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我的大學》讀後感多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多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多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1

“十一”假期,我抽空拜讀了高爾基的《我的大學》。

《童年》、《我的大學》和《在人間》是蘇聯偉大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著名的三部自傳體小説,作者通過對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和命運的描寫,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我們上一代人的成長。作者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沙俄專制下的黑暗與罪惡是他成長的獨特的社會背景,也鑄造了他獨特的成長方式。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義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是高爾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寶貴財富。小説以其現實主義寫實風格和熱情勇敢的生活態度征服了全世界無數讀者的心。它問世之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鼓舞着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勇敢前進。

作品敍述了少年的“我”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裏他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接受方方面面的生活考驗,受到各種思想的啟迪和教育,對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初步探索,這所大學為他展現出一個越來越廣闊的世界。在那裏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裏學不到的知識,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作者是一個孤兒,沒有人給他呵護,沒有人給他引導,獨自成長在一個底層世界,他大敞着年幼的心,睜大眼睛觀察周圍的一切。他的觀察不成體系,甚至雜亂無章,但就是這樣的觀察使他倔強地成長了起來 。作者從小善良懂事,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一個貧困中學生家裏。他會很早發現這位可憐的媽媽的廚房哲學,分給他的每一塊麪包,在他心中都“如巖石般沉重”,由此他決定“出去找點活兒幹,自個兒養活自個兒”。在暴風驟雨的日子裏,躲在廢墟底下的大地洞裏,他頓悟“上大學——美夢而已”,而他又動情地寫道:“這個地方令我永生難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學”。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個成長片段。面對苦難的生活,他沒有一點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滿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難的日子很漫長,他對自己説:“苦難的日子裏我變得更加堅強了,我並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運降臨,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年少單純,在苦難面前,他更深切地覺察出的是苦難帶來的無與倫比的財富!

他生活在沙皇專制的時代,他那雙敏鋭的眼睛見證了當時俄羅斯民眾的生活及思想真實——底層民眾庸俗、空虛、無奈、褻瀆,同時又具有在苦難的洗禮中積澱出的善良、樂觀、吃苦等美好的人性。他們的醜陋與美好無掩無餘地裸露在作者觀察的眼睛裏,對於人們那些粗俗甚至低級下流的舉止,他流露出淡淡的悲傷和無奈,但他富有同情心,他滿眼都是善,所以,那些醜陋甚至不顯得骯髒;他極力讚美人們的美好,美好的思想,美好的歌聲,甚至是一點點美好的流露,在他眼裏,這些美好閃爍着高貴的純淨的光澤——他幾乎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一講到女人,他就眉飛色舞,手舞足蹈,情緒激昂,從他那被打得殘疾的身體裏發出一種令人作嘔的痙攣。即使如此,我依然全神貫注地聽他講話,憑直覺我知道他的語言很美”;“他的聲音並不美妙,還略帶沙啞,但語言十分動人,真像夜鶯在歌唱”;在他眼裏,勞動是一種心曠神怡的戰鬥,“我真想跑上去這兩條腿的動物,親吻他們,他們幹活時那麼機智靈活,真讓我心馳神往”,在簡單的純淨的心裏,他學不會去在意生活的艱辛,更多的他會直接發現苦難中的美麗,感恩它,讚美它,並在這些盪漾在苦難的河流中的真、善、美中尋找成長的底氣。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只是一隻空空的口袋裏面沒有善,同樣也沒有惡。成長的過程就是充實這隻口袋的過程。當還不會辨是非的時候,我們甚至會把惡當作寶貝珍藏。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直接發現並深刻地記住善。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聽到重重疊疊的抱怨,那是因為在成長的路上,我們變得成熟起來,不安分的心積極地追求如同世界般的複雜。當遇到麻煩甚至苦難的時候,我們往往不是為苦難所累,而是為我們面對苦難的態度所累。縱使世界萬般複雜,我們時常會身不由己,但我們仍需要保持一份濃郁率真的心氣,成長從這裏開始,也必將在這附近達到它的極致。如果成長照應這個迴環,我們會活得更灑脱而有意義。

作者從小渴求新知,追求自由,立志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為了追求他心中那個不太清晰卻十分美好的前程,他邁力地積極探索。但成長中的人的招架能力畢竟有限,各種各樣的思潮向他湧來,而他也越來越發現真正的生活現實。浩浩人流中的大多數人都遵循着狹隘的生活準則,先進分子的努力甚至不堪一擊,他被捲入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的糾纏中,他在這個旋渦裏情緒波動,驚恐莫名。紛繁的意念衝撞着他,無論如何也抓不到真正的要點,他覺得“我就像被什麼人拖到了一個陰暗的角落,讓我飽覽了大千世界的假、醜、惡,我受夠了”。這種混亂竟讓他下了自殺的決心——也許永遠的退出是最好的解脱——但他沒有成功,他還要活下去,並且要好好地活。幾乎每個人都有陷入混亂甚至瀕於崩潰的時候,告訴自己,這決不是終點,耐心堅持,耐心同周圍的環境交流,總會找到突圍的出口。沒有不止息的風,就看自己能不能頂風前行。穿過這段惡劣的天氣,就邁上了成長高樓的新一層。

《我的大學》至今仍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激勵了幾代人從高爾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氣和信念。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作品後,我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而且還向我們展現了世紀之交廣闊的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曆程。高爾基出身貧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欺凌與虐待。就是在這悲慘而又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生命力頑強的小草,艱難的生長並且綻放。我多麼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棵“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啊!多麼渴望像他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面對,甚至會半途而廢。主人公那種強烈的讀書慾望以及頑強的學習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書,卻讓它們閒着,難道是“書非借不能讀?”不,自以為知識已經很豐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説“學無止境”嗎?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才真正體會到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這部書是1923年完成的,此時作者已55歲。對於一個投身革命且年過半百的人,用筆真切地再現少年時代的生活,他筆下流出的全是記憶的精華,含着倔強而又謙誠率真充滿智慧的氣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心總被某種東西激盪着,思維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閃亮,我不能抑制自己,我要留住這些火花——這些成長的箴言。《我的大學》——我的大學!我感到很幸運在上大學之前接觸了這部書,又在大學的實際生活裏反覆地體會其中的意味。它們對我是如此地重要,我要趕快留住它們,並把它們獻給同我一路成長的人。

《我的大學》讀後感2

《童年》、《我的大學》和《在人間》是蘇聯偉大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著名的三部自傳體小説,作者透過對自我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和命運的描述,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我們上一代人的成長。作者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沙俄專制下的黑暗與罪惡是他成長的獨特的社會背景,也鑄造了他獨特的成長方式。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好處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是高爾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寶貴財富。小説以其現實主義寫實風格和熱情勇敢的生活態度征服了全世界無數讀者的心。它問世之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鼓舞着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勇敢前進。

作品敍述了少年的“我”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裏他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理解方方面面的生活考驗,受到各種思想的啟迪和教育,對人生的好處和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初步探索,這所大學為他展現出一個越來越廣闊的世界。在那裏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裏學不到的知識,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最終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作者是一個孤兒,沒有人給他呵護,沒有人給他引導,獨自成長在一個底層世界,他大敞着年幼的心,睜大眼睛觀察周圍的一切。他的觀察不成體系,甚至雜亂無章,但就是這樣的觀察使他倔強地成長了起來。作者從小善良懂事,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一個貧困中學生家裏。他會很早發現這位可憐的媽媽的廚房哲學,分給他的每一塊麪包,在他心中都“如巖石般沉重”,由此他決定“出去找點活兒幹,自個兒養活自個兒”。在暴風驟雨的日子裏,躲在廢墟底下的大地洞裏,他頓悟“上大學,美夢而已”,而他又動情地寫道:“這個地方令我永生難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學”。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個成長片段。應對苦難的生活,他沒有一點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滿了感恩和期望。他明白苦難的日子很漫長,他對自我説:“苦難的日子裏我變得更加堅強了,我並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運降臨,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年少單純,在苦難面前,他更深切地覺察出的是苦難帶來的無與倫比的財富!

他生活在沙皇專制的時代,他那雙敏鋭的眼睛見證了當時俄羅斯民眾的生活及思想真實,底層民眾庸俗、空虛、無奈、褻瀆,同時又具有在苦難的洗禮中積澱出的善良、樂觀、吃苦等完美的人性。他們的醜陋與完美無掩無餘地裸露在作者觀察的眼睛裏,對於人們那些粗俗甚至低級下流的舉止,他流

露出淡淡的悲傷和無奈,但他富有同情心,他滿眼都是善,所以,那些醜陋甚至不顯得骯髒;他極力讚美人們的完美,完美的思想,完美的歌聲,甚至是一點點完美的流露,在他眼裏,這些完美閃爍着高貴的純淨的光澤,他幾乎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一講到女人,他就眉飛色舞,手舞足蹈,情緒激昂,從他那被打得殘疾的身體裏發出一種令人作嘔的痙攣。即使如此,我依然全神貫注地聽他講話,憑直覺我明白他的語言很美”;“他的聲音並不美妙,還略帶沙啞,但語言十分動人,真像夜鶯在歌唱”;在他眼裏,勞動是一種心曠神怡的戰鬥,“我真想跑上去這兩條腿的動物,親吻他們,他們幹活時那麼機智靈活,真讓我心馳神往”,在簡單的純淨的心裏,他學不會去在意生活的艱辛,更多的他會直接發現苦難中的美麗,感恩它,讚美它,並在這些盪漾在苦難的河流中的真、善、美中尋找成長的底氣。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只是一隻空空的口袋裏面沒有善,同樣也沒有惡。成長的過程就是充實這隻口袋的過程。當還不會辨是非的時候,我們甚至會把惡當作寶貝珍藏。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直接發現並深刻地記住善。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聽到重重疊疊的抱怨,那是因為在成長的路上,我們變得成熟起來,不安分的心用心地追求如同世界般的複雜。當遇到麻煩甚至苦難的時候,我們往往不是為苦難所累,而是為我們應對苦難的態度所累。縱使世界萬般複雜,我們時常會身不由己,但我們仍需要持續一份濃郁率真的心氣,成長從那裏開始,也必將在這附近到達它的極致。如果成長照應這個迴環,我們會活得更灑脱而有好處。

作者從小渴求新知,追求自由,立志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為了追求他心中那個不太清晰卻十分完美的前程,他邁力地用心探索。但成長中的人的招架潛力畢竟有限,各種各樣的思潮向他湧來,而他也越來越發現真正的生活現實。浩浩人流中的大多數人都遵循着狹隘的生活準則,先進分子的努力甚至不堪一擊,他被捲入夢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的糾纏中,他在這個旋渦裏情緒波動,驚恐莫名。紛繁的意念衝撞着他,無論如何也抓不到真正的要點,他覺得“我就像被什麼人拖到了一個陰暗的角落,讓我飽覽了大千世界的假、醜、惡,我受夠了”。這種混亂竟讓他下了自殺的決心,也許永遠的退出是最好的解脱,但他沒有成功,他還要活下去,並且要好好地活。幾乎每個人都有陷入混亂甚至瀕於崩潰的時候,告訴自我,這決不是終點,耐心堅持,耐心同周圍的環境交流,總會找到突圍的出口。沒有不止息的風,就看自我能不能頂風前行。穿過這段惡劣的天氣,就邁上了成長高樓的新一層。

《我的大學》至今仍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激勵了幾代人從高爾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氣和信念。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作品後,我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並且還向我們展現了世紀之交廣闊的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曆程。高爾基出身貧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欺凌與虐待。就是在這悲慘而又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生命力頑強的小草,艱難的生長並且綻放。我多麼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棵“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啊!多麼渴望像他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應對,甚至會半途而廢。主人公那種強烈的讀書慾望以及頑強的學習精神,使我想到了自我:家中厚厚的書,卻讓它們閒着,難道是“書非借不能讀?”不,自以為知識已經很豐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説“學無止境”嗎?難道僅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才真正體會到僅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這部書是1923年完成的,此時作者已55歲。對於一個投身革命且年過半百的人,用筆真切地再現少年時代的生活,他筆下流出的全是記憶的精華,含着倔強而又謙誠率真充滿智慧的氣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心總被某種東西激盪着,思維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閃亮,我不能抑制自我,我要留住這些火花,這些成長的箴言。《我的大學》,我的大學!我感到很幸運在上大學之前接觸了這部書,又在大學的實際生活裏反覆地體會其中的意味。它們對我是如此地重要,我要趕快留住它們,並把它們獻給同我一路成長的人。

《我的大學》讀後感3

當我手捧本報第37期認真拜讀《我的大學》一文時,二十多年前,山西師大校園裏的幾個片斷,便浮現在我的眼前。這些時經二十餘年,仍然保鮮保美保營養的心靈盛宴,又讓我飽餐。

這是一道學理交融的大餐。作者田夫志存高遠,是一位“生活有目標,有追求,有的放矢”的有志青年,在大學時代就樹立起美好崇高的人生理想,似“旭日從東方冉冉升起”,又如“一位美麗的少女……翩翩從遠方走來”,作者“為之入迷,為之陶醉,為之癲狂”。但他的理想又是實實在在的,他希望自己能“走出一條學者的道路來”,希望自己能“幹出一番事業來”,希望自己能“集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於一身”。他同時又清楚:“理想既是迷人的,也是磨人的”,要把理想變為現實,“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需要不懈的追求和頑強的毅力。

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他“忘掉那遙遠的模糊的過去,着手做手邊的眼前的事情”,努力“把今天的事做得盡善盡美”。他深知“知識在積累”。於是忘我地“讀書、讀書,再讀書”,在學海中暢遊。他並非一味地讀死書,而是“讀萬卷書,識人間事,明高深理”,充分“發揮想象、聯想、猜測的能力,使儲存在頭腦中的知識,重新組合,搭配”。“思想的火花在頭腦中迸發”——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創造”。“生存固然是人生伴侶,但死亡賦予生命更重要的意義”。——這是作者的價值觀。

“生活在痛苦中比生活在安樂窩裏更有意思”。——這是作者的人生觀。

“不僅要打破舊的傳統觀念,而且要建立新的體系。但是,不對舊思想、舊體系進行反思、修正,要建立新體系,是不可能的”。——這是作者的世界觀。

這些包含着思索和哲理的語句,正是作者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最好詮釋。

對知識的渴求,決定了作者對時間的珍惜,他深知“時間像滾滾東流的長江水”,逝者如斯夫。他呼籲“珍惜青春歲月吧,在鮮花芬芳的季節裏,做一隻蜜蜂吧”。並身體力行,常常“像追趕春汛的銀色的魚”,“像雨後山溪”,去聽報告、學英語、學哲學、練書法、讀沙翁、梅利葉等大家名著,即是“白天,白白地過去了”,也要《擠》時間,在“晚上學習一會兒”,只有這樣,方能“充實一些”。

樹立遠大的理想,不一定非要實現。雖然作者最終走向了政壇,但青年時的良好修養和淵博知識,使他不減學者風範和儒雅氣質。

這又是一道情愛交融的佳餚。篇篇日記洋溢着作者田夫對親人,對友人,對戀人的赤子情、真摯愛。

懷念亡故的父親,他寫道:“父親墳墓景可明?羣山環抱坐中堂。獨創家世還獨葬,為使兒孫幸福長。可憐天下父母心,早起晚睡一生忙。秋天即來卻去也,長使全家淚滿裳”。含辛茹苦的老父親在即將品嚐收穫的時刻,卻離去了,一天福也沒享過啊,怎不叫人肝腸寸斷?

掛念家鄉的母親,他恨不得“變成一隻鳥”,不是“飛向天南海北、湖泊山川”,而是要急切地“先飛向媽媽的身邊”,報答高堂老母的養育之恩。這份血濃於水的真情,深深地感染、打動着我的心。

“今天是星期六……在這個時間,我可以和我的小夥伴玩耍、摔跤”。這是對遠方友人的想念。寥寥數語,足見率真。

“你使我焦慮不安/你使我深夜難眠/你使我鼓起勇氣/你使我思緒纏綿……我願意/永遠停在你的身旁/用我結實的胸膛/給你關注給你體諒”。這是對心上戀人的思念。發自肺腑的語言,表達的是純潔真摯的情感。

深愛、博愛貫穿全文。“當父母喋喋不休時,他沒有抱怨,沒有不耐煩,更沒有頂撞,想到的這是‘父母的關心和愛撫’,‘父母年紀越大,越希望得到尊重’。”這種貼心、知心的理解,不正是一個孝子對父母的深愛嗎?

因為深愛她,也就深愛各種顏色。“因為你服裝更換/同時錯覺也是常見/當你穿紅色衣服的時候/即使我走到天涯海角/明知沒有你的身影/看到紅色便抱有希望”。這種愛屋及烏的感覺,唯深愛獨有的幻覺。讓人讀出一份真感情。

對社會,對芸芸眾生,作者有着濃郁的博愛之心。他關心婦女的地位,關懷教師的待遇,關注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關愛祖國的過去,今天和未來。

眾愛者,首推博愛。從這點看,大學時代的作者已具有從政的開闊胸襟,高遠眼界和工作方法。“有一個人剛提拔擔任某校一把手,就急急忙忙調整一批中層幹部,結果學校大亂,因此,新官上任切記:勿調班子,過一段,瞭解各方面情況後,再做調整”。1987年10月25日的日記,可為佐證。

這更是一道詩畫交融的美食。縱覽全文,文筆流暢,滿紙錦繡,精彩語句,引人眼球。如“生活啊生活,生不容易,活更艱辛”。“我企望你用眼色獎賞,我的誠實、才能和追求”。“唯其環境惡劣,更顯人的精英”。又如“脾氣,可以成全一個人,也可以敗壞一個人”。“真情能打動人,但並不是能打動所有的人”。“自然界是檢驗辯證法的試金石”。“教師是教育改革中最活躍的因素”等等,句句充滿了辯證法,給人以啟迪和教益。

有些詩文,作者視角獨特,立意新穎,有着自己的個性見解和別樣感受。把雪喻為“天上的垃圾”,“少婦們厭惡地戴上口罩”。而“我獨自徘徊”,“任風把雪摔在我的臉面/任雪把我埋沒吧/太陽出來/我自會出來”。我們通常把雪喻為天使,讚美她的高尚與純潔,在這裏,越看越像埋沒誤解人才的流言蜚語,只能待陽光消融,讓人可氣復可恨。其餘如《就是你——致友人》、《礁石》、《難忘》、《自尊的回答》、《心的呼喚》、《少女的淚》、《嫉妒和猜疑》、《落日》、《詩人的獨白》等,均不失為上乘之作。

文如詩,詩像畫,是這部日記的一個顯著的藝術特色。表現了作者不俗的文字動力和審美趨向。如“在生活的激流中,沒有波濤,便沒有浪花,我喜歡洶湧的波濤,更喜歡純潔的浪花……”。又如“清晨,我喜歡在高高的城牆上漫步,眼望着遙遠的東方,讓想象的駿馬自由馳騁,禁不住神思飛揚……”。再如“魚兒呀,我真羨慕你獨來獨往,自由自在。鳥兒呀,我真想像你一樣,有一雙翅膀……”等等,這豈止是文,分明是一首首飽含深情的詩歌嘛!

“激動過後的村莊慢慢變小了/村口那棵長滿皺紋的槐樹變小了/媽媽的身影變小了/……一切都變小了/變成了一個忘不掉的黑點……”《媽媽》

“雲淡,風輕/小湖中劃遊船/水綠/船晃/笑聲漂/坐船頭,搖船漿/波動船動春心動/低頭笑把湖水看/湖水笑着把我望”/……我笑,你笑/我哭,你哭/是我摹仿你/還是你摹仿我……”《問湖水》

“夜,悄悄,悄悄/樓角處,你我,悄悄,悄悄/唱完沉默的歌/你説,最好別……/我搖頭,一下,兩下……”《夜》

這豈止是詩,分明是一幅幅生動傳神的寫意畫嘛!

這種詩畫交融、情景交融、文理交融的春秋筆法,有着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為我們奉獻上一道豐盛的文學藝術大餐,讓人百看不厭,百讀不厭。可學,可仿,可贊!

作者田夫在《心中的樂土》中寫道:“我大學時的日記本……是我宣泄感思的聖地,……是我生活中最最親密的伴侶,……她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我找到了一個有稜有角的我,是她不斷地充實我的精神生活”。我權且引為:在這個世界裏,我看到了一個有稜有角,有情有義,敢恨敢愛,敢作敢為,自信自學,自強自立的作者。她不僅充實了作者的精神生活,更充實了我這位讀者的精神生活,她也一定會“照耀我的人生之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35155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