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儒林外史學生讀後感700字

儒林外史學生讀後感700字

儒林外史學生讀後感700字

《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説,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儒林外史學生讀後感700字,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儒林外史學生讀後感700字1

我剛接觸《儒林外史》,是因為國小的一篇節選課文《臨死前的嚴監生》。

語文老師把嚴監生和葛朗台相提並舉,並告知我們《儒林外史》“是一部傑出的長篇諷刺小説”,嚴監生就是其中一個具有濃厚諷刺韻味的例子。

當時我只覺得吳敬梓的諷刺寫法的確入木三分,為了油燈裏燃着的兩根燈油而不肯斷氣的細節鮮明而生動。

後來又學了《范進中舉》,他中舉後發瘋的醜態更是被作者描寫地細緻嫻熟酣暢淋漓,忍不住重讀了一遍《儒林外史》。給我最深印象的不是王冕杜少卿,還是——被數人誤解的嚴監生。

嚴監生怎麼會是吝嗇鬼!

他對妻子王氏的兩個兄弟出手闊綽,他哥哥嚴貢生惹了官司,是他出錢打點周旋……看完第五十五回,我認為嚴監生非但不吝嗇,反而慷慨大方得很。就因為節選片段裏臨死前那兩個指頭,我們便認為他是古今中外數一數二的“吝嗇鬼”,豈不冤枉了嚴監生?“那燈盞裏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這也可以看做是節約吧?

嚴監生並不吝嗇,真正吝嗇的是他的哥哥嚴貢生。嚴貢生為了賴掉船家的船錢,佯裝暈病,把普通的雲片糕説成是治療暈病的靈丹妙藥,故意讓船家吃下去,反要船家陪他銀子。他甚至還在嚴監生死後強佔嚴監生的偌大家產,那嘴臉真讓人不知下何結論。

臨死前恐費了燈油不肯斷氣的嚴監生,和天天大魚大肉坐吃山空的嚴貢生,到底誰更吝嗇?我以為吝嗇是指對待別人而言,若一個人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哪裏能説是吝嗇呢?

還有范進。

范進沒什麼文化這點我承認,但在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范進的生活除了中舉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因此明知科舉是獨木橋,也要捨命去擠,哪怕被洶湧的河水淹沒,也義無反顧。因為一旦過了河,便是康莊大道,從此一生無憂。

嚴監生也好,范進也好,當然算不得什麼雅人高士,或蠅營或苟且,過活罷了。“狂狷名士,逃婚才女,名門基友,冒牌詩人,號哭童生,中舉范進,騙財俠客,獨居隱士……”彼時的儒林,每個人都被這滾滾濁流裹挾着向前,大部分人就是儒林通行的性格,嫌貧愛富追名逐利。

但想想現在,我們大概就是如此。世上並無桃花源,那麼在俗世裏做個俗人,便是大多數人的宿命了。

毫無疑問,在儒林之中尚有一股清流存在。開篇王冕自不必説,杜少卿也是作着墨較多的。我查過吳敬梓生平,發現他本人幾乎與杜少卿如出一轍。客居秦淮河畔,仗義疏財,辭官不就。吳敬梓是在杜少卿身上寄寓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吧——萬貫家財散盡,功名富貴不求,可這是鮮少人能做到的。

在《儒林外史》裏,九十多個人紛紛登場又紛紛離去,他的描寫冷靜客觀,就像一個旁觀者,冷眼看着這芸芸眾生。

於是我想吳敬梓寫《儒林外史》並非全為了諷刺,也是實錄這儒林眾生相。“出生科舉世家,自幼博覽羣書,家道中落,數次科考,目睹官場鬥爭險惡,親歷家族爭產風波”,以這樣的人生經歷,假以十年的光陰,來完成一部《儒林外史》。

我也曾以為當官一定貪贓,而為富一定不仁。後來讀完《儒林外史》,也知道在紅塵之中每個人都有不得已處,於是學會了自省,也學會了寬容。人生在世,出淤泥而不染很難,舉世皆濁我獨清更難。

楊絳説“人生實苦”,所以既為俗世凡人,且愛這俗世凡塵。要知道這世間,正如《緣緣堂隨筆》中所説的那樣:“有明之處必有暗,明多之時暗亦多,戲濃之時愁亦重。”

所以,既有王冕杜少卿,也有范進嚴監生。

儒林外史學生讀後感700字2

這本書被視為我國諷刺文學的經典之作,因為這本書是用一則則平實又深刻的故事,讓我們知道科舉制度對中華民族在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起着多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在對知識的追求上,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傷害。十八世紀,吳敬梓在南京完成這部傑作,留下他對懦弱學子的感歎。

在這本書中,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勤學苦讀的王冕、愛財勝命的嚴大育、騙吃騙喝的張鐵臂、坐吃山空的權勿用、還有知情達理的戲子鮑文卿……作家吳敬梓將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彷彿就發生在我身邊一樣。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戲子鮑文卿,他幫助了一位知縣,保住了知縣的烏紗帽,知縣感謝他,讓他在身旁坐下,但鮑文卿不肯,知縣請他吃飯,鮑文卿還卻直搖頭,直到管家陪他吃飯,他才歡歡喜喜地説笑起來。一位戲子都這麼知禮守義,我們真應該學習他這種精神。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權勿用、牛浦郎、張鐵臂等人的不知廉恥。

這本書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考試弊端百出,既可以請人考試,又可以行賄,還可以冒名頂替。當安東昇為安慶知府他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惡形惡狀,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藉口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牆根前,竟把土牆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的出現,給了天下所有讀書人一個報效國家的機會。因為它不分貧賤富貴,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能憑藉真才實學進入仕途,為國效力。但隨着歲月流逝卻慢慢變了質。至使到了清朝這樣的環境下能出什麼樣的人才官吏,而在這種環境下演生出一批批各種使詐耍滑的官員,又怎麼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

《儒林外史》給我了許多思考,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書中描寫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後,我感觸萬千,知道了什麼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孝子,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學生讀後感700字3

聽説有好幾個我喜歡的明星一起拍了《儒林外史》的電視劇,為了能知道這劇到底講啥,我從昨天開始看《儒林外史》,今天把兩個著名的片段都看了,一個是《范進中舉》,另一個是《臨死前的嚴監生》。

范進麼,沒啥説的,五十多歲才走運,當了官之後還給人出餿主意,把他列為反面人物真是一點都不冤。

嚴監生這邊,卻讓我覺得十幾年前學的課文簡直是在他。

文章確實是原文,但是選擇這個片段的編書人一定是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否則為什麼要斷章取義,專門截取這一段來突出嚴監生的“吝嗇”呢?

嚴監生的哥哥霸道又小氣,一頭豬也要霸佔,無本的利息錢也要收來, 於是惹了兩個官司來,自己卻又躲起來,官吏只好去嚴監生家要人。

嚴監生沒法子,只得聽從妻子的兩個哥哥給的主意,自己出錢解決了這兩個官司。後來嚴監生的大老婆發喪,嚴監生哥哥這邊竟無一人來弔唁。

嚴監生對老婆很好,即使老婆過世了,也還是很照顧兩位大舅子,連扶正小妾都要兩位大舅子的首肯。

之後便是嚴監生之死了。

嚴監生一直受哥哥的欺壓,但是自己為人從不失禮,也沒有苛待過別人,治理產業又是盡心盡力,一直到他病危之前,我並沒有看出他哪裏“吝嗇”了?而這種“吝嗇”又真的值得我們大書特書地嘲笑麼?之前有個偵探小説家説,一件事情如果聽起來很不合常理,那它一定是有問題的(比如微博上爆出的新聞常在幾天後突然反轉)。雖然現在我發現這個作者本身也有問題,但是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

關於伸出兩個指頭的含義,百度百科上有另外一種解釋,我也不知道對不對,姑且放在這裏。

已經快十分之一之後,百度了一下已經拍完的電視劇,發現劇情跟原著很不一樣,甚至可以説完全不相干,只是借用了名字而已。不過也許我會為了看我喜歡的幾個明星而追看吧。。。

劇中主人公是范進,設定的籍貫是安徽全椒,這其實是吳敬梓的籍貫,書裏的范進是廣東人,劇裏倒變成安徽老鄉了。

話説書中故事的主要發生地都在廣東,書裏也常用廣東方言,但是百度百科的吳敬梓生平裏提到他主要是在江淮一帶活動,可他怎麼會對廣東如此熟悉呢?又是一個未解之謎。

儒林外史學生讀後感700字4

説起《儒林外史》,可能非常多人聽説過,但不知道它的內容。其實它是有清代的吳敬梓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精品,是他獨特思想與藝術構思的產物。

它主要講述了 元末明初的一段 斷 考場官場趣事,用了幽默詼諧的筆觸進行諷刺,鞭棘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

不僅如此,作為一部諷刺小説,吳敬梓不是簡單的直接敍述自己對人物的好惡,進行諷刺或讚揚,而是通過白描的手法,把人物的形象用他生動的語言直接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讓讀者自己明辨是非,這樣做也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作者在全書中塑造了許多讀書人的形象,其中給人印象最深,也是作者最想突出的無疑是那些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書生。如進了幾十年考場,後來僥倖考中又出盡洋相的周進;因為考中喜極而瘋的范進;獲得名利地位後就無惡不作的嚴大位; 雖為女流卻熱衷八股的魯小姐等等。儒林中人為了地位,為了財富而廢寢忘食地讀書。

讀完全書,雖然作者在其中列舉了許多反面人物,也深刻批判了這些瘋狂地追求金錢和地位的愚蠢的讀書人,但除此之外也作者也列舉 眾多古代優秀讀書人的形象 如莊紹光、虞博士等人,以杜紹卿最為突出。杜紹卿才華超羣,卻蔑視八股,仗義疏財,遷居南京後,寧願過貧寒生活而不願徵召為官。這些人構成了《外史》所寫“儒林的”中堅。所以我覺得 “文行出處”尤其“德行” 也 是全書關注的中心,這些人物形象也都被寄託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借這些優秀的人才來匡扶德行。在我看來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持反對意見是非常明顯的 , 但他反對的也只是“世人一見了功名富貴,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儒林外史》並無教人一定不科舉,不徵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貴”的意思。只是過分的.追求這些外物會造成精神上的負擔,讓人奔潰。他在批判這些的同時,其實也頌揚了人的德行,它作為“人生立命”的根本,時行時止,而決不為“功名富貴”和科舉、徵辟等所奴化、異化,成為“沒品行”的人。

讀完之後才發現《儒林外史》猶如一首“悽清婉轉”的長歌,其內涵深微的感傷情味 ……

儒林外史學生讀後感700字5

《儒林外史》以描寫明朝書生的故事,來描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也藉此來諷刺清朝時期的科舉制。

吳敬梓是《儒林外史》的作者。他出生於名門貴族,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但由於經濟地位的變化,是他接觸了勞動人民,看到社會的黑暗,所以寫出了《儒林外史》。

書中有寫許多書生,如寫周進、范進為考中舉人耗盡了畢生的精力,到鬍子花白還沒有考中秀才。儘管生活極為困頓,還是念念不忘科舉考試。周進路過一處考場,進去觀看,觸動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聲大哭,竟然難過得死去活來。後來在一些小商人的幫助下參加了考試,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時來運轉。當他考中舉人時,以前譏諷挖苦他的那些人,都來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學問的人。又如范進,中舉前家裏窮得沒有米下鍋,抱着一隻老母雞去集市上賣。當得知自己中舉的消息時,竟然喜極而狂,變成了瘋子,幸虧岳父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復了清醒。這時候,當地的鄉紳等有頭臉的人物都對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財產的,范進的生活立刻發生了變化。

《儒林外史》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藴含的意義。例如嚴貢生正在范進和張靜齋面前吹噓:“小弟只是一個為人率真,在鄉里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言猶未了,一個小廝進來説:“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裏吵哩。”通過言行的不一,揭示嚴貢生欺詐無賴的行徑。又如湯知縣請正在居喪的范進吃飯,范進先是“退前縮後”地堅決不肯用銀鑲杯箸。湯知縣趕忙叫人換了一個瓷杯,一雙象箸,他還是不肯,直到換了一雙白顏色竹箸來,“方才罷了”。湯知縣見他居喪如此盡禮,正着急“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忽然看見“他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裏”,心才安下來。真是“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

此書描寫了許多人物,當中,馬二先生喜歡與他人談論文章,卻不知李清照;范進中了舉人,卻不知蘇軾為何人,如此悲哀!

青年作家賈飛評價《儒林外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升官發財的一本教科書,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體制下,知識分子、鄉紳等扭曲的靈魂,同時也控訴科舉對人們的毒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38gvjw.html
專題