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種子課2.0》有感

讀《種子課2.0》有感

【概述】

讀《種子課2.0》有感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tangyouyu”為你整理了這篇讀《種子課2.0》有感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讀《種子課2.0》有感

作者:磐安縣尚湖鎮中心國小 曹巧君

有幸聽過俞特的課,課堂上,看到了學生的活躍與思維上的語出驚人。前幾天剛剛看完俞特作品《種子課2.0》,真真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本書不是理論,而是列舉了很多關於國小數學的課堂教學實例,有《一分有多長》《體積與容積》,《用字母表示數》《乘法分配律》等。在讀到除法的豎式計算時,俞特提到了許多老師在教學上會出現的情況,頓時覺得感同身受,同時俞特的特別的解救方法也給了我一些新的、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種子課,生長的課堂。如果將某一知識系統作為一棵樹,這棵樹的生長過程表現為若干節“課”,那麼,一定有一些課需要“蒔也若子”,充分理透脈絡;一定有一些課可以“置也若棄”,讓學生充分自主。“蒔也若子”的課,通常處於起點或節點,謂之“種子課”。“置也若棄”的課,通常處於點與點之間,謂之“生長課”。

以上這段話,是俞特的種子課1.0中有的內容。從這段話中,我們就知道種子課的重要性,他是生長課的基礎。像這樣重要的種子課,教師需要認真細緻地去備課,還要反覆的思考,與同事切磋其中的細節,讓孩子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

當然,我們可以看到,種子課的課程時間上的分配可以説是比較繁瑣的過程性的分配。如在本書中,俞特提到的除法豎式的寫法時,學生都可能出現延續了加減以及乘法的豎式的書寫方法,而這樣的想法明顯是有錯的,出現這種錯誤時,俞特也提到了教師通常會用到的三個策略。一是“震”字訣,二是“嚇”字訣,三是“拖”字訣。我承認在我的教學生涯中,也曾使用了這樣的策略。於是,確實出現了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少了。學生的問題為什麼越來越少呢?我也曾自己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學生的反應其實是教師給的,引導的。學生有問題,你應該怎樣給予孩子一些回答與引導?或者你應該怎樣來準確地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思索之後,才發現原來真的是自己在教材的理解上還存在着一些距離。尤其看來俞特的教學分析之後,才知道自己對於教材的挖掘還是不夠深入。

從教學的時間上看,如果用上一些策略,時間當然非常充分的,基本上用了10分鐘的時間就能完成教學任務,用剩下的時間來做很多的題目來進行鞏固。而第二種的環節上的設置以及與學生的互動就很明顯地需要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揣摩與理解豎式的正確寫法。而我們常説數學課是學生的思維訓練課,如果學生認為沒有什麼好想的,那麼數學將不再是數學。

所以,俞特説,種子課的慢其實不是慢,是數學的本質。平常的我們的課堂的快並沒有真正地快起來,而是對數學內涵的省略。這樣的慢是為了將來的快,讓學生理解到數學裏面的本質,才能有更多的思考,這樣也才能和學生有更多的共鳴。

我們的教材都是成人編的,老師經常將自己的想法變成學生的想法,想當然地以為學生是怎麼想的。當學生的想法異於成人時,我們把他定義為錯誤。我想很多老師都會有這樣的認識誤區,很多時候都會把學生異於我們老師的想法給否定,甚至歸為錯誤。可是,我們體會過學生面對錯誤時的無奈嗎?學生為什麼漸漸失去學習的激情或動力,而把學習當成是一種任務?難道不是一次一次的無奈堆積而造成的嗎?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兒童與成人的數學學習的差別,從兒童真實可見的經驗入手,學生則會十分樂意參與進來,並在參與的過程中慢慢地理解數學。有時候,我們只是改變一個詞的説法,也能讓學生覺得自己更加地貼近老師,更加的貼近數學了。這些改變,也許是我們老師們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做的思考。

《種子課2.0》這本書,給我們數學教師新的認識和啟發,當放下這本書的時候,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就該認真地思考,今後我的課堂,要怎麼更好地面向全班學生,我應該怎樣去教對數學課。如果只是仍然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可能不僅僅是學生的思維的不進步,更多的則是教師的不作為。今後,砥礪前行,我會一步一步去前進。

標籤: 有感 種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1w45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