏面説到了“一個想象力貧乏的主兒,往往直接從現實的景象中獲得自己判斷的食糧,而一個想象力豐富的人,會立即築起想象的城堡,並把自己封閉與其中,關緊所有的門窗”,沒錯,想得太多反倒拘謹了自己,活的更累,清顯受此害,三島更是,但三島更是一個理想主義行動派,畢竟是想用自己悲壯的死亡來警醒世人的主兒。

春雪讀後感5

“世事皆幻象,人生皆虛無。”這是譯者的後記裏面提到的,在封底的扉頁上跟春雪的大結局一起出現,於是還沒讀之前就被劇透,讀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總結在腦中提醒我去尋找各種證據去證明主題,有了條條框框彷彿更難在圈外找到其他什麼隱藏的蛛絲馬跡的主題,更別提我這種讀的稀裏糊塗的人。今天還書前覺得讀後感內容太單薄,於是用印象筆記挑了幾段來做記錄。比如説清顯跟聰子相約看雪的那段,細膩的感情跟場景描述,彷彿我們就是清顯一樣,心靈相通,一起去體驗愛情,一起去品味初吻。比如説接下來本多的思考,他提到了個性,也許我們都認為自己與眾不同,然而時代中、時間洗禮下,我們會跟眾多我們認為平庸不堪的同齡人一樣,化為一個模式,最終後人看到的唯一的一個模式,也許跟我們不同,然而不重要。比如説王子們跟清顯本多在海邊的討論,時間與空間,感情與實體,歷史,轉生等等,我看的有些迷茫,也許再聰明點,才能讀懂哲學。比如説聰子對於死亡的理解,“我已經嚐到了活着的幸福,也就不會永遠貪婪下去。如果把這看作自己的特權,那不就是愚蠢的人麼?……”確實,如果已經覺得不枉此生,在面對那些艱難的困境下,離開也許就沒那麼悲痛了。比如説清顯好多次的內心剖析,自怨自艾,認為一切都不能改變,甚至也不願過多去解讀自己的夢,自怨自艾,而最終,他終於認清內心想法想要拼死一搏,去改變現狀的時候,也是他最後一次,賭注是自己的性命,諷刺的是清顯變了而現實沒有改變,也許是這就是門跡提到的因果,但更多的好像就是人的渺小跟無力,終究也改變不了什麼,畢竟人生皆虛無。

裏面的角色們貌似都是聽天由命的主兒,極少反抗極少鬥爭,彷彿一切都是宿命,生來就是為了死去而已,有點像迷茫的自己,只想當下,未來不願多做分析,把不如意歸結於命或者贖罪,不想去反駁,聽之任之,某些經歷造就了我這樣的性格,性格造就了我遇到這些經歷時會產生這樣的影響,明知道不好,明知道年輕人未來有很多可能性,卻真的缺少了好多活力跟憧憬,所以在讀這本書時好像也有了很多共鳴,“世事皆幻象,人生皆虛無“”,好像是給自己找了個特別好的結果,因為我畢竟改變不了什麼,即使有所改變然而歷史也只會記錄那大多數的模式而已。

春雪讀後感

標籤: 讀後感 春雪 感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133nq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